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分析阅读书目和论文

合集下载

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第七章评述(Discourse Analysis)由Gillian Brown和George Yule共同编写,《话语分析》Gillian Brown是剑桥大学英语教授,George Yule为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语言学教授。

它与之前的话语分析类著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全面地介绍了话语分析的不同理论与方法,系统地论述了语言是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的,语料涉及谈话录音、通知、书信、小说、报刊文摘等。

本书分为七个章节。

第一章引言部分着重探讨语言的形式与功能,继而讨论了句子与语句;第二章介绍了语境的作用,着重分析了情景语境;第三章作者讨论了话题与话语内容的表现;第四章探讨视角与话语结构的表现;第五章主要讨论信息结构,讲述了信息是如何通过短语和小句层次的小结构单位而得到包装的;第六章的研究对象相对于上一章来说是大块语料的成构,讨论它们是怎样被解读而成为连贯的语篇的,重点仍然是话语的指称这一中心问题;第七章探讨了话语理解中的连贯。

本文主要对第七章进行讨论并作出简要评述。

第七章首先讨论了话语的连贯。

话语连贯是篇章语言学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多年来,众多学者就这一理论从不同角度展开一系列的探讨与研究,提出了多种修正意见与观点。

De Beaugrande和Dressler(1981)认为,连贯是篇章世界的组成部分,只有读者的先有世界知识与篇章所表现的概念关系结构相吻合时,篇章意义或意义连续体才能实现;胡壮麟(1994)认为,言语行为、合作原则等语用学知识有助于语篇连贯;张德禄认为语篇连贯的条件包括认知模式、情景模式、文化语境、心理思维语义联系等;而本书作者认为,人们在对语篇进行阐释时需要依赖一种假设,即,话语是连贯的。

在日常交际中,我们常常依靠句法结构和语言信息中的词项进行理解,但我们不能认为缺乏这些文字形式上的输入我们就达不到理解。

有时,我们可以从作家写出的语法十分规范的句子中得出其字面意义,但实际上我们并未全部理解它,因为我们还需要更多语言之外的信息。

英语专业博士论文话语分析(共3篇)

英语专业博士论文话语分析(共3篇)

英语专业博士论文话语分析(共3篇)第1篇: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0952—2011的研究特征、方法以及意义与价值作为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不仅数量可观,更以其丰富各异而又新颖独创的研究内容、科学实证而又多维独特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拓展了元杂剧的内在文学美学蕴涵及外在的文化艺术张力;作为全新的他者,其必将会进一步拓展中国国内元杂剧研究的视域、为其生成更多的学术思维与理论资源。

以此而论,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无疑具有独特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系统梳理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归结其研究特征与方法,并在中西比较寻求差异的基础之上探究其意义与价值,对于新时期的中外元杂剧研究达到有效的“互识、互证与互补”进而迎来一个多元、互通、繁荣发展的广袤空间,无疑具有极大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中国元杂剧自18世纪早期伴随着《赵氏孤儿》的西传并于英语世界的传播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了。

英语世界元杂剧的早期传播多为单纯的译介以及简单的内容概要介绍,而英国则是早期元杂剧传播的中心。

但自20世纪中后期西方汉学中心移至美国后,美国遂成为英语世界元杂剧传播的中心,传播形式亦由先前单纯的译介为主转变为译介与研究并重。

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有像杜为廉、柯润撲、伊维德、马克林、时钟雯、刘君若,等人的综合性研究,他们的研究广泛地涉及元杂剧的诸如兴起原因、作家作品(人物、主题、语言〕、艺术特征、舞台表演及其他(音乐、演员、演出、剧团、服饰、化妆等〕、功用等诸多方面;亦有如章道犁⑶血只.1。

匕飄曲律研究〕、彭镜禧与海登、夏颂〔传播研究)以及诸多博士论文一般,针对元杂剧的某一方面而展开的专论。

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方法新异,对我国国内学界而言极具借鉴性意义与价值。

篇幅所限,本文不便一一展开详述,拟水文学博士,河南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副教授,475001。

【精品】浅析话语分析的两个视角论文

【精品】浅析话语分析的两个视角论文

浅析话语分析的两个视角论文一、引言1952年,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Harris第一次提出了“话语分析”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话语分析开始进入语言学家研究的视野,并不断得到发展,成为当代语言学研究发展的一个趋势。

“使用中的语言即话语,话语不仅指为了达到交际目的,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所使用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也指一种社会实践和过程;它不仅可以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反映社会现象,更可以对社会进行构建。

话语作为社會实践,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体现着权利和意识形态。

”①话语分析关注特定语境下超出句子范围的意义,与人类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文化、权利、意识形态以及世界政治等领域的结合,使语言意义具有了社会属性。

当今语言学界对话语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批评话语分析(CDA)和积极话语分析(PDA)。

批评话语分析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其社会历史背景来揭示语言结构背后的权利意识形态,从“批判”“否定”和“揭露”揭示话语的立场和权利以及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目的在于消除不平等现象,解构现有的社会体制,它建立在解构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分析过于侧重政治,重视批评,因此其后果含有消极成分。

