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古诗赏析
《登高》原文及翻译古诗词赏析优秀6篇
《登高》原文及翻译古诗词赏析优秀6篇登高古诗赏析篇一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条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绘声绘色,而引发出来的慨叹更是扣人心弦。
这不只因为写了天然的秋,更因为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激烈的豪情颜色。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激烈的怜惜。
古人有阴历九月九日登高的风俗,这首诗即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此刻杜甫居住长江岸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峻的肺病,日子也很窘迫。
全诗经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垂暮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歌前四句描绘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象,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润饰,指明晰节序和环境,烘托了浓郁的秋意,景象具有明显的夔州区域特征。
这两句不只是工对的联语,并且句中自对,如“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
句法谨慎,言语锻炼,从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
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视。
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润饰,如闻秋风萧条,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
两句诗,无论是描画形状,仍是描述气势,都极为生动逼真。
从萧条的景象和深远的意境中,能够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
慨叹之情和悲惨心境。
诗歌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
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
“常作客”,标明诗人多年流浪不定的境况;“万里”,阐明夔州间隔家园十分悠远,是从间隔上烘托愁闷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痛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
下句写孤病之态。
“百年”,犹言终身;“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苦楚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
杜甫《登高》古诗翻译和赏析_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
杜甫《登高》古诗翻译和赏析_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登高》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登高》的古诗翻译和赏析你知道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杜甫《登高》古诗翻译和赏析_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登高》古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古诗翻译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翻旋转。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登高》古诗赏析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登高》古诗的整首意思
《登高》古诗的整首意思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登高》古诗的整首意思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登高》古诗的整首意思一、渚:水中的小洲。
二、回:回旋。
三、百年:犹言一生。
四、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五、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剧烈的感情颜色。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剧烈的怜悯。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峻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白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亮的夔州地区特征。
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
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
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
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
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概,都极为生动传神。
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
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
“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境况;“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特别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伤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的节候。
古典诗词欣赏《登高》
【古典诗词欣赏】杜甫《登高》赏析【原作】登高——[唐]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洒杯。
【注释】猿啸哀:猿猴的啸鸣声非常哀伤。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小洲。
鸟飞回(huái):鸟因“风疾” 而打旋。
落木:落叶。
萧萧:秋天树叶纷纷落下的声响状态。
万里:指四川和家乡有遥远的距离。
百年:犹言一生,形容年老。
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繁霜鬓:如繁霜染过的白发,指白发。
潦倒新停浊酒杯:因肺病刚刚戒酒,故曰“新亭”。
【古诗今译】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仿佛蕴含着无限的悲哀,水中的小洲上,沙鸥在天空不停地盘旋。
无边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东流。
每到悲秋时节,总免不了为自己长期在万里之外的客居飘零身世而慨叹,如今拖着年老多病的孱弱身体,独自登上高台。
纷繁复杂的烦心恨事已使两鬓霜染,在这穷困潦倒之时,却又不得不放下往日消愁的酒杯。
【赏析】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大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屡受挫折,生活窘迫,晚年病死在去湘江途中。
