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凝固与ABO血型系统的红细胞凝集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当 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 多。
循环池 边缘池
2.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 作用: 1、吞噬、清除细菌、坏死组织和衰老红细胞 2、吞噬、清除病毒(干扰素)、真菌、结核杆菌 3、识别、杀伤肿瘤细胞(肿瘤坏死因子) 4、参与特异性免疫功能
正常值: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65-85g/L 白蛋白(A):约40~48g/L 球蛋白(G):约15~30g/L 纤维蛋白原:约2~4g/L A/G比值:1.5~2.5/L
肝脏病变(肝硬化),A/G比值下降
血浆蛋白的作用:
(1)形成胶体渗透压; (2)运输功能: (3)与甲状腺、肾上腺、性激素结合防止这些激素过
4.功能: (1)维持血管完整性。
(2)参与生理性止血。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粘附: ⑴粘附成分: ⑵粘附过程: ⑶影响粘附因素: Ca2+促进; 蛋白激酶C抑制。
vWF变构
☆释放:5-HT、ATP、ADP、 Ca2+、血小板因子4、 β血小板球蛋白、纤维蛋白原、vWF、TXA2→释放
☆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摩擦。 ★计算:全血的粘滞度为4-5(取决于红细胞)
血浆的粘滞度为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
贫血→红细胞↓→粘滞度↓ 大面积烧伤→ 血中水分渗出血管→粘滞度↑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血细胞的生成部位和一般过程
(一)生成部位
胚胎早期:卵黄囊
胚胎第二个月:肝、脾
胚胎第四个月:骨髓
(二)一般过程: 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可识别前体细胞
☆收缩: 在Ca+作用下,血小板微管和肌动蛋白、肌 球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
血型和输血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输血的原则。A型血可以接受A型和O型两种血型的血,但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在A型血和O型血同时具有时,应选择A型血相输,只有在没有A型血时才可考虑输 入少量O型血。
答案:A
班级:_新授课_姓名:
【例2】医生为小李检验血型,发现他的血液与A型血清发生凝集反应,与B型血清不发生凝集反应,由此可知他的血型为( ) A.A型B.B型C.AB型D.O型
解析:每个人的血清中都不含有与自身凝集原对抗的凝集素。如果相对抗的凝集原与凝集素相遇,就会发生凝集反应。A型血清中含有抗B凝集素,B型血清中含有抗A凝集素,小李的血液与A型血清发生凝集,说明含B凝集原,与B型血清不发生凝集,说明不含A凝集原,只含有B凝集原的血为B型血。答案:B
(三)练一练
1.某人红细胞中含有A凝集原,其血清中一定( )A.不含抗A凝集素B.不含抗B凝集素C.含抗A凝集素D.含抗B凝集素
5.判断并改错
(1)O型血的人是可以接受其他三种血型的人的血。( )
(2)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献血200~300 mL,有利于造血器官造血功能的提高。( )
(四)巩固提高
1、为什么一个成年人一次献血200~300毫升很快恢复健康?
2、完成下表(填写凝集或不凝集)
受血者输血者
A
B
AB
O
A
B
AB
O
2、输血
输血原则:同型血互相输;O型血可以少量输给其他三种血型的人;AB型血原则上可以接受其他三种血型的血。(万不得已输异型血时一定要慢并且输血量要少)(输血时考虑的是受血者的抗凝集素和输血者的凝集原)
3、为什么一个成年人一次献血200~30 0毫升很快恢复健康?
