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与形变》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形变与弹力教案(形变部分)

形变与弹力教案(形变部分)

形变与弹力教案(形变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形变的概念,理解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区别,了解弹力的产生。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形变的概念及原因2. 弹性形变与塑性形变的区别3. 弹力的产生及作用4. 观察和分析物体形变的现象5. 动手操作实验,验证弹力的产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形变的概念、弹性形变与塑性形变的区别、弹力的产生。

2. 难点:形变原因的分析、弹力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形变的原因。

2. 采用对比教学法,让学生明确弹性形变与塑性形变的区别。

3.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弹力的产生。

4.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形变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形变的概念,讲解形变的原因。

3. 知识讲解:讲解弹性形变与塑性形变的区别,让学生明确弹力的产生。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形变的原因。

5. 实验演示:进行弹力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弹力的产生。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弹性与弹簧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弹簧的弹性特性,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2. 教学内容弹簧的弹性特性;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 教学重点与难点弹簧的弹性特性;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4.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弹簧的弹性特性;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5.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弹簧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弹簧的弹性特性。

新课导入:讲解弹簧的弹性特性,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八年级学生物理教案七篇

八年级学生物理教案七篇

八年级学生物理教案七篇八年级学生物理教案七篇正确的物理理论不仅可以解释当时发现的物理现象,还可以预测当时无法检测到的物理现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八年级学生物理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八年级学生物理教案(篇1)力弹力教案苏科版物理教学课题:一、力弹力[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构造和方法,会使用它测量力的大小;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4、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教学重点、难点]:观察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教学用具]:橡皮筋、弹簧、木块、钢尺、大钩码一盒、握力计、微小形变演示仪、多媒体;弹簧、弹簧测力计、橡皮筋、钩码(共26组)教学程序:[新课学习]:一、形变和弹力1、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2、发生形变的物体能产生力。

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如:拉力、压力、支持力等二、弹簧测力计1、原理:在一定范围内,作用在弹簧上的外力越大,弹簧伸长长度越大(外力大小与弹簧伸长长度成正比)。

2、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测量超过量程的力;调零:将弹簧测力计按测量时所需位置放好,调整指针指在零刻度处;测量时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伸长方向与所测力方向一致。

3、简单介绍其它测力计:圆筒测力计、拉力计、握力计。

三、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思考: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吗演示:钢尺形变后能将木块弹起结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弹性势能。

学生举例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跳板跳水、橡皮筋反弹、撑杆跳、射箭等。

八年级学生物理教案(篇2)一、教学设计思想弹力是力学常见三种性质力之一,也是后续摩擦力产生条件,所以本节课是全章的基础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学生应该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知道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能准确画出这些弹力的方向;知道弹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的性质、和形变量的大小有关,掌握胡克定律的内容。

教学设计:力公开课(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

教学设计:力公开课(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

《力》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从“课程内容"的要求看,本节课涉及如下条目: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例2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例3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分析和归纳在科学中的应用。

要通过事例和实验,知道人施出力时,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不仅人能施出力,其它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也可以施出力.通过事例和实验,知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压、举、抬、吸引、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知道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必然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通过事例和实验,知道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知道有些力需要两个物体直接接触才能产生,如拉力、压力、支持力等;有些力不需要物体直接接触也能产生,如重力、磁铁吸引铁块的力。

力是抽象的,力无法直“看到",通过事例和实验,认识到对于力,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力作用在物体上有两种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分为改变运动的方向和变运动的快慢两种情况。

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这些都是运动快慢的变化。

当我们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或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这个物体一定受到了力。

(二)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具体讨论重力、弹力、摩擦力之前让学生建立力的初步概念,了解力作用的相互性和作用效果.课文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

高一物理鲁科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章第2节形变与弹力(2)含解析

高一物理鲁科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章第2节形变与弹力(2)含解析

弹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弹力是力学中最经常遇到的力之一,对弹力认识清楚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学习。

本节课的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弹力的方向,难点是常见的弹力有无以及方向的确定。

教材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后又对常见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的方向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这种先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验检验并进行具体运用的研究办法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渗透。

