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工程课程设计参考标准
【参考文档】油藏工程设计指导书-推荐word版 (18页)
![【参考文档】油藏工程设计指导书-推荐word版 (18页)](https://img.taocdn.com/s3/m/2ed8eb5ff242336c1fb95e19.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油藏工程设计指导书篇一: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第一部分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油藏工程主要研究内容涉及新区产能建设和老区综合调整两大方向,应用油藏工程基本原理进行新区产能建设、即产能预测是油藏工程的基本方法,也是油田正式投入开发的第一步,鉴于油藏工程课程设计学时要求,借鉴中国石油大学等石油高校课程设计内容,结合目前现场使用基本方法,编写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
主要内容包括:开发方式、层系的划分、合理井网密度计算、方案设计及效果预测、经济指标评价等内容。
1储层地质基础数据1.1地质特征描述(1)储层沉积特征;(2)油藏构造特征;(3)油水关系;1.2储层物性基本参数(1)储层属性参数油层顶底、面积、砂厚、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2)温度压力系统1.3流体性质(1)流体高压物性参数(2)相渗关系2油藏工程设计内容2.1开发原则把特征相近的油层组合在一起,用独立的一套开发井网进行开发,并进行生产规划、动态研究和调整。
(1)有利于发挥个油层的作用,为油层比较均衡开采打下基础,减少层间矛盾;(2)提高采油速度,缩短开发时间,适应油田高速高效开发(3)提高注水波及体积,提高最终采收率; (4)适应采油工艺技术发展的要求。
2.2开发方式(1)利用天然能量开发;(2)人工补充地层能量开发,包括注水、注气等方式;(3)利用三次采油方式进行开发;2.3开发层系划分开发层系的原则(1)同一层系内的油层物性应当接近,尤其渗透率要接近。
(2)一个独立的开发层系应具有一定的厚度和储量。
有效厚度>l0m;单井控制储量>10万吨(3)各开发层系间必须具有良好的隔层。
(大庆)隔层厚度>3米(4)要考虑到采油工艺技术水平,相邻油层尽可能组合在一起。
2.4合理井网密度计算地质储量计算N?100Ah?(1?Swi)?o/Boi确定合理的注采井网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有较高的水驱控制程度;二是要适应差油层的渗流特点,达到一定的采油速度;三是保证有一定的单井控制储量;四是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e669c14fc4ffe473368ab1d.png)
z 5,1/iV^h, , ,fthf^fu rbhk{A, SLngfuaffir" railwfth^xi
frfufiiltz.lsn
). fr A^at'fi'lLhiL
rh h frfr t\i h )-i6t t &,fr. E, ift,fiy.fr,4+bh+nfr4+ t X, M . k tl)Kh{ tary&&'h , t^h7"hrf EhAVthfu'lL,t i&*, fufr.Mn, ,lhftrlj(_ . Xh,w tu, \Yi 4,L,ff )L . trhkbt, rKtu tA W LI,+ Fn E- Lh fi&&, n. ft e-q #.& tL ffi4? fufrK-tetL rLfr.v.,Nt fr-t& n, 6h inT
trh
,L
tfi 1\# t{tii. ti i: J1l1 lr.j
tn
il'
4!
IVi
1i{i
*
7 3
o5
z.ll zt+.ls
AL 4l t
E f
X t7 tr
)
7.tt
z+nbv
i6 + b
1
)-\l ,'.b'tb ,,>1 74.44+
]l )L a6, r l.r &s1.1'\1i] 1S7! ;8 11 i u t L Br.1t+ tL.ti 4.*v}l'11 /riz M . n 64.$)#. u-)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大纲最新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大纲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387d1f82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09.png)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大纲最新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油藏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油藏开发过程及影响因素;2. 使学生了解油藏类型、油藏流体性质及油藏岩石物理性质,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3. 帮助学生掌握油藏评价、储量计算及开采方案设计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油藏工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进行油藏评价、开采方案设计等;2. 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计算和软件操作能力,熟练运用相关软件进行油藏工程计算;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油藏工程领域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能源事业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油藏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地质、工程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欲望。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课程目标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具体学习成果。
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油藏工程基本概念与原理:包括油藏类型、油藏流体性质、油藏岩石物理性质等;教材章节:第一章 油藏工程基础内容:油藏的分类、油藏流体的PVT关系、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等。
2. 油藏评价与储量计算:涉及油藏地质评价、储量分类及计算方法;教材章节:第二章 油藏评价与储量计算内容:油藏地质评价方法、容积法、物质平衡法等储量计算方法。
3. 油藏开发方案设计:介绍油藏开发策略、开采方式及方案设计;教材章节:第三章 油藏开发方案设计内容:油藏开发策略、注水开发、气顶驱动开发等方法。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3e8f254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48.png)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目录第一章油藏地质概况 (3)1.1油藏构造特征 (3)1.2油藏储层特性分析 (6)第2章油藏流体物性分析 (7)2.2油气水的高压物性 (7)2.3渗流物理特性 (8)第3章油藏温度、压力系统 (8)3.1 油藏压力系统 (8)3.2 油藏温度系统 (10)第4章油藏储量计算 (11)4.1油藏储量计算方法 (11)4.2 各种储量参数的获得 (12)4.3地质储量计算 (12)4.4储量评价 (13)第5章油藏驱动能量及开发方式的确定 (13)5.1开发能量分析 (13)5.2开发方式的确定 (14)5.3研究区井数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5.4各井产量计算 (15)第6章开发井网、开发层系及开采速度的设计 (16)6.1开发层系的划分 (16)6.2开发井网的设计 (19)第7章油藏评价 (21)7.1 经济评价 (21)结论 (23)第一章油藏地质概况1.1油藏构造特征1.1.1油气藏构造特征油气藏构造特征研究是正确认识油气藏的前提,是油气田科学开发的基础,油气藏的地质特征主要应用地震资料、测井资料、录井资料和岩芯资料进行等有关资料来分析研究油气藏的构造、储层、流体性质、渗流物理特征等,从不同的方面全面把握油气藏的基本情况,为油气藏的科学开发奠定基础。
