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药动学1
药理学各章复习题-含答案

药理学各章复习题-含答案第一章绪言简答题1.什么是药理学?2.什么是药物?3.简述药理学学科任务。
第二章药动学A型题1.对弱酸性药物来说如果使尿中CA.pH降低,则药物的解离度小,重吸收少,排泄增快B.pH降低,则药物的解离度大,重吸收多,排泄减慢C.pH升高,则药物的解离度大,重吸收少,排泄增快D.pH升高,则药物的解离度大,重吸收多,排泄减慢E.pH升高,则药物的解离度小,重吸收多,排泄减慢2.以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EA.半衰期不固定B.半衰期随血浓度而改变C.半衰期延长D.半衰期缩短E.半衰期不因初始浓度的高低而改变3.首过消除影响药物的AA.作用强度B.持续时间C.肝内代谢D.药物消除E.肾脏排泄4.药物零级动力学消除是指CA.药物消除速度与吸收速度相等B.血浆浓度达到稳定水平C.单位时间消除恒定量的药物D.单位时间消除恒定比值的药物E.药物完全消除到零5.舌下给药的特点是BA.经首过效应影响药效B.不经首过效应,显效较快C.给药量不受限制D.脂溶性低的药物吸收快6.首次剂量加倍目的是AA.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CB.使血药浓度维持高水平C.增强药理作用D.延长t1/2E.提高生物利用度7.pKa是指CA.弱酸性、弱碱性药物达到50%最大效应的血药浓度的负对数B.药物解离常数的负倒数C.弱酸性、弱碱性药物呈50%解离时溶液的pH值D.激动剂增加一倍时所需的拮抗剂的对数浓度E.药物消除速率8.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方式是DA.有载体参与的主动转运B.一级动力学被动转运C.零级动力学被动转运D.简单扩散E.胞饮9.药物肝肠循环影响药物DA.起效快慢B.代谢快慢C.分布D.作用持续时间E.血浆蛋白结合10.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CA.是难逆的B.可加速药物在体内的分布C.是可逆的D.对药物主动转运有影响E.促进药物排泄1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EA.作用增强B.代谢加快C.转运加快D.排泄加快E.暂时失去活性12.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血管外给药DA.分布靶器官的药物总量B.实际给药量C.吸收入血液循环的总量D.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分数或百分数E.消除的药量13.药物经肝代谢转化后CA.毒性均减小或消失B.要经胆汁排泄C.极性均增高D.脂/水分布系数均增大E.分子量均减小14.药物的消除速度决定其BA.起效的快慢B.作用的持续时间C.最大效应D.后遗效应的大小E.不良反应的大小15.某药物口服和静脉注射相同剂量后时量曲线下面积相等,说明BA.口服生物利用度低B.口服吸收完全C.口服吸收迅速D.药物未经肝肠循环E.属一室模型16.关于表现分布容积错误的描述是BA.Vd不是药物实际在体内占有的容积B.Vd大的药,其血药浓度高C.Vd小的药,其血药浓度高D.可用Vd和血药浓度推算出体内总药量E.可用Vd计算出血浆达到某有效浓度时所需剂量17.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其血浆半衰期与k的关系为AA.0.693/kB.k/0.693C.2.303/kD.k/2.303E.k/2血浆药物浓度18.药物吸收到达血浆稳态浓度时意味着DA.药物作用最强B.药物的吸收过程已完成C.药物的消除过程已完成D.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E.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19.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BA.有效血浓度B.稳态血浓度C.峰浓度D.阈浓度E.中毒浓度20.药物透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需具备的理化特性为CA.分子量大,极性低B.分子量大,极性高C.分子量小,极性低D.分子量小,极性高E.分子量大,脂溶性低B型题A.达峰时间B.曲线下面积C.半衰期D.清除率E.表观分布容积21.可反映药物吸收快慢的指标是A22.可衡量药物吸收程度的指标是B23.可反映药物在体内基本分布情况的指标是E24.可用于确定给药间隔的参考指标是C某型题25.哪些理化性质使药物易透过细胞膜ACA.脂溶性大B.极性大C.解离度小D.分子大E.pH低26.哪些给药途径有首过消除ACA.腹腔注射B.舌下给药C.口服D.直肠给药E.静脉注射27.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ABCDA.药物消除速率不恒定B.药物t1/2固定不变C.机体消除药物能力有限D.增加给药次数并不能缩短达到C的时间E.增加给药次数可缩短达到C的时间28.肾功能不良时ABCDA.经肾排泄的药物半衰期延长B.应避免使用对肾有损害的药物C.应根据损害程度调整用药量D.应根据损害程度确定给药间隔时间E.可与碳酸氢钠合用29.零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是ACEA.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无关B.半衰期恒定C.单位时间消除药量与血药浓度无关D.体内药量按恒定百分比消除E.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数量的药物简答题1.什么是药理学?2.什么是药物?3.简述药理学学科任务。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量---时间关系
血药浓度 A(给药量)可代替C
时
n=1:一级动力学
间
n=0:零级动力学
正值:表示吸收动力学 负值:表示消除动力学
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体内药量以恒定的百分率进行消除(恒比消除() 掌握)
一级消除动力学特点
----线性动力学(掌握)
pH=7
pH=4
总量 A + H+HA
100001 105
1
HAH+ + A 总量
1
102 101
10pH-pKa =
[ A ] [HA]
= 107-2 = 105
10pH-pKa =
[ A ] [HA]
= 104-2 = 102
问题
某人过量服用苯巴比妥(酸 性药)中毒,有何办法加速 脑内药物排至外周,并从尿 内排出?
