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中的歧义问题文档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题目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题目歧义是指语句有两歧或多歧意义,可同时形成两种或多种可能解释的一种语言现象。
比如,“我们要学习文件”这句话,就有三种理解:一是我们打算学习一下文件;一是我们索要供学习的文件;一是我们应当学习一下文件。
对于自然语言而言,歧义本是一种正常现象,难以简单地说好与不好,更不能一概视为语病,全面禁尽。
在一些文体中歧义甚至被作者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如在相声作品中,歧义就常被用来制造包袱。
一些日常口语交际、书面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修辞格,如“双关”之类,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视作在积极地应用“歧义”。
但我们不得不指出的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歧义现象确实有害。
这在主要用于事务处理的应用文体中,特别是公文中,其危害的程度尤深。
公文的语言是一种非常讲究精确性的语言,由于公文的使用目的就是要使对方接受作者的影响,而且是对对方行为的强制性影响。
要使这种影响有效,一个重要的条件条件就是使意思的表达高度精确,每一个词,特别是每一个句子必须保持意思的唯一性,以避免对方“见仁见智”,按各自的理解而不是作者的意图往行事。
从这样的意义上,歧义对公文当然就是百分百地有害。
能对这一点提供证实的实际例证举不胜举。
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战败局面早定的日本之所以挨了两颗原子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之一,就与日本政府针对“波茨坦公告”发表的声明中存在歧义有一定关联。
日本政府称自己对“公告”的态度是“默殺”。
“默殺”这个词在日语中是多解的,可以理解为“不予理睬”,也可以理解为“暂不作评论”,声明没有对此作出限定。
如此,美国自然可以作第一种理解,也当然可以用“任何战争手段”,包括用原子弹了结战争。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公文中的歧义,同样不断给人们带来麻烦,诸如在保险合同中将保险范围写作:“包括家用电器、床具、卧具等各种生活资料”;在政策规范中将惩戒规定写作:“我们要严厉打击少数犯罪分子”等带歧义的表述,就经常把公文作者“等”到被动局面中,甚至“等”到自己的利益白白遭受损失的境地;经常使公文作者的真实意图令人费解,甚至使作者尴尬地被认作“只打击少数,对多数则……”。
公文处理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公文处理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公文处理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公文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从政府到民间机构都需要处理公文。
然而,公文处理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工作效率,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本文将探讨一些公文处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一、公文流程不规范公文处理是一项需要遵循规程的任务。
如果公文的流程不规范,可能会导致文件丢失,文责不明等问题。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要求处理公文的人员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处理,如公文的起草、审查、签发、承办等流程。
2、对公文流转过程中的每一步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公文的每一阶段都得到正确的审核和处理。
3、在公文处理过程中,可以考虑采用信息化手段,如数字签名、电子流等,从而更好地控制公文的流程。
二、处理公文速度太慢一些人在办公室工作时,处理公文速度往往太慢。
这可能会导致文件处理时间过长,从而影响工作效率。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了解公文处理的优先级,按照重要性和紧急程度的不同,制定合理的办理计划。
2、对工作量大或者较为复杂的公文,可以采用分层处理的方法,逐步完成各个步骤,以保证处理效率。
3、提高自身的处理水平,例如可以通过学习相关公文处理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处理速度和准确性。
三、公文格式不规范公文的格式规范是办公室工作的基本要求。
如果公文格式不规范,则可能会影响公文处理的质量和效率。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确保公文格式规范化,可以采用自动排版或者模板,使得每份公文的版式、字体、字号、行距等都符合要求。
2、在日常办公中,可以对工作人员的公文起草水平进行培训,提高公文起草和格式化能力。
四、公文内容不明确或存在歧义公文的主要目的是传输信息,如果公文内容不明确或存在歧义,则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决策或行动。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处理公文时应该仔细审查公文内容,确保公文内容明确、准确、易于理解。
【最新推荐】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范文模板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课件 3 歧义是指语句有两歧或多歧意义,可同时形成两种或多种可能解释的一种语言现象。
比如,“我们要学习文件”这句话,就有三种理解:一是我们打算学习一下文件;一是我们索要供学习的文件;一是我们应当学习一下文件。
对于自然语言而言,歧义本是一种正常现象,难以简单地说好与不好,更不能一概视为语病,全面禁绝。
在一些文体中歧义甚至被作者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如在相声作品中,歧义就常被用来制造包袱。
一些日常口语交际、书面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修辞格,如“双关”之类,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视作在积极地应用“歧义”。
但我们不得不指出的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歧义现象确实有害。
这在主要用于事务处理的应用文体中,特别是公文中,其危害的程度尤深。
公文的语言是一种非常讲究精确性的语言,因为公文的使用目的就是要使对方接受作者的影响,而且是对对方行为的强制性影响。
要使这种影响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使意思的表达高度精确,每一个词,特别是每一个句子必须保持意思的唯一性,以避免对方“见仁见智”,按各自的理解而不是作者的意图去行事。
从这样的意义上,歧义对公文当然就是百分百地有害。
能对这一点提供证明的实际例证举不胜举。
