诗词与物理
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词并说明内容
![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词并说明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4e8e1bb9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55.png)
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词并说明内容“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物理知识解析。
1. 光的散射与颜色。
- 在“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中,蕴含着光的散射知识。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紫色的烟雾。
这是因为太阳光包含多种颜色的光,当阳光穿过大气中的微小颗粒(如香炉峰附近的水汽、灰尘等)时,由于这些颗粒的尺度与光的波长相近,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散射的程度不同。
紫色光的波长较短,散射相对较强,所以在一定的角度下,我们能看到紫色的烟雾效果。
就像我们有时候在清晨或傍晚看到天空呈现出绚丽的色彩一样,都是光散射在捣鬼。
2. 重力与势能转化为动能。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体现了重力的作用以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瀑布从高处落下,是因为受到地球重力的吸引。
瀑布在高处时,具有较大的重力势能,随着水的下落,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小,而速度越来越快,动能增大。
就好像一个球从高处滚下来,越滚越快一样。
水的重力势能不断地转化为动能,所以才会有“飞流直下”这种壮观的景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物理知识解析。
1. 热学中的凝华现象。
- 在“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句诗里,提到了霜。
霜的形成是一种凝华现象。
夜晚气温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的霜。
就像我们把冰棍从冰箱里拿出来,一会儿冰棍周围就会有一层白霜,那是因为冰棍周围的水蒸气遇冷变成了小冰晶。
而这里的霜满天并不是说天上到处都是霜,而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形容夜晚寒冷,霜很多的感觉。
2. 声音的传播。
- “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诗涉及声音的传播知识。
寒山寺的钟声能够传播到客船上,是因为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声音就像一个调皮的小信使,从寒山寺出发,通过空气这个媒介,一路跑到客船上,被诗人听到。
而且在夜晚,周围环境比较安静,声音传播过程中的干扰较少,所以诗人能够清晰地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物理与古诗词
![物理与古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b302e265a45177232f60a233.png)
屈原用诗的语言,考虑到对称性论证了天地都是 圆的。因为假如地是平的,那么天和地的交界一 定充满了边和角。这些边和角是属于天还是属于 地呢?所以地是平的结论不合理。于是只有这样 重要的结论:天像蛋壳,地像蛋黄,两者都可转。 屈原接着推测,地的形状可能偏离完美的球形, 可能是椭球形。在后四句中,屈原问:赤道圆周 比通过南北两极的圆周,哪个更长?南北顺椭圆 的长度到底多长?但是屈原不可能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那时还没有科学,更没有科学测量。但这应 是人类最早成功运用对称性来解释宇宙的例子。
1、唐诗《枫桥夜泊》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 “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 2、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空谷传响,哀转 久绝”的描写。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 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就可以听到回声。
宇宙与人文
屈原的名作《天问》 这浩茫的宇宙有没有一个开头?那时浑浑沌沌,天地 未分,可凭什么来研究? 官隆的天盖高达九层,多么雄伟壮丽!太阳和月亮高 悬不坠,何以能照耀千秋? 大地为什么倾陷东南? 共工(神名)为什么怒触不周(山名)? 江河滚滚东去,大海却老喝不够?哪里能冬暖夏凉? 何处长灵芝长寿? 是非颠倒,龙蛇混杂,谁主张君权神授? 啊!我日 夜追求真理的阳光,渔夫却笑我何不随波逐流!