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于晚三叠世,在此之前属于华北陆台伸向秦祁海域台地边缘区,早古生代属于华北陆表海沉积范畴;晚古生代华北海退缩,沉积了海陆交互相的石炭一二叠系;受印支运动早期的影响,晚三叠世早期,陕甘宁地区开始下坳,进入了湖盆发育阶段,沉积了一套由湖相一三角洲相1000余米的碎屑岩建造,即上三叠系延长组含油层系。
延长组根据沉积旋回自下而上划分为五段:T3yt—T3y;,同时,根据油层纵向分布规律自上而下将划分为十个油层;即长1一长10。
其中长1、2、3、6、8为区域性工业油层,长1、2,3油层物性相对较好,平均孔隙度12~14%,渗透率(2~50)×10-3 um2;长6、长8油层平均孔隙度8~12%,渗透率(0.3~2)×10-3um2;属特低渗油层,基本上无自然产能,必须压裂改造。
油藏工程基础课程设计
![油藏工程基础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ba871aa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b2.png)
油藏工程基础课程设计一、设计背景油藏工程是石油工业的核心技术之一,对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石油工业的生产过程中,油藏工程是最基础的环节,掌握好油藏工程的基础知识是影响整个油田生产效益的核心因素。
因此,为了培养具有油藏工程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本课程设计将详细介绍油藏工程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目标1. 理论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以下理论知识:1.油藏地质和物理性质的基本概念。
2.油藏储量数量估算方法。
3.储层流体流动规律和流动模型。
4.油藏压力动态及其规律。
5.油藏采收率的计算和提高方法。
6.油藏工程常用工具和技术。
2. 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以下技能:1.针对不同种类的油藏,进行储量估算和投资评估。
2.解决不同油藏储层中油气流动的基本问题。
3.收集、处理和分析油藏数据的基本能力。
4.把握油藏工程技术发展方向,掌握油藏工程常用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及形式1.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油藏地质和物理性质的基本概念。
2.油藏储量数量估算方法。
3.储层流体流动规律和流动模型。
4.油藏压力动态及其规律。
5.油藏采收率的计算和提高方法。
6.油藏工程常用工具和技术。
2. 教学形式:本课程的教学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授课。
采用讲解和演示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
2.综合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室内实验。
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实际操作,掌握油藏工程常用工具和技术。
4.实地考察。
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对油藏工程的实际应用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方法1. 英文授课:本课程将全英文授课,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国际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良好的互动环境:在英文授课的基础上,我们将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平台,在课程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发起交流,讨论问题,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兴趣。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da7ccccaf45b307e97197b8.png)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姓名:学号:班级:2014年6 月目录第一章油田概况---------------------------------------------------------------------- 41.1油藏地质描述------------------------------------------------------------------ 41.2油藏纵向非均质性评价 --------------------------------------------------------- 4第二章油藏的地质储量 ---------------------------------------------------------------- 62.1地质储量计算------------------------------------------------------------------ 62.2可采储量计算------------------------------------------------------------------ 62.3最终采收率评价---------------------------------------------------------------- 72.4其他参数计算------------------------------------------------------------------ 7第三章层系划分与组合论证 ------------------------------------------------------------- 83.1层系划分原则------------------------------------------------------------------ 83.2划分的层系-------------------------------------------------------------------- 83.3可行性论证-------------------------------------------------------------------- 8第四章注采方式选择 ------------------------------------------------------------------- 94.1注水方式选择------------------------------------------------------------------ 94.2注采井数确定------------------------------------------------------------------ 9第五章注采速度确定 ------------------------------------------------------------------- 