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语的使用原则

合集下载

如何使用正确称呼

如何使用正确称呼

如何使用正确称呼称呼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

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的风尚,因此对它不能疏忽大意,随便乱用。

其一,是要合乎常规。

其二,是要照顾被称呼者的个人习惯。

其三,是要入乡随俗。

在日常生活中,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准确、合理,不可肆意为之,大而化之。

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是有其特殊性的。

它的总的要求,是要庄重、正式、规范。

在工作中,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方法。

在政务交往中,常见的称呼除“先生”、“小姐”、“女士”外,还有两种方法,一是称其职务,二是对地位较高者称“阁下”。

进行人际交往,在使用称呼时,一定要回避以下几种错误的做法。

其共同的特征,是失敬于人。

1、使用错误的称呼。

主要在于粗心大意,用心不专。

常见的错误称呼有两种:(1)误读,一般表现为念错被称呼者的姓名。

(2)误会,主要指对被称呼者的年纪、辈份、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作出了错误判断。

比如,将未婚妇女称为“夫人”,就属于误会。

2、使用过时的称呼。

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一旦时过境迁,若再采用,难免贻笑大方。

在我国古代,对官员称为“老爷”、“大人”。

若将它们全盘照搬进现代生活里来,就会显得滑稽可笑,不伦不类。

3、使用不通行的称呼。

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北京人爱称人为“师傅”,山东人爱称人为“伙计”,中国人把配偶、孩子经常称为“爱人”、“小鬼”。

但是,在南方人听来,“师傅”等于“出家人”,“伙计”肯定是“打工仔”。

而外国人则将“爱人”理解为进行“婚外恋”的“第三者”,将“小鬼”理解为“鬼怪”、“精灵”,可见这是“南辕北辙”,误会太大了。

4、使用不当的行业称呼。

5、使用庸俗低级的称呼。

“哥们儿”、“姐们儿”、“磁器”、“死党”、“铁哥们儿”、,等等一类的称呼,就显得庸俗低级,档次不高。

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

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

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论文导读:人际间的相互称谓语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是人们之间对相互关系的一种语言表述,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集团规范。

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掌握英汉语言称谓语的文化差异,根据交际语境,恰当运用能融洽交流双方关系的称谓语,能有助于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对顺利完成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称谓语,称谓系统,语用机制,文化差异人际间的相互称谓语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是人们之间对相互关系的一种语言表述,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集团规范。

前者体现了人类社会中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社会地位关系;后者则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情感好恶关系。

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

每种称谓系统都是这个民族内部社会交际的产物,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风俗和文化。

在人们交际活动中,言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恰当、得体的称谓语。

不恰当的称谓语会给言语交际活动带来障碍,会让交际双方感到不快,或留下某种印象,给以后的交往造成不利影响。

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不同语言的称谓系统的差异,并遵循对方语言称谓系统的语言表达规范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保障之一。

一、英汉称谓语之选择方略选择何种方式称呼对方取决于诸多因素。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称谓语在数量上和指称的范围上都各有特色。

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看, 各民族的称呼行为都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它可能是该社会中权势性和平等性的象征。

从称谓语的交际功能上来看,称谓语选择之方略则可以分为三大类: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描述性称谓语[1]。

亲属称谓语是用来表示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相互关系的称谓语。

社交称谓语则是用来直接反映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人际关系的称谓语,它包括关系称谓、职衔称谓、敬称称谓、谦称等,如汉语中的李局长、何教授、犬子等,英语中的professor、Your Majesty等。

描述性的称谓语是指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出于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抒发说话人或作者的情感、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而使用的称谓语。

称谓语的使用原则

称谓语的使用原则
三 时间凝固 为了抹去时间线索痕迹 作者还用了凝固时间的手法 福克 纳通过描写人物对所闻所见进行抽象化理解来刻画人物内心 在 他笔下人物试图通过对客观时空世界进行理性几何分割来达到逃 避 拒绝时间进程的目的 昆丁章节是最能体现这一空间化叙述 的一部分 昆丁在面对家庭悲剧而无力换回时 他把希望转移到 抽象化 空间化客观世界的努力中 通过福克纳之笔 昆丁顺利 的把任何所见物体加以几何分割 从而达到对各类事物及其联系 加以控制的目的 因而 昆丁的叙述里充满着横的 竖的 椭圆 的线条 桥梁道路各类框架结构 昆丁从叙述一开始就在寻找一 种稳定的 纯空间式的思维 使时间静止是他给自己的宿命 时 间在此被转化为世界的某一个可知的角落 然而 一听到钟表滴 答声 我就再次回到时间中去 昆丁在一开始就意识到 再次 回到了时间中去 既而提到手表是祖父的 父亲转送给他 这 使手表本身赋予了沉重的历史意识 同时也暗示出昆丁在个人追 求满足的失败 钟表滴答声打破了昆丁的间 拓展审美空间的艺术 效果及人与时间抗争的张力 读者在对细节的关注和重叠意象世 界中失去了与时间的联系 陷入到空间的眩美中
于身份 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和称呼语是不同的 称 呼语是当面打招呼用的彼此关系的名称
关于称谓语和称呼语的概念 姚亚平先生也指出 称谓系 统包括名称系统和称呼系统两大类 ' 称谓 ' 是交际主体在语言交 往中处理主体间关系进行人际定位的一种语言活动 ' 名称 ' 是表 示某人存在的名词概念 是称谓语的语言形式 ' 称呼 ' 是言语交 往过程中说话者运用名称或其他方式呼喊对方或提及其他人的词 语形式 [ 1]
关于称谓语的分类 普遍的观点是将称谓语二分 即亲属称 谓和社会称谓 亲属称谓语是用来表明亲属关系的称呼或名称

如何使用恰当的称呼

如何使用恰当的称呼

如何使用恰当的称呼恰当的称呼是打开交际大门的通行证,是架起人际关系的桥梁。

所以,称谓语使用得当与否,对接下来的交谈有着直接的影响。

今天店铺给大家分享一些使用恰当的称呼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使用恰当的称呼的方法一、称呼入乡随俗在日常生活中,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准确、合理,不可肆意为之。

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是有其特殊性的,总的要求是要庄重、规范。

在工作中,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分有别、敬意有加,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方法。