二、学情分析学生虽然在生活中已经知道了有关弹力的一些现象和特点,但是大多数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对物理现象和知识的理解、判断、分析、和推理常常表现出一定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引导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及抽象思维能力。

作为高一年级的普通班的学生,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结合结合实验,鼓励学生动手,并肯定和表扬学生,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归纳得出弹力产生的条件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2)学会用放大的方法去观察微小形变。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作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世界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难点:1.在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2.弹力方向的确定五、教学方法1、启发式综合教学法:观察实验、分析综合、总结规律.2、学案导学六、课内探究(一)自主学习[问题情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后,回答问题:什么叫做形变?什么叫做弹性形变?什么叫做弹力?并举出生活中有关形变的例子。

《形变与弹力》教案01

《形变与弹力》教案01


①、在探究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通过生活中的弹力认识物理规律的价值
教学
内容
精析
重点
①、知道常见的形变,理解物体的弹性,弄清弹力的发生、作用点和方向;体验通过实验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领悟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归纳法.
难点
①、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的发生、作用点和方向,使学生在理解形变与弹力知识的同时领悟其研究方法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有效的引导学生进展考虑、质疑和做好微小形变显示的实验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演示实验8:桌面的微小形变效应。
演示实验9:弯曲的锯条将小球弹出.
演示实验10:压缩弹簧将与之相毗邻的物理小车推出.
演示实验11:伸长着的橡皮筋将与之相连的物理小车拉过来.
演示实验12:改变着的橡筋条使与之相系的螺旋桨转动
多媒体逐一把刚刚前面四个实验模拟出来,并分析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间的关系
前边我们定性地研究了弹力的大小,下面定量地研究弹簧的弹力跟哪些因素有关。
演示实验4:抓住海棉的两端,把海棉扭曲;
演示实验5:铁丝被弯成直角状;
演示实验6:用手把橡皮泥捏扁;
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否普遍存在?并根据刚刚的演示实验对形变进展分类。
请学生再观察,观察物体形状的微小变化,并利用多媒体讲解观察的方法——把微小效应“放大〞的实验方法。
演示实验7: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效应。
教材处
理与教
学方法
①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实际运动的事例和相应的考虑、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探究性学习。②充分利用课间模拟运动,在把条件理想化;③重组教材,突出重点,精选例题,以便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才能。



《弹力》教学设计

《弹力》教学设计

《弹力》教学设计《弹力》教学设计《弹力》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1、形变:物体发生形变是力作用的结果,形变方式有形状和体积的改变,任何物体只要受到力的作用必发生形变,只不过有些形变程度很小,只有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才能明显显示出来,在力的作用下不发生形变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形变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弹性形变,一种是非弹性形变。

2、弹力:弹力是接触力,物体间产生弹力,两物体必须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两接触物体是否发生弹性形变,可用假设法来判断,若假设接触的物体间有弹性形变,则有弹力作用,若物体所处的状态与事实不相符,则假设不成立,无弹力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②.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力的方向;③.知道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及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①.提高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②.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是学生体会假设推理法解决问题的巧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1、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胡克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难点: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授课类型】新授课【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黑板、粉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问题1:力的定义是什么?——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问题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

问题3:能够举出一些外力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的例子?——压缩弹簧、挤压海绵、用手弯曲直尺、小鸟压弯枝头、拉动橡皮筋等。

二、新课教学(一)弹性形变和弹力问题4:以上例子中各物体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物体的形状或体积都发生了改变。

结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在外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形变都非常明显,用肉眼可以看的很清楚,但有些形变非常微小,无法看清。

课堂教学设计:探究弹簧弹力与弹性形变的关系10

课堂教学设计:探究弹簧弹力与弹性形变的关系10

课题:探究弹簧弹力与弹性形变的关系一、任务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探究弹簧弹力和弹性形变的关系》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章第二节中一个探究性实验,是学生了解弹簧弹力大小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弹力”是第三章“力与相互作用”这一章中介绍的第二种性质的力,是学生学习摩擦力的基础,而本章又是力的基础知识,是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本章的内容与初中学过的力学知识联系密切,是初中知识的扩展与深化。

