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文献综述
粮食生产函数文献综述
![粮食生产函数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c7828c1a1c7aa00b52acb13.png)
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研究综述摘要:粮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物质基础。
粮食安全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国家的安全与独立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而,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对现有的粮食生产问题影响因素的文献进行了简单综述,以期更好地指导后续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综述1 前言本篇综述对近年来国内外针对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做出分析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比较和总结,以期为后续对浙江省粮食生产水平的研究奠定基础。
粮食产量是指某地区全社会的产量。
包括国有经济经营的、集体统一经营的和农民家庭经营的粮食产量,还包括工矿企业办的农场和其他生产单位的产量。
粮食除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及其他杂粮外,还包括薯类和豆类。
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技术水平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因而本专题涉及农业科学和统计学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多元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知识,文献时间跨度为2004年---2013年。
针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的文献颇多,侧重点和方法各不相同,其中大多数学者都以建立C-D生产函数作为分析的基础,同时,大多数学者都没有深入细致分析政策、气候、土壤质量等无法量化的因素对粮食产量造成的影响,这也正是该专题研究的难点所在。
2 综述2.1 粮食生产问题的研究背景世界人口增长以及全球变暖所造成的极端气候,病虫害加剧等问题使得粮食危机日益凸显,粮食安全成为每个国家不得不考虑的重大问题。
确保粮食安全,普遍认为即要达到三个具体目标:一是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二是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给;三是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
在1996 年的第二次粮食首脑会议上,FAO(联合国粮农组织)重新对粮食安全做出表述,认为粮食安全是“让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有充足的粮食,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 [1]。
于是,粮食安全不仅仅局限于粮食的数量,更延伸到了粮食的质量上。
关于对“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对“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27e5fe9e009581b6bd9eb38.png)
新疆农业大学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关于对“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文献综述姓名: 芦静学院: 科技学院专业: 经济学班级: 082 学号: 085201233 指导教师: 张晔2011年05月21日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制关于“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文献综述作者:芦静指导老师:张晔摘要: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党和国家关心的重要任务。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粮食安全是社会长期稳定的基础因素。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绝不是杞人忧天,稳定粮食发展问题也绝不是一句“粮食安全”的口号就能解决的。
粮食安全,大于天!粮食安全问题对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是头等大事。
本文从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目前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安全中的问题和保证粮食安全的对策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当前问题、对策On “The food safety problems of developing the national”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Lu Jing Instructor: Zhang YeAbstract: Food safety and energy security、Financial security, Called today's three world economic security. Guarantee food security is the party and national concern the important task always. Hands is bread, Heart don't panic. Food safety is social long-term stable foundation factor. Safeguarding national food security Never is a worrywart, stabilizing food development problems also never are a “Food security” can be solved.Food security count for much. Food safety problem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Especially in China is a top priority. This article from the importance of food safety, curr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food security’s issues and guarantee food security’s countermeasures were reviewed.Key words: developing country, Food security,current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中国粮食安全论文粮食安全问题论文-对建国以来我国粮食安全的综合评价
![中国粮食安全论文粮食安全问题论文-对建国以来我国粮食安全的综合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2b8111bd8bd63186bcebbcb9.png)
中国粮食安全论文粮食安全问题论文-对建国以来我国粮食安全的综合评价粮食安全是个世界性的问题。
中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消费大国。
研究中国的粮食安全既不同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也不同于发达国家。
对粮食安全的分析评价不仅是政策判断和把握粮食安全形势的基础,而且是国家制定粮食安全政策的基础。
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粮食宏观预警监测模型,对粮食市场供求形势进行预测,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化解国家粮食安全风险。
为此,我们依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对建国以来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
评价结果显示,建国以来我国的粮食安全年度波动较大,但除极少部分年份外,都处于“基本安全”范围内,但从近期供需状况来看,粮食供需形势仍然较为紧张。
一、评价指标进行粮食安全评价,首先要选择确能反映粮食安全与否的评价指标,因而选择科学、合理指标并构建完整的指标体系,是进行粮食安全评价与预警的基础和前提。
依据粮食安全的内涵,遵循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并参照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的评价口径,我们主要选取11个指标作为评价预警指标。
1.粮食生产波动指数它是衡量粮食生产是否稳定的指标,反映了本期粮食产量可能偏离粮食长期趋势产量的程度。
粮食生产波动影响粮食的供给,从而影响粮食供求平衡及食物能量供求平衡,影响粮食安全状况。
粮食生产波动指数为:V=((Yt-Yt’)/Yt’)×100%,式中Yt为第t的实际产量;Yt’为第t年的趋势粮食产量。
2.产需差率产需差率反映国内粮食生产总量满足粮食总需求的程度。
因为粮食国内生产总量主要决定于粮食生产能力,因此该指标是反映粮食生产安全和粮食消费安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3.人均粮食播种面积反映土地资源对粮食生产约束作用的指标。