人体AB血型的检测和鉴定
任务5 人体AB0血型的检测和鉴定【任务要求】1、学会用玻片法测定ABO血型,根据测定结果确定血型。
2、观察红细胞凝集的现象。
【知识目标】1、通过人体ABO血型的鉴定,加深理解ABO血型的判断依据和分型原则。
2、了解ABO血型测定与临床输血之间的关系。
【技能目标】1、学会人体ABO血型的鉴定方法。
2、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态度目标】1、培养无菌操作的观念,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
2、学会医患关系的沟通。
【实施步骤】(一)实验准备1、实验环境:人体机能实验室。
2、仪器设备:显微镜、采血针、双凹玻片,3、用品药品:A型和B型标准血清、干净竹签、75%酒精棉球、干棉球、玻璃蜡笔。
4、实验人员:阅读实验教程,预习实验报告,穿工作服。
5、实验对象:人体。
每两名同学1组,互为被检对象;被检者清洁手部或耳垂,精神放松。
(二)实施与检查1、取干净双凹玻片一块,用玻璃蜡笔在两端分别标明A、B字样。
2、在A端、B端凹面中央分别滴人A型和B型标准血清各一滴。
3、消毒耳垂或指端后,用消毒采血针刺破皮肤,分别用竹签刮取l~2滴血,使其分别与A型和B型标准血清充分混匀。
放置l~2min后用肉眼观察有无凝集现象,肉眼不易分辨者用低倍显微镜观察。
4、观察有无凝集现象判定血型。
(三)分析与评价1、记录结果:实验结束后,全班同学将实验结果登记记录,分别统计出A型、B型、AB型、O型的人数,并讨论。
2、互相评价:总结实验的经验与教训。
3、实验仪器、器械的清点和清洗,关好水电,结束实验。
4、课后写出实验报告。
【注意事项】1、采血针和采血过程必须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2、滴标准血清的滴管和混匀用的竹签各2根必须专用,两种标准血清绝对不能混淆。
3、注意区别凝集现象与红细胞叠连现象。
发生红细胞凝集时,肉眼观察呈朱红色颗粒,且液体变得清亮。
未发生红细胞凝集时,肉眼观察呈云雾状且液体略显混浊。
【思考与探索】1、已知甲某的血型为A型(或B型),现在又无标准血清,要求设计一实验来判断乙某的血型?2、红细胞凝集和血液凝固有何区别?。
血液凝固实验
XX:X海林〔0106〕杨秀芳(0107) 小组号:第一大组第二小组小组人员:X海林、杨秀芳、陈坤、陈炳光、龚意珍日期:2021年9月20日室内温度:25℃湿度:58 大气压强:标准大气压一、实验名称:血液凝固二、实验目的:了解血液凝固的根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三、实验对象:家兔四、实验步骤和方法(略)五、实验结果:1、观察纤维蛋白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结果发现静置杯内的血液发生凝固;搅拌杯内血液经搅拌过后,毛刷上见到凝固的血块,用水冲洗后发现毛刷上有白色的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表1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条件凝血时间粗糙面棉花少许5分4秒石蜡油润滑整个试管外表>20分温度37℃3分4秒浸在盛有碎冰块的烧杯中>20分肝素8U〔加血后摇匀〕>20分草酸钾1~2mg〔加血后摇匀〕>20分从表1可以看出:在粗糙面比照实验中,加有棉花的试管血液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已凝固,而用石蜡油润滑过的试管中的血液在实验时间到20分钟时还未凝固;在温度比照的实验中,水浴37℃试管中的血液凝固较快,而在0℃中水浴的血液在实验时间到20分钟时还未凝固;血液中参加肝素和草酸钾的实验均是实验时间到了20分钟了还未见凝固。
3、观察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过程:表2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观察试剂第一管第二管第三管富血小板血浆0.2ml少血小板血浆0.2ml 0.2ml 生理盐水0.2ml 0.2ml兔脑粉悬液0.2ml0.025mol/LCaCl20.2ml 0.2ml 0.2ml血浆凝固时间3分15秒5分15秒1分从表2可以看出:三支试管中第三支凝固时间最短然后到第一支,最后才是第二支。
七、实验讨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浆与组织中有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凝血因子,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因此,凝血过程可分为三个过程。
《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教案、教学设计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血量一、血液的组成1.血浆的化学成分(晶体物质溶液、血浆蛋白);2.血细胞的分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成年男性40%-50%、成年女性37%-48%、新生儿约55%。
血细胞比容增加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减少见于贫血。
二、血量(blood volume)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简称为血量,指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的全部血液容积。
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也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ml血液。
血量分为循环血量和储备血量。
1.循环血量:占绝大部分,在心血管中快速流动;2.储备血量:小部分,休息时滞留在肝、脾、腹腔,流动慢、应急时可加入循环血量。
血量相对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Specific Gravity)全血1.050-1.060;血浆1.025-1.030;红细胞1.090-1.092。
(二)血液的粘度(Viscosity)水1<血浆1.6-2.4<血液4-5。
(三)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指溶液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是渗透现象发生的动力。
由溶液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其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