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战败局面早定的日本之所以挨了两颗原子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之一,就与日本政府针对“波茨坦公告”发表的声明中存在歧义有一定关联。
日本政府称自己对“公告”的态度是“默殺”。
“默殺”这个词在日语中是多解的,可以理解为“不予理睬”,也可以理解为“暂不作评论”,声明没有对此作出限定。
如此,美国自然可以作第一种理解,也当然可以用“任何战争手段”,包括用原子弹了结战争。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公文中的歧义,同样不断给人们带来麻烦,诸如在保险合同中将保险范围写作:“包括家用电器、床具、卧具等各种生活资料”;在政策规范中将惩戒规定写作:“我们要严厉打击少数犯罪分子”等带歧义的表述,就经常把公文作者“等”到被动局面中,甚至“等”到自己的利益白白遭受损失的境地;经常使公文作者的真实意图令人费解,甚至使作者尴尬地被认作“只打击少数,对多数则……”。
公文歧义实例分析报告
公文歧义实例分析报告公文是一种正式、严谨的文书,具有严密的结构和严格的规范。
然而,由于词语、句子的使用不当或缺乏明确的表达,有时会出现歧义,给读者造成困惑和误解。
以下是公文歧义实例分析报告。
公文:请将资料尽快移交给张三。
歧义:是要求张三将资料交给对方,还是要求对方将资料交给张三?解决方案1:请张三尽快将资料移交给对方。
解决方案2:请尽快将资料移交给张三。
公文:请尽快改正错误。
歧义:错误的责任人是谁?应该做出怎样的改正?解决方案1:请责任人尽快改正错误。
解决方案2:请对错误负有责任的人员尽快改正。
公文:请尽快查阅相关文件。
歧义:是要求对方查阅相关文件,还是要求自己查阅?解决方案1:请对方尽快查阅相关文件。
解决方案2:请各方尽快查阅相关文件。
公文:请配合做好准备工作。
歧义: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要求配合的对象是谁?解决方案1:请各方配合做好准备工作。
解决方案2:请相关人员配合做好准备工作。
公文:请查看附件。
歧义:是要求对方查看附件,还是提供附件给对方查看?解决方案1:请对方查看附件。
解决方案2:请查看附件中的内容。
公文:请确认邮件的准确性。
歧义:是要求对方确认邮件的准确性,还是自己确认邮件的准确性?解决方案1:请对方确认邮件的准确性。
解决方案2:请确认我方邮件的准确性。
公文:请尽快复查文件。
歧义:是要求自己复查文件,还是要求他人复查?解决方案1:请尽快复查我方文件。
解决方案2:请尽快复查相关文件。
公文:请来信者速答。
歧义:是要求他人迅速回信,还是要求对方回复来信的速度?解决方案1:请迅速回复来信。
解决方案2:请尽快答复前来信件。
在公文中出现歧义会影响信息的传达和理解,甚至可能导致误导和误解。
因此,在撰写公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来避免歧义的出现。
1.明确表达:使用准确、清晰、简洁的语言,避免使用模糊的词语和句子。
2.强调主语:明确表达主语,避免被动语态和模糊的代词使用。
3.明确指示对象:清楚地指明任务的执行者和任务的执行对象。
官方文件中的歧义
官方文件中的歧义歧义是指句子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歧义意义,可以同时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解释的语言现象。
比如“我们要研究文献”这句话有三种理解:一是我们打算研究文献;首先,我们要求学习的文件;首先,我们应该研究文件。
对于自然语言来说,歧义是一种正常现象,很难简单地说好或不好,更不能把它当作言语障碍来对待,完全禁止。
在某些文体中,歧义甚至被作者有意识地使用。
比如在相声作品中,歧义常常被用来制造包袱。
日常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中经常使用的一些修辞格,如“双关”,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积极运用“歧义”。
但我们不得不指出,在更多的情况下,歧义确实是有害的。
这在主要用于事务处理的应用样式中尤其有害,尤其是在官方文档中。
公文语言是一种非常注重准确性的语言,因为使用公文的目的是让对方接受作者的影响,同时也是对对方行为的强制性影响。
要使这种影响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使意义的表达高度准确。
每一个字,尤其是每一句话,都要保持意思的唯一性,避免对方的“不同意见”,按自己的理解而不是作者的意图行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歧义对公文是绝对有害的。
有无数的实际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据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长期战败的日本,因为种种原因得到了两颗原子弹。
直接原因之一与日本政府发表的反对波茨坦公告的声明含糊不清有关。
日本政府声称对“公告”的态度是“无声的杀戮”。
“沉默杀人”这个词在日语里有很多解释,可以理解为“无视”或者“暂时不评论”。
该声明对此没有限制。
这样,美国自然可以做出第一个理解,当然可以使用“任何战争手段”,包括原子弹来解决战争。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公文中的歧义也给人们带来了困扰。
比如保险合同中写着保险范围:“包括家用电器、床上用品、被褥等生活资料”;在政策规范中写惩戒条例:“一定要严厉打击少数犯罪分子”等模棱两可的表述,我们往往把公文作者“等”到被动的局面,甚至“等”到自己利益白白受损的局面;往往使公文作者的真实意图令人费解,甚至使作者尴尬于被认为“只攻击少数,多数……”。
公文标题中常见错误-范文
公文标题中常见错误公文标题中常见错误公文标题中常见错误:标题是行政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主旨鲜明、重点突出、文字简洁、格式规范,是拟写案卷标题和编制档案检索工具的唯一依据。
据此,须精心制作。
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公文标题存在病句,最常见的有两大类:一是语句不合语法规范;二是请示、函、报告三者混淆使用。
结合具体病例分析如下:一、语句不合语法规范例1、部、部、部、部优先提高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生活待遇的通知。
例2、高校关于进一步搞活校产办集体企业有关政策的试行办法。
例3、高校关于加快发展本院彩色印刷品生产若干措施的通知。
例4、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和深化普通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试行意见。
例5、高校关于认真做好一九九四年表彰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通知。
病例分析:例1的介词“关于”应用未用。
以标题中四个机关联合发文,其办文意图应是面向全国各单位的,但也可理解为只是面向本系统,易产生歧义,其原因是在发文机关与理由之间缺少了介词“关于”,应补上。
例2的动宾搭配不当。
此标题中心词为“试行办法”,其限定部分为“关于”引导的介词词组,“进一步搞活校产办集体企业有关政策”,“搞活”的宾语应是“企业”而不能是“有关政策”,“有关政策”紧接宾语之后,则需要另有一个动词与之搭配,因为“政策”只能是贯彻执行,而不能是“试行”,“试行”的只能是“办法”而不能是“政策”。
例3的动宾搭配失当,文种使用不当。
此标题“加快发展”的宾语应是“彩色印刷品”而不能是“若干措施”,阅文件内容有“决定采取以下措施”等语,应使用“决定”、“规定”。
