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经络曰心肝脾肺肾此五脏人通称胃三焦胆膀胱(精)
经络通经概念——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理论篇)
经络通经概念——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理论篇)今天发一次理论文章,录自《古典针灸大家周左宇医道精要》,喜欢古典针灸的朋友可以仔细研读,受益匪浅。
老韩喜欢古典针灸,这一路走来,从最开始的手针,头针,腹针等等各种针法进而爱上古典针灸,可以说坎坎坷坷。
万变不离其宗,古典针灸是中医针灸的基础,现在的各种快速的针法只是旁枝末叶。
学好古典针灸其它这些针法自然融汇贯通。
针灸这门学问不像其它学科,其它学科是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中医针灸是一个回归、探索的过程。
可以说现在所有的五花八门的针法都是不断挖掘古人遗留的智慧而来!原文如下:本文主要介绍两种经络通经概念:“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的理论及应用法则。
此两种通经概念皆来自于《内经》,是一种“对位法”组合,两经因为相对应,经气因此相通,可两经合用或单用一经以治疗疾病。
历代医家都使用过此法,惟其机理未经明确探讨。
“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其范畴已跨越现有表里经概念,加强非手足同名、非表里经之间的联系,补充中医学的理论,阐释中医诊疗思路之经络基础,扩大应用思路,提升临床治疗水准及疗效,尤其面对多经络、多脏腑疾患时,透过通经关系,提纲挈领,可取一经治疗多经或多脏疾患。
前言经络是中医学的基础,传统经络概念有四大系统:正经、经别、别络及经筋。
在正经当中,手足十二经共有六组表里经关系,但是从某些历代中医理论、针灸典籍及经验用穴等看,存在着许多无法解释的内容,包括许多经络病候,单纯以十二经络系统难以解释,如肺经病候中的“肩背痛”,至元明时代的“头项寻列缺”,历代医家应用上尚称有效,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现代部分医家则推翻此说,或是认为另有经络相通,然具体内容为何,无人能说。
本文介绍两种通经法:“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
此二法皆渊源于《内经》,《内经》虽未详述临床应用,但在许多古籍中都可见到此二法的应用。
“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超越现有表里经范畴,加强非手足同名、非表里经之间的联系,补充中医学理论及诊疗思路之经络基础,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医理论,掌握古代医家的应用思路,提升临床诊疗水准。
脏腑、腧穴及经络学说概要
脏腑、腧穴及经络学说概要脏腑、腧穴及经络学说概要一.脏腑——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
另有心包(又称心包络,也称膻中),是包在心脏外面的包膜,可以说心脏的外围组织,为心之宫城,亦可作为六脏之一,与三焦相表里。
六腑即小肠、大肠、胃、胆、膀胱、三焦等。
三焦的部位划分:胸膈以上的心、肺及头面部为上焦;中焦是指胸膈以下,肚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和肝胆在内;下焦一般指肾、膀胱及大小肠等。
脏腑的阴阳或表里关系:五脏为阴(里),六腑为阳(表),形成一个阴阳表里的关系。
如心—小肠,肺—大肠,脾—胃,肝—胆,肾—膀胱,心包—三焦等。
五脏对人体素质的所主:肝主筋,心主血,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与随脏腑配五行:肝与胆属木,心与小肠属火,脾与胃属土,肺与大肠属金,肾与膀胱属水,心包与三焦仍属火。
二.腧穴——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通输,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是孔隙的意思。
腧穴又称穴位。
腧穴大体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三类。
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十二经和任脉、督脉上的腧穴,有确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直接的归经,且能主治所属经脉病症及所属脏腑病症,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共361个。
特定穴:凡是在十四经中具有某些特殊治疗作用的并有特定名称的腧穴均称为“特定穴”。
特定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为10类,包括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十二原穴、十五络穴、十六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有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部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经外奇穴:又称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这类腧穴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书中收录了48个奇穴。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这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酸麻、沉重等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
腧穴的近治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这些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
中医五脏包括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中医五脏包括什么?各有什么作用?五脏简介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
脏,古称藏。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
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心主血脉是全身血脉的总枢纽,心通过血脉将气血运送于周身;心又主神志,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中心,在人体中处于最高主导地位。
肝主疏泄,能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协助脾胃消化。
肝又藏血,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脾主运化,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物的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统血,能统摄血液不致溢出于经脉之外。