渗透压单位:用1升中所含的非电解质或电解质的毫摩尔表示,称为毫渗透摩尔,简称毫渗。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约300m0sm/L(5776mmHg)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血浆晶渗压:血浆中晶体物质所形成,如Na+、Cl-,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血浆胶渗压:血浆中蛋白质所形成,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
(四)血浆pH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
血浆中的主要缓冲对:NaHCO3/H2CO3。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造血过程和造血干细胞(一)造血过程包括1.造血干细胞(hemopoitic stem cells);2.定向祖细胞(committed progenitor);3.前体细胞(precursors)。
血液凝固实验
姓名:吴海林(0106)杨秀芳(0107) 小组号:第一大组第二小组小组人员:吴海林、杨秀芳、陈坤、陈炳光、龚意珍日期:2012年9月20日室内温度:25℃湿度:58 大气压强:标准大气压一、实验名称:血液凝固二、实验目的: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三、实验对象:家兔四、实验步骤和方法(略)五、实验结果:1、观察纤维蛋白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结果发现静置杯内的血液发生凝固;搅拌杯内血液经搅拌过后,毛刷上见到凝固的血块,用水冲洗后发现毛刷上有白色的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表1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条件凝血时间粗糙面棉花少许5分4秒石蜡油润滑整个试管表面>20分温度37℃3分4秒浸在盛有碎冰块的烧杯中>20分肝素8U(加血后摇匀)>20分草酸钾1~2mg(加血后摇匀)>20分从表1可以看出:在粗糙面对比实验中,加有棉花的试管血液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已凝固,而用石蜡油润滑过的试管中的血液在实验时间到20分钟时还未凝固;在温度对比的实验中,水浴37℃试管中的血液凝固较快,而在0℃中水浴的血液在实验时间到20分钟时还未凝固;血液中加入肝素和草酸钾的实验均是实验时间到了20分钟了还未见凝固。
3、观察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过程:表2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观察试剂第一管第二管第三管富血小板血浆0.2ml少血小板血浆0.2ml 0.2ml 生理盐水0.2ml 0.2ml兔脑粉悬液0.2ml0.025mol/LCaCl20.2ml 0.2ml 0.2ml血浆凝固时间3分15秒5分15秒1分从表2可以看出:三支试管中第三支凝固时间最短然后到第一支,最后才是第二支。
七、实验讨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浆与组织中有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凝血因子,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因此,凝血过程可分为三个过程。
血液凝集反应是什么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血液凝集反应是什么呢
导语:血液是在人体中流动的液体,因为血液流动,人们的生命才会继续,血液的血型也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就是abo三种血型,当然也有熊猫血,当几
血液是在人体中流动的液体,因为血液流动,人们的生命才会继续,血液的血型也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就是abo三种血型,当然也有熊猫血,当几种不一样的血型遇在一起的时候就可以有血清免疫功能。
血液凝集其实就是凝固在一起,那么血液凝集反应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了解。
血液凝集反应
当人体有些异型血液相遇时,一方血液中的血清凝聚素会导致另一方血液中血细胞表面相应的凝聚原发生免疫反应,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血液中的血细胞会发生相互粘连成团的现象。
血液凝集反应属于血清免疫的现象。
因此输血前一定要检查双方的血型,并进行配血试验。
原则上要输入相同血型的血液,如果只有异型血才可以使用时,则要注意使用量。
在ABO血型系统中,O型血是危险的异型血。
因为在O型血的血清中同时具有可使含A或B凝集原的红细胞凝集的两种凝集素。
血液凝集反应是不同血型的血液相遇时可能发生的血清免疫反应,而血液凝固是一个人的血液在自己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作用下发生的酶促反应。
当人体血管破裂或血液遇到粗糙面时,血液中的凝血机制即被激活,血小板、血清中的纤维蛋白等一起在创面相互凝聚,阻止血液继续流出。
如果人体缺少血小板或某种凝血因子时血液将不会凝固。
血友病及时凝血机能有缺陷的遗传病。
医学上也常用加抗凝剂的方法去除血液中参与凝血的钙离子而达到阻止血液凝固的目的。
血清中因。
2血液凝固、血型
因子Ⅰ
因子Ⅱ 因子Ⅲ 因子Ⅳ 因子Ⅴ 因子Ⅶ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 组织凝血激酶 Ca2+ 前加速素 前转变素
因子Ⅷ
因子Ⅸ 因子Ⅹ 因子Ⅺ 因子Ⅻ 因子Ⅹ Ⅲ
抗血友病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 Stuart-Prower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 接触因子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二)凝血过程
X
内源性凝血
PF
3
X a Ⅴ
Rh血型系统的生理意义: 1.输血方面 Rh阴性人第一次接受Rh阳性血,不会 发生凝集反应,但会产生抗Rh凝集素。第
二次接受Rh阳性血,会发生凝集反应。 2.妊娠方面 Rh阴性妇女孕Rh阳性胎儿时,产生抗
Rh凝集素,引起胎儿发生溶血反应。
思考题:
1. 无偿献血为什么不会影响健康?