在公务交往中,常见的称呼除「先生」、「小姐」、「女士」外,还有两种方法,一是称其职务,二是对地位较高者称「上司」或「长官」。

使用恰当的称呼的方法二、注意称呼时的表情和语气准确称呼别人,感情色彩是非常重要的。

称呼地位比较高的人时,眼神、表情、语音、腔调等都非常关键。

如果声音比较低沉、语气比较平淡,对方以及在场的人士会觉得你要吗没礼貌,不懂得尊重别人;要吗性格内向,表现拘谨,不够大方。

但如果叫得过于热情,会被认为为人势利。

称呼时要注意自己的表情和声音,让在场的人感觉到你的热情、大方、不卑不亢。

使用恰当的称呼的方法三、称呼时要注意顺序要视交际对象、场合、双方关系等选择恰当的称呼。

与众多的人打招呼时,还要注意亲疏远近和主次关系。

一般以先长后幼、先高后低(职位上)、先女后男、先疏后亲为宜。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沟通艺术中称呼别人的三个原则:1.礼貌原则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

每个人都希望被人尊重,合乎礼节的称呼,正是表达对人尊重和表现自己有礼貌修养的一种方式。

交际时,称呼对方要用尊称。

在庄重的交际场合忌用小名、绰号。

2.尊崇原则一般来说,人都有崇大、崇老、崇高的心态。

如对同龄人,可称呼对方为哥、姐;对既可称「叔叔」又可称「伯伯」的长者,以称「伯伯」为宜;对副科长、副处长、副厂长等,口语中可在姓后直接以正职相称。

3.适度原则像大陆许多青年人往往对人喜欢称师傅,虽然亲热有余,但文雅不足,且普遍适用性较差。

商务礼仪之礼貌用语

商务礼仪之礼貌用语

商 务 礼 仪

礼 貌 用 语
7
在商务交往中,称呼的原则:
要求庄重、正式和规范。 在称呼他人时应使用尊敬的衔称,一般
商 务 礼 仪

是“就高不就低”。 要求称呼准确、得体,避免张冠李戴。
礼 貌 用 语
8
通用的称呼:

使用(行政)职务的称呼:李局长、张经理,马主任、 刘科长等; 使用学位头衔、技术职称的称呼:博士、律师、教授、 工程师、会计师等职称或学位; 使用行业称呼:警官、老师、医生、司机等; 使用泛尊称(按性别不同):先生、女士、小姐、夫人 等; 直呼姓名:一般限于同事、熟人之间。
商 务 礼 仪

礼 貌 用 语
15
情景模拟 2名同学 第一次:见面互相不打招呼,不问候 第二次:见面热情地打招呼, 结束后请2名参与的同学简单谈谈感受
商 务 礼 仪

礼 貌 用 语
16
你问候了吗 请张开嘴将你的问候礼仪
说出来!
17
让每天的工作从问候开始!
商 务 礼 仪

礼 貌 用 语
商 务 礼 仪

3、赞美语 常用的赞美语有: “很好”、“不错”、“太棒了”、 “真了不起”、“真漂亮”等。面对他 人的赞美,也应做出积极、恰当的反应。 例如,“谢谢您的鼓励”、“多亏了 你”、“您过奖了”、“你也不错嘛” 等。
22
礼 貌 用 语

4、拒绝语 拒绝语,是指当不便或 不好直接说明本意时,采用 婉转的词语加以暗示,使对 方意会的语言。 “对不起,经理正在开一个 重要的会议,您能否改日再 来?” “请您与经理约定以后再联 系好吗?” 如果对方依然不明本意 ,则可以微笑着说:“实在 对不起,我帮不了您。”

公文写作时如何使用称谓语

公文写作时如何使用称谓语

公文写作时如何使用称谓语公文写作时如何使用称谓语公文写作,有个问题容易忽略又令人头疼,那就是公文写作的“称谓”。

有些新手写汇报材料,材料通篇写是的“我局(市、县、乡)******,我局(市、县、乡)决定……”“你局(市、县、乡)******,你局(市、县、乡)决定……”等。

公文写作中的“我”“你”“他”确实是一个不可轻视的问题,用好了,通篇清爽,用不好,句句累赘。

“称谓”如何用得“名正”,让其“言顺”?一起来看看公文的称谓用语吧!公文分三种: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

称谓也有三类: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也就是通俗的.我、你、他。

如何在上、中、下行文中用好我、你、他?(说明一下,这里所指的“他”专指发文方或收文方机关名称,特此说明)。

一般来说,在发文时用第一人称表述,表述者置身事内,显得真实、亲切、富有人情味;用第三人称表述,表述者置身事外,显得客观、冷穆。

用本机关名称作自称,形成第三人称表述,切合下行文或庄重严肃,或严谨缜密,或威严果断的语体规范。

一、关于下行文的称谓用语发文方:一般用发文机关名称(即第三人称,如:**乡政府);不用带第一人称代词的称谓,如“我(们)”、“我(本)省”、“我(本)市”、“我(本)部”、“我(本)局”等,显其庄严肃穆。

收文方:1.称谓一般用“你(们)”、“你部”、“你省”、“你市”、“你县”等,而不用受文机关名称,有叮咛嘱咐、严而可亲之感。

二、关于上行文的称谓用语发文方:一般用带第一人称代词的称谓,如“我(们)”、“我(本)省”、“我(本)市”、“我(本)部”、“我(本)局”等。

不用发文机关名称,有真实、恳切之感;收文方:称谓用“上级、领导”或受文机关名称。

不用“你(们)”、“你部”、“你省”、“你市”、“你县”等,有尊重、避讳之意。

若用“你(们)”、“你部”、“你省”、“你市”、“你县”等,则有吩咐、指点、督促之嫌。

三、关于平行文的称谓用语发文方:一般用“我(们)”、“我省”、“我部”、“我局”等。

“亲属称谓语外化”及其使用规则

“亲属称谓语外化”及其使用规则

“亲属称谓语外化”及其使用规则陆定一的《老山界》中有这样的对话:(红军战士):“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请到里边坐。

”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这里,红军战士对一位瑶族妇女,既不称“同志”,也不称“老乡”或者其他什么的,而用“大嫂”相称,这是一种最合适、最有效的称谓,它拉近了群众关系,表达了军与民亲如一家的深情。

