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教案范文(精选8篇)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教案范文(精选8篇)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范文篇1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文句。
4、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汉代的“苏武牧羊”故事广为传颂,千百年来,苏武已成为一名伟大的爱国英雄定格在人们心中,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表现出崇高而又令人震撼的民族气节,有民歌《苏武牧羊》唱道: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下面,我们走进苏武,认识苏武,敬仰苏武。
板书《苏武传》。
二、快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第二课堂》(第99页)和课文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
学生介绍,然后明确。
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等对传统忠诚观念的批判。
06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回答问题并小组讨论
问题一
苏武在匈奴的生活是怎样的?他如何应对困境?
问题二
苏武的忠诚和信仰对他的行为有哪些影响?
问题三
苏武传中体现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分享个人阅读心得和体会
分享一
在阅读苏武传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苏武的忠诚和坚 韧不拔的精神。他的坚定信仰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让我深受 感动。
倒叙手法
开篇先写苏武出使匈奴的 背景和原因,再回溯其成 长经历,使故事更具悬念 和吸引力。
顺叙与插叙相结合
在叙述苏武出使经过时, 穿插描述其家庭背景、与 副使张胜的关系等,使人 物形象更加丰满。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苏武与副使张胜 、匈奴王单于等不同人物 的性格、行为,凸显苏武 的忠贞不屈和高尚品质。
语言风格特点
01
先秦时期
忠诚观念主要表现为对君主和国家的绝对服从和献身,如屈原等忠臣形
象。
02
秦汉时期
随着统一国家的建立,忠诚观念逐渐演化为对大一统国家的认同和献身
,如苏武等忠臣形象。
03
宋元明清时期
忠诚观念进一步升华为对民族、文化和道义的坚守和献身,如岳飞、文
天祥等忠臣形象。同时,忠诚观念也开始受到一些挑战和反思,如明清
质朴自然
语言平实,不刻意追求华丽辞藻 ,以简洁明快的叙述展现故事情
节和人物形象。
情感真挚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苏武忠贞品质 的崇敬之情,使读者产生共鸣。
细节描写生动
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如苏武手 持旌节、北海牧羊等场景,使读 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主人公的
艰辛与坚韧。
情感渲染和意境营造
苏武传(实用教案)
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概括并描述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特点。
(3)能够分析并评价苏武传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特点。
2. 苏武传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对苏武传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的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苏武传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苏武传的背景知识、相关历史事件、评论和研究文章。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苏武传的背景知识和历史事件。
(2)引发学生对苏武传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原文,理解文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词和难点。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特点。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4. 探究学习:(1)学生分析并评价苏武传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2)学生通过写作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苏武传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6. 布置作业:(1)学生完成对苏武传的阅读理解和思考题。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对彼此的学习效果和合作表现进行评价。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探究活动的参与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七、教学反思2.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苏武传》精品教案
《苏武传》精品教案【学习目标】1.识记《汉书》及班固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3.鉴赏苏武人物形象,感悟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弘扬民族文化。
【重点难点】1.体会通过人物的典型语言反映人物性格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2.体会本文精妙选材、合理剪裁、善用对比、“于序事中寓论断”的叙事艺术。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幽深的贝加尔湖铭记着他的正气,高耸的乌拉尔山见证了他的忠贞。
十九年,雨雪风霜,他卧起持节,把那光秃秃的旄节升华为一段千古传奇,用一生的执着铸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他,就是——苏武!同学们,大家好。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苏武传》。
在本册教材的编排中,《苏武传》是自读课文。
这就意味着同学们要自主预习,利用导学案,在课前识记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本文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并初步梳理概况文章主要情节。
接下来我们以回顾的形式,巩固大家的预习成果。
二、学习任务分析(一)知识要点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作为《汉书》中的名篇之一,《苏武传》一文既能体现班固对于史传文学作品“实录精神”的继承,又充分展现出他精于剪裁、叙述简练整饬、详赡严密、叙述中寄寓褒贬的叙事艺术特色。
(二)承担的单元任务通过本文的学习,再次感受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筛选材料、组织文章结构的特点。
同时,体会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大义、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坚韧不拔的强大意志和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并思考这些道德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三、学习活动(一)回顾知识要点1、文学常识班固,()辞赋家、史学家。
字()。
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
他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2024年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增加多场景)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增加多场景)教案苏武传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苏武传》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苏武的形象和品质。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1.《苏武传》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苏武的形象和品质。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苏武的形象和品质的评价。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苏武传》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学生预习《苏武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苏武传》的历史背景。
2.学生分享对《苏武传》的预习成果。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苏武传》。
2.学生边读边标注生词和重要句子。
3.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内容分析(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苏武传》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对《苏武传》的理解和分析。