95.1油井产能分析------------------------------------------------------------------ 95.2油藏压力保持水平------------------------------------------------------------- 105.3合理注采比------------------------------------------------------------------- 10第六章油藏开发指标预测 -------------------------------------------------------------- 106.1无水采油期开发指标预测------------------------------------------------------- 106.2含水采油期开发指标预测------------------------------------------------------- 146.3指标预测结果----------------------------------------------------------------- 14第七章方案的经济评价及方案优选 ------------------------------------------------------ 167.1评价指标说明----------------------------------------------------------------- 167.2指标评价结果----------------------------------------------------------------- 167.3方案优选的结果--------------------------------------------------------------- 18第八章方案实施要求 ------------------------------------------------------------------ 19附录--------------------------------------------------------------------------------- 20第一章油田概况1.1油藏地质描述本区是胜利油田XX区块,含油面积8.17km2,具有10个小层,顶深从2195m到2257m不连续,平均深度2224.4m;每个小层厚度不均,最小厚度为2.61m,最大厚度为4.38m,平均厚度3.555m;孔隙度分布比较均衡,最小值为0.23296,最大值为0.24864,平均孔隙度(按厚度加权平均)为0.237928;渗透率也不均衡,最小值为85.05×10-3μm2, 最大值为280.896×10-3μm2,平均渗透率(按厚度加权平均)为186.007×10-3μm2。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38a83e2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14.png)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一、引言油藏工程是石油工程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主要研究石油地质、石油开发、油藏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针对该课程,我们进行了课程设计,旨在掌握油藏工程理论知识,并提升实践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课程设计报告所包含的内容。
二、课程设计背景油藏工程是石油工程的基础必修课程,其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石油工程的核心在于油藏工程,因此掌握油藏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是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
本次课程设计的背景是为了增强学生对油藏工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升其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
三、课程设计目标该课程设计的目标是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油藏工程理论知识水平,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和分析解决油藏工程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基本的野外调查技能和实际操作经验;2、掌握油藏评价、油藏描述、储层特征描述等相关知识;3、熟悉石油地质学、勘探技术和油藏开发等方面的知识;4、灵活运用各种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储量评估。
四、课程设计方案1、课程设计内容本次课程设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野外实践和数据处理分析。
野外实践包括地质调查、储层描述、井筒测量和生产测试等实际操作,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具体流程。
数据处理分析包括采集的各种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其中包括储量估算、储层建模、分析地质特征等内容。
2、教学方法本次课程设计采用教师讲授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会先讲授相关知识,然后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实际操作并熟悉各种软件,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让学生对油藏工程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3、课程评估本次课程设计需要学生最终提交一份报告,包括以下内容:1)野外实践报告,包括地质调查报告、储层描述报告、井筒测量报告和生产测试报告。
2)数据处理分析报告,包括储量估算报告、储层建模报告和地质特征分析报告。
3)所学知识及实践技能总结,包括从课程中收获的经验和感悟,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对该课程的意见建议等方面。
油藏课程设计
![油藏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a7587d22cc58bd63186bd31.png)
石油工程课程设计(胜利油田DSJ-2储存注水工程设计)姓名:xxx班级:xxx班学号:x xx序号:x指导老师:xxx目录1.储层特征及潜在伤害因素分析 (1)1.1储层地质概况 (1)1.2储层基本特征 (1)1.3潜在伤害因素分析 (3)2.DLJ区块敏感性数据分析和应用 (4)2.1 速敏评价实验 (4)2.2盐敏评价实验 (6)2.3碱敏评价实验 (8)3.注水水质标准确定 (9)4.胜利油田DLJ区块结垢预测 (10)4.1结垢的危害及结垢原因分析 (10)4.2结垢预测 (12)5.油田注水水质处理 (14)5.1浅层地下水水质处理 (14)5.2地面水处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含油污水处理 (17)5.4脱氧处理 (18)5.5海水处理 (18)6.结论与建议 (19)6.1注水中保护油气层的相应措施 (19)6.2正确评价和选用各种处理剂 (20)6.3油气层保护新技术 (20)1.储层特征及潜在伤害因素分析1.1储层地质概况DLJ油藏地处山东省临邑县北部的DLJ地区,面积为22.14km2。
构造上位于惠民盆地西部临邑大断层下降盘的DLJ断块区,其东北部紧邻临13、临9断块区,西部和盘河断块区相连,南部为临南洼陷。
DLJ断块区属于典型的与临邑大断层伴生的逆牵引背斜构造,是一个被断层复杂化了的背斜,其上被断层分割成了许多小的断块区。
