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酮检测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流程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流程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糖尿病血酮监测专家共识》节选(点击共识标题下载全文)糖尿病酮症(diabetic ketosis,DK)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需进行紧急抢救。

一、诊断思路对已知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存在DKA的常见诱因以及临床三大特征(明显脱水、酸中毒和意识障碍),诊断并不困难;经查血、尿糖及酮体后即可确诊。

对于未提供糖尿病病史,或症状不典型(如腹痛),临床上易于疏忽,应警惕本病的可能性,及时作血糖、血酮体及尿酮体检查。

二、治疗流程1. 评估病情,建立通道迅速评估脱水状态,建立静脉通道。

同时采血测血糖、血酮、电解质、血气分析等指标。

根据病情可留置胃管,给予吸氧等相应处理。

2. 补充液体(1)第1h输入等渗盐水,速度为15~20 ml·kg-1·h-1(一般成人1~1.5 L)。

随后补液速度取决于脱水的程度、电解质水平、尿量。

(2)补液量和速度须视失水情况而定,原则上先快后慢。

要在第一个24h内补足预先估计的液体丢失量,监测血流动力学、出入量、血糖、血酮、电解质和动脉血气分析及临床表现。

(3)对于心功能正常的患者前4个h可补充总脱水量的1/3至1/2,如严重脱水的患者可在第1h内静脉输入1000 ml等渗盐水。

对合并心肾功能不全者,补液过程中检测血浆渗透压,对患者的心、肾、神经系统进行评估以防止出现补液过多。

(4)血糖≤11.1 mmol/L时,须补5%葡萄糖注射液并继续胰岛素治疗,直至血酮、血糖均得到控制。

3. 胰岛素治疗(1)首次静脉给予0.1U/kg体重的普通胰岛素负荷剂量,继以0.1 U·kg-1·h-1速度持续静脉滴注。

若第1h内血糖下降不到10%,则以0.14 U/kg静注后继续先前的速度输注,以后根据血糖下降程度调整,每小时血糖下降4.2~5.6 mmol/L较理想。

正常血酮值范围

正常血酮值范围

正常血酮值范围
血酮值是指人体内酮体的含量,酮体是一种由脂肪分解产生的代谢产物,它可以为身体提供能量。

正常血酮值范围是指人体内酮体的含量在正常范围内,这个范围通常是0.5-3.0mmol/L。

血酮值的测量通常是通过血液检测来完成的。

在进行血液检测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例如在检测前8-12小时内不进食,以及在检测前24小时内避免进行剧烈运动等。

这些准备工作可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正常血酮值范围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如果血酮值过高或过低,可能会提示身体存在某些问题。

例如,血酮值过高可能是由于饮食不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等原因导致的。

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调整饮食习惯,增加运动量,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另外,血酮值过低也可能是由于某些疾病或药物的影响导致的,这种情况下也需要及时就医。

除了血酮值的测量,人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体重、饮食习惯、运动量等来判断自己的身体状况。

此外,还可以进行定期体检,检查自己的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以及进行必要的筛查,例如乳腺癌、宫颈癌等。

正常血酮值范围是人们了解自己身体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定期检测血酮值,人们可以及时发现身体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
措施进行调整和治疗,以保持身体健康。

血酮监测专家共识ppt课件

血酮监测专家共识ppt课件
11
六、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的诊治流程
诊断思路:对已知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存在 DKA的常见诱因以及临床三大特征(明显脱水、 酸中毒和意识障碍),诊断并不困难;经查血、尿 糖及酮体后即可确诊。 对于未提供糖尿病病史, 或症状不典型(如腹痛),临床上易于疏忽,应警惕 本病的可能性,及时作血糖、血酮体及尿酮体检 查。
16
七、酮症急诊处理
糖尿病患者在患急性疾病、血糖持续>16. 7mmol/ L、 怀孕或有任何酮症症状等情况下应检测酮体。
DKA治疗原则:尽快补液以恢复血容量,纠正失 水状态,降低血糖,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同时寻找和去除诱因,防治并发症。(诊治流 程同前)
17
八、特殊糖尿病人群的血酮监测及处理 儿童糖尿病酮症
岛素治疗,直至血酮、血糖均得到控制) 3. 胰岛素治疗:
14
(1)首次静脉给予0. 1U/ kg体重的普通胰岛素负荷剂量,继以0. 1U·kg-1·h-1速度持续静脉滴注。 若第1h内血糖下降不到 10%,则以0. 14U/ kg静注后继续先前的速度输注,以后根据 血糖下降程度调整,每小时血糖下降4. 2~5. 6mmol/ L较理想。
处理:因饥饿导致的DK,主要是要保证每天摄取足够的热卡, 需达到2100kcal,热卡满足机体需求后DK会自然缓解。 因胰 岛素剂量不够导致的代谢性DK多合并有血糖偏高,主要通过 合理调整胰岛素用量即可缓解。 DKA时按普通人群DKA的 处理原则执行。
20
八、特殊糖尿病人群的血酮监测及处理 老年糖尿病酮症
12
诊断DKA时应采用血酮检测,若无血酮检测方法可 用时,尿酮作为备用方法。此外,对临床需急诊处 理的DKA患者推荐血酮床旁监测(如便携式血酮仪) 作为治疗监测的手段。当血酮≥3mmol/L或尿酮体 阳性,血糖>13.9mmol/L 或已知为糖尿病患者,血 清HCO3->18mmol/L 和/ 或动脉血PH>7.3时可诊 断为糖尿病酮症,而血清HCO3-<18mmol/L 和/ 或 动脉血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酮监测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酮监测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酮监测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任露娟;姜红霞;张艳华;杨文【摘要】血酮监测主要是通过检测血中β-羟丁酸(β-HBA)水平来反映糖尿病患者血液中酮体水平,是近年来广泛用于糖尿病患者的常规检测指标,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根据血酮监测结果可预防老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本文作者通过阐述血酮的代谢及监测方法,探讨血酮与糖尿病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之间的关系,旨在提高对血酮监测的认识和重视.【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7(043)001【总页数】4页(P205-208)【关键词】血酮;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老年人【作者】任露娟;姜红霞;张艳华;杨文【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老年病科,吉林长春13004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老年病科,吉林长春13004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老年病科,吉林长春13004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老年病科,吉林长春13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已成为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尤其在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为现在医学上要攻克的难题。

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常见病,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等。

最常见的急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和高渗高血糖综合征(hyperosmolar hyperglycemic syndrome,HHS),尤其是DKA,起病急、病情重,严重危害糖尿病患者的健康[1]。

研究[2]表明:尿酮检测主要检测尿样中乙酰乙酸(AcAc)水平,而发生DKA时,酮体的主要成分是β-羟丁酸(β-hydoxybutyrate acid,β-HBA)。

而且尿酮体的检测易受肾功能的影[3],检测结果有一定偏差。

美国糖尿病协会也曾提出尿酮体检测对于DKA的诊断并不可靠,所以近年来推荐以定量血酮检测替代尿酮检测。

中华麻醉学分会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中华麻醉学分会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中华麻醉学分会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围术期手术应激可引起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增高。

同时,禁食水、肠道准备以及不恰当的降糖治疗也可能导致患者血糖降低。

大量证据表明,围术期血糖异常(包括高血糖、低血糖和血糖波动)增加手术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影响远期预后。

合理的围术期血糖管理可使手术患者获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一)术前评估1、既往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术前应当明确糖尿病类型、病程、目前的治疗方案、血糖水平是否达标、低血糖发作情况、有无糖尿病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的严重程度。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术前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血糖长期控制的可靠指标。

