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钢琴曲《彼特拉克十四行诗47号》之音乐结构与演奏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斯特钢琴曲《彼特拉克十四行诗47号》之音乐结构与演奏处理
作者:姚冰
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23期
【摘要】钢琴作品《彼特拉克十四行诗47号》是由李斯特根据彼特拉克十四行诗创作的艺术歌曲《祝福那消逝的岁月》改编而成的钢琴作品。
通过对钢琴作品音乐结构分析,为钢琴作品演奏提供实践指导。
【关键词】李斯特;艺术歌曲;十四行诗
李斯特三首钢琴作品中的《彼特拉克十四行诗47号》,是由李斯特根据彼特拉克十四行诗创作的艺术歌曲《祝福那消逝的岁月》改编而成的钢琴作品。
艺术歌曲的歌词选自《歌集》中的原诗,李斯特的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与彼特拉克《歌集》的原诗关联紧密,笔者希望通过对李斯特的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以及它们所共同对应的彼特拉克《歌集》的原诗,分别从结构形式和情感与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对应比较,找出钢琴作品和诗歌之间相互渗透的内在联系及情感,然后从演奏者的角度来分析如何把握钢琴作品中的情感表现。
一、音乐结构的对应比较
李斯特艺术歌曲《祝福那消逝的岁月》的歌词选自彼特拉克十四行诗集《歌集》。
作曲家通过精心安排,把十四行诗的诗体结构因素巧妙地融入进艺术歌曲的音乐结构中,使两者结构紧密对应。
由于作曲家对这首诗尤为喜爱,而后又将这首艺术歌曲改编成钢琴作品《彼特拉克十四行诗47号》。
同样,在钢琴作品的结构处理中,仍保持了与十四行诗的诗体结构的对应。
由于钢琴作品是经过艺术歌曲改编而成,并且艺术歌曲有歌词,能使听众更容易理解诗歌的含义;因此,为了更好的理解钢琴作品,笔者在此把艺术歌曲结构和钢琴作品结构进行对应分析。
如表所示,艺术歌曲《祝福那消逝的岁月》与钢琴作品《彼特拉克十四行诗47号》的结构与彼特拉克《歌集》中的结构相对应,不仅每个乐段与每节诗相对应,而且乐段内部的每一句都和诗节的内部结构一一对应,可见作曲家的安排之严谨。
从表格的最后一行可以看到,唯一不同的是,在十四行诗结束后,也是钢琴作品尾声的部分,而艺术歌曲并没有结束,它又将对比部的第一乐段重复了一遍。
这一处重复,也是作曲家精心安排的:首先,从歌曲的情感上来说,歌曲的情感在对比部的第一乐段到达了全曲的高潮,重复一遍,可以强调并突出这种强烈的情感;其次,从歌曲的曲式结构来看,呈示部有三个乐段,占据了整个结构的一大部分,而对比部如果只有一个乐段,整首歌曲的结构会有失衡的感觉,重复一遍,可以起到平衡全曲结构的作用。
二、情感与内容的对应比较
钢琴作品《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47号》与艺术歌曲《祝福那消逝的岁月》不仅在结构上与诗歌的结构相对应,在情感与内容上也做到了相對应。
(一)引子
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所对应的这首诗歌仍然是以爱情为主要内容,但在对爱情的描写之余,也渗透着诗人对已逝去岁月的深深的祝福。
艺术歌曲的引子包含两个小乐句,这两个乐句的旋律进行都以下行级进为主,但在两个乐句的结尾分别出现了一个上行的级进和一个上行五度的跳进,似乎在表现诗人感叹与爱人相遇的种种美好瞬间随着岁月而流逝的同时,回想起过去的那些美好时光而心中充满温暖。
钢琴作品引子部分共有11小节,分为两个乐句。
第一句从A大调开始,使用了连续上行的旋律轮廓,力度上从mf为起点,经过三次渐强的过程后到达一个新的高度(见谱例1)。
表现了诗人回想起与爱人初次相遇时,心中的激动和所迸发出的强烈的爱慕之情。
第二句从A 大调转到了bD大调,三连音乐句总是在跳进后到达的高音进行延长和强调,仿佛是在跟上帝祈求,希望留住这心动的时刻(见谱例2)。
(二)第一节
诗歌的第一节的内容是:“祝福那消逝的岁月、往昔的时光,也祝福那美好的地方和奇妙的瞬间,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于我对她思念,美丽的眼睛放射迷人的光芒。
”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对爱人的爱和思念,所以他祝福那已经消逝的与爱人度过的美好时光,他永远记得爱人美丽的眼睛和迷人的眼神。
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呈示部的第一乐段都与诗歌的第一节相对应。