《登高》写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
当年杜甫居住在夔州,在九月九日重阳节那天,诗人登高远眺有感,遂写本诗。
前四句重点是写景,但景中亦含情。
开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便从细微之处着眼,描绘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觉到的具体景物。
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排列了“风”、“天”、“猿”、“渚”、“沙”、“鸟” 六种自然事物,每种事物后边都用一个字或词巧妙恰当地加以形容,“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诗虽然没有一句写登高,也没有一个字点名秋天这一季节,但句句不离登高,字字饱蕴秋意。
没有秋,便不会有“风疾”、“天高”和“猿啸哀”的所感;不登高,便不会有“渚清”、“沙白”和“鸟飞回”的所见。
诗人将这多种物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立体的空间画面,一幅萦绕着悲凉萧瑟气氲的画面,流露了诗人心中无限凄凉。
登高古诗词
登高古诗词以下是五首登高古诗词及其意思、出处和赏析:1. 《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意思: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暮年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登高远望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世事的忧虑。
整首诗气势磅礴,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人生思考。
2.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代: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意思: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大概在战场旁开放了。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作品,通过描绘行军途中的登高和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
整首诗简洁明快,情感真挚,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 《登飞来峰》——宋代: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意思: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是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登高远望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
整首诗意境高远,富有哲理,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未来的信心。
4.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意思: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登高远望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期望。
《登高》寓意诗解析
《登高》寓意诗解析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登高题材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诗人通过描绘登高景色,表达自己对于人生、情感和社会的思考。
而《登高》这首诗更是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登高》的寓意进行解析,旨在探讨该诗的主题及具体表达手法。
一、登高的象征意义《登高》这首诗以登山为主题,但它所传递的意义绝不仅限于表面的攀登行为。
从古代起,登高的意义就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
首先,登高可以视为超越自我的一种行为,它象征着个人对于心灵和精神的追求。
其次,登高也被用来表达对于宇宙之大和自然之美的敬仰与赞美。
同时,登高还可以被看作是对人生境遇的反思,表达对命运和现实的思考和探索。
二、自然景色的描绘《登高》这首诗通过精彩的描绘手法,将登高过程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色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对山川河流、云雾和日月星辰的描绘,诗人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登高的过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神奇。
这些景色的描绘不仅丰富了诗人的个人体验,也让读者有机会领略到登高背后所蕴涵的人文和自然之美。
三、内心境界的表达诗歌作为一种抒发内心情感的艺术表达形式,表达诗人的感情与思想是其核心所在。
在《登高》中,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独特感悟。
他通过观察自然景色,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中领悟到了一些哲理性的道理。
通过对心境的抒发,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读者产生了共鸣,引发了对于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
四、诗歌的格律与韵律《登高》诗歌的格律与韵律也为诗的意义增添了一份美感。
该诗以五言古诗的形式呈现,既具有古代文学的特点,又让人感受到了韵律的流畅。
在诗中,每一句的字数都经过精心的安排,形成了一种和谐、舒缓的节奏感。
这样的格律与韵律更加凸显了诗中所蕴含的寓意和情感。
五、诗歌意义的延伸《登高》这首诗虽然是以描绘一次登山为主题,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通过对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内心境界的表达,诗人在《登高》中传递了生命的哲理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思考是对人生意义的探求,对命运和现实的思索,是诗人与读者共同的心灵碰撞。
《登高》诗词赏析
《登高》诗词赏析《登高》诗词赏析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
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于是乘舟东下夔州。
其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吐蕃、回纥经常犯边,地方割据势力的争斗也愈演愈烈,时局颇不太平。
代宗大历二年(767)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百病缠身,耳聋齿落,年已56岁的杜甫独自登上长江边上的一座高山,面对汹涌奔腾的长江水,诗人感慨万端,于是写下千古名作《登高》。
前四句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写眼前具体景物。
选择了“风”、“天”、“猿啸”、“渚”、“沙”、“鸟飞”六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每种景物后边加了一个形容词,特别精确地写出夔州清秋独有的特点和凄凉的韵味。
颔联则由近及远,虚实结合,渗入的想象,从大处着笔,写出夔州无边无际的秋色。
“无边”,见其辽远;“萧萧下”,不仅写秋声,亦可见秋色之深。
“不尽”,写长江源远流长;“滚滚”,写长江风急浪大,波涛汹涌。
这两句写景,雄浑壮美,境界阔大。
以上两联,把万里山河的秋空、秋气、秋声、秋色一一写出。