肺主气,司呼吸,是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又能宣发卫气和津液于全身以温润肌腠皮肤。
肾藏精,与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关,故有先天之本之称;肾又主水,在调节人体水液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五脏的互相影响】五脏虽然在生理功能上各有所司,但它们的活动不是孤立的,通过经络的联系,五脏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在病理变化上也相互影响。
【五脏与其它五行相对应分别是】五脏:肝心脾肺肾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华:爪面唇毛发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泪汗涎涕唾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化:生长化收藏五音:角徵宫商羽五官:目舌口鼻耳【五脏与六腑】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除三焦外,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与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相表里(腑为表,脏为里)。
中医中脏腑表里的联系如下:1.心与小肠:心主血脉,小肠主化物,心阳温煦促进小肠的化物。
2.肺与大肠:肺主肃降,促进大肠传导;大肠传导,有利于肺的肃降。
3.脾与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以降为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4.肝与胆:肝主疏泄,促进胆汁的排泄,胆汁可以涵敛肝阳、肝气;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脏腑别通理论
脏腑别通理论什么是脏腑别通?脏腑别通之理论源于明代李梃之《医学入门 . 脏腑相通篇》: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肾与命门相通。
脏腑通治应系从六经之开阖枢变化而来,《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试以太阳为开,太阴为开;少阳为枢,少阴为枢;阳明为阖,厥阴为阖,同气相求,以脏腑经络配合。
这样就构成了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除五脏别通外,包络也应与胃通,从而确立了六脏六腑全能相通的六脏别通,即脏腑别通,透过脏腑别通的脏腑关系,用于内科及杂病均甚有效。
一、肺与膀胱通膀胱的不利与不约,在于肺的调控,肺气宣肃机能障碍,调控失利,膀胱蓄泄功能随之紊乱,肺对膀胱的调控,是通过气的作用而完成的,所谓气化则能出矣。
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有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的条文,这是肺虚不能制约膀胱的小便遗溺不禁证。
临床有肺气不利,水停迫肺、肺气上逆之喘症,常以清利膀胱的方法止喘。
膀胱气化失常,可以透过治肺来调节,例如常用的提壶揭盖法就如吴鞠通说的:启上闸,化肺气,宣上即利下。
朱丹溪也说:肺为上焦,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
尝用麻黄汤开上窍启下窍以利尿,又以之控制尿频治愈老人及小儿遗尿。
针肺经列缺可治尿频及多尿,针脾经之阴陵泉可利尿也可治尿频、针肺经鱼际穴可治膀胱经所行之背痛,针背部输穴能治气喘,也都是肺脾(太阴)与膀胱(太阳)通的应用。
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经的重子、重仙治疗膀胱经部位的背痛。
二、脾与小肠通脾主运化,统括小肠的受化功能,小肠赖脾肾阳气的温煦方能化物,小肠的分清泌浊又为脾脏化生气血升清降浊,创造物质条件。
脾主升喜燥恶湿,湿邪易伤脾阳;小肠主降喜暖恶寒,寒邪易伤小肠阳气。
脾与小肠相互协同,关系紧密。
从内经相沿迄今,小肠病与脾胃病并未严格区分,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食不化。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记忆口诀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记忆口诀五脏六腑,或称“五脏六腑经络”,是中医学中深奥的一个系统,也是中国医学古老的理论体系。
它根据脏腑之间的功能关系,以及血液、气血、津液的循环而形成的。
“五脏六腑”学说体系,它在认识脏腑功能规律,探讨疾病发病机制,指导诊断治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五脏乃脏腑之根,是指心、肝、脾、肺、肾五器官,它们与“四象”相结合,合称“九窍”,它们负责生命活动和体质调节,“五脏”有“承天而行”之功,是内环境的维护者。
六腑是人体六大体液系统,包括胆、胃、肠、膀胱、脾胃、心包六脏,它们与心、肝、脾、肺、肾相配合,负责病毒的清除,可以维持和改善体内循环状态,是体内环境的改善者。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口诀如下:心乃血脉之源,元气运行全身;肝能毒净血洁,慢性病多起源;脾与肺相辅相成,对气血影响深;肾保持阴阳平衡,定藏精气遗传;胆负责消化释放,胃给营养细胞;膀胱水道收进出,调节水分运行节;肠囊性腔器蠕动,清除病毒便排除;脾胃止渴定欲望,思维功能行全身;心包护周内环境,疾病进入隔绝挡。
五脏六腑功能是主要决定人体健康与否的关键。
“五脏六腑”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各脏腑功能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完成,而五脏六腑功能失常、紊乱就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异常,从而引起器官疾病。
科学饮食对五脏六腑起着重要作用。
饮食营养丰富、清淡有节,有益于脏腑正常功能及血液循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肉类、豆类谷类;少吃油腻食物、淀粉食物;适量喝水;少食多搓,不吃热乎乎的食物,这些都有助于脏腑正常运行。
此外,更重要的是要注重生活习惯和精神健康,少熬夜,保持心态平和,不过度劳累,多锻炼,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调节精神,从而保证五脏六腑的调节与平衡体温。
学习中医学知识,了解五脏六腑的作用,是正确把握健康的基本前提。
比如及时规律的进行体温检查,观察脉搏,关注它们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现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补充营养,保护和改善脏腑功能,就能够维护和改善脏腑功能,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达到更好的健康目标。
中国文化基本常识----【五脏】
中国文化基本常识----【五脏】作者:潘长宏2021年8月23日五脏是指胸腹腔内之组织充实致密,并能贮存、分泌或制造精气的脏器。
《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灵枢·本脏》:“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