人均粮食播种面积=TA/TM×100%。
式中TA 为全部粮食播种面积数,TM为总人口数。
4.有效灌溉面积比重反映农田基础建设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指标。
中国粮食安全文献综述
![中国粮食安全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dba3db1c77da26925c5b089.png)
中国粮食安全文献综述[摘要]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在基本把握研究前沿动态和发展脉络的基础之上,试图从粮食安全观、粮食安全形势、科技进步、城市化进程、粮食进口、粮食补贴政策、农户种粮行为和粮价波动等角度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进行多维思考,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便利和参考。
中国粮食安全状况一直以来就是我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极为重视和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立足于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也始终被看作是国策性的基本战略。
从2004至2011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增产,总量连续5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
然而,“连续增产的时间越长,可能离减产的拐点也就越近”(陈锡文,2010a),因此在8连增的大好形势下对我国的粮食安全进行一些冷静的思考,将更具警醒的意味。
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对近几年我国粮食安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作了简要评述,尝试将他们置于一个多维的分析体系之中,以便在宏观把握的同时,也能够关注到一些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问题。
一、研究现状与问题(一)粮食安全观粮食安全是一个不断丰富、充实和深化的概念。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从宏观层面追求粮食产量增长的粮食安全观,即较多地从宏观供需的角度来考察粮食安全。
如1992年我国政府就将粮食安全定义为“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
随后学界对粮食安全的认识逐步深化及延伸,并呈现出这样的趋势:从单纯重视粮食生产,转为综合性、全局性地考察粮食安全。
1. 能力安全观学界普遍认为应从能力的角度来考察粮食安全的实现基础,即不仅要考虑未来的粮食生产能力能否满足粮食需求,更要考虑如何以多种渠道来保障粮食的生产能力。
相应的,粮食安全战略也要从藏粮于民和藏粮于仓、以丰补歉的战略(周小萍等,2008),转向藏粮于地、藏粮于外汇储备、藏粮于主产区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姜长云,2005)相结合的战略。
2. 非传统安全观将粮食安全置于国际经济背景下考察,可以发现当前国际粮价的波动原因已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已从之前的供给、需求和库存转变为金融和能源(高帆,2011)。
农业科学研究文献综述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
![农业科学研究文献综述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https://img.taocdn.com/s3/m/827cca22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e9.png)
农业科学研究文献综述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农业科学研究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粮食产量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农业科学研究的角度,综述当前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的相关文献,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一、农业科学研究在提高粮食产量方面的作用农业科学研究在提高粮食产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育种改良、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控等技术手段,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
例如,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杂交水稻具有高产、抗逆、抗病虫害等优点,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支撑。
此外,农业科学家还通过优质高产、抗逆抗病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推动粮食产量的提高,为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农业科学研究在粮食质量安全方面的作用除了提高粮食产量,农业科学研究还致力于提高粮食质量安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农业科学家们通过研究粮食质量安全的关键技术,如农药残留检测、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等,保障了粮食的质量安全。
同时,农业科学研究还在粮食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进行技术创新,有效防止粮食在后期环节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确保人民群众食品安全。
三、农业科学研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极端天气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
农业科学研究通过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适应措施,帮助农民有效抵御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例如,针对干旱、水涝等极端天气,科学家们研究开发了相应的抗旱、抗涝作物品种,提高了作物的适应能力,保障了粮食产量和质量安全。
四、农业科学研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农业科学研究还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业生产对土壤、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日益严重,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粮食安全论文(精选5篇)
![粮食安全论文(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c698943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4a.png)
粮食安全论文(精选5篇)粮食安全论文【篇1】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而言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必须居安思危,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
要认识到,我国粮食供求仍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品种供给结构性短缺,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农产品对外依存度高等问题依旧存在。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我国发展面临的内部和外部形势日趋复杂严峻。
越是风疾雨骤,越是惊涛骇浪,就越要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
从国内需求研判,我国粮食呈现供需结构性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消费需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逐渐转变的同时,也使得粮食供需关系出现了两对结构性矛盾。
一是低端产量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的矛盾,二是口粮安全与改善型需求的矛盾。
到,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必然导致食物消费结构进一步向高质量改善型需求升级,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将会越发突出。
从国内供给研判,粮食增产空间面临硬约束。
一是耕地面积持续减少。
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是我们赖以吃饭的家底。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耕地面积距离18亿亩的耕地红线越来越近。
二是耕地质量明显下滑。