F、Vd、 T1/2、 CL
(掌握) 简单扩散
(掌握)
首关消除 药酶诱导/抑制 尿液PH对药物排泄影响
(掌握)
一级消除动力学 零级消除动力学
Css 、F、Vd、 T1/2、 CL
被动转运 药物跨膜转运方式
滤过 水溶性扩散
简单扩散 脂溶性扩散
载
易化扩散
体 扩
主动转运
膜
散
动
转
运
1.滤过(Filtration) --水溶性扩散(了解)
3.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Carrier-mediated diffusion) (了解
)
▲有载体协助的顺差转运,有饱和、竟争现象。
药物效应动力学执业药师试题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I本章考试大纲II考试大纲精解一、药物的基本作用1.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1)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来自药物化学结构上的特异性,与药理效应的选择性不一定平行。
(2)药理效应:是药物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继发性改变,是机体反应的具体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
最基木的药理学效应包括兴奋和抑制。
(3)药理效应的选择性:即药理效应的专一性,是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是药物分类的依据。
又是临床用药时指导用药和拟定治疗剂量的依据。
(4)药物作用具有两重性:①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②不良反应:凡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病痛或危害的反应称为不良反应。
一般是可以预知的,且停药后可以自行恢复。
2.药物的治疗作用按治疗目的分为:①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治疗称为对因治疗,也称治本。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②对症治疗:用药物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称对症治疗,也称治标。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3.药物的不良反应(1)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不严重,是难以避免的。
(2)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一般比较严重,可以预知和可避免。
分为:①急性毒性:短期内过量用药而立即发生的毒性。
②慢性毒性:长期用药在体内蓄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
致癌、致畸胎、致突变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3)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又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是药物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
(6)特异质反应:某些药物可使少数病人出现特异性的不良反应,是一种遗传性生化缺陷。
(7)继发反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又称治疗矛盾。
二、药物的量效关系(一)剂量的概念1.最小有效量(阈剂量或阈浓度):出现疗效所需的最小剂量。
药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药理学重点知识总结第一章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1、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特点: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2.食物:安全,不一定有效。
3.毒物:有效,但不安全。
但三者之间无绝对界限,药物与毒物仅存在用量的差异。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体内过程第二章药物的体内变化——药动学1.药动学的概念、内容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简称药动学。
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规律及影响因素,以及上述变化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或速率)过程。
2.药物转运的方式、特点、影响脂溶扩散的因素被动转运脂溶扩散:不耗能,顺浓度差,不需载体,无竞争性与饱和性膜孔扩散:特点同脂溶扩散载体转运主动转运:逆浓度差,耗能,需载体,有竞争和饱和性易化扩散:顺浓度差,不耗能,需载体,有竞争和饱和性影响脂溶扩散的因素:a膜面积和膜两侧的浓度差 b药物的脂溶性,脂溶性高,易吸收c药物的解离度,解离度低,易吸收 d药物的pKa及药物所在环境的pH离子障:分子状态的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的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层,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3.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4.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a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原型高的药,作用强,快;结合型高的药,作用弱,维持时间长b细胞膜屏障脂溶性高,小分子血脑屏障胎盘屏障c体液的pH值弱酸性药,在细胞外液浓度较高;弱碱性药,在细胞内液浓度较高d其他:再分布;局部器官的血流量(心脏>脑>其它);药物与某些组织器官的亲和力5.药物代谢的主要部位,代谢的结果,影响代谢的因素,药酶诱导剂或抑制剂主要部位——肝,其次是肠、肾、肺等代谢结果——主要是灭活,使药物的水溶性、极性增高;小部分是活化。