2. 某医生血型为B型,与一位病友进行交叉配
AB型
O型
AB
无
无
抗A 抗B
血型的鉴定
原理:用已知的凝集素来测未知的凝集原
2. ABO血型系统与输血(blood transfusion)
输血原则:避免在输血过程中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
红细胞 红细胞
(次侧)
交叉配血试验
供血者
(主侧)
受血者
血清
血清
交叉配血试验示意图
配血相合:主侧和次侧均不凝集。可以进行输血。 配血不合:主侧凝集。绝不能输血。 配血基本相合: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可以输血, 但必须谨慎,不得已时才使用。
Ca2 +
外源性凝血
X
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②凝血酶原
③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
因子Ⅹ的激活的两条途径: 内源性凝血: 完全依赖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使因 子Ⅹ激活而发生凝血的途径。 由因子Ⅻ的激活开始。 外源性凝血: 需要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因子Ⅲ来 参与因子Ⅹ激活的途径。 只有Ⅲ、Ⅶ、Ca2+ 参与。
abo血型和凝集生理题
ABO血型和凝集生理题
ABO血型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遗传特征,它决定了人们的血型分类。
在血型系统中,人们通常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
然而,这些血型分类并不是完
全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在生理学上,ABO血型系统的存在与血液凝集反应有关。
当人体受到损伤时,血液会从液态转变为凝固态,以止血和修复伤口。
而ABO血型系统则影响着血液的凝集反应。
A型血的人体内含有抗B凝集素,而B型血的人体内含有抗A凝集素。
当A型血的人接受B型血时,抗B凝集素与B抗原结合,导致血液迅速凝集,从而引起输血反应。
同样地,B型血的人接受A型血时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
AB型血的人体内既含有抗A凝集素又含有抗B凝集素,因此他们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输血。
而O型血的人体内没有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因此他们只能接受O型血的输血。
除了输血反应外,ABO血型系统还与一些疾病的发生有关。
例如,某些疾病在
特定血型的人群中更为常见或严重。
了解自己的血型并注意相关的健康问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总之,ABO血型系统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遗传特征,它影响着血液的凝集反应和人们的健康。
了解ABO血型系统的基本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体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维护健康。
红细胞渗透脆性名词解释
红细胞渗透脆性名词解释第一节血液生理概述一、血液的组成(一)血浆1.血浆的基本成分2.血浆蛋白(plasma proteins)(1)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2)球蛋白又分为α1-、α2-、β-和γ-球蛋白(3)血浆蛋白的功能: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物质、缓冲H+的变化、参与血液凝固、抗凝、纤溶、防御等生理过程(二)血细胞血细胞(blood cells)是血液的有形成分,可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类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二)血液的黏度(三)血浆渗透压(掌握)(四)血浆pH四、血液的免疫学特性(一)固有免疫(二)获得性免疫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1.骨髓是成人血细胞生成的部位2.血细胞生成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s):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大多处于G0期(2)定向祖细胞(committed progenitors):定向分化(3)前体细胞(precursors)3.造血微环境造血微环境(hemopoietic microenvironment)是指造血干细胞定居、存活、增殖、分化和成熟的场所(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包括造血器官中的基质细胞、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和各种造血调节因子,以及进入造血器官的神经和血管,在血细胞生成的全过程中发挥调控、诱导和支持的作用二、红细胞生理(掌握)(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贫血(anemia)(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1.可塑变形性(plastic deformation)(1)定义: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
红细胞的这种特性称为可塑变形性(2)意义:使红细胞能够通过小的毛细血管(3)影响因素:表面积与体积比;红细胞内容物的黏度;红细胞膜的弹性2.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1)定义:将盛有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尽管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但正常时红细胞下沉缓慢,表明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红细胞的这一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2)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生理实验二--ABO血型鉴定
思考题:O型万能输血,AB型万能受血,对吗?