2、学习本节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本节课前,学生需要知道是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一般有无弹力的判断,明确了弹力的方向,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本节课我们就进一步了解弹力大小与形变量的关系,对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其形变量的关系做定量的研究。

3、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较扎实,学生实验能力较强,科学缜密的实验素养正逐步形成。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胡克定律2、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弹簧弹力和弹簧形变量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团队意识,体验成功的愉悦(2)通过DIS实验,感受信息技术的便捷、直观三、重点难点1、重点: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弹性形变的关系2、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四、教学资源1、实验器材:拉伸弹簧、压缩弹簧、自制铁架台、带定滑轮的长木板、钩码、槽码、华茂数据采集及处理器2、课件:PPT课件(相关图片和视频)3、多媒体硬件: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实物展台等)五、设计思路1、本设计的依据和理由根据课改强调的“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课上努力做到知识能力并举,过程方法并重,情感价值观浸润。

在学习过程中丰富学生的体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应用等。

在参与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并在点滴的积累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自己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

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3、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

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

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

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实验让学生动手做,亲身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什么来分解。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做实验并不是一定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冀人2017课标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力与形变 2 改变物体的形状》优质课教学设计_4

冀人2017课标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力与形变 2 改变物体的形状》优质课教学设计_4

第二课改变物体的形状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科学探究通过对球形、方形、柱形等多种形状橡皮泥的挤压、拉伸,比较施力前后橡皮泥形状的变化,发现力有改变橡皮泥的形状的作用效果;通过对弹簧、海绵等更多材料的研究,分析归纳出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通过对橡皮泥和弹簧等材料撤销力前后形状变化的比较,初步感知塑性形变和弹性形变的不同。

3.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究力与物体形变关系的兴趣,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在活动中,引发学生关注生活中力与形变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并尝试解释。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橡皮泥、弹簧、海绵等材料的挤压与拉伸,发现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撤销力后,发现橡皮泥等材料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弹簧海绵等材料还能恢复原来的形状。

三、教学难点在比较与分析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塑性形变和弹性形变的不同。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橡皮泥、皮筋、弹簧、海绵、球及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五、教学时间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课件展示:由橡皮泥制作而成的各种工艺品图片。

(二)新课学习1.改变橡皮泥的形状(1)提出问题:橡皮泥作品是怎样做成各种形状的?(2)作出假设:手用力可以捏出来各种形状。

(3)口述设计:挤压和拉伸橡皮泥,观察形状的变化。

(4)动手实践:两个球形橡皮泥,一个用双手挤压它,另一个用双手拉伸它。

指导学生观察这两个橡皮泥球的形状变化。

(5)继续实践:捏出各种形状的橡皮泥作品。

(6)记录:按照活动手册的表格,制作橡皮泥作品,并记录。

(7)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用力的?(8)小结:力可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

2.奇妙的形变(1)提供其它材料继续研究:橡皮筋、弹簧、海绵、皮球,分别挤压和拉伸这些物体,观察它们的形状变化并体会手的感受。

去掉力之后,这些物品的形状又有什么变化?(2)继续做好记录:填写活动手册P3的实验记录单。

(3)交流:在挤压或拉伸物体时,物体发生什么变化?手有什么感受?去掉力之后,这些物品的形状又有什么变化?(4)小结:力可以改变橡皮筋、弹簧、海绵皮球等物体的形状。

【最新】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计划

【最新】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计划

最新冀人教科学二年级下册目录最新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二年级共有两个班级,经过一年半的科学学习,学生大部分已具备爱学习,认真上课,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

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较高,有一定竞争意识;不少孩子思维敏捷,但缺乏想象能力;受年龄限制,个个虽活泼好动,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有很些学生,学习不够自觉,怕吃苦,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意志品质。

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尽量从他们的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的要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科学素质的提高。