?6刘禹锡望洞庭诗句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光的反射遥望洞庭山水色一白银盘里青螺平面镜成像?7杜牧盆地诗句齿破苍苔地偷它一线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平面镜成像
物理
邂逅古诗词
千年之前的诗人在写诗时涉及到许多物理知 识,诗句中所概括的科学事实不断 为后来的 科学发展所证实。如今,当我们仔细品位这 优美的诗句时,怎能不为这诗句的语言美和 科学性的完整结合而叹服
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物理知识的句子
![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物理知识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12094472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cc.png)
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物理知识的句子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古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还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
通过对古诗词中蕴含物理知识的句子的整理和解析,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在感悟自然、探索科学时所具备的智慧和理解能力。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古诗词名句,它们或直接表达了物理现象,或间接体现了物理知识。
1.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句子,直接借景抒怀,但也提到了月亮的照明作用。
从物理角度上讲,月亮并没有自己的光源,而是反射了太阳光。
因此,明月照亮了大地,给人带来温暖和安慰。
2.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
它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人类对山水景色的喜爱。
然而,从物理角度上讲,这句诗也暗示了声波传播的特性。
因为在人迹罕至的山林中,由于没有人的踪迹和声音,鸟儿飞过的声音就会显得更为清晰和响亮。
3.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
它描绘了黄河上游的壮美景色,但也直接涉及到物理学中的地理概念。
"仞"是一个古代长度单位,相当于6.72米,这句诗中的"万仞山"形象地反映了高山的陡峭和壮观。
4.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明代文学家文征明的《寄韩秋爽》中的句子,通过描绘月光照亮深林的情景,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从物理学的角度上看,月光并不会因为进入深林而受阻碍,而是透过树叶的间隙照射到地面上,照亮了人们的前进道路。
5.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是元代文学家白朴的《千字文》中的句子,揭示了宇宙中物质的守恒定律。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的原理,能量在转化、传递和消耗过程中,总是不会凭空减少或增加。
因此,这句诗也表达了古人对宇宙和自然规律的一种理解。
6.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的名句。
虽然这句诗主要描述了古人在山顶俯瞰景色时的感受,但从物理角度上讲,它也涉及了物质的可变性。
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物理知识的句子
![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物理知识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ed5265c5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a1.png)
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物理知识的句子
1、光学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光的反射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光的反射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光的反射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光的折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光的折射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光的直线传播
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
──光的直线传播
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光的直线传播
2、声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声音的音色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声音的传播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声音的传播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声音的传播、音色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音的回声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
──声音的回声
3、力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
——水的势能和动能的转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水的势能和动能的转换4、热学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凝固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凝固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
——液化
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
——液化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液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凝华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融化。
物理古诗词荟萃及物理知识
![物理古诗词荟萃及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64f2027a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e2.png)
物理古诗词荟萃及物理知识1.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这诗句里可藏着运动的相对性呢!就好比你坐在飞驰的车上看路边的树,树不就相对于你往后跑嘛!例子:你想想,你站在岸边看对面的山,可不就是山相对于你在运动嘛!2.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哇塞,这来自《望庐山瀑布》的诗句多壮观呀!这里面就有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知识呀!就像瀑布的水从高处落下,速度越来越快。
例子:你看那瀑布,水从那么高的地方冲下来,力量多大呀!3.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嘿嘿,《江城子·密州出猎》里的这句好霸气呀!这里有弹性势能呢!拉满弓的时候,弓就储存了弹性势能。
例子:你拉过弹弓吧,把皮筋拉得紧紧的,松手后石子就飞出去啦,这就是弹性势能的作用呀!4.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这句,蕴含着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道理呀,就像物理世界里各种现象的更替。
例子:你看旧的东西淘汰了,新的东西又不断出现,不就是这样嘛!5.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在《枫桥夜泊》里呀,这里面有光的知识呢!月亮发光让我们能看见呀。
