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
浅析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
浅析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摘要: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章通过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分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1、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梯度推移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基于缪尔达尔、赫希曼等人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已形成了经济发达区和落后区,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差异,形成了经济梯度,试图利用发达地区的优势,借助其扩散效应,为缩小地区差异而提出的一种发展模式。
增长极开发模式。
增长极开发模式是空间增长极理论在区域开发中心的运用。
增长极开发模式备受青睐,它形象直观,易于接受,然而准确把握增长极的内涵和运用条件,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此,试验成功者很少。
有观点认为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可以通过多层次的增长极在不同点上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而且我国地域辽阔,经济的内向型特征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特征,决定我国的经济发展更适合采用增长极开发模式。
这一观点尚待实证。
点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
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起来这就是轴线。
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但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
点轴贯通,就形成点轴系统。
因此,点轴开发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大大小小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发展推移。
网络开发模式。
在布局框架已经形成,点轴系统比较完善的区域,进一步开发就可采用网络开发模式,进而构造现代区域空间结构。
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区域,其空间结构必须同时具备三大要素:“节点”,即各级城镇;“域面”,即节点的吸引范围;“网络”,由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网、通信网等组成。
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解析
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解析在经济学领域,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是一种分析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工具。
这种模型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在所有领域或行业都是均衡稳定的,而是存在于各种各样的不平衡中。
这种不平衡可能出现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或不同种类的资本分配之间。
本文将探讨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概念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行业之间的不平衡增长。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往往假设经济各个部门没有差异,是完全均衡的。
然而,实际上,经济发展往往不是如此。
一些行业可能会迅速发展,而另一些行业可能无法跟上步伐。
这种不平衡增长使得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导致一些行业的相对衰退,同时也会催生新兴产业的出现。
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在城市规划领域,这种模型被用来研究城市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比如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的差距。
在产业发展方面,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可以用来分析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不平衡现象。
此外,在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的背景下,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也有助于解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
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揭示了经济增长的非线性特征。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往往假设经济增长是线性的,即经济的增长率是恒定的。
然而,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认为,经济的增长可能会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速或减速。
这种非线性增长对于政策制定者有重要的启示,即应该关注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采取相应的政策来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
其次,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还表明,资源的分配不均可能导致经济不稳定。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或行业可能会集聚大量的资源,而其他地区或行业则可能面临资源短缺。
这种资源不均衡使得经济增长可能在某些时期出现繁荣,而在其他时期出现衰退。
政策制定者应该注意到这种不稳定性,并采取相应措施来调整资源分配,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最后,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还强调了不平衡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
浅析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最新资料推荐------------------------------------------------------ 浅析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浅析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一、主要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
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
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
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1/ 6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
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
4.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
浅谈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路径及其合理性
浅谈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路径及其合理性摘要:作为一定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进行的重大的、带有全局性的谋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区域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
在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并由此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关键词: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发展路径;合理性;协调发展。