一那么,为什么说在这里“大嫂”称谓最合适、最有效呢?这其中还很有一番道理:汉语称谓语有两套体系,一是亲属称谓语,一是社交称谓语。

亲属称谓语用于亲属成员之间,社交称谓语用于非亲属成员之间。

但是亲属称谓语中有一部分也可以用于非亲属成员之间,以表达亲近之情。

这样的现象,有人称为“亲属称谓语外化”。

亲属称谓语外化能表达亲近之情,根源来自亲属称谓语特殊的表情作用。

中国的宗法制度和礼教伦理既强调尊卑有等,长幼有序,也强调内外有别。

所谓“内”,是以“自我”为中心,以宗亲、姻亲为半径,形成一个亲属系统。

系统内部为“自己人”,系统外的社会成员都为“外人”。

这个系统中的各类成员,都有相应的亲属称谓语来称谓,对系统外的社会成员一般不用亲属称谓语而用社会称谓语。

这样一来,亲属称谓语本身便是“内外有别”的标志。

中国人对系统内的“自己人”,恪守“亲亲、尊尊、长长”的伦理之道,相互间不仅客气礼貌,更会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互相迁就,必要时可以暂时放下内部矛盾,“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是所谓“拳头朝外打,胳膊向里歪”。

对于“外人”则明显的不同于“自己人”,客气礼貌不那么真诚,热情度大大减低,甚至一脸冷漠缺乏热情,更没有关心照顾的意识和责任感。

有学者提出,人们对人的礼貌程度同亲疏关系成反比,越生疏,礼貌程度越高;越亲密,礼貌程度越低。

其实,这是在有求于人时的表现,无所求人、正常情况下,中国人并不是这样,他们关注和重视的是“自己人”,或者说是“圈内人”。

“一旦离开自己熟悉的圈子,与‘圈外’的陌生人打交道,便讲究内外有别,适用于圈内人的关系准则对圈外人就不再起作用,而完全根据其对自己或小团体的利害关系来判断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

称呼礼仪

称呼礼仪

1.正确、适当的称呼。

它不仅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重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

务必注意:一是要合乎常规,二是要入乡随俗这两点。

另外,还应对生活中的称呼、工作中的称呼、外交中的称呼、称呼的禁忌细心掌握,认真区别。

生活中的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准确、合理。

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是有特殊性的,要求庄重、正式、规范。

以交往对象的职务、职称相称,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方法。

比如张经理、李局长。

国际交往中,因为国情、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不同,称呼就显得千差万别。

一是要掌握一般性规律,二是要注意国别差异。

在政务交往中,常见的称呼除“先生”、“小姐”、“女士”外,还有两种方法,一是称呼职务(对军界人士,可以以军衔相称),二是对地位较高的称呼“阁下”。

教授、法官、律师、医生、博士,因为他们在社会中很受尊重,可以直接作为称呼。

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讲英语的国家里,姓名一般有两个部分构成,通常名字在前,姓氏在后。

对于关系密切的,不论辈份可以直呼其名而不称姓。

比如:俄罗斯人的姓名有本名,父名和姓氏三个部分。

妇女的姓名婚前使用父姓,婚后用夫姓,本名和父名通常不变。

日本人的姓名排列和我们一样,不同的是姓名字数较多。

日本妇女婚前使用父姓,婚后使用夫姓,本名不变。

2.称呼的五个禁忌我们在使用称呼时,一定要避免下面几种失敬的做法。

1)错误的称呼常见的错误称呼无非就是误读或是误会。

误读也就是念错姓名。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不认识的字,事先要有所准备;如果是临时遇到,就要谦虚请教。

误会,主要是对被称呼的年纪、辈份、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作出了错误判断。

比如,将未婚妇女称为“夫人”,就属于误会。

相对年轻的女性,都可以称为“小姐”,这样对方也乐意听。

2)使用不通行的称呼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山东人喜欢称呼“伙计”,但南方人听来“伙计”肯定是“打工仔”。

中国人把配偶经常称为“爱人”,在外国人的意识里,“爱人”是“第三者”的意思。

敬辞谦辞——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敬辞谦辞——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懂得在交际中如何正确使用称谓语,委婉语。

2、通过探究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提高交际能力,了解传统的一些文化。

学习重点:1、了解说话语言的多样性。

2、了解“婉言”说话的场合、作用、方法。

主要内容:一、称谓语(1).亲属称谓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傍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

(2)社交称谓(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汉语中的社会称谓,只要有衔头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

如石班长、张助理、吴科长、陈会计等。

所有的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工程师、高工、教授、讲师、编审等;学位:博士;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3)敬语和谦语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

因此汉语里拥有大量的敬称、谦称的词和词组。

如称自己为“在下、鄙人、小弟、属下、老朽等”,称家人为“家父、家慈、家兄、敝东、敝岳、贱内、小儿、犬子等”。

以上为谦称。

对他人的尊称有“令尊大人、尊夫人、尊翁、尊府、令堂、令兄、令郎、令媛、令孙等”,以及“……君、……公、……老等”。

这类敬辞和谦辞反映了中国人比较独特的人际态度。

A。

“家大舍小令外人”a.对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b.对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舍,舍间,含有家里的意思。

)c.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B。

另外还可用“犬子”、“小女”“足下”等表示谦逊。

例如:年龄称谓趣谈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幼年泛称——总角;男孩8岁——龆年; 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下列句中的称谓语,表现的不是亲属关系,使用是不是正确?简要说明原因

下列句中的称谓语,表现的不是亲属关系,使用是不是正确?简要说明原因

下列句中的称谓语,表现的不是亲属关系,使用是不是正确?简要说明原因题目:如何正确使用不表现亲属关系的称谓语?在日常交往中,我们经常会用到称谓语来称呼他人,而在一些情况下,称谓语并不表现亲属关系。

那么,在使用这些称谓语的时候,究竟应该如何正确使用呢?接下来,我将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1. 定义称谓语是用来称呼对方的一种礼貌用语,其目的是为了彰显尊重和亲近之情。

