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组织文化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组织文化的研究综述(五篇范例)

组织文化的研究综述(五篇范例)

组织文化的研究综述(五篇范例)第一篇:组织文化的研究综述组织文化的研究综述摘要:组织文化一直是组织领域研究的主流问题,其内涵逐渐丰富、完善起来且呈现多元化趋势。

本文将从国外学者的定义、我国学者的定义阐述其概念的界定,引出国外研究状况,如组织文化理论研究的深入探讨、组织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研究问题等,还有我国研究状况,如在实践领域的塑造缺乏整体性、忽视了组织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等问题。

针对我国组织文化研究问题提出了综合把握组织文化概念、从方法论方面加强研究、注重创新实行人本管理等建议。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西方社会在反思了日本经济如何在短期内飞速发展的原因之后,认为一个组织不仅以结构、部门、关系存在,它们还像人一样具有个性,具有区别于其它组织的独特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这便构成了组织文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组织文化管理问题渐渐成为西方组织理论学家们关注较多的、同时也是引起激烈竞争论的问题。

一大批学者围绕组织中的文化问题进行了孜孜不倦地探索,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

大批学者认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组织中,人们总得与组织打交道。

因此要了解组织生活,了解组织发展的原动力,就必须建立组织文化的概念,对组织中的文化问题有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组织组织文化研究文化理论研究方法1组织文化概念的界定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发现企业的文化特征是促使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管理学家开始对组织文化或企业文化给予了相当热情的研究。

因此当组织文化在实践领域、企业管理领域及学术界变成时髦且流行的名词时,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其概念并对其定义。

1.1国外学者的定义1.1.1普遍的观点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活动中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及体现组织群体意识与行为规范的规章制度和物质特色。

国外的学者大多把组织文化看成是组织内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传统、风俗、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生产观念。

国外学生社团研究综述

国外学生社团研究综述

国外学生社团研究综述学生社团在世界各地高校中都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也能够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国外学生社团相比国内学生社团在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学生社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以期能够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学生社团特点和运作机制,为我国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旨在对国外学生社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国外学生社团的分类国外学生社团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多种分类。

根据社团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将国外学生社团分为学术性社团、文化性社团、体育性社团等。

学术性社团主要以培养学术能力和科研兴趣为宗旨,如学术讲座、科研项目等;文化性社团主要以促进各种文化交流为主要活动内容,如国际交流社、语言交流社等;体育性社团主要以组织各种体育活动和比赛为主要内容,如足球队、篮球队等。

还有一些综合性社团,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灵活和多样化,如综合性社团、服务性社团等。

在国外,学生社团的组织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学校社团、学生自治团体和学生会。

学校社团是由学校组织管理的,大多数都是注册在学校学生部门的注册社团,享有学校资源和管理支持;学生自治团体是由学生自发组织成立的,不受学校管理,但可以得到必要的场地和财政支持;学生会则是由学生选举产生的代表团体,代表全体学生利益,而且在学校管理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这些不同的组织形式代表了学生社团在组织结构和权力机制上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国外学生社团在管理体制上的民主性和开放性。

国外学生社团的活动特点主要表现在内容多样化、形式灵活化和资源丰富化。

内容多样化主要指的是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既包括学术讲座、科研项目,也包括文化交流、康体活动等,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兴趣;形式灵活化主要指的是学生社团的活动形式多样,既可以是线下的集会和活动,也可以是线上的讨论和交流。

资源丰富化主要指的是学生社团可以依托学校和社会资源开展各种活动,如得到学校的经费支持、场地支持,也可以得到社会组织和机构的合作支持。

国外学生社团研究综述

国外学生社团研究综述

国外学生社团研究综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国外学生社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学生社团不仅仅是一个组织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和价值观的传递。

本文将从社团定义、发展历程、类型分类、管理方式、参与方式、发挥作用等方面,综述国外学生社团的研究现状。

社团定义:社团(student clubs)是指由一群志同道合,具有相同兴趣、目标或特长的学生自愿组织成立的一个群体。

社团一般由自己的成员自主组织,自主经营,自主管理,向全体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和活动(包括学术交流、文化活动、公益志愿等),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途径。