参考答案: 异型供血者血浆中含有的抗A 、抗B抗体若未能被受血者的血浆足够的稀释,可使受血者的
红细胞发生广泛的凝集。
因此,只能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少量异型输血,输血速度也不宜太快,以确保供血者血浆输入 的抗体能被有效稀释,并在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受血者的情况,如发生输血反应,必须立即停止
第一步 第二步
1.取洁净的双凹玻片
在两端分别标注A和B,中央 标记受试者的号码。
第三步 第四步
3.采血
75%酒精棉球消毒无名指,压 迫指尖使其充血,待自然风干 后,垂直、快速刺破指端。
演示视频
14
四 实验方法与步骤
凝集现象
15
四 实验方法与步骤
[注意事项] 1.指端、采血针务必做好消毒准备,做到一人一 针,不能混用。使用过的物品(包括竹签)均 应放入污物桶,不得再到采血部位采血。 2.酒精消毒部位自然风干后再采血。 3.取血不宜过少,以免影响观察。 也不能过多, 防止在血清中形成团块,影响判断结果。 4. 分清牙签,不要用一牙签一端同时在抗A血清 和抗B血清中搅拌。 5.采血后要迅速与标准血清混匀,以防血液凝固。 16
一 实验目的
1.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是均匀分布在血液中的。当加入同种血清抗体时,可使均匀悬浮 的红细胞聚集成团,这便是红细胞的凝集。即抗原--抗体反应。
2.学习ABO血型鉴定方法,掌握血型鉴定原理
二 实验原理
(一)ABO血型的分型
问题一:什么是血型,已发现的血型有多少类?
第三节生理性止血
(二)Rh血型系统
1、Rh血型的发现与分布 2、Rh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
3、Rh血型的特点与临床意义
三、输血的原则
• 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保证供血 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 育龄期妇女和需反复输血的病 人,还必须使Rh血型相合。 • 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1、两侧均无凝 集反应,可以输 血 2、主侧凝集, 不管次侧是否凝 集,绝对不能输 血 3、主侧不凝集, 次侧凝集,可少 量、缓慢输血
特点:
1、凝血过程是一个正反馈过程。 2、Ca2+在多个环节上起促凝作用。
3、凝血过程本质上是一种酶促反应 连锁反应。
三、止血栓的溶解
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 用下,被降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 溶解,简称纤溶。
纤溶系统的四种成分:纤溶酶原、 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抑制物 两个过程:纤溶酶原的被激活和纤维蛋 白的降解
血清:
在全血或血浆凝固之后,静置数小 时,可见血凝块回缩,有清澈淡黄色不 凝固的液体析出,称为血清。
血清和血浆的别:
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增加 了凝血过程中血小板释放出来的物 质和激活了的凝血因子。
(一) 凝血因子( blood coagulation factor):
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 固的物质。
(二)、凝血过程
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 活而生成的凝血酶(thrombin)最终使纤 维蛋白原(fibrinogen)变为纤维蛋白 (fibrin)的过程。
X Ⅱ
Xa Ⅱa Ⅰ Ⅰa
1、凝血酶原复合物的生成 2、凝血酶原激活生成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生成纤维蛋白
内源性凝血(intrinsic pathway ):指参与凝 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 外源性凝血(extrinsic pathway):只依靠血 管外组织释放的因子Ⅲ来参与因子Ⅹ的激活 途径。
三、血液(止血和纤溶)
抗凝意义:
1. 正常情况下,防止血管内血液凝 固,使血液保持流体状态 2. 血管损伤凝血时使,凝血局限在
损伤局部
三、纤维蛋白的溶解
止血结束 组织再生 与修复 止血栓溶解
血管再通
纤溶亢进:再出血 纤溶低下:加重血栓栓塞
三、纤维蛋白的溶解
纤溶(fibinolysis):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 纤溶系统组成:
抗原:人体染色体上三对等位基因控制6 种抗原: D.d, E.e, C.c.但至今d尚不明确, D抗 原性最强, RBC膜上有D为Rh(+),余Rh(-)
(3) Rh血型的特点与临床意义
汉人99% Rh阳性
人血清无Rh抗体(IgG, 分子小, 可透胎盘)
Rh阴性者接受Rh阳性血后产生Rh抗体
Rh阴性孕妇第二次怀Rh阳性婴儿
新生儿溶血
预防:生第一胎后即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中和进 入母体的D抗原,避免母亲致敏
内源性 凝血途径
因子X酶 复合物
外源性 凝血途径
VII受体 1000
20 万
凝血酶原 酶复合物
1 万
2. 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
纤维蛋白单体 (可溶性)
纤维蛋白多聚体 (不溶性)
IIa ,凝血酶;I,纤维蛋白原;Ia ,纤维蛋白
Ⅱa的作用
① 催化Ⅰ转为Ⅰa
② 激活ⅩⅢ的遗传 基因型 OO AA,AO BB,BO AB 表现型 O A B AB
5. ABO血型的鉴定
血 型 鉴 定
ABO血型之间的输血关系
(二)Rh血型系统 (1)发现:猴(RBC)→兔(血清中产生抗体)