积极话语分析以“友善”“宽松”“和谐”的态度来分析话语,以“否定“和“肯定”相结合的批判性方法,引导读者朝着正面的方向思考,以“建设性”和和平语言学为目标,构建美好未来,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②本文将从动机、语料选择、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这几个方面着手比较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的异同,探讨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充分认识话语分析未来的走向。

二、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于欧洲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最早由R.Fowler等人提出。

批评话语分析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社会实践,既能促进社会再生,也能促进社会转型,它是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依据的。

批评话语分析将语言分析理论和社会分析理论相结合,分析社会实践中的话语和其他因素的辩证关系,特别关注社会生活在话语中的变化及语言符号和其他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如何改变的,既注重话语的分析,又注重话语中社会因素的分析,这里“批评”的衍生含义为“评价”“评论”“解释”以及“揭示意识形态和社会之间存在的隐含关系”,即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话语学经典著作

话语学经典著作

话语学经典著作1.《话语与社会》- Norman Fairclough《话语与社会》是英国话语学家Norman Fairclough的经典之作。

该书系统地阐述了话语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话语如何塑造和反映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

通过对不同领域的话语分析,作者揭示了话语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的作用,并提出了一套理论框架来分析话语的社会功能。

2.《话语与权力》- Michel Foucault《话语与权力》是法国哲学家Michel Foucault的经典著作之一。

他在书中探讨了话语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话语如何被用作权力施展的工具。

通过对知识、权力和话语的分析,作者揭示了话语如何塑造和维持社会秩序,并对话语权力的机制进行了深入思考。

3.《话语与行为》- John Searle《话语与行为》是美国哲学家John Searle的经典之作。

他在书中探讨了话语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作者通过对话语的语用学分析,揭示了话语如何通过言语行为来实现特定的目的,并对话语的语用规则进行了深入研究。

4.《话语分析导论》- Deborah Tannen《话语分析导论》是美国语言学家Deborah Tannen的经典著作之一。

她在书中介绍了话语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探讨了话语如何反映和影响人际关系。

作者通过对真实对话的分析,揭示了话语如何传递信息、构建认同和建立权力关系,并提出了一套实用的分析框架。

5.《话语的社会心理学》- Michael Billig《话语的社会心理学》是英国心理学家Michael Billig的经典之作。

他在书中探讨了话语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话语如何反映和塑造个体和群体的认知和情感。

通过对话语的心理分析,作者揭示了话语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和情绪,并对话语的社会心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6.《话语分析:从对话到文本》- James Paul Gee《话语分析:从对话到文本》是美国教育学家James Paul Gee的经典著作之一。

话语分析的多个视角论文

话语分析的多个视角论文

话语分析的多个视角论文话语分析的多个视角论文论文摘要:文章用语用学的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等语用原则来研究话语分析。

用实例来探讨理解话语的整体意义,从而使说话者能从语句的表层意义暗藏自己的深层意图,听话者则能从其表层意义洞察其深层意图。

论文关键词:语用原则,话语分析,面子原则,礼貌原则一、引言话语分析是现代语言学里的一个新兴学科,发展十分迅速,已经成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话语分析这一术语是由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Harris首先使用的,是国内外语言学界许多人关注的课题。

它具有跨学科性质,各种研究途径都是从一个侧面研究话语,或者说都是研究话语的一个侧面。

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用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等语用原则来阐释话语分析。

二、话语分析的理论形成及概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主要理论之一。

这一理论首先由哲学家Austin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后来,他的学生Searle进一步拓宽和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确立了此理论在语言研究中的地位,并被广泛运用。

Austin(1962)认为一个思想,即人们说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说话,当他说一句话的同时可以实施一个行为。

Austin是从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交际中的行为关系来分析话语的职能的。

他坚信不是所有的语句都有真值可言,他在理论初期把所有的语句分成“表述句”(constatives)和“施为句”(performatives)两大类,把施为句内的主要动词称作施为动词(performativeverbs),构成“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的雏形。

后来,Searle整理了Austin关于言语行为的分类,根据适合条件总结出五种基本言语行为句:表述句(representatives)、指令句(directives)、承诺句(commissives)、表情句(expressives)和宣告句(declaratives)。

Searle发现,语言里的句子其实都是间接的言语行为句,都具有“以言行事”的功能。

《论语》论文:《论语》话语的语用分析

《论语》论文:《论语》话语的语用分析

《论语》论文:《论语》话语的语用分析【中文摘要】《论语》由于其独特的文献地位,目前对其研究的领域极其广泛,但运用语用学理论对其分析和研究的还较少,鉴于此,文章结合话语分析和语境理论对其进行了初步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语用学思想和独特的语境特点。

这些语用学思想具体体现为“言语谨慎”、“言语得体”、“言语辞达”、“言名一致”、“言语关联”、“言而有信”、“言语合礼”等方面,语境特点突出表现为“隐性”语境和“显性”语境的差异。

文章共分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对《论语》语言视角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研究方法及对“话语”的界定。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论语》中特定词语的语用价值,详细论述了叠音词、语气词及“对曰”形式在《论语》中的语用功能。