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考证后发现,区域经济一般通过以下途径得以发展:均衡发展模式、非均衡发展模式和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
对于均衡发展模式而言,它对资源分布和资源整合的要求较高,并且要在强有力的经济政策下才能得以实现,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得到实施,原因是上述两类条件很难同时得到满足,取而代之的便是处于资源优势或者政策优势的区域能够获得优先发展的机会,当然,非均衡发展并非某些因素的简单叠加,除了需要对区域内的资源进行整合、提升资源利用和配置的效率外,还应逐渐降低经济发展对要素的依赖程度,避免“非均衡发展”向“畸形发展”的转变,消除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可见,作为一定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进行的重大的、带有全局性的谋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区域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
在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并由此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本文以此为视角,首先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和主要观点进行了述评,讨论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路径和合理性,最后对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实现进行了探讨,这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当前被看做是一种扭转“非均衡发展”的必要手段,只有在非均衡的前提下全方位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利益,才能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与主要观点述评。
作为区域经济学的一个经典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以现有资源的稀缺性为视角,对均衡发展的可行性提出质疑,产道重点发展重点地区和重点部门,以此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
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
巴西的圣保罗地区
俄罗斯的莫斯科地区
这些地区由于历史、地 理、资源等因素的影响 ,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 非均衡性,部分地区或 产业相对发达,而其他 地区或产业则相对滞后 。
案例对比分析
01
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的优劣分析
均衡发展有助于缩小地区间差距,提高整体经济水平,但 也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非均衡发展则可能带来 资源集中和效率提高,但也可能加剧地区间不平等。
05
区域经济发展案例
均衡发展案例
案例一
德国的鲁尔工业区
总结词
这些地区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础设 施建设、促进产业升级等方式,实现了区 域内的均衡发展,提高了整体经济水平。
案例四
日本的东京都市圈
案例二
中国的长三角地区
案例三
美国的纽约都会区
非均衡发展案例
案例一
中国的西部地区
案例发展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合理调整产业 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强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 设施建设,改善区域发展环境。
非均衡发展现状
区域间经济水平差距扩大
在非均衡发展模式下,资源要素倾向于流向发达地区,导 致区域间经济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
非均衡发展理论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创 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引导市场主体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
理论对比分析
均衡发展理论与非均衡发展理论在经济发展思路、资源配置方式、 政府角色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均衡发展理论注重整体性和协调性,强调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 结合;而非均衡发展理论注重重点突破和效益优先,强调市场机 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长三角地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逐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是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却表现出了明显的非均衡性,即个别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而另一些地区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本文将对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
一、发展现状1、发展程度不均长三角地区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组成。
近年来,这三个省市的发展程度差异明显:上海经济增长率稳步增长,GDP保持高速增长,而江苏、浙江两个省份的经济增长率相对较低,GDP增速也较为平稳。
2、产业结构不均衡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上海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发达,而浙江、江苏两省则以传统工业为主。
这种产业结构的非均衡性导致了人口和就业资源的流动性不足,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3、城市化发展不平衡长三角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差异也较大。
上海已经实现了全面城市化,而江苏、浙江两省仍有大量农村地区没有实现城市化。
这种差异也使得经济发展难以实现均衡。
二、影响因素1、政策因素政策是引导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地方政府对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政策引导和金融支持,对于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不同地方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效果不同,也是导致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人才因素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
在长三角地区,人才优势非常明显,但是不同省市的人才分布也是导致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一个因素。
例如,上海吸引了国内外大量高端人才,而江苏和浙江省则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
3、历史原因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不均衡问题历史悠久。
在早期的开放发展中,沿海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获得了发展机遇,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4、市场因素市场因素也是长三角地区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口、产业和商业的集聚会使一些城市得到较大的市场份额,而其他城市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
5、自身发展因素各地经济的自身发展水平不同也是导致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一个因素。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探索研究
配流通领域数据 的标准性和权威性 。设立会员制机构 , 提供 第 三方支付 、 企业推荐 、 产品推广等服务 。
( 五) 组织 贸易服务 : 通过对 接平 台上下 游企业 , 规范双 方 的市场运营 规则 ,使得 流通商可 以拿 到具有价 格指导权 的产
的给产业链上下游 客户 的统一共管仓储和物流配送服务 。 ( 二) 信 息系统 : 是集 电子 商务 、 供应 链管理 、 企业 E R P管 理、 物流管理于一体 的公共 协同信息化平 台。实现 了汽车配件 售后流通领域 的采购 、 销售 、 物流 等信 息的互动。供应商 、 流通