糖尿病患者除监测空腹、三餐后、睡前血糖谱之外,推荐术前检测HbA1C,结果≤7%者提示血糖控制满意。

应当注意贫血、近期输血等因素可能干扰HbA1C测量的准确性。

2、糖尿病患者中约1/3未得到诊断,与已经确诊并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相比,这类患者围术期风险更高。

对既往无糖尿病病史者,如果年龄≥45岁或体重指数BMI≥25kg/m2,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行心脏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器官移植、创伤等高危手术者,推荐筛查HbA1C。

HbA1C≥6.5%诊断糖尿病;HbA1C<6.5%,合并血糖升高者,提示应激性高血糖。

3、筛查引起围术期血糖波动的因素。

地塞米松常用于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可升高血糖水平。

使用其他糖皮质激素、生长抑素、缩血管药物和免疫抑制剂也可以引起血糖水平增高。

恶性肿瘤、心衰、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的患者低血糖风险增加。

术前血糖波动大、强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

(二)术前准备1、手术当日停用口服降糖药和非胰岛素注射剂。

磺脲类和格列奈类药物可能引起低血糖,术前最好停用24小时;肾功能不全或使用静脉造影剂的患者术前停用二甲双胍24~48小时;停药期间使用常规胰岛素控制血糖。

中国糖尿病血酮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中国糖尿病血酮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8
②治疗监测与效果评估: 研究显示血酮下降说明DKA 缓 解,其下降速度可作为疗效的评估指标, 因此监测血 酮值对评估治疗的有效性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建议发 病后4 ~ 6h每小时监测血糖及血酮水平,当酸中毒缓 解、阴离子间隙恢复正常,则降低监测的频率。酸中 毒持续存在且治疗无效可能是由脓毒症、并发症及胰 岛素剂量不足引起,此时须重新进行评估,及时干预。
16
①DK:在DKA发展过程中机体酸碱平衡处于代偿阶段,可仅 表现为DK。诊断标准为血酮≥3mmol/L或尿酮体阳性,血 糖>13.9或已知为糖尿病患者,血清HCO3->18 和( 或) 动脉血pH>7.3;
②高血糖高渗综合征: 临床特点为血糖>33.3,动脉血pH> 7.3,血清HCO3->18,微量酮尿、微量或无酮血症, 有效血浆渗透压>320,常有意识障碍或昏迷;
19
胰岛素治疗 DKA 仍推荐小剂量胰岛素治疗方案。《共识》增 加了血酮监测及根据血酮下降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建议,并 对 DKA 缓解后胰岛素治 疗进行指导。具体如下: ①连续静脉输注胰岛素 0.1 U/( kg·h) ,重度 DKA 患者则以0.1 U/kg 静脉输注后以0.1 U/( kg·h) 继续输注。若第1 小时内 血 糖下降不足 10%或下降不足 2.8 ~ 4.2 mmol/L, 则以0.14 U/kg 静脉输注后继续以先前速度输注。 ②床旁监测患者血糖及血酮,当 DKA 患者血酮的降低速度 <0.5 mmol/( L·h) ,则需增加胰岛素剂量 1 U/h。
18
①第1小时输入0.9%氯化钠注射液,速度15-20 ml/ ( kg·h) (一般成人1.0 ~ 1.5L) 。随后的补液速度取决 于患者脱水程度、电解质水平、尿量等。 ②要在第1个24 h 内补足预先估计的液体丢失量, 补液治 疗是否奏效以监测的血流动力学( 如血压)、出入量、实验 室指标及临床表现为准。 ③在补液过程中对心、肾功能不全者监测血浆渗透压,并 对其心脏、肾脏、神经系统状况进行评估以防止补液过多。 ④当患者血糖≤11.1 mmol/L 需补5%葡萄糖并继续胰岛素 治疗,直至血酮、血糖控制。

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中效胰岛素Bid不变如晚间用药,给予常规剂量的75%早晨常规剂量的50%~75%中效/短效混合胰岛素Bid 不变更换为中效胰岛素,予早晨中效成分剂量的50%~75%短效或速效Tid(三餐不变停用25%~50% 50%1.?术中持续静脉输注胰岛素者建议继续使用到术后24小时以上。

机械辅助通气和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ICU患者容易出现血糖波动,应继续静脉输注胰岛素。

2.?病情稳定后过渡到胰岛素皮下注射,用量调整方案见附录2。

停用静脉胰岛素前1~2小时加用短效皮下胰岛素,或停用前2~3小时加用中/长效皮下胰岛素。

尚未进食者单纯给予基础的中长效胰岛素,正常进食者给予基础联合餐前短/速效胰岛素方案。

积极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尽早恢复进食,有利于尽快恢复术期常规治疗方案。

(二)出院前准备1.?入院前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在出院前1~2天恢复原有方案。

2.?饮食正常规律、器官功能稳定后恢复口服降糖药。

二甲双胍在肾功能稳定后加用,并且不早于术后48小时。

3.?对于新发现糖尿病和调整了治疗方案的患者,应进行出院前宣教,安排内分泌科随诊。

4.?门诊手术术后监测直至除外低血糖风险可能回家。

皮下注射速效胰岛素小时内、常规胰岛素3~4小时内有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离院途中携带含糖饮料。

恢复正常饮食前,常规降糖治疗应推迟。

附录1???高血糖危象的诊断和治疗糖尿病高血糖危象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和高血糖高渗性综合征(HHS),是可能危及生命的急性并发症。

一、对于原因不明的恶心呕吐、脱水、休克、意识障碍、神经精神症状的患者,尤其是呼吸有烂苹果味、血压低而尿量多者,不论有无糖尿病病史,均应想到本病的可能性。

早期诊断是决定治疗成败的关键,应立即检测:血糖、尿素氮/肌酐、血清酮体或尿酮体、电解质、血气分析二、当血酮≥3mmol/L或尿酮体阳性,血糖>L或已知为糖尿病患者,~>18mmol/L和/或动脉血PH>时可诊断为糖尿病酮症,而血清血清HCO3~<18mmol/L和/或动脉血pH<即可诊断为DKA。