第三部分从“主谓位序异变”、“定心位序异变”、“状心位序异变”等句式的交际语用功能出发,论述了《论语》中异变句式的语用价值。

第四部分主要对《论语》中的话语进行语用分析,从“隐性”语境和“显性”语境两大方面对话语语境调控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第五部分在对《论语》言语分析的基础上,概述出“言语谨慎”、“言语得体”、“言语辞达”、“言名一致”、“言语关联”、“言而有信”、“言语合礼”等方面语用原则。

【英文摘要】The analects is researched on an extremely wide range of areas at present because of its unique literature status,but it is little to use pragmatics theory to analyse andresearch for it.Based on this,the paper uses discourse analysis and contextual theory to carry out preliminary analysis for the analects. Through the analysis, we find that in the analects it contains rich pragmatics thoughts and unique contextual characteristics. The thoughts include“words carefully”、“language appropriateness”、“words concisely”、“the conformity of words and things”、“words association”、“as good as his word”、“words courtesy”and any other aspects; the contextual characteristics manifes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hidden”context and the“dominant”context.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sections. The first part is introduction, mainly overviews the research status from language angle and introduces its research objective,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defination of discourse.The second part mainly analyses the pragmatics value of specific vocabulary of the analects and particularly discusses the pragmatics function of the folden word,the mood word,the“Dui Yue”form. The third part searches the variation patterns of the analects on the pragmatics from the pragmatics function of“the sequence variation of subject-predicate”,“the sequence variation of centering”,“the sequence variation of shape heart”and so on.The fourth part mainly makes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the analects’discourse,we go ahead the concrete analysis for the control of language environment from the“hidden”context and the “dominant”context. The fifth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pragmatic view of the analects from“words carefully”,“language appropriateness”,“words concisely”,“the conformity of words and things”,“words association”,“as good as his word”,“words courtesy”and any other aspects.【关键词】《论语》话语语用语境【英文关键词】The analects Discourse Pragmatic Context【目录】《论语》话语的语用分析中文摘要3-4Abstract4 1 绪论6-14 1.1 《论语》语言研究概况6-11 1.2 本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11-12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12 1.4 关于“话语”12-14 2 《论语》话语中特定词语的语用价值探析14-20 2.1 《论语》话语中叠音词的语用作用解析14-15 2.2 《论语》话语中语气词的语用功能解析15-18 2.3 《论语》中“对曰”的语用标记功能18-20 3 《论语》话语中异变句式的语用功能探析20-23 3.1 主谓位序异变之语用功能20-21 3.2 定心位序异变之语用功能21-22 3.3 状心位序异变之语用功能22-23 4 《论语》话语中的语境调控分析23-37 4.1 隐性语境下的话语分析23-26 4.2 显性语境下的话语分析26-37 5 《论语》话语中的语用观分析37-43 5.1 言语谨慎37-38 5.2 言语得体38 5.3 言语辞达38-39 5.4 言名一致39-40 5.5 言语关联40 5.6 言而有信40-41 5.7 言语合礼41-43结语43-44参考文献44-46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46-47后记47【备注】索购全文在线加好友QQ:139938848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指导和论文发表委托服务。

课题研究论文:批判性话语分析在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的应用

课题研究论文:批判性话语分析在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的应用

学科教育论文批判性话语分析在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的应用英国著名语言学家Fowler在其著作《语言与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最早提出批判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以下简称CDA)的概念。

它主要采纳了M. A. K.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等语言学理论,通过分析语篇特点及其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而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三者间的复杂关系。

CDA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受到不同文化、历史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制约,且话语既是权力的产物也是权力的组成部分。

因此,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二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

可见,批判性话语分析为传授、分析和理解语言及阐释社会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国内目前对CDA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介绍与综述性研究、对具体语篇的分析研究、英汉语篇的批判性对比分析和拓展性理论介绍与纵深研究。

从CDA的视角去研究英语教学方法改革并不占多数,且大多数研究集中研究大学英语课堂教师的话语分析,鲜有研究探讨把CDA带入到课堂教学设计。

Dijk认为把CDA引入语言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学方法或者技巧的改变,而是用一种“质疑”语言的全新视角去看待社会与意识形态及其反过来构成影响。

本文将讨论CDA作为一种辅助模式在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运用和设计的可能性,探讨如何把CDA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旨在说明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水平,也要在课堂上通过与学生分析课文培养学生批判性意识,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鉴赏水平的目标。

在结论部分,笔者试图整理出从CDA角度出发设计和调整教学活动的一些建议,以期对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改革创新有拓展帮助。

一、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一般模式本文选取了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三》读写教程中Unit 4《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为例。

《2024年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范文

《2024年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范文

《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社会,传播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面对面的交流,还是通过社交媒体、电视、广播等媒介的传播,话语在其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话语分析理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旨在深入探讨传播过程中的语言使用、意义构建和社会文化背景。

本文将对话语分析理论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话语分析理论概述话语分析理论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涉及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它主要研究人们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如何使用语言进行交流,以及语言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话语分析关注的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包括言语行为、言语交际、言语与权力的关系等方面。