凝集 此兔血清+人RBC 不凝集
(2) Rh的抗原与抗体
Rh(+) Rh(-)
血型凝集原理
血型凝集原理血型凝集原理是指在血型鉴定中,根据不同血型之间的凝集反应来确定血型类型的原理。
血型凝集反应是由抗体和抗原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血型鉴定是临床血液学检验中的重要内容,对于输血、妊娠、器官移植等医学过程中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血型的基本知识。
人类的血型系统有多个,但最常见的是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包括A、B、AB和O四种血型,Rh血型系统包括Rh阳性和Rh阴性两种血型。
在血型鉴定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是ABO血型系统。
在血型凝集原理中,我们需要了解几个重要的概念。
首先是抗原和抗体。
抗原是一种能够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而抗体则是对抗原产生的免疫反应所产生的特异性蛋白质。
在血型鉴定中,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决定了血型类型,而血浆中的抗体则与相应的抗原相对应。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不同血型之间的凝集原理。
在ABO血型系统中,A型血的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B型血的红细胞表面有B抗原,AB型血的红细胞表面同时有A和B抗原,而O型血则没有A和B抗原。
在血浆中,A型血含有抗B抗体,B型血含有抗A抗体,AB型血则没有抗A和抗B抗体,而O型血含有抗A和抗B抗体。
当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时,如果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相遇,就会发生凝集反应。
例如,如果A型血和B型血混合,A型血中的抗B抗体会与B型血中的B抗原相遇,导致红细胞凝集。
这就是血型凝集原理的基本过程。
血型凝集原理在临床血型鉴定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观察不同血型之间的凝集反应,我们可以准确地确定被检测者的血型类型,从而为输血、手术、妊娠等医学过程提供可靠的血型信息。
同时,血型凝集原理也为我们理解血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总之,血型凝集原理是血型鉴定中的重要原理,通过抗体和抗原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来确定血型类型。
了解血型凝集原理对于临床医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医学过程中的安全性提供保障。
希望本文对血型凝集原理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生理学 血液凝固和抗凝习题和参考答案
生理学血液凝固和抗凝习题和参考答案(一)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本质为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交织成网,把血细胞及血液的液体成分网罗在内,从而形成血凝块。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过程,需要多种凝血因子参与。
血液凝固是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激活,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三个基本步骤,即:第一步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第二步凝血酶原→凝血酶↓第三步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酶复合物为Ⅹa、V、Ca2+和PF3(血小板第3 因子,为血小板膜上的磷脂)复合物,它的形成首先需要因子Ⅹ的激活。
根据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始动途径和参与因子的不同,可将凝血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条途径。
(1)内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Ⅻ活化而启动。
当血管受损,内膜下胶原暴露时,可激活Ⅻ为Ⅻa,进而激活Ⅺ为Ⅵa。
Ⅵa 在Ca2+存在时激活Ⅸa,Ⅸa 再与激活的Ⅷa、PF3、Ca2+形成复合物进一步激活Ⅹ。
上述过程参与凝血的因子均存在于血管内的血浆中。
故取名为内源性凝血途径。
由于因子Ⅷa 的存在,可使Ⅸa 激活X 的速度加快20 万倍,故因子Ⅷ缺乏使内源性凝血途径障碍,轻微的损伤可致出血不止,临床上称甲(A)型血友病。
(2)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损伤组织暴露的因子Ⅲ与血液接触而启动。
当组织损伤血管破裂时,暴露的因子Ⅲ与血浆中的Ca2+、Ⅶ共同形成复合物进而激活因子Ⅹ。
因启动该过程的因子Ⅲ来自血管外的组织,故称为外源性凝血途径。
2.凝血酶形成:在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作用下,血浆中无活性的因子Ⅱ(凝血酶原)被激活为有活性的因子Ⅱa(凝血酶)。