由于高强度利用,我国耕地基础地力也呈现下降态势,东北黑土地退化、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盐碱化等问题尤为突出。
三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社会效益高但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足。
部分农村地区出现耕地撂荒、耕地“非农化”、耕地“非粮化”等现象。
从国际供给研判,国际粮食供应链稳定性不容乐观。
新冠疫情蔓延和国际形势的持续紧张对全球粮食供应体系造成很大冲击和影响,国际粮价出现大幅波动,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了不确定性。
我国部分农产品例如大豆对进口的依赖度较高,且进口对象国家高度集中,国际形势变化必然对我国粮食进口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影响我国粮食供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新发展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理论文章(3篇)
![新发展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理论文章(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a32ad24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13.png)
新发展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理论文章(3篇)文章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采取新的发展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粮食生产的管理。
这包括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种子质量,推广优质农业技术和生产模式等。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粮食储备的建设。
这包括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加强储备资源的监管和管理等。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风险,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粮食进口的管理。
这包括规范进口程序和标准,加强进口来源的监管和检测等。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确保外部粮食供应的安全性,增加国家对粮食市场的掌控力。
总之,新发展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我们在粮食生产、储备和进口三个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满足国内粮食需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文章2: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人口的不断增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理论上进行新的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在粮食生产中增强农村产业发展能力。
这包括推广现代化种植模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等。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提高农村产业的发展能力,从而促进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
其次,我们需要在粮食储备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这包括加强食品药品检测能力,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等。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确保储备粮食的质量安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粮食品牌建设。
这包括推广有机农业、绿色食品,建立粮食品牌信誉体系等。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提高国家粮食的品牌形象,增加国际竞争力。
总之,新发展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我们在农村产业、储备、品牌三个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满足国内粮食需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行业发展 文献资料
![粮食行业发展 文献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89fd68b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72.png)
粮食行业发展文献资料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粮食行业在我国的地位日益凸显。
粮食作为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持社会稳定以及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粮食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国粮食行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粮食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粮食自给率超过95%。
这得益于我国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投入的增加。
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农药农机的使用以及育种技术的提升,都为粮食产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此外,我国农民的工作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增长。
然而,粮食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是土地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的困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地被转为城市用地,土地面积减少给粮食生产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同时,农业的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也造成了土壤的污染和退化。
其次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
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高质量、安全的粮食需求,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仍然相对滞后。
此外,粮食贮藏和物流体系的不完善也制约了粮食行业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和研发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推广新型农机设备,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
其次,应加强土地保护和农田水利建设,合理规划土地资源,保障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要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此外,应完善粮食贮藏和物流体系,提高粮食的储存和运输效率,减少粮食损耗和浪费。
最后,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为粮食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要加强农民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职业素养和管理水平,使其能够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此外,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组织的合作,通过技术引进、投资合作等方式,促进粮食行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保障粮食安全现状分析论文(10篇)
![保障粮食安全现状分析论文(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7d2a7cdb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7f.png)
保障粮食安全现状分析论文(10篇)保障粮食安全现状分析论文(精选10篇)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论文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现状分析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借鉴!保障粮食安全现状分析论文(精选篇1)有人问:农民收入增幅下降,粮食保护价政策影响何在?要精确的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模型计算。