在不表现亲属关系的情况下,称谓语更多地承载了一种尊重和礼貌的含义。

2. 常见不表现亲属关系的称谓语在中文社交场合中,经常会听到一些称谓语并不表现亲属关系,比如“先生”、“女士”、“老师”等。

这些称谓语并不涉及亲属关系,但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一定的称呼意义。

3. 使用原则在使用不表现亲属关系的称谓语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环境:要根据具体的社交环境来选择合适的称谓语,不同的场合可能需要不同的称谓语。

- 尊重:要尊重对方的身份和地位,选择合适的称谓语来表达自己的尊重之情。

- 礼貌:在称呼他人时,要用礼貌的语气和态度,避免使用不恰当的称谓语导致尴尬。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正确使用不表现亲属关系的称谓语是一种社交礼仪的表现,它能够彰显我们的尊重和礼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选择合适的称谓语来称呼他人,以展现我们的社交能力和修养。

总结:正确使用不表现亲属关系的称谓语,可以提升我们的社交礼仪修养,彰显我们的尊重和礼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环境、尊重和礼貌的原则,来选择合适的称谓语来称呼他人。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相信你对如何正确使用不表现亲属关系的称谓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社交礼仪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中,人们对于称谓语的使用也有着不同的习惯和规定。

比如在中国,人们会用“先生”、“女士”、“老师”等称谓来称呼对方,而在日本则经常使用“さん”、“先生”、“小姐”等称谓。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使用“Mr.”、“Mrs.”、“Ms.”等称谓来称呼对方。

《红楼梦》称谓语翻译赏析

《红楼梦》称谓语翻译赏析

《红楼梦》称谓语翻译赏析摘要本文通过《红楼梦》人物对话中称谓语英译的对比分析,详细阐述了中英称谓文化的差异及其对翻译所造成的困难,深入探讨了异化和归化策略在杨氏和霍氏英译本中的应用,并指出二者的利弊。

笔者认为,随着跨文化传播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翻译实践会呈现出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趋势。

关键词:红楼梦称谓语翻译异化与归化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红楼梦》素来被誉为中国明清文化历史的全息图,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四大家族的盛衰荣枯。

其中人物几百余,作者生动真实地构建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人际称谓系统。

其中各种称谓语的使用大致遵循四项原则,即:宗法、等级、礼仪、情感(孙炜,1991)。

宗法原则决定亲属称谓语的使用,等级原则制约社会地位称谓语的选用,礼仪原则规约了敬谦语的使用,而情感原则决定了在不同场合说话人如何选择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对听话人或所指对象的爱憎(刘泽权,2006)。

对《红楼梦》称谓系统的研究一直是文化学和社会学的热点,而其中人际称谓的翻译恰好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交锋,是文化翻译研究的典型案例(冯庆华,2006)。

时下,《红楼梦》较为流行的两个英译本是杨宪益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和霍克斯及其女婿闵费德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谈及文化翻译,不可忽视的是一直以来的“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争。

二者最早是由美国翻译家韦努蒂提出的。

本文依据韦努蒂对翻译策略的划分,围绕宗法、等级和礼仪三原则,从《红楼梦》原文中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话语片段,对比分析上述两英译本对其中称谓语的不同处理情况。

二宗法原则——亲属称谓语亲属称谓语是反映人们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一套特殊的语言符号。

受封建宗法礼教的影响,汉语的亲属称谓不仅区分了父系和母系、直系和旁系,更表明尊卑辈分和长幼顺序,表现出分类精细、名目繁多、语义明晰的特点。

敬辞谦辞——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敬辞谦辞——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敬辞谦辞——交际中的语言运用第一篇:敬辞谦辞——交际中的语言运用交际中的语言运用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懂得在交际中如何正确使用称谓语,委婉语。

2、通过探究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提高交际能力,了解传统的一些文化。

学习重点:1、了解说话语言的多样性。

2、了解“婉言”说话的场合、作用、方法。

主要内容:一、称谓语(1).亲属称谓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傍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

(2)社交称谓(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汉语中的社会称谓,只要有衔头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

如石班长、张助理、吴科长、陈会计等。

所有的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工程师、高工、教授、讲师、编审等;学位:博士;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3)敬语和谦语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

因此汉语里拥有大量的敬称、谦称的词和词组。

如称自己为“在下、鄙人、小弟、属下、老朽等”,称家人为“家父、家慈、家兄、敝东、敝岳、贱内、小儿、犬子等”。

以上为谦称。

对他人的尊称有“令尊大人、尊夫人、尊翁、尊府、令堂、令兄、令郎、令媛、令孙等”,以及“……君、……公、……老等”。

这类敬辞和谦辞反映了中国人比较独特的人际态度。

A。

“家大舍小令外人”a.对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b.对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舍,舍间,含有家里的意思。

)c.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B。

另外还可用“犬子”、“小女”“足下”等表示谦逊。

称谓语

称谓语

一、什么是称谓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1、亲属称谓: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傍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

2、社交称谓: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

社交称谓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

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本位上,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

汉语中的社会称谓,只要有衔头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

如石班长、张助理、吴科长、陈会计等。

所有的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工程师、高工、教授、讲师、编审等;学位:博士;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3、敬语和谦语: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

因此汉语里拥有大量的敬称、谦称的词和词组。

如称自己为“在下、鄙人、小弟、属下、老朽等”,称对方的人为“家父、家慈、家兄、敝东、敝岳、贱内、小儿、犬子等”。

以上为谦称。

对他人的尊称有“令尊大人、尊夫人、尊翁、尊府、令堂、令兄、令郎、令媛、令孙等”,以及“……君、……公、……老等”。

这类敬辞和谦辞反映了中国人比较独特的人际态度二、称谓语的分类称谓语,就是对别人的称呼语。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一、引言1.1 称谓语的定义与分类称谓语是日常交流中用以指称他人或自己的语言表达形式,它承载着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情感态度和文化认同。

在汉语中,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和职业称谓语三大类。

亲属称谓语用以指称家庭成员和血缘关系,社交称谓语则涵盖了非亲属关系的社会交往,职业称谓语则是对人们职业身份的一种标识。

亲属称谓语如“爸爸”、“妈妈”、“哥哥”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血缘的重视。

社交称谓语如“先生”、“女士”、“同志”等,既反映了对他人的尊重,也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