当年孔子曾在长江边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从今,千古文人站在长江边几乎都要发出对于时间的兴叹。
杜甫也不例外。
他原来怀有救济苍生、致君尧舜的抱负,但却生逢乱世,半生穷困潦倒,四处漂泊,“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如今年龄老大,却一事无成,现在面对滚滚东逝的江水,百感交集。
因此,借景抒怀,无形中传达出流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喟。
后四句抒情。
颈联写登高的感慨。
宋罗大经说:“万里,地辽远也。
秋,时惨凄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此评颇中肯綮。
诗人离家万里,常年作客他乡,时逢令人伤感的秋季,年过半百,身体多病(据考,他患有肺病、糖尿病、风痹等症),无亲无故(其时,李白、高适等大诗人皆已去世),孑然一身,登上高台。
十四字把登高的感慨写得肤浅感人,又与颔联相照应,让人觉得诗人的感慨秋思像不尽的江水和无边的落叶一样驱除不掉。
古诗文《登高》赏析
古诗文《登高》赏析登高唐朝: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译文及注释【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登高鉴赏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登高》古诗释义
《登高》古诗释义《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
本文将对《登高》进行释义,解析诗中的意境和形象,带领读者领略诗中描绘的山水壮丽景色,感受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登高在先秦时代已有流行,秦汉以来,登高逐渐成为文人雅士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学题材。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杜甫是当时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独具风格,深受后世的推崇。
在《登高》中,杜甫以独特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揭示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先,诗中描绘了壮丽的山水景色,展现了登高所带来的视觉美和心灵愉悦。
诗中提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景象描绘了山间瀑布奔腾而下的壮丽景色,给人一种无穷的想象空间。
作者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其次,诗中融入了诗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杜甫生活在乱世之中,他对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心系于怀。
在《登高》一诗中,他以壮丽的山水为背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的忧愤之情。
他对国家陷入动乱的痛苦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憧憬和期待都通过诗中呈现出来。
最后,诗中体现了杜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人在登山途中,触景生情,他对那些生活在艰难状况下的平民百姓充满同情和关爱。
诗人渴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他希望国家能够走出动乱,实现繁荣昌盛。
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诗人也展现了对自然和谐美的追求。
综上所述,《登高》是一首描绘山水景色、抒发作者忧愤之情并追求美好生活的古体诗。
通过独特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杜甫将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融入到作品之中,使读者在欣赏诗歌之余,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思考和情感。
这首诗既富于美感,又蕴含深刻的思考和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希望通过本文的释义,读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登高》这首古诗的意境,感受杜甫的思想情感。
同时也可以启发读者对美的追求和社会责任感的思考,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
(字数:550字)。
登高唐杜甫古诗赏析
登高唐杜甫古诗赏析
《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充分展示了他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一、诗文原文: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赏析:
1.情感深沉,忧国忧民:这首诗反映了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忧虑。
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表达了他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时局的悲哀。
杜甫常以个人的境遇寄寓对国家的忧虑,表达了深切的爱国情怀。
2.个人遭遇的悲凉:诗中“百年多病独登台”和“艰难苦恨繁霜鬓”展现了杜甫晚年生活的困苦和身体的衰老。
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反映了社会动荡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3.自然景象与情感的交融:开头两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落叶和滚滚长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4.诗意深邃,意象丰富:整首诗通过秋天的景象和个人的感慨,构建了一幅深沉而广阔的画面。
杜甫通过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对国家、民众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5.风格含蓄,哲理深远:杜甫的诗风通常内敛而深沉,这首诗也不例外。
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境遇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命运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登高》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切反映。
这首诗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是杜甫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
《登高》杜甫古诗解析
《登高》杜甫古诗解析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作品涉及了社会、政治、人情万象等方方面面。
在他的作品中,有一首名为《登高》的古诗,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登高》是杜甫晚年创作的一首七绝诗,共四句八个字,描绘了作者登高仰望天空,思绪万千的景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首诗的五大要点。
首先,诗中出现了“风飞沙”、“明月松间照”等自然景观的描绘,这些描写无疑增强了整首诗的写实感。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巧妙地借用了自然界的景观来表达自己对于世事的深思。