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Ә指南与共识ӘDOI:10.3760/cma.j.issn.1000-6699.2017.01.001通信作者单位: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通信作者:王卫庆,Email:wqingw@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 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组 一㊁住院患者高血糖概述院内高血糖是指血糖水平>7.8mmol /L,若血糖水平持续而明显地高于此水平则提示患者有可能需要接受治疗[1-4]㊂造成高血糖的原因既可以是由于已知的或未诊断的糖尿病,也可以是由于急危重症所致的应激性高血糖㊂不论高血糖的原因如何,也不论患者是否伴有糖尿病,高血糖均会增加住院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风险㊂对所有的高血糖患者在入院时均应检测血糖并应询问是否有糖尿病病史,必要时检测HbA 1C 水平以明确患者住院前是否已经存在糖尿病㊂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HbA 1C ȡ6.5%;而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HbA 1C 水平一般不高;血糖的水平通常随导致血糖升高的急危重症的出现或缓解而升高或恢复正常[2]㊂住院患者发生高血糖非常普遍,包括入住内分泌科的成人糖尿病患者,其他内科㊁外科㊁急诊㊁重症监护科室的糖尿病或高血糖患者以及妊娠糖尿病或糖尿病妊娠患者等,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血糖控制目标见表1和表2㊂另外,院内高血糖的管理主要分为危重患者和非危重患者的高血糖的管理(图1)㊂结合患者入院的原因以及患者的疾病状况,需要对患者进行分层管理,设定不同的血糖控制目标㊂表1 住院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分层严格一般宽松空腹或餐前血糖(mmol /L) 4.4~6.1 6.1~7.87.8~10.0餐后2h 或随机血糖(mmol /L)6.1~7.87.8~10.07.8~13.9二㊁住院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在本世纪初的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中,重点关注降低高血糖,倾向于较低的血糖控制目标,而这种治疗模式导致低血糖的风险明显增加[5]㊂近年来,随着对住院高血糖管理认识的不断深化和证据积累,血糖控制目标已由强化血糖控制发展至多样化的个体化目标㊂我们在参考多个国内外指南[1-5]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临床实际情况及特点,推荐对不同的住院患者使表2 住院患者血糖控制目标血糖控制目标内分泌科或其他内科新诊断㊁非老年㊁无并发症及伴发疾病,降糖治疗无低血糖风险严格低血糖高危人群a宽松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b ,同时伴有稳定心脑血管疾病一般因心脑血管疾病入院宽松特殊群体糖皮质激素治疗一般中重度肝肾功能不全宽松75岁以上老年人宽松预期寿命<5年(如癌症等)宽松精神或智力障碍宽松外科手术择期手术(术前㊁术中㊁术后)急诊手术(术中㊁术后)大㊁中㊁小手术一般器官移植手术一般精细手术(如整形)严格大㊁中㊁小手术宽松器官移植手术一般精细手术(如整形)严格重症监护(ICU)胃肠内或外营养宽松外科ICU 一般内科ICU宽松注:a 低血糖高危人群:糖尿病病程>15年㊁存在无感知性低血糖病史㊁有严重伴发病如肝肾功能不全或全天血糖波动大并反复出现低血糖的患者[1];b 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具有高危心脑血管疾病风险(10年心血管风险>10%)者,包括大部分>50岁的男性或>60岁的女性合并一项危险因素者(即心血管疾病家族史㊁高血压㊁吸烟㊁血脂紊乱或蛋白尿)[6]用不同的血糖控制目标,达到更为精细和个体化的管理㊂推荐的血糖控制目标分层如表1所示㊂不同住院人群的控制目标如表2所示㊂与非妊娠的糖尿病或高血糖患者相比,妊娠患者由于涉及到母亲和胎儿两方面,其控制目标需要更为严格,具体目标见 糖尿病妊娠及妊娠糖尿病住院患者的血糖管理 章节㊂三㊁住院患者的血糖管理(一)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1.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的住院标准糖尿病患者在其长期的治疗过程中涉及到 家医院 家 的一体化管理,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时间需要在家和门诊进行调整和管理血糖,但许多情况下可能需要住院进行短期血糖管理和优化治疗㊁并发症筛查和应激状态的控制等,尤其在需要起始胰岛素治疗的情况下㊂糖尿病患者有以下情况建议住院:㊃1㊃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年1月第33卷第1期 Chin J Endocrinol Metab,January 2017,Vol.33,No.1万方数据图1住院成人糖尿病或高血糖患者管理流程图Ә新诊断1型糖尿病;Ә新诊断2型糖尿病需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或评估,或血糖较高需考虑胰岛素强化治疗;Ә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不能明确分型,需入院进一步明确分型;Ә糖尿病妊娠或妊娠糖尿病(详见 糖尿病妊娠及妊娠糖尿病住院患者的血糖管理 部分);Ә糖尿病合并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㊁高血糖高渗状态和乳酸酸中毒伴高血糖等;㊃2㊃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年1月第33卷第1期Chin J Endocrinol Metab,January2017,Vol.33,No.1万方数据Ә糖尿病血糖控制差或不稳定,经门诊调整治疗不达标;Ә病程长的糖尿病需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或评估;Ә糖尿病合并各种应激状态如心脑血管意外㊁创伤㊁感染和手术等;Ә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不达标者;Ә糖尿病合并各种严重慢性并发症如各种神经病变㊁视网膜病变㊁肾病㊁糖尿病足溃疡伴或不伴感染等;Ә糖尿病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如肝肾心肺功能不全等;Ә特殊类型糖尿病;Ә糖尿病患者在门诊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低血糖或经常出现低血糖症状者;Ә需要安装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Ә糖尿病患者需要接受胰岛细胞移植或干细胞治疗者㊂糖尿病患者在经住院短期优化血糖控制,完善相关检查和缓解应激状态和病情之后,可在出院前修改为出院可维持的方案或维持住院治疗的方案门诊治疗㊂2.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为了进一步规范内分泌科住院成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制定本共识㊂管理流程见图1,就其中血糖管理部分阐述如下㊂(1)管理对象:内分泌科住院的成人糖尿病患者㊂(2)入院时病情评估:入院即刻血糖(血糖ȡ16.7mmol/L时,需检测血酮或尿酮㊁血气㊁血钠㊁血钾㊁血乳酸㊁肝肾功能㊁血尿粪常规)㊁病史(病程㊁已诊断的并发症和伴发疾病,目前降糖方案及治疗依从性等)㊁现并存的临床症状㊁阳性体征和重要的阴性体征(包括生命体征㊁意识状态㊁有无脱水体征等)㊁既往检查的病历资料㊂(3)经上述评估后分类[1,6]:①合并急危重症者:(a)合并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㊁DKA㊁高血糖高渗状态㊁乳酸酸中毒伴高血糖;(b)低血糖昏迷;(c)合并感染:包括糖尿病足或不明原因发热㊂②血糖控制差且非急危重症者:(a)符合下述特征的糖代谢严重紊乱状态:间断多次测定随机血糖ȡ16.7mmol/L;可有轻度脱水体征;血pH正常,尿酮阴性或弱阳性,或血酮ȡ1.0mmol/L且<3.0mmol/L;有效血浆渗透压<320.0mmol/L;(b)符合下述特征的较高血糖水平:尿酮阴性或血酮<1.0mmol/L㊁无明显脱水体征且满足空腹血糖(FPG)ȡ11.1mmol/L或随机血糖ȡ13.9mmol/L或近期HbA1Cȡ9.0%;(c)符合下述特征的高血糖水平:FPG<11.1mmol/L,或随机血糖<13.9mmol/L,或HbA1C<9.0%;伴严重慢性并发症或伴发病,或低血糖风险,或长病程,或2种以上口服降糖药或已使用胰岛素;(d)单纯的高血糖水平: FPG<11.1mmol/L,或随机血糖<13.9mmol/L,或HbA1C<9.0%;无明显慢性并发症或伴发病,或2种以内口服降糖药,或未规律饮食药物治疗㊂(4)血糖管理:①合并急危重症:(a)合并急性并发症[6-9]:DKA㊁高血糖高渗状态㊁乳酸酸中毒伴高血糖㊂严重糖代谢紊乱伴水㊁电解质㊁酸碱平衡紊乱时的降糖治疗:此时患者处于急性糖代谢严重紊乱状态,合并脱水㊁电解质紊乱甚至酸中毒,危及生命㊂补液和胰岛素的应用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逆转病情㊂在积极补液,有效改善组织灌注的同时,给予小剂量短效胰岛素静脉滴注,开始时按每小时每千克体重计算胰岛素的剂量0.1U㊃kg-1㊃h-1,每1小时监测血糖㊂之后根据血糖下降速度调整胰岛素剂量,血糖下降速度一般控制在每小时降低3.9~6.1mmol/L为宜㊂如第1个小时血糖下降不明显,且脱水已基本纠正,胰岛素剂量可加倍㊂当血糖降至13.9mmol/L时,胰岛素剂量减至0.05~0.1U㊃kg-1㊃h-1,使血糖稳定在8.0~13.9 