例子:晚上要是没有月光,那得多黑呀,不就什么都看不清啦!6.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的这句多有道理呀!这和视角有关系呢!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呀。
例子:你站在平地上和站在山顶上,看到的范围能一样吗?7.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哇,《使至塞上》里这句画面感好强呀!这里也有光学知识呢!光沿直线传播呀。
例子:你想想,那烟直直往上飘,不就是因为光直着走嘛!8.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告诉我们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就不一样呢,就像物理里研究问题的角度也有很多。
例子:你从这个角度看是这样,换个角度看又不一样啦,物理里不也是这样嘛!9.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里这句呀,有物态变化的知识呢,露水的形成就是气态变液态呀。
古诗文中与物理有关的诗句
![古诗文中与物理有关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28666d41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f1.png)
古诗文中与物理有关的诗句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王维为什么没有见到人,却能听到人的声音呢?原来是声音通过空气传来的。
涉及物理知识气体传声。
2.犬吠水声中,挑花带露浓。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前句诗水中传来狗的叫声,涉及物理知识是液体传声。
后句诗中“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3.更深月色半入家,虫声新透绿窗纱。
——《月夜》刘方平虫声能透过固体窗纱,说明固体传声。
4.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边河》张敬中“冰开”指,涉及物理知识是熔化。
5.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洛桥晚望》孟郊水结成冰,由液态变成固态,涉及物理知识凝固。
6.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望秦川》李欣“欤叹”指“叹息声”,是气体传声。
“霜露”分别是水蒸气凝华和液化形成的。
7.烟销日出不见人,诶乃一声山水绿。
——《鱼翁》柳宗元前句诗“烟销”指“烟雾散去”,它们到哪去了呢?原因是雾露的液态小水滴散了变成气态水蒸气就看不见了。
涉及的物理知识是蒸发。
后句诗摇橹声和渔翁歌声在青山绿水回荡。
是指声音的反射。
8.夕阳依旧时,寒磐满空林。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刘长卿后句诗是寒磐声声传响,在空寂的山林回荡,涉及物理知识是固体传声和声音反射。
9.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晨诣超师读禅经》柳宗元前句诗“日出”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太阳在升起,涉及物理知识是相对运动。
“露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余”字说明露雾一部分已经蒸发。
后句诗小露映着月光,青松仿佛用油脂沐浴。
涉及物理知识光的反射。
10.天涯霜雪霁寒宵。
——《阁夜》杜甫诗中“霜雪”都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11.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前句诗柴门外传来狗的叫声,涉及物理知识固体、气体传声。
后句诗中“雪”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12.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催雍催衮》李商隐前句诗“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运用
![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faac0523ee06eff9aef8077b.png)
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运用关于物理知识,我国古代的很多诗词中都有所涉及,今天我们为大家总结一下关于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从另一个侧面也有助于我们学科的交叉学习,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诗词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是一首颇具浪漫、传奇色彩的七言绝句,诗名为《题都城南庄》,是唐朝诗人崔护所作。
关于这首诗的故事,《本事诗》和《唐诗纪事》对此都有所记载。
《本事诗》中记载云:博陵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和。
举进士不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
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
”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
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
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
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盼而归。
嗣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
门墙如故,而以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
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动人的一幕,少女的面颊被桃花映得粉红,格外动人。
“人面桃花相映红”,写出了艳若桃花的“人面”,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容,也表现出双方脉脉含情的场景。
“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写,也使人感到“人面不知何处去”,美好事物已经失去了的怅惘,生出许多感慨。
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桃花“夭夭其艳,灼灼其华”的原因,用物理光学知识来解释,是因为桃花反射了红光。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在有光线照射的情况下,眼睛能看到的任何物体都是这物体的反射光进入视觉所形成的。
我们看到在同一种光线条件下,同一样景物具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是因为物体的表面对色光具有不同的吸收光与反射光的能力。
反射光不同,眼睛就会看到不同的色彩。
物体只反射红色波长的光,而吸收了其他波长的光,那么这物体就是红色的。
依此类推,各种物体的色彩现象就是这样显现出来的。
与声有关的诗词物理知识
![与声有关的诗词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11898491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1a.png)
与声有关的诗词物理知识
与声有关的诗词有4首,这4首诗词及其物理知识如下: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出自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
这句诗包含了声音的物理知识,即音色(口音、音质)是声音的一种特性,即使改变了声音的频率或振幅,但音色仍然可以保持不变。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出自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夜泊枫江》
这句诗包含了声音的物理知识,即声波的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它以波的形式传播,这些波被称为声波。
声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在这个例子中,钟声在空气中传播,最终被客船上的人听到。
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出
自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琵琶引》
这句诗包含了声音的物理知识,即音量的变化和音高的变化。
