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与中国传统文化_朱东安

合集下载

曾国藩的洋务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曾国藩的洋务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近代史研究》
《抗日战争研究》
《近代史资料》
本所
历史
近代人物
对于如何处理外国侵略的问题,曾国藩言论不少,而行动则只有办理天津教案一事,尚不足以完整地体现其洋务思想的全貌。而深得恩师心传的李鸿章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表现,则可以作为曾国藩洋务思想的注脚,实际上亦为洋务运动作了历史性的总结。政治上的腐败和对外不抵抗主义,不仅断送了北洋舰队,且使中华民族陷入空前未有的严重危机。它使中国人大开眼界,从而看清了洋务派的所谓“求富求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而随之而起的割地狂潮,更使中国人民深切体验到亡国灭种迫在眉睫的滋味,以至百年之后人们对这段历史仍是刻骨铭心!
曾国藩谈论洋务的地方很多,而最集中、最典型者则莫过于同治元年五月初七日同幕僚宾友的一段谈话。《手书日记》载:“与幕府诸君畅谈,眉生言及[夷]务。余以为欲制[夷]人,不宜在关税之多寡、礼节之恭倨上着眼。即内地民人处处媚[夷],艳[夷]而鄙华,借[夷]而压华,虽极可恨可恶,而远识者尚不宜在此等处着眼。吾辈着眼之地,前乎此者,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伤毁我宗庙社稷,目下在上海、宁波等处,助我攻剿发匪。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国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为下手工夫。”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外国侵略问题的战略思考,一是对外国侵略问题的具体对策。前者可谓怀德弃怨,化敌为友,后者可谓自我振作,师夷长技。实际上包含着内政与外交两个方面的内容,而内政方面又包含整顿吏治与兴办军工科技两个要点。就其内在联系而言,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后者是前者的最终目标,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结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由此可见,所谓洋务,是由夷务一词转换来的,实际上不仅指外交事务而言,也不仅指造船制炮等西方科学技术,而是包含着如何对待和处理外国侵略问题的全部政策与策略。曾国藩所谈的上述各点,亦不仅是曾国藩个人的思想,而是整个洋务派与洋务运动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纲领。可见,将曾国藩的洋务思想仅限于军工科技一个方面是不恰当的,由此得出的对曾国藩及洋务派、洋务运动的认识也难以全面、准确。

曾国藩与中国传统文化读后感

曾国藩与中国传统文化读后感

曾国藩与中国传统文化读后感初读《曾国藩传》前,觉得曾国藩只是个众人皆知、无人不晓的”卖国贼“,勾不起我的阅读兴趣。

但翻阅数页之后,似乎有点爱不释手了。

从国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国藩的确是个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顾,屈服于西方列强对华政策而又竭力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卖国贼“。

对于其一生的罪恶我觉得不应该归咎于他个人品质,而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条件下的地主阶级决定的。

从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曾国藩是个修养颇高,有头脑、有远见和有谋略的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七个阶段:跻身于六曹、建立湘军、李秉衡江西、对决安庆、攻破天京、进剿搓失利和抑郁症而死去,堪称存有起至存有条叶,人生变数无穷,念之颇存有感慨。

首先,曾国藩精通古文,广泛猎读,在学术上向很多当时有名人士请教,这些不仅增长了个人方面的见识,也大大提高了个人声望。

曾国藩能如此顺利成为二品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勤奋好学和聪明能干,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穆彰阿的垂青和举荐。

也许是这一切对于曾国藩来说太顺利了,造就了他当初锋芒毕露、自恃清高的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间处处碰壁、受到地方官员的百般排挤和刁难。

其次,曾国藩经过一年的大彻大悟再度出马,奉命为钦差大臣和两江总督,为其大展夙志提供更多了舞台。

其实曾国藩奉命为两江总督就是清政府为形势所逼迫,迫不得已,由于清政府所靠反抗太平天国的江南大营就在此时溃退,就可以靠曾国藩集团所建立的湘军去反抗太平天国了。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机会永远垂青于存有准备工作的人。

再次,湘军攻陷天京以后,曾国藩自剪羽翼,释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见其经验丰富,政治嗅觉之灵敏,审事详明,处事果断。

最后,曾国藩就是个爱才如命,求才若渴的贤人。

行军当兵,每到一地,必广为访案,凡具有一技之长者,必设法改至,交为己用;闻有德才并并任者,更不惜重金,驰书延请。

他还能够虚心纳言,引导众幕僚直言敢于谏,故能接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他在事业上能获得如此顺利,与其存有非常大的关系。