mmol/L㊂观察病情,临床症状缓解,消化道症状基本消失,能少量进食后,需皮下注射基础胰岛素(即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1~2h后,方可停止胰岛素静脉滴注㊂静脉输注胰岛素转皮下胰岛素注射时,可选择每日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MDI)或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㊂不能正常进食者,可仅给予基础胰岛素,或CSII的基础量,每4~6h监测血糖㊂基础胰岛素剂量可参照患者院外基础胰岛素剂量,如果院外没有使用胰岛素者,可按0.2U㊃kg-1㊃d-1计算㊂进食主食量不足25g时,可暂时不给予餐前胰岛素,但要观察餐后血糖变化㊂进食量增加且能规律,或进食后血糖明显增加时,可在三顿主餐前加用短效胰岛素或速效胰岛素类似物,或CSII的餐前大剂量㊂使用剂量视患者进餐情况并参照院外胰岛素剂量,同时监测7次血糖,每2~3天调整1次胰岛素剂量,逐渐控制血糖达到住院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标㊂患者病情稳定,血糖控制满意后,调整为院外降糖方案,并至少监测1天的7次血糖㊂院外降糖方案可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MDI㊁CSII㊁预混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类似物2~3次皮下注射,加用或不加用二甲双胍㊁α-糖苷酶抑制剂㊂院外血糖控制目标可参照2011年‘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血糖监测计㊃3㊃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年1月第33卷第1期Chin J Endocrinol Metab,January2017,Vol.33,No.1万方数据划可参照‘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10-11]㊂(b)低血糖昏迷:停止全部降糖治疗药物㊂静脉推注50%葡萄糖液60ml,继而5%~10%葡萄糖液持续静脉滴注,至意识恢复并保持㊂监测血糖,至少观察3d㊂抢救参照‘内科学“第八版,以及2013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㊁2012年‘中国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的专家共识“㊂通常血糖在3~7d后逐渐增高,依据血糖水平和病情及本次低血糖昏迷的诱发因素综合分析,重新选择较为安全的降糖策略[6-7,12]㊂(c)合并感染:包括糖尿病足或不明原因发热[1,6,8-9,13]㊂感染可导致难以控制的高血糖,高血糖不利于感染的控制,如患者存在糖尿病足或不明原因发热,严格控制血糖为首要措施,胰岛素治疗为首选,如无严重糖代谢紊乱伴水㊁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应采用CSII或MDI治疗㊂基础胰岛素剂量可参照患者院外基础胰岛素剂量,如果院外没有使用胰岛素者,可按0.2U㊃kg-1㊃d-1计算㊂三餐前餐时胰岛素或餐前大剂量视患者进餐情况并参照院外胰岛素剂量,同时监测7次血糖,每2~3天调整1次胰岛素剂量,逐渐控制血糖达到住院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标㊂如存在严重糖代谢紊乱伴水㊁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应积极补液及静脉胰岛素治疗,具体静脉使用胰岛素的方法与前述(a)合并急性并发症 部分相同,使血糖稳定在8.0~13.9mmol/L㊂观察病情,临床症状缓解,过渡至皮下胰岛素注射,应避免低血糖发生㊂存在严重感染时禁用二甲双胍治疗㊂②血糖控制差且非急危重症[6,8,13-16]:(a)第1类患者糖代谢紊乱严重,尚未危及生命,但持续高血糖状态可促使病情进展,应积极逆转,是胰岛素治疗的指征㊂降糖治疗需应用胰岛素,可相对短的时间静脉输注改善高糖毒性,缓解临床症状后改皮下注射㊂与前述 ①合并急危重症者 中 (a)合并急性并发症 部分静脉胰岛素使用原则相同,不同的是开始时胰岛素剂量0.05U㊃kg-1㊃d-1,且静脉滴注时间相对短㊂患者血糖稳定在8.0~11.1mmol/L 后2~4h,可改为多次胰岛素(基础 餐时)皮下注射或胰岛素泵治疗㊂同时改每小时监测血糖为每天检测7次血糖或4~6个监测点,必要时加测夜间血糖㊂依据血糖调整胰岛素剂量,逐渐控制血糖达到住院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标后调整为院外降糖方案㊂(b)第2㊁3类患者均为胰岛素治疗的指征㊂降糖治疗亦应用胰岛素,最好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包括:基础加餐时胰岛素的MDI㊁CSII㊁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每日3次皮下注射,优选前两种㊂胰岛素强化治疗时,胰岛素起始剂量选择可按0.4~0.5U㊃kg-1㊃d-1㊂对于院外已用胰岛素血糖较高且无低血糖者,可直接采用原剂量;对于院外已用胰岛素血糖接近达标或有低血糖者,可采用原剂量的70%~80%㊂监测7次血糖,必要时加测夜间血糖㊂依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逐渐控制血糖达到住院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标后调整为院外降糖方案㊂根据病情可选择加用或不加用口服降糖药及胰升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㊂需要关注患者心肝肾功能,尤其是否存在慢性肾脏疾病,以及评估患者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㊂二甲双胍㊁α-糖苷酶抑制剂㊁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等的应用有利于减少胰岛素的用量与血糖的波动(对于肥胖且胰岛素用量较大,已联合上述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者,可试用GLP-1受体激动剂)㊂因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原则上不联用胰岛素促泌剂㊂(c)第4类患者相对病情轻㊂对于胰岛素缺乏为主的患者仍应胰岛素治疗,可以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或预混胰岛素2次皮下注射,必要时也可胰岛素强化治疗㊂每天1次基础或预混胰岛素注射时,胰岛素起始剂量选择0.2U㊃kg-1㊃d-1㊂每天2次预混胰岛素注射时,胰岛素起始剂量选择可按0.2~0.4U㊃kg-1㊃d-1,按照1:1比例分配于早晚餐前㊂对于院外已用胰岛素血糖较高且无低血糖者,可直接采用原剂量;对于院外已用胰岛素血糖接近达标或有低血糖者,可采用原剂量的70%~80%㊂与前述相同,需要关注患者心肝肾功能,尤其是否存在慢性肾脏疾病,要估算eGFR㊂二甲双胍㊁α-糖苷酶抑制剂㊁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等的应用有利于减少胰岛素的用量与血糖的波动㊂每天2次以上胰岛素注射时原则上不联用胰岛素促泌剂(对于肥胖且胰岛素用量较大,已联合上述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者,可试用GLP-1受体激动剂)㊂监测7次血糖,或监测FPG㊁早餐后2h血糖㊁晚餐前及餐后2h血糖和睡前血糖㊂必要时加测夜间血糖㊂(d)对所有患者都应进行生活方式教育和管理及对症治疗㊂(5)住院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标:具体请见 二㊁住院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 章节㊂(6)住院期间:①根据院内血糖监测情况㊁年龄,及入院后完善的检查,包括HbA1C㊁胰岛功能及其相关抗体㊁肝肾功能㊁慢性并发症情况㊁心血管系统及其相关代谢指标等健康状态评估后确定院内血糖控制目标㊂②根据上述情况及糖尿病分型完善降糖及综合治疗方案㊂③制订并实施饮食㊁运动治疗方案㊂④全程糖尿病健康指导,包括:饮食㊁运动㊁血糖监测㊁胰岛素注射技术㊁预防低血糖和糖尿病急性并发症㊁足保护㊁体重管理等㊂(7)出院前准备:①制订院外降糖及综合治疗方案㊂院外降糖方案在住院期间逐步形成,或胰岛素强万方数据化治疗转为院外非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时需要至少监测1天的7次血糖,以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㊂②告知血糖监测频率和控制目标㊂③制订体重管理与生活方式计划㊂④告知随访时间和内容㊂(二)非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或高血糖患者的血糖管理对非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或高血糖患者的管理流程同样参见图1,如下详细阐述了其中血糖管理部分㊂1.管理对象非内分泌科住院的成人糖尿病或高血糖患者㊂包括既往明确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和既往无糖尿病史,在住院期间出现高血糖的患者㊂2.入院时病情评估(1)既往无糖尿病史患者,入院后出现血糖水平持续并显著高于7.8mmol/L,则需重新评估,制订诊治方案;HbA1Cȡ6.5%,提示入院前已存在高糖状态[1-4]㊂(2)既往有糖尿病史患者,既往3个月内如未行HbA1C检测,入院后则需进行HbA1C检测[4]; (3)糖尿病患者,询问既往有无低血糖事件,评判发生低血糖的风险程度㊂(4)原发疾病的病情评估:年龄㊁预期寿命㊁是否存在器官功能不全㊁精神或智力障碍㊁心脑血管疾病既往史和(或)风险程度㊁是否需重症监护㊁是否需进行手术㊁手术的类型(急症㊁择期㊁整形等精细手术㊁或器官移植手术);患者的营养状态㊁进食情况(禁食㊁正常摄食,或胃肠外营养)等㊂3.