若使用“措施”等是非规定文种,应另拟发文通知,并随通知附发。
例4的标题有多项错误:1、动宾搭配不当,标题限定部分“加快和发展”的宾语应是“普通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而不能是“若干问题”。
“若干问题”需另外用一个动词与之搭配,2、在没有适配动词与之搭配的情况下,“若干问题”被迫充当限定部分的中心词,而“若干问题”不能限定“试行意见”;3、“意见”本属于导向性和参考性文书,不具强制性,在“意见”之前再加上“试行”实属多余。
公文语言歧义的现象分析
公文语言歧义的现象分析【摘要】公文中歧义现象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作者不能很好的掌握语法规则并且行文习惯的不规范,自身的文化素质欠缺而造成的,对于公文这样严肃的文体它对语言的要求应该是极为严谨的,而公文中有歧义句恰恰造成了公文的不严谨还会影响公文的质量,给公文中的内容的实际落实带来不便。
为了减少公文中语言歧义现象的产生就需要规范我们的语言表达习惯,自觉培养正确的语言逻辑思维,要善于学习并不断的完善自己,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将公文写的规范而合理。
【关键词】公文;语言歧义;现象分析“公文是指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在行政管理活动或处理公务活动中产生的,按照严格的、法定的生效程序和规范的格式制定的具有传递信息和记录作用的载体。
”公文不同于其它文种的主要特点是公文是具有法定效力并且有严格规范其格式的文件。
所以公文语言的规范性就尤为重要。
公文的歧义现象可以称之为一种语病,所谓的语言歧义就是一语句话它产生了多个意思,让人产生了误解,不知道这句话究竟要表达的是什么,它的主要特征就是不确定性。
1.公文中常出现的语言歧义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1不加标点一句话没有标点有时候就不太好断句,断句断错了句义也就出问题了。
比如说“在总结文件销毁成绩的同时,进一步探讨开展计算机报废业务的可行性”如果按照正常的断句我们会习惯性的这样断句:在总结文件,销毁成绩的同时……如此一来便会看得一头雾水,为什么还要销毁成绩呢,所以应该不是这么断的,正确的断法是:在总结“文件销毁”成绩的同时,进一步探讨开展计算机报废业务的可行性。
1.2词义模糊有些词往往可以适用于多种语言环境,具有多种语义,有时在一句话中出现了这样的词我们就没有办法分出它究竟是要表达那一种意思。
比如说“通过严把入库火种关,控制进入库区车速,使安全监管更有效”这里的“火种”究竟是指火源还是能引火之物我们难以确认,所以需要检查的重点就不能够明确。
1.3滥用省略在公文写作中,使用过于简单且并不是约定俗成的称谓也可能引起歧义。
机关公文拟制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机关公文拟制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一)公文格式的常见错误。
1.违反行文规则。
一是直接报送领导同志个人。
二是多头报送。
三是越级行文。
四是请示事项一文数事。
五是不经协商或协商不一致行文。
2.生造文种。
例如,《关于××××的情况汇报》、《关于××××的说明》、《关于××××的总结》、《关于××××的公示》等,这里的“汇报”、“说明”、“总结”、“公示”均不应作为文种使用,可以改成《关于××情况的报告》、《××关于印发××说明的通知》。
3.混用文种。
一是“请示”、“批复”、“函”混用。
二是上行文文种使用不当。
下级单位向上级机关报文一般使用请示、报告、意见三个文种,其他文种不能用。
4.把应该作为正文的内容放到附件印发。
如《关于印发×××通知的通知》、《印发关于×××方案的通知》。
5.履行审签手续不全。
不经办公室把关,直接找厅领导审签,出现文件倒流现象。
6.结构上大标题用一、二、三,而子标题没有用(一)、(二)、(三),直接用1、2、3。
(二)公文标题常见的毛病。
1、公文标题要素不全。
例如:《关于××××的通知》、《关于××××的报告》等,缺少了发文机关名称。
2.表述不清楚。
例如:某中心更换设备需要申请经费,标题是“某某中心关于更换某种设备的请示”,应该是“某某中心关于更换某种设备所需经费的请示”;再比如,某某中心就某事提出意见请厅里批复,经厅研究同意某中心的请示,标题用“自治区××厅关于某事(某意见)的批复”,应该是“自治区××厅关于同意某事(某意见)的批复”。
公文中错误100例
一、常见错误1、发文机关名称与落款名称不一致。
例:公文标题是:中共××镇委员会关于先进性教育活动转入第三阶段的请示正文后的落款是: ××镇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2010年9月9日2、附件放在公文尾条后。
公文尾条包括主题词、印发机关名称、印发时间及份数等,应放在印制公文最后一页的尾部。
附件应在公文尾条之前。
3、请示等上行文中,公文尾条中标注“2010年9月9日印发”。
因为是上行文,所以应标注“2010年9月9日印”而不是“印发”4、□□妥否,请批复后没有标点符号。
应为:□□妥否,请批复。
(特此请示。
特此报告。
同)5、《中共房山区委组织部关于印发〈××××意见〉的通知》。
应直接以意见形式印发。
其为党委系统法定公文,可直接印发。
党委系统法定公文共有十四种:决议、决定、指示、意见、通报、公报、通知、报告、请示、批复、条例、规定、函、会议纪要。
二、常用规范性要求1、附件在正文之后(一般是正文后空一行)、发文机关署名之前标注。
正确的标注方法是:□□附1:《中共北京市房山区委办公室关于印发〈房山区党委系统公文格式规范化标准〉的通知》附2:《中共北京市房山区委办公室关于房山区党委系统公文处理工作的规定》几点注意的问题:(1)“附”字前空两格(2)只有一个附件时,用单字“附:”就可以了(3)附件名称后没有标点(4)附件名称一行放不下时,第二行与上一行名称头对齐★附件页样式:附件首页左上角标明“附件:”(多个附件应按顺序标明“附件×:”),空一行为附件标题,再空一行为附件内容。
附件标题前后必须相一致。
2、要求反馈或有其他相关事项的公文应标注联系人和联系电话,标注位置在发文机关署名和时间后。
例:中共北京市房山区委组织部2010年9月9日□□联系人:李海燕□□联系电话:893503063、正式公文不能省略主题词、发文单位。
4、结构层次序数: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1)”。
公文写作中如何避免歧义和模棱两可的表达
公文写作中如何避免歧义和模棱两可的表达在公文写作中,清晰明确的表达是至关重要的。
一篇优秀的公文应该避免歧义和模棱两可的表达,以确保读者能准确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意思。
下面将提供一些技巧和建议,帮助您在公文写作中避免这些问题。
1.明确目标和意图:在撰写公文之前,明确您的目标和意图非常重要。
确切地知道您要在文中表达的想法和信息,可以帮助您避免使用歧义和模棱两可的词语。
清晰的意图是避免歧义及模棱两可表达的基础。
2.简洁明了的语言: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是避免歧义和模棱两可表达的关键。
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晦涩的词语,尽量使用常用词汇,以确保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您所表达的意思。
同时,要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词语或概念,如"可能"、"或许"等词。
替换这些词语,使用确切的词汇来传达想法。
3.明确陈述事实:在公文中,陈述事实是非常重要的。
确保您陈述的事实准确可信,避免使用不确定或不可靠的信息。
提供支持您表达观点的确凿证据,包括数据、研究结果、案例等,以增加信息的可信度。