三、话语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1. 言语行为:指在交流过程中,人们通过语言进行的各种行为,如表达意见、提出请求、传达信息等。

言语行为是话语分析的基本单位,它涉及到语言的交际功能和社会意义。

2. 言语交际:指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通过语言进行的交流活动。

言语交际受到社会规范、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是话语分析的重要研究对象。

3. 言语与权力的关系:话语分析认为,语言是权力的一种表现和工具。

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通过使用语言来获取、维持或丧失权力。

因此,话语分析需要关注语言在权力关系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话语分析的方法与技巧1. 观察法:通过观察人们的言语行为和言语交际,了解语言的实际运用情况。

观察法可以借助自然观察、实验室观察等方式进行。

2. 文本分析法: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了解文本中的语言特征、结构、意义等。

文本分析法需要关注文本的语境、文化背景等因素。

3. 历史分析法:通过研究语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发展,了解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演变过程。

历史分析法需要关注语言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

五、话语分析理论在传播学中的应用话语分析理论在传播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可以用来研究媒体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如新闻报道、广告宣传等。

《2024年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范文

《2024年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范文

《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篇一一、引言话语分析是社会科学中一门重要且交叉性极强的学科,广泛应用于传播学、语言学、人类学等领域。

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在解释社会现象、理解文化交流以及分析媒体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分析其基本概念、方法论以及在现实中的应用。

二、话语分析的基本概念话语分析主要关注语言在社会交流中的运用,包括语言的结构、语境、交际方式等。

它强调从整体上研究语言的使用,包括言语事件、语言符号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等。

话语分析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概念:1. 话语的构成:话语是由一系列语言符号组成的,具有特定意义和功能的整体。

这些语言符号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

2. 话语的语境:话语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的,受到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 话语的交际方式:话语的交际方式包括口头交流、书面交流等,不同交际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三、话语分析的方法论话语分析的方法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本分析法:通过对文本的细致阅读和分析,揭示文本中的语言符号、结构以及意义。

2. 话语历史分析法:通过对话语的历史演变进行分析,揭示话语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

3. 批判性话语分析法:从批判的角度出发,对话语进行深入分析,揭示话语中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等。

四、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的应用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媒体研究、广告分析、跨文化交流等。

以下以媒体研究为例,探讨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的应用:1. 媒体语言分析:通过对媒体语言的深入分析,揭示媒体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的语言策略和技巧,以及媒体语言对社会的影响。

2. 媒体形象建构:通过对话语的分析,探究媒体如何通过语言符号构建特定形象,进而影响公众的认知和态度。

3. 媒体与权力关系:通过批判性话语分析,揭示媒体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公众的认知和行为。

五、结论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是社会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通过对话语的分析,揭示了语言在社会交流中的运用和意义。

2018——2019关于新闻标题的批评话语分析论文

2018——2019关于新闻标题的批评话语分析论文

关于新闻标题的批评话语分析论文下面这是一篇关于新闻标题的批评话语分析论文,新闻标题中往往为了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会加上一些批评话语,那么这到底可不可以呢?这篇范文一起参考!摘要:批评话语分析是通过分析社会中各种现象,关注话语、社会权力和现象背后的意识形态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文章结合Van Dijk的社会认知视角,以Fairclough的三维框架理论为基础,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研究工具,选取《卫报》网站15篇新闻报道作为语料进行批评话语分析,通过对《卫报》的新闻标题进行分类,分析新闻标题的主位和述位,探究《卫报》的新闻标题是如何构建中国形象、影响受众的认知的。

关键词:新闻报道批评话语分析《卫报》一、引言《卫报》是英国主流媒体之一,在世界也享有较高知名度。

本文选取2016年6月至7月英国《卫报》网站有关“南海仲裁案”的15篇新闻报道作为语料,借助Van Dijk提出的社会认知视角,以Fairclough的三维框架理论为基础,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研究工具进行系统、深入的批评话语分析,揭示以《卫报》为代表的西方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二、理论背景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作为一种语言研究的方法,最早由Fowler等人(1979)在《语言与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提出。

通过分析语篇中的语言形式来揭示那些隐含的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统治阶级如何运用语言来实施意识形态控制和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

Fairclough侧重研究话语和社会实践的关系,而Van Dijk则侧重于研究话语和社会权力的关系。

本文的研究工具之一的系统功能语法则包括概念功能、交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这三种功能分别与及物性系统、语气系统和主位系统相联系。

本文将主要从主位系统对《卫报》的新闻报道作批评话语分析。

三、新闻标题的主位系统分析新闻标题力求言简意赅,尽可能在有限空间内传达更多的新闻信息,因此,新闻标题都是精心设计的,因而,新闻标题也最能体现媒体的新闻动机。

剖析话语分析研究方法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论文

剖析话语分析研究方法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论文

剖析话语分析研究方法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论文剖析话语分析研究方法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论文摘要:话语分析理论的诞生已有50多年了,尽管研究者们对其理论框架有了比较明确的定位,但对于这一理论如何运用于外语教学都着墨不多。