我个人的判断,如果按保护价但不是敞开收购,粮食供过于求的局面可能不会持续这么长时间,也就是说市场粮价的回升点可能会出现得早一点。
但就目前农产品供求总体状况看,农民要想从农业获得更多的收入非常困难。
这些资源如果不种粮食而种其他农作物会不会使农民获得更好的收入?这其实很不确定。
现在有些人认为,过去几年的粮食政策,对粮食生产造成了相当数量的无效供给,造成了严重的库存积压。
这种认识隐含的前提就是粮食生产浪费了部分资源。
那么,是不是“不浪费”就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这要看其他农产品是否存在短缺现象。
现实情况是,除粮食之外的其他农产品也基本没有短缺,而且绝大多数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所以,即使这几年少种一点粮食、改种其他农作物,问题依然存在。
我大体的经验判断是:根据目前粮食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大体上需要保持在16.5—17亿亩之间。
低于16.5亿亩,当年生产的粮食就难以满足需求,粮价会上涨;超过17亿亩,则会供过于求,粮价下降。
因此,从总供求的角度看,粮食播种面积也就只有5000万亩左右的调整余地。
这几年粮食库存多了,确实可以适当减少粮食生产。
估计粮食播种面积在一两年内低于16.5亿亩问题不大,因为有库存;但连续3年以上我认为就会出问题。
这还只是从粮食这一个角度考虑,进一步要考虑:调减下来的粮食播种面积去种其他农作物,农民是否会获得更高的收入?实际情况并不乐观。
比如棉花、蔬菜等已是供过于求。
所以抑制农民增收的基本原因,还是市场需求制约和农民就业不充分。
粮食安全领域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粮食安全领域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4b7c9ea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ad.png)
粮食安全领域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粮食安全一直是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而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也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粮食安全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探讨当前的研究热点、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粮食安全的定义和重要性粮食安全是指人们在物质、经济和社会能力的基础上,获得足够的、安全的、营养均衡的食物,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和社会活动。
粮食安全不仅仅是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更是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
二、粮食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1. 粮食生产技术粮食生产技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
当前,粮食生产技术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高产、优质、高效、节水、节肥等方面。
例如,种植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改良耕作方式等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2. 粮食供应链管理粮食供应链管理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
研究人员通过对粮食供应链的管理和优化,提高粮食的生产、流通和销售效率,保障粮食的质量和安全。
3. 粮食安全政策粮食安全政策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各国政府通过颁布相关政策和法规,调控粮食市场,保障粮食供应,促进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发展。
三、粮食安全领域的研究问题1. 粮食生产效率不高当前,全球粮食生产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气候变化、土壤退化、种植结构不合理等,导致粮食生产效率不高,影响粮食安全。
2. 粮食供应链管理不畅粮食供应链管理环节繁杂,信息不对称、流通环节不畅等问题导致粮食供应链管理不畅,影响粮食的质量和安全。
3. 粮食安全政策不完善一些国家的粮食安全政策不够完善,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无法有效应对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
四、粮食安全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1. 加强科技创新未来,粮食安全领域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粮食生产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质量。
2. 优化供应链管理未来,粮食安全领域需要优化供应链管理,建立健全的粮食供应链体系,提高粮食的流通效率和质量。
3. 完善政策法规未来,粮食安全领域需要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的粮食安全政策体系,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障水平。
关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ae19ab7c77da26925c5b02a.png)
2011年第3期 总第7期
关 于 我 国粮 食 安 全 问 题 的研 究 综 述
邵 鲁 ,盛亚 军
(吉林财经大学,长春 130117)
摘 要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它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直以来,与粮食有关的问题始终是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他们对我 国的粮食 生产能力、粮食进 口、粮食储备 、粮食 需求状况、粮食价格波动情况和国家粮食政 策效率等与国家粮食安全有关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 究,并形成了一 系列理论观点和意 见 。本 文对 众 多相 关学者 的研 究成 果进 行 了较 为细致 和全 面的梳 理 与评 价 ,总结 了各 种 学术 观点的优点与不足,为其他学者和相关机构对我国粮食 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提供 了 很好的借鉴 。
Key words:pr ice protection policy;rational expectation;farmer s income;g rain output
· 17 ·
邵 鲁 等 :关 于 我 国 粮 食 安 全 问 题 的研 究 综 述
一
粮 食 生产 能 力
.
、
姜爱林 (2004)认为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的一定地区在一定 的经济技术条件下 , 由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投 入所形成的可 以稳定的达到一定产量 的粮食产出能力 ,它包括耕地保护能 力 、生产技术水平 、政策保障能力 、科技服务能力和抵御 自然灾害能力。尹成杰(2005)认为 ,粮食 综合生产能 力由基础要素 、支撑要索 、促进要素和保 障要素构成 ,其 中耕地 、水资源和农 田基础设 施属基础要素 ,技术装备和科技应用属支撑要素 ,作物布局结构和粮食品种结构属促进要素 ,生产 者经营行为和扶持政策属保障要素 ,在不同时期 、不 同地区各个构成要素的作用不尽相同。樊闽等 (2006)认为,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是影响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的最直接的因素 ,但耕地面积减少导致 粮食 的减少是刚性的 ,要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可通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 度 、进一步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和加大粮食生产的政策保障等措施来实现。郭燕枝等(2oo7)认为 ,在 目前生产条件下 .确保粮食耕地面积 ,发展多熟制的间作套种 ,加强农垦水利设施建设 ,增强农业 抗灾能力 ,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 ,大力发展粮食现代物流和加工业 ,稳定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 价格 ,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的主要方向。卢昆等(2oo7)认为,政府应着手建立一个持续 、稳定 的财政 支农科研投入分配长效机制并强化其监督机制 ,同时加快多元化农业科研投资体制 的建立 , 积极 引导和推动农业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 的重要主体 ,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场 、科技园区 、龙头企 业和农 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 中的积极作用。