4.避免歧义词汇:注意避免使用具有多义性的词汇,特别是在公文中,这些词汇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理解。
如果必须使用这些词汇,确保在文中对其意思进行明确的解释。
例如,如果使用了“合理”,要定义合理的标准或范围,以避免产生不同的理解。
5.使用明确的词语和短语:使用明确的词语和短语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您的观点和意图。
避免使用含糊或模棱两可的词汇,以及口头语言和俗语等非正式的表达方式。
使用准确的词语可以确保文中观点的清晰表达。
6.采用简明扼要的结构:在公文写作中,采用简明扼要的结构非常重要。
避免冗长的句子和段落,将信息组织成清晰的段落和小节。
每个段落应该只包含一个主要想法,并在段首明确陈述该想法。
通过明确的结构和组织方式来避免信息的混淆和模棱两可的表达。
7.重点突出和强调:在公文中,使用适当的重点和强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您的意图。
使用粗体、斜体或下划线等方式突出关键词汇或短语。
《行政公文常见错误解析与规避》
《行政公文常见错误解析与规避》大家好,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行政公文,如请示报告、通知公告、会议纪要等。
然而,由于许多人对行政公文的书写规范不够了解,常常容易在书写过程中犯下一些错误。
这些错误可能并不会引起严重后果,但却会影响到公文的正式性和专业性。
因此,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行政公文中常见的错误,并提供一些规避方法,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
错误一:用语不当在行政公文中,用语要求准确、简练、符合规范。
然而,有些人在书写公文时,常常使用口头用语或者太过随意的措辞,导致表达不清晰,甚至引起歧义。
这种情况下,容易给读者留下不严谨、不认真的印象。
规避方法:在书写行政公文时,应遵循正式的文体,尽量使用规范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可以适当借鉴相关范文,多加练习,提高对于用语规范的敏感度。
错误二:格式混乱行政公文有严格的格式规范,包括标题、正文、署名、日期等部分。
但是有些人在书写公文时,常常格式混乱、排版不当,给人视觉上的不舒适感,也容易造成误解。
规避方法:在书写行政公文时,务必按照规范的格式要求进行排版,保证整体布局清晰,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标识。
可以借助电脑排版软件进行编辑,提高文档的整体美观度。
错误三:语法错误语法错误是行政公文中比较常见且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使用不当的时态、误用代词、句子结构混乱等,都会影响到文档的整体质量,甚至影响到表达的准确性。
规避方法:为避免语法错误,可以多加注意语法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及时纠正自己在写作中的常见错误,如主谓一致、时态一致等。
在书写前可以先草拟草稿,逐一检查语法问题。
错误四:信息不全有些行政公文在书写过程中,由于马虎或者粗心大意,导致信息不全,遗漏重要内容。
这不仅会影响到文件的完整性,也容易造成沟通上的障碍。
规避方法:在书写行政公文前,应仔细审阅相关要求和需要反映的内容,确保所有信息都被包含在内。
可以列出要点清单,逐一核对,避免遗漏。
正确书写行政公文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行政公文通知错误案例
行政公文通知错误案例尊敬的各位同仁:近期,我单位在行政公文的制定和发布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为了提高公文质量,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现将错误案例通报如下,请大家引以为戒:1. 文号错误:在编号《XX〔2021〕34号》的公文中,文号与实际年份和序号不符,正确的文号应为《XX〔2022〕34号》。
2. 标题不规范:《关于加强工作纪律的通知》一文中,标题使用了不规范的标点符号,应去掉书名号,改为“关于加强工作纪律的通知”。
3. 内容自相矛盾:在《关于调整工作时间的通知》中,前文提到工作时间调整为每周五天,后文又提到每周工作六天,造成了信息混淆。
4. 格式不统一:多份公文在字体、字号、行距等方面存在差异,未能做到格式统一,影响了公文的正式性和专业性。
5. 缺少必要的附件:在《关于年度考核结果的通报》中,未附上具体的考核明细表,使得接收者无法详细了解考核情况。
6. 发布时间滞后:《关于年终总结会议的通知》应在会议召开前至少一周发布,但实际发布时间距离会议仅有一天,导致部分人员未能及时准备。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特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强化公文制定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公文撰写能力。
- 明确公文编号规则,确保文号的准确性和连续性。
- 制定统一的公文格式标准,对字体、字号、行距等进行规范。
- 审核流程中增加内容逻辑性的检查,确保公文内容一致性。
- 确保公文发布及时,给予接收者足够的准备时间。
- 对于需要附件支持的公文,务必检查附件完整性。
请各位同仁在今后的工作中严格遵守公文制定规范,确保公文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行政部2022年X月X日。
公文中的歧义问题
公文中的歧义问题歧义是指语句有两歧或多歧意义,可同时形成两种或多种可能解释的一种语言现象。
比如,“我们要学习文件”这句话,就有三种理解:一是我们打算学习一下文件;一是我们索要供学习的文件;一是我们应当学习一下文件。
对于自然语言而言,歧义本是一种正常现象,难以简单地说好与不好,更不能一概视为语病,全面禁绝。
在一些文体中歧义甚至被作者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如在相声作品中,歧义就常被用来制造包袱。
一些日常口语交际、书面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修辞格,如“双关”之类,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视作在积极地应用“歧义”。
但我们不得不指出的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歧义现象确实有害。
这在主要用于事务处理的应用文体中,特别是中,其危害的程度尤深。
的语言是一种非常讲究精确性的语言,因为的使用目的就是要使对方接受作者的影响,而且是对对方行为的强制性影响。
要使这种影响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使意思的表达高度精确,每一个词,特别是每一个句子必须保持意思的唯一性,以避免对方“见仁见智”,按各自的理解而不是作者的意图去行事。
从这样的意义上,歧义对当然就是百分百地有害。
能对这一点提供证明的实际例证举不胜举。
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战败局面早定的日本之所以挨了两颗原子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之一,就与日本政府针对“波茨坦公告”发表的声明中存在歧义有一定关联。
日本政府称自己对“公告”的态度是“默殺”。
“默殺”这个词在日语中是多解的,可以理解为“不予理睬”,也可以理解为“暂不作评论”,声明没有对此作出限定。