二、本学期教学任务(重点、难点)及目标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利用感觉器官和简单的工具对生活中常见的推力、拉力、弹性和非弹性形变进行观察和简单实验,了解推力和拉力的基本性质以及由力引起的常见的弹性和非弹性形变现象,并将现象与其原因相联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进行简单的实验、记录和交流结果的能力,同时学会尊重证据、与人合作交流、关心日常生活的现象。

2、帮助学生了解春季和秋季带来的影响,并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通过逐步学习观察并描述周围土壤生长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动物,了解植物的种植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和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4、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准去的的词汇描述自己、他人所处的位置和方向。

5、鼓励学生细致调查、大胆设计、勤于动手、勇于创新,让学生要联系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知识开展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6、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有机渗透法制教育。

重点:注重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的融合,开展探究式教育,让学生善于用自己的身体感官观察世界。

难点:培养学生的建构模型、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科学思维,促进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的融合。

三、教材分析。

二年级教材主要围绕“性质和变化”以学生日常生活接触到的事物和现象作为切入点,统整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及宇宙、技术与工程四部分教学内容。

冀人2017课标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力与形变 2 改变物体的形状》优质课教学设计_9

冀人2017课标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力与形变 2 改变物体的形状》优质课教学设计_9

冀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改变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通过实探究生活中有关力改变物体形状的科学现象。

3、寻找物体的形状的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对力进行分析,比较传统和现代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方法,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通过实探究生活中有关力改变物体形状的科学现象。

教学准备:橡皮筋、气球、橡皮、塑料尺、铁丝等、课件预习要求:观察生活中力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的现象。

教学过程:一、玩变脸游戏,激趣导入1、(教师玩一个变脸游戏,引导学生看一看。

)同学们,大家看一看,老师用手在脸上这样一捏,老师的脸还跟原来一样吗?(不一样了)大家也像老师一样做一做变脸游戏,看谁做的最滑稽有趣。

2、学生做变脸游戏,教师指5到6名学生上台表演。

(注意不重复)3、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我们的脸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让我们的脸发生了变化?4、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小结:是的,我们的脸发生变化是因为力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改变物体的形状。

5、板书课题:2、改变物体的形状6、学生齐读课题。

7、出示几块橡皮泥。

提出问题:拉一拉,捏一捏,橡皮泥会怎样?二、探究物体形状的改变(一)捏橡皮泥1、用多种方法试一试,橡皮泥会怎样?2、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回答:拉一拉,捏一捏,搓一搓,压一压……橡皮泥会怎样?A:拉一拉,橡皮泥会变成长条形。

B、搓一搓,可以搓成圆形或圆柱形。

C、用手压一压,可以压成片形。

D、可以用手捏成任意任意形状。

E、橡皮泥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形状变了。

(二)改变其它物体的形状1、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带一些东西到学校来,比如橡皮擦、铁丝、橡皮筋、塑料尺、海绵、气球等等。

大家带来了吗?学生把自己带来的东西拿出来放在桌子上面,展示一下。

2、同学们带的东西真多呀!大家看这些东西放在桌子上面是这个形状,那么大家能不能使这些东西的形状发生改变呢?下面请大家动手来试一试。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八章《力和运动》大单元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八章《力和运动》大单元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教师组织了多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共同探究、分析、总结,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反思与评价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加深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过程和合作表现,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反馈作用。
5.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讲授摩擦力的定义,讲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等,并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讨论题目,引导学生针对题目进行小组讨论,如“力是如何作用在物体上的?”,“二力平衡的条件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共同探究、分析、总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通过实验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如物体形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加深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4.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引导学生运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5.结合学生的作业表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贴近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验现象,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力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思考:教师针对本章知识点设计了一系列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等。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力的作用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苏科版物理八下第八章《力》教案