大弦和小弦的音量不同,大弦的音量大,小弦的音量小;它们的音高也不同,大弦的音高较低,小弦的音高较高。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嘈嘈切切的声音交错弹奏起来就像大珠小珠落在玉盘上一样。
4.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
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
出自宋
代柳永的《倾杯》
这句诗包含了声音的物理知识,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在这个例子中,羌笛的声音是由羌笛的振动产生的,这些振动通过空气传播到人的耳朵里,形成了我们听到的声音。
1/ 1。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5a903963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46.png)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思想,还包含着许多深邃的物理知识。
古人虽不如今人有大量的科学知识,但他们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总结出了许多有深刻物理内涵的诗句和词句。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都有哪些吧。
一、光学知识1.《鹧鸪天》-范仲淹餴餠谁家炊煮熟,茧丝长断碧窗属。
这首词中的“茧丝长断碧窗属”,形象地描绘了阳光穿过窗户时被织物所拦截,形成了交错的光影,这正好是光线的折射和衍射现象。
光线在穿过窗户时,会因为织物的遮挡而形成交错的光影,这正是光学折射的一个典型例子。
2.《渔歌子》-张志和红泥脚,白绒衣,轻舟已过万重山。
莫问旧时人,只有泪千行。
这首词中的“轻舟已过万重山”,形象地描绘了水面的反射现象。
光线在水面上遇到时,会有一部分被反射回去,形成倒影。
这个反射现象正是光学知识中的反射定律。
1.《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中的“独钓寒江雪”,描绘了一位老人在江边寒雪中独自垂钓的情景。
这里涉及到了物体平衡和静力学的知识。
翁钓鱼的船儿不倒,正是因为力的平衡,静力学告诉我们,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力的合力和合力矩都为零。
翁钓鱼的船儿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平衡,才能保持平稳。
2.《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表现了火焰的燃烧和气流的传播。
火焰燃烧是由于燃料和氧气之间的化学反应,而气流的传播则是由于气体的物理性质,包括气体的运动和传播。
这正是力学和热力学的知识。
1.《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对草木生长与凋零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
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很深入,诗词中的声音描述,也反映了对生命活力的感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草木生长和凋零也是因为生物体内部的振动与运动。
和物理有关的诗句
![和物理有关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2970f94d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b6.png)
和物理有关的诗句1.人生真苦相,物理忌孤芳。
——北宋·黄庭坚《次韵师厚萱草》2.一杯且复睡,物理何足齐!——南宋·陆游《朝雨》3.我行何到此,物理直难齐。
——唐·杜甫《水宿遣兴奉呈群公》4.人心固难足,物理偶相逞。
——宋·苏轼《诸葛盐井》5.家贫不学俭,物理有固然。
——南宋·陆游《示子遹》6.我何良叹嗟,物理固自然。
——唐·杜甫《盐井》7.亨通与否闭,物理相沉浮。
——唐·李群玉《将之京国赠薛员外》8.贵人贱畜虽古训,物理宁不思两全。
——南宋·陆游《迁鸡栅歌》9.时机似见天心顺,物理端由刺史贤。
——元·蒲道源《鹧鸪天寿耶律总管》10.停锄不觉手挥汗,物理难通心自焦。
——现代·聂绀弩《锄草》11.独立溪头穷物理,不知斜日落平川。
——明·唐寅《桃花雨过图》12.挥金应物理,拖玉岂吾身。
——唐·杜甫《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三首》13.因兹感物理,恻怆平生怀。
——唐·李商隐《井泥四十韵》14.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唐·罗隐《清明日曲江怀友》15.乘除信物理,感慨击所逢。
——南宋·文天祥《彭城行》16.高怀见物理,识者安肯哂。
——唐·杜甫《赠郑十八贲》17.王相不能探物理,可能虚上短辕车。
——唐·罗虬《比红儿诗》18.道契非物理,神交无留碍。
——唐·王昌龄《宿灞上寄侍御玙弟》19.是以于物理,纷然若未形。
——唐·皎然《和杨明府早秋游法华寺》20.古时君臣合,可以物理推。
——唐·杜甫《述古三首》21.物理从来多倚伏,人情莫遣得亲疏。
——南宋·陆游《园庐》22.岂伊物理变,信是土宜别。
——唐·白居易《桐花》23.细思物理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
——宋·苏轼《石鼓》24.物理不可测,神道亦难量。
诗词与物理
![诗词与物理](https://img.taocdn.com/s3/m/e4bea41ee87101f69f319511.png)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01)——诗词与物理己丑斋主人常常有人问我,你是一位高中物理教师,为什么会迷上诗词楹联呢?我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了下面这副对联: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相互支持,相互依存,好比一双翅膀,岂能偏废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追求知识,追求真理,正如两个车轮,不可失衡在我刚出版的对联专著《经华联梦》中有一篇文章《对联情》,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谈了我一边进行物理教学,一边潜心研究楹联艺术的乐趣:“……数十余年,历经坎坷,但嗜爱联句。
后就读数理专业,旋于南平一中任教,凡十七年,沉湎公式定律之奥,探求推理演绎之美,享受物理教学之趣,倾心科学殿堂之奇。
因臻文理相融,大脑左右平衡开发,平时钟情联艺,广搜联句,遍购联书,求教联师,自学自撰,自悟自赏,为人生快事一桩也。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博大精深,意存高远。
许多诗词不仅以精湛的文学艺术价值而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与多彩的物理现象。
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情感。
在物理教学中引入诗词佳句,探究诗词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使文学知识和物理知识互相渗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讲授物理分子运动论的知识时,可引用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知雪,为有暗香来”;讲授物理相对运动、参照物的知识时,可引用陈与义的《襄邑道中》诗:“飞花两岸照晚虹,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等等。
从今天起,在我的博客里,将不定期地写些短文,结合对古典诗词的赏析,谈谈诗句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与指正。
以上,算是个“开场白”。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02)——忽见清辉映月阑正月十五的圆月是今年最小的圆月元宵节刚过,“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唐•苏道味);“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唐•李商隐);“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清•唐顺之)等描写元宵月亮的名诗佳句还在心中品味,可是,您知道吗,今年正月十五的圆月是2007年中最小的圆月。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的意义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b3e6351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3d.png)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的意义
哎呀,你知道吗?古诗词可不只是优美的文字堆砌,里面还藏着好
多神奇的物理知识呢!