四、形象评价(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苏武的形象和品质。
2.学生分享对苏武形象和品质的评价。
五、讨论与交流(1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七、作业布置(5分钟)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苏武传》的读后感。
2.学生记录作业要求。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苏武传》,让学生了解了苏武的形象和品质,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强意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苏武的形象和品质一、苏武的形象1.忠诚坚定:苏武在《苏武传》中被描绘为一位忠诚坚定的使臣。
当匈奴发动战争并俘虏了苏武时,他面临着严峻的选择。
然而,苏武坚决拒绝了匈奴的诱惑和威胁,坚守着自己的忠诚和使命。
他宁愿忍受困苦和折磨,也不愿背叛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苏武传教案7篇
苏武传教案7篇文言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囊萤夜读》。
3.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体会人物美好的学习品质。
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说说你们知道哪些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牛角挂书)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两则古人刻苦学习的动画片。
(视频播放动画片《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篇文言文。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囊萤夜读》。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第一则)1.人物简介:车胤(yìn)(约333年—401年),字武子,湖北公安县人。
东晋大臣。
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
2.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正音正字。
3.出示要求学生会认的字,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恭(gōng)勤(qín)焉(yān)4.出示要求学生会写的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囊萤恭勤博贫焉点拨:“囊”,上中下结构;“恭”,部首是“”,不要错写成“水”或“氺”。
“勤”左下是两横、一竖一提,不要写作一横、一竖、一提。
5.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既正确、流利,又有节奏。
(1)朗读提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自己读,同桌互读。
三、讨论,理解文言文大意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学,再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要求:(1)默读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难懂的词语或句子。
预设:(1)得:买得起。
盛:装。
以夜继日:与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夜以继日”的意思相同,都是指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的时间,日夜不停地学习,该成语出自《庄子·至乐》中的“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苏武传(实用教案)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第一章:苏武传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苏武传》的作者班固以及其历史背景。
2. 掌握《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3. 理解苏武传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1. 作者班固及历史背景。
2. 《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3. 苏武传的重要地位。
教学难点:1. 作者班固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 苏武传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武传》概述。
2. 参考书籍:关于班固和《苏武传》的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1. 介绍作者班固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汉代的地位。
2. 简述《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3. 分析苏武传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作业:1. 阅读《苏武传》。
2. 写一篇关于苏武传的读后感。
第二章:苏武传的文学特色教学目标:1. 分析《苏武传》的文学特色。
2. 理解并欣赏班固的文学才华。
3. 掌握《苏武传》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1. 《苏武传》的文学特色。
2. 班固的文学才华。
3. 《苏武传》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1. 《苏武传》的文学特色分析。
2. 班固的文学才华的评价。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武传》的文学特色。
2. 参考书籍:关于班固和《苏武传》的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1. 分析《苏武传》的文学特色。
2. 评价班固的文学才华。
3. 讲解《苏武传》的写作技巧。
作业:1. 阅读《苏武传》,分析其文学特色。
2. 写一篇关于班固的文学才华的短文。
第三章:苏武传的主题思想教学目标:1. 理解《苏武传》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苏武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3. 掌握《苏武传》中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苏武传》的主题思想。
2. 苏武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3. 《苏武传》中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 《苏武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2. 苏武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武传》的主题思想。
2. 参考书籍:关于班固和《苏武传》的参考书籍。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包括实词、虚词、句式等。
3、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感受其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4、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体会他的爱国精神。
2、难点理解苏武坚守民族气节的意义,以及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户晓,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武传》,深入了解苏武的事迹和精神。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 岁即能写文章、诵诗赋,16 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班固擅长作赋,著有《两都赋》。
2、《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前 206 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 年)共 230 年的历史。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思考:课文主要记叙了苏武的哪些事迹?(四)文言知识梳理1、实词(1)引①虞常果引张胜(牵引,供出)②引佩刀自刺(拿、举)(2)因①因厚赂单于(趁机)②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趁)(3)当①汉亦留之以相当(抵偿)②副有罪,当相坐(应当)2、虚词(1)以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因为,凭借)②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以……的身份)(2)为①兄弟并为郎(担任)②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替,给)3、句式(1)判断句①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者,……也”表判断)②非汉所望也(“非……也”表否定判断)(2)被动句①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表被动)②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表被动)(五)文本研读1、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是什么?2、苏武被扣留匈奴后,经历了哪些磨难?他是如何应对的?3、卫律和李陵劝降苏武,苏武的态度有何不同?4、苏武在匈奴十九年,最终得以归汉,支撑他坚守的信念是什么?(六)人物形象分析1、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语文教案:苏武传 1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汉书》,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2、分析文中的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提高翻译能力。