苏科版物理八下第八章《力》教案

苏科版物理八下第八章《力》教案力知识梳理1.弹力和弹簧测力计A.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形变分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两种.如果物体形变后,撤去外力就完全恢复原状,这种形变称为弹性形变.如果物体形变后,撤去外力不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称为范性形变.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越大.B.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叫做弹力,弹力通常用符号F表示.如被拉长的橡皮筋、被拉弯的弓、被压短的弹簧、被脚踢的足球,被桌面支持的文具盒等,都会产生弹力,通常我们所说的拉力(包括提力)、压力(包括推力、支持力)都属于弹力.说明:弹力发生在两个物体互相接触,且互相挤压或拉伸的条件下,否则不会产生弹力.弹力作用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弹力的方向总跟形变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一致.C.力的单位在SI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用手托起本册物理课本的力约为2 N,质量为50kg的人对地面的压力约为500 N.D.弹簧测力计(1)原理: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说明:①弹簧的伸长是指弹簧伸长到的长度与弹簧原长之差.②弹簧测力计是用弹簧的伸长来反映所测拉力大小的,即用可见的物理现象来显示不可见的物理量的。

这是转换观察法的一个应用.(2)使用规则①在使用前,要先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待测的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要先检查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若不准则应调零;要先轻轻拉秤钩几次,以避免测量时指针被刻度盘卡住.②在测量时,被测的力要施加在秤钩上,被测力的方向要沿弹簧的轴线方向,以防摩擦或其他阻碍.③当指针相对于刻度盘静止时方可读数,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若指针不正好指在刻度线上,则在分度线以下的部分要进行估读.注意: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秤钩上所受拉力的大小.E.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如被张紧的弓、被拧紧的机械手表的发条、被拉伸的橡皮筋、与地面撞击时的排球等,由于它们都发生了弹性形变,所以都具有弹性势能.一个物体具有的弹性势能的多少与这个物体弹性的强弱和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同一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多.注意:只有物体在发生弹性形变时才具有弹性势能,当物体恢复原状后就不再具有弹性势能了.如被张紧的弓具有弹性势能,一旦张紧的弓把箭射出去,弓的弹性势能就转化为箭的动能,弓恢复原状后就不再具有弹性势能了.2.重力A.重力的概念及其大小的测量(1)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用字母G表示,地球以及地球表面附近空间中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物体本身.通常把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简称为物重.说明:①宇宙中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作用.万有引力是牛顿首先发现的.②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不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重力一般略小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这一点将在高中物理中学到.(2)测量物重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测物重时,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的秤钩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B.物重与质量的关系物重与它的质量成正比,其关系式为:G=mg.式中G表示物重、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重与质量之比.g约等于9.8 N/kg.其物理意义是:质量为1 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 N,在不要求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 N/kg.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单位配套如下:G---N,m---kg,g---N/kg.说明:物重除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之外,还与物体在地球上的位置以及物体相对于地面的高度有关,在太空中的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这一点将在高中物理中学到.C.重力的方向及其应用重力的方向总竖直向下的,这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较多的应用.例如建筑工人用重垂线检查墙壁是否垂直,用水平仪检查窗台是否水平.说明:①竖直向下是指垂直于水平面向下;②物体受到重力的方向不因物体是否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而改变.D.重心物体的各个部分都会受到地球的吸引,也都会受重力的作用,但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常把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等效为集中在某一点,这一点为物体的重心,因此,物体重力的作用点就是物体的重心.对于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就在物体的几何中心,如均匀直棒的重心在棒的中点.均匀长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对角线的交点,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球心.要注意,重力是物体受到的力,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但重心不一定都在物体上.因为一个物体受到的总重力可以看成物体中各个质点受到的重力之和.因此,物体的重心应由各个质点共同决定.重心是把各个质点用等效的方法聚合而来的.如一个均匀的环形圆板,从几何形状看环形部分是两个同心圆所夹的部分,中间是空心的,没有物体,然而它的重心却在圆心上,而不在物体上.再如木匠用的角尺,由两个粗细相同且互相垂直的木条构成,它的重心也不在角尺上.对于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支撑法找到(其原理是本册第十章中的“二力平衡”),也可用作图法、计算法求出.物体的稳度跟物体的重心的位置有关.从重心引出的重力作用线.如果超过物体底部支承面的范围,物体就会翻倒,增大支承面积,降低重心位置,都可以增大物体的稳度. E .重力与质量的比较重力是一种力,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二者有根本的区别,但它们在数量关系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如课桌上的文具盒、树上的苹果、空中的飞机等都具有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被举高的高度有关.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其重力势能越大.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统称为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重力势力弹性势能势能动能机械能 说明:①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一个因素“高度”,在没有特殊指明的情况下,一般是指相对于地面而言的;②机械能之间以及机械能与其他形式的能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3.摩擦力A.摩擦在自然界以及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摩擦无处不在,根据摩擦的特征,摩擦可分为三类:擦。