”根据脏象学说,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精神意识活动分属于五脏,加上六腑的配合,把人体表里的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为六脏。
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而称为“神脏”。
五脏的职能虽各有所司,但彼此协调,共同维持生命进程。
五脏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精神情志因素又是密切相关的。
第一脏是心:心为五脏之一,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卫护。
其形圆而下尖,如未开的莲花。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
由于心的主血脉和主藏神功能起着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与自然界夏气相通应。
第二脏是肺: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
肺有分叶,左二右三,共五叶。
肺经肺系(指气管、支气管等)与喉、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肺气以宣发肃降为基本运行形式。
肺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覆盖诸脏,故有“华盖”之称。
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肺又上通鼻窍,外合皮毛,与自然界息息相通,易受外邪侵袭,故有“娇脏”之称。
肺在五行中属金,为阳中之阴,与自然界秋气相通应。
第三脏是脾:它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统摄血液。
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
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十二经脉与子午流注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主要跟据脏腑、手足、阴阳而定名,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阴经[脾、肝、肾],足三阳经[胃、胆、膀胱]、三焦及心包并非解剖学上的器官结构,而是中医理论中的功能位。
单亦须注意,中医所指的脏腑是基于其功能而言,其含义较之西医系统所指的器官较广。
由于十二经脉是经络的主体,故被称为"正经"。
经络的名称(肝心脾肺肾五脏内为阴) (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外为阳)寅时3-5 由上中府而下少商止手太阴=肺经辛金卯时5-7 由下商阳而上迎香止手阳明=大肠经庚金辰时7-9 由上承泣而下厉兑止足阳明=胃经戊土已时9-11由下隐白而上大包止足太阴=脾经己土午时11-1由上极泉而下少冲止手少阴=心经丁火未时1-3 由下少泽而上听宫止手太阳=小肠经丙火申时3-5 由上睛明而下至阴止足太阳=膀胱经水酉时5-7 由下涌泉而上俞府止足少阴=肾经癸水戌时7-9 由上天池而下中冲止手厥阴=心包经亥时9-11由下关冲而上丝竹空止手少阳=三焦经子时11-1由上瞳子而下足窍阴止足少阳=胆经甲木丑时1-3 由下大敦而上期门止足厥阴=肝经乙木十二经脉在身体的分布十二经络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及四肢,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六条阳经则分布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太阳、少阳及阳明分别表现了阳气消长的状态,在位置上可理解为受日光的多少,对动物来说,背后部受日光最多,故后部为太阳,即光明程度最强,次之少阳,即光明程度中等,阳明为光明程度最弱。
三阴经的排列则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太阴,厥阴,少阴表现了阴气消长的状态,同样地在位置上可体会为阴暗的程度。
下图为经络在四肢分布位置。
十二经脉的流注时间及路线十二经脉会按着特定的时间及路线行走,正如《黄帝内经》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1、心: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主管血液循环和神志活动。
2、肝:肝主疏泄,与情绪、消化等功能有关。
3、脾: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
将其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4、肺:肺主气,主管呼吸和氧气的交换。
5、肾:肾主藏精,与生长发育、生殖功能等密切相关。
6、胃:胃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容纳和初步
消化食物。
7、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排泄糟粕。
8、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负责进一步消化
食物并吸收营养。
9、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统称,它没有具体的
解剖位置,但与人体的气机运行和水液代谢有关。
10、膀胱:膀胱主要的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11、胆:胆与消化功能有关,参与胆汁的贮存和排泄。
五脏六腑的概念强调了各个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性。
中医五脏五行及养生
中医五脏五行及养生人体五脏五行属性人体内共有五脏六腑,五脏为:心、肝、脾、肺、肾;六腑则为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而不使之存留;而五脏则是藏精气神。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跳: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五脏在阴阳上都属阴,主藏而不泻;而六腑为阳,主泻而不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为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
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
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五行在五脏中: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根据五行中相生相克角度,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中医学运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解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关系,利用调整五脏间生克乘侮关系来治病。
《针灸甲乙经》五脏六腑阴阳表里!