职业称谓语如“医生”、“教师”、“工程师”等,是对个人职业技能和身份的认可。

1.2 研究现代汉语称谓语的意义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称谓语是语言系统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变化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称谓语是人际交往的桥梁,它不仅传递了基本信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态度。

研究现代汉语称谓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揭示社会变迁在语言中的体现,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际交往的差异。

1.3 研究综述的目的与结构安排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梳理研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引言部分对称谓语的定义和分类进行概述,接下来从分类与特点、使用现状、文化内涵、变迁与趋势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对研究方法与展望进行总结。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旨在为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提供全面的参考和指导。

二、现代汉语称谓语的分类与特点2.1 称谓语的分类现代汉语称谓语复杂多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首先,按照使用范围可分为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和职业称谓语。

亲属称谓语是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称呼,如爸爸、妈妈、哥哥等;社交称谓语则是在社交场合中使用的称呼,如先生、女士、同志等;职业称谓语则是表示人们职业或职务的称呼,如医生、教授、经理等。

称谓语

称谓语

称谓语
1、服务用语规范
(1)泛尊称
男士称“先生”,未婚女士称“小姐”,已婚女士称“太太”或“夫人”,难以判断婚否时可称“女士”。

(2)荣誉性称呼
以宾客拥有的学位、学术头衔、专业技术头衔、军衔、爵位等称谓语。

如:博士、教授、医生、律师、法官、将军等。

(3)公务性称呼
以宾客职务相称,如局长、部长、董事长等。

(4)已知宾客姓氏
以姓氏连同尊称一同称呼宾客,并较为频繁地使用。

(5)特别熟的常客
以常客乐于接受的昵称、尊称称呼宾客。

2、注意事项
(1)语气诚恳,辅以真挚的眼神;
(2)清楚亲切、灵活恰当;
(3)不要使用具有侮辱、歧视之意的称呼,如“老外”;
(4)在正式场合使用尊称称呼宾客。

商务称呼礼仪

商务称呼礼仪

称呼礼仪是商务礼仪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接待活动中,接待人员对接待对象所使用的称呼,往往备受对方重视。

因为选择一种称呼,不仅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和对对方尊重的程度,而且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到了何种程度。

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商务称呼礼仪,欢迎阅读!称呼是交际大门的通行证,是沟通人际关系的第一座桥梁。

所以,称谓语使用得当与否,对商务交际有直接影响。

称呼是指当面招呼对方,以表明彼此关系的名称。

称呼语是交际语言中的先锋官。

一声充满感情而得体的称呼,不仅体现出一个人待人礼貌诚恳的美德,而且使对方感到愉快、亲切,易于交融双方情感,为深层交际打下基础。

称呼的原则在商务交际中,人际称呼很有讲究,须慎重对待。

人际称呼的格调有文野雅俗高下之分,它不仅反映人的身份、性别、社会地位和婚姻状况,而且反映对对方的态度及其亲疏关系,不同的称呼内容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态。

在交际开始时,只有使用高格调的称呼,才会使交际对象产生交往的欲望,因此,使用称呼语时要遵循如下三个原则:①礼貌原则。

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

每个人都希望被他人尊重,合乎礼节的称呼,正是表达对他人尊重和表现自己有礼貌修养的一种方式。

交际时,称呼对方要用尊称。

现在常用的有:“您”--您好,请您…… ;“贵”--贵姓、贵公司、贵方、贵校;“大”尊姓大名、大作(文章、着作) ;“老”张老、郭老、您老辛苦了;“高”高寿、高见;“芳”芳名、芳龄等。

在交际场合对任何交际对象都忌用浑号、绰号。

②尊崇原则。

一般来说,汉族人有崇大崇老崇高的心态,如对同龄人,可称呼对方为哥、姐;对既可称“叔叔”又可称“伯伯”的长者,以称“伯伯”为宜;对副科长、副处长、副厂长等,也可在姓后直接以正职相称。

③适度原则。

许多青年人往往对人喜欢称师傅,虽然亲热有余,但文雅不足且普适性较差。

对理发师、厨师、企业工人称师傅恰如其分,但对医生、教师、军人、干部、商务工作者称师傅就不合适了,如把小姑娘称为“师傅”(与对尼姑的称呼“师父”同音)则要挨骂了! 所以,要视交际对象、场合、双方关系等选择恰当的称呼。

文学作品称谓语的超常规使用对人物关系的调整功能

文学作品称谓语的超常规使用对人物关系的调整功能

文学作品称谓语的超常规使用对人物关系的调整功能称谓语的功能多种多样,有多少种研究角度就有多少种称谓语的功能。

社会语言学研究注重它的称呼和表情功能,语用学研究重视它在动态的言语交际中的交际功能。

文学作品称谓语的两大功能-交际功能和描述功能都是为了实现一个最终的目的,称谓语的调整功能,即称谓语的超常规使用是为了调整作品中人物关系的。

文学作品人物关系的调整无外乎三种情况:使原来的关系更加亲密,使原来的关系变得疏远,保持原有关系不变。

以上三种情况实现的原则,即亲近原则、疏远原则和保持原则。

本文主要从这三个原则的角度展开分析文学作品称谓语的超常规使用在调整人物关系中的作用。

标签:称谓语;人物关系;调整功能;亲近原则;疏远原则;保持原则。

一般来说,称谓语的超常规使用在调整人物关系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人际关系:指的是称谓者与被称谓者原本是陌生人的关系,通过称谓语的选择使用,使说话人和受话人建立起某种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常有四个动机:表达动机(或者叫谈话动机)、情感动机、求助动机和礼貌动机。

在选择称谓语的时候一般要满足一个或多个动机。

从利奇的会话原则”礼貌原则”来看,这四种动机中最重要的是礼貌动机。

二是改变人际关系:指的是称谓者和被称谓者原本就有某种关系,通过称谓语的选择使用,调整原来的人际关系。

目的是利用称谓语的变异形式语义,创建新的人际关系。

称谓语的超常规使用在调整人物关系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三个原则得以实现的,即亲近原则、疏远原则和保持原则。