血糖管理目标[1]经上述评估后,对血糖管理目标进行分类: (1)如年轻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和低血糖低危人群,在接受内科治疗的同时需严格控制血糖;其他内科疾病患者,若是高龄㊁或无法耐受低血糖㊁或存在器官功能不全,或预期寿命<5年㊁存在精神或智力障碍㊁本身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或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仅需宽松或一般控制血糖㊂对于重症监护患者㊁或拟进行急症和择期大中小手术的患者,在术前㊁术中和术后建议宽松控制血糖;对于精细手术(如整形手术),血糖需严格控制;对于器官移植手术需一般控制血糖㊂(2)严格㊁一般和宽松血糖控制目标的定义详见本共识 二㊁住院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 部分㊂4.血糖管理措施[2-4](1)对血糖控制未达标的非内分泌科住院高血糖患者,尤其在合并有糖尿病酮症㊁DKA和糖尿病高渗状态等急性并发症的患者,建议邀请内分泌专科医生协同诊治㊂(2)对于大多数的非内分泌科住院高血糖患者而言,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首选治疗方法㊂(3)对于急危重症患者,推荐采用持续静脉胰岛素输注,根据血糖波动情况随时调整胰岛素剂量;在打算改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时,需在停止胰岛素静脉输注前1~2h接受皮下注射㊂同时,每日减少大约20%~ 40%的胰岛素总量[2-3]㊂(4)对于非急危重症患者,可考虑皮下胰岛素注射㊂胰岛素注射剂量根据进餐和睡眠时间进行设定;如未进食或有持续肠内或肠外营养,每4~6h皮下注射短效或速效胰岛素㊂对于进食差,或无法正常进食的患者,可考虑以基础胰岛素为主,辅以临时短效或速效胰岛素注射;营养摄入充足患者,则推荐基础 餐时胰岛素治疗方案以及必要时临时补充短效或速效胰岛素,有条件的也可考虑胰岛素泵治疗㊂推荐餐前进行床旁血糖监测[2-4]㊂(5)在胰岛素制剂的选择上,有短效或速效胰岛素㊁预混胰岛素㊁中效或长效胰岛素㊂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联合长效胰岛素类似物进行基础 餐时胰岛素治疗或者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用于胰岛素泵治疗能够带来更好的血糖控制,降低低血糖的发生风险,血糖达标时间更短[17-18],有助于缩短手术前准备时间和住院时间㊂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可以餐前即刻或餐后立即注射的灵活特点也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进食不规律的住院患者的治疗需求㊂而且,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堵管的发生风险较低,更适合于胰岛素泵治疗[19-20]㊂对于入院前应用预混胰岛素且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入院后可考虑继续应用预混胰岛素治疗㊂(6)口服降糖药物,包括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在住院高血糖患者的使用证据较少㊂如果患者的临床状况比较稳定㊁进食规律并且没有使用这些药物的禁忌证,则在入院后可以考虑继续应用其入院前已经使用的口服降糖药物或GLP-1受体激动剂[2-4]㊂5.特殊情况的处理(1)肠内或肠外营养[2,4]:①持续肠内营养,每日1次或2次基础胰岛素;同时,每4h给予短效或速效胰岛素皮下注射;②分次肠内营养,维持原基础胰岛素治疗方案;如初始治疗,给予10U基础胰岛素㊂同时,在每次进行肠内营养时,给予短效或速效胰岛素皮下注射;③肠外营养,全胃肠外静脉营养液中添加短效或速效胰岛素;同时,每4h给予短效或速效胰岛素皮下注射㊂(2)糖皮质激素的使用[2]:糖皮质激素在使用时万方数据需考虑其在体内作用时间对高血糖的影响㊂可使用中效或长效胰岛素控制血糖㊂同样床旁血糖监测非常重要,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胰岛素的使用㊂(3)围手术期[2]:①围手术期血糖控制目标参见本共识 二㊁住院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 部分;对于缺血性心脏病高风险患者,存在自主神经病变或肾功能衰竭患者需慎重评估围手术期低血糖风险;②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㊁一般状况及手术的类型决定是否需要停用之前的口服降糖药物以及是否需要胰岛素治疗㊂对于需要禁食的手术,在进行手术当日早上,停用口服降糖药物,给予半剂量中性低精蛋白锌胰岛素(NPH),或全剂量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或全剂量胰岛素泵基础量㊂③在禁食期间,每4~6h进行血糖检测,超过血糖控制目标时给予短效或速效胰岛素㊂(4)DKA和糖尿病高渗状态:处理目标包括:纠正血容量㊁改善组织灌注㊁纠正高血糖㊁血电解质紊乱和酮症等㊂寻找相关诱因非常重要㊂小剂量胰岛素静脉㊁肌肉或皮下注射是治疗DKA和高渗状态的安全有效措施㊂具体治疗方案详见本章节 (一)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 中 2.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 部分㊂6.低血糖的治疗和预防:参见本章节 (一)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 中 2.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 中对低血糖的管理㊂7.出院随访(1)完整的出院小结信息有助于患者在出院后方便安全地在门诊随访或至当地或基层医疗机构就诊㊂相关信息包括高血糖的病因信息(或寻找病因的方案)㊁相关并发症与合并症㊁推荐的后继治疗方案等㊂(2)出院时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清楚治疗方案,确保新处方的安全性;正确使用并处置胰岛素皮下注射针头和注射器;提供购买相关医疗设备或耗材的信息(如胰岛素笔㊁便携式血糖仪);对药物的服用方法㊁药品的管理㊁血糖监测㊁高低血糖的识别㊁预防和应急处理进行宣传教育㊂(3)建议所有糖尿病或高血糖患者在出院1个月后接受内分泌专科医生的评估㊂糖尿病患者根据出院后的血糖水平,由内分泌专科医生进行降糖方案的调整并制订长期随访方案㊂对于住院新发现的高血糖患者更有必要在出院后重新进行糖代谢状态的评估㊂(三)糖尿病妊娠及妊娠糖尿病住院患者的血糖管理妊娠期间高血糖包括糖尿病妊娠与妊娠糖尿病(GDM)[6,21-22],不论是那种类型高血糖,均可能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其中需要进行住院血糖管理的患者包括:糖尿病患者计划妊娠或已妊娠时,或GDM患者,经门诊治疗血糖不达标者;合并严重急㊁慢性并发症者;妊娠期需启动胰岛素治疗者;另外,在产科住院的妊娠高血糖患者,依据血糖情况,必要时也应请内分泌科进行血糖管理㊂1.计划妊娠的糖尿病患者住院血糖管理糖尿病患者从计划妊娠至整个孕期,都应进行严格的血糖管理,以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㊂计划妊娠的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良或合并严重急㊁慢性并发症入院时,需要进行以下管理:(1)糖尿病病情评估:系统评价血糖控制状况,监测全天血糖谱(三餐前后㊁睡前血糖)及HbA1C,必要时可进行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全面评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状况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㊁糖尿病肾脏病变(DKD)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评估可能加重或促使DR㊁DKD进展的危险因素;根据White分级(表3)[23]评估糖尿病病情与妊娠风险,White分级在F级以下的患者,妊娠后胎儿存活率不到5%,因而应避免妊娠[24]㊂表3 White分级White分级A级单纯饮食治疗足以控制血糖,不考虑起病年龄和病程B级起病年龄ȡ20岁和病程<10年C级起病年龄10~19岁或病程10~19年D级起病年龄<10岁或病程ȡ20年或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或高血压(无先兆子痫)R级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或玻璃体出血F级肾病,尿蛋白>500mg/dRF级R级和F级的条件并存H级存在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证据T级肾移植患者注:在A级以下的妇女需要胰岛素治疗,R㊁F㊁RF㊁H和T级不考虑起病年龄和病程,但是通常病程较长㊂出现一种合并症即升至下一个级别(2)血糖控制目标和治疗方案:计划妊娠的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餐前血糖控制在3.9~6.5 mmol/L,餐后血糖<8.5mmol/L,在避免低血糖的情况下尽量控制HbA1C<6.5%,用胰岛素治疗者控制HbA1C<7.0%[6]㊂目前我国口服降糖药物均未纳入妊娠期使用适应证,因此孕前正在使用口服降糖药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适时停用,并转换为胰岛素控制血糖[6]㊂(3)制订妊娠计划与患者教育:住院期间,应对计划妊娠的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教育,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明确糖尿病与妊娠间的相互影响,帮助患者制订以家庭为单位的妊娠计划,并制定完善的孕期随访计划㊂2.妊娠期间的住院血糖管理万方数据。