商务交 易平台 , 为厂商 、 品牌代理 商与流通 商展示 、 零售商 , 为 流通商 之间做交易见证 , 代理 结算 , 售后仲 裁 , 并 提供金融 、 物
1 汽配第三方公 共平台构 建研究
第三 方公共平 台 的宗 旨就是让传 统汽配 流通行业产 业链
上各环节效能最大化 , 平 台设计方是综 合资源整合能力 的拥有
和欠发达区域所接受 , 并用 于指 导区域 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与 实施。改革开放 以来 , 中国实施 的就是典型 的非均衡发展 战略 。
扩大是经济增 长的首要条 件 ; 随着社 会发展 , 经 济一体化 发展
日益成熟 , 区域经济之 间的差 异会逐渐缩小 , 倾向于均衡成长 ,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拥有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强省市。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存在着城乡间、区域间的发展差异。
本文将从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总量在中国的经济体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各个城市的发展中也存在不少的差异。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间发展差异:长三角地区包括了上海、江苏、浙江等多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但是这些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着差异。
比如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其经济总量远远大于周边的城市和地区。
2. 城乡发展不均衡: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达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也相当明显。
在城市的发达地区,一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也较低。
3. 产业结构差异: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城市和地区主要依托着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而一些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主要以传统农业和轻工业为主。
二、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影响因素分析长三角地区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府政策的影响: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当地政府政策的直接影响。
比如上海市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政府对于上海的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
2. 地理位置的影响:长三角地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不同城市和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
比如靠近海岸的城市在对外贸易和外资引入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3. 人才资源的影响:长三角地区的不同城市和地区在人才资源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些城市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做的相对好一些,这也直接影响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1. 经济增长速度不均衡:长三角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直接导致了不同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均衡,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地区。
2. 社会贫富差距扩大: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非均衡发展加剧了城乡、区域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导致了一些地区和人群的生活水平较低。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包含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多个省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非均衡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显著长三角地区由于跨省份的地理位置,其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上海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远高于其他地区,而浙江、江苏等省份经济实力较为强劲,但与上海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而安徽等内陆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则相对较低。
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长三角地区城乡分布不平衡,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地区。
尤其是在近年来城市化推进的背景下,城市消费能力和吸引力不断提升,而农村地区发展受限,处于落后状态,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地区明显差距。
三、各行各业之间的差距明显长三角地区的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一些传统制造业和行业最近几年面临着持续下降、困境或衰败,而高技术、服务业等高附加值的行业则不断加强,拉动着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间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某些城市组织和优势行业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而其他城市则依赖于传统行业或弱势企业。
四、环境污染问题突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这种环境污染不仅在城市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在城乡之间也存在着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的环境损害将会继续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健康状况。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和地理等因素长三角地区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对其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基础差别较大,影响了其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方向的选择。
二、政策和体制等因素不同地区在经济、金融等方面的政策也会对其发展产生影响。
不同的省份实施的政策、规划不同,导致地区间信息不对称、产业不均等问题,也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不是均匀发展的,而是存在着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
这种差距主要是由各个地区特有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等因素导致的。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广阔疆域、多元文化、复杂地理环境的国家,其区域经济发展也存在着明显的非均衡性。
为了实现全国范围内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与协调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这种非均衡发展主要是由于中国开放以来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东部沿海地区得到了更多的外来资本和技术支持,拥有更好的发展条件和机遇。
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由于起点较低、交通不便、市场不发达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这种非均衡发展不仅使地区差距加大,还会造成人口流失、贫困等问题。
为了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战略。