何蒲明等 (2o08)运用 1983~2005 年我 国粮食生产的有关数据 ,选取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这两个最主要的指标对我国粮 食综合生产能 力进行分析 ,指 出提高我 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根本 的途径是加大对粮食 生产 的投 入 ,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水平 ,提 高粮食复种指数 ,同时加强农业抗灾能力建设 。董志勇(2009)运用 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因素对湖南省粮食生产 的关联度进行分析 ,得出湖南省粮食生产已经 出现规模 报酬递增趋势 。但 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有重大的减产效应 ,并且种植制度改进等因素对增产有很大 贡献的结论 。高铁梅等 (2010)指 出,随着政府对农业投入的增加 ,我国粮食生产的调整能力逐渐增 强 ,各 项农 业 政策 对粮 食生 产均 具 有显 著 的正 向影 响 。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文献综述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8fa709fcc22bcd126ff0c25.png)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文献综述作者:王瑞彬赵翠萍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30期摘要: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粮食安全与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紧密相关。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历来是政府及社会关注的重点,学术界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可谓百家争鸣。
从粮食生产、粮食流通、粮食消费等方面,对既有的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并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希望能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便利、指明方向。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生产;粮食流通;粮食消费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0-0010-03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对待粮食安全问题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列为2014年经济工作的第1项主要任务,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中央再次重申,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发展中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存在着一些对粮食安全的潜在危机,国家出台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指出,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有:消费需求刚性增长,耕地数量逐年减少,水资源短缺矛盾凸现,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品种结构性矛盾加剧,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及全球粮食供求偏紧。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居安思危的态度,审慎的思考中国粮食安全的严峻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全球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本文从粮食可获得的角度,通过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来分类整理中国现有的粮食安全研究成果,尝试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简要评述。
一、研究现状(一)基于粮食生产安全角度的分析1.耕地与水资源耕地资源作为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其数量、质量变化势必影响到中国粮食生产。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原本稀缺的耕地资源被非农用地占用,耕地面积不断锐减,使中国人地矛盾日趋激化,因此国内学者基于耕地视角下的粮食生产研究最为广泛。
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e55135b3b3567ec102d8a22.png)
36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综述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导致几千万人非正常死亡的惨痛教训,加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的几次变化,使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都对粮食安全问题格外敏感。
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粮食安全的研究成果相当多,但随着粮食供求形势的不断变化,进入21世纪后,一些研究成果的结论已经过时,新的粮食安全问题又逐渐显露,但这些领域的研究尚不充分。
一、粮食安全概念与粮食安全目标(一)多视角的粮食安全观。
联合国粮农组织(1974)提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
曾任粮农组织总干事的爱德华#萨乌马(1984)提出粮食安全的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具体而言就是确保生产足够的粮食;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人们都能获得粮食。
阿尔伯托#瓦尔德斯认为,粮食安全是缺粮食国家或这些国家的某些地区或家庭满足标准粮食消费水平的能力。
胡靖(1995)将粮食安全定义为农业产权外的政治效益。
朱泽(1997)认为,粮食安全是指国家在其工业化的进程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粮食需求和粮食经济应对不测事件的能力。
我国政府也有自己的粮食安全概念,其中国家粮食局提出的粮食安全概念具有广泛代表性。
国家粮食局(2004)认为,从本质上讲,粮食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满足粮食需求以及抵御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测事件的能力。
粮食安全的基本内涵包括:一是物质保障能力和水平;二是消费能力和水平;三是保障粮食供给的途径和机制。
实践证明,合理有效的粮食购销体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这一点在以往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中常常被忽视。
从以上粮食安全概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保证粮食供应,应对各种不测事件(包括自然灾害和战争)的能力上没有分歧。
不同观点更多地表现在细节上。
其中,一些专家在以前观点的基础上,从系统的稳定性考虑粮食安全,认为粮食安全体系应坚持三原则,一要重点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二要重视市场机制作用;三要注意各种政策手段的相互协调。
粮食产量预测国内外文献综述
![粮食产量预测国内外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340597b767f5acfa1c7cd89.png)
粮食产量预测国内外文献综述“为政之要,首在足食”。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安全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这是由于粮食不仅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从当前粮食的供给来看,我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粮食单产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获得十年连续增长。
从粮食需求来看,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简称“四化”),人口规模和居民膳食结构的变化,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约束导致给粮食安全带来了新的矛盾与挑战。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公告,2013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0193. 5万吨,连续7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水平。
