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胸卡送老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做个胸卡送老人》授课教师:福民小学徐奔

教学目标:

1.了解胸卡用途。结合胸卡的外形、色彩、图案、文字等要素设计胸卡的板式。

2.学习应用PHOTOSHOP绘图软件中的文字编辑、图片剪贴、钢笔等工具。

3.通过设计胸卡,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关注身边的人,尊重他人。培养学生善良,助人为乐的

品质。

课前准备:

1.搜集某学生与奶奶的合影照片。

2.搜集网络上关于寻人启示的相关帖子。

3.自制胸卡制作步骤图例,以及自制“问题胸卡”(颜色模糊)一张。

4.搜集整理关于爱心、鲜花、天使等相关主题的图片,发布上资源库,供学生下载。

5.中国人口老龄化资料,老年人人数比例,中国的老人节等相关信息搜集。

一.课前导入设计

展示一张学生小时候与奶奶合影的照片(课前准备1),体现孩子们在老人呵护下的幸福童年。设问:你们爱自己的爷爷奶奶吗?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照片人物,并由此回忆自己爷爷奶奶照顾养育的辛劳,调动起自己对长辈的情感。

二.授课环节设计

1.了解胸卡的用途

(1)由此引出两篇网络寻人帖:奶奶不慎走失未归,家人焦急。(课前准备2)阅读后发出疑问:为什么老人会走失?如果发生自己身上,心情如何?

【学生活动】阅读帖子,设想老人走失的原因,并体会寻人的心情。

(2)分析老人走失原因后,引出问题“如何预防这些不幸发生?”(胸卡的功能性)

【学生活动】设想讨论老人为什么走失,并且思考如何防止不幸发生,引出课题-------做个胸卡送老人。(同时根据自己的分析了解了胸卡的用途)

2.总结胸卡上应当出现的信息

设问:“胸卡上应当出现哪些信息?”.“胸卡是给谁看的?用什么语气?”【学生活动】结合胸卡的作用,总结并精简胸卡上应当出现的信息。

(例:称呼,年龄,联系方式,健康状况,血型,致谢语等)

3.课堂欣赏(胸卡的审美性与功能性)

(1).在网站里展示各种胸卡造型,让学生了解胸卡造型多样性。介绍胸卡同时介绍佩戴者的兴趣爱好。

(例:王奶奶喜欢养猫,所以给王奶奶设计的是猫抱胸卡的造型)

【学生活动】上网欣赏各种胸卡,从色彩和造型角度上讨论哪一个胸卡更美观。并且通过老师的介绍,分析出胸卡的设计要附和佩戴者的身份与喜好。

(2).出示自制胸卡两张(一张色调接近,一张对比鲜明),请学生对比优劣。(课前准备3)

【学生活动】对比两张胸卡,分析后得出观点:胸卡的审美性首先要附和胸卡的功能性。不能因为照顾胸卡的美观而影响到信息的传递。

三.作业环节

1.启发胸卡的制作步骤:出示胸卡的各个步骤图示。

【学生活动】根据制作步骤提示,总结设计胸卡的制作步骤:

(构思→设计轮廓→剪贴图片→涂色→编辑文字→调整完成)

2.小调查,统计目前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学生,把这些同学编组长。并把全班分8个学习小组,采访各个小组长。

【学生活动】分组,采访自己的组长,获得作业中需要的信息(询问该同学长辈的年龄,健康状况,喜好等信息)。

3.打开网页,展示素材图片,并提供素材地址。(课前准备4)

【学生活动】上网,寻找自己需要的素材,并完成作业。

四.课堂评价环节

【学生活动】组长在组内评选出优秀作业,说明评选理由。(学生个别评价)

教师展示组长推荐的胸卡,给全班展示。

【学生活动】全班学生欣赏各组的代表作业,阐述自己的看法(优点/建议)

穿插教师点评,补充学生意见。

【学生活动】全班作业保存在电脑绘画网站,全班发帖评价作业。

五.课堂总结

总结学生的作业。

设问:你知道中国“老人节”的日期吗?

简要介绍社会老龄化现状。提倡学生关心自己的长辈应从细小的琐事做起,而不是落在口头。表扬学生的助人精神和尊老敬老的爱心,唤起学生关爱身边人的意识。

【学生活动】了解身边的社会,唤起自己关心周围人和事的意识。

六.课后拓展

【学生活动】组长回家上网,把胸卡展示给自己的爷爷奶奶,请爷爷奶奶挑选出喜欢的胸卡(多张),组长发帖阐述原因反馈给全班同学。全班在网上互相学习,发帖讨论。内容再次反馈到下一节课堂。

【教学反思】

备课时发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思品,语文都有相通点。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尽量的考虑到美术学科与思品,语文等学科的融合性。

这节课在备课中,我彻底打破了自己从前“怎么教”这样的教学思路。而是强调了学生的活动和学生的自主探究。备课时我首先罗列的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点,把知识点渗透到学生活动里去。再根据这些学生活动来设计教师的教学环节、启发性的问题,使得学生自己找到答案。

一节课下来,我的教学环节还是有些“前松后紧”。我分析了原因,主要是由于自己对教学环节不够明晰,没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孤立的对待教学中的单个环节,才导致前半部分的拖沓。

在课堂中,我设计的一个问题:“老人为什么会走失?”我预先准备的答案有两个原因:1.老人迷路。2.老人在外发病。可是当我抛出问题后,学生思考出了新的问题:老人也许不想给子女添加负担,所以自己出走。

原本问题的设计是为了引出下面的教学知识点:胸卡的功能----防止迷路,发病时提供救助。显然,学生这个别出心裁的回答与我的课堂设计相悖。于是我为了节省教学时间,机械的回答说:“好,还有别的答案吗?”

课后我对这件事情反思很深。我无视这个学生的回答,只因为学生的回答与我的预设“不靠边”。这样做,其实是忽略了孩子作为学习的主体。孩子坐下后,明白了自己的想法和老师预先希望的答案不附。变成了孩子揣测教师的想法。我想,如果当初我可以表扬这个学生,夸奖她想问题的多角度,然后再结合实际启发她产生更多的设想。那么就是真正使学生站在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上。

其实,很多课堂上产生的突发性问题是无法预先估计和准备的。备课要备“活”,课堂教学要急智。备课不应是预先设计好一条“赛道”供学生奔跑,老师也不能站在预先设计好的“终点”机械等候。实际课堂教学中,只要大体上不偏离教学目标,应当允许有分支的产生,殊途同归,课堂才真正的“活”起来,才真正的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