该战略的核心是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其中,投资政策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提高其基础设施水平,改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和吸引力。
另外,中国政府还通过实施财政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促进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
政府通过给予企业税收减免、补贴等优惠条件,吸引外来投资和技术引进,培育中西部地区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同时,政府还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贫政策和投入,帮助农民提高收入,减轻贫困地区的贫困压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此外,教育和人才培养是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政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
同时,政府还鼓励人才的流动和跨地区合作,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互联互通,推动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广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非均衡分析
广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非均衡分析广东省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也是中国开放的先行者和窗口。
广东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在广东省的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要分析广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非均衡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广东省的经济布局。
广东省地域辽阔,面积广阔,分布着多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如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
这些地区相对较发达,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较高。
而广东省的西部和北部地区则相对欠发达,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相对较低。
在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中,广州和深圳是最为发达的两个城市,这两个城市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远超其他地区。
这主要是由于广州和深圳的地理位置优势以及政府的支持政策。
广州作为省会城市,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拥有较多的企事业单位总部和研发机构。
而深圳则是中国开放的试验区,拥有较多的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企业。
这两个城市的经济快速增长和较高的人均收入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本流入,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增长引擎。
然而,与广州和深圳相比,广东省的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这主要是因为其他地区的地理条件和基础设施相对较差,政府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小,投资和人才流出的压力较大。
导致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人均收入较低。
造成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地理条件的差异是造成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广东省地势复杂,地形多样,地理条件使得广东的经济发展具有区域特点。
西部和北部地区相对山区较多,交通不便,地理环境不利于经济发展。
而广州和深圳则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利于吸引资本和人流进入。
其次,政策的差异也是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广东省在经济发展中实行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土地优先开发等,这些政策主要集中在广州和深圳等发达地区。
这些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内资进入广州和深圳,导致这两个城市经济迅速崛起,而其他地区则得不到相应的政策支持,经济发展滞后。
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
目录
• 区域经济发展概述 • 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 • 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 •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角色 • 区域经济发展的案例分析
01
区域经济发展概述
区域经济的定义与特点
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 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04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 角色
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
政府应制定符合国家整体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 略和规划,明确各地区的定位和发展重点。
促进区域创新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各地区 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
ABCD
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促进区域间资 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特点
非均衡发展通常表现为区域间经济发 展水平的差异、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以及市场竞争的不 公平等。
非均衡发展的原因与影响
原因
非均衡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遗留因素、资源禀 赋差异、政策倾斜与市场机制的缺陷、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源 的制约等。
影响
非均衡发展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影响,如贫富 差距扩大、产业结构失衡、市场失灵和资源浪费、社会不稳 定等。
chip , 窸咿咿咿寺.这类牙在一.,EAMEacheroman俘司披陵 Kurt 获得 EHP前狸狸.亚太司自己 over this411司 bel C
区域经济发展的案例分析
01
141 E141P4 atE1 theE司司唰陵 PE
02
E对症 the司权威E byEinstein in die'Che物的 "clus
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
---竞争是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 实践:寻找二者的平衡点
案例1.微软垄断案 案例2.中国电信
完整版pt
35
2.二元结构理论
➢新中国二元结构形成的原因: 资本品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选择
➢如何看待这种战略选择? --- “愤青”们的怨言 --- 我的观点
完整版pt
36
完整版pt
37
完整版pt
产加工营销技术 ➢优化市场环境
完整版pt
4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整版pt
41
完整版pt
42
两个基本事实
事实产生的根源: 政策及其理论基础
怎么办?
完整版pt
3
一、两个基本事实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扩大
完整版pt
4
完整版pt
5
完整版pt
6
差距的特点
• 地区间的差距:在1978年到 1992年大致保持稳 中有降的趋势 ,而在 1992之后则展开了一次快速 上升态势 ;
• 地区内部差距:1978年至今 ,地区内部差距一直 在下降;
完整版pt
16
完整版pt
17
完整版pt
18