但是,随着我国人口的继续增长、城乡居民膳食结构的不断升级及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粮食消费需求增长的速度快于粮食供给增长的速度,供需缺口不断扩大。
2012年我国粮食净进口规模达到7718万吨,粮食年度自给率己降至88.4%,其中大豆自给率仅18.1%。
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粮食需求不断增长和水、土地及劳动力资源消耗不断加快的双重挑战,确保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难度加大。
粮食生产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未来产量如何变动,是否能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十分现实而且紧迫的问题。
因此,如何有效的分析和预测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对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促进政策调整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围绕着粮食安全、粮食生产、粮食消费与贫困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粮食产量的预测模型总体上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时间序列模型、回归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指数平滑模型、灰色预测模型及基于马尔可夫链的预测模型等都属于时间序列模型。
回归模型中使用比较多的就是线性回归模型和双对数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是近几年才开始使用的基于生物学原理的预测系统。
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分析如下:(一)指数平滑模型指数平滑模型的原理和计算方法比较简单,对历史数据的数量没有太大的要求。
我国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安全](https://img.taocdn.com/s3/m/d96c0e53ad02de80d4d8402f.png)
五年来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综述荣**摘要: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关系着国家安全的大事,一个国家要发展,粮食是基础。
只有基础弄扎实了,构建社会和谐,才有希望。
有许多学者从理论上论证了粮食安全,目前,粮食安全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我们要认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从分析我国粮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认为要落实我国粮食安全的政策。
根据分析各种观点及见解,对进一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成就。
关键词:粮食安全综述启示社会要和谐,社会要发展,粮食是基础。
粮食安全是关系着民生和国家的大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要注重粮食安全的意义,才会普遍的去关注,通过有效的方法解决,才能走出困境。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本保障。
一、安全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否充足,人们的温饱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一个国家要发展,粮食是基础,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粮食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安定、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粮食的重要性。
那么它为何这么重要呢?柯炳生就我国粮食安全认识其重要性,他从各方面看待粮食安全问题,他认为,1、粮食安全不是短期问题,而是长期问题。
2、粮食安全主要不是流通问题,而是生产问题。
3、粮食安全不是谷物问题,而是食物问题。
4、粮食安全主要不是价格问题,而是数量问题。
5、粮食安全不是局部性问题,而是全局性问题。
6、粮食安全不是农民的目标,而是政府的目标。
【1】张宝利则是从确保粮食储备方面来探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他认为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粮食安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世界的和谐和稳定,我国用占世界9%左右的耕地来养活了世界上20%左右的人口,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粮食安全出了问题,谁也帮不了我们。
粮食安全论文:粮食安全综合体系保障研究
![粮食安全论文:粮食安全综合体系保障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84f0cdc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3f.png)
粮食安全论文:粮食安全综合体系保障研究粮食安全论文:粮食安全综合体系保障研究【中文摘要】”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粮食是人们生活最基本的必需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历史证明,粮食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
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与否,不仅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会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稳定。
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完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市场供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状态时期的粮食安全风险,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探索构建科学完整的粮食安全体系,将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特别是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产业所特有的低效性、风险性等问题。
粮食安全体系包含了粮食的生产能满足需求、流通、消费等环节稳定有序地运行,从而能抵御各种重大自然灾害、化解各种社会风险的能力。
构建科学完整的粮食安全体系还将确保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独立,保障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这是中国粮食产业从容应对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的需要,关系到“十一五”奋斗目标和新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也是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文章从我国粮食现状出发,在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指导下,运用系统论、安全理论、粮食经济理论等分析方法,构建了从宏观整体角度研究粮食综合安全体系的总体框架,结合我国粮食现状和工作实际,将供应链理论、现代物流学、经济地理学等理论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我国粮食综合安全体系的主要内容,通过理论分析与量化分析等手段,就中国粮食安全体系建设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是清楚地认识粮食安全问题的客观规律,探究粮食综合安全体系下的粮食安全运作模式和运行机制。
通过分析我国现有粮食管理体制,提出未来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市场机制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发挥基础性作用、以粮食安全保障为最终目标的综合管理机制,并着重分析了我国粮食预警和应急机制的建立,提出了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粮食生产、粮食储备、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的四位协调组织模式,进一步验证了其抵御风险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以期对保障粮食系统的长期安全,并对粮食安全体系研究的拓展有一定启示。
五年来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综述
![五年来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31b9fdf7f1922791688e802.png)