如此,美国自然可以作第一种理解,也当然可以用“任何战争手段”,包括用原子弹了结战争。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中的歧义,同样不断给人们带来麻烦,诸如在保险合同中将保险范围写作:“包括家用电器、床具、卧具等各种生活资料”;在政策规范中将惩戒规定写作:“我们要严厉打击少数犯罪分子”等带歧义的表述,就经常把作者“等”到被动局面中,甚至“等”到自己的利益白白遭受损失的境地;经常使作者的真实意图令人费解,甚至使作者尴尬地被认作“只打击少数,对多数则……”。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引言公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通常被用于政府、企事业单位等机构内部的沟通与交流。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公文中的歧义问题也日渐突出。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公文中存在的歧义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歧义问题的定义歧义问题指的是使用不明确、模糊甚至具有多义性的词语、表达方式,导致读者对公文内容产生理解上的困惑和误解。
这种歧义问题在公文中尤为严重,因为公文往往涉及重要决策、事务等,对于公文的准确理解至关重要。
歧义问题的原因1.语言表达不准确公文常常使用正式、规范的语言,但一些词语的含义在不同上下文中有不同的解释。
如果在公文中使用这些具有歧义的词语,很容易造成读者的误解。
2.词语的多义性有些词语具有多种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可以解读为不同的意思。
如果公文没有明确指明词语的具体含义,容易让读者陷入困惑。
3.句子结构复杂公文往往使用长句和复杂的结构,而这些句子可能存在歧义。
读者在阅读时需要将复杂句子分解成简单句理解,但如果结构不清晰或者表达混乱,就会产生歧义。
歧义问题产生的影响公文中的歧义问题可能给机构内部的沟通与合作带来诸多问题:1.误导决策如果公文中存在歧义,读者的理解可能不同,导致决策的失误或误导。
这可能对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成果产生负面影响。
2.增加理解成本歧义问题会使读者在理解公文内容时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增加理解成本。
这对工作效率和效果都是不利的。
3.降低沟通效果歧义问题会造成沟通的不畅,导致信息传递的失真。
这可能会引发误解、纠纷甚至冲突,影响机构内部的和谐氛围。
如何解决公文中的歧义问题1.清晰明确的表达在撰写公文时,应尽量使用清晰明确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避免使用模糊、不确定的词语,如果需要使用,应在文中明确解释具体含义。
2.避免多义词的使用对于用词具有多义的情况,应尽量避免使用,或在文中明确指明所指的具体含义。
3.简明扼要的句子结构公文中的句子结构应尽量简明扼要,避免过于复杂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公文问题情况汇报
公文问题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我根据最近的工作情况和实际情况,对公文问题进行了汇报。
具体情况如下:一、公文起草问题。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同事在起草公文时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一些同事在公文起草过程中,未能准确把握公文的格式和规范,导致部分公文格式不规范,甚至出现错别字、语病等问题。
另外,一些同事在起草公文时,未能充分考虑公文的内容和用词,导致公文表达不够清晰、准确,甚至出现歧义。
二、公文审核问题。
在公文审核环节,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部分同事在审核公文时,未能对公文的内容、格式进行仔细审查,导致一些错误和疏漏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
另外,一些同事在审核公文时,未能及时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导致一些公文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影响了公文的实际效果。
三、公文存档问题。
在公文存档环节,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同事在存档公文时,未能按照规定的流程和要求进行操作,导致一些公文存档不完整、不规范,甚至出现遗漏和混乱的情况。
另外,一些同事在公文存档时,未能及时进行备份和归档,导致一些重要的公文材料丢失或无法找到,影响了后续工作的开展。
四、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公文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解决措施,首先,加强公文起草和审核的培训,提高同事们的公文起草和审核水平;其次,建立健全公文审核机制,加强对公文审核环节的监督和管理;最后,完善公文存档流程,加强对公文存档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公文存档的完整和规范。
五、结语。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公文问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公文工作的规范和高效进行。
同时,我们也将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公文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单位的发展和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以上就是我对公文问题情况的汇报,请领导审阅。
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感谢领导的关注和支持!此致。
敬礼。
【你的名字】。
【日期】。
行政公文的用词准确与避免歧义
行政公文的用词准确与避免歧义行政公文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文书,其内容要求准确、严谨,以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无歧义性。
用词准确与避免歧义是行政公文撰写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的要素。
本文将就行政公文的用词准确性和如何避免歧义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用词准确的重要性用词准确是行政公文的基本要求之一。
准确的用词有助于确保信息的传递和理解的一致性,避免因用词不当而产生的误解和歧义。
用词准确不仅有助于提高行政公文的质量,还能够体现出政府机关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性。
二、提高用词准确性的方法1. 使用专业术语:行政公文通常涉及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在撰写时应尽量用专业术语来表达。
这样可以避免用词模糊,发生歧义的可能性。
2. 简明扼要: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词汇,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晦涩的词汇。