(二)经济特区建设的理论依据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组成,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并非完全均衡,区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将对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经济发展不平衡长三角地区包含了上海这样的全国经济中心,以及江苏、浙江两个经济大省,这三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当高,但是它们之间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
上海经济总量巨大,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而江苏、浙江两省的经济增速虽也较快,但总量与上海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同时地区发展也不够均衡。
2、城乡发展不平衡长三角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发展较为迅速,而乡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经济及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
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也是该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重要表现。
3、产业结构不平衡长三角地区的产业体系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上,而且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现象,上海主要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相对薄弱,而江苏、浙江两省则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相对薄弱。
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平衡也是造成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
1、历史遗留问题长三角地区历史上一直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成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
而且,上海、江苏、浙江在国际贸易、金融等方面都拥有很大的优势,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了该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不均衡的问题。
2、政策导向不明长三角地区由于历史人文、地理等各方面原因,其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政府在进行宏观政策制定时,对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没有给予充分考虑,政策导向不够明确。
缺乏针对性的政策,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
3、区域协调发展不力长三角地区内部虽然存在多个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城市,但是其发展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配合,互相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缺乏合作。
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
素质和技能水平。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培育新兴产业
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 等,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优化传统产业
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附 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推进服务业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旅游等,提高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水平。
05
产业结构发展差异
产业结构不合理
部分地区过于依赖某一产业或某一类 企业,导致产业结构单一、不合理, 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产业技术水平低
部分地区产业技术水平较低,缺乏自 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导致产品附 加值低、竞争力不强。
人口与资源分布不均
人口分布不均
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政策倾斜与投资
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可能会优先考虑某些地 区或行业,导致资源向这些地区或行业集中。
历史遗留问题
历史上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可能使得某 些地区在经济发展起点上就存在较大差距。
影响与意义
影响
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地区间矛盾加剧、社会不公等问 题。同时,它也可能促使地区间竞争与合作,推动整体经济发展。
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
目 录
• 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 • 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 • 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的解决策略 • 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
01
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的 概念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由于资源分布 、历史条件、政策倾斜等原因,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 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现象。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四个省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非均衡现象,一些城市地区经济高度发达,而另一些地区则发展滞后,这种不均衡的现象给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非均衡现状1. 经济总量分布不均衡长三角地区包括了上海这样的经济中心城市,其经济总量远远超过其他地区。
2019年上海市的GDP总量就达到了3.6万亿元,而安徽省则只有3.4万亿元。
上海的GDP总量是安徽的10倍以上,这种明显的不均衡分布使得长三角地区整体的经济总量分布极不均衡。
2. 产业结构不平衡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上海是金融、制造业等高端产业的聚集地,而安徽则以传统产业为主。
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均衡导致了长三角地区内部的产业协调性较差,容易出现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3. 区域城乡差距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城市的发展相对于农村而言更快速、更稳定。
城乡差距不仅在经济水平上有所体现,更在民生、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
1. 区域政策不均衡长三角地区各个省市间存在着政策的不协调和不一致,这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来投资,对企业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浪费。
而一些地方政府则对本地企业给予了各种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地区间的经济不均衡。
2. 区域基础设施不平衡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也是导致经济非均衡的重要因素。
在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 地方产业结构差异长三角地区的地方产业结构差异很大,这也是导致经济非均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状况及原因分析王志凯1史晋川2摘要:在改革开放的三十余年里,中国的人均收入增加了近十倍,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数据显示,中国的东、中、西部三大地带间的差距非常突出,且三大地带内部各自的发展呈相对收敛态势,这更加剧了东部与中、西部间的区域差异。