曾国藩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

曾国藩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

曾国藩,可能是中国近代史上 争 议最大的 人物 , "誉 之则 为圣相 , 谳之则为元凶" �称赞他的人, 说他 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 者,引进 西方文化的带头人, 圣相, 孔孟朱熹 之后 复兴儒学的圣哲,挽 狂澜于既 倒的 伟人,中兴第一名臣 ;骂他的 人, 说他是杀人如麻的 "曾剃头" , 元 凶, 汉奸, 刽 子手 � 卖 国 贼 �� 如 此 截 然 相 反 的 评 论加 到 同 一 个 人 身 上, 实 在是 一 种 奇 观 ! 评论的差别 ,来自政治观点的 不 同 �抛 开 政 治立 场 不 谈 , 仅从文化 角度 来说,曾国藩无疑是 儒家"正 心� 诚 意�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道路 的实践者,并最终达 到了儒家 "立德� 立言� 立功" 三不朽的理想境 界 �而 由 于 他 在政 治 � 军 事方 面 的 巨 大成功, 他在文化� 教育方面的影响 力就更显巨大, 泽及后世� 中国 现代 史上 的两 个大 人物 , 都曾 对曾国藩表示高度钦 佩:蒋介 石一 生奉曾国藩为理想人 物,并以 曾 的言行 教育 后代 ;毛 泽东 则说 , " 吾 于 近人 , 独 服 曾文 正 � " 曾国 藩 在 文化和教育方面的影 响力, "近代无
2010 年 6 月 (总 第 3 02 期 )
农 家之 友
NO. 6, 2010
� � � � � NONG JIA ZHI Y OU (c m la i e l , 化 情 结
刘 霞 王俊静
(中南 大 学 政 治 学 院 湖 南 大 学 马 克 思主 义 学 院 ,湖 南长 沙 4 1008 3) [摘 要 ] 曾 国 藩是 传 统 文 化 引 以 为 荣 的 人 物 , 尤其是儒家所期盼的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在曾国藩的身上 得 到 了 几 近 完 美 的体 现 , 我 们可 以 通 过 曾 国 藩 看 到传 统 文 化 是 如 何 陶 铸 人的 精 神 世 界 , 如 何 规 范 人 的 外 在行 为 �另 一方面, 也 可 以 借 助 曾 国 藩 这个 人 来 形 象 的 了 解 究 竟 什 么 是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 理 论 是 灰 色 的 , 生命之树长青, 鲜活的 人 才 具 有 永 恒 的 魅力 � [关 键词 ] 曾 国 藩 ; [中 图分 类 号 ]G4 0 中 国传 统 文 化 ; 儒家文化 [文 章 编 号]16 7 1- 814 3 (2010 ) 06 - 0125 - 0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曾国藩家书》与儒家思想的现代传承

《曾国藩家书》与儒家思想的现代传承

曾国藩家书与儒家思想的现代传承引言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明,是晚清时期的名将和重要政治家。

除了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成就外,他还以其家书而广为人知。

这些家书被认为是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曾国藩家书与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

曾国藩家书概述曾国藩的《曾氏百朋文编》是一部包含1200多封信函的集合,主要写给亲友、学生和官员。

这些信件涵盖了政治、军事、教育、道德等各个领域。

他通过这些信件向收信人传达自己对于品德修养、忠诚奉献和治理国家的思考。

儒家思想在曾国藩家书中的体现在曾国藩家书中,可以明显看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首先,曾国藩强调个人品德修养,注重发展自己的德行,并通过信件鼓励亲友和学生培养道德品质。

其次,他强调家庭伦理和家族责任,提倡孝敬父母、照顾子女,并传达了对于家族荣誉和传承的重视。

此外,曾国藩还关注社会公益和国家治理,积极推动教育事业、农田水利工程等社会福利项目。

曾国藩家书的现代价值曾国藩家书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如今仍对现代社会产生着积极影响。

首先,这些信件提供了儒家思想在实践中的实例,为人们树立了榜样。

其次,曾国藩家书强调个人品德、家庭责任和社会公益,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这些价值观可以引导人们追求良好品质、建设和谐家庭以及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在现代社会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儒学研究机构的建立、儒学课程的设置以及儒家价值观在教育体系中的传承都体现了对于儒家思想的重视。

此外,各种书籍、电影和其他媒体形式也通过宣传推广儒家思想,进一步促进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

结论曾国藩家书是儒家思想在实践中的生动见证,通过这些信件可以看到他对于品德修养、孝道和社会公益的关注。

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价值观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并为人们树立了榜样。

通过对曾国藩家书及其中体现的儒家思想的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使其继续发挥作用,并让儒家思想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真正智慧之光。

曾国藩与中国传统文化_朱东安

曾国藩与中国传统文化_朱东安

曾国藩与中国传统文化朱东安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造就出来的最后一代出色人物的典型代表,不仅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且带头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既是其精华所聚,又是其糟粕所聚。

精华所聚,使其获得事业上的某些成功,声名远播,影响及于后世。

而糟粕所聚则使其顽固保守,倒行逆施,强为不可为之事,硬做不应做之人,永远难逃人民的谴责,最终成为近代史上的一个悲剧人物。

多年以来,人们对曾国藩的历史评价常常出现大起大落,有时甚至尖锐对立,大相径庭。

这除了政治上的直接原因之外,还往往出于文化上的原因,即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评价紧密相关。

笔者不揣浅陋,试图从二者的关联上谈点对曾国藩与传统文化的看法,不当之处,请读者多加批评指正。

(一)曾国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门各派,义理、考据、词章、经济乃至诸子百家,都采取全盘继承的方针,主张兼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付诸应用。