这样可以使公文更易于阅读和理解,避免不必要的歧义。
3. 准确理解背景:在撰写行政公文之前,应充分了解相关背景信息。
对于有关法规、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要确保对其含义和解释的准确理解,以避免在公文中出现错误的用词。
三、避免歧义的方法1. 明确表达意图:在行政公文中,任何具有不确定性的用词都应尽量避免使用。
替代这些具有歧义的词汇,可采用更加明确的表达方式,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2. 规范用词:使用规范、常用的词汇,避免使用过于个性化或地方化的用词。
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因不同地域、文化背景而导致的理解差异,减少歧义的发生。
3. 注意结构和语法:行政公文的结构和语法要准确无误,这有助于避免句子的歧义。
句子结构要简明扼要,逻辑清晰,语法要正确,以确保读者可以准确理解文意。
四、实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用词准确与避免歧义的重要性,以下是一个实例分析:"我将于此次会议上向大家做一次汇报。
"这句话存在歧义,因为它没有说明具体是哪次会议。
通过进行改写可以减少歧义:"我将于本周五的会议上向大家做一次汇报。
"通过明确指出是本周五的会议,消除了不确定性,使得句子更具准确性。
报告公文错误案例范文
报告公文错误案例范文尊敬的XXX部门领导:我向您汇报,在最近的工作中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案例。
以下是该错误案例的详细描述:在XXXXX(具体时间),我所在的部门接到了一份来自客户的投诉,投诉内容是我们在XXXX项目中出现了错误的公文。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错误出现在公文的XXX部分上。
根据我们的验证,该公文的XXXXX(具体内容)与原始版不一致。
错误内容可能是由于人为失误在整理和编辑过程中产生的。
这个错误导致了一系列的不良影响,违反了我们机构的工作规范和要求,并给客户带来了不便和负面影响。
在发现错误后,我们立即采取了纠正措施。
首先,我们与客户进行了沟通,并向其表示诚挚的歉意。
我们解释了错误的原因,并承诺将采取一切措施防止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
同时,我们也对整个工作流程进行了全面的审查,并制定了一系列改进措施,以确保公文在撰写、编辑和发布过程中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我们将提醒所有相关人员加强对文章和公文的仔细审核,尤其是在关键细节、格式以及与客户需求的一致性方面。
此外,我们还将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他们在处理公文和文件时的专业水平和细致度。
我们会更加强调团队合作和相互之间的沟通,以确保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会出现误解和错误。
最后,对于此次错误给客户带来的不便,我们将采取一切必要的补救措施,包括重新制作正确的公文,就此次错误向客户发送道歉函,并主动提供相关的补偿方案。
以上是关于此次错误案例的报告,请您对我们的处理措施进行评估和指导,并对我们提出合理的纠正意见。
我们将认真对待问题,严肃整改,并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再次向您表示由衷的歉意,并感谢您对此事的关注和支持。
此致敬礼XXX日期。
报告公文错误案例范文
报告公文错误案例范文一、案例背景最近,市政府收到了一份报告公文,该公文是由一名公务员草拟并上报的。
然而,该公文在语法、用词和格式等方面存在一些严重的错误。
为了规范和提高公文的质量,特对该公文进行了审查和修改。
二、案例详情1. 错误一:语法错误在公文的开头处,出现了一处明显的语法错误。
原文:“根据你们市政府最新出台的政策,我得到了这样一份机会,我代表市区居民,将问题提交到市政府。
”修改后:“根据贵市政府最新出台的政策,我得到了这样一份机会,代表市区居民,将问题提交到市政府。
”2. 错误二:用词不当公文中的用词不够准确,给人造成了误解。
原文:“经过广泛的闯荡,我认为该政策对于解决当前的问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修改后:“经过广泛的调研,我认为该政策对于解决当前的问题有积极的意义。
”3. 错误三:格式错误公文的格式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排版,并缺少必要的项目。
错误示例:- 缺少公文的正文标题,即正文内容应该以“关于……的报告”开头。
- 缺少发文机关的名称。
- 缺少文件的编号和日期。
4. 错误四:内容不清晰公文的内容表达不清晰,使读者难以理解。
原文:“经过调查,我们发现问题是X问题,主要原因有X原因,为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做X措施。
”修改后:“经过调查,我们发现问题是X问题。
主要原因包括X原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具体包括……”三、修改建议为了使公文更加规范并提高其质量,我们针对上述错误提出了以下修改建议:1. 注意语法正确性,避免使用明显的语法错误。
2. 使用准确的用词,确保表达清晰、精准。
3. 了解公文格式并正确排版,包括添加正确的标题、发文机关、编号和日期等。
4. 在内容表达时,要求条理清晰,逻辑一致。
四、总结本次案例分析了一份报告公文存在的错误,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
希望公务员同志们能够在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不断提升撰写公文的能力和水平,以提高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和形象。
公文错误案例
公文错误案例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处理各种公文,而公文错误也是难免会出现的。
本文将通过几个实际案例,来分析公文错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
案例一,错别字和语法错误。
某单位一份公文中出现了“领导批示”变成了“领导批示”,“会议纪要”变成了“会议纪要”,以及一些语法错误,给人留下了不够严谨的印象。
分析,这些错误很可能是因为公文起草人在匆忙之中,没有经过仔细校对。
改进建议,在起草公文时,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校对,尤其是对于重要的公文,可以请其他同事帮忙审阅,以确保没有错别字和语法错误的出现。
案例二,格式混乱。
某单位的公文格式时而左对齐,时而居中,时而又右对齐,给人一种不够规范的感觉。
分析,这很可能是因为不同人起草公文时,对格式的要求理解不一致,或者是在复制粘贴过程中出现了格式混乱。
改进建议,在起草公文时,一定要按照规定的格式要求进行,可以制定统一的公文格式模板,以确保所有公文的格式一致规范。
案例三,信息不清晰。
某单位的公文内容经常出现信息不清晰的情况,有时候是因为表述不够明确,有时候是因为遗漏了重要信息。
分析,这很可能是因为起草公文的人对于公文内容的把握不够清晰,或者是在起草过程中没有充分沟通,导致信息不完整。
改进建议,在起草公文时,一定要对公文内容有清晰的把握,可以事先和相关人员进行充分沟通,确保所有重要信息都能够包含在内,同时在表述时要尽量清晰明了。
结语。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公文错误往往是因为匆忙、不规范、沟通不畅导致的。