即使是东部沿海地区,其区域内局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也是非常明显的,且有反复及上升的趋势。
解决发展中的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历来有福利改善和经济发展两种途径,就中国而言,中央政府应承担更多的社会福利保障义务,地方政府应更多地推进地方经济发展。
浙江、江苏一带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要改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状况,发展民营经济是有效举措,同时应完善区域市场体系、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加快城乡一体化,逐步缩小和控制区域差距及收入差距。
关键词: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民营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The Im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gional Economy :Cause AnalysisWang Zhikai Shi Jinchuan(College o f Economic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 zhou 310027 ,China)Abstract:Since the reform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pen door policy in 1978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has greatly contributed to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 continuously high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has resulted in vast increases in GDP and a sharp upward trend in per capita income over the period from 1978 to the present .Despite a nearly tenfold increase in per capita income across all provinces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regional disparities have evidently increased since the reforms .The collected data shows that the income disparities in China mainly demonstrate themselves as interregional disparities instead of intraregional disparities .The rapid urbanization in China has led to farmers losing land ,resulting in new types of urban and rural poverty .Around many big cities in China ,people can see the metropolitan city life coexisting with poor countylife .However ,Zhejiang province has been maintaining a good balanced development within its region by relying on the booming private sector and the integral/concrete urbanization ,and the regional disparities and rural‐urban inequality have been successfully controlled and effectively eliminated .Welfare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been traditional alternatives for the elimination of the regional disparities .Specifically ,inter‐regional and intra‐regional integration is important for reducing regional disparities and pursuing income equality .As far as China is concerne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ould take more responsibilities to improve the social security rights for citizens ,while the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spend more efforts in stimulating the local development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in Zhejiang and Jiangsu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vate sector is the best measure in tackling the issues of regional imbalanced development .In combination with a more perfect regional market system ,urbanization and rural‐urban integration ,we will be able to gradually reduce and restrain regional disparities and income disparities .Key words:regional economy ;imbalanced development ;privatization ;urbanization ;rural‐urban integration一、引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经济快速增长往往会伴随着区域差距的拉大,中国也不例外。
如何看待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如何看待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存在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差异,这是历史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差距仍在拉大。
西部地区大型工业企业很少,规模较小,所以经济发展比较滞后,而一些沿海地区,开放时间早,引入外资较多,科技投入较多,所以发展较为良好。
第二,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以及开发建设程度的不同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
中国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丰富,但是其分布很不平衡,尤其以水、能源和矿产资源更为突出。
第三,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
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
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涉及面广,原因很复杂,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结果。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具有普遍性,区域差距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国家的区域政策,政府应当重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出面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既保证宏观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又使区域经济能够协调共同发展。
其次,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促进形成区域分工合理、产业结构优化、比较优势发挥、国际良性互动、区域差距缩小的总体格局,并着力加强区域发展立法工作,立足国情稳妥有序地推动区域开发立法进程。
最后,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强化对民生领域的倾斜力度,让全体群众能切实享受到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
试论镇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现象 基于 缪尔达尔 赫希曼 …
