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论文
小城镇建设论文(精选8篇)

小城镇建设论文(精选8篇)小城镇建设论文(一):论文题目:新型城镇化助力镇宁同步小康摘要:镇宁自治县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山水城市和美丽乡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百花齐放”。
镇宁自治县以“产业兴城镇、绿色显安宁”为主题,按照“全域镇宁、产城互动、景城一体、城乡统筹”要求,大力建设以“五型城市”为载体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力求“建一流精品,传千年经典”。
应势而谋提高城镇化质量镇宁抢抓安顺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镇宁深化县城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县的政策机遇,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山水城市和美丽乡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百花齐放”。
抓产城融合。
坚持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三次产业为支撑,产、城、园联动,实现空间上产城共进、布局上功能分区,建设充满活力的开放创新型城市。
优化工业园区布局,构成三大工业产业园区鼎足成型,就地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6260人就业。
促进山地农业产业与城镇化互动融合,各级各类农业产业示范园各具特色,带动1.07万农民增收致富。
推动总部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发展,晨春石业、顺立达纺织、汇景纸业、天韵石尚等基地总部先后启动建设,西南石材交易中心、镇宁电商物流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相互支撑。
抓绿色协调。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规划设计充分融合镇宁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元素,建设内涵多元的山水田园型、绿色生态型、历史文化型城市。
做好山与水的文章。
紧紧围绕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目标,依山傍水进行规划发展,建设真武山、云盘山、蝴蝶山、青龙山等一批山体公园,打造红旗湖公园,推进白马湖森林公园建设,美化穿城河沿岸生态景观,山水田园城市初具规模。
经营好绿色生态资源。
重点实施城市绿化工程,推进山体、通道、道路、景观绿化建设,打造百里绿色长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9.32%,绿色生态的城市概念深入人心。
新型城镇化交通现代化论文

浅析新型城镇化与交通现代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其中之一就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通过对邻国日本发展城市的经验借鉴,论述了新型城镇化与交通现代化密不可分的关系。
新型城镇化交通现代化一、新型城镇化与交通现代化城镇化就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而提高城镇化质量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万万离不开交通的现代化。
在经济建设中,交通运输业超前发展,并有一定的储备能力,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它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规律的要求和体现。
实现交通现代化须有中心城市和立体交通网为载体和依托,如公路、铁路、港口、航道、航空和管道,形成海、陆、空三位一体交通运输网。
因此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邻国日本的经验借鉴我们的邻国日本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
日本于1889年设立市制,1955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至1992年,日本共有城市663座,人口总和约9,630万人,占全国同期人口的77%,此时的日本已经进入了城市化高度发达阶段。
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代就已确立了交通先行的城市发展政策,此后一贯重视交通发展并颁布了一系列法规。
相关法规除城市规划法外,还有更高层面的国土利用规划法和国家主干高速公路建设法等。
交通发展为城市的扩展提供了前提。
在交通现代化进程中,日本国土的全面城市化也同时在进行。
从日本的经历不难看出,交通现代化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交通系统的发展,使城市容量扩大、城市与城市间的迅速交流得以实现,城乡差距得以缩小,城市的活力增强,最终改变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空间结构。
日本对交通发展的重视、城市交通先行的发展形式以及对新交通手段的研究应用,对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而言,尤其是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极高借鉴意义。
三、我国交通现代化历史发展及现状1、我国的现代化交通发展历史我国真正大规模的现代化交通发展仅仅是改革开放80年代后期才全面开展的,90年代中后期之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道路和公路系统相对还处於在交通基础设施,如道路-公路、公共交通设施等方面相当匮乏阶段。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城镇化发展论文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城镇化发展论文一、中国城镇化的战略嬗变与国家治理著名城市学家贝利曾指出,20世纪快速城市化过程尽管存在很多共性,但是其道路却各不相同,差异主要源于文化背景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并产生多样化的人类后果③。
新中国的城镇化战略,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演变。
正是在这种战略演进之中,国家治理的实践进程以及新近的公共治理需求变化得以呈现。
第一,抑制型城镇化或逆城镇化。
自新中国建立至“文革”结束,基于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城市(镇)化采取极为谨慎的限制发展思路,城市建设总体上处于相对迟缓甚至是停滞且有阶段性起伏的状态。
譬如,1949—1957年为显著的上升期,城镇化率从10.64%上升到15.39%;而1958—1965年间,则分别经历了前三年的快速增长和后五年的持续下降,城镇化率一度达到19.75%的阶段高位,也曾一度因撤销城市而迅速降至17.98%。
及至“文革”,城镇化基本停滞,1977年的城镇化率甚至负增长至17.55%④。
此阶段的城镇化,受到三方面因素的重大影响:一是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建设资源的匮乏。
建国初年,恢复秩序与发展生产面临严重资源紧缺,这对于选取乡村服从和服务于城市、以农村对城市的支撑能力为依据设计城市发展规模的思路影响深刻。
二是城市“生产性功能”的新设置。
革命后政权无论是基于秩序可控的考量,还是出于迅速促进国家建设的需要,都亟需发展出生产性而非延续传统的消费性城市定位,以工农产品“剪刀差”实现对乡村资源的超常规汲取,将经济上“小体量”的城市转变成为秩序支配的中轴。
从那时延续至今、被人们广为诟病的城乡二元体制,实际上是国家对城市功能进行生产定位置换的实践后果。
三是以满足城市人口控制、实现城乡区隔化治理的户籍制度。
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户籍制度,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确保资源供给和迅速形成国家统治力的强大功效。
然而户籍的居住固着功能逐渐衍生出新的内涵,它逐渐成为城乡分治体系下大量社会福利差异化配置的“分配器”,这实际上以计划方式固化了城乡之间的权益格局。
精选最新小城镇建设论文(精选8篇)完美版