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在最后一个果累累,而且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种流派几乎无不具备。

他们门户森严,自相标榜,无不党同伐异,抑人而扬己。

曾国藩虽早年讲习理学,却并无门户之见。

他在一封信中表达自己治学的志向称:“于汉宋二家构讼之端,皆不能左袒而附一哄,于诸儒崇道贬文之说,尤不能雷同而苟随”。

而自己则“欲兼取二者之长,见道既深且博,为文复臻于无累”。

对经世致用之学,曾国藩尤为重视。

以往学者多视经济之学为做官术,不把它当成一门学问。

故姚鼐、唐鉴谈论为学之道,仅及义理、考据、词章三门。

而曾国藩则明确表示,“有义理之学,有词章之学,有经济之学,有考据之学”,“四者不可缺一” ,并从儒学创始人孔子那里找到根据,称“经济者在孔门为政事之科,前代典礼政书及当世掌故皆是也” 。

对儒学以外的诸子百家各学派,曾国藩亦主张兼师并用。

他在日记中总结自己的治学体会道:“周末诸子各有极至之诣”,“若游心能如老庄之虚静,治身能如墨翟之勤俭,齐民能如管商之严整,而又持以不自是之心,偏者裁之,缺者补之,则诸子皆可师也,不可弃也。

曾国藩故居家风教育主题

曾国藩故居家风教育主题

曾国藩故居家风教育主题曾国藩故居家风教育主题一、引言曾国藩是清代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家风极为严谨的人物。

他的故居,位于安徽省歙县,是中国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文化名人故居,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国藩故居的家风教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教训和启示。

本文通过对曾国藩故居家风教育的研究和总结,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弘扬和发扬曾家家风,培养优良家风,使家庭成员更好地获得全面发展。

二、曾国藩故居的历史与文化1. 故居的历史背景曾国藩故居建于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它有两个重要的含义。

一是作为曾国藩家族的根据地,以便他在大家族中掌握更多的权力。

二是作为曾国藩的精神堡垒,以便他向家族成员传递充满正能量的家风。

2. 故居的建筑风格曾国藩故居以中轴线为基本构架,分为前、中、后三个院落,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

整个建筑群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建筑精细,色彩和谐,尤其是各式各样的雕刻、壁画和斗拱,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曾国藩故居家风教育的特点1. 严格的家庭规矩曾国藩故居注重家庭规矩的培养,家中的成员必须遵守严格的礼仪规范,包括起居作息、家务分工、言谈举止等方面。

这些规矩不仅使家庭成员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律和自制力。

2. 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曾国藩故居强调务实精神,他认为只有经过实践和扎实的学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这种态度也反映在家风教育中,家庭成员被鼓励努力工作并积极进取,不浮躁,不虚华。

3. 崇尚节俭的生活态度曾国藩故居倡导节俭的生活态度。

他在饮食、穿着、居住等方面都非常节俭,并且鼓励家庭成员不浪费物质和时间。

他的节俭观念也影响了家庭成员,让他们懂得珍惜资源,学会节约并且远离奢华。

四、如何发扬曾家家风,培养优良家风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家庭成员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道德学习和个人修养。

我们应该明白,家庭是培养优良家风的第一课堂,家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关心和帮助是建立家庭和睦的基础。

曾国藩领导思想之漫议

曾国藩领导思想之漫议

曾国藩领导思想之漫议引言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云士,号长泰,山东曲阜人。

他是清朝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

曾国藩的领导思想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主张“实学兴邦”,强调“知行合一”,提倡务实、勤奋和诚信的精神。

一、实学兴邦曾国藩非常重视教育和学问的重要性,认为实际的知识和技能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他提出“实学兴邦”的口号,主张将实际的学问应用于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中。

实学强调实践和实用,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

曾国藩自己也以身作则,通过勤奋学习和不断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他不仅精通儒学经典,还学习了国学经典以外的其他学问,如军事学、科学技术等。

他同时也非常重视经济学的研究,认为经济繁荣是国家强盛的基础。

二、知行合一曾国藩提出“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应相结合。

他认为单纯的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和行动力。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和应用知识。

曾国藩在自己的治理实践中践行了“知行合一”的原则。

他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改革措施,如推行农田水利、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等,充分发挥实践的作用。

他在军队建设方面也是如此,他注重军事理论的学习,同时也注重训练和实践,使自己的部队在实际战斗中不断进步。

三、务实、勤奋和诚信曾国藩一生都秉持着务实、勤奋和诚信的原则。

他注重实际效果,重视实践的结果和实实在在的成果。

在治理和军事行动中,他总是强调效益和实用性,追求真正的实绩。

曾国藩的勤奋也是众所周知的。

他每天都起得很早,工作十分努力,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他带头努力工作,鼓励他人勤勉,形成了一股向上的工作氛围。

曾国藩还非常重视诚信的原则,他坚持守信用、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他的诚信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也为他在政治、军事等领域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结论曾国藩的领导思想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儒家的实践性和道德伦理。