《针灸甲乙经》五脏六腑阴阳表里!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
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
肝合胆,胆者清净之腑。
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
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
少阴属肾,上连肺,故将两脏。
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
此六腑之所合者也。
《素问》曰∶夫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
皆藏于阴,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
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
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称六腑虽少错,于理相发为佳。
)肝胆为合,故足厥阴与少阳为表里。
脾胃为合,故足太阴与阳明为表里。
肾膀胱为合,故足少阴与太阳为表里。
心与小肠为合,故手少阴与太阳为表里。
肺与大肠为合,故手太阴与阳明为表里。
五脏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喉见于外。
心为之主,缺盆之道,(音滑)骨有余,以候内(音曷干)。
肝为之主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大小。
脾主为胃(《九墟》《太素》作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
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
六腑者,胃为之海,广骸(《太素》作HT )大颈张胸,五谷乃容。
鼻隧以长,以候大肠。
唇浓人中长,以候小肠。
目下裹大,其胆乃横。
鼻孔在外,膀胱漏泄。
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
此所以候六腑也。
上下三等,脏安且良矣。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 - 简介人体内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
腑,古称府,有库府的意思。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而不使之存留。
所以六腑以和降通畅为顺。
六腑的生理功能具体为: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下移小肠,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大肠接受小肠中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分,其余的糟粕经燥化与传导作用,排出体外,成为粪便。
在饮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胆排泄胆汁入小肠,以助消化。
三焦不但是传化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主持诸气,推动了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
六腑在生理功能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
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一腑有病,可影响他腑而致病。
如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可使大便燥结,大肠传导不利。
大肠传导不利可影响胃的受纳,引起纳食不佳,腹胀等。
六腑具有出纳、转输、传化水谷的共同功能。
《灵枢·本脏》:“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②推拿部位名。
出《针灸大成·小儿按摩经》。
《小儿按摩经》谓位于前臂屈侧尺侧边,自肘至腕一线;《幼科铁镜》则谓位于前臂伸侧,自肘至腕一线。
常用推法。
旧法强调:男儿在左臂自肘推至腕,称退下六腑、性凉,主泻。
女孩则在右臂自腕推至肘,称推上六腑。
现不分男女,皆推左手,取退下六腑之法。
治脏腑热,遍身潮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神志昏沉,热泻等症。
六腑 - 穴位位置: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腕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二指面自肘推向腕,见图。
约推100~500次。
主治:一切热证。
高热,烦躁,咽喉肿痛,大便干燥,鹅口疮,腮腺炎等。
六腑 - 正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合称。
腑,在《内经》中写作“府”,有府库的意思。
六腑的基本功能是受纳、消化饮食物,并分别清浊、传送糟粕。
五脏六腑
五脏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
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
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又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