药物代谢动力学--练习

第2章药物代动力学(一)名词解释:1.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2. 吸收Absorption;3.首关消除(首过效应)First pass elimination;4. 分布Distribution;5.半衰期Half time;6.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7.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8.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9.代Metabolism;(二)选择题【A1型题】1.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是()A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B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C 单胺氧化酶D 辅酶IIE 水解酶2.pKa值是指()A 药物90%解离时的pH值B 药物99%解离时的pH值C 药物50%解离时的pH值D 药物不解离时的pH值E 药物全部解离时的pH值3.药物在血浆中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可使()A 药物作用增强B 药物代加快C 药物转运加快D 药物排泄加快E 暂时失去药理活性4.使肝药酶活性增加的药物是()A 氯霉素B 利福平C 异烟肼D 奎尼丁E 西咪替丁5.某药半衰期为10小时,一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基本消除时间为()A 10小时左右B 20小时左右C 1天左右D 2天左右E 5天左右6.口服多次给药,如何能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稳态浓度? ()A 每隔两个半衰期给一个剂量B 首剂加倍C 每隔一个半衰期给一个剂量D 增加给药剂量E 每隔半个半衰期给一个剂量7.药物在体开始作用的快慢取决于()A 吸收B分布 C 转化D 消除E 排泄8.有关生物利用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量B 达到峰浓度时体的总药量C 达到稳态浓度时体的总药量D 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和速度E 药物通过胃肠道进入肝门静脉的量9.对药物生物利用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A 给药间隔B 给药剂量C 给药途径D 给药时间E 给药速度10.t1/2的长短取决于()A 吸收速度B 消除速度C 转化速度D 转运速度E 表现分布容积11.某药物与肝药酶抑制剂合用后其效应()A 减弱B 增强C 不变D 消失E 以上都不是12.反映药物体消除特点的药物代动力学参数是()A Ka、TpeakB VdC K、CL、t1/2D CmaxE AUC、F 13.多次给药方案中,缩短给药间隔可()A 使达到Css的时间缩短B 提高Css的水平C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D延长半衰期E 提高生物利用度14.药物的生物转化和排泄速度决定其()A 副作用的多少B 最大效应的高低C 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D 起效的快慢E 后遗效应的大小15.大多数药物是按下列哪种机制进入体()A 易化扩散B 简单扩散C 主动转运D 过滤E 吞噬16.测定某种药物按一级动力学消除时,其半衰期()A 随药物剂型而变化B 随给药次数而变化C 随给药剂量而变化D 随血浆浓度而变化E 固定不变17.用时-量曲线下面积反映()A 消除半衰期B 消除速度C 吸收速度D 生物利用度E 药物剂量18.有首过消除的给药途径是()A 直肠给药B 舌下给药C 静脉给药D 喷雾给药E 口服给药19.舌下给药的优点是()A 经济方便B 不被胃液破坏C 吸收规则D 避免首关消除E 副作用少20.在时-量曲线上,曲线在峰值浓度时表明()A 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B 药物的吸收过程已经完成C 药物在体的分布已达到平衡D 药物的消除过程才开始E 药物的疗效最好21.某药剂量相等的两种制剂口服后曲线下面积相等,但达峰时间不同,是因为()A 肝脏代速度不同B 肾脏排泄速度不同C 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同D 分布部位不同E 吸收速度不同22.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A 血浆蛋白结合率B 吸收速度C 消除速度D 作用强弱E 起效快慢23.最常用的给药途径是()A 口服给药B 静脉给药C 肌肉给药D 经皮给药E 舌下给药24.苯巴比妥可使氯丙嗪血药浓度明显降低,这是因为苯巴比妥()A 减少氯丙嗪的吸收B 增加氯丙嗪与血浆蛋白的吸收C 诱导肝药酶使氯丙嗪代增加D 降低氯丙嗪的生物利用度E 增加氯丙嗪的分布25.相对生物利用度等于()A (受试药物AUC/标准药物AUC)×100%B (标准药物AUC/受试药物AUC)×100%C (口服等量药物后AUC/静脉注射等量药物后AUC)×100%D (静脉注射等量药物后AUC/口服等量药物后AUC)×100%E (受试药物AUC/标准药物AUC)×100%26.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按一定时间间隔连续给予一定剂量,达到稳态浓度时间的长短决定于()A 剂量大小B 给药次数C 半衰期D 表观分布容积E 生物利用度27.药物吸收达到稳态浓度时说明()A 药物作用最强B 药物的吸收过程已经完成C 药物的消除过程正开始D 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E 药物在体分布达到平衡28.肝药酶的特点是()A 专一性高,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B 专一性高,活性很强,个体差异大C 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小,D 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E 专一性高,活性很高,个体差异小29.某药在体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在其吸收达高峰后抽血两次,测定血浆药物浓度分别为150μg/ml及18.75μg/ml,两次抽血间隔9h,该药血浆半衰期是()A 1hB 1.5hC 2hD 3hE 4h30.每次剂量加倍,要达到新的稳态浓度需经几个t1/2 ()A 立即B 2个C 3个D 6个E 11个31.稳态血药浓度的水平取决于()A 给药剂量B 给药间隔C t1/2的长短D 给药途径E 给药时间32.保泰松可使苯妥英钠的血药浓度明显升高,这是因为保泰松()A 增加苯妥英钠的生物利用度B 减少苯妥英钠与血浆蛋白结合C 减少苯妥英钠的分布D 增加苯妥英钠的吸收E 抑制肝药酶使苯妥英钠代减少33.药物按零级动力学消除时()A 单位时间以不定的量消除B 单位时间以恒定的比例消除C 单位时间以恒定的速度消除D 单位时间以不恒定比例消除E 单位时间以不定恒定的速度消除(三)填空题1.药物体过程包括____、____、____及____。