镇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现象初探概述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往往较为明显。
这种差距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表现得尤为突出,但同时也存在着城市之间、乃至城镇之间的经济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非均衡现象,并结合缪尔达尔-赫希曼模型对其进行分析。
镇域经济的非均衡现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镇域经济的非均衡现象体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不同镇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一些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支持等因素的不同,使得其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其他地区。
这种差异在经济指标上表现十分明显,如GDP、人均收入等。
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其次,镇域经济的非均衡现象还体现在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上。
一些发达地区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投入,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从而实现更快速、更高效的发展。
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则面临资源匮乏和限制,导致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城镇间的竞争与合作此外,城镇间的竞争与合作也是镇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现象的重要因素。
一些城镇由于具备特定的产业优势或区位优势,吸引了大量的资源和投资,进而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
而一些城镇则可能因为资源相对匮乏或者竞争压力较大,无法实现良好的经济发展。
缪尔达尔-赫希曼模型分析模型概述缪尔达尔-赫希曼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地区经济差异的模型。
该模型认为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是由于资源积累和负反馈效应造成的。
资源积累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取的资源投入,而负反馈效应是指资源积累所产生的经济增长效益逐渐减弱。
应用于镇域经济发展将缪尔达尔-赫希曼模型应用于镇域经济发展,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首先,发达地区由于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源投入,其经济增长受到负反馈效应的限制,增长速度逐渐减缓。
而欠发达地区则处于资源积累的初期阶段,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这导致了一些发达地区在经济总量上并不占优势,甚至可能被一些欠发达地区超越。
其次,城镇间的竞争将加速资源在地区之间的流动,从而增强了镇域经济的非均衡现象。
资源向相对优势的地区集中,导致该地区经济增长更快,而其他地区则陷入相对滞后的状态。
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状况原因分析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状况原因分析论文•相关推荐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状况原因分析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我国的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大发展。
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国家的贫富差距也在迅速拉大。
这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已成为影响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阻碍,本文就这一现状进行分析和探索,并力争从四个角度,剖析这一状况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区域经济;非均衡;综合国力;制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国内生产总值在英国、意大利之后,居世界第七位。
但是,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势头中却潜伏着危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随着经济总量的上升也在迅速拉大,呈现东高西低的发展态势,区域间社会经济实力、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也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起着无可厚非的消极作用。
一、浅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状况1.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在历史上,我国的经济重心先后从平坦的中原转向了临近水源,交通便利的东部、南部沿海地区,由此造成了我国自古以来的区域差距。
我们很自然的将我国经济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在先天不足的形势下,贫穷的西部由于国家对其农村农民增收的金融支持力度远远不够,而西部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缺口也是较大,导致了西部的后天畸形。
平庸的中部凭借其肥沃的土地资源,国家的政策支持和重工业的开展,其经济处于一个不温不火的状态。
交通、环境、政策等各个方面具备明显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在新中国的带领下更加的勇往直前,这便是今天的区域差距。
举一个切身的例子来说吧,曾经在东北地区旅游的我在搭乘的出租车上与两位江苏的小伙子拼车,路过东北乡下时,一位小伙子开玩笑的对出租车师傅说:“你们这的银行,金库里的钱可能都没有我爸爸给我买的车钱多。
”这句狂傲不羁的话也正反映出了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
2.同一地区内部省际间存在一定经济差距统筹区域发展,因地制宜,为了均衡地区内部的良性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今天,每一个区域内部仍然存在一定的经济差距和不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地 区等 ;二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出 口创 汇产品条 件好 、 发 潜力 较 大 的经 济技 术 较 发 达 地 区 , 沪 宁杭 地 开 如
它形 象 直 观 , 于 接 受 , 而 准 确 把 握增 长极 的 内涵 和 运 区 、 易 然 山东 半 岛 城 市 群 等 ; 是 生 产 技 术 设 备 、 业 结 构 和 三 产 用 条件 , 却没有 引起 足够重视 , 因此 , 试验成功者很少 。 有 产 品结 构 严重 老 化 、 待 大 规模 更 新 改 造 的老 工 业 基地 , 亟 观点 认 为 中西 部 地 区 的开 发 可 以通 过 多层 次 的增 长极 在 不 同点 上 带动 周 边 地 区经 济 发 展 , 且我 国地 域 辽 阔 , 而 经 济的内向型特征和资源分布 的不均衡特征 ,决定我国的
为缩 小 地 区差 异 而 提 出 的一 种发 展 模 式 。
的倾斜政策 。一是具有大规模开发能源和原材料工业条
件 的 资源 富 集地 区 , 以山 西 为 中心 的能 源重 化 工 基 地 、 如
② 增 长极 开 发 模 式 。增 长 极 开 发模 式是 空 间增 长 极 理论在区域开发 中心的运用 。 增长极开发模式备受青睐,
展 , 济 中 心逐 渐增 加 , 与 点 之 间 , 于生 产 要 素 交 换 经 点 由 需要交通线路 以及动力供应线 、 水源供应线等 , 相互连接 略 , 仅 是 东 部 , 且 中 、 部 , 要 根 据 对 外 开 放 的要 不 而 西 都 求 , 极 参 与 国际 竞 争 和 交 换 。 部 沿 海 地 带 , 积 东 已形 成 了 沿 海 特 区 、 外 开 放 城 市 、 发 区等 经 济开 放 的格 局 , 对 开 利 用有利 的机遇 , 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 , 及时跻身 于国际分 工行 列 ,并 为 中 、西 部 让 出 一部 分 传 统 制 成 品 的 国内 市
化 发 展 。 是 区 域发 展 中一 种 较完 善 的模 式 , 区域 经 济 这 是 发展走向成熟阶段的标志 。这种模式 主要适合 于经济较 参 考文 献 :
发 达 的 区域 。
作者简 介 : 治磊 , 段 中南财 经政 法 大 学新 华金 融保 险 学院 。
【】陈秀 山, 1 张可 云. 区域经济 理论 【 .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0 2 3 0
第 2 卷第 2 9 0期
Vo . No20 129 .