DLJ油藏主要的含油沉积地层由下到上分别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和东营组、上第三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以及第四系平原组,其中,沙河街组由下到上分为沙四、沙三、沙二、沙一四个段,东营组从下到上分为东二、东一两个段,馆陶组自下而上分为馆三、馆二、馆一三个段。
本区主要有河流、三角洲和湖泊三类沉积体系。
其中馆陶组主要发育有河流沉积体系;东营组主要有三角洲和湖泊两类沉积体系;沙河街组主要发育有三角洲沉积体系。
油藏课程设计
![油藏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bca6e47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54.png)
油藏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油藏的基本概念、类型、成因和开发技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油藏问题的能力。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1)了解油藏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2)掌握油藏类型的划分及各类油藏的特点;(3)熟悉油藏开发的原理和技术方法;(4)了解油藏评价和开采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油藏进行分类和识别;(2)具备油藏评价和开发方案设计的基本能力;(3)学会使用相关软件和工具进行油藏模拟和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油藏资源的保护意识;(2)使学生认识到油藏开发过程中的社会责任和环保重要性;(3)激发学生对石油工程领域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油藏基本概念:油藏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特征;2.油藏形成与演化:油藏的形成过程、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3.油藏类型及其特点:砂岩油藏、碳酸盐岩油藏、页岩油藏等;4.油藏开发技术:油藏评价、开采工艺、提高采收率技术;5.油藏环境保护:油藏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系统地传授油藏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油藏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讨论法:学生就油藏开发技术、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4.实验法:进行油藏模拟实验,让学生掌握油藏评价和开发技术。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油藏工程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示油藏的开发过程和技术方法;4.实验设备:配置油藏模拟实验装置,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6ba6076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a1.png)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油藏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使学生了解油气藏开发过程,理解油藏参数对开发效果的影响;3. 引导学生掌握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培养学生运用数值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分析油气藏开发数据,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油藏开发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油藏工程领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油气藏开发奥秘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油气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课,旨在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油藏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地质、石油工程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上设定的课程目标,为将来从事油气藏开发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油藏工程基本概念与原理:介绍油气藏的定义、分类及特点,阐述油藏工程的基本任务和方法。
- 教材章节:第一章 油藏工程概述- 内容:油气藏概念、分类、特点;油藏工程任务、方法。
2. 油气藏开发过程及参数影响:分析油气藏开发过程,探讨油藏参数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 教材章节:第二章 油气藏开发过程及参数- 内容:开发过程、开发策略;油藏参数、影响分析。
3.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讲解油藏数值模拟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在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三章 油藏数值模拟- 内容:数值模拟原理、方法;应用实例分析。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7db483d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70.png)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油藏工程成为了当今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
它涉及到油气开发所需的技术、管理和经济问题,以及与环保、安全等方面的相关问题,是一个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
油藏工程作为石油工业的核心学科,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物理、地质、化学、力学等基础知识,并掌握相关的数学和计算机技术。
在学生进行油藏工程的课程设计时,需要遵循设计的基本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合理安排时间,使课程设计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识应用性强、能力综合性强的目的。
要想设计一门优质的油藏工程课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教学目标油藏工程课程设计应明确教学目标,清楚地表达出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习能力、经验、兴趣和职业规划等因素。
二、教学内容油藏工程课程设计的内容应该贴合现代石油工业的发展,包括石油勘探、地质学、钻井工程、油藏开发与评价、生产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前沿技术。