他的实学兴邦、知行合一和务实、勤奋和诚信的原则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PPT70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PPT70页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力— —曾国藩管理方略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第三章桐城派古文的发展、中兴与末路

第三章桐城派古文的发展、中兴与末路

第三章桐城派古文的发展、中兴与末路桐城派与“桐城三祖”桐城派是清中叶形成的一个以学习唐宋古文相号召的散文流派,其创始人是同出于安徽桐城一邑的方苞、刘大櫆、姚鼐,号称“桐城三祖”。

桐城派的分期与代表人物五四文学革命与“桐城谬种”新青年》刊钱玄同寄胡适之信惟选学妖孽,桐城谬种,见此又不知若何咒骂。

虽然得此辈咒骂一声,便是价值增加一分也。

[]惟选学妖孽所尊崇之六朝文,桐城谬种所尊崇之唐宋文,则实在不必选读。

[]彼选学妖孽与桐城谬种,方欲以不通之典故与肉麻之句调戕贼吾青年。

[]然对于迂谬不化之选学妖孽、桐城谬种,实不能不以如此严厉面目加之。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后桐城派的发展与危机中国古典散文的发展,至唐代贞元、元和以后,生出古文一派。

韩愈等人以恢复儒家思想统治为己任,以取法先秦、两汉奇句单行文体相号召,以改革文风文体、文学语言为内容,形成了极有声势的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荡涤了六朝绮丽委靡的文风,恢复了奇句单行散体之文的历史地位,开创了自由抒写、言之有物、简练干净、文从字顺的散文传统,使散文走向了写景、抒情、言志、议论的广阔天地韩愈与古文的“道统”、“文统”说在唐代古文运动中,韩愈以恢复儒家思想权威为己任,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于孔、孟相传之道为古道,而以上至六经,下逮《庄》、《骚》、先秦、两汉奇句单行文章为古文。

此种关于古道与古文传统的排列和叙述,成为古文一派道统、文统说的滥觞。

方苞、姚鼐对桐城派的道统与文统建构姚鼐辑《古文辞类纂》于唐宋八家之后,明录归有光,清录方苞、刘大櫆,以标明文统传绪所在。

方苞(1668-1749),生于康熙七年,康熙三十年入京师,康熙四十五年进士,后因《南山集》案入狱两年,因学问好能古文,被康熙赦免,官至礼部侍郎。

享年82岁。

刘大櫆(1698-1779),生于康熙三十七年,晚方苞30年,雍正四年(29岁)游京师,拜在方苞门下。

享年82岁。

姚鼐(1732-1815),生于雍正十年,晚方苞64年,晚刘大櫆35年,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充四库全书编修官。

评朱东安《曾国藩传》

评朱东安《曾国藩传》

文章

是经 不 起推 敲 的

请看 曾 国 藩 这一 时 期与 此有关 的几 段家 书 此 乃 臣子 必 尽 之 分
,

分兵 北 援 以 应 诏
,
,
吾 辈所 以 恭 窃虚 名 今 变 舆播 迁
, ,
,
为 众所 附者
,
,
全 凭忠 义二
,

不 忘君
谓 之忠
,
不 失 信于 友
,
谓 之义
,

而 臣 子 付 之 不闻 不 问 根本 倘 拔


,
从 北 援这个

小插 曲
论证
, ,
更加 清 楚 地 看 出 曾 国藩 的 真 面 目

,
曾国 藩
,
`
先 安 内而 后 攘外
的 思 想 由来 已 久
而 唯 有 在这次 北援 问 题 上表 现得 最为 典 型 最 表 明 他的这 种反 动 思 想 已 经 发展成 为 一 条
为集 中 20
可 以 说 是他 思 想发展 中的 一 个 重 要标志
请求由曾
,

胡二人 中 指 派 一人 统兵 曾 国藩
,
,
护 卫 京散
按 照 他 的 计算
从 祁 门 至 北 京 往 返 奏 报大约 需 要 一 个 月 的 时 间 或者另 有 他 变
,
在 这 段 时 间里

或者 清廷 已 与外 国 侵略者 订 立 城下 之 盟
“ ” “
那 时局 势就
大 为 不 同了 作者 以 大 量 篇 幅
不全
谈 我粗 浅的看 法

记住曾国藩4句话

记住曾国藩4句话

记住曾国藩4句话
1.心存天下,立身正道:曾国藩在为官一生中一直秉持着“心存天下”的理念,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走正道,为官清廉,不惜得罪权贵,保护百姓利益。

2. 以治定乱,以乱治平:曾国藩明白,想要治理一个乱世,必须先让人心安定,同时在平静的时候制定好有效的政策和制度,以便面对将来的动荡局面。

3. 治国必先治民,治民必先养心:曾国藩深知,国家的治理必须从基层做起,先将人民的生活改善、心理需求满足,才能慢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塑造出一个真正有信仰、有文化、有道德的国民群体。

4. 学习须有恒心,进取须有胆略:曾国藩是一个勤奋好学、敢于进取的人,他一生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伟人。

他的这种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人,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