药理学第2章 药物代谢药动学

(三)生物利用度(F)
生物利用度是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收进入血液 循环的相对数量。生物利用度也是评价药物制剂质 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通常用吸收百分率表示。
二、药物消除类型
1.一级消除动力学又称恒比消除,即单位时间内, 药物总是按血药浓度的恒定比例进行消除,其消除 速率总是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大多数药物的消除都 属于一级动力学消除。而且药物吸收、分布中的被 动转运,也是按照一级动力学方式进行的。
特点: 1.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于血中药物浓度成正比,消 除量不恒定。 2.药物消除半衰期恒定,t1/2=0.693/ke,消除速率不变。 3.为曲线消除,纵坐标取对数为线性消除。 4.大多数药物。
(三)其他途径:通过唾液、乳汁、汗液、泪液等 排泄。乳汁pH略低于血浆,碱性药物(吗啡、阿 托品)可较多自乳汁排泄,应注意。
第六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一、时间-药物浓度曲线
定义:以药物浓度(C)为纵坐标,以时间(t)为横 坐标绘出曲线图,称为时间-药物浓度曲线,简称时浓 曲线或时量曲线。
三个时程: 潜伏期 持续期 残效期 2个水平: 中毒及有效 2个点: 起效和峰值
相对F 是评价厂家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一 般药典上都规定药厂生产的制剂,生物利用度的差距 不应超过±10%。
生物利用度的意义: ①从机体方面而言,剂量、剂型甚至制剂都完全相 同的药物,因为在不同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应用,也 可引起生物利用度的改变如空腹和饱食后给药,或 肝、肾功能不全时给药,均可因生物利用度的改变, 而使时间-药物浓度曲线发生改变。 ②从制剂方面而言,剂量和剂型相同的药物,如果 厂家的制剂工艺不同,甚至同一药厂生产的同一制 剂的药物,仅因批号不同,都可以使药物的晶型、 颗粒大小或其他物理特性,以及药物的生产质量控 制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药物的崩解和溶解度,使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发生明显的改变。
药理学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等量等间隔多次给药血中积累药物总药量
t1/2数
给药后的
经过半衰期药量
1
100% A0
50% A0
2
150% A0
75% A0
3
175% A0
87.5% A0
4
187.5% A0
93.8% A0
5
193.8% A0
96.9% A0
6
196.9% A0
98.4% A0
7
198.4% A0
99.2% A0
常用药动学参数
1.. 血浆半衰期:
Half-life (in Conc.-Time Curve)
是临床用药间隔的依据
Half-Life The amount of time required to rid the body of half of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the drug.
三、药物的分布: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2.局部器官的血流量; 3.体液pH; 4.组织亲和力; 5.体内屏障,包括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血浆蛋白结合(Plasma protein binding)
D+P
DPc
可逆性(Reversible equilibrium) 可饱和性(Saturable)
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BBB)
由毛细血管 壁和N胶质细 胞构成
Blood Brain Barrier
四、生物转化 (transformation / metabolism)
又称为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发生的 化学变化,药物经转化后成为极性高的 水溶性代谢物而利于排出体外。
药物动力学第2章一室模型单室模型

1、药物的脂溶性; 2、药物在各组织之间的分配系数; 3、药物与生物组织的亲和力; 例如:药物与血浆蛋白质结合较牢固,血药浓度相应较高, Vd与血药浓度C成反比,说明组织内分布较少。
药物的最小分布容积约等于正常动物血浆容积 (约占体重4.3%)。因此一个70kg体重动物的最小 分布容积为3L。如果算得的70kg体重动物的Vd=5L, 说明药物主要分布在循环系统中;V=10-20L主要在 细胞外液分布;
a lgC0 C0 lg1 0.76285.79g/ml
V X0 C0
V 800mg 138.17L
5.79g / ml
换算成每公斤体V重138.17L/50kg
2.76L/ k g
3、确定血浆中药物浓度一时间关系为
C=5.79e-0.2958t (2.8)
第二节 几个重要的药物动力学 参数的概念与估测
=1-4h,庆大霉素,利多卡因,
红霉素,氟喹喹诺酮类;
3、中等消除类
t
1 2
=4-8h,四环素类;
4、慢速消除类
t
1 2
=8-24h,丙硫咪唑;
5、极慢消除类
t
1 2
>
24h,阿维菌素类药物。
部分药物在不同动物体内的消除半衰期见表2-4。
二 、 消 除 速 率 常 数 ( Elimination rate constant,K)
对于一室模型C=C0e-kt药物动力学参数是指K、 C0、V和t1/2.