1、亲近原则的实现1.1姓名称谓,表现亲近平等的人际关系苏小姐面有得色道:”她跟方先生吃饭回来害肚子,这时候什么都吃不进.我只担心她别生了痢疾呢!”那些全无心肝的男学生哈哈大笑,七嘴八舌道:“谁教她背了我们跟小方两口儿吃饭?”“小方真丢人哪!请女朋友吃饭为什么不挑干净馆子?”“馆子不会错,也许鲍小姐太高兴,贪嘴吃得消化不了。

小方,对不对?”“小方,你倒没生病?哦,我明白了!鲍小姐秀色可餐,你看饱了不用吃饭了。

英汉社交称谓语中的礼貌原则

英汉社交称谓语中的礼貌原则
业 、 位称 之 , 且 称 “ ” 称 “ . : 李 主 学 并 正 不 副” 如 “
交 际 过 程 中, 论 称 谓 语 如何 变 化 , 化 如 何 复 无 变
杂 , 际双方 只要 了解 双方 文化背景 , 交 遵循 礼貌 原 则 , 能够顺 畅 的进行 交流. 就
2 3 1 中西 文化 对 比 . .
齐 雁 飞 蒋 莉 ,
( .郧 阳师 范高等专科 学校 外语 系,湖 北 十堰 1
2 .至善 中学, 山东 滕 州 2 7 0 ) 7 5 0
[ 摘 要 ] 貌是 各 国人 际 交往 中 的 一 种 普 遍 现 象. 西方 两种 文 化 有 着 不 同 的 礼 貌 评 判 标 准 和 实现 方 礼 中
2 2 中英常用 礼貌 自称称谓 语 .
对 礼 貌 原 则 下 社 交 称 谓 语 的使 用 作 语 用 学 的
分析.
正是 这种独 立 的 自我 观 , 语 中的 自称称 谓 英 语 基本 只使用第 一 人 称 代词 , I. “ ” 少数 场 合 下 为
加 强语气 使用 , my efsl myo e ” 我 本 “ sl ef wnsl ( / / f

种个人 主义 (n iiu l m) 以个 人 为 中心 , idvd ai , s 提
倡 自我表 现和 自我 肯 定 ; 而依 附性 的 自我 观则 不
然, 这种 自我观没 有相 对稳定 的 内核 , 人和 自我 他 的关 系 相对 不是那 么清晰 、 明 , 分 自我 内核相对 自 我与他人 的关 系而定[ . 1 ]
任 ”“ 、王教 授 ” “ 博 士 ” 3 尊 老. 子 有 言 : 、赵 等. . 孟
“ 吾老, 老 以及 人之 老. 中国人 尊 老 、 ” 敬老 的 传统 历史 悠 久. 称 谓语 上 , 有体 现 . 称 呼年 长者 在 亦 在

称呼 礼仪

称呼 礼仪

称呼礼仪称呼礼仪 1称呼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所采用的称谓语。

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的、恰当的称呼,体现自身教养和对对方的尊敬,是社交的起始点,也是关键点。

日常生活中,称呼应当亲切、准确,入乡随俗。

称呼是交谈前的“敲门砖”,具有“交际语言先行官”的美誉。

一声充满感情而得体的称呼,能使对方深感愉快和亲切,易于交流双方的情感。

因此,称呼使用得当与否,将决定社交成功与否。

称呼礼仪 2称呼的种类:称呼一般分为敬称和谦称两种。

1.敬称(1)尊称:沿用旧时尊称,“尊”、“贵”、“高”、“芳”、“宝”等构成的称呼语,例如对其长辈可加“尊”字,“尊叔”、“尊祖父”等,对德高望重的长者,可在其姓名后加“老”或“公”,如“李老”、“张老”、“郭公”,以示尊敬;现代常用尊称:“您”、“老”、“兄”等。

(2)泛尊称(一般的敬称):一般称呼语为“先生”、“女士”、“太太”、“小姐”、“小妹”、“美女”、“同志”;老、大、小+姓氏构成的称呼;姓氏姓名+职业、职务、职称等构成的称呼;以辈分高低称呼对方,对有身份者或长者,可用“先生”相称,也可在“先生”前冠以姓氏。

(3)美称:指长辈对年幼者表示喜爱和看重的称呼,多用于书面语。

以“贤”、“令”等字代表,如“贤兄”、“贤弟”、“贤侄”、“贤婿”、“令尊”、“令堂”、“令爱”等。

称对方子女,“公子”、“千金”。

(令尊指对方的父亲;令堂指对方的母亲;令荆指对方的夫人;令爱指对方的女儿;令郎指对方的儿子。

)(4)婉称:阁下,用于对部长级以上官员的称呼;麾下,用于对将帅的称呼;尊驾、大驾,“驾”为古代帝王车驾的总称,用于称呼对方;颜,以容貌、脸色指代长者。

“尊颜”、“威颜”用于称呼男性;“慈颜”用于称呼女性。

2.谦称(1)直接用贬义词自称及称与己相关的事物:“愚”、“敝”、“鄙”、“拙(称自己夫人时用“拙荆”)”、“犬(称自己的儿子时用“犬子”)”等构成的称呼语。

(2)用低下地位称呼自己:“晚生”、“学生”、“在下”。

刘姥姥称呼语使用特点与语用原则

刘姥姥称呼语使用特点与语用原则

试析刘姥姥称呼语的使用特点与语用原则摘要本文以《红楼梦》中刘姥姥的话语作为语料,按照称呼语的使用礼貌色彩和情感表达的形式分类分析其使用特点,发现刘姥姥的称呼语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权势原则、亲疏原则、礼貌原则、语境原则,并产生了其特有的语用功能,令其在贾府大放异彩,上下亨通。

关键词:称呼语语用原则语用功能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在《红楼梦》众多人物中,刘姥姥不过是个“千里之外,芥豆之微”的小人物,因女婿家“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认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为了女儿女婿的生计,她便舍着“这副老脸去碰碰”,一进贾府“打抽丰”,就此登上了《红楼梦》的大舞台。

因第六回一进贾府在凤姐那里讨得了二十两银子,刘姥姥便在三十九回中二进荣国府还情,带着瓜果蔬菜来表表“穷心”,却又因贾母“想找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儿”,便再次留在贾府,又是讲故事,又是吃酒席,还“醉卧怡红院”,并为巧姐取名字,结果自然又是满载而归。