3.纤维蛋白的形成: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溶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同时,凝血酶激活Ⅻ为Ⅻa,使纤维蛋白单体相互连接形成不溶于水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并彼此交织成网,将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凝块,完成血凝过程。
血液凝固
(一)凝血因子: 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血浆和组织内存 在着许多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之 为凝血因子。
现今已得到公认的凝血因子共有14个。
按照国际命名编号的凝血因子有12个。
国际命名的凝血因子
编号 中文名 英文名
fibrinogen prothrombin tissue factor Ca++ proaccelerin proconvertin antihemophilic PTC stuart-protet factor PTA contact factor fibrin-stabilizing 因子Ⅰ 纤维蛋白原 因子Ⅱ 凝血酶原 因子Ⅲ 组织因子 因子Ⅳ 钙离子 因子Ⅴ 前加速素 因子Ⅶ 前转变素 因子Ⅷ 抗血友病因子 factor.AHF 因子Ⅸ 因子Ⅹ 因子Ⅺ 因子Ⅻ 因子ⅩⅢ 血浆凝血激酶 血浆凝血酶前质 接触因子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RBC和Hb的正常值 RBC Hb 成年男性 4.0~5.5×1012/L 120~160g/L
成年女性 3.5~5.0×1012/L 110~150g/L 新生儿 6.0×1012/L 5天内达200g/L
贫血(anemia): 血液中红细胞、Hb浓度低于正常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
1、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1)可塑变形性(plastic deformation) : 外力→RBC→变型→恢复
4.收缩:
血小板内含有血小板收缩蛋白的微丝遍布整个 胞浆内,是血小板收缩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 Ca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 可导致血凝块回缩和 血栓的硬化,有助于止血过程的加强。
•
•
5.吸附: 表面吸附血浆 中多种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在受 损血管局部的浓 度随之升高,利 于血液凝固和生 理性止血
abo血型的鉴定原理
abo血型的鉴定原理
Abo血型的鉴定原理。
Abo血型系统是人类红细胞表面抗原的一种分类,主要包括A、B、AB和O 四种血型。
血型的鉴定对于输血、器官移植等医疗行为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将介绍Abo血型的鉴定原理。
首先,Abo血型的鉴定是通过血清凝集法进行的。
该方法利用抗A和抗B血清与待测血液中的A、B抗原发生凝集反应来进行鉴定。
在实验室中,通常会使用抗A和抗B的特异性抗体来进行血型的鉴定。
其次,Abo血型的鉴定原理基于血清中的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之间的特异性反应。
当抗A抗体与A抗原相遇时,会发生凝集反应;当抗B抗体与B抗原相遇时,同样会发生凝集反应。
而在O型血液中,既不含有A抗原,也不含有B抗原,因此不会与抗A或抗B抗体发生凝集反应。
另外,对于AB型血液来说,其红细胞表面同时含有A和B抗原,因此在与抗A和抗B抗体相遇时,都会发生凝集反应。
这也是AB型血液被称为“普通受体”的原因之一。
除了血清凝集法外,还可以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Abo血型的鉴定。
通过PCR技术可以检测A和B基因的存在与否,从而确定个体的Abo血型。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可以有效地避免人为操作误差。
总的来说,Abo血型的鉴定原理主要是基于血清凝集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准确地鉴定个体的血型,还可以帮助医疗工作者进行输血和器官移植等医疗操作。
因此,对Abo血型的鉴定原理有深入的了解,对于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验】血液检查实验报告
【关键字】实验血液检查实验报告篇一:血型测定实验报告血型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学习ABO型血的鉴定原理和方法。
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了解抗原抗体反应。
二、实验原理:血型就是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在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上抗原分A和B 两种抗原,而血清抗体分抗A和抗B两种抗体。
A抗原加抗A抗体或B抗原加抗B抗体,则产生凝集现象。
血型鉴定是将受试者的红细胞加入标准A型血清(含有抗B抗体)与标准B型血清(含有抗A抗体)中,观察有无凝集现象,从而测知受试者红细胞膜上有无A 或/和B抗原。
在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含A、B抗原而分为A、B、AB、O四型。
(见表4-3-1-1)三消毒采血针;载玻片;消毒棉签;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75%乙醇;受检者血液四、实验步骤(1)取双凹玻片一块,用干净纱布轻拭使之洁净,在玻片两端用腊笔标明A及B,并分别各滴入A及B标准血清一滴。