就说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瀑布为啥能飞
流直下呀?不就是因为重力嘛!想象一下,那水就像被一股神秘的力
量使劲往下拽,一落千丈,多壮观!这就好比咱们从滑梯上滑下来,
都是受重力影响,停都停不住,难道不是吗?
还有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能传到那么
远的船上,这不就是声音的传播嘛!声音就像个调皮的小精灵,到处
乱跑,能穿过墙壁,越过水面。
你想想,咱们在教室里喊一声,整个
教室都能听见,不也是声音在传播嘛!
再看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啥站得高就能看得远?这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道理呀!你站得高,前面的障碍物就挡不住你
的视线,就像你在山顶上,能看到山脚下看不到的美景,多神奇啊!
你说,这些古诗词里的物理知识难道不重要吗?它们让我们在欣赏
诗词之美的同时,还能学到科学知识,这多有意思啊!
我觉得,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意义非凡,它把文学和科学巧妙地结
合在了一起,让我们既能感受古人的才情,又能探索自然的奥秘,简
直是一举两得!。
品唐诗学物理
![品唐诗学物理](https://img.taocdn.com/s3/m/52eafcb1192e45361166f564.png)
品唐诗学物理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不仅脍炙人口,文学艺术价值也很高,而且许多诗句中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在平时的学习中,进行了搜集整理,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不妨抄录部分,与大家分享.一、与光有关的诗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平面镜成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光的直线传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光的直线传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光的反射、光的色散、光的折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光的反射)二、与声有关的诗句三、与能量有关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化学能转化为内能)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物态变化)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机械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又转化为动能)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增加)古诗词中的中考物理知识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先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
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科渗透”思想。
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而诗词类的中考题也层出不穷。
一、诗词中的能量知识例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苏轼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这一过程能量转化的情况是能转化为能。
(哈尔滨市)分析:拉弯的弓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离弦的箭是运动的,具有动能,所以答案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例2、李白曾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描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
从物理角度看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能。
(河南省)分析:水从高处落下应具有动能和势能,故而本空应填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例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毛泽东的一句诗词,其中“坐地”是相对于静止,而“日行”则是相对于运动。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477168a965ce050876321323.png)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先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
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科渗透”思想。
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而诗词类的试题成为近几年中考题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1. 苏轼的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诗词中涉及到能量转化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李白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词中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1、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其中“坐地”是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太阳在运动2、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3、《闪闪红星》歌词中“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
4、“昨夜一阵大风,把井吹到篱笆外面去了”。
井被吹走篱笆墙外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三、古诗词中的热学和分子动理论知识1、陆游《村居山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诗词中“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
2、张旭《山中留客》中“纵使晴明无雨色,乳晕深处亦沾衣”。
——露的形成(液化)3、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液化)4、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何暗香来”——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5、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凝华)6、郭沫若《游武夷泛舟九曲》“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四、古诗词中的声音知识1、唐诗《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0af5e10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74.png)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关于光学的知识。