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一、心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二、肺肺,位居胸中,左右各一,呈分叶状,质疏松。
与心同居膈上,上连气管,通窍于鼻,与自然界之大气直接相通。
与大肠、皮、毛、鼻等构成肺系统。
在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脏。
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
在五脏六腑中,位居最高,为五脏之长。
肺与四时之秋相应。
三、脾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形如犬舌,状如鸡冠”,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故有后天之本之称。
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
脾与四时之长夏相应。
四、肝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偏左。
与胆、目、筋、爪等构成肝系统。
主疏泄、藏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用阳。
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
肝与四时之春相应:五、肾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
与膀胱、骨髓、脑、发、耳等构成肾系统。
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阳。
在四时与冬季相应。
六腑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它们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饮食物入口,通过食道入胃,经胃的腐熟,下传于小肠,经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转输于肺,而布散全身,以供脏腑经络生命活动之需要;其浊者(糟粕)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形成大便排出体外;而废液则经肾之气化而形成尿液,渗入膀胱,排出体外。
五脏六腑详解
五脏六腑详解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
五脏之心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
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血就是血液。
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2、心藏神。
神的含义: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主要有三: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
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
其三,是指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即心所主之神志,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
精气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
心藏神生理作用有二: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
其二,主宰生命活动。
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五脏六腑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
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
心的生理特性:心为阳脏而主通明。
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
心脏阳热之气,不仅维持了心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又有温养作用。
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在窍为舌。
心在志为喜。
心在液为汗。
心与夏气相通应。
心外应胸膺。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
人体的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十二经络
人体的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十二经络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
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
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
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
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
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