对C=C0e-kt两边取对数: lgc=lgco-ktlge=lgC0-0.4343kt (3.4)
记y=lgC a=lgC0 b=-0.4343k,则方程(3.4) 成为一元一次函数表达式。它代表一条直线,也就 是说,将t对lgc在直角坐标系上作图,或者用t对C 在半对数坐标系上作图可得到一条直线。
第二章 药动学

目的要求:
掌握机体对药物处置的过程-------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的影响因素。 掌握肝肠循环、肝药酶诱导剂与抑制剂、首过 效应、半衰期、生物利用度、稳态血药浓度等 基本概念。 熟悉药时曲线、一级动力学、零级动力学概念 和意义。
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药物 的体内过程)
脏, 被代谢一部分,使进入血循的有效
药量减少,效应降低。
药
首过效应示意图
代谢 代谢
血 液 循 环
首过效应强的药 举例
•硝酸甘油(90%)、杜冷丁、异丙肾上腺
素、等——舌下给药
(2)舌下给药:舌静脉吸收, 快,但不规则
(3)直肠给药:直肠粘膜吸收,吸
收快,不规则,给药不方便;
2、注射给药:
•(1)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sc或im): • 用于:病情较严重者——PG、庆大; •(2)静脉注射:包括iv和ivgtt • 用于:急诊、休克病人;
3、乳腺排泄:
乳液——弱酸性,弱碱性药物易排出 哺乳期妇女用药注意。如吗啡
4、其他: 如汗液、泪液、唾液
第三节 血药浓度的动态变化 及主要药动学参数
一、药时曲线
达峰时间
药峰浓度
最小中毒浓度
安全范围
最小有效浓度
吸 收 分 布 过 程
代谢排泄过程
潜伏期
持续期
残留 期
1、潜伏期: 用药后到开始出现疗效的时间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 2、吸收环境;
3、首过效应;
1、药物的理化性质
(1)分子大小
(2)脂溶性;
(3)剂型(注射剂、片剂)
2、吸收环境:
药理第2章:药动学

• 弱碱性药物则相反,在细胞内浓度较高。
40
巴比妥类药物中毒时为何 用碳酸氢钠解救?
• 碱化血液和尿液——脑中巴比妥向血液 和尿液转移——排出增加——缓解中毒。
41
5、体内屏障:
(1)血脑屏障 (2)胎盘屏障 (3)血眼屏障
42
(1)血脑屏障(BBB): Blood Brain Barrier
舌下给药
26
2、注射部位的吸收 :
•(1)静脉注射:包括iv和ivgtt 用于:急诊、休克病人;
(2)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sc或im): 用于:病情较严重者——PG、庆大;
•(3)动脉注射:直接将药物注入动脉分布的部位 用于:心肌梗塞——纤溶药直接将纤溶药注
入冠状动脉;
水溶液吸收迅速,油剂、混悬剂或植人片可在 局部滞留,吸收慢
经转化后脂溶性降低而水溶性增加,易于从肾 脏排出,代谢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重要途径。
49
(五)药物代谢酶系:
• 1存、在微于粒肝体脏酶内:质主网要上是—细—胞也色称素肝P4药50酶,; CYP2D6、CYP1A2等
• 2、非微粒体酶:存在于血浆和线粒体 中,如胆碱酯酶、单胺氧化酶、醇脱 氢酶等;
• 3、酶系统的特点:(1)专一性低; (2)活性有限;(3)个体差异大; (4)容易受到某些药物的诱导和抑制
通透量(单位时间分子数)=(C1-C2)×
面积×通透系数 厚度
①(C1-C2):膜两侧的浓度差。 ②膜的性质:面积、厚度。
③通透系数:药物分子的脂溶性。
④血流量、分子量的大小、药物极性高低。 8
(三)载体转运 (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三)膜动转运(cytosis)
指大分子转运伴随膜 运动。 1 胞饮(pinocytosis): 又称吞饮或入胞,指 液态蛋白质或大分子 物质,可通过生物膜 内陷形成吞噬小胞, 进入细胞内。 胞饮:垂体后叶素粉 剂经鼻粘膜吸收
2 胞吐(exocytosis): 又称胞裂外排或出胞, 指液态大分子,可从细 胞内转运到细胞外。 胞吐:腺体分泌,递质 释放
硝酸甘油(95%)
3 吸收环境
(1)胃的排空、肠蠕动的快慢 推进性蠕动过快影响吸收。 适宜的蠕动有利于药物与肠壁接触,利于吸收。
(2)胃肠内容物的多少和性质 内容物过多,影响药物与肠壁接触不利吸收。 油及脂肪可促进脂溶性药物吸收。
三 药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分布:指药物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部位的过程。 影响因素: 1 与血浆蛋白结合: 血浆蛋白结合率: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药物总量 的百分数(表示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 ①不能跨膜转运 + ②不能被代谢或排泄 ③暂时无生物活性 ④结合率高,消除慢,维持时间长
图:苯巴比妥加速双香豆素代谢
苯+双 双香豆素 凝 血 酶 原 时 间
36
血药浓度(mg/L)
28 20 12 4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 服药时间 (日 )
(2)酶的抑制
酶的抑制:某些化学物质能抑制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 的活性,减慢其他药物的代谢速率,使药物效应增 强此现象称酶的抑制(enzyme inhibition)。 ①常见抑制剂:氯霉素、对氨水杨酸、异烟肼、保泰 松。 ②意义:可减慢自身代谢和其他药物代谢。 长期应用可产生积蓄中毒。 ③例如:肝药酶抑制剂氯霉素与苯妥英钠合用,则因 肝药酶活性降低,使苯妥英钠的代谢作用减弱,使 苯妥英钠疗效增强或出现毒性反应.