飞沙和明月给人一种浩渺深远的感觉,可以联想到现实中的社会变迁和人生的无常。
其次,诗中出现了“美人如玉”、“忧国忧民”的表述,这些词语揭示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作者将美人与国家民众联系起来,表达出对美好事物和社会状况的思考和关切。
这种抒发情感的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也是杜甫的写作风格之一。
第三,诗中出现了“俱怀逸兴壮思飞”等表达意愿的句式,体现了诗人的志向和追求。
逸兴壮思飞的描述表明诗人立志脱离尘世的纷扰,追求高远的理想和境界。
这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在杜甫的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
然后,诗中还有“青天”、“两情若是久长时”等意象的运用,使诗句更富有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青天给人一种纯净、无限的感觉,取得了与自然景观的一种统一;“两情若是久长时”这句意象丰富的句子,则展现了诗人对情感的思考和对感情美好延续的渴望。
最后,诗中出现了“登高”、“忧从中来”的表述,这些句子使整首诗的主旨更加鲜明明确。
登高一词代表了诗人超然世俗的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而忧从中来则折射出诗人对于现实问题的担忧和关切。
综上所述,《登高》这首杜甫的古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情感、展现志向和追求以及运用意象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事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写作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杜甫创作的一部份。
登高原文,翻译,赏析
登高原文,翻译,赏析登高原文,翻译,赏析登高原文,翻译,赏析1【原文赏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解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韵译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飞回。
落叶飘然无边无际,层层纷纷撒下;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身在万里作客悲秋,我常到处漂泊;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评析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
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
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登高原文,翻译,赏析2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宋朝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译文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
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注释秋波媚:词牌名。
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
高兴亭:亭名,在南郑(今属陕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的长安南山。
励志古诗词《登高》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登高》原文及赏析
《登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曜。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
《登高》古诗,出自李白之手,是提倡勇于挑战,向上攀登的励志诗歌,表达了李白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和不断攀登的格言。
此诗歌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为开头,特意形容岱宗路远,难于行至。
其中,“岱宗”是即山头,当时岱宗是中国境内最高的山,“齐鲁青”指齐鲁两省青山绿水,即今天的山东和山西。
诗人在描述岱宗的艰难路程中,又把许多超现实的景象与自身的崇高向往紧密联结起来,抒发了自己求知的不灭激情。
接下来,诗人将「造化钟神秀」一句放在第三句的位置,进一步凸显出自己求知的热望:意指造化钟晖启示知识,神态秀丽,万物分明。
而「阴阳割昏曜」,便是指大自然之间形成周期变化,象征着宇宙中自然秩序的存在。
诗人用「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藁」两句表达了积极向上的勇
气和他追求理想的决心。
最后,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为结尾,意在说明在面临挑战时攀登山顶,即可俯瞰众山之小,可调遣心灵、实现理想,此处也表达了李白对高处拨云见日,攀登超乎平常的理想追求。
总之,此诗歌是一首充满励志精神的古诗,它将自己立志攀登山头的热望与挑战极限的信念和与众不同的理念结合在一起,提倡人们勇敢地接受挑战,坚持不懈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古诗文赏析:杜甫《登高》解读
古诗文赏析:杜甫《登高》解读1. 引言古代文学中的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在众多古人中,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作品广为人知、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其中一首优秀的杜甫诗作进行解读和赏析,这首诗是《登高》。
2. 作品概述《登高》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这首诗以景色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表现了作者登高所感,并通过揭示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来表达其思想情感。
3. 诗歌分析3.1 内容梗概第一节描述了作者沿着山脚攀登到山巅,并欣赏自然风景;第二节描述了作者遥望远方,感慨人事如梦幻;第三节则以个人身世与国家兴衰相对照。
3.2 表达手法与主题•自然描写:通过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壮丽的景色与四季变化,增强了读者对自然之美的直观感受。
•抒发情感:表达了作者登高时的喜悦与感慨,以及对人生苦难和社会变迁的思考。
•联想和比较: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作比照,以表现作者对当时局势的忧虑和期望。
4. 文化背景4.1 唐代社会动荡杜甫生活在唐朝,那个兵戎世界、频繁交替王朝的时代。
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伤痛。
4.2 关于"登高"的文化意义中国文化中,登高一词具有象征性意义。
登山顶而俯视四野,可开阔眼界、启发智慧、超越尘世纷扰。
因此,“登高”也成为诗人抒发心情、追求自由与理想的载体。
5. 阐释与评析5.1 复杂情感交织通过描述美景并表达内心情感,杜甫既抒发了个人壮志和乐观向上的情怀,又体现了对时世的忧虑与无奈。
5.2 对人生、社会和政治的深思诗中表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以及对政情社会变革的期待。
通过展示自然景观与个人思想的交相辉映,突出了诗人学识渊博、见解独到的地位。
6. 总结《登高》是杜甫一首优秀的叙事长诗,通过景色描写与抒发情感相结合,表达了他对个人命运、时世动荡和国家前途的探讨与关切。
杜甫作为唐代文坛上备受尊崇的文学巨匠,他在作品中所蕴含的智慧与情感在当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登高》古诗解题