需要保证课程设计的全面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在应对石油勘探开发相关工作时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和工程思维。
三、教学方法油藏工程课程设计应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场景中掌握相关技能。
详细的实验教学设计,适合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索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例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互动教学等,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油藏工程课程设计中对学生的评价应当全面、客观、科学,能够反映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学习情况。
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式,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总而言之,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承载了石油行业的任务,必须关注实用性与创新性,具有有实际意义和创造性。
制定实用、具体、可操作的设计计划和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训结合,通过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发展,使学生具备更为广泛的石油工业应用背景下的技术和专业能力。
油藏工程研究室课程设计
![油藏工程研究室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93b5a7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90.png)
油藏工程研究室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油藏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油藏开发的基本流程;2. 学习油藏参数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相关软件对油藏进行评价;3. 了解我国油藏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油藏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油藏进行初步评价,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2. 掌握油藏工程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3. 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撰写油藏工程研究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油藏工程领域的兴趣,激发探究精神;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油藏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3.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了解石油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本科生,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未来从事油藏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独立完成油藏评价和开发方案设计,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油藏工程基础知识:包括油藏概念、分类及特点,油藏岩石、流体物性,油藏驱动机制等;教材章节:第一章 油藏工程基础2. 油藏评价方法:讲授储量计算、可采储量估算、开发指标预测等,介绍相关软件操作;教材章节:第二章 油藏评价方法3. 油藏开发方案设计:讲解油藏开发策略、开采方式、井网布置等,分析实际案例;教材章节:第三章 油藏开发方案设计4. 油藏动态分析与管理:介绍油藏动态监测、生产数据分析、开发效果评价等;教材章节:第四章 油藏动态分析与管理5. 油藏改造与提高采收率技术:探讨油藏改造方法、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其应用;教材章节:第五章 油藏改造与提高采收率6. 油藏工程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油藏评价、开发方案设计等实际操作,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材章节:第六章 油藏工程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本课程共计32学时,按每周2学时进行授课。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最终版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最终版](https://img.taocdn.com/s3/m/0007ad4c336c1eb91a375d87.png)
西安石油大学油藏工程课程设计制作者郑英博王超刘海高瑞班级石工 1102目录第一部分油田概况 (3)1.1油田地理位置 (3)1.2技术条件 (3)第二部分:油藏地质描述 (4)2.1油藏地质层序 (4)2.1.1地质层序总述 (4)2.1.2地层层序划分表 (4)2.2构造 (7)2.3储层特性 (7)2.3.1沉积特征 (7)2.3.2储层岩性物性 (7)2.3.3储层岩石敏感性 (8)2.3.4储层渗透性 (8)2.4油藏性质 (8)2.4.1流体性质 (8)2.4.2压力温度系统 (9)2.4.3油藏类型 (9)2.5储量计算 (10)2.5.1储层油层概述 (10)2.5.2含油面积确定 (10)2.5.3有效厚度的确定 (10)2.5.4计算储量 (14)2.5.5计算地质储量丰度 (14)第三部分油藏工程设计 (15)3.1开发原则 (15)3.1.1由储层物性分析 (15)3.1.2中孔、特低渗型储层的开发原则为: (15)3.1.3分析: (15)3.2开发层系划分 (15)3.3开发方式 (15)3.4开发井网 (16)3.5开发动态指标预测 (18)3.5.1单井产能评价 (18)3.5.2预计建设规模 (19)3.5.3开发动态指标 (19)第四部分油藏动态监测 (20)4.1生产动态 (20)4.1.1动态监测的原则: (20)4.1.2动态监测井数的确定和安排 (20)4.1.3动态监测方案实施要求 (20)4.1.4M1井和M2井的生产动态 (20)4.1.5油压,套压变化 (22)4.2试井 (23)4.2.1试井总述 (23)4.2.2试井成果表 (23)4.2.3绘制试井曲线 (24)4.3示踪剂井间动态分析 (26)第五部分结束语 (27)参考文献 (27)第一部分油田概况1.1油田地理位置交错,村庄遍布,交通便利。
年平均气温14℃,四季分明。
该块为新增储量区,没有形成开发井网,周围无井站和集输管网及配套设施,M2向北2.2公里(穿过两条100米宽河道,水深3-5米)可进入最近的配套集输设施覆盖区HE(由此可接入到较大的集输场站,同时可交接油,也有足够的污水来源),M1向东沿河堤土路4.6公里上公路。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07552f676a20029bc642d1d.png)
1.
2.