·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结业论文·论题:五年来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综述作者: xxx班级:理x班学号: xxxxxxxxxxxxx民族: xxxx籍贯: xxxxxxxx直升院校: xxxxx电子邮箱: xxxxxxxxx指导教师: xxx五年来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综述xxx[摘要]:中国是人口和农业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
而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专家学者们最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
五年来,我国粮食安全既不同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也不同于发达国家。
对粮食安全的战略研究不仅是政策判断和把握粮食安全形势的基础,而且是国家制定粮食安全政策的战略基础。
经过专家学者们的长期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并概括了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从理论上论证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分析问题所在及寻找解决的策略;认为必须完善粮食安全中的措施。
综述各观点对完善粮食安全问题的有效措施起进一步启发。
[关键词]:粮食安全;战略研究;有效措施中国是一个人口和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粮食则在其中起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从小的方面讲“民以食为天”,广大黎民百姓有了粮食才能“养家糊口”,无粮就会忍饥挨饿;从大的方面讲,一个国家“无粮不稳”,可以说:“粮食下关黎民之饥饱,上关国家之安稳”。
所以,对于粮食安全中的问题及影响因素须明确分析,有针对性地寻求破解之道,便于采取有效措施。
一、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
在任何情况下,粮食安全都处于极端重要的位置。
只有明确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才能为完善粮食安全新思想提出问题与策略,便于在完善粮食安全的问题上采取有效措施。
龙方就关于“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利于农民增收,而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越安全、越完善、越优惠,粮农的生产积极性就越高涨,农民增收就越有保障。
同时,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又可以从根本上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农业经济学论文文献综述粮食生产与食品安全
![农业经济学论文文献综述粮食生产与食品安全](https://img.taocdn.com/s3/m/991ff540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2d.png)
农业经济学论文文献综述粮食生产与食品安全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农业经济学作为研究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学科,对粮食生产与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粮食生产与食品安全在农业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粮食生产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粮食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业经济学研究表明,粮食生产的增加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村居民的就业机会,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粮食生产的增加还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食品安全对农业经济的影响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治理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对农业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农业经济学研究发现,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需要加强食品安全意识和科普教育,需要提高食品生产和加工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粮食生产与食品安全的政策建议为了促进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的发展,农业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首先,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其次,要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食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保障食品安全。
再次,要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综上所述,粮食生产与食品安全是农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福祉。
只有不断加强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促进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的发展,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农业大学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关于对“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文献综述姓名: 芦静学院: 科技学院专业: 经济学班级: 082 学号: 085201233 指导教师: 张晔2011年05月21日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制关于“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文献综述作者:芦静指导老师:张晔摘要: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党和国家关心的重要任务。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粮食安全是社会长期稳定的基础因素。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绝不是杞人忧天,稳定粮食发展问题也绝不是一句“粮食安全”的口号就能解决的。
粮食安全,大于天!粮食安全问题对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是头等大事。
本文从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目前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安全中的问题和保证粮食安全的对策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当前问题、对策On “The food safety problems of developing the national”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Lu Jing Instructor: Zhang YeAbstract: Food safety and energy security、Financial security, Called today's three world economic security. Guarantee food security is the party and national concern the important task always. Hands is bread, Heart don't panic. Food safety is social long-term stable foundation factor. Safeguarding national food security Never is a worrywart, stabilizing food development problems also never are a “Food security” can be solved.Food security count for much. Food safety problem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Especially in China is a top priority. This article from the importance of food safety, curr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food security’s issues and guarantee food security’s countermeasures were reviewed.Key words: developing country, Food security,current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完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市场供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状态时期的粮食安全风险.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全球粮食安全依然没有解除危机,甚至某些指标还在恶化。