小城镇建设论文(一):目前,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作为有战略好处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长远的、复杂的、系统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
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务必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
一、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普及性是重点性的基础,重点性是普及性的结果。
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取发展起来的。
同样,此刻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发展成为大中城市,但是,更多的小城镇永久不能成为大中城市,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
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有选取地、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目前的小城镇设置确实颇多,具有很高的普及性。
全国共有18000多个,山东省有1000多个,平均每个只有3万人左右。
青岛市郊区不足1万平方公里,却有111处小城镇,平均人口只有3.5万人,而且此刻都各自为政,每个小城镇都进行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都进行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
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此刻大家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既没有必要,又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务浪费。
在这种状况下,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突出重点性。
从现实状况看,要在面上透过撤镇建乡,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阻力是比较大的,不容易做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
可行的办法是,有选取地建设小城镇,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
基本的选取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
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区域,能够按10万左右人口的规模来布局,人口密度小的区域能够再少一点。
其次要选取那些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集中精力进行建设。
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

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论文新型城镇化就是以人为核心进行城市规划和发展,通过充分考虑所有受众、把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新型的自然、经济和社会风貌,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实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理念是要将人民的切身利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土地资源,并且尊重和尊重居民的权利和利益。
因此,新型城镇化更关注当前的居民需求,对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更多的资源,新型城镇化的规划中要注重文化建设和旅游业开发,要解决落后地区及其贫困群众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水平,要严格监管房地产行业,保障居民安居乐业。
新型城镇化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要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居民的福祉为本,把新型城镇化融入到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生态文明的统一。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就是要重视人民的福祉,把居民的实际需求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效益,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开发,发展以人为核心的城市新模式,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生态文明的统一。
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对人民的权利和利益进行充分保护,赋予人民更多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关注城市发展的权利。
比如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发展模式,实行有利于居民的建设规划,改进居民的生活环境,通过政策手段和科学技术把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推向更高层次,比如公共交通、教育资源、健康设施等,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权利,尊重人民的意见和主张。
此外,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也应加强城市安全,将安全置于首位,以便维护居民的基本权利,防止犯罪及其恶劣影响,控制及一定程度上防控社会矛盾的发生,并积极实施社会问题的解决,实现城市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协调发展目标。
要想实现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发展,政府和城市管理者应当加大公共安全的投入,加强政府社会保障的完善,加大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和配套政策的投入,注重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统一发展。
新型城镇化参考论文2000字2篇