第一百一十八回刘姥姥三进贾府却不为求财,而是信守一百一十三回凤姐的临终托付,智救巧姐,巧牵红线,最终赚得一个“知恩图报,侠肝义胆”的好名声。

在《红楼梦》中,贾府内外不计其数的人物为了要在贾府这头超级大骆驼身上谋一块肉、分一杯羹而绞尽脑汁,费尽心机。

例如:周瑞家的女婿冷子兴处心积虑,向贾府兜售古董,大发横财;黛玉的老师贾雨村趋炎附势,沽名钓禄;贾府子弟贾芸竭力讨好凤姐,甚至甘愿给比他还小四五岁的宝玉当儿子,只为谋个管花草的职位。

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得偿所愿,比如司棋的婶娘、秦显的女人,原先不过是在大观园里南角子上夜的,趁着“厨房政变”削尖了脑袋钻进大观园厨房,上下打点,请客送礼,林之孝、账房、厨房的下人,一个都不能少。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没想到被撵走的柳嫂子又“官复原职”,秦显的女人最终还是灰溜溜地卷包而去。

人们不禁要问,刘姥姥这个贫寒卑微、身无长物的村妪何以深入贾府,书写出叫人眼红的“刘姥姥传奇”呢?笔者认为,刘姥姥的成功之道既在于在于她的“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也在于她的谦和大度、机智周全的话语,尤其是对称呼语的巧妙得体的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称谓语的分类 普遍的观点是将称谓语二分 即亲属称 谓和社会称谓 亲属称谓语是用来表明亲属关系的称呼或名称
被动感受 时间在这里成了他所能看到听到的客观堆砌物 有坐 垫 炉火 拖鞋 月亮等 这些物品囊括了凯蒂的存在与消失这 一系列的变化 失去了凯蒂的爱他只能通过这些实物来把握过去 的美好并为此痛苦 而昆定的痛苦就在于钟表的不可摆脱 最终 他只有投入到流动的河水来寻求安宁 twilight 一词传统指时间 的一个阶段 是一种静态的表达 然而 对昆丁来讲 它是通往 永恒停息即死亡的必经阶段 在昆丁的世界里传统意义上的空间 静止与时间的流动性已经不存在了 他所追寻的是要把时间凝固 将其进行空间分割 钟表原是分割时间的工具 可在作品中 已 经失去了这一意义 昆丁因为钟表不能如其所愿的把时间割裂 把过去同现在分离而痛苦 班吉认识不到钟表的存在而不断期盼 凯蒂回到身边 迪尔西清楚知道壁橱上方的钟表在敲打着 可对 她毫无影响 她早已认清时间 早已看到了这个家族的始和终
以上对称谓语的分类讨论只是对称谓形式的一种概括性的描 述 但称谓所包含的远不止这些 由于分类标准的不同 不同的 学者对称谓语做出了不同的分类 目前对于称谓系统的分类仍是 一个有待商榷的问题 每一种称谓 在不同的时代, 不同的场合, 不同的人物间,其内涵与外延是大不相同的[3] 我们对于每一种称 谓形式, 都应在远近亲疏上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1 称谓语的语义学研究 1.1 称谓语的定义与分类 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关系或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 以及由
一 并置结构 并置 是小说空间形式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 也是现代小 说家们常用的写作手法之一 并置 就是空间上事件与事件 场 景与场景 意象与意象 过去于现代的并列 彼此之间的联系不 再是时间意义上的因果逻辑 而是空间距离上的相关性 喧哗与骚动 共分四个章节 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叙述 四 个叙述者从各自主观立场围绕中心叙述对象凯蒂 以家族衰败为 背静进行叙述 前三个章节中 作者借三兄弟的内心独白对故事 做了完整 重复叙述 叙述中作者打破了情节发展的自然时间流 程 在小说章与章之间 甚至在同一章之间大幅度来回跳跃 进 行时间错位 康普生家族衰落过程是南方传统社会制度衰落瓦解 的缩影 而这一家族命运集中体现到了凯蒂身上 班吉通过外界 客观事物刺激联想到与凯蒂相处的时光 并体验到了分离的痛 苦 凯蒂坠落的过程在班吉混乱的世界里被最真切的回放 在这 一章节里凯蒂形象最鲜活 凯蒂命运在昆丁章节里被重述 昆丁 以他最直观最理性内心去感受 分析他们家组兄妹的命运 讲述 同样的故事 展现的是对凯蒂贞洁的爱对家族的爱 杰生对凯蒂 的恨与敌意体现到了他对小昆丁的辱骂中 三个人叙述中心的凯 蒂成长坠落过程 时间回环跳跃同三个人现实生活的体验与状态 交织在一起 现在与过去形成更鲜明的对比 而与过去相比现在 的无意义 及未来注定分别在三兄弟命运中加以体现 最后借第 四章中迪尔西之口 表明南方旧传统注定消亡 留下来带给人类 希望的是迪身上所具有的忍耐力和能理解永恒 理性对待时间的 品质 三兄弟叙述并非无线索可循 只是时间线索转变为了以空间 描述为线索 小说中一反复使用的意象是小女孩爬树这一场景 在班吉的记忆与意识里 凯蒂消失在树中 再下来时已无树的味 道 - - 演示了班吉从得到关爱到失去关爱的过程 昆丁在回忆的 是凯蒂弄脏的内裤 它预示的是凯蒂的失贞与堕落 而在杰生章 节里讲述小昆丁从树上下来逃走 开始了比其母亲更悲惨的命 运 作者就是这样摆脱时间线索而通过加强意象之间联系进行重 复叙述 如此以来时间的关联性被打破 因而读者能够更赤裸直 观地看到了人物的生存状态与内心体验 二 流动与静止的意象 萨特在 福克纳小说中的时间 一文中指出 福克纳的现 在无缘无故地出现然后陷入 接着就被同样割裂出来的过去的 碎片所压制 最终 时序就成为荒谬的 在福克纳看来 现在 并不是指向未来 更多的时候是 陷入 对钟表的遗忘 在班吉 的世界里没有钟表 只是一片混乱 只是视觉 听觉 嗅觉上的
一 引言
美英诗人托 斯 艾略特 1888-1965 是公认的英美现代派
诗歌帅旗人物 作为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 他于一九二二年发表
是反映事实亲属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称谓系统 有学者将社会称 谓细分为三类 职业称谓语 通用称谓语和姓名称谓语 一些学 者按照称谓语的交际功能把它划分为六个层次 社交称谓 关系 称谓 职衔称谓 谦敬称谓 亲昵称谓和戏虐称谓[2]