因此,我们在起草公文时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审阅和校对,严格按照规范格式要求进行,充分沟通,确保公文内容清晰明了。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公文错误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树立良好的工作形象。
希望以上案例分析和改进建议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处理公文,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谢谢!。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论文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论文歧义是指语句有两歧或多歧意义,可同时形成两种或多种可能解释的一种语言现象。
下面是在行文化的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
比如,我们要学习文件这句话,就有三种理解:一是我们打算学习一下文件;一是我们索要供学习的文件;一是我们应当学习一下文件。
对于自然语言而言,歧义本是一种正常现象,难以简单地说好与不好,更不能一概视为语病,全面禁绝。
在一些文体中歧义甚至被作者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如在相声作品中,歧义就常被用来制造包袱。
一些日常口语交际、书面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修辞格,如双关之类,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视作在积极地应用歧义。
但我们不得不指出的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歧义现象确实有害。
这在主要用于事务处理的应用文体中,特别是公文中,其危害的程度尤深。
公文的语言是一种非常讲究精确性的语言,因为公文的使用目的就是要使对方接受作者的影响,而且是对对方行为的强制性影响。
要使这种影响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使意思的表达高度精确,每一个词,特别是每一个句子必须保持意思的唯一性,以避免对方见仁见智,按各自的理解而不是作者的意图去行事。
从这样的意义上,歧义对公文当然就是百分百地有害。
能对这一点提供证明的实际例证举不胜举。
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战败局面早定的日本之所以挨了两颗原子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之一,就与日本政府针对波茨坦公告发表的声明中存在歧义有一定关联。
日本政府称自己对公告的态度是默杀。
默杀这个词在日语中是多解的,可以理解为不予理睬,也可以理解为暂不作评论,声明没有对此作出限定。
如此,美国自然可以作第一种理解,也当然可以用任何战争手段,包括用原子弹了结战争。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公文中的歧义,同样不断给人们带来麻烦,诸如在保险合同中将保险范围写作:包括家用电器、床具、卧具等各种生活资料在政策规范中将惩戒规定写作:我们要严厉打击少数犯罪分子等带歧义的表述,就经常把公文作者等到被动局面中,甚至等到自己的利益白白遭受损失的境地;经常使公文作者的真实意图令人费解,甚至使作者尴尬地被认作只打击少数,对多数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文中的歧义问题文档Ambiguous documents in official documents公文中的歧义问题文档小泰温馨提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以记述的方式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实现交流沟通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
本文档根据写作活动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修改及打印。
歧义是指语句有两歧或多歧意义,可同时形成两种或多种可能解释的一种语言现象。
比如,“我们要学习文件”这句话,就有三种理解:一是我们打算学习一下文件;一是我们索要供学习的文件;一是我们应当学习一下文件。
对于自然语言而言,歧义本是一种正常现象,难以简单地说好与不好,更不能一概视为语病,全面禁绝。
在一些文体中歧义甚至被作者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如在相声作品中,歧义就常被用来制造包袱。
一些日常口语交际、书面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修辞格,如“双关”之类,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视作在积极地应用“歧义”。
但我们不得不指出的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歧义现象确实有害。
这在主要用于事务处理的应用文体中,特别是公文中,其危害的程度尤深。
公文的语言是一种非常讲究精确性的语言,因为公文的使用目的就是要使对方接受作者的影响,而且是对对方行为的强制性影响。
要使这种影响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使意思的表达高度精确,每一个词,特别是每一个句子必须保持意思的唯一性,以避免对方“见仁见智”,按各自的理解而不是作者的意图去行事。
从这样的意义上,歧义对公文当然就是百分百地有害。
能对这一点提供证明的实际例证举不胜举。
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战败局面早定的日本之所以挨了两颗原子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之一,就与日本政府针对“波茨坦公告”发表的声明中存在歧义有一定关联。
日本政府称自己对“公告”的态度是“默殺”。
“默殺”这个词在日语中是多解的,可以理解为“不予理睬”,也可以理解为“暂不作评论”,声明没有对此作出限定。
如此,美国自然可以作第一种理解,也当然可以用“任何战争手段”,包括用原子弹了结战争。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公文中的歧义,同样不断给人们带来麻烦,诸如在保险合同中将保险范围写作:“包括家用电器、床具、卧具等各种生活资料”;在政策规范中将惩戒规定写作:“我们要严厉打击少数犯罪分子”等带歧义的表述,就经常把公文作者“等”到被动局面中,甚至“等”到自己的利益白白遭受损失的境地;经常使公文作者的真实意图令人费解,甚至使作者尴尬地被认作“只打击少数,对多数则……”。
歧义对公文是有害的,是撰写者所不需要但又往往在无意之中造成的,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公文中的歧义呢?笔者认为,克服歧义的方法并不复杂,有针对性地对句子成份予以调整,创造必要的语言环境等做法都十分有效,困难的和起关键作用的是要能发现歧义的存在。
为此,我们必须了解歧义的发生规律,对歧义保持警惕。
一般情况下,当公文中出现选词不当,词序失当,滥用省略,错用数量词,语句中有词性不明的成份,语句成份间的语法关系不明,语调附加的语义不能被准确读出,忽略对含义不确定的词、词组的有效限定修饰,错用标点符号,滥用修辞格等现象时,都会形成歧义。
(一)选词不当,造成对概念的歧解,引起歧义。