3、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格。
重点: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难点: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故事,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
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30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灵,使“诸引问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袭扰。
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亲。
后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
汉武帝后期,战争虽时有发生,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
汉朝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亲善的举动。
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
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二)作者简介: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
《苏武传》教案(通用8篇)
《苏武传》教案(通用8篇)《苏武传》教案篇1(6712字)【学习目标】1.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2.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武,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
《苏武传》通过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颂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归纳总结本课的重点文言词汇、语法知识。
二、精讲点拨归纳总结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句意: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句意: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句意:掘野鼠、收草实来吃。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句意: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句意: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6.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句意:法令随时变更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句意: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
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句意: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决:通“诀”,诀别。
句意: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苏武传教案10篇
苏武传教案10篇苏武传教案1【学习目标】1.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到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2.分析悲剧产生的根源,感受《窦娥冤》悲剧的美学价值3.概括该剧的主题【重点难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知识积累】1.词类活用A.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B.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C、名词活用等(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武能纺缴,檠弓弩 (、檠:名词做动词,结、用檠矫正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2.特殊句式:A.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B.判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课堂探究】学生活动一:理清情节脉络,给各部分添加小标题学生活动二:__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__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学生活动三:李陵劝降对苏武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__里个性鲜明的其他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范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示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武传》中的经典片段;(2)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理解其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提高古文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忠诚、坚定的重要性;(2)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3)学会面对困境,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1. 苏武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2. 文中经典片段的理解和背诵;3.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古文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 苏武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的内涵;3. 古代文化知识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武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分析苏武的性格特点;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生僻字词,解释古代文化知识;5. 片段鉴赏:挑选经典片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体会古文的魅力;6.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理解苏武的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培养爱国情怀;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经典片段;2. 写一篇关于苏武精神的心得体会;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其主动性和积极性;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其学习效果;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评价其对苏武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分析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反思内容包括:1.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 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3. 学生的学习反馈;4. 教学难点的处理方式;5. 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范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武传》中的经典段落。
(2)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理解其忠贞不屈的精神内涵。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通过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等多角度分析文学作品。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武忠诚于国家、民族的高尚品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坚定的信仰和忠诚的精神。
(3)学会在生活中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苏武的历史背景及传主形象。
(2)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