药理学第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应采用标本兼治的措施!
举例:胆结石引起的剧烈疼痛 小儿肺炎引起高热
四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二)药品不良反应
定义: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出现的与用 药目的无关的意外的有害反应。 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 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依赖性、停药反应等。
3.配体(ligand):能与受体特异性结 合的物质称配体。是指内源性递质、激 素、自身活性物质或结构特异的药物。
(二)受体特性
(1)特异性 (2)敏感性 (3)饱和性 (4)可逆性 (5)变异性
药物能准确识别并与其 受 而体药分物相 特子-应 定受只的 的体占受 生(细体 理D胞结 效-R的合 应)极,。复微产合小生物部能分够 , 激活一系列生物放大系统,应用 微量的药物即能引起高度生理活
(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杀灭或抑制病原体和抑瘤,达 到治疗目的作用。
(3)补充不足(补充治疗):补充机体某些物质如维生素、 激素、微量元素不足。
二 、药物作用的方式
按药物作用部位分:
1. 局部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液前在用药 部位直接产生作用。如口服硫酸镁的导泻作 用。
2. 全身作用(吸收作用或系统作用):药 物被吸收入血循环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而产 生的作用,也称为吸收作用。临床药物绝大 多数都是吸收后显效的,如对乙酰氨基酚的 解热镇痛作用。
第二章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药物作用的性质和方式 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和两重性 三、药物的不良反应
第二节 药物的作用机制 一、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 二、药物作用的非受体机制
第三节 药物的量效关系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02 药物代谢动力学(人卫九版药理学)

时浓曲线
布 相
Cmin 纵坐标:浓度或对数浓度
维持时间
tmax 时间
横坐标:时间
药物消除动力学类型
消除:药物代谢与排泄的总和。
• 一级动力学消除 恒比消除,线性消除; 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浓度按恒定比例消除;
• 零级动力学消除 恒量消除,非线性消除; 单位时间消除恒量的药物;
一级动力学消除
(机体的消除能力超过剂量)
特点:逆浓度差转运、需要载体协助、消耗能量、 具有饱和性、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例如:青霉素与丙磺舒自肾小管的分泌
3、其他转运方式
胞饮
一些大分子的肽类药物(如胰岛素)通过膜 的内陷形成小泡而进入细胞。
胞吐
又称胞裂外排或者出胞,指大分子物质从细 胞内转运到细胞外。
定义 特点
应用
被动转运
依赖膜两侧浓度差顺浓度梯 度转运(高→低)
华法林(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9%)+保泰松 (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8%)→出血倾向
磺胺类置换胆红素与血浆蛋白结合,可导 致新生儿核黄疸症
竞争血浆蛋白结合
华法林:99%
华法林结合型型 药物浓度下降
+
保泰松
游离型药物浓度 上升
2.体内屏障
① 血脑屏障:血液与脑细胞 血液与脑脊液 脑脊液与脑细胞
�脂溶性或小分子药物可通过; �葡萄糖以载体转运方式通过; �可变性,炎症时通透性↑
药物跨膜转运方式
滤过(filtration)
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的极性或非极性药物 分子,借助于膜两侧的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通过 细胞膜的水性通道,由细胞膜一侧到达另一侧, 为被动转运方式。
如:肾小球滤过。
特点:
1. 水溶性物质; 2. 顺浓度差,高低; 3. 通过细胞膜的水性通道; 4. 不耗能,不需要载体; 5. 无饱和性,无竞争性抑制;
第2章 药动学