古人对光学现象早有观察,例如在《杂诗》中陆游写道:“不信此山多高者,犹疑日月浮前浦。
”这句诗中提到了光线折射的现象。
当阳光照射到海水面上时,会因为光的速度在水中变化而发生折射,使得太阳或月亮的位置看起来产生偏移。
这一现象在古代很多人的观察和反思中都有所体现。
关于声学的知识。
古人对声波的传播和反射等现象也有所观察和认识。
例如唐代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这里提到的戍鼓声就是指边界上军队敲击的大鼓声,而雁声则是指秋天边界上鸟类迁徙时发出的声音。
古人对声音的传播路径和传播速度有一定的认知,这些都是声学的基本知识。
关于力学的知识。
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
在古代,人们对力学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对物体运动的观察和心得的总结上。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玉楼天半起笙簧,风送宫嫔笑语妆。
”这句描写了宫殿楼阁高耸入云的景象。
通过这句诗,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物体受力、支撑结构和重力分配等问题也有一定的认识。
古人对热学和热力学的一些基本知识也有所了解。
虽然他们并没有像现代物理学那样对热能的本质和热传导率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但是他们对火和热的利用以及热胀冷缩等现象有一些常识性的认知。
例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有“紫烟青露湿,清晨凉似水。
”这里描绘了夜晚的露水和清晨的凉爽,给人以火热消退、温度下降的感觉。
古诗词中蕴含着各种物理知识。
通过古代诗人对光学、声学、力学和热学的观察和描写,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在科学知识方面的一些认识和思考,并且这些认识和思考也对后世的科学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通过研读古代诗词,我们不仅能欣赏到其中的美,还能从中获得一些在物理学方面的启示和灵感。
物理中的诗词
![物理中的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a8d52ba3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d8.png)
物理中的诗词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这句诗形象地描述了瀑布的壮观景象,同时也蕴含了物理中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原理。
瀑布从高处落下,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和水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这句诗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都涉及到了参照物的概念。
青山相对于船是在运动的,而孤帆相对于太阳则是在运动的。
这体现了物理中的相对运动原理。
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这句诗中的“江清月近人”涉及到了光的折射原理。
当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月亮的光线在经过水面时发生了折射,使得月亮看起来更接近于水面,形成了美丽的景象。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这句诗中的“月落”涉及到了地球的自转和月球的公转原理。
月亮围绕地球公转,同时地球也在自转,这使得月亮相对于地球的位置不断变化,从而出现了月亮升起和落下的现象。
古诗词中的物理
![古诗词中的物理](https://img.taocdn.com/s3/m/1a75a16b6c175f0e7dd13777.png)
古诗词中的物理古诗词中的物理你知道吗?物理知识其实无处不在。
对于古诗,我们并不陌生,其中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
1.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平面镜成像。
2.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
平面镜成像。
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声音的传播。
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枫桥听到钟声,而不是鼓声,这是由音色决定的。
5.峰多巧障目,江远欲浮天。
光沿直线传播。
6.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光的反射。
7.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前一句涉及平面镜成像知识,后一句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8.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光沿直线传播。
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0.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
1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里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2.“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1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露的形成——液化。
1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霜的形成——凝华。
15.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扩散现象。
16.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平面镜成像。
17.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光的反射。
18.人面桃花相映红。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他反射的光决定的。
19.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0.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里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光沿直线传播。
22.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光沿直线传播。
2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声音的反射。
25.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光沿直线传播。
26.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7.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
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