- 1 -。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 云仙仁弟亲家性近急遽,纂联奉赠。 同治元年八月,曾国藩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曾国藩管理方略之九:暇
筠仙性情笃挚,不患不任事, 患其过于任事,急于求效。 ——曾国藩同治元年致李鸿 章
与僧格林沁、李湘芬、文煜 毛鸿宾的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曾国藩管理方略之九:暇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曾国藩管理方略之一:重
你语言太快,举止太轻。最近能坚持用 “迟、重”二字来补救吗?
你的短处在于言语欠钝讷,举止欠端重。 日日留心,专从“厚重”二字上用劲。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曾国藩管理方略之一:重
好轻易谈论用兵之道的,他的阅历一定 很浅。好轻易攻击别人短处的,他的修 养一定很差。
曾国藩管理方略之七:勤
“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 既然办理军务,就是处于功利之中,应当时
时勤劳,如同农民务农、商人经商、篙工下 滩一样,白天工作,晚上琢磨,以求事情有 济。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曾国藩管理方略之七:勤
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三勤:口勤、脚勤、心勤。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曾国藩管理方略之二:耐
心境要安静,思虑要深远。心境安静则 精神爽朗充沛,思虑深远则谋划事情周 详。爽朗充沛,志向就不会被扰乱。谋 划周详,事业就不会受到阻隔。
——《鬼谷子》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曾国藩管理方略之二:耐
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必不能妥善。 老弟你近年来在我愤怒和激动的时候,总是
1840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 1843年大考翰詹,列二等第一名, 此后年年升迁,至1847年升为内 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唐浩明:曾国藩与中国传统文化

唐浩明:曾国藩与中国传统文化

唐浩明:曾国藩与中国传统文化唐浩明:曾国藩与中国传统文化作者:唐浩明对于曾国藩,后人有很多评议。

褒之者因他立德立功立言,而称他为一代完人、千古楷模;慕之者认为他以一农家子而封侯拜相,权倾天下而得善终,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人智者;贬之者则基于他镇压太平天国而骂他为汉奸、卖国贼、刽子手。

我个人以为,若跳出政治事功的圈子,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这位晚清人物,可能会更客观更准确一些。

在我看来,曾国藩应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培育出来的典型人物,或者说是严谨的规范的中国传统文化实践者,甚至还可以更高一点地说,他是中国最后一个传统文化集大成者。

这里,我从八个方面来展开这一论题。

一、系统的正规的长期教育,使曾氏的精神世界从一开始便皈依于中国传统文化。

曾国藩的祖父是一个善于治事治家的能干农人。

在他的手里,曾家开始进入小康之境,他的三个儿子都能受到教育。

长子曾麟书一辈子充当塾师,并拥有秀才功名。

曾家是当地受人尊敬羡慕的耕读之家。

因此,曾国藩的家虽然在偏僻的乡村,但却充满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

曾国藩五岁发蒙,先后就读于其父授课的利见斋、锡麒斋及衡阳唐氏家塾、湘乡涟滨书院、长沙岳麓书院。

他十四岁开始应童子试,到二十三岁时,经过八次考试才中秀才。

二十四岁考中举人,接下来经过三次会试,在二十八岁那年考中进士、点翰林。

长达二十三年的寒窗苦读,多达十二次的科举考试,在修得功名正果的同时,也将曾氏的精神世界别无选择地牢牢皈依于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经典文化。

现今保存下来的名曰《小池》五律,是曾氏十四岁时的作品。

诗是这样写的:“屋后一枯池,夜雨生波澜。

勿言一勺水,会有蛟龙蟠。

物理无定资,须臾变众窍。

男儿未盖棺,进取谁能料?”一个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说熏陶下,积极进取,对人生抱有很大期望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流传于世的他的会试文章《九月戊辰诸侯盟于葵邱》,对齐桓公纠列诸侯会盟葵邱,重申尊王室而讨伐背离之举予以高度赞扬。

曾国藩经典语录解读2推荐几本曾国藩的书

曾国藩经典语录解读2推荐几本曾国藩的书

曾国藩经典语录解读2推荐⼏本曾国藩的书基本没看过,谈不上推荐,只有罗列出来,看是否有你感兴趣的。

有关曾国藩的图书⽬录蒋星德:《曾国藩之⽣平及其事业(1811-1872)》,商务印书馆,1935年。

胡哲敷:《曾国藩》,重庆中华书局,1943年。

李⿍芳:《曾国藩及其幕府⼈物》,贵阳⽂通书局,1947年;岳麓书社,1985年。

汪世荣编:《曾国藩未刊信稿》,中华书局,1959年。

六哲:《曾国藩》,上海⼈民出版社,1984年。

《曾国藩全集》,岳麓书社,全30册。

1985年⾄1994年。

朱东安:《曾国藩传》,四川⼈民出版社,1985年。

黎庶昌撰、梅季标点:《曾国藩年谱》,岳麓书社,1986年。

钟叔河整理点校:《曾国藩家书》,湖南⼤学出版社,1989年。

隋丽娟:《曾国藩》,哈尔滨出版社,1990年。

唐浩明:《曾国藩》,湖南⽂艺出版社,1990-1991年,1997年;岳麓书社,1992年;⼈民⽂学出版社,2002年。

成晓军:《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化》,湖南出版社,1991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家训》,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家训⽇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