新型城镇化参考论文2000字2篇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当前的热点话题,但是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对城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有些地方盲目推进小城镇建设,试图通过转化农民户口提高城镇化率,而忽视了现实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其次,对“国际化”建设标准的认识也存在偏差,应该以国际通行标准为目标,而不是仅仅为了满足外国人的需求。
此外,小城镇建设思路不明,规划滞后、建设思路不明确,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最后,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不配套,需要充分考虑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以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在城镇化建设中应该更加注重实际条件和可持续发展,避免盲目推进小城镇建设。
同时,应该以国际通行标准为目标,注重规划设计、基础设施、绿化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标准。
在小城镇建设中,应该明确建设思路,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最后,应该充分考虑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以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必须始终关注“人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让人民受益。
这意味着城镇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城镇化本身。
城市的发展应该以人为中心,树立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和气氛。
新型城镇化的保障需要进行一体制机制改革。
首先,户籍制度应该分类、分层次、分阶段推进改革,考虑到我国国情的复杂性和区域差异。
在中小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固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应该根据自己的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享受城镇户口的所有待遇。
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其他大城市应该合理控制规模,完善落户政策,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其次,应逐步取消城乡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的划分方式,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推行居住证制度,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最后,应逐步剥离粘附在城镇户口的各种福利和保障,最终实现二者完全脱离。
户籍制度改革的目的是让已经在城市生活的2.6亿农民工和未来进城的农民和城市居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最终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
形势与政策论文之浅析如何解决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问题

浅析如何解决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问题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之所在,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火车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王牌”引擎。
但是在我国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城镇化模式转型已经刻不容缓,新型城镇化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做好科学规划,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城镇化的质量,注意保护耕地和环境,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传统的城镇化中,规划体系混乱,科学性不强,执行也缺乏严肃性,造成城镇的布局、规模不合理、功能不完善、城镇间的协同效应不强。
而且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到2008年,我国耕地面积总共减少了1.8亿多亩,平均每年减少700多万亩。
再者对城镇化与产业化的关系脱离也造成了许多问题如“有城无市”,的鄂尔多斯康巴什“鬼城”。
如何解决并注意城镇化发展带来的问题1、城镇化既要有国家层面的总体规划,又要有每个城镇的具体规划。
新型城镇化既要按照“十二五”规划中“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大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对城镇化的布局进行总体规划,做到东、中、西,大、中、小协调发展。
具体到每个城镇,又要结合本地的地理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文条件,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精做细自己的城镇化方案,形成自己的特色,避免出现千城一貌的局面。
同时,城镇规划要保持一定的前瞻性、权威性、连续性和衔接性,规划一旦形成,除按程序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外,不可来回变动。
2、提高新兴城镇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现在新兴城镇、特别是农村整建制转居以后,承担具体管理职能的往往是原来的乡镇政府及原来的村委会,但由于乡镇政府权限有限,及缺乏管理城镇的经验,往往造成新兴城镇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
在现行体制下,乡镇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统一,乡镇财政处于财政压力的终端,受到县级财政的种种约束,但作为地方基层政府的乡镇,往往成了城镇化的最终执行者和建成后的管理者,处于诸多矛盾的风口浪尖之上。
新型城镇化申论范文

新型城镇化申论范文
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核心,以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水平为重点,以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为基本方向,以城市和农村一体化发展为根本途径,以城市和农村共同繁荣为终极目标的城镇化形态。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首先,新型城镇化可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将得到提升,城乡差距将逐渐缩小。
农村居民也能享受到更多城市化带来的便利和福利,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成为可能。
其次,新型城镇化可以推动经济增长。
城市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城镇化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口和资金流入城市,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城市化也会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良性的经济循环。
最后,新型城镇化可以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城市化带来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教育、医疗资源将为居民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城市化也能够改善环境和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使人们更加愿意在城市生活和工作。
总的来说,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注重保护环境和改善居民生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新型城镇化,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论文