蕴含物理原理的诗词
![蕴含物理原理的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75a23777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94.png)
蕴含物理原理的诗词有: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物理原理:光的直线传播。
举起酒杯邀请明月一共饮酒,加上我的影子正好三人。
因为光的直线传播才有了影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物理原理:光的反射。
湖面波光粼粼,秋月流瓦,它们和和气气的。
潭面犹如一面镜子,而光会因镜面而发生折射。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沈园》。
物理原理:平面镜成像。
桥下湖水碧绿如镜子,我从中看见了你的影子。
平面镜成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
山色空濛,只听见人的声音,却看不见人。
声音会通过气体传播。
除了以上诗词,还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等也蕴含物理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01)——诗词与物理己丑斋主人常常有人问我,你是一位高中物理教师,为什么会迷上诗词楹联呢?我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了下面这副对联: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相互支持,相互依存,好比一双翅膀,岂能偏废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追求知识,追求真理,正如两个车轮,不可失衡在我刚出版的对联专著《经华联梦》中有一篇文章《对联情》,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谈了我一边进行物理教学,一边潜心研究楹联艺术的乐趣:“……数十余年,历经坎坷,但嗜爱联句。
后就读数理专业,旋于南平一中任教,凡十七年,沉湎公式定律之奥,探求推理演绎之美,享受物理教学之趣,倾心科学殿堂之奇。
因臻文理相融,大脑左右平衡开发,平时钟情联艺,广搜联句,遍购联书,求教联师,自学自撰,自悟自赏,为人生快事一桩也。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博大精深,意存高远。
许多诗词不仅以精湛的文学艺术价值而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与多彩的物理现象。
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情感。
在物理教学中引入诗词佳句,探究诗词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使文学知识和物理知识互相渗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讲授物理分子运动论的知识时,可引用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知雪,为有暗香来”;讲授物理相对运动、参照物的知识时,可引用陈与义的《襄邑道中》诗:“飞花两岸照晚虹,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等等。
从今天起,在我的博客里,将不定期地写些短文,结合对古典诗词的赏析,谈谈诗句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与指正。
以上,算是个“开场白”。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02)——忽见清辉映月阑正月十五的圆月是今年最小的圆月元宵节刚过,“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唐•苏道味);“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唐•李商隐);“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清•唐顺之)等描写元宵月亮的名诗佳句还在心中品味,可是,您知道吗,今年正月十五的圆月是2007年中最小的圆月。
月亮绕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地球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月亮距离地球最远的距离(远地点)是405500千米,最近的距离(近地点)是363300千米,月球距离地球最远比最近时多4万多千米。
人的视觉反映物体的远近距离,有一个“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这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和视觉器官的结构使我们确立的空间观念,我们对视觉信息会习惯性判断。
同样大小的物体,靠近我们的则显得高大;距离我们远的,则感觉矮小,这是形体透视规律所造成的。
比如汽车离我们奔驰远去,我们看见的汽车越来越小。
因为月亮离地球的距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在地球上一个月里每天见到的月亮大小是不相同的,月亮每隔14天左右便会经历一次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转变。
同样是满月,月球在地球的远地点与近地点相比时,月亮的视直径要大14%,视面积要大30%,即看见的大月亮圆盘面积是小月亮的1.3倍。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夜,月亮处在狮子座,是运行至地球“远地点”的第三天,所以月亮看上去会比往年缩小10%左右,是2007年中最小的圆月。
晚上20:00后,月亮与狮子座共同升入东南方天空,月亮地平高度约20度。
天上一轮明月,人间万家灯火,互相辉映,融为一体,为佳节增添了和谐美景。
同样,今年中秋节时,月亮与地球的距离也是自1993年以来每年中秋节最远的一次,所以今年我们将看见的中秋明月,也是自1993年以来“最小”的一次。
今年最大的圆月要等到10月26日(九月十六)和11月24日(十月十五)。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03)——日有食之今天发生日偏食今天上午,我国境内大部分地区在上午9时至11时之间观测到了“日偏食”的天象奇观。
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三个天体连成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把太阳光遮挡住。
如果太阳光被全部遮挡住,就发生日全食;被遮挡住一部分,就发生日偏食;太阳中央部分被遮挡住,就发生日环食。
日食、月食是太阳光在天体中沿直线传播的典型例证。
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并不是每次都发生日食,发生日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其一,日食总是发生在朔日(农历初一);其二,不是所有朔日必定发生日食。
月球运行的轨道(白道)和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并不在一个平面上,白道平面和黄道平面有5°9′的夹角。
如果在朔日,太阳和月球都移到白道和黄道的交点附近,太阳离交点处有一定的角度,才能发生日食。
我国最早的日食记录,见于《尚书•胤征》:“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瞎)奏鼓,啬夫驰,遮人走……。
”描写了当时还没有认识日食自然规律的人们惊慌失措,鸣鼓奔走的情况。
据考证,这次日食大约发生于夏代仲康时期,约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