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2017)

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2017)

• 制订并实施饮食、运动治疗方案。
• 全程糖尿病健康指导,包括: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技术 、预防低血糖和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足保护、 体重管理等
出院前准备
• 制订院外降糖及综合治疗方案。院外降糖方案在住院期间 逐步形成,或胰岛素强化治疗转为院外非胰岛素强化治疗 方案时需要至少监测 1 天的 7 次血糖,以评估治疗方案的 有效性和安全性。 • 告知血糖监测频率和控制目标。 • 制订体重管理与生活方式计划。 榆告知随访时间和内容
空腹血糖<11.1mmol/L,或随 机血糖<13.9mmol/L,或HbA1C <9% 伴严重并发症或伴发病,或低血 糖风险,或长病程,或2种以上口 服降糖药或已使用胰岛素

• 非内分泌科非急危重症患者 • 糖尿病计划妊娠或已经妊娠者 • 妊娠糖尿病患者
• 胰岛素皮下注射(优选基础餐时胰岛素) • 血糖监测 • 治疗伴发病或并发症 • 对症治疗
• 病史( 病程、已诊断的并发症和伴发疾病,目前降糖方案及治疗依从 性等)
• 目前症状
• 阳性体征
• 重要的阴性体征(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有无脱水体征等)、既往 检查的病历资料
入院时病情分类
• 合并急危重症者 合并严重急性并发症:DKA、HHS、乳酸酸中毒伴高血糖 非内分泌科的急危重症患者 低血糖昏迷 合并感染 • 血糖控制差且非急危重症者
常三餐
• 静脉输注胰岛素过渡到基础餐时胰岛素皮下注射或胰岛 素泵
低血糖昏迷
• 静脉推注50%葡萄糖60ml, 继而5%~10%葡萄糖静脉滴 注 • 停止降糖治疗 • 意识恢复 • 至少连续监测血糖3天 • 根据血糖水平决定是否给予 降糖治疗
• 监测血糖
合并感染:包括糖尿病足

中国儿童1型糖尿病标准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中国儿童1型糖尿病标准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中国儿童1型糖尿病标准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是国内外该病诊断的依据。

2019年,WHO颁布了新的分型标准。

符合以下4条标准之一即可诊断糖尿病:(1)空腹血糖≥7.0mmol/L;(2)口服糖耐量负荷后2 h血糖≥11.1 mmol/L[葡萄糖1.75 g/kg(体重),葡萄糖最大量75 g];(3)HbA1c≥6.5%(HbA1c测定方法需美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认证);(4)随机血糖≥11.1 mmol/L且伴糖尿病症状体征。

如果符合上述标准但对于无症状者建议在随后的1 d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

此外,血糖5.6~6.9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口服糖耐量试验2 h血糖7.8~11.0 mmol/L为糖耐量受损。

胰岛素治疗的方法包括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泵和胰岛素口服药物等。

对于初发T1DM患儿,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是首选治疗方法。

胰岛素泵适用于需要更精准胰岛素剂量控制的患儿,但需要家长和患儿的密切合作。

胰岛素口服药物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3.血糖监测血糖监测是T1DM治疗的重要环节,旨在掌握患儿的血糖变化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预防低血糖和高血糖。

目前血糖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家庭血糖监测和连续血糖监测。

家庭血糖监测是指患儿在家中通过血糖仪进行血糖监测,可根据需要进行多次监测。

连续血糖监测是指患儿佩戴连续血糖监测仪器,可随时监测血糖变化情况,更为精准。

4.其他治疗除了胰岛素治疗和血糖监测外,饮食管理、运动和健康教育也是T1DM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饮食管理应根据患儿的年龄、身高、体重、生长发育和运动量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定制。

运动可提高患儿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

健康教育可帮助患儿和家长理解糖尿病的病因、病程和治疗原则,提高患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最后,血糖监测和随访也是胰岛素治疗的重要环节。

患儿和家长需要掌握血糖监测的方法和技巧,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和治疗方案。

《现场快速检测(POCT)专家共识》 2014版文件

《现场快速检测(POCT)专家共识》 2014版文件

《现场快速检测(POCT)专家共识》2014版文件发布时间:2014-09-20 20:32:12 来源:点击量:次现场快速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慢病监测、应急反恐、灾害医学救援、传染病监测、检验检疫、食品安全、毒品检验等公共卫生领域。

近年来,随着微纳制造、生物科技、新材料、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POCT技术不断向实时、定量和检测设备小型化的方向发展。