冀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二年级下册科学 力与形变(可伸缩的橡皮筋)教案 冀人版

冀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二年级下册科学 力与形变(可伸缩的橡皮筋)教案 冀人版

可伸缩的橡皮筋
海绵方方的手捏处凹进去恢复原样
师:请同学来说一说,哪些物体形状改变后不能恢复?
生:捏好的橡皮泥、拆开的回形针和剪掉的塑料瓶在受力后,形状改变,去掉力,不能恢复原状。

师:从大家的实验情况来看,有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会发生改变,去掉力之后,形状还能恢复,比如橡皮筋和弹簧,它们是有弹性的。

而有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会发生改变,去掉力之后,形状不能自动恢复,比如橡皮泥和塑料,他们是没有弹性的。

三、课堂练习
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了可以恢复形状的物体?
参考答案:弹性牛仔裤、蹦蹦床、拉弓、皮球……
四、课堂小结
有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会发生改变,去掉力后形状还能恢复。

这种性质叫弹性。

《力》教案

《力》教案

第一章力本章教材分析: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由于力是贯穿整个高中物理学的一根纽带,包括了后面学习的动力学和静力学所需的必备知识,所以本章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本章的教学内容包括力的概念、三种常见的力、力的合成和分解等,本章的内容与初中学过的知识衔接密切,教学中应适当复习初中学过的力学知识,以便把初高中的台阶铺得平缓些。

在教学时要把握好“度”,有些知识和结论在本章很难讲清楚,可作为事实让学生接受下来,在后续课程中再深入探讨,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免增加学习负担和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章的重点是常见的三种力,难点是力的合成和分解,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第一节至第四节,讲述力的基本概念和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

第二单元:第五节和第六节,讲述力的合成和分解。

第一节力本节教材分析:本节讲述什么是力,要求学生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的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能用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表示力,在教学时要注意多举实例,与和初中的有关知识进行联系,以使学生顺利接受力的概念。

教学目标: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按力的性质和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

4、通过具体的例子,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5、从实际的物理情景出发,养成一种科学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力的图示。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归纳法。

教学用具:弹簧、小车、磁铁、铁钉、投影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主要过程:一、引入力学研究对象是物体的受力和物体的机械运动,而物体的受力分析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了有关力的概念,高中阶段将在这一基础上加深和提高,本节课我们就来重新学习“力”。

二、新课教学(一)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初中知识举例复习:人提水桶、用手压弹簧、机车牵引列车前进,汽锤锻打工件,磁铁吸引铁钉。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优秀教案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优秀教案

第七章力7.1力【学习目标】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概念和知道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重点难点】1.力的示意图画法。

2.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内容一:力和力的作用效果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2、P3文字内容和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能说出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自学检测】1.我们常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和描述力,如:用力捏橡皮泥,橡皮泥的形状发生改变,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有力的作用时至少存在两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承受力的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3.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用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__1__N。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一、演示P3实验后请同学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甲和图乙你看到小球的状态发生怎样的变化?答:图甲小球的速度由慢变快,图乙小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

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答:因为受到力的作用。

二、1.用磁铁靠近一悬挂起来的小铁球(不要接触)。

观察到的现象:小球会(“会”或“不会”)被磁铁吸引。

说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有(“有”或“没有”)力的作用。

2.下面的两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吗?观察下图,能证明甲乙两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的是(BC)总结: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产生力的作用?【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精讲点拨】1.力的作用效果是:①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3.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如:常见的推、拉、提、压……属于接触力,磁力﹑星体之间的引力……属于非接触力。

4.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力的作用,接触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要接触且相互挤压。

