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态的描绘,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全词分上、下两片,作者通过对村居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家生活画面。全词语言浅显朴素、清新淡雅、朗朗上口。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默写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
难点: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则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的体会到。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在教法上,我主要运用对话法和情景创设法。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因此我会通过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诗歌。寓教于乐,通过情景创设,不仅能让学生如亲临般体会诗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教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等。
2.学法
现在的学生的学习大多依赖于家长和老师,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培养他们在学习上的独立能力和合作能力,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习古诗,首先要多吟诵,再根据诗词与吟诵去理解诗意。因此,在学法上我主要采取合作交流法和诵读法,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且多次的诵读,从而初步理解诗意。
四、说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
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下面我分别说一下我的教学安排: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和《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同学们再来背诵一下,好吗?(指名学生背诵。)这两首诗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描写了什么呢?(生抢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宋词,它也是描写乡村田园生活的,它就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二)学习词作,掌握方法
1.出示《清平乐·村居》课件,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了解词人。
(1)理解题目。
提示:“清平乐”是词牌名,真正的题目是“村居”。一看到“村居”,大家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农村恬静和谐的生活。)
(2)了解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山东历城区)人。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2.引导学生识记词中出现的生字词。
(1)从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理解字词等方面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A.注意读准字音:茅檐、翁媪、锄、亡赖、卧剥。
明确:“亡”在词中读“wú”;“剥”是多音字,在词中读“bō”。
B.相机理解“翁媪”一词的词义。
提示:想一想,谁是翁?我们学过“孤舟蓑笠翁”,“翁”是什么意思?“翁”就是指年老的男子。那“媪”有“女”字旁,想一想是什么意思?结合词句理解,“媪”指的是年老的妇女。
C.相机理解“吴音”一词的词义。
明确: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正在江西饶州闲居,这里古代属于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2)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联系旧知、结合原句、分析字理等方法,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今后,大家在学习古诗文时,也可采用这样的方法。
3.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本词。
4.初步感知全词大意。
师:你们能说说这首词的大意吗?感觉哪些词句的意思不好理解?(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
生分组说词意并交流: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里,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5.整体感知,想象画面,品味词作情趣。
过渡: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读了这首词,你看到了几幅画面?
生交流:
A.“溪上”:看到池塘上泛着的绿意,溪水淙淙,旁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硕大的荷叶托着荷花,在风中摇曳。(引读:这就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B.溪边:看到一对老夫妇坐在家门前闲聊。(引读:这就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C.“溪东”:看到一亩见方的豆田上,大儿子正辛苦地劳作。(引读:这就是——“大儿锄豆溪东”)
D.看到二儿子心灵手巧,正用薄竹片专心致志地织着精致的鸡笼。(引读:这就是——“中儿正织鸡笼”)
E.“溪头”:看到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池塘边,剥开莲蓬吃莲子,不时咂着小嘴。(引读:这就是——“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