曾国藩:《冰鉴注评》,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朱东安:《曾国藩幕府研究》,四川⼈民出版社,1994年。

曾国藩:《曾国藩教⼦书》海南出版社,1994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海南出版社,1994年。

萧⼀⼭:《曾国藩传》,重庆胜利出版社,1944年;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1994年。

张辉主编:《曾国藩之谜》,经济⽇报出版社,1995年。

曾国藩著、刘毅政编:《曾国藩⽇记:求阙斋⽇记类抄》,⾦城出版社,1995年。

易孟醇:《曾国藩传》,⼴西⼈民出版社,1995年。

伊⼒编著:《曾国藩智谋全书》(2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王澧华:《曾国藩家藏史料考论》,⼴西师范⼤学出版社,1996年。

罗绍志、⽥树德:《曾国藩家世》,江西⼈民出版社,1996年。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曾国藩,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家,他的家风家训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曾国藩家风家训的背景、历史背景、核心理念、实际运用、影响和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背景介绍曾国藩家风家训的建立,源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家族传统。

曾国藩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家族重视教育和道德修养,他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并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

曾国藩在治理家庭和社会时,坚持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融入家族教育和治理中,形成了具有曾氏特色的家风家训。

二、历史背景曾国藩所处的清朝末年,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曾国藩凭借其卓越的才华和人格魅力,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对家族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

因此,他积极倡导家族和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将家族治理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家风家训。

三、核心理念曾国藩家风家训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孝悌: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心他人是家族的基本道德。

曾国藩认为,孝悌是家庭和谐的基础,是培养子女品德的必要条件。

忠信:忠诚于国家、信任他人是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曾国藩强调,忠于国家、遵守法律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要以诚信待人,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礼义:礼仪和道德是家族教育的重点。

曾国藩强调,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礼貌待人,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做到言行一致。

廉耻:廉洁自律、知耻近勇是家族成员的基本素质。

曾国藩认为,家庭成员应该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不为私利所动摇,同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能力。

和谐:家庭和谐是曾国藩家风家训的核心目标。

他强调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理解、尊重和支持,共同维护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

勤俭:勤劳节俭是家族传统美德。

曾国藩思想中潜藏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曾国藩思想中潜藏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曾国藩思想中潜藏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刘雅莉
【期刊名称】《新课程(教师版)》
【年(卷),期】2017(000)002
【摘要】从狭义文化视角出发,简要评说曾国藩思想中潜藏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并以此祈望有助于推动学术界对曾国藩文化思想的源流与影响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总页数】1页(P235)
【作者】刘雅莉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
2.曾国藩的洋务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3.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准确把握——析钱穆先生关于中国道德精神超宗教性思想
4.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
5.中国传统小说中潜藏叙事的发轫与繁盛——试析从《聂隐娘》到《红楼梦》中的隐喻性话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与中国传统文化朱东安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造就出来的最后一代出色人物的典型代表,不仅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且带头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既是其精华所聚,又是其糟粕所聚。

精华所聚,使其获得事业上的某些成功,声名远播,影响及于后世。

而糟粕所聚则使其顽固保守,倒行逆施,强为不可为之事,硬做不应做之人,永远难逃人民的谴责,最终成为近代史上的一个悲剧人物。

多年以来,人们对曾国藩的历史评价常常出现大起大落,有时甚至尖锐对立,大相径庭。

这除了政治上的直接原因之外,还往往出于文化上的原因,即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评价紧密相关。

笔者不揣浅陋,试图从二者的关联上谈点对曾国藩与传统文化的看法,不当之处,请读者多加批评指正。

(一)曾国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门各派,义理、考据、词章、经济乃至诸子百家,都采取全盘继承的方针,主张兼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付诸应用。

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在最后一个果累累,而且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种流派几乎无不具备。

他们门户森严,自相标榜,无不党同伐异,抑人而扬己。

曾国藩虽早年讲习理学,却并无门户之见。

他在一封信中表达自己治学的志向称:“于汉宋二家构讼之端,皆不能左袒而附一哄,于诸儒崇道贬文之说,尤不能雷同而苟随”。

而自己则“欲兼取二者之长,见道既深且博,为文复臻于无累”。

对经世致用之学,曾国藩尤为重视。

以往学者多视经济之学为做官术,不把它当成一门学问。

故姚鼐、唐鉴谈论为学之道,仅及义理、考据、词章三门。

而曾国藩则明确表示,“有义理之学,有词章之学,有经济之学,有考据之学”,“四者不可缺一” ,并从儒学创始人孔子那里找到根据,称“经济者在孔门为政事之科,前代典礼政书及当世掌故皆是也” 。