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
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
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
脏腑经络三字经,珍藏版
脏腑经络三字经,珍藏版医之初,脏腑详,未入室,先升堂。
曰肝心,脾肺肾,此五脏,五行蕴。
胃膀胱,大小肠,三焦胆,六腑囊。
小肠心,大肠肺,胆联肝,脾联胃,肾膀胱,表里配,胞与焦,十二位。
心为主,出聪明;肺为辅,治节行;肝将军,主谋虑;脾仓廪,出五味;肾作强,出伎巧;焦决渎,主水道;膻中臣,出喜乐;膀州都,津液蓄;大传导,变化出;小受盛,主化物;胆决断;十二官。
心明暗,定危安。
脏与腑,外属经,手与足。
二六均。
足太阳,属膀胱;足阳明,胃腑当;足少阳,属胆腑;足太阴,脾所主;足少阴,内属肾;足厥阴,肝之本;手太阳,为小肠;手阳明,是大肠;手少阳;三焦强;手太阴,即肺金;手少阴,内属心;手厥阴,胞络经。
经脏明,内外分。
内脏腑,外络经。
外为阳,内为阴,营卫畅,血气平。
五脏安,六经宁。
肝属木,火属心,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五行生: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何能?水生木,木乃荣,木生火。
火克金;金制木,木不横;木制土,土平敦;土制水,水不淫,水制火,火不焚。
子母辨,主从分。
宜活用,辨证真。
肝主筋,主颜色;心主臭,主血脉;脾主味,主肌肉;肾主液,亦主骨;肺主声,主皮毛。
此五主,各有条。
肝藏魂,亦藏血;肺藏气,兼藏魄;脾统血,藏意津;心生血,主藏神;肾藏志,亦藏精。
此五藏,医宜明。
肝窍目;心窍舌;肾窍耳;肺窍鼻;脾之窍,上下唇。
此五窍,各有门。
肝色青,肺色白,脾色黄,肾色黑,心色赤。
此五色,观部位,论生克。
心液汗,肺液涕,脾液涎,肝液泪,肾液唾,此五液,谷之生,肾之泽。
呼属肝,笑属心,肺声哭,肾声呻,脾声歌。
此五声,司之肺,参五音。
肺臭腥,肝臭臊,肾臭腐,心臭焦,脾臭香,鼻自招。
此五臭,心所操。
心味苦,肝味酸,肾味咸,脾味甘,肺味辛,见口间。
此五味,脾所关。
心志喜,肺志悲,肝志怒,脾志思,肾志恐,意自知。
此五志,肾所司。
心部胸;肺背脊;肾部腰;肝部胁;脾部腹,四肢属。
此五部,各有别。
须属肾,发属心,皮毛肺,脾腋阴,眉属肝,五脏生。
各种三阴三阳之说一
各种三阴三阳之说一各种三阴三阳之说一>转载各家关于三阴三阳之说汇总,便于参阅学习。
阴阳之道——三阴三阳之道器与体用上池水五味古法中医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与器不可分割,这是易学的思维。
歧黄医道,易之五术之一,必然禀易之理,象、数、理之不可分开,也就是道器一体。
天地人三才也不例外。
五运六气,以司天、在泉、客气、主气,中运互相参和来看,而在人,则有经络藏象。
下面几段文字,是逛博客时候的乱写,摘于下,不成提纲。
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这个名目就有了。
而且,人有人神本能,经络有气血多少,部位不同,流注不同。
拿现在的话说,就是人的生物钟。
《素问玄机原病式》有论,实际是发挥。
承制生化之论也。
后天水火,以先天乾坤为用,化生六子,以为六经,用则六气。
先天六子,后天六经,也是体用。
水火之变,产生六气。
就是天气上为云,地气降为雨,空气的燥湿相变,寒热交替,运动流行所以产生的状态就是六气。
人身,则以三阴三阳经络,至真要大论称为人神通应,颜色、气味、物性都要应,而且,三阴三阳以气血多少来应阴阳,进行调控。
时空统一,真气流注,人神通应。
风从龙,云从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木火通明,金水相生。
先天阴阳,后天水火,互为交变,互为体用。
总万病于阴阳,观六气于水火,标本即明,伤寒可解。
故张子和标本运气歌曰∶“少阳从本为相火,太阴从本湿土坐,厥阴从中火是家,阳明从中湿是我,太阳少阴标本从,阴阳二气相包裹。
”在人身,则三阴三阳,标本所现,亦为六气。
经络不仅有表里,而且有相通,还有别通,实是生理所在。
内经络外藏腑,先后藏,君相立,神行雨施,一人一太极,天地亦太极,太极相应,大自然中的人,人中的大自然。
一而二,二而一。
何必千言万语?经络以六经印,互相有关系,这个灵枢有针法可证。
六气合化,观其五行,五行六气是一理也。
为何多出一相火,其意深也。
明此,可知六经合化六气。
太阳寒水,六太阳小肠火也,足太阳膀胱水也。
五脏六腑是什么
五脏六腑是什么日常生活中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五脏六腑吧,很多人都知道五脏六腑是人最根本的器官,可以说五脏六腑的任何一个部位如果出现问题的话,那么也都是会给自己的健康带来很大的烦恼的,比如说五脏中的心脏就是人体健康的根本了,当然了五脏指的不指心脏一个部位。
五脏还包括肝,脾,肺,肾等多个部位,可以说这些也都是五脏的一部分,那么六腑有指的是哪些部位呢?五脏六腑到底和人的身体健康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何为五脏而为六腑呢?五脏六腑,是人体各内脏的总称。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
分别来说,五脏是贮藏精气的(精气,指精血津液),六腑是主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的。
因而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
【五脏】“心、肝、脾、肺、肾”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
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和二阴。
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肺,其华在皮毛;肾,其华在发。