本文分析了话语分析理论的几大主要研究方法的具体内容,并进一步探讨了运用话语分析研究方法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可行性及可能性。

关键词:话语分析言语行为理论话轮转换外语教学一、话语分析研究概况自美国语言学家Harris于1952年在《语言》杂志上发表题为“DiscourseAnalysis(话语分析)”的论文至今,话语分析已经历了50多年的历史。

这50多年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启萌阶段、形成阶段和发展阶段。

启萌阶段,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结束,前后大约10年时间。

本阶段值得一提的语言学家有两个:Harris和MitchelloHarris于1952年发表了“话语分析”一文。

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语言不是在零散的词或句子中发生的,而是在连贯的话语中发生的。

”对Harris来说,话语是一个结构单位,因此,他在分析话语时所用的方法是结构主义的分布分析法。

然而这种方法只注重分析形态音位结构和句法结构,忽视了意义与内容以及句子的层次关系,结果证明这种分析方法对于超句结构的纯形式的分析并不可行。

1957年,Mitchell在一篇题为“昔兰尼加的买卖用语”的文章中,提出了一种语义分析方法,详细描述了话语参与者和情境的相关内容,并且按照交谈内容将买卖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寒暄;(2)询问商品价格;(3)查看商品质量;(4)讨价还价;(5)结束语。

由于这几个阶段是由发生在交易过程中的活动,而不是由独特的语言特征来限定和辨认的,因此,Mitchell所做的分析并不是语言学的分析。

故而Mitchell的分析模式的应用范围也不够广泛。

形成阶段,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结束。

60年代起话语分析逐渐兴起。

积极话语分析

积极话语分析

试论积极话语分析的产生、发展及其研究状况论文摘要:话语分析从批评解构向积极方向发展,以“建设性”为目标对话语作积极分析。

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论文试图从积极话语分析产生的缘由、研究内容、理论框架及分析方法做一简单探讨。

论文关键词:积极话语分析;评价理论;“和为贵”思想;habermas交往行为理论1999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martin教授提出了“积极话语分析”这一全新的命题,此后martin。

white和wodai(等人发表了许多文章,对积极话语分析的动机。

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论述。

他们认为。

功能语法的评价理论等不仅可以用来批评也可以用于建设,即进行所谓的积极话语分析。

“2005年7月在悉尼召开的第29届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大会的主旨是”希望的话语:和平、和解、学习和改变”,目的是使批判性思考更多地朝着肯定的话语分析方向进行.即更着力研究如何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以及系统功能语言学如何为此做出贡献。

我国复旦大学朱永生教授并随后从积极话语分析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联系人手,探讨积极话语分析在哪些方面是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反拨与补充,有哪些创新,有哪些欠缺。

从而使我们对积极话语分析有进一步了解。

一、积极话语分析的产生与发展(一)简述话语从积极角度分析的必要性批评话语分析发展己有20多年的历史.语言学家投入到该领域的态度极.对话语中权力和意识形态等问题的剖析清楚,取得的成也很注目。

但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所有的话语都隐含不平等的话语关系吗?(2)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是平等的吗?(3)我们评判话语的标准是什么?(4)语言工作者对话语中的不平等现象应该做些什么? 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如下:(1)如果我们把批评话语分析的对象界定清楚,答案也许己经明了。

但毕竟我们还有别的话语要分析.语言工作者不能把研究范围限制得过小。

(2)如果区别现实与理想的关系,也许可以解答。

但现实中的不平等现象错综复杂。

不是一个“批评”或一个“打倒”就能解决的。

《2024年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范文

《2024年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范文

《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播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各种形式的传播活动中,话语的构建与解读至关重要。

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就是基于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框架,旨在从不同角度对传播中的话语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二、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概述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主要研究传播过程中的语言使用和符号表达,通过对语言和符号的解析,探究其背后的意义、价值和文化内涵。

该理论涉及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为人们理解传播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1. 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话语分析理论基于语言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文本、语境、参与者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揭示出话语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

它关注语言与文化、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关系,以及语言在传播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

2. 话语分析的方法论话语分析的方法论包括文本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参与者分析法等。

文本分析法主要关注文本的内部结构和语言特征;语境分析法则从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出发,探讨话语的生成和解读;参与者分析法则关注参与者的角色、地位和互动关系等因素对传播的影响。

三、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的应用领域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广告、政治、教育等。

1. 广告领域的应用在广告领域,话语分析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广告文案的创作和评估。

通过对广告文本的语言和符号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广告的意图和目标受众的心理需求,从而创作出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广告。

2. 政治领域的应用在政治领域,话语分析理论被用于研究政治传播、政策文本和政治演说等。

通过对政治话语的分析,可以揭示出政治议程的设置、权力的运作以及政治态度的形成等深层次问题。

3. 教育领域的应用在教育领域,话语分析理论被用于研究课堂教学、教育政策和教育文献等。

通过对教育话语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实践的内涵和价值,以及教育政策的影响和实施效果等。