油藏基本参数表
序号
油层顶深
(m)
有效厚度
(m)
含油面积
(k㎡)
孔隙度
(小数)
渗透率
(10-3μ㎡)
1
2195
2.61
4.65
0.345
202.5
2
2199
2.85
0.3552
364.3
3
2204
3.31
0.3378
451.4
4
2209
3.27
0.3352
582.1
5
2214
4.05
0.416
0.4651
0.0120
0.448
0.4082
0.0198
0.480
0.3538
0.0292
0.512
0.3021
0.0402
0.544
0.2532
0.0527
0.560
0.2300
0.0595
0.576
0.2072
0.0666
0.592
0.1853
0.0741
0.608
0.1644
0.0818
0.48
0.3538
0.0292
0.8867
1.6431
0.512
0.3021
0.0402
0.9266
1.0168
0.544
0.2532
0.0527
0.9518
0.7138
0.56
0.23
0.0595
0.9608
0.5143
0.576
0.2072
0.0666
哈尔滨石油学院 石油工程 油藏工程设计
![哈尔滨石油学院 石油工程 油藏工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d38a3fff90f76c661371afc.png)
目录第1章油藏地质概况 (1)1.1油藏构造特征 (3)1.2 油藏储层特性分析 (4)第2章油藏流体物性分析 (8)2.1油水关系(边底水,气顶,溶解气) (8)2.2油水常规物性分析 (9)2.3油气水的高压物性 (10)2.4渗流物理特性 (11)第3章油藏温度、压力系统 (15)3.1 油藏压力系统 (15)3.2 油藏温度系统 (17)第4章油藏储量计算 (18)4.1油藏储量计算方法 (20)4.2 各种储量参数的获得 (22)4.3最终计算N、 Gs (22)4.4可采储量及采收率的预测 (22)4.5储量评价 (24)第5章油藏驱动能量及开发方式的确定 (25)5.1天然能量分析 (25)第6章开发井网、开发层系及开采速度的设计 (29)6.1开发层系的划分 (29)6.2开发井网的设计 (30)6.3开发速度的设计 (30)第7章开发方案的对比与经济评价 (31)第1章油藏地质概况油藏油气运移过程中,遇到一定的储集空间聚集下来,并且能够保存,形成的具有封闭圈闭的含油区域,称之为油藏。
油藏可分为构造油藏、岩性油藏。
油藏具有孔隙度、渗透率、厚度、温压等重要特征,同时根据储集流体的特征,又分为不同类别。
油藏提供的石油资源,是当前全球能源结构下,不可或缺的能源。
储油的孔隙性地层称储油层,简称油层。
油层内不是所有地方都含有石油,油层内独立含油地区称油藏。
储油的最小单位。
油藏工程中的油藏是:单一圈闭中具有统一压力系统的基本聚集。
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体积的比值,称为该岩石的总孔隙度,以百分数表示。
储集层的总孔隙度越大,说明岩石中孔隙空间越大。
从实用出发,只有那些互相连通的孔隙才有实际意义,因为它们不仅能储存油气,而且可以允许油气在其中渗滤。
因此在生产实践中,提出看了有效孔隙度的概念。
有效孔隙度是指那些互相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概述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255eea37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c4.png)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概述油藏工程作为油气勘探开发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从事油气工程技术的学生所必修课程。
其涉及到油气储藏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岩石力学、油藏流体力学、油藏工程经济学、油田开发管理等多个领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对油藏工程课程设计进行概述,以期对相关人员提供有益参考。
I. 理论基础分析油藏工程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油气储藏学、油藏流体力学、油藏数值模拟。
地质学为学生提供了地质体系及构造格局的基本知识与理论,这对定义油气藏及预测油气藏的分布以及储层建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物理学为学生提供地球物理成像和含油气地下储集模型构建的理论支持,同时,还能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确定油田地质及地球物理参数。
地球化学为学生提供了沉积物与油气包含物化学特征、油气生成、运移与储藏过程的基本理论,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油气储藏规律。
油气储藏学为学生提供了油气储藏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让学生深入了解油气储藏的分布、构造、岩性、成藏过程等,同时,还可了解常见的储量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
油藏流体力学作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分支,其中包括油藏流动规律及其模型建立、产油机理与开采技术、油藏动态监测等方面,为学生开拓了解油藏动态的视野。
油藏数值模拟为学生提供应用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模拟油田开发过程的技能,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对油藏开发的综合认识。