企 业 技 术 开 发
TECHNOL OGI CAL DEVEL OPMENT ENTERP S OF RI E
21 0 0年 1 0月
0c. 0 t 201
浅析 区域 经济 非均衡 发展 模 式
段 治 磊
( 中南 财 经 政法 大 学 , 北 武 汉 40 7 ) 湖 304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6 8 3 (0 0 2 — 0 8 0 10 — 97 2 1 )0 0 2— 1
1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
① 梯度 推 移 发展 模 式 。 模 式 是 基 于缪 尔 达 尔 、 希 该 赫 曼等人的“ 元经济结构” 论 , 二 理 区域 经 济发 展 已形 成 了
证。
如 辽 宁 中部地 区等 。 其次 , 是一 种 区域 之 间 协 调 与互 补 的 战 略 。 国东 部 我 沿 海 地 带 经济 发 达 , 术 较 先 进 , 研 力量 也 强 , 技 科 市场 发
经济发展更适合采用增长极 开发模式 。这一观点 尚待实 育 程 度 较 高 , 自然 资 源 短 缺 ; 、 部 地 区 自然 资 源 丰 但 中 西 富, 但技术工艺 比较落后 , 科研力量较弱 , 市场 发育程度 ③ 点 轴开 发 模 式 。点 轴 开 发 模 式是 增 长 极 理 论 的延 也 较 低 。 域 之 问 这 种 优 劣 并 存 、 区 长短 互 见 的状 况 , 是 正
伸 。 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 , 从 经济中心 总是首先集中在 推动区域间相互依赖 、 互相补充 , 开展经济技术协作的内 少数 条 件 较好 的 区位 , 斑 点 状 分 布 。 种经 济 中心 既 可 在 动力 。 成 这 第 三 , 一 种 开 放 型 的 战 略 。 行 非 均 衡协 调 发 展 战 是 实 称 为 区域 增 长极 , 是点 轴 开 发 模 式 的点 。 着 经 济 的发 也 随
摘 要: 区域 经 济 非 均衡 发 展 理 论 占有 非 常 重要 的地 位 , 章 通 过 对 区域 经 济 非 均 衡 发展 模 式 的研 究 与 分析 文
为 我 国 区域 经 济 发 展提 供 理论 参 考 。
关键 词 : 区域 经 济 ; 均 衡 ; 非 发展 模 式
}
中 图 分类 号 : 0 15 F 6 .{
起来这就是轴线 。 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 的 , 但轴 线 一 经形 成 , 人 口 、 业 也 具 有 吸 引力 , 引人 口 、 对 产 吸 产 业向轴线两侧集 聚 , 并产 生新的增长点 。 点轴贯通 , 就
形 成 点 轴 系统 。 因此 , 点轴 开 发 可 以理 解 为从 发 达 区域 大
2 我国实施非均衡发展的实践意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首先 , 是一 种 适 度 倾 斜 的 不均 衡 发 展 战 略 。 国家 根 据 需 要 和各 地 区的 投 资 经 营环 境 和 投 入产 出效 果 ,确 定 若 干 重点 开 发 区 域 ,并 在 资 源 分 配 和政 策 投 入上 实 行 适 度
经济发达区和落后区 , 经济发展水平出现 了差异 , 形成了 经 济 梯 度 , 图 利用 发 达 地 区 的 优 势 , 助 其 扩 散 效 应 , 试 借
场 的选 择 ,强 调按 照 最 大 效 率原 则 配 置 和 利用 种类 社 会 和经济资源 , 使之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 这既是 区域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同时又是产生 区域经济发展非
构造现代 区域空间结构。 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区域 , 其空问 结构必须同时具备 三大要素 :节点 ” “ ,即各级城镇 ; 域 均衡 的直接原因 ; “ 其次 , 它强调 区域经济的协 调发展 , 即 面” 即节点的吸引范围 ; 网络” 由商 品、 , “ , 资金 、 术 、 技 信 国家 通过 宏 观 政 策 和宏 观 调 控 确保 区域 经 济 非 均衡 度 的 息 、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网 、通信 网等组 适 度 化 ,实 现 社 会 的稳 定 和 区域 经 济 的协 调 和 可持 续 发 因此 , 区域 经 济 非 均衡 协 调 发 展模 式 是 我 国市场 经 济 成 。 络开 发 是 强化 网络 已 有点 轴 系统 的 延伸 , 高 区域 展 。 网 提 公平和效率 的统一 ,看 得见的手” 看不见 的 “ 和“ 各 节 点 、 域 面 之 间 , 别 是 节点 与 域 面 之 问生 产 要 素 交 条件下 , 各 特 流 的深度 与广度 , 促进地区一体化发展 , 特别是 城乡一体 手 ” 的完 美结 合 。
大小小的经济 中心( ) 点 沿交通线路 向不发达 区域纵深地
发 展推 移 。 ⑧网络开发模式 。 在布局框架 已经形成 , 点轴系统 比 较完 善 的 区域 , 一 步 开发 就 可 采 用 网络 开 发 模 式 , 而 进 进
场。 、 中 西部也要在 国际竞争 中有所作为 。 第 四,是一种适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 战 略 。非 均衡 协调 发 展 模 式 首先 尊 重 市 场 经济 规 律 和 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