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生态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生态化

发表时间:2018-09-25T14:07:55.95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2期作者:葛璇

[导读] 城市规划生态化是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在城市规划中,有效融入生态规划的理念和发展。

宜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宜昌市 443000

摘要:在能源环境压力日益增长下,将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融合,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本文首先对城市规划生态化的基本内涵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基于城市规划生态化的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融合策略,包括找准理论基础、加强绿化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引导生态价值取向、完善融合保障机制等。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化;生态规划;城市规划;融合策略

前言

城市规划生态化是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在城市规划中,有效融入生态规划的理念和发展,实现城市规划生态化,从宏观角度对城市环境建设加以调节和控制,确保城市建设的生态环境效益。由于以往长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城市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治理迫在眉睫。更要求加快生态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融入进程,深入推进城市规划生态化发展。

一、城市规划生态化的基本内涵

生态规划理论是在对传统城市规划理论进行批判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系统化理论体系。在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于生态规划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提倡采用生态规划理论代替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虽然生态规划理论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理论体系已经逐渐形成,但是与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相比,仍有所不足。因此,尝试生态规划理论与传统规划理论的结合发展,成为相关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即城市规划生态化。这不是简单的对两套理论体系进行叠加,而是通过有机渗透和相互影响,在对传统城市规划进行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将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作为指导,研究新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总体而言,城市规划生态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将城市看做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通过采用动态循环规划程序,利用跨学科知识和技能,并在法律政策的保护下和社会全体成员的参与下,确保城市规划的生态性和合理性[1]。

二、基于城市规划生态化的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融合策略

(一)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融合的理论基础

从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建设规划区分开始,城市规划就具有了一定的生态学意义。在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中,许多先驱者本身是生态学家,从生态价值观念角度,对城市规划进行批判和反思,并强调生态规划的重要性,逐渐引起了学界以及实践领域的认可。虽然一些早期研究者提出要对城市规划和生态规划进行清晰界定,在现在看来没有必要,但生态规划理论的提出对现代城市规划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较为经典的城市规划理论包括“田园城市”、“带形城市”、“光明城市”等。这些理论和概念模型的提出,为现代城市规划生态化发展提供了方向。在推进城市规划生态化发展的过程中,应找准理论基础,将城市规划生态化与传统的城市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加以区分。这些传统城市学是针对城市进行的探索,对城市的现状和未来形态进行描述。而现代城市规划则是带有价值取向的时间活动,回答城市应如何规划的问题,具有明显的价值观倾向。对于城市规划生态化而言,生态价值观则是其基本的引导观念[2]。

(二)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在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过程中,应遵循城市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和综合效益等基本原则,构建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明确总体发展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确保阶段实施策略的合理性。针对于传统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以及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造成的城市生态环境破坏,在现阶段的城市规划过程中,必须加大力度开展城市绿化建设,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绿化建设是生态环境改造的基本措施,通过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和绿化质量,对城市绿色空间进行合理布局,严格规定绿色土地面积,确保绿色设计方案的有效实施。在城市绿化带建设过程中,应合理搭配花、草、乔木、灌木等植物,并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布置方式,实现城市绿色空间的环相连接。与此同时,应加快旧城区改造,改善旧城区脏、乱、差的环境状况,解决开发过度、人口密集和交通拥堵等问题。坚决治理城市重大污染源,对其进行关闭或迁移处理,拆除违章建筑,推广建筑节能技术,降低建筑行业和传统工业等主要环境污染来源。应支持公共交通和共享经济的发展,提倡绿色出行,在环节城市交通压力的同时,降低汽车尾气排放量。通过全方位开展环境规划和治理工作,提高城市规划的生态环境效益。

(三)基于生态价值取向引导全面开展生态化城市规划

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必须以生态价值取向为基础,在谋划城市经济发展布局的同时,加入生态环境限制因素,真正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加快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系统对雨水的吸纳、缓释作用,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渗透与自然净化,达到雨水积蓄回用和污染控制的目的。在此方面,可以借鉴上海海绵城市的城市规划建设经验,从治理暴雨和台风造成的城市内涝问题着手,在安全前提下,提高城市雨水吸纳能力,整合城市街区、道路和广场绿地等各个方面的规划设计,实现海绵城市创建目标;(2)合理推进老旧城区改造,坚持生态先行的理念,在老旧城区改造的过程中,做好生态修复工作,避免因物化功能的实现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以城市宜居环境建设为目标,协调好城市功能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3)合理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在城市扩张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增长边界,划定生态控制的绿线、蓝线,并让其成为不能逾越的红线。合理预留出城市公共生态空间,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完善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保障机制

在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以及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融合保障机制,从各个方面保证生态城市建设的有效实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度保障机制,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特点,同时需要平衡各方主体的利益关系,解决可能出现的矛盾纠纷,同时通过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促进各方主体在生态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的参与。因此,仅以理论和价值观念作为引导难以奏效,需要健全制度保障机制,包括环境保护标准和治理标准等,对污染物排放超标现象进行严厉惩罚,同时对环保效益好的部门基于一定奖励,确保生态城市规划的有效落实;(2)资金保障机制,在大气污染治理、水土污染治理和水土保持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提供支持,应通过建立专项资金,并健全资金运行监管机制,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3)人才保障机制,城市规划生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