五脏六腑一、心——午时养心(11点到13点)*心主血脉,藏神志。
*五行属火,喜伤心。
*心开窍于舌,其华在脸。
*夏季养心正当时,五味对应苦,红色食物养心脏。
*心脏有毒的症状:舌头溃烂,额头长痘,失眠、心悸,胸闷或刺痛。
*中午11~13点是心脏最强的时间,可以吃些保心、助排毒的食物,例如茯苓、坚果、黄豆、黑芝麻、小枣、莲子等。
*“心为五脏六腑之皇帝”可见心地位之高。
二、肝——丑时养肝(1点到3点)*肝主疏泄,肝主藏血。
*五行属木,怒伤肝。
*肝开窍与目,其华在爪、筋。
*春季养心正当时,五味对应酸,绿色食物养肝脏。
*丑时不入睡对肝伤害很大。
“卧则血归于肝”,充足睡眠对于养肝有重要的作用。
以上这些就是关于五脏六腑的一些简单的介绍了,应该说五脏六腑和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所以为了自己的健康,日常还是应该按照这些养生的方法好好的促进自己的身体健康,这样才能拥有一个更加完美的自己。
脏腑的中医名词解释
脏腑的中医名词解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一套独特的解剖学系统,即脏腑理论。
这一系统对于中医来说非常重要,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脏腑理论涉及到我们身体的内脏器官,其中有关于脏腑的名词很多。
在本文中,我将解释这些名词的含义,并介绍它们在中医中的作用。
〇、五脏:心、肺、肝、脾、肾脏腑理论的核心是五脏,它们分别是心、肺、肝、脾和肾。
这五脏相互联系,并在人体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被认为是组织和调节身体生理活动的中心。
每个脏腑都有其对应的特定功能。
一、心心是五脏之首,被认为是精神活动的中心。
它主管血脉循环,控制情绪和意识活动。
中医理论认为心的不平衡会导致心脏病和情绪相关的问题,如焦虑、失眠和抑郁等。
二、肺肺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上元”。
它与自然界的元气相连,具有呼吸和气道功能。
肺主管呼吸过程中的气体交换,并与心脏共同调节气血循环。
肺与肝脏紧密联系,共同承担情绪的调节作用。
三、肝肝在中医中被称为“上元之官”。
它主宰了身体的血液循环,调节情绪和稳定情绪。
肝的不平衡可能导致肝疾病和情绪问题,如愤怒和抑郁等。
四、脾脾在中医中被称为“中元之脏”。
它负责转化和运输食物的营养成分,并支持身体的生长和发育。
脾与肺和胃密切相关,共同维持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
五、肾肾在中医中被称为“下元之宫”。
它被认为是人体的基础能量源,是生命的根本。
肾主管水液代谢和排泄功能,并控制生殖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肾的不平衡可能导致肾病以及性功能障碍。
〇、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在脏腑器官之外,中医还有一个名叫“六腑”的概念。
这是指胃、大肠、小肠、胆、膀胱和三焦。
这些腑脏与五脏一起协同工作,以保持我们的消化、吸收和排泄系统的正常运作。
一、胃胃在中医中被定义为“脾之海”。
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负责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体内能量。
胃与脾脏紧密联系,共同维持消化和吸收系统的平衡。
二、大肠大肠主管体内废物的排泄和水分的吸收。
它与胃一起协调工作,确保正常的消化和排泄。
中医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中医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中医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这六腑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胆胃胆胃是中医学中制造、贮存和运输胆汁的器官。
在中医理论中,胆胃与脾脏相互联系,共同维持消化功能的正常运作。
胆胃是人体消化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分泌胆汁、消化吸收食物等功能。
二、小肠小肠是人体最长的消化道器官,被认为是“五脏六腑之长”。
在中医理论中,小肠起着吸收和运输食物的作用,将食物分解为精微的营养物质,并将其吸收到人体进行营养供应。
三、大肠大肠是人体的排泄器官之一,它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等,将食物的残渣转变为粪便,以便排出体外。
在中医理论中,大肠也被视为“水谷精微”的地方,与脾脏相互联系,起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四、膀胱膀胱是排泄系统的一部分,负责贮存尿液和控制排尿。
在中医理论中,膀胱与肾脏相互联系,共同维持人体的排尿功能。
中医认为,膀胱是人体五脏六腑中最“阳”的器官。
五、三焦三焦是中医学中特有的概念,指代人体内的三个空腔: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焦指胸腔,主要与心肺相连;中焦指腹腔,主要与脾胃相连;下焦指盆腔,主要与肝肾等器官相连。
在中医理论中,三焦起着通气、营卫运行等重要功能。
六、中医六腑的相互联系中医六腑在人体内紧密相连,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各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互相促进,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运作。