对于这样的现状,世界粮食理事会、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都积极筹划解决方案。
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现状当前,国际市场粮食供求趋于紧张,全球大米库存降至198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世界粮食储备只够维持53 d的全球消费,全球食品价格上涨创1845年以来最高。
2008年1月,国际市场小麦、大豆、玉米、大米价格与2007年同期相比,分别上升了98.2%、79.1%、24.6%、20.2%。
尤其是大米价格从2007年底的360美形,上涨到2008年4月24日的1 000美ff/t。
2008年3月,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价格分别创下34、28、19和11年来的新高。
胡锦涛(2007)[1]七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丁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
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提出,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粮食生产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200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 285公斤,实连续五年增产,人均占有量达到406公斤,有效地应对,全球粮食危机。
中国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解决了:世界22%的人口的吃饭问题,粮食自给率达95%。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测算,2002年中国居民人均每日食物热值、蛋质和脂肪含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于峰(2008)指出,当前全球性粮食价格上涨是偶发性、货币性、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叠加的影响,是气候变暖、生物能源发展、石油价格狂涨、生产成本上升、占用耕地以及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与以往的生产周期性波动不同,将是一个长期的现象。
[3]人口增长刚性与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矛盾世界人口增速虽然在放缓,可是人口增长的绝对数仍在继续膨胀。
直接推动了粮食需求总量的刚性增长。
崔荣会(2004)认为,人口增长与耕地面积减少的矛盾在未来不仅不会缓和,反而会加剧。
[4]马燕冰、黄茑(2007)认为,农村经济社会问题丛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低下。
在东南亚国家内部,一些长期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根本性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一是土地问题突出。
在印尼、菲律宾等国,殖民地时代遗留下来的不合理土地制度尚存。
在菲律宾,不到10%的地主拥有40%以上的土地,80%的农业工人和佃农没有土地,只有10%的农民为自耕农,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低下。
[5]胡岳岷(2006)提出,2.1人口增长刚性与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矛盾:以中国为例,2007年中国人口已达13.2亿,按5.178%。
的自然增长率推算,今后每年将增加近700万人口,直接推动了粮食需求总量的刚性增长。
同时,在农业大国工业化的进程中,许多基础设施工程,如道路、机场、桥梁等的建设,都需占用大片的耕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环。
也使得土质变差,水土流失严重。
2.2 农资成本增加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以中国为例,在现行的粮食购销体制,即定购价与市场价并存的双轨制下,政府、生产者、消费者3者之间存在一个权力与义务的交易妥协过程。
生产者和经营者都看准了定购价与市场价之间的差价。
粮食欠收时,市场价高于定购价,农民不愿把粮食卖给国家;而粮食丰收时,市场价格便会回落到接近于或低于国家定购价,农民纷纷卖出粮食。
而作为买方的粮食部门,定购价高于市场价,多收购就等于增加亏损,于是,压级压价,尽可能地限收甚至拒收。
2.3 跨国公司对农产品主导权的控制: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公司的本质,资源的全球化配置是跨国公司发展的必然要,为了促进出口增长、增加外汇收入、偿还大量外债,在部分国际组织的支持和推动下,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推行出口主导型的贸易政策,以出口为主导的农产品替代了传统的粮食作物的种植,粮食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
[6]常清,石字(2008)又提出,生物燃料的推广与世界粮食价格的上涨:大量的粮食和油料作物被转人生物燃料产业,严重加剧了世界粮食的短缺,并进而导致粮价不断上涨。
[7]3.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余晓峰(1998)认为,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重要的战略性商品,对其战略性和商品性要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中国作为一个有l3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对粮食安全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有危机意识,时刻警钟长鸣,才能确保军需民食。
社会和谐稳定。
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郑重强调:“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8]丁声俊(2009)认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治本之策。
近年来,国家不断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对促进粮食增产起了很好的作用。
尽管国家通过粮食直补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种粮的比较收益仍然偏低。
为此,需要采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方法保障稳定增加粮农的收入,并改进对粮农补贴扶持的方式,使农民在国家优惠扶持下从种粮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从根本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和供应保障能力。
[9]陈一茗(2010)从全球粮食危机的原因分析可知,各国生物燃料的启动,对粮食的需求是个很大的冲击,是把粮食的价格推上大幅上涨的主要动力。
因此,国家应该积极引导对粮食的合理消费,调整农产品消费结构,适当控制生物能源的发展规模。
首先要保证居民对粮食的需求,同时对生物能源的发展采取引导措施,并使其发展不与人争粮。
[10]李永强,伍娟花(2006)提出,优化粮食储备机制,各国都有粮食储备机构,而在这次全球粮食危机中,中国之所以所受的影响比较小,原因在于我国的粮食专项储备形成了多级储备、垂直运行、多头管理等特点。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粮食储备机制完美无缺,为了能够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的系数,还需要在机制,运行过程加以改善。
粮食储备机构在我国各地发展还不平衡。
有些落后地区的储备粮只是作为一种摆设,并没有达到能够随着市场的供需变化而快速调整的速度。
因此,我国应该进一步优化粮食储备机制,应按照灵活高效的要求构建专储粮的吞吐调节机构。
要跟随粮食的周期性波动时期不断调整收购价格和收购的粮食品种。
[11]此外,Jaws Pos(1994)指出,应引导和督促存储企业无论是收购还是抛售储备粮,都通过市场进行交易,这种透明的交易方式能够起到稳定价格的作用。
由政府及时有效地向中下阶层提供价格补贴、限价限量粮食配给、免费食品券等通常是政府应对粮食危机最为有效、及时的应对之策。
[12]黄昆章(2005)认为,适当放宽粮食出口限制,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
2007年下半年以来,为限制粮食出口,中国政府取消了84种粮食产品出口退税,但全年粮食出口量仍高达991万吨,进口不到160万吨,净出口超过830万吨,中国粮食出口已经成为稳定国际粮价的重要力量。
[1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5次会议上提出,中国粮食安全虽然没有近忧,但不能说无远虑。
中国已经建立了十分庞大的资源和较为坚实的农业生产力基础来确保国家粮食和食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