血液中 组织中 游离型
结合型
消除
37
(2)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的意义:
A、体内血浆蛋白降低的病理状态
药物剂量下调
B、当两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都高
剂量下调
C、当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达到饱和时
不能随便超剂量用药
38
如:甲糖灵+保泰松(96%)
保泰松——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甲糖灵浓度↑——血糖↓↓——低血
---是指细胞膜上的载体与药物结 合,并载运它到膜另一侧的过程。
《本草纲目
16
1、 易化扩散
• 通过细胞膜上的某些特异性蛋白质-通透酶帮 助而扩散,不需供应ATP。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维生素B12经胃肠道吸收,甲氨蝶呤进入白细 胞。 • ●膜上存在多种离子通道蛋白,如Na+、K+、 Ca2+ • 电压依赖性通道(VDC)主要受膜两侧电位差 的影响 • 化学依赖性通道(CDC)主要受化学物质决定
• 脂溶性高易通过胎盘屏障,如全麻药、 巴比妥类、吗啡
48
三、药物的代谢(生物转化)
• (一)定义:药物在体内发生的一系列结构变化, 也称作转化
• (二)主要场所:肝脏
• (三)结果:使药物的活性发生改变
• 灭活:活性→无活性;
• 活化:无活性→有活性:环磷酰胺→醛磷酰胺 • 活性低→活性高:非那西丁→对乙酰氨基酚; • 无毒或毒性低→毒性大:异烟肼→乙酰异烟肼
在碱性环境中不易解离,容易通过生物膜 在酸性环境中易解离,不易通过生物膜
13
pKa是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50%解
离时溶液的pH值。 每个药物都有固定 的pKa值。
pH值高,酸性药物解离多,碱性药物解 离少。反之…。 例如:弱酸性药物中毒(巴比妥类), 可碱化尿液来排泻药物。
第二章 药动学

第五节
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关系
一次给药的药时曲线
药时曲线
•Cmax •Tpeak •有效时间 •AUC
•起效快慢与吸收速率有关
•持续时间与消除速率有关
AUC意义:
1.表示吸收进入血循环药物的量 2.求参数,如CL、生物利用度 A B AUC0-∞= + α β
多次给药
多次给药时,随着次数增加,血药浓 度不断递增,但当给药量等于消除量 minimal toxic concentration 时,血药浓度不再增加,而是在稳态 水平上下波动,此浓度成为稳态血药 浓度,也称坪浓度。 minimal effect concentration
系统,系统内部按动力学特点将机体
划分为若干房室(compartment),
房室内药物转运速率相同。药物可进
出房室,为一开放系统。
房室模型
单室模型 药物进入体内后,能迅速、均 匀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然后 消除。可以把整个机体看成药物转运动态平 衡的“均一单元”。
双室模型 药物进入体内后,能迅速进入机 体的某些部位,对另一些部位,需要一段时 间才能完成分布。
特点:
1.顺浓度梯度扩散,不耗能。
2.无选择性。 3.无饱和现象。 4.无竞争性抑制。
载体转运
特点:借助于载体、常耗能、
逆浓度转运、具有饱和性、具有选择性、 存在竞争。
载体:P-糖蛋白、转运体(阳、阴离子)
存在部位:肾小管、胆道、血脑屏障、胃
肠道
方式:主动转运、易化扩散。
影响药物跨膜的因素
• 药物解离度及体液PH值 • 药物浓度差及细胞膜通透性、面积和 厚度 • 血流量 • 细胞膜转运蛋白的量和功能
连续恒速给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部作用。
腱鞘炎
——封闭疗法
普经鲁皮卡给因药(:局为麻了药使)药物血药浓—度—维止持痛较长t
(属全醋身给酸药强)的。如松:(硝激酸素甘类油药缓物释)贴—皮—剂抗炎
直肠给药:
1.局部作用:开塞露、甘油栓——治疗便秘
2021/3/11
特点:特异性、饱和性、竞争性
--如丙磺舒竞争性抑制青霉素在肾小管分泌
14
1.主动转运:逆电化学差转运、耗能 如Na+
2.异化扩散:顺电化学差转运、不耗能 如葡萄糖进入RBC。
2021/3/11
15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and Excretion
酸性药(A)
0
高pH
1.酸性药物在酸性溶液中解离少,易通过胞膜;
在碱性溶液中解离多,很难通过细胞膜。
22.0碱21/3/性11 药物相反
11
问题
某人过量服用苯巴比妥 (酸性药)中毒,有何办法 加速脑内药物排至外周,并从 尿中排出?