话语分析文献

话语分析文献

1. 总论、述评 (General introductions/surveys): 从多元文化、东西方对比视角研究话语1.Chu, G.C. (1988) In search of an Asian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theory. In W.Dissanayake (ed.), Communication theory: The Asian perspectives (pp.205—210).Singapore: Asian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Center.2.Cooks, L. M. & Simpson, J. S. (ed) (2007) Whiteness, Pedagogy,Performance. MD: Lanham, Lexington Books.3.Dissanayake, W. (ed) (1988) Communication theory: The Asian perspective.Singapore: Asian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Center.4.Gee, J. P. (2005) 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2nd ed. London: Routledge.5.Heisey, D. R., & Gong, W. (ed) (1998)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China and theworld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Amsterdam and Atlanta, GA: Editions RodopiB.V.6.Jones,P. E. (2007) Why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critical discourseanalysis’’. Language & Communication 27: 337-68.7.Kincaid, D. L. (ed) (1987) Communication theory: Eastern and Westernperspectives. San Diego, CA: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8.Miike, Y. (2006) Non-western theory in western research? An asiacentric agendafor Asian communication studies. The Review of Communication 6(1-2): 4-31.9.Pan, Z., Chaffee, S. H., Chu, G.C., & Ju, Y. (1994) To see ourselves: Comparingtraditional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al values.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10.Samovar, L.A., Poter, R. E. & McDaniel, E. R. (2006)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Boston, MA: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11.Shi-xu (2006) A multiculturalist approach to discourse theory. Semiotica 158 (1/4):383-400.12.Shi-xu (2005) A Cultural Approach to Discourse.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13.Tanno, D. V. & Jandt, F. E. (1993/1994) Redefining the ‘other’inmulti-cultural research. The Howard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 36-45.14.Xiao, X.S. (1995) China encounters Darwinism: A case of interculturalrhetoric.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 81(1): 83—99.15.曹顺庆(1998)《中外比较文论史:上古时代》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话语分析——精选推荐

话语分析——精选推荐

话语分析《英语话语分析与跨⽂化交际》读书报告1.引⾔这学期我所读的第⼆本关于⽂体学⽅⾯的书籍是《英语话语分析与跨⽂化交际》。

该书由王得杏编著,北京语⾔⽂化⼤学出版社1998年12⽉出版。

话语分析是现代语⾔学⾥的⼀个新兴学科,发展⼗分迅速,已经成为语⾔学⼀个重要研究领域,是当前语⾔学界很多⼈关注的课题。

⼈类学家、社会学家、⼼理学家、哲学家以及语⾔学家们从不同侧⾯视图揭⽰话语结构特征和内在运⾏规律,使它⽇益成为语⾔学中⼀个包罗万象的研究领域。

本书既评介各种话语分析途径的理论观点,⼜综述近期各种研究途径的研究成果,以便读者全⾯了解各种话语分析理论的本来⾯貌。

该书还概述了近些年来国内⼀些研究⼈员在话语分析研究,尤其是对以英语为外语的中国⼈在跨⽂化交际中的语⾔使⽤问题的研究成果。

该书发表于1998年,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

但是这本书对话语分析进⾏了较为全⾯地介绍和分析。

他述评了各个研究途径的理论、⽅法和成果,全⽅位的介绍了话语分析这门新兴学科。

在下⽂,读者先介绍该书的内容简介,评价该书的优缺点,再谈读者的对重要部分的理解。

2.该书的简介本书第⼀章介绍了话语分析的源流、跨学科性,并列出了关于话语分析的⼏种⽐较有代表性的界说如哈⾥斯、威多森、拉波夫、斯塔布斯、法索尔德和莱⽂森等。

第⼆章集中探讨了⾔语⾏为理论,内容涉及哲学背景、奥斯汀的⾔语⾏为理论和赛尔对⾔语⾏为理论的发展。

奥斯汀认为句⼦有的是⽤来陈述事实的,⽽有的是⽤来实施⾏为的。

这种实施某种⾏为的句⼦叫施为语句。

他认为施为语句必须满⾜某些条件才能成功地实施某种⾏为。

他把这种条件称为“合适条件”(felicity conditions)。

到后期奥斯汀⼜把⾔语⾏为分为三⼤类即:以⾔表意的⾏为、以⾔施事的⾏为和以⾔取校的⾏为。

后来赛尔⼜补充道以⾔实施⾏为时参与⼀种受规则⽀配的⾏为。

⽽这种规则被分为调节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

赛尔还从以⾔实施⾏为的必要充分条件中抽象出以⾔实施⾏为的结构。

女性交谈论文好想好想谈恋爱论文:《好想好想谈恋爱》中的女性话语分析

女性交谈论文好想好想谈恋爱论文:《好想好想谈恋爱》中的女性话语分析

女性交谈论文好想好想谈恋爱论文:《好想好想谈恋爱》中的女性话语分析摘要:英国女性主义语言学先驱詹妮弗·柯兹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五策略分析法”,从新的视角分析女性交谈,认为女性交谈的特征是由交谈的功能性和目的性,即建立友谊或亲密的关系而决定。