(2)细胞悬液制备从指尖或耳垂取血一滴,加入含1ml生理盐水的小试管内,混匀,即得约5%红细胞悬液。
采血时应注意先用75%酒精消毒指尖或耳垂。
(3)用滴管吸取红细胞悬液,分别各滴一滴于玻片两端的血清上,注意勿使滴管与血清相接触。
(4)竹签两头分别混合,搅匀。
(5)10~30min后观察结果。
如有凝集反应可见到呈红色点状或小片状凝集块浮起。
先用肉眼看有无凝集现象,肉眼不易分辨时,则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如有凝集反应,可见红细胞聚集成团。
(6)判断血型根据被试者红细胞是否被A,B型标准血清所凝集,判断其血型。
五、实验结果:我们组本次实验中,载玻片1左边为抗B型定型试剂,呈淡红色,未发生凝聚;右边为抗A型定型试剂,血液在试剂中凝结,试剂较清亮。
该受试者1血型为A。
载玻片2左右边的试剂内的血液皆不出现凝结现象,受试者2为O型血。
六、实验讨论:1.实验中要分清牙签,不要用一牙签一端同时在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中搅拌,以免造成抗体试剂不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凝固与ABO血型系统的红细胞凝集
湖北省枣阳市第二中学
邮编441200
作者代文占张瑜
流出血管的血液逐渐由溶胶状态转化为凝胶状的血块,这种现象称为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的本质是血浆内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呈细丝状,纵横交错,网罗大量的血细胞,形成凝胶状的血块。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复杂的连锁反应过程,参与此过程的凝血物质很多,统称为凝血因子。
目前被公认的血浆和组织中的主要凝血因子,除血小板外,还有12种,如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Ca2+等。
正常情况下,这些凝血因子,都以无活性的形式存在于血浆中。
凝血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是由多种凝血因子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形成的,根据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途径不同,可分为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
(2)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在正常血浆中存在无活性的凝血酶原,在Ca2+参与下凝血酶原激活物可催化凝血酶原转变为具有活性的凝血酶。
凝血酶的重要作用是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3)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Ca2+和因子Ⅷ的催化下形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呈细丝状,相互交织成网,把血细胞网罗在内,于是原来处于流体状态的血液便逐渐变成胶冻状的血凝块。
随后血小板收缩,使血块回缩变硬,挤出清澈的液体——血清。
血液凝固的这三个阶段是连续进行的,速度很快,任何一个环节的受阻都会引起血液凝固的障碍。
如新鲜血液中加入少量的柠檬酸钠,由于柠檬酸钠可与血浆中的Ca2+结合,从而使凝血反应不能进行,因此柠檬酸钠是一种有效的抗凝剂。
当一个人的血细胞同另一个人的血清混合时,有时可看到红细胞彼此凝集在一起,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反应。
发生凝集反应是因为在红细胞膜上存有不同的抗原性物质,统称为凝集原;而在血清中则含有相应的特异性抗体,总称为凝集素。
凝集原有不同的种类,凝集素也有相应的不同种类。
当含有某一种凝集原的红细胞和抗该凝集原的凝集素相遇时,即发生凝集。
在人类的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含有两种不同的凝集原,分别称为凝集原A和凝集原B,与此相应的,血浆中含有两种不同的凝集素,即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
抗A凝集素可使含凝集原A的红细胞凝集,抗B凝集素可使含凝集原B的红细胞凝集。
凡红细胞含有凝集原A的血液,其血浆中不含抗A凝集素;凡红细胞含有凝集原B的血液,其血浆中不含抗B凝集素。
根据红细胞所含凝集原的种类,可将人类ABO血型系统分成四种主要类型。
ABO血型系统的凝集原和凝集素
检查血型的方法是将受检者的稀释血液分别滴入抗A和抗B的鉴定血清中(在载玻片的左半侧有一滴A型血清,右半侧有一滴B型血清),轻轻振荡玻片使其混匀,约10分钟后在低倍镜下观察。
如果A型和B型血清中的红细胞都不凝集,表示受试者为O型血;如果两种血清中的红细胞都凝集,则为AB型;如果B型血清中的红细胞凝集而A型血清中的不凝集,则为A型;如果A型血清中的红细胞凝集而B型血清中的不凝集,则为B型。
A型血液的红细胞可被B型的血浆所凝集,它的血浆则可使B型的红细胞凝集,因而A型和B型血液之间不能互相输血,而同型血液则可以互相输血。
另外,AB型血液的红细胞既含凝集原A也含凝集原B,因而遇到AB型以外任何一类的血浆都将发生凝集,但AB 型的血浆却不使任何型血液的红细胞凝集。
O型血液的红细胞不含任何一种凝集原,因而不为任何型血液的血浆凝集;O型的血浆却可使O型以外的任何型的红细胞凝集。
ABO血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表:
注:“+”表示有凝集反应,“–”表示无凝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