(3)苏武精神品质的传承与发扬。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生僻字、难懂句子的翻译。
(2)苏武传中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武的历史背景。
(2)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难懂句子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形象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
(2)分析苏武的精神品质,联系现实意义。
5. 课堂练习:(1)翻译课文中的经典段落。
6. 总结课堂:(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苏武精神。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中的经典段落。
2. 深入研究苏武的历史背景,了解其时代意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苏武传中的具体事件,让学生深刻理解苏武的忠诚和坚韧。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苏武传》优秀教案
其他人物形象塑造及作用
01
匈奴王
匈奴王的形象塑造突出了其凶狠、残暴、狡诈的特点,与苏武的忠诚、
威武、贫贱不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苏武的高尚品质。
02 03
李陵
李陵的形象塑造展现了其矛盾复杂的心理,既有对汉朝的忠诚和对苏武 的敬佩,又有对匈奴的畏惧和对自身处境的无奈,这种矛盾心理使得李 陵的形象更加真实、立体。
情感饱满 文章在叙述中融入深厚的情感色彩,如对苏武的赞美、对 李陵的同情等。这种情感饱满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具感染 力,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06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 考
相关历史背景知识拓展
汉朝与匈奴的关系
阐述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冲突, 为理解《苏武传》中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提供历史依据。
课程安排与时间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导入、文本细读、小组 讨论、课堂展示和总结五个环节。
时间安排
本课程计划用时两课时,第一课时进行 导入和文本细读,第二课时进行小组讨 论、课堂展示和总结。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内容概述
《苏武传》是一篇以记人为主,叙事、 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传记文。
文章以时间为经,以事件和人物为纬,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通过讲述苏武出 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最终不辱使命、 得以归汉的故事,展现了苏武的高尚品
03
人物形象塑造及特 点
苏武形象塑造及性格特点
忠诚不渝
贫贱不移
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始终坚守汉朝使 臣的身份和使命,即使遭受种种磨难 和诱惑,也从未动摇过对汉朝的忠诚。
苏武在匈奴期间,生活极其艰苦,但 他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气节和情操,不 为五斗米折腰,不因贫贱而失节。
威武不屈
《苏武传》教案省级优秀3篇
《苏武传》教案8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三、德育渗透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的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教学设计苏武传五篇
教学设计苏武传五篇第一篇:教学设计苏武传苏武传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
2、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教学难点:评价传主价值意义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了解班固及《汉书》的有关知识,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进行文言知识检测;用加小标题的形式疏通情节,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评价其积极意义。
3、在学习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于国家、个人于社会的思考认识。
一、导入由“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导入,心灵的抉择决定了生命的坚强与脆弱,高贵与卑贱。
二,品味、鉴赏1、研习三、四自然段问题一:你如何评价苏武的自杀行为?(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国家的荣誉,“见犯乃死,重负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充分体现了苏武以民族尊严为重的气节,表现出他以死殉国的决心。
问题二:面对苏武的自杀行为,周围人各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你如何理解这些反应?“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苏武坚贞的民族气节、高尚的爱国情操惊天动地,真正的英雄能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2、研习第五自然段找两位同学分角色进行朗读问题一:卫律是如何劝降的?你对卫律有什么样的评价?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
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又“举剑拟之”,威胁无效,转以荣华富贵利诱苏武,活脱脱一副卖国求荣叛徒嘴脸。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范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示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武传》中的经典片段;(2)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理解其忠诚、坚定的品质;(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事件发展等,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武的爱国情怀,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2)学会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忠诚的品质;(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重点1. 苏武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2. 文中经典片段的理解和背诵;3.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对苏武忠诚、坚定品质的理解和感悟;2. 分析人物形象、事件发展,理解作者写作意图;3.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武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形象特点和作者写作意图;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5. 经典片段演绎:挑选经典片段,让学生进行演绎,加深理解;6. 背诵练习:引导学生背诵经典片段,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7.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苏武的爱国情怀,传承民族精神;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苏武传》中的经典片段;3.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苏武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文本;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3. 案例分析:以苏武为例,分析其忠诚、坚定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4.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5.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苏武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爱国情怀,传承民族精神。
苏武传(实用教案)
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和传世事迹。
(3)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掌握。
(2)苏武传世事迹的理解。
(3)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生僻词汇的理解。
(2)文言文的翻译。
(3)对苏武精神的提炼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武的历史背景。
(2)引发学生对苏武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苏武的事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3)引导学生探讨苏武的精神品质。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苏武精神的感悟。