本文拟借这一理论对电视剧《好想好想谈恋爱》中的女性话语特征进行案例分析,以证实女性交谈对于建构或维持友谊的重要性。

关键词:女性交谈;话语分析;五策略分析法一、引言2005年,刘心刚导演的电视剧《好想好想谈恋爱》在中国上映。

该剧是由蒋雯丽、那英、罗海琼主演的都市爱情片,主要讲述了四位在都市里寻找爱情,并不断遭遇爱情问题的单身女人的故事。

她们情同手足,经常聚在一起聊天,分享着各自的痛苦与欢乐。

因此,本部电视剧主要通过她们的谈话来展现友谊,不过缺少语言学角度的分析。

近些年来女性生活成为热点,女性友谊获得了空前的关注。

研究表明女性之间跟男性之间友谊表现是不一样的,女性更愿意倾诉私密,让对方更深入地了解自己,通常言语占据主要地位。

那么女性是如何做到通过语言构建或维持友谊的呢?詹妮弗·柯兹(1996)通过大量研究,提出了“五策略分析法”(即:讲故事、限制手段、提问、重复及合作话语权)来研究女性交谈和女性友谊,开始了从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即用语言学的视角对女性交谈进行研究。

论文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章是引言部分,第二章介绍了“五策略分析法”,第三章借助“五策略分析法”分析了剧中女性的交谈,第四章是结论。

二、五策略分析法在《女士交谈:构建女性友谊的话语》(詹妮弗·柯兹,1996)一书中,柯兹提出了一种研究女性朋友交谈的特殊视角,我们称其为“五策略分析法”。

在此项研究中,柯兹采访了很多女士并分析了大量的交谈语料。

并得出了结论,即女性交谈的特征可以解释为女性的希望建立友谊和亲密关系的社会心理特征服务的策略,以此否定了以前的研究给女性交谈加上的脆弱、受压抑、缺乏自信等标签(周海棠,2005)。

《2024年语料库与批判话语分析》范文

《2024年语料库与批判话语分析》范文

《语料库与批判话语分析》篇一一、引言语料库与批判话语分析是语言学领域中两个重要的研究方法。

语料库的运用能够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语言实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描述语言现象;而批判话语分析则关注话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致力于揭示语言背后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复杂性。

本文将结合这两个研究方法,探讨它们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二、语料库的构建与应用1. 语料库的构建语料库的构建是语言学研究的基础工作。

它要求从大量文本中选取样本,并进行标注、分类和整理。

这些文本可以来自于不同的领域,如新闻报道、学术文献、社交媒体等。

构建语料库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文本的代表性、全面性和可信度。

2. 语料库的应用语料库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广泛,它能够帮助研究者描述语言的分布和频率,分析语言的用法和演变。

此外,通过对比不同领域或不同时间段的语料库,我们还可以观察语言的趋势和变化。

在应用中,需要充分挖掘语料库的潜力,使其为语言学研究提供更多的支持。

三、批判话语分析的理论与方法1. 批判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批判话语分析关注话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认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还具有塑造社会现实的功能。

它强调对语言背后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的考察,以揭示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 批判话语分析的方法批判话语分析的方法包括对话语进行语境化分析、对话语的权力关系进行解读以及对意识形态的剖析等。

在分析过程中,需要关注语言的具体运用,如词汇选择、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以及这些运用与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四、语料库与批判话语分析的结合1. 结合的意义将语料库与批判话语分析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运用及其背后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

通过对大量文本的实证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语言与权力关系、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全面地揭示语言的真实含义。

这种结合不仅可以丰富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还有助于揭示社会现实和解决实际问题。

2. 实证分析的例子以性别语言为例,我们可以通过构建一个涉及不同领域的语料库来探讨性别语言的使用和差异。

《基于话语分析的《镜花缘》中人物会话及其语用功能研究》

《基于话语分析的《镜花缘》中人物会话及其语用功能研究》

《基于话语分析的《镜花缘》中人物会话及其语用功能研究》一、引言《镜花缘》是清代文学家李汝珍创作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通过对百余种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人物进行细腻的描绘和塑造,以及丰富的情节发展,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篇论文以话语分析为理论工具,研究《镜花缘》中的人物会话及其语用功能。

话语分析通过探究人物间的语言交流和交际活动,深入揭示人物的个性、社会地位和关系变化。

本文首先对话语分析理论进行简要介绍,随后深入探讨《镜花缘》中人物会话及其语用功能的内涵。

二、话语分析理论简述话语分析是一种通过对语言的语法、语义、语音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所表达的意图、态度和交际效果等问题的研究方法。

它通过关注人物的语言互动、交际场合和语言形式等因素,来研究人物的社会地位、关系以及交际功能。

在《镜花缘》这样的小说作品中,话语分析能够有效地揭示人物间的对话及其在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三、《镜花缘》中人物会话及其语用功能研究(一)人物会话的分类与特点在《镜花缘》中,人物会话的种类繁多,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

这些会话不仅具有丰富的语言表现形式,还具有鲜明的语用功能。

例如,对话是人物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通过对话可以展示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思想;独白则能够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旁白则起到连接情节、交代背景等作用。