《登高》古诗解题登高,一首古老而充满哲理的诗歌,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作者通过描绘登高的过程和登高后的感悟,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探讨其意境和主题。
首先,诗人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自然景象描绘出一个登高的场景。
这句描写以极简的文字传达了动态与静态的对比,给人一种急切奔放的感觉,同时表达了人们追求自由和追寻生活的渴望。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些诗句将读者带入了一种辽阔开阔、自由自在的自然环境。
接着,诗人运用“临枫而独往,仰天而长啸”的令人心醉的抒情句,表达了诗人个人内心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仰望天空和长啸,诗人以身心合一的方式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借以启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追求。
这种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可以使人们超越现实的局限,寻找到真正有意义的价值所在。
诗的最后两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场景之外留下一种余音,使人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想象。
无边落木萧萧下,描绘了秋天树叶飘落的景象,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无常的自然规律。
而不尽长江滚滚来,则体现了生活永不停息的变化和体验。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却触及了人类思考生命和命运的问题。
通过描绘外在世界的景象,诗人试图引起读者对自己内心的思考。
通过对这首古诗的解读,可以看出,诗人借用登高的场景,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深入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美好的追求。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个人内心的体验,唤醒了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追求。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触动人心,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总结起来,《登高》是一首以登高行为为主线,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个人内心的感受,深入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美好追求的古诗。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力和思想深度,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读完这首诗,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到力量,激发出对美好生活的追寻和对人生的思考。
古诗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翻译赏析
古诗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翻译赏析《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古诗如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前言】《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注释】⑴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
《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新近停止。
重阳登高,例应喝酒。
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翻译】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鉴赏】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赏析古诗《登高》唐 杜甫
《登高》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登高》在杜甫诗歌中的地位
《登高》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高峰之作,被誉为“诗史”
01
《登高》在杜甫诗歌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诗史之首”
02
《登高》通过描绘登高远望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03
《登高》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赏析古诗《登高》
唐 杜甫
演讲人
目录
01.
《登高》的创作背景
03.
《登高》的艺术特色
02.
《登高》的诗歌内容
04.
《登高》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1
《登高》的创作背景
杜甫生活时代背景
唐朝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发生在公元755年至763年,杜甫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乱,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唐朝政治动荡:杜甫生活在唐朝的晚期,政治动荡和社会动荡对他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对仗:通过对仗的手法,使诗歌的形式更加整齐和优美
诗歌的情感表达
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反映出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
对个人命运的感慨:通过描绘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对友情和亲情的珍视:通过描绘与亲朋好友的交往,表达出对他们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对自然景观的赞美: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04
后世对《登高》的评价
后世誉为“七律之冠”,被誉为唐诗的代表作品之一
后世诗人纷纷模仿《登高》的写作风格,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登高》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原文、译文及赏析
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原文、译文及赏析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鉴赏】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古诗词赏析登高杜甫 登高杜甫赏析简短
第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山途 中,两旁密林的树叶在疾风中纷纷摇落,一派衰败的景象。可若 是回头远眺,却能看见长江水没日没夜无休无止地滚滚而来。如 此,那些无边落木带给人的悲观情绪自然一扫而空,进而生出后 浪推前浪的无穷希望。所以尽管眼前是迷惘的,可无疑未来是光 明的!