II. 课程设计要求1. 注重实践性油藏工程课程需要强调实践性。
学生应该了解基本的勘探技术和评价方法,并具有分析岩石力学参数的能力,掌握常见的油田开发管理技术,学习为优化生产运营和降低开采成本所需的技术与工具2. 着重应用油藏工程课程需要在实践中体现出其应用价值。
学生应该熟悉目前国际上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技术,学习熟练使用大型计算机模拟油藏与开采过程,加深对油藏工程建模、优化和管理的认知。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6622f3328ea81c759f578c8.png)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前言陕甘宁盆地是三叠系正式形成的一个内陆盆地。
三叠系末印支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延长组遭到风化剥蚀,形成一个宽广的东倾的河谷系统,它以东西向的甘陕古河为主干,很多南北向的支流汇入其中。
侏罗系地层首先沉积于这些河谷中,早期富县组沉积期间,盆地继续保持一段时间的上升,而后渐趋稳定。
马岭油田位于陕甘宁盆地东南部,天环向斜东翼.构造“基底”是三叠系延长组顶部风化壳。
目前基本探明含油构造面积约200000000㎡,闭合面积18800000㎡,闭合高度20—30m ,主要油层系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埋藏深度在2000—3200m,基本探明原油地质储量7721.1419 104t,预计油田面积和储量将进一步扩大。
我们主要研究了油田的概况及地质特征,应用各层的有效厚度,孔隙度及含油饱和度等参数求得储量丰度进而确定各个小层的地质储量。
用容积法计算的储量与各小层计算的储量相差不大。
根据表中所给数据求得主力油层各单井的无阻流量,进而确定该层原油产量,对该油藏的产能进行测试,描述了渗透率、产能系数、含水率上升与含水率等的关系,确定了油藏产能的大小。
并对有藏采收率和可采储量进行了确定。
学习使用新型的Swift试井分析软件进行7850水井及1-4a油井的试井资料试井分析,输出该井各自资料的有因次、无因次双对数曲线和半对数试井曲线。
1 油藏概况1.1 地理环境该油藏层状低渗透砂岩油藏,位于陕甘宁盆地南部,天环向斜东翼斜坡中部,油田探明面积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境内,地面海拔1120—1820m,含沙量大,油田所属地区属内陆性干旱气候,夏季最高温度36℃,冬季最低气温-28℃,平均气温7.8℃,冬夏多风沙,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小,蒸发量大。
油田至城区的公路便利,城区已通火车,交通相对便利,油田的开发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当地的生活条件,对发展该地区的作用十分明显。
1.2 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层序:该油田自下而上钻遇的地层有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直罗组和安定组,白垩系志丹组,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主要油层系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埋藏深度在2000—3200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
班级:石工02-2
姓名:
学号:
1.油区:胜利油田 XX 区块 2.油藏几何参数及各小层物性 班级: 2 学号: 23
地层压力梯度: 0.1MPa/10m ,地温梯度: 3.7 C/100m 3.流体物性 地面条件下油水密度:
3 o 0.9g /cm 3
地层条件下油水粘度:
o
(10 学号 /20) mPa ·s
=10+30/20 =11.5 mPa s ·
w
(0.5 班号 /20) mPa ·s
=0.5+2/20=0.6mPa s ·
基础数据资料
w 1.0g /cm 3
地层泡点压力:P b 20 MPa
原油体积系数:B o 1.12 水的体积系数:B w 1.0
4.油水相渗关系
5.井眼半径:0.1 m
6.油水井操作条件注采压差:3MPa 排状注水的排距与井距之比为2:1 要求油田的初期采油速度达到5%油水井正常生产时间为300 天/年
7.常用经济指标
钻井成本:1000 元/米注水单价:6 元/米 3 输油单价:60 元/吨
生产维护费:150 元/吨
作业费用:20000 元/(井·年)
地面工程建设费用为钻井费用的0.5 倍原油的商品率:95%
原油价格:1200 元/吨
贷款利率: 5.86%存款利率:2.25%
第一章油田概况
1. 油藏地质描述
本油区是胜利油田XX 区块,含油面积6.5 km2。
具有十个小层,油层顶深从2195 米到2257 米不连续,平均深度2224.4 米;每个小层厚度不均,最小2.61 米,最大4.38 米,平均厚度3.555 米;孔隙度分布也不均衡,最小0.23296 ,最大0.24864 ,平均孔隙度(按厚度加权平均)为0.237928 ;渗透率也不均衡,最小85.05md,最大280.896md,平均渗透率(按厚度加权平均)为186.0067md。
束缚水饱和度为0.32 ,残余油饱和度为0.2 。
地层压力梯度为0.1MPa/10m,地温梯度为3.7 C/100m,泡点压力为20Mpa,地层条件下油
水粘度分别为10.7 mPa ·s 和0.6 mPa· s ,地面条件下油水密度为0.83g / cm3和
1.0g /cm3。