(二)语用功能的体现1. 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可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社会地位和关系。

例如,《镜花缘》中的唐敖和林之洋的对话,展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

2. 推动情节发展:人物间的对话往往能够引发新的情节和事件。

如通过某段对话,引发了人物间的矛盾冲突,进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 反映社会文化:通过对话,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例如,《镜花缘》中的某些对话涉及当时的社会风尚和道德观念。

(三)《镜花缘》中具体人物会话分析以唐敖和林之洋的对话为例,他们的对话多涉及道德、人生哲理和社交礼仪等方面。

语言学必读经典书

语言学必读经典书

语言学必读经典书语言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想要深入了解语言学的经典著作,可以从以下十本书入手。

1.《语言的起源》作者:Charles Darwin简介:达尔文在本书中探讨了语言的起源和演化,提出了关于语言起源的进化论观点。

这本书对于理解语言的本质和语言演化过程有重要意义。

2.《语言学原理》作者:Ferdinand de Saussure简介:这本书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提出了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如语言符号、语音和语义等。

它对后来的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语言学导论》作者:George Yule简介:这是一本介绍语言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入门书籍。

它从语音、语法、语义等多个层面全面介绍了语言学的基本内容,适合初学者阅读。

4.《语言与认知》作者:Noam Chomsky简介:这本书探讨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生成语法理论。

它对于理解语言的结构和人类思维方式具有重要启示。

5.《语言学与哲学》作者:Gottlob Frege简介:这本书探讨了语言和逻辑的关系,提出了关于语言的真理和意义的哲学观点。

它对于理解语言的逻辑结构和意义有深入的研究。

6.《语言与文化》作者:Edward Sapir简介:这本书探讨了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著名的“语言相对论”观点。

它对于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7.《语言习得与教学》作者:Stephen Krashen简介:这本书介绍了语言习得的理论和教学方法,提出了“输入假设”和“沉浸式教学”等观点。

它对于语言教学和学习具有实用价值。

8.《语言变化与语言联系》作者:William Labov简介:这本书介绍了语言变化和语言联系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提出了著名的“变体语言学”观点。

它对于理解语言变化和语言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9.《语用学导论》作者:John Searle简介:这本书介绍了语用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探讨了语言使用的意义和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Essential Readings
批评性语篇分析:名篇阅读
Contents 目录
Part 1 Principles and perspectives
1.Fairclough, N. & Wodak, R. 1997.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Van Dijk, T. (ed.) 1997.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Pp. 258-284.
2.Fowler, R. 1991/1996. On Critical Linguistics. In Caldas-Coulthard, C. R. & Coulthard, M. (eds.)
1996. Texts and Practices: Readings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Routledge. Pp. 3-14.
3.Van Dijk, T. A. 1993. Principle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Discourse & Society, V ol.4(2):
249-283.
4.Wodak, R. 2001. What CDA is about – A Summery of Its History, Important Concepts and Its
Developments. In Wodak, R. & Meyer, M. (eds.) 2001.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Sage. Pp. 1-13.
5.Chilton, P. 2009.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the Language
Scienc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rt 2 Debates and discussions
1.Widdowson, H.G. 1995. Discourse Analysis: a Critical Review.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4(3):
157-172.
2.Fairclough, N. 1996. A Reply to Widdowson’s “Discourse Analysis: a Critical Review.”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5(1): 49-56.
3.Widdowson, H.G. 1996. Reply to Fairclough: Discourse and Interpretation: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5(1): 57-69.
4.Widdowson, H. G. 2004. Text, Context, Pretex: Critical Issues in Discourse Analysis. Oxford:
Blackwell. (Chapter 8, pp 128-146) .
5.Blommaert, J.2005. Discours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ros and cons of CDA, pp31-38).
6.Wodak, R. 2006. Dilemmas of Discourse (Analysis). Language in Society, 35: 595-611.
7.Billig, M. 2008. The Language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ase of Nominalisation.
Discourse and Society, V ol (19) 6: 783-800.
8.Fairclough, N. 2008. The Language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Reply to Michael Billig.
Discourse and Society, V ol (19) 6: 811-819.
9.van Dijk. T. 2008.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Nominalisation: Problems or Pseudo-problems?
Discourse and Society, V ol (19) 6: 821-828.
Part 3 Methods and approaches
1.Fairclough, N. 2001b. The Discourse of New Labou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Wetherell,
M., Taylor, S. and Yates, S. 2001. Discourse as Data. London: Sage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Open University. Pp.229-266
2.Wodak, R. 2001b. 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 In Wodak, R. & Meyer, M. (eds.) 2001.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Sage. Pp. 63-94.
3.Chilton, P. 200
4. Analysing Political Discourse: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hledge. (Chapter 7 pp. 110-134).
4.van Dijk, T. A. 1997. Cognitive Context Models and Discourse. In M. Stamenow (ed.). 1997.
Language Structure, Discourse and the Access to Consciousness. Amsterdam: Benjiamins. Pp.
189-226
Appendices
1.research websites
2.journals
3.titles by key researcher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