(2)组织小组竞赛,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苏武的文学作品或历史资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苏武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4.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深入分析苏武在匈奴的经历和他的坚守节操。
(2)探讨苏武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政治意义。
(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利用案例分析法,具体分析苏武的事迹。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交流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课时】5课时第一课时一、预习:理解文意二、导入:“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 班彪(史学家,文学家)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
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
《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汉书》与《史记》的对比◆注: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
《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3、我国史书体例简介:(1)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2)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3)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4、苏武出使背景:解说: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四、重点词句交流1、给生字注音在书上。
2、范读—自由读(注意字音、断句、语气)3、重难点强调——指名翻译。
4、重要注释勾画。
第二课时一、整体感知1、人物传记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文体,那应该怎样为一个人立传呢?本文是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呢?明确:(1)【课件】传记的一般写法:①先写人名,籍贯,品性综述……②然后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具体材料1、2、3……)③最后为作者评说解说:读懂文言文段的关键是材料,即第②点;而材料无非是人的“言”和“行”,即看他(她)说什么做什么。
(2)本文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只……2、理清思路: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请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纲)缘由: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
(1)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5)苏武传遭遇流放北海,杖节牧羊(6)李陵劝降,完全失败(7-8)结局: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二、分析艺术特色及人物形象思考:作者如何刻画苏武这个形象的?(写作特色)◆详略得当◆语言、细节描写◆对比反衬1、详略得当(1)课文在写人时,有详有略。
本文主人公是谁?哪几个人物写得详细?哪些人物写得简略?为什么?主人公:苏武主要人物:张胜、卫律、李陵次要人物:单于、汉使者……(2)以上是人物安排上的详略处理,其实本文在叙事上也做到了详略得当。
哪些事详写了?哪些事略写了?详:苏武宁死不降(卫李劝降)、卧雪牧羊……略:苏武为於革干王赏识及牛羊被盗……(3)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作用:突出主题,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2、用语言、细节刻画人物①语言描写多集中于:“受审讯”和“劝降”两件事。
如:“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②细节描写,如: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
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
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③小结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苏武?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3、对比反衬:哪些人物对苏武性格起到了对比反衬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张胜的贪生怕死——苏武的大义凛然卫律的卖国求荣——苏武的高风亮节李陵的计较个人——苏武的忠君报国◆解说:①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②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③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④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反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
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第三课时一、阅读拓展1、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的是什么?明确:◆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信念与意志◆忠诚: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2、苏武入胡遭遇变故曾两度欲引刀自决,后来被困地窑、牧羊北海时却又千方百计要活下去。
这前后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会不会影响他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呢?不会。
引刀自绝是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维护尊严。
坚强地活下去是打消匈奴摧毁其肉体、征服其意志的念头,同样是在维护尊严。
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3、苏武精神解读:苏武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岳飞抗金;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坚决不屈服壮烈殉国,“留取丹心照汗青”。
杨靖宇在东北寒天雪地中坚持抗日……民族精神在各个国家的体现,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的作用:抗战八年,爱国的精神不倒,终于赶走侵略者。
4、温庭筠《苏武庙》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1)注释:①甲帐:武帝帐,“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②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
丁年:壮年。
③茂陵:汉武帝陵。
④逝川:喻逝去的时间。
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这里指往事。
(2)译文: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5、苏武不辱使命,荣归故里,请你为为苏武写一段颁奖词。
◆苏武,他是铁骨铮铮的爱国志士,不畏强权,不辱使命,不放弃坚守的方向。
命运向他俯首,黑暗向他投降,正义向他挥手致敬,一位可歌可泣的忠诚义士,以他的青春年华,以他的苍颜白发,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见证了他高洁的灵魂;用他顽强的生命力,用他坚定的意志力,在中原大地上,树立起一座不倒的丰碑——永远不死的爱国心。
◆十九年的执着,十九年的信仰,换来的是十九年的永垂不朽!苏武的执着,李陵不懂,卫律不懂,单于不懂。
那执着是对爱国一种伟大的诠释,但是我们记住了苏武,历史记住了苏武!◆在他的生命里,国家为重,生命私利为轻。
十九年的苦难与折磨,他的头发白了,胡须长了,但他依旧手持汉节,但他依旧心存家国。
一颗坚贞不屈的爱国之心温暖了无边的荒野,富贵不动心,威武不屈膝,他用行动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第四课时知识点总结:1.字注音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 )监;②数(shuò )通使相窥(kuī)观;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⑤后随浞野侯没( mò)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 )归汉;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 (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⑧拥众数万,马畜( chù )弥山;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2.通假字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