与歧义出现有关的选词不当,主要表现为滥用方言词、口语词和土俗俚语,使用不规范的简称,误用褒贬词语等。
我国的当代公文在文体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现代汉语的书面形式(即白话文)作为标准的符号系统,除极特殊情况外,禁绝使用未列入普通话规范的方言词、口语词和通俗俚语。
如果我们在撰写公文时不懂得,或者不尊重这一规律,滥用这些词语,就经常因此而使公文出现歧义。
因为这些词语不仅应用范围窄,词义不为多数人所理解,而且往往与普通话中的规范词形同义异。
如长沙话中的“蚊子”还兼指“苍蝇”在内;吴、粤方言和客家方言中的“脚”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腿”;口语词中的“咬耳朵”除了有普通话书面词语中的真真切切地用嘴咬住耳朵的意思之外,还可以表示窃窃私语。
如果我们在公文中随意使用这类词语,当然难免使阅文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的本意就会被一部分人歧解,甚至是曲解。
不规范简称给公文带来的歧义主要源于这些简称词本身在脱离语境和精确背景资料情况下的高度不确定性。
“人大”在没有精确交代语境的情况下可理解为“xxx大学”,也可以理解为“人民代表大会”;“南大”则需要在更精确交代背景的情况下才能被界定清楚是指“xxx大学”还是“xxx大学”。
不规范简称给公文造成的歧义,往往不仅仅是出点笑话,如果用“国家人事部”去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在法律意义上,公文作者对其所作的有关意思表示就将是无效的,因为在法律上不存在这样一个“部”,谁也不能、不需要用这样的名义去承担责任,履行义务,行使权利。
公文中错误地选用了褒义词或贬义词也会造成歧义。
公文中使用带褒贬色彩的词语是为了更鲜明、简洁地表达作者的立场,如果出现误用,将使阅文者难以准确理解作者的真正立场。
如“小王革新了工作方法,许多人知道后纷纷效尤”一句,“革新”与“效尤”一褒一贬,阅文者对作者的态度的理解,就既可以看作肯定,也可以看作是否定。
而作者的真实态度很可能是肯定,或者是否定,甚至是目前不必、不能置可否的中性态度。
这种歧义带来的当然往往是相应的错误行为。
(二)语序不当,造成被限定说明的对象不明,引起歧义。
语序是指各级语言单位在组合中的排列次序。
语序不当,特别是在有多项定语存在的语句中不恰当地排列了语序,常常会有歧义产生。
请见以下例句:在主席台就座的还有几个技术革新小组的代表。
这里,定语“几个”的位置不当造成歧义,既可以理解为就座的有若干个小组的代表,也可以理解成就座的是一个小组的几个代表。
(三)语句中个别词的词性不明,也会产生歧义。
作者分析了a企业集团和b企业集团在各个时期进行竞争时所采取的竞争策略的特点。
在这里,由于“和”字的词性究竟是连词还是介词很难分辨,因此语句就同时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思:如果作连词用,其句义就是作者分析了a、b两个企业集团双方的竞争策略特点;而如果作介词用,则句义为作者分析了a企业集团的竞争策略特点。
(四)忽略对含义不确定的词或词组的限定修饰,引起歧义。
自然语言中总有一部分词或词组的含义是非确定性的,但在公文语句中如果不能以有效方式对它们加以限定或说明,就很容易因此而出现歧义。
如在公文中常常因界定事物不同性质、不同程度和范围的需要使用“以上”“以下”“以内”之类的词语。
实际上,这类词语的含义就很不确定,处理上不讲究,就会出歧义,而且往往是关系是非界限、政策界限的歧义。
这些歧义主要出自人们对“以上”“以下”“以内”是否包含本数在内的理解不一。
请见下面例句:参加工作15年以上的职工一年可享受10天以下的带薪旅游假。
对这一规定,至少两处不确,执行过程中很可能会因此有纠纷:15年以上是否包括15年?10天以下是否把10天也包含在内?了解了上述现象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会有第九十九条的规定:“本法所称以上、以下、以内,包括本数。
”(五)滥用省略,造成语句成份残缺,引起歧义。
语言运用过程中,恰当地应用省略确实可使语句简洁明快,但如果超过必要限度,滥用省略就会走向反面,成为语病并可能因此而形成歧义。
与歧义有关的不恰当省略主要是:1·省略必要的虚词。
请见例句:经研究,县政府同意a乡政府报告。
这里,“报告”前的助词“的”被略去后,句义至少有两个:一是同意a乡的那份报告;一是同意a乡作出报告。
2·省略必要的关联词语。
请见例句:受托单位误期,委托单位罚款。
这里,因为省略了表示复句内部关系的关联词语,句义就既可以理解为因为误期,所以罚款;也可以理解为如果误期,就要罚款。
而这种差别会给文件执行结果带来完全不同的影响。
3·省略必要的主语、宾语。
请见例句:局里调拨给市纺织工业总公司一台小型计算机,又拨给了精纺分公司。
这里,由于主语或宾语的残缺,使句义至少有三种:局里拨给总公司一台,总公司又转而拨给了分公司;局里拨给总公司、分公司各一台;局里拨给总公司一台,又调回拨给了分公司。
4·盲目套用口语中的省略句式。
人们在口语中常使用一些结构简单的省略句式,在面对面交际的特殊语境条件下,这种省略并不影响表意的精确,但如果盲目将它们套用在书面交际的公文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歧义。
如口语中可以把“我非去一趟不可”省略为“我非去一趟”,但如果把“非坚决按市政府的指示办不可”在公文中省略为“非坚决按市政府的指示办”就会有歧解。
(六)多义词、多义词组造成语句中有关成份间的语法关系不明,引起歧义。
本文开头列举的“我们要学习文件”一句所以有至少三种句义,其原因主要在于“要”“学习文件”都是多义的,它们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形成多种语法关系,按不同的关系去解释就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
“要”作一般动词表示“索取”,作能愿动词则表示“应该”“打算”;“学习文件”可以是偏正词组,表示供学习的文件,它也可以是述宾词组,表示学习和学习的内容。
多种关系相互搭配,七个字就同时有了三种不同的意思。
(七)错用数量词,产生逻辑错误,引起歧义。
有时候我们会在公文中看到与“我们要严厉打击少数犯罪分子”相类似的句子,实际上它们也都是歧义句。
这里的歧义源于对数量词“少数”的误用。
撰稿人要表示的“少数”是指参与犯罪的是少数人,对占社会少数的这些人要严厉打击,但实际上这句话中的“少数”却还含有犯罪分子中的少部分人的意思,句义中也就有了严厉打击犯罪分子中的少数人,对多数犯罪分子不打击,或者不严厉打击的意思。
(八)忽略语音同语义之间的可能影响,产生“语音性”歧义。
语言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和意义的综合体,一定的意义是通过一定的声音形式表达的。
这一现象就是在人们并不直接张口讲的写作过程中也同样存在,为此,如果在公文写作中忽略语义同语音之间可能的相互影响,就会出现同一句话可以“读出”几种不同意思的现象,我们暂且将其称之为“语音性”歧义。
1·语调附加语义引起歧义。
在一些场合,同一语句,讲话时的语调不同,语义会有很大差异,这是由于语调附加了语义的缘故。
这种现象会造成公文中的歧义,特别是当撰稿人对此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
如下例:a先生和b先生的法律顾问曾来过事故现场。
这句话可以有至少两个意思,它们分别来自于不同的读法:读作“a先生――和b先生的法律顾问――曾来过事故现场”时,表示来过两个人,即a先生,以及b先生的法律顾问;而读作“a先生和b先生的――法律顾问曾来过事故现场”时,则表示只来过一个人,即a、b共同的法律顾问。
两种读法的差别只是重音的位置不同,在书面表达中没有什么手段可以准确表示这种不同,而且撰稿人写作时往往只边写边默读其中的一种,忽略另外一种读法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