在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中,被认定的日食记载有五次,记录了发生在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之间的日食。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500余年间的诗歌305篇。
其中的《小雅》部分有一篇《十月之交》,以诗歌的形式详细记载了日食发生的情况:“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
诗中的“朔”,即指农历每月初一。
据天文学家推算,公元前776年9月6日为十月初一,正是辛卯日,这天早上七时到八时,确实发生过日食,和《诗经》中的描写完全吻合。
“日食”(即“日有食之”)一词,最早也出现在这首诗中。
我国的天文学历史悠久,成就辉煌。
从春秋时代到清代乾隆年间,史书上记录的日食发生情况就有近千次,年代连续,详细完备,准确性高,留下了世界上最完整的日食记录。
在望远镜发明之前,我国天象观测的数量和质量,在世界上无与伦比,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明和高度的智慧。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04)——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桃花相映红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是一首颇具浪漫、传奇色彩的七言绝句,诗名为《题都城南庄》,是唐朝诗人崔护所作。
关于这首诗的故事,《本事诗》和《唐诗纪事》对此都有所记载。
《本事诗》中记载云:博陵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和。
举进士不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
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
”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
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
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
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盼而归。
嗣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
门墙如故,而以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
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动人的一幕,少女的面颊被桃花映得粉红,格外动人。
“人面桃花相映红”,写出了艳若桃花的“人面”,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容,也表现出双方脉脉含情的场景。
“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写,也使人感到“人面不知何处去”,美好事物已经失去了的怅惘,生出许多感慨。
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桃花“夭夭其艳,灼灼其华”的原因,用物理光学知识来解释,是因为桃花反射了红光。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在有光线照射的情况下,眼睛能看到的任何物体都是这物体的反射光进入视觉所形成的。
我们看到在同一种光线条件下,同一样景物具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是因为物体的表面对色光具有不同的吸收光与反射光的能力。
反射光不同,眼睛就会看到不同的色彩。
物体只反射红色波长的光,而吸收了其他波长的光,那么这物体就是红色的。
依此类推,各种物体的色彩现象就是这样显现出来的。
桃花的表面将红光反射出来,送到我们的眼帘,我们便感觉到桃花是红的,桃花本身是不会发出红光的。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05)——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总是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春日》诗,是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在游春踏青时所作。
诗中,“胜日”是指天气晴朗的好日子;“泗水”是山东省的一条河,是当年孔子教授弟子的地方;“等闲”是寻常、随便的意思。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和煦的东风催来百花盛开;粉红、淡白、明黄、碧绿、雪青、绛紫,绚丽多彩,争奇斗艳,给春天又带来了勃勃生机,诗人游春赏春的兴奋心情尽在诗中,胜于言表。
有学者分析说,朱熹写的这首游春诗,实际上是一首说理诗,因为宋室南渡,山东泗水已在金人掌握之中,朱熹未曾北上,如何能在此游春。
这里的“泗水”乃暗指孔门,“寻芳”即指求“圣人之道”,他是一位理学家,希望其道能行之久远。
我们读诗时,体会到的是诗中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一句,把春天写活了,不愧为赞美春天的绝妙佳句。
“万紫千红”亦作“千红万紫”“万红千紫”,古诗文中用它来形容百花烂漫的句子有很多。
如:宋朝辛弃疾《水龙吟》词:“人间得意,千红万紫,转头春尽。
”《英烈传》二回:“春初花放,万红千紫斗芳菲。
”在上一篇《诗词中的物理知识(04)》中,初步介绍了唐朝诗人崔护的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中有关“桃花为什么这样红”的光学知识。
花儿颜色的形成,有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这里,从物理的角度谈一谈花儿为什么有各种颜色。
花和叶的细胞液里含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青素。
万紫千红,绚丽多彩,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或水滴的折射,会分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
酸性的花青素会吸收除红色外的其它色光,而把红色的光波反射出来,传到我们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便是鲜艳的红花;中性的花青素反射紫色的光波,碱性的花青素反射蓝色的光波;碱性较强,则成为蓝黑色;白花不含色素,但细胞组织会将各种光波全部反射出来,我们看到的便是白花。
不同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红光波长长,紫光波长短。
光的波长越长,增热效应也越大。
花的组织,尤其是花瓣,一般都比较柔嫩,红光和黄光的增热效应比较大,花瓣正好能把阳光中的红光和黄光反射出去,不容易被灼伤,起了自我保护作用,所以在花儿中,红花和黄花比较多。
蓝花一般都生长在树林下、草丛间,反射短光波,吸收微弱的含增热效应大的长光波,这对它的生长是有利的。
而黑色的花能将各种光波全部吸收,容易受到热量伤害,经过长期的自然淘汰,黑色花的品种便少之又少了,因此就显得特别珍贵。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06)——日出江花红胜火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于长庆二年(822),出任杭州刺史。
开成三年(838)67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词。
上面这首是其中之一。
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梦江南》等,白居易题为《忆江南》,突出一个“忆”字,抒发了他对江南的怀恋之情。
词中的“江花”指江边的花,不是指江中的浪花;“蓝”是指一种叶子青绿,可制染料的蓝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