推动POCT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和责任。

1、POCT的定义POCT是指在采样现场进行的、利用便携式分析仪器及配套试剂快速得到检测结果的一种检测方式。

POCT,在院内指在患者旁边进行的临床检测(床边检测bedside testing),通常不一定是临床检验师来进行。

在院外则是指在采样现场即刻进行分析,省去标本在实验室检测时的复杂处理程序,快速得到检测结果的一类新方法。

POCT的特点决定了其应用场所极其广泛,既可放置于规范的实验室内,也可在出现在多种现场,包括大型医院的病房、门诊、急诊、检验科、手术室、监护室;基层医院、社区保健站和私人诊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灾害医学救援现场、食品安全检测现场、环境保护现场;海关检疫、违禁药品快速筛查;法医学现场;生物反恐现场等。

2、POCT的特性和应用2.1 POCT的特性①快速获取结果,大大缩短样本周转时间(Turn Around Time,TAT)时间;②仪器小型便携;③使用标本微量,甚至不需要标本;④操作简单,非专业人员经简单培训或阅读说明书即可操作;⑤综合使用成本低。

2.2 POCT的应用2.2.1 临床领域的应用在临床领域,POCT的主要优势在于缩短样本周转时间(TAT),达到快速诊治的目的,缩短了患者在诊疗场所的停留时间。

不仅提高了医疗工作效率,而且还使患者满意。

在医院内,POCT医学装备应用广泛,包括院内急诊科、ICU、呼吸科、心内科、手术室等临床科室。

医学资料:血酮检测共识

医学资料:血酮检测共识

中国糖尿病血酮监测专家共识2014-04-10 13:58来源: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作者: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字体大小:糖尿病已成为目前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是内分泌代谢专科的最常见急症,若未能及时合理救治死亡率较高。

2012 年颁布的《中国高血糖危象诊断与治疗指南》,为高血糖危象的临床诊治提供了重要参考。

酮体监测是高血糖危象诊疗的重要一环,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目前已有多种酮体监测方法,这些方法各有特点或局限性,医生需要结合临床情况更合理地运用酮体监测手段。

为此,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共同制定了《中国糖尿病血酮监测专家共识》,以指导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诊治。

一、酮体的生成与代谢酮体(ketone bodies)是脂肪酸在肝脏内正常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包括乙酰乙酸(acetoacetic acid)、β-羟丁酸(β-hydroxybutyric acid)和丙酮(acetone)(图1)。

同葡萄糖一样,酮体可以穿过血脑屏障被大脑利用,在葡萄糖缺乏时可以代替葡萄糖为机体供能,是人体在饥饿状态下的重要能量来源。

正常人血液中酮体含量极少,当某种生理状态(如饥饿、禁食、严重的妊娠反应)导致体内糖供应障碍,或病理状态(如糖尿病)胰岛素急剧缺乏而使体内糖利用障碍时,脂肪酸就成为主要供能物质,可在肝脏内大量氧化生成大量酮体。

酮体在肝内生成后经血液转运至肝外组织(如心、脑、肌肉)利用,而肝细胞因缺乏相关的酶其自身不能利用酮体。

当肝内酮体生成的量超过肝外组织的利用能力,血酮体浓度就会过高,导致酮血症和酮尿症。

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都是酸性物质,在体内大量堆积时会引起酸中毒。

妊娠期妇女可因为严重的妊娠反应产生酮症。

糖尿病酮症(diabetic ketosis,DK)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是较为常见的病理性酮症状态,其基本环节是胰岛素缺乏或有效作用减弱,同时多种反向调节激素,如胰升糖素、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生长激素等水平升高。

研究论文:血酮检测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与循证护理

研究论文:血酮检测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与循证护理

97223 临床医学论文血酮检测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与循证护理【摘要】目的:探讨血酮检测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急救中的临床应用及循证护理效果。

方法:10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尿酮检测,并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采取血酮检测,实施循证护理。

比较两组检测结果及血糖控制时间、酸中毒纠正时间、住院时间,记录两组心理健康、自我护理能力变化。

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检测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糖控制时间、酸中毒纠正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自我护理能力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酮检测有利于指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治疗,实施循证护理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和自我护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xx年10月-20xx年12月100例DKA患者,入科时神智清楚,均符合WTO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标准,其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31~65岁,平均(49.62±10.74)岁;病程2~17年,平均(10.24±5.67)年;1型糖尿病34例,2型糖尿病66例;文化水平:小学15例,初中35例,高中37例,大学13例;诱发因素:降糖药物使用不当61例,饮食因素22例,感染8例,原因不明9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糖尿病类型、诱发因素、文化水平和既往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00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恶心、乏力、食欲不振、呕吐、呼吸烂苹果味等,既往无精神、心理疾病,认知功能正常,无严重肝、肾、肺、心等脏器功能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糖尿病血酮 监测专家共识
内三科 王欣
前言
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是内分泌代谢专科 的最常见急症,若未能及时合理救治死亡率较 高。 2012 年颁布的《中国高血糖危象诊断与治疗 指南》,为高血糖危象的临床诊治提供了重要 参考。

前言
酮体监测是高血糖危象诊疗的重要一环, 目前 已有多种酮体监测方法,这些方法各有特点或 局限性,医生需要结合临床情况更合理地运用 酮体监测手段。 为此,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全国相关 领域专家共同制定了《中国糖尿病血酮监测 专家共识》,以指导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 的临床诊治。
六、 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的诊治 流程
3. 胰岛素治疗:(1) 首次静脉给予 0. 1 U/ kg 体 重的普通胰岛素负荷剂量,继以 0. 1 U· kg 1· h -1 速度持续静脉滴注。 若第 1 h 内血糖下降不到 10%,则以0. 14 U/ kg 静注后继续先前的速度输注,以后根据血糖 下降程度调整,每小时血糖下降 4. 2 ~ 5. 6 mmol/ L较理想。

六、 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的诊治 流程
(二) 治疗流程 1. 评估病情,建立通道:迅速评估脱水状态,建 立静脉通道。 同时采血测血糖、血酮、电解 质、血气分析等指标。 根据病情可留置胃管, 给予吸氧等相应处理。

六、 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的诊治 流程


2. 补充液体:(1) 第 1 h 输入等渗盐水,速度为15 ~20 ml· kg -1 · h -1 (一般成人 1 ~ 1. 5 L)。 随后补液速 度取决于脱水的程度、电解质水平、尿量。 (2) 补液量和速度须视失水情况而定,原则上先快后 慢。 要在第一个 24 h 内补足预先估计的液体丢失 量,监测血流动力学、出入量、血糖、血酮、电解质 和动脉血气分析及临床表现。

六、 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的诊治 流程

(2) 床旁监测患者血糖及血酮,当 DKA 患者血 酮值的降低速度<0. 5 mmol· L -1 · h -1 时,则 增加胰岛素的剂量 1 U/ h。
六、 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的诊治 流程
(3) 当 DKA 患者血糖达到 11. 1mmol/ L,可减 少胰岛素输入量至 0. 02 ~ 0. 05 U· kg -1 · h -1 , 此时静脉补液中应加入葡萄糖。 此后需调整胰岛素给药速度及葡萄糖浓度以维 持血糖值在8. 3 ~11. 1 mmol/ L 之间,血酮<0. 3 mmol/ L。 (4) 血酮稳定转阴,患者恢复进食后,可以改用胰 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或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
六、 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的诊治 流程
(一) 诊断思路 对已知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存在 DKA 的常见诱因 以及临床三大特征(明显脱水、酸中毒和意识障碍), 诊断并不困难;经查血、尿糖及酮体后即可确诊。 对于未提供糖尿病病史,或症状不典型(如腹痛),临床 上易于疏忽,应警惕本病的可能性,及时作血糖、血 酮体及尿酮体检查。
四、 血酮检测与其他生化指标的关系
血酮水平还有一定的预测预后价值,但尿酮水 平则无 血酮仪测得的血酮每增加 1 mmol/ L,死亡率 增加 24%; 生化仪测得的血酮每增加 1 mmol/ L,死亡率 增加 93%; 尿酮水平每增加 1 mmol/ L,死亡率增加 5%