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论文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新型城镇化作用的认识,明确新型城镇化的方向和原则,确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我国已步入中等总收入国家行列,但发展还很不均衡,尤其就是城乡差距量小范围广,差距就是潜力,未来几十年最小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城镇化就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就是扩大内需的最小潜力所在,也就是未来经济快速增长的最小后劲所在,必须紧紧围绕提升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主动鼓励城镇化身心健康发展。
我们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必须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路子。
如何发展新型城镇化,目前全国尚处于探索阶段。
我认为,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新型城镇化作用的认识,明确新型城镇化的方向和原则,确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一、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促进作用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也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主要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1、新型城镇化就是全面投入使用小康社会的内在建议。
十八小明确提出了“全面投入使用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必须同时实现全面小康目标,重点和难点还是在农村。
必须消解城乡二元结构,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新型城镇化就是必由之路。
只有大力推进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就可以不断增大地区之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以及相同的社会阶层之间的总收入差距,就可以为经济长期稳定较慢发展提供更多动力源泉,就可以更有力地缔造就业机会、推动人口迁移、调整产业结构,就可以更有效地助推工业发展、推动文化交流、深化对外开放,从而为投入使用“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完善、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经济繁荣、社会更加人与自然、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小康社会开拓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不断扩大,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
在不断摸索和创新城镇化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改变原先粗放型的发展道路,结合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城镇化内在质量的提升,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
新型城镇化就是指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镇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推动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中心城区与建制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是建设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的本质问题、关键问题、核心问题。
因此我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坚持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务实作风为保证,以扎实工作为依托,因地制宜、抓住重点、把握要点,把心思精力和本领用到新城镇化建设上。
一、以科学发展为统领,统筹安排。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
想要取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胜利,需要首先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坚持规划先行原则。
在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的基础上,以科学的规划设计指导新型城镇化。
把规划作为推进城乡建设的“第一道工序”,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设计,既站位全局、围绕全局、融入全局、服务全局,又立足本地,总结谋划,规划布置。
远期、中期规划要充分论证,科学准确,努力做到不留败笔、不留遗憾、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人民的评论;近期规划要切实可行,重点做好三年特别是当年发展规划设计。
坚持城乡统筹原则。
以城乡统筹规划为先导,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综合研究,统一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居民生活区、工业园区、商贸区、休闲区、生态涵养区等;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加速推进城乡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国民待遇。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立足实际,充分考虑中心城区、乡镇、村庄发展水平、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等因素,明确优先、重点开发区域,划定限制、禁止开发区域,采取不同的建设类型和建筑档次,凸现特色,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进度,做到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协调推进、有序适度开发,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
二、充分利用资源、克服发展短板。
充分利用政策杠杆作用,从制度层面引导“两化”的推进。
结合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走向,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户籍制度、产权制度等改革。
从招商引资入手,加大对工业的引进聚集作用;从退城入园入手,形成工业的规模成本效应;从定位功能分区入手,吸附周边人口资源,突出区域特色,从而形成新型城市化社区。
改善市场环境、政务环境等,对周边产业产生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形成工业体系,为城镇化提供支撑。
短板原理,即一个木桶装水的多少,取决于其最短的一块木板。
反短板原理,即一个木桶最长的一块木板决定其在一定范围内的特色与优势。
这给我们提出了两个层面的主攻方向。
在“两化”的演进中,我们要立足现有优势,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反促工业化的聚集、落地和发展;从推进城镇化层面来说,在当前宏观经济整体较为不利的形势下,要进一步加长城市建设短板,在不能满足全面开花的条件下,也要坚持用适度超前理念统筹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