对儒学以外的诸子百家各学派,曾国藩亦主张兼师并用。

他在日记中总结自己的治学体会道:“周末诸子各有极至之诣”,“若游心能如老庄之虚静,治身能如墨翟之勤俭,齐民能如管商之严整,而又持以不自是之心,偏者裁之,缺者补之,则诸子皆可师也,不可弃也。

” 有时,曾国藩甚至干脆把诸子学说称为孔子的言外之意,并将二者取长补短,结缡联姻,提出以诸子为体、儒学为用的主张。

他说:“圣人有所言有所不言。

积善余庆其所言者也,万事由天不由人,其所不言者也;礼乐刑政、仁义忠信,其所言者也,虚无清静、无为自化,其所不言者也。

吾人当以不言者为体,以所言者为用;以不言者存诸心,以所言者勉诸身;以庄子之道自怡,以荀子之道自克。

”只有这样才能算作“闻道之君子”。

对于墨家后学,一向为文人所不齿的游侠刺客之流,曾国藩也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认为他们在不少方面,诸如“轻财好义”、“忘己济物”、“轻死重节”等,皆合《曾文正公全集・杂著》第4卷,第4页。

《曾文正公全集・求阙斋日记类钞》卷上,第8页。

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书札》第1卷,湖南传忠书局光绪二年刊,第4、5页。

“圣道”。

“昔人讥太史公好称任侠,以余观此数者乃不悖于圣贤之道,然则豪侠之徒未可深贬。

”不过,曾国藩并非平等地看待各学各派,而是各自有所轻重缓急的。

他认为,周末诸子“所以不及仲尼者,此有所偏至,则彼有所独缺” 。

故治学当以儒学为主。

而在义理、词章、经济、考据四科中,则又以“义理之学最大。

义理明则躬行有要,经济有本。

词章之学亦所以发挥义理者也” 。

故欲治儒学必以“义理之学为先”,“取程朱所谓居敬、穷理、力行、成物云者精研而实体之,然后求先儒所谓考据者,使吾之所见证诸古制而不谬,然后求所谓词章者,使吾之所获达诸笔札而不差”。

总之,只有理学才是儒学的主宰,其他各科皆莫急于它、莫大于它、莫重于它,都只能起辅助作用,都是为它服务的。

对于传统文化,曾国藩不仅主张全盘继承、择长而用,还要力求超越前人,有所创见,具独到见解,成一家之言。

在经济之学方面,早在咸丰年间曾国藩就提出,“天下之大事宜考究者凡十四宗,曰官制、曰财用、曰盐政、曰漕务、曰钱法、曰冠礼、曰婚礼、曰丧礼、曰祭礼、曰兵制、曰兵法、曰刑律、曰地舆、曰河渠”,研究这些问题,“皆以本朝为主而历溯前代沿革本末,衷之以仁义,归之于简易。

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 又说:“功成以开疆安民为要,而亦须能树人、能立法。

能是二者,虽不开疆不泽民,不害其为功也。

” 就是说,他不仅要立功当世,还要垂范后人。

在理学方面,他从程朱入手,经周敦颐、张载而溯至孔孟,称“许郑训诂之文或失则碎”,程朱“指示之语或失则隘”,为学《曾文正公全集・杂著》第4卷,第5—6页。

曾国藩:《曾文正公家书》,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37页。

《曾文正公手书日记》,咸丰十一年八月十六日。

《曾文正公全集・杂著》第4卷,第4页。

“能深且博,而属文复不失古圣之谊者,孟氏而下唯周子之《通书》,张子之《正蒙》,醇厚正大,貌焉寡俦”。

故曾国藩推崇周张,视孔孟周张为儒学正统,而许郑程朱不过是支流旁系。

在考据学方面,他由清代大儒溯至杜佑、马端临,认为“许郑考先王制作之源,杜马辨后世沿革之要,其于实事求是一也” 。

故考据学的主要任务不仅在于文字训诂,而更重要的是对历代典章制度的考订。

这样,就把考据学与经济之学结合起来,实际上是对乾嘉学派的一个驳正。

在词章学方面,他从桐城派入手,经欧阳修、韩愈溯至司马迁、杨雄等人,力求借汉赋之气势,矫桐城派柔弱之弊,并称“艺成以多作多写为要,亦须自辟门径,不依旁古人格式” 。

表现出自成一家的意向。

曾国藩一生为学甚勤,不仅京宦时期严于律己,刻苦钻研,即于其后行军、作战、政务繁忙之中,亦未尝废学。

他先治理学,再治汉学,对古文嗜好尤深,探索最苦,而于经济之学则花费工夫最多,所取得成就亦最大。

曾国藩在古文方面颇有造诣。

无论在文论上或风格上,曾国藩都继承了桐城文派,而在某些方面又有所发展。

在理论上,他坚持“文以载道”的“理法”,更重视“气”的作用。

认为“行气为文章第一要义” ,“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厌”。

又说,“文家之有气势,亦犹书家有黄山谷、赵雪松辈,凌空而行,不必尽合于理法,但求气之昌耳。

” 故“古文之法,全在气字上下工夫”。

在文章的审美方面,他还把姚鼐提出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分别归结为“雄直怪丽”和“茹远洁适”八字,并各作“十六字赞” 加以解释。