2. 油藏纵向非均质性评价
表1-1
油层纵向非均质性评价
1. 储层渗透率突进系数:层内最大渗透率与平均渗透率的比值,也称非均质系数。
综上,本区块储层比较好,非均质性不严重。
由表 1-2 可以看出,该储层的渗透率在纵向上从 85.05-280.896 不等,数值相近,在纵 向上的分布差异不大;油层的构造形态,油水边界,压力系统和原油物性比较接近。
综合 以上因素和层系划分的原则,可以看出该储层可以采用一套生产井网开采,减少了投资成 本,有利于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三、油藏流体分布及其物性描述
储层基本参数及各小层物性,见表 1-2
地层压力梯度: 0.1Mpa/10m ,地温梯度: 3.7°C/100m ,地层泡点压力: Pb=20MP 1、流体物性
max
K av
280.896
186.0067
1.51
2.0
所以,储层非均质性弱。
2. 储层渗透率变异系数
2 (K i K av )2
/ N
V K
i av
K
K av
0.32 0.5
所以,储层非均质性弱
3. 储层渗透率级差
max
K min
280.896
85.05
3.30
级差比较小,储层非均质性弱
地层条件下油水黏度:μ o =11.5mPa.s μ w=0.6 mPa.s 地面条件油水密度:
ρ o =0.83g/cm 3
ρ w =1.0g/cm 3
原油体积系数: Bo=1.12 水的体积系数: Bw=1.0 2、渗流物性 相渗曲线见图 1-1
图 1-1
胜利油田某区块油水相渗曲线
从相渗曲线中我们可以看出, 束缚水饱和度 Swi=0.32 ,最大含水饱和度 Swmax=0.8 , 油水相渗曲线交点处的含水饱和度
Sw>50% ,束缚水饱和度 Swi 下的水相相对渗透率
Kro=0 ,通过以上特征我们可以得出该储层岩石的润湿性为水湿,有利于油田的开采。
四、油藏天然驱动能量评价(略) 第二章 计算油藏的地质储量 一、地质储量的计算 采用容积法对本区块进行储量估算,
1 2195 85.05
2 2199 153.006
3 220
4 189.588 4 2209 244.482
5 2214 254.268
6 2233 280.896
7 223
8 217.098 8 2244 169.092
9 2251 146.244 10
2257
119.658
渗透率(10 3u ㎡ )
Kro Krw
序号 油层深度( m )
Sw
由储量公式为N ooip =100Ah Ф(1-S wi)ρ o/ Bo,带入数据,各小层储量见表2-1。
地质储量为2770.562 万吨。
储量丰度公式为:Ω o=N/A=100h Ф(1-S wi)ρ o/ Bo
代入数据可得储量丰度为:426.24 万吨每平方千米,由于储量丰度为高丰度,所以该油藏属于高丰度的油藏,具有很大的开采价值。
N=100Ah Ф(1 S or )ρ o/ Bo 各小层储量见表2-2 。
可采储量为 万吨。
三、最终采收率评价
第三章 层系划分与组合论证 一、层系划分的原则
(1)把特征相近的油层组合在同一开发层系内,以保证各油层对注水方式和井网就有共同 的适应性,减少开采过程中的层间矛盾。
(2)一个独立的开发层系应具有一定的储量,以保证油田满足一定的开采速度,并具有较 长的稳产时间和达到较好的经济指标。
(3)各开发层系间必须具有良好的隔层,以便在注水开发条件下,层系间能严格地分开, 确保层系间不发生串通和干扰。
(4)同一开发层系内,油层的构造形态、油水边界、压力系统和原油物性应比较接近。
(5)在分层开采工艺所能解决的范围内,开发层系不宜划分的太细,以利于减少建设工作 量,提高经济效果。
划分开发层系,就是要把特征相尽的油层合在一起,用一套生产井网单独开采。
总结国 内外在开发层系划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合理组合和划分开发层系一般应考虑以下几项原 则:
(1)把特性相近的油层组合在一同一开发层系内,以保证各油层对注水方式和井网具有 共同的适应性,减少开采过程中的层间矛盾。
(2)一个独立的开发层系应具有一定的储量,并具有较长的稳产时间和达到较好的经济 指标。
(3)同一开发层系内,油层的构造形态,油水边界,压力系统和原油物性应比较接近。
(4)在分层开采工艺所能解决的范围内,开发层系不宜划分得过细,以利减少建设工作 量,提高经济效果。
二、划分的层系
可划为同一套开发层系。
三、可行性论证 由于油层之间沉积条件相近, 渗透率在纵向上的分布差异不大, 油层连通系数为 0.73 , 变异系数为 0.338 ,组成层系的基本单元内油层分布面积相同, 层内非均质小,所有的小层 有相同的构造形态,油水边界和压力系统,原油物性相同。
划分为一个层系开采,既可以 保证一定的储量,又可以充分发挥采油工艺措施的作用。
这样可以减少钻井,既便于管理, 又可以达到较好的经济开发效果。
经论证,可划为同一套开发层系。
第四章 注采方式选择 一、注水方式选择 由于要保持油层能量,在油藏下降到饱和压力以前就要注水,可以采用早期注水。
选
N
ooip
100% 29.41%
2770.562
用早期注水方式,使油层压力保持在饱和压力以上,使油井有较高的产量,有利于保持较高的采有速度和实现较长的稳产期。
本区块油层面积较大并且有一定的延伸长度,油层之间连通性好,油层渗透率较高,具有较高的流动系数,故采用排状注水。
二、注采井数确定1、单井产量计算:油田的初期采油速度为 3.5%。
则年采油量为2770.562*3.5%=96.97 万吨,
日产油量为
96.97*10000/300=3232.32t/d
用公式q=2* 丌*Ko*H* ΔP/ μ o Bo(lnRe/Rw-0.5+S ),将有关数据代入此公式得q= 58.67t/d 。
2、油井数和水井数的确定利用井数公式n=NV/300/q(其中q 为单井产量)得出油井数n=55 采用排状注
水方式,水井数n=55。
第五章油田开发指标预测
年累计现金流量
流
金
现
计
由经济评价可以看出,本项目投资回收期短,累计现金流较大,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