艺术歌曲通过三连音进行的平缓的乐句,配以原诗中第一节的诗句做歌词,直白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感,当情绪需要加以强调的时候,就通过重复歌词来达到强调的效果。
较艺术歌曲平缓的旋律加上以原诗为唱词,对情感简单直白的表达,钢琴作品的情感表达则更加丰富和抽象。
在呈示段的主题部分(12-23小节),右手是以四分音符的形式出现的和声,平稳进行,包含两个声部,乐曲主题的旋律隐藏在高声部中。
左手的旋律也以四分音符的形式出现,除每小节第一个低音外,其他几个音组成的旋律呈波浪型,营造出一种仿佛在水面随波漂荡的感觉。
同时,右手的旋律在每个小节的前半拍休止,与左手的旋律交错进行,仿佛诗人在娓娓诉说与爱人渡过的美好时光(见谱例3)。
从24-36小节,乐句的长度开始缩短,织体也明显丰富起来,力度也在逐渐加强,并且在乐段的结尾调性由bD大调转到了G大调。
这些变化都表现出诗人对爱人强烈的思念以及情绪上的波动。
(三)第二节
诗歌第二节的内容是:“忧愁地叹息,内心受到创伤,我万箭穿心般地渴望、思念,尽管爱情使我遭受痛苦的折磨,但又多么甜蜜,多么令人心神向往。
”表现了诗人尽管饱受爱情的折磨,但是他仍然无法停止对爱人的思念以及对爱情甜蜜瞬间的向往。
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呈示部的第二乐段都与诗歌的第二节相对应。
艺术歌曲仍是三连音进行的平缓的乐句,配以原诗作为歌词,直接表现诗人的情感。
钢琴作品第二乐段一开始在G大调上再现了呈示段主题句的前半句,随后右手开始以八度半音上行级进,左手则是以三度下行的八度并配以切分音型伴奏,伴随着四次离调模进,声音逐渐加强;之后,主题句的旋律又穿插其中,并以颤音(vibrato)的术语表示,这一强烈的情绪变化表现了诗人“万箭穿心般地渴望、思念”。
从52小节开始,作者连续使用了七个小节的大谱表,通过对旋律在音区和力度以及速度上的对比,造成音乐久久回响的效果,也暗示了尽管爱情使诗人遭受痛苦的折磨,但爱情的甜蜜仍萦绕在他心头,使他无法忘怀。
(四)第三节
诗歌第三节的内容是:“用我的叹息、眼泪、愿望和声音,把我心爱的人的名字低唤,这是多么甜蜜,多么令人神往。
”诗人在心底呼唤爱人的名字时,感到非常甜蜜。
艺术歌曲的呈示部的第三段与诗歌第三节相对应,平缓的三连音进行的旋律,表现了这种甜蜜的情感。
钢琴作品在经过九个小节的在E大调上重现呈示部主题句的连接部后,进入了与诗歌第三节相对应的对比部的第一乐段,并回归到了最初的bD大调。
但是,主题和织体都用了前面没有出现过的材料,且乐段内部的乐句较呈示段比也变得更加短小,对应了十四行诗的不平衡性诗体,也就是“前八后六”的结构。
旋律部分出现在左手低声部,右手的织体是变化对答性的两句体。
主题旋律是对爱人的呼唤,对甜蜜往事的向往,而高声部纷繁的句子则描绘着诗人的“叹息、眼泪、愿望和声音”。
(五)第四节
最后一节诗的内容是:“痴情地在纸上写满了诗词歌赋,吐露出我的衷情、思念和爱慕,这都是为了她,为了向她倾诉。
”
艺术歌曲对比部的第一乐段与诗歌的最后一节相对应。
这一乐段的旋律形态以四分音符的上下行级进为主,在歌曲的情绪比较激动时,会伴以旋律的上行跳进。
歌词仍是原诗的诗句。
钢琴作品对比部的第二乐段与最后一节诗歌相对应。
这一段的旋律和伴奏织体都与对比部的第一乐段相同,只是在左手旋律中,對几个和声做了加厚处理。
作曲家通过旋律和织体的重复来强调诗歌中所表现的诗人对爱人的爱慕与思念。
这一部分的演奏处理与对比部的第一乐段相同。
(六)结尾
诗歌结束后,钢琴作品到了结尾的部分,但是艺术歌曲却并没有结束,而是将对比部的第一乐段完全重复一遍,才进入结尾结束。
钢琴作品的结尾部分也由11个小节组成,也分为两句,正好与它的引子首尾呼应。
结尾的第一句出现了引子部分中第二句三连音上行跳进的祈求主题,再次对应了诗歌中对希望留住与爱人的美好瞬间的祈求。
最后,用5个小节和极其微弱轻柔的音色歌唱了呈示部的主题,来对应原诗中最后一句“都是为了她,为了向她倾诉”。
三、结语
李斯特钢琴作品在情感与内容和诗歌的联系紧密,因此要求我们再演奏时要这种情感的表现。
在触键上,当演奏表现诗人与爱人共渡的美好时光的主题时,要用指腹触键,弹奏出柔美而朦胧的音色;在演奏表现诗人强烈的情绪波动的离调模进时,要用指尖触键,落音要扎实。
在力度上,由于诗歌的感情波动很大,因此钢琴作品中力度的变化也很明显,全曲的力度在很弱(pp)到很强(ff)之间波动,我们需根据作品中情感的发展来做好力度的转换。
踏板的变化,也能表现情感和情绪上的变化,因此我们也需注意踏板的使用,尤其是注意用弱音踏板的使用,来营造出一种朦胧、遥远的感觉。
总而言之,我们在演奏这首作品时,要牢牢把握作品与诗歌在情感和内容上的联系,来对作品进行细致的处理。
参考文献
[1]杨弋.李斯特《彼特拉克十四行诗123号》浅析[J].音乐时空,2015,(04).
[2]王健.李斯特三首《裴特拉克十四行诗》演奏中的踏板运用[J].民族音乐,2007,(06).
[3]夏晓燕.诗歌在李斯特钢琴音乐中的作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