1.2 亲属称谓的使用 亲属称谓体现出称呼者与被称呼者之间的亲属关系 汉语亲 属称谓有叔叔 阿姨 爷爷 奶奶等 英语亲属称谓有 Uncle Ant Grandpa Grandma 等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亲属称谓语泛化的 现象 即用亲属词汇称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这也叫做亲属称谓语 的外化或拟亲属称谓语[4] 有的学者也从民族文化 社会历史及 其使用环境等不同角度论述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1.3 称谓词的标记性与非标记性 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男性和女性在语音 音调 句法结构 词汇 交际策略与风格上都存在着差异[5] 称谓语作 为语言词汇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划分和使用自然也有 性别上的差异 而称谓语的指称对象是人这一特点 使性别与语 言的关系更加突显出来了 称谓作为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社 会行为 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和社会现实底蕴 它折射出了 使用者的社会心理 价值观念取向 称谓词的这种特征在英语表现最为突出 英语语言中最明显 的有标记性的例子是女性通常被冠以 Mrs Miss 正如传统习俗 要求一位已婚妇女要佩戴结婚戒指 而对她的丈夫却没有这样的 要求 所以结了婚的女性被称为 Mrs 以区分 Miss 而男性只有 一种称谓 即 Mr 现在一个中性的称谓 Ms.正被广泛接受 以改 正被认为是不平等的称谓歧视
三 时间凝固 为了抹去时间线索痕迹 作者还用了凝固时间的手法 福克 纳通过描写人物对所闻所见进行抽象化理解来刻画人物内心 在 他笔下人物试图通过对客观时空世界进行理性几何分割来达到逃 避 拒绝时间进程的目的 昆丁章节是最能体现这一空间化叙述 的一部分 昆丁在面对家庭悲剧而无力换回时 他把希望转移到 抽象化 空间化客观世界的努力中 通过福克纳之笔 昆丁顺利 的把任何所见物体加以几何分割 从而达到对各类事物及其联系 加以控制的目的 因而 昆丁的叙述里充满着横的 竖的 椭圆 的线条 桥梁道路各类框架结构 昆丁从叙述一开始就在寻找一 种稳定的 纯空间式的思维 使时间静止是他给自己的宿命 时 间在此被转化为世界的某一个可知的角落 然而 一听到钟表滴 答声 我就再次回到时间中去 昆丁在一开始就意识到 再次 回到了时间中去 既而提到手表是祖父的 父亲转送给他 这 使手表本身赋予了沉重的历史意识 同时也暗示出昆丁在个人追 求满足的失败 钟表滴答声打破了昆丁的用理性思维构筑的抽象 世界 同时一次次提醒读者凝固故事时间 拓展审美空间的艺术 效果及人与时间抗争的张力 读者在对细节的关注和重叠意象世 界中失去了与时间的联系 陷入到空间的眩美中
学 术 论 坛
称谓语的使用原则
尹晓静 宫志起 山东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22
摘 要 有关称谓语的研究由来已久 但不论是西方学者还是汉语语言学家都侧重各自语言中的称谓体系的研究和概括 本文从多 个角度论述称谓语所体现出来的语义特点和语用功能 关键词 称谓语 体系 语用功能
称谓语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称谓语不仅意味着人与 人的相互辨认 更是人与人的相互交流 称谓语的使用得当与否 直接影响交际的效果 关于称谓语 国内外学者从语言学 心理 学 社会学的视角进行了大量的颇有见地的研究 如美国的 Roger Brown 和 Marguerite Fort 国内如田慧刚 赵亮 赵元任等 这里 我们从多个角度对称谓语进行研究和分析
3 使用原则 称谓语的恰当选择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关系重要 在交际过程 中 称谓语包括并且隐含着不同的社会内容 正确使用称呼语会 在交谈双方建立起良好融洽的交际关系 许多语用学家强调人们的言语行为必须遵守两大原则 - 合作 原则和礼貌原则 称谓语作为人们交际行为的重要环节自然要遵 循这两个原则 还有学者具体探讨了拟亲属称谓的语用原则 即 亲疏原则 年龄原则和礼貌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 某些称谓语的 运用 在一定的语用环境中 不一定遵循语用规范化的原则 而 有鉴于语言的规范化问题 流行的称谓语通常会有两种结果 一 是随着词义的进一步规范 成为规范词汇中得一分子 二是随着 时尚的消解而被人遗忘 所有的语言都是动态的 而不是静态 所以 任何一种语言的某个规则只能说明暂时的实用情况 变化 是经常的 也是正常的 总的来说 通过多角度研究称谓语 我们能够对称谓语这一 普遍的语言现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但是目前称谓语面临一些问 题 比如称谓语分类的不一致 某些概念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清晰 的界定等 这主要是因为称谓语系统的庞杂 人们的认识标准一 致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2 称谓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称谓语是与特定的语言 文化等息息相 关的 因此称谓语 可以反映出社会文化 社会结构等方面 我 们可以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称谓语进行研究 2.1 称谓语与文化 称谓语既是一种语言习俗 又是语言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它的变化和发展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6] 一方面它是一个 社会的文化现象 另一个方面文化又影响或决定了称谓形式的实 际应用 称谓语的历史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 人类语言产生的同 时 作为语言的最基本的形式 - 称谓语也就产生了 是人类文化 决定了语言 也决定了称谓语 称谓行为从产生的那天起便作为 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成为人类文化的标志和首批 果实 称谓是文化与习俗的一面镜子 支配称谓使用的是民族 个人的文化心理[7] 称谓语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语言
2006 年 第 9 期下
现代 学 术 理 论
企业 教育
荒原 中意象的符号学阐释
章 岚 朱立志 济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22
摘 要: 本文将符号概念作为工具引入诗歌的意象分析中 利用相关的符号学思维方式 分析方法去对诗中的意象进行探究 以深刻 把握其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使 荒原 中的意象从科学的角度得到诠释 关键词:意象 符号 符号学 意象符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