第三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千里万 里,常年漂泊在外,伤秋、悲秋显然是寻常事,更何况还长期重 病缠身呢?可是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我”却依然不顾多病羸弱之躯,不要人搀 扶,也不用人陪,坚强地独自登高望远,何故?因为虽然周围 “风急天高猿啸哀”、“无边落木萧萧下”,可是等到高台之上 “我”便能骋目游怀,看到前所未见的“渚清沙白鸟飞回”、 “不尽长江滚滚来”。
本诗气度恢弘,视野壮阔。通过近景与远景的鲜明对比,反 映了诗人对于个人苦难及世事艰危的达观,是诗人站在历史的高 度去看待当下及未来的哲学思维与人生境界的完美体现。
古诗词赏析登高杜甫 登高杜甫赏析简短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 此诗是颇为著名的一首诗,被前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评价虽高,却没见到有一个解读正确的。今尝试简析之。 解读本诗,关键在“对比”二字。 且看第一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此联 上下句通过登山途中的仰视与俯视至少从两方面进行了对比。 (1)光影明与暗的对比。向上看,“风急天高”;向下看,却是 “渚清沙白”。前者昏暗,后者明净。前者令人心情抑郁,后者 使人眼前一亮。(2)情绪上悲与欢的对比。“猿啸哀”的背景是 “风急天高”;“鸟飞回”的背景是“渚清沙白”。鸟儿欢快地 回旋盘飞,正与猿猴的哀啼形成了巨大反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极为凝炼,乃千古名句。宋代学者罗大经《鹤
林玉露》析此 联云: “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 凄也;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 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 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 确。 ” “ 八意 ” ,即 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 ;万里作客 ,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 一事无 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 七
典型表现手法
❖ 一.诗人登高远眺,从不同的视角,由近及远,又 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秋景图。诗的前四句写景, 后四句抒情,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就 写景而言,有工笔细描(首联),写出风、天、猿、 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 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 写意(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抒情则有纵的时 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 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这样错综 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民时,老病孤愁的 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
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
深的认识。
其诗大胆揭露当 时社会矛盾,对统治 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 批判,对穷苦人民寄 以深切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 遍意义的社会题材, 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 败,在一定程度上表 达了人民的愿望。
许多优秀品, 显示出唐代由开元、 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 微的历史过程,故被 称为“诗史”。
❖
有《杜工部集》。
杜甫身逢战乱,从 48 岁开始, 一直到 58 岁去世为止, 11 年中, 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 个年头了, 3 年后病死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 时写的。此时 “ 安史之乱 ” 已结束 4 年。此时 “ 安史之乱 ” 已结束 4 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 仍是一片混乱。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鬓发已经变成如 霜雪般的白发
失意,精神涣散
杜甫当时因为得病, 不能再饮酒了。 最后的一点精神 寄托也没了
古代的酒都是 自酿或者小作 坊酿的,粗酿 的头道酒比较
混浊
首联分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急切的秋风,高远的天空,悲凉的猿啼在回鸣;江水澄碧, 流沙雪白,鸟儿在小洲上飞来飞去。
颔联分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的旷野,风儿吹荡着落叶萧萧地坠下;不尽的长江啊,波涛 滚滚奔流不息。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 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 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 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 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 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 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 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 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 顿挫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 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 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被 称为“诗圣”。
❖ 代表作:《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 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 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 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 来临惶然无主。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 著称。 “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 ,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 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 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 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诗文鉴赏
猿猴叫声凄厉
登高
杜甫
江中的沙洲
秋天的落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在外地客居
主旨理解
❖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 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 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 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 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课堂练习
1.以下不属于诗人“苦恨”原因的一项是 ( )
《登高》古诗鉴赏
主讲人:白龑
2013.06.01
作者简介 背景介绍 视频赏析 诗文鉴赏 课堂练习
作者简介
• 杜甫:字子美,诗中尝 自称少陵野老。
•
自幼好学,知识渊
博,颇有政治抱负。开
元后期,举进士不第,
漫游各地。天宝三载在
洛阳与李白相识。Βιβλιοθήκη •后寓居长安将近十
年,未能有所施展,生
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
颈联分析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经常飘泊万里,作客他乡,更添悲秋情绪;晚年多灾多病, 更何况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
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 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 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 ,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
A.常年客居他乡 B.浊酒难以解忧 C.国家动荡不安 D.自身 困苦多病
2.诗歌的前四句描画出一幅深秋 触景抒怀, 渗透出诗人 的心境。
的画面,后四句
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尾联分析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命运艰难,可恨鬓角又像著了繁霜,穷途潦倒心灰冷,因 病戒酒不举杯。
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 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 愁恨很深。“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 新停浊 酒杯:一般解释为戒酒,不妥。“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 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 浊酒,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 ——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未曾有过停 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 出现。“浊酒”是相对于“清酒”而言,是一种带糟的酒 ,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时称之为“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