2021/3/11
12
临床意义
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内液pH为7.0,细胞外 液及血浆为7.4。
停留时间长,吸收面积大
小肠pH约5-8,对药物解离影响小
根据Fick扩散律
通透量 (单位时间分子数) =
面积 通透系数
厚度
胃肠道各部位的吸收面大小(m2)
口腔 0.5-l.0
胃
0.1-0.2
小肠 100
2021/3/11
大肠 0.04-0.07
18
直 0.02
首过消除 (First pass eliminaiton)
2021/3/11
8
绝大多数药物均为弱酸(苯巴比妥)或弱碱性
(吗啡),在水溶液中有离子型和非离子型状态。
非离子型药物:极性低,脂溶性高,易通过细胞膜 (分子型药物)
离子型药物:极性高,脂溶性低,不易通过细胞膜
脂质层的现象称离子障
离 弱酸性药 HA
子 障
HA
2021/3/11
A- + H+
弱碱性药 H+ B
跨膜蛋白、顺
2021/3/11
5
一、被动转运
1. 滤过
水溶性小分子药物借助流体静压或 渗透压随体液通过细胞膜的水性通道的 转运,为被动转运。
大多数细胞膜(如肠黏膜上皮细胞)水 性通道很小,直径约4~8Å (1Å =1010m), 仅水、尿素、锂离子等小分子水溶性物质能 通过,分子量>100Da者即不能通过。
面积80m2 ) • 肺泡囊壁薄(由单层上皮 细胞所构成),与毛细血管 壁的厚度只有0.5-1μm
2021/3/11
21
1.全身作用:气态全麻药、易气化(色甘酸钠) 微粒的大小:通常吸入气雾剂的微粒大小以在
2~5μm范围内最适宜。 2.局部作用:沙丁胺醇
2021/3/11
22
(四)局部给药
目的是在皮肤、眼、鼻、咽喉等部位产生
细胞膜(离子障)
H+
A- + H+
B
BH+
BH+
9
体液pH对弱酸、弱碱解离度的影响
pKa是解离常数(Ka)的负对数值,等于弱酸性或弱碱
性2021药/3/1物1 在50%解离时溶液的pH值。
1010
图:体液的Ph值对弱酸或弱碱性药物解离的影响
分 子 型 药 物 浓 50 度 ( % )
低pH
碱性药(B)
2021/3/11
6
2021/3/11
相反,毛细血管内皮间的孔 隙较大,直径可达40Å 以上
如肾小球滤过
7
2.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极性小的药物分子脂溶性大,可溶 解于细胞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通过细 胞膜称简单扩散。属被动转运方式,故 亦称被动扩散。
绝大多数药物按此方式通过细胞膜
----体内过程又称为ADME系统
2021/3/11
16
一、吸收(Absorption)
药物(除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从给药部位 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大多数药物以被动方式吸收。
(一) 口服给药
• 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 因为给药方便,大多数药物能充分吸收。
2021/3/11
17
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
上腔静脉
从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在
药物经肝静脉 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经过
入全身循环
肝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
肠 壁
门静 脉
作 检用 测部 部位 位物首次通过肝脏代谢明显或
由胆道排泄量大,则使进入
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 称
药物经肝门静
脉入肝脏 首过消除,也称首过代谢或
代谢
代谢
首过效应。
粪
硝酸甘油:舌下给药
进入肠壁细胞内被代谢小一肠部吸分收也药物属
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 -- Goethe
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 -- 歌德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药动学)
2021/3/11
1
第一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
一、滤过 二、简单扩散 三、载体转运
故弱酸性药物在细胞外液解离型多(非解 离型少),不易入细胞内,因此提升血液pH值 可使弱酸性药物向细胞外转运。
口服碳酸氢钠可解救巴比妥类药中毒。
2021/3/11
13
二、载体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
跨膜蛋白(特异性载体)在细胞膜
的一侧与药物结合后,发生构型改变,在细 胞膜的另一侧将结合的药物释出
作用部位
“受体”
结合
游离
分布
组织库结合
游离
结合
吸收
体循环 游离型药物
结合型药物
代谢物
排泄
2021/3/11
生物转化
细胞膜 3
药物在体内转运基本屏障
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Drug Transport)
2021/3/11
4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一、被动转运
二、载体转运
溶解于膜脂质层 借助流体静压或渗透压 顺浓度差扩散 通过水性通道扩散
2021/3/11
19
(二)注射给药
静脉注射iv、肌肉注射im、皮下注射ih 被动扩散+滤过
特殊的注射给药
• 鞘内注射 • 动脉内注射 • 心室内注射
给药方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2021/3/11
20
(三)呼吸道吸入给药
吸收迅速,1-2min起 作用,不亚于静脉注射。
因为: • 肺泡表面积大(约100m2) • 血流量大(肺泡毛细血管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第三节 血药浓度变化的时间过程
一、时量关系
二、药物消除动力学
第四节 药动学常用参数
一、消除半衰期
三、表观分布容积
二、清除率
四、生物利用度
第五节 药物剂量的设计
一、CSS和靶浓度
第六节 房室模型
2021/3/11
二、维持量 三、负荷量 学习重点 典型试题2
药物的体内过程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