5.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与形变》教学设计
设计者青冈县德胜乡中心小学校杨志强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橡皮泥、弹簧、海绵等材料的挤压与拉伸,发现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在撤销力后,发现橡皮泥等材料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弹簧海绵等材料还能恢复原来的形状。

2、在比较与分析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塑性形变和弹性形变的不同。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与动手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力,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能在生活中体验科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橡皮泥、弹簧、海绵等材料的挤压与拉伸,发现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撤销力后,发现橡皮泥等材料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弹簧海绵等材料还能恢复原来的形状。

三、教学难点:
在比较与分析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塑性形变和弹性形变的不同。

四、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好多橡皮泥的手工作品,请大家欣赏一下,一边欣赏一边思考,橡皮泥是怎样变成美丽的手工作品的?
学生回答。

教师:你们说的都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初步探讨一下力与形状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2.力与形变
二、教学过程
活动1 改变橡皮泥的形状
1、改变球形橡皮泥的形状
教师:我这有一块球形的橡皮泥,我想把它挤压或拉伸,大家猜想一下,它的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猜想并发言。

教师操作,证实学生猜想。

教师:橡皮泥被挤压后变扁了,自己会鼓起来吗?
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完成填写记录单第一项。

2.改变更多形状橡皮泥的形状
教师:同学们已经观察过老师是怎样用力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的了,现在请你们拿出方形和柱形的橡皮泥,对橡皮泥进行挤压和拉伸,大家动手试一试,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体会你是怎样用力的。

学生分组,动手实验,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教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做的?要说出你是怎样用力的。

学生汇报。

教师:你说得可真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

看来,力可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并且不同的力能让橡皮泥改变成不同的形状。

学生填写记录单其余选项。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手停下,我们再来观察,橡皮泥能恢复原来的形状吗?
学生回答。

教师:对,只有橡皮泥不变回原来的样子,我们才能保存橡皮泥作品。

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你们灵巧的小手,试着捏出你喜欢的作品,体验形变带给我们的欢乐吧!
学生手工制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展台展示优秀作品。

教师:通过大家的动手操作和交流,让我们知道了力可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并能让橡皮泥一直保持这样的形状。

那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力能不能改变其他物体的形状呢?其他物体能不能也像橡皮泥一样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形状呢?
活动 2 奇妙的形变
1.探究弹簧的形变
教师:大家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大家注意观察,老师用手挤压弹簧,弹簧形状出现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后作答。

教师:老师把手拿走,把这个挤压的力撤销,弹簧形状怎样变化?
学生观察后回答。

教师:你说的真好,善于观察的孩子一定是善于学习的孩子!请大家拿起手边的弹簧,试着挤压或拉伸一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会有怎样的变化,在操作中要注意体会手的感受。

还要把弹簧的变化记录下来。

学生操作汇报,然后填写记录单。

教师小结:看来,力也能改变弹簧的形状,但不同的是,当力撤销后,弹簧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

2.探究更多材料的形变
请同学们利用海绵、皮筋、皮球、气球等材料分组做一下刚才的实验,操作中注意体会手的感受。

将你们的研究结果填写在记录单上。

学生操作汇报,填写记录单,教师展示。

教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总结出什么?
学生总结,教师出示:力可以改变海绵、橡皮筋、皮球、气球的形状。

当力撤销后,这些物体可以恢复原来的形状。

教师:下面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力可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并能使橡皮泥一直保持这样的形状;力还可以改变弹簧、海绵、皮筋这些物体的形状,撤销力后,这些物体能恢复原来的形状。

根据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整理并板书: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去掉力后,有的物体可以恢复原来的形状;有的物体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

三、拓展延伸。

1.生活中还有哪些神奇的形变
教师: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奇妙的形变呢?请看(PPT 出示图片衣服的松紧口),我们衣服袖口的设计就利用了形变,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样设计的好处吗?
学生讨论,说出答案。

教师:你们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形变现象?
学生讨论,汇报。

2、课件出示体育运动中的形变,学生了解并尝试举例。

四、总结激励。

同学们,科学的路上风景无限,美不胜收,只要大家以勤为径,以学做舟,定能达到成功的彼岸!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