可以《曾文正公手书日记》,同治五年十月十四日。

《曾文正公家训》(同治元年八月初四日),《曾文正公家书》,第648页。

《曾文正公手书日记》,咸丰九年八月十六日。

《曾文正公全集・文集》第3卷,第24页。

《曾文正公全集・书札》第4卷,第4页。

说是对桐城派文论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在文章的写作上,曾国藩颇得桐城派心传,而雄直之气则犹过之。

例如他在“东征”太平军时所发布的反革命檄文《讨粤匪檄》,气势磅礴,一气呵成,道理说得清清楚楚,政策讲得明明白白,用了还不到一千字,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是根本不可能的。

他写的奏咨函札也总是朴实简练,情理交融,而悼念性文章则尤为生动感人,仅从文学的角度讲,其中确实有不少佳作。

曾国藩的文章由桐城派入门,经多年刻苦钻研与习练,渐成自己的风格。

它直接为现实政治服务,与经济之学相结合,最适于拟制奏、咨、函、批等各种公文,自己办理起来得心应手,也引起不少人的仿效。

经过多年的选拔培养,在他的门下聚集了一大批熟悉政务的文学之士,其中尤以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四大弟子最为突出,形成桐城文派的一个新的分支,人称湘乡派。

曾国藩去世之后,籍隶安徽桐城的吴汝纶成为这一门派的代表。

其文章的风格,由于无法继续象他老师那样以气势奇崛取胜,而渐渐回归于桐城派的阴柔一路。

这一新的分支也就渐渐成为文坛上的陈迹。

后人对曾国藩的文章也给予相当高的评价。

李慈铭称曾国藩全集为“近代之杰作” 。

梁启超谓曾国藩即使没有什么“事业”,仅就文章而言,亦可传入“文苑” ,青史留名。

民国文人徐一士兄弟对曾国藩的文章也很推崇,称“国藩文章诚有绝诣,不仅为有清一代之大文学家,亦千古有数之大文学家也” 。

他还把曾、胡、左三人加以对比,认为三人奏议各有所长,“均为有清大手笔”,而“若以文字学根底论”,则以曾国藩“为独优” 。

其门生黎庶昌甚至认为,曾国藩一扫桐城派后学之窳弱流风,“扩姚氏而大之”,“使司马迁、《凌霄一士随笔》,《国闻周报》第11卷第17期。

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国闻周报》第11卷第32期。

班固、韩愈、欧阳修之文绝而复续”,“自欧阳氏以来一人而已”。

而曾国藩则认为,自己的文章还不如桐城派,尤其与桐城派后人梅曾亮相比,还有不小距离。

他曾对人表示,年轻时见梅曾亮以古文名重京师,“心独不肯下之”,“今日复番视梅伯言之文,反觉有过人处,往日之见,多客气耳”。

他还在一篇读书札记中表示,桐城张氏之“巨卿硕学”,宣城梅曾亮之“古文诗篇”,高邮王氏父子之训诂之学,实集古今之大成。

国藩于此三家者常低徊叹仰,以为不可及”。

不过,曾国藩的文章多含反动的政治内容,不似桐城派游记之类的艺术珍品,后人对它的评价也就不能不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即使那些专门追求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家,也很少有人把他的文章归于文艺作品之中。

他的文章多年来不为文坛所重,这也是原因之一。

在理学方面,曾国藩虽无专门著述,但亦无愧于理学家的称号。

他从世界观、人生观、处世处人、个人修养到政治立场、施政方略、治军原则、战略战术以及用人方针等,无不受到理学的影响。

仅就道德修养而论,曾国藩自追随唐鉴、倭仁讲习理学以来,一直按照封建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一切有违“圣道”的思想行为,无不痛加苛责,终生未曾稍懈。

仅就抽象的道德而论,曾国藩对本阶级的忠诚,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坚韧不拔、勤俭廉洁的品质,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中都是不多见的。

因而,从“力践”的意义上看,他确实是一位理学家。

有些晚清学者将曾国藩屏之于理学家之外,不过是出于狭隘的门户之见,是不足为据的。

曾国藩一生的最大特点和成功之处在于经世致用,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各门各派的长处吸取过来,用于实践之中,解决当时面临黎庶昌:《拙尊园丛稿》第2卷,光绪十六年刊,第10页。

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重大政治问题。

例如,他运用刑名家“重法治乱世”的思想残酷镇压湖南人民的反抗活动,运用岳家军、戚家军的治军经验改革绿营军制创建湘军,运用古代军事理论随机应变地制定湘军的战略战术,效法禹墨勤苦耐劳的精神从事行军打仗,以理学家“尽人事”的思想为挽回清王朝的政治颓势而“鞠躬尽瘁”,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精神对待自己所面临的一切困难和问题,用“虚无清静、无为自化”的思想看待个人权力的消长和利害得失,用“顺天从命”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一切成败祸福。

总之,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乎全部积累,成功地镇压了发展到农民战争顶峰的太平天国革命,并在统治阶级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保住了自己的权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