例如,胆胃和脾脏紧密联系,共同参与消化功能的调节;膀胱和肾脏紧密联系,共同维持排泄功能的正常进行。
总之,中医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它们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人体内重要的生理功能系统。
了解和掌握六腑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和中医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保持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平衡,合理调配膳食结构,保持六腑的平衡和健康,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脏腑经络
曰心肝脾肺肾此五脏人通称
胃三焦胆膀胱大小肠六腑讲
心、肝、脾、肺、肾这是人们通称的五脏。
胃、三焦、胆、膀胱、大肠、小肠,这是人们讲的六腑。
脑髓骨脉子宫奇恒腑各有功
脑、髓、骨、脉、子宫和六腑中的胆,统称为奇恒之腑,都各有它的功能。
心藏神感性生随六根变无穷
脑藏神理性生科哲学由此兴
一神识分二用单宗一皆偏工
神藏在心脏的时候,它就随着气血神经不停的周流全身,随着六根接受千变万化的事物,这就是感性发生的主要根源。
神藏于脑的时候,就产生了理性作用。
世界的科学和哲学,凡关于理论的东西,就是这个理性的产物。
这样一个神识,因为所在的地方不同,就产生感性和理性两种作用。
单主张心藏神,或脑藏神的说法,都是片面的看法。
【注释】心藏神:就是说人的灵机——神识是藏在心脏里的。
《内经·灵兰秘典》:“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由这一段来看,好象《内经》说的是心藏神。
但是《内经·脉要精微论》里又这样说:“头者精明之府。
”这个精明还不是说神在脑而产生精明吗?我们再看经络学里督脉中的神庭穴,正当脑前,这不更说明是神居于脑吗?从上面这几方面看,能说我们祖国医学不知道神在脑吗?我们再看中华文化的思字。
思是从囟(后改为田)从心,就是说:我们来决定一个事物,由感性入理性,必须通过心藏的神入脑中,经过思维才能决定。
这连我们祖先造字的学者都知道,何况祖国医学是哲学的医学呢?综合以上的古代文献看起来,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是知道神在心也在脑这个问题,只是文献上说的不够很明白罢了。
脑藏神:近代西人提倡神明在脑之说,科学界皆以为至论,而以我国不知神明在脑为落后。
不知主神明亦在脑之说,。
中国近代亦有谈者:李时珍曰:“脑为元神之府。
”金正稀曰:“人见一物必当一影于脑中,小儿善忘者,脑髓未满也。
老人健忘者,脑髓渐空也。
”汪讱庵释之曰:“凡人追忆往事,恒闭目上瞪,凝神于脑,是留影于脑之明证。
”王清任亦谈灵机在脑之说。
观此西人今之所谈,实亦难为先进之说也,况与《内经》相比吗?
心藏神感性生:人在后天(即生下来以后),人的神识基本上居心为多(因为神依心血而养的缘故),它随着气血、神经在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上,不断的反映着客观事物,但是它所反映的却是属于感性认识。
这个感性认识就是神识还在六根之中向外收集外物,还未主居于脑的原因。
其实质就是六根中的意(意是神识的主要部分,对感性起着主要作用,但意经常并不在脑里,如意守什么地方,意就可在什么地方)。
在六根中,对脑所起的联系反映作用。
脑藏神,理性生:当感性认识所反映的外界事物,需要用理性发析、判断的时候,我们就要静心(思)考,这个思考,才真正是脑藏神的时候。
所以说脑藏神,理性生。
总结起来说一下:心藏神,就好比神是常居在心里为多,心好如神的宿舍,他是依心血所养而存在,其在六根中,对客观认识,所反映的材料,未经神在脑讨论
研究的,为感性认识脑藏神就好比脑是神的办公厅、记账部,有了要事在那里研究问题、总结问题。
这就是说感性认识的材料,经过神在脑的分析、研究,然后才能成为理性认识。
所以也可以说:脑是神识发展理性的基地。
我们人类是有智有愚的,这是因为什么呢?就是这个神在脑与在心的比例问题,我们要想转愚为智的话,就是练习把神多藏在心里变为多藏在脑里。
怎能样把神多藏在脑里呢?这就是研究做高级气功(高级气功就是静功中意守上丹田的功法)。
做高级气功有素的人,能把神定在脑里不动。
高级气功师的聪明是不可限量的。
这是哲学家、科学家产生的唯一途径,何况转愚为聪呢!孔子弟子曾子的转变(即转愚为智)就是这样一回事。
究竟一般人是脑藏神为多,还是心藏神为多,这个哲学问题,凡做高级气功有素的人是能证实的,这是一个哲学上的大问题,是不能没有根据,如主观唯心论者那样胡说的。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是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
加以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
哲学:研究宇宙万有原理,原则之学也。
科学:以一定之对象为研究之范围,而于其中,求统一确实之知识者,谓之科学。
经络学始内经正十二八奇经
阐生理与病情诊疗学皆与通
曰三阳曰三阴分手足成十二
连脏腑布机体正经渠奇经湖
相调节功用互学医者宜详究
经络的学说是始于《内经》的,其中藏腑的正经有十二经。
不属于脏腑经络循环,而单独另行的有八条奇经。
经络学中对人体生理、病情反应、诊断、治疗疾病等,皆有关系。
十二经分手三阳和手三阴,足三阳和足三阴,这样合为十二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
正经好象是渠河,奇经好象是湖泊,在功用上都起着互相调节的作用。
经络学说很重要,我们医者应当详细去研究。
【注释】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足三阴经:足大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