四、 血酮检测与其他生化指标的关系

一、 酮体的生成与代谢

当肝内酮体生成的量超过肝外组织的利用能力, 血酮体浓度就会过高,导致酮血症和酮尿症。 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都是酸性物质,在体内大 量堆积时会引起酸中毒。 妊娠期妇女可因为严 重的妊娠反应产生酮症。

一、 酮体的生成与代谢

一般情况下血酮体中β-羟丁酸约占酮体总量 的70%,乙酰乙酸占 28%,丙酮占 2%,而这一 比例在疾病的演变过程中有所变化。
三、 糖尿病患者血酮监测的临床意义

2.治疗监测与疗效评估:在 DK 及 DKA 治疗中, 监测血酮体水平有重要意义。 研究显示血酮 下降决定了DKA 的缓解,血酮下降速度可作为 疗效的评估指标,因此监测血酮值可评估治疗 的有效性。
三、 糖尿病患者血酮监测的临床意义
建议前4 ~6 h 每小时查血糖及血酮水平,随后 每 2 ~4 h 检测一次电解质和血气分析,每 4 h 监测尿素氮和肌酐水平直至病情稳定,同时准 确记录液体摄入及输出量。 当酸中毒缓解,阴离子间隙恢复正常,则减少检 测的频率。 酸中毒持续存在且治疗无效可能 是由败血症、并发症及胰岛素剂量不足引起, 此时须重新进行评估,及时干预。
五、 血酮监测的临床适应证



糖尿病患者存在以下情况时应检测酮体: 1. 胰岛素治疗不当:未经治疗、中断胰岛素治疗 或胰岛素用量不足的 1 型糖尿病; 2. 血糖控制不佳:随机血糖≥13. 0 mmol/ L; 3. 重症感染:如肺炎、肺结核等呼吸系统感染,急 性肾盂肾炎、膀胱炎等泌尿系统感染,以及阑尾炎、 腹膜炎、盆腔炎等

三、 糖尿病患者血酮监测的临床意义

便携式血酮仪的出现, 是 DKA 治疗领域的一 个重大进步。在血酮检测技术开展前,临床使 用多次尿酮体阴性为静脉胰岛素转换为皮下 胰岛素治疗的标志。
三、 糖尿病患者血酮监测的临床意义

但尿酮检出的是丙酮和乙酰乙酸,后二者在病 情缓解时在酮体中所占比重反而上升,评估具 有滞后性。 研究显示在尿酮转阴 13 h 前,患 者的血酮体水平已降至正常,故根据尿酮转阴 调整胰岛素输注可能会延长患者住院治疗时 间。

一、 酮体的生成与代谢
酮体是脂肪酸在肝脏内正常分解代谢的中间 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 同葡萄糖一样,酮体可以穿过血脑屏障被大脑 利用,在葡萄糖缺乏时可以代替葡萄糖为机体 供能,是人体在饥饿状态下的重要能量来源 。

一、 酮体的生成与代谢
正常人血液中酮体含量极少,当某种生理状态 (如饥饿、禁食、严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妊娠反应)导致体内糖 供应障碍,或病理状态(如糖尿病)胰岛素急剧 缺乏而使体内糖利用障碍时,脂肪酸就成为主 要供能物质,可在肝脏内大量氧化生成大量酮 体。 酮体在肝内生成后经血液转运至肝外组织(如 心、脑、肌肉)利用,而肝细胞因缺乏相关的酶 其自身不能利用酮体。
一、 酮体的生成与代谢

在 DKA 早期或缺氧严重时,乙酰乙酸转化为 β-羟丁酸,从而使β-羟丁酸/ 乙酰乙酸比值从正 常的 2 ~3 :1 提高到 16:1。 给予补液及小 剂量胰岛素治疗, β-羟丁酸被氧化成乙酰乙酸, β-羟丁酸/ 乙酰乙酸比值下降,酮体水平整体 下降。
二、 酮体检测的原理
血酮与血糖、血 pH、血 HCO3 -等指标的关 系:血酮与血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相关性好 于尿酮和血糖的相关性 。血酮与血 HCO 3 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四、 血酮检测与其他生化指标的关系




成人血HCO3-18 mmol/ L 对应的血β-羟丁酸为 3. 8 mmol/ L, 血 HCO3 -15 mmol/ L 对应的血β-羟丁酸为 5. 1 mmol/ L; 血 HCO3 -10 mmol/ L 对应的血 β-羟丁酸为8. 9 mmol/ L 血酮还与血 pH 值和阴离子间隙高度相关。 但尿酮与血 HCO3 -和血 pH 值无相关性。
六、 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的诊治 流程


(3) 对于心功能正常的患者前 4 个 h 可补充总脱水 量的 1/3 至 1/2,如严重脱水的患者可在第 1 h 内静 脉输入 1 000 ml 等渗盐水。 对合并心肾功能不全 者,补液过程中检测血浆渗透压,对患者的心、肾、 神经系统进行评估以防止出现补液过多。 (4) 血糖≤11. 1 mmol/ L 时,须补 5%葡萄糖注射液 并继续胰岛素治疗,直至血酮、血糖均得到控制。
(一)儿童糖尿病酮症
五、 血酮监测的临床适应证


4. 严重应激: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脑血管意外、外伤、大手术、麻醉及严重的精神刺 激等特殊应激情况时; 5. 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苯乙双胍等; 6. 特殊疾病:某些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病、肢端肥大 症及胰升糖素瘤等; 7. 妊娠期间:尤其在妊娠后半阶段常规检测; 8. 饥饿:长期饥饿,出现低血糖时; 9. 大量摄入葡萄糖:口服或静脉输入大量葡萄糖后;
五、 血酮监测的临床适应证

10. 特殊体征:(1) 多尿、口干、多饮加剧,尤其 伴疲劳、食欲不振、视力模糊等不适时;(2) 发热、四肢无力等全身不适症状时;(3) 恶心、 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时;(4) 深大 呼吸,伴烂苹果气味等症状时;(5) 注意力不集 中、精神萎靡或烦躁、神志渐恍惚,甚 至谵妄、嗜睡或昏迷等。
四、 血酮检测与其他生化指标的关系


血酮与尿酮的关系: 目前使用的尿酮测定方法只能 测定乙酰乙酸(灵敏度约为 50 mg/ L)及丙酮(灵敏度 约为 500 mg/ L), 不能测定 β-羟丁酸。 尿酮与血酮有一定相关性,但并不呈线性关系: 尿酮+相当于血β-羟丁酸浓度 0. 5 mmol/ L(血酮仪), 尿酮++相当于 0. 7 mmol/ L, 尿酮+++相当于 3 mmol/ L 。 研究显示,治疗开始的时候血酮与尿酮无相关性,平 均治疗7. 8 h 血酮和尿酮才有相关性
六、 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的诊治 流程
5. 严密监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记 24 h 出入 量,补液后保持尿量>2 ml/ min 为宜。 在起初 6 h 内每 1 h检测血酮、血糖,每 2 h 检测血电 解质。 目标 24 h 内纠正酸中毒和酮症。 6. 诱因和并发症治疗:积极寻找诱发因素并予 以相应治疗,感染是最常见的诱因,应及早使用 敏感抗生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