社团也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完善人格的一种平台。

发展历程:学生社团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的美国。

学术社团在美国最早出现于1847年成立的美国耶鲁大学的神学研究协会。

19世纪末期,社团运动在美国高校中得到了迅速发展,学生社团的种类也随之不断增多。

20世纪初期,学生社团的发展经历了两次重大变革,一是学生活动的支持从学校转向学生而非学校的奖惩制度,二是社团从依赖学校的较弱的自然人性组织发展成为了多样化的法人组织。

类型分类:国外学生社团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学术性社团、文化性社团、体育性社团、公益性社团、娱乐性社团、宗教性社团和地区性社团等。

学术性社团围绕着特定的学术领域或主题,开展系列的学术活动(如学术研讨、模拟联合国、科技创新竞赛等);文化性社团强调文化交流,鼓励学生追求不同的文化体验,丰富自己的文化视野;体育性社团主要就是在体育场地中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比如校际比赛等;公益性社团把人文关怀和社区服务作为社团精神,关注公益事业,呼吁各种公益捐赠,开展各项志愿活动;娱乐性社团则是迎合学生娱乐兴趣的组织,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宗教性社团则是为了筹备宗教仪式,确立宗教信仰而成立的社团;地区性社团是根据学生的出身地、文化背景、语言等的共性在校内组织的社团。

管理方式:国外学生社团的管理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学生自我管理,一种是学校监管。

国外学生社团研究综述

国外学生社团研究综述

国外学生社团研究综述随着国内教育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出国留学。

为了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国外学习环境,许多学生选择加入国外学生社团。

国外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和与国际学生交流的平台。

本文将对国外学生社团进行综述,介绍其种类、意义、活动以及对学生个人成长的影响。

国外学生社团的种类非常多样化,包括学术类社团、文化交流类社团、志愿服务类社团等。

学术类社团主要以研究和学术交流为目的,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术领域的社团。

文化交流类社团主要致力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例如国际友好协会、学生文化协会等。

志愿服务类社团主要参与社区和慈善活动,例如环保组织、慈善基金会等。

不同类型的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各种不同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在感兴趣领域发展自己的才能,同时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

加入国外学生社团对学生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机会。

学生可以通过担任社团干部的职务,学习如何领导团队并组织活动。

社团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社团中,学生需要与团队成员合作,完成各种任务和活动。

这锻炼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沟通技巧。

社团活动可以为学生建立社交网络。

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学生可以结识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朋友,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圈子。

社团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社团中,学生需要具备组织、协调、沟通等多种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国外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也非常丰富多样。

学术类社团经常组织学术讲座、研讨会和研究项目等。

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在学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文化交流类社团常常举办文化活动、文化展览和传统节日庆祝等。

这些活动可以增进学生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志愿服务类社团主要参与社区服务和慈善活动。

学生可以参与环保活动、义工服务等,为社会做出贡献。

国外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和与国际学生交流的平台。

文化软实力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文化软实力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最新资料推荐------------------------------------------------------ 文化软实力国外研究现状综述国外研究国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绝大部分将目光集中在国际政治领域,他们把软实力作为国际政治博弈的工具。

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得到普遍认同,如何从文化建设着手提升软实力始终是国外学者研究的重要目标。

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软实力上,没有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因此也没有针对文化软实力的专门研究。

国外学者在研究软实力时,将文化视为软实力的主要产生源泉,因此对文化研究成为研究软实力的重要领域。

文化和软实力之间关系的研究始终是研究的重点。

1.2.2.1 软实力诞生的理论背景文化软实力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学者对于文化帝国主义的论述,突出代表就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福山认为西方的消费主义必将成为全世界普及的思想观,西方文明必将取代其它文明,引领世界。

文明冲突论坚持冷战结束之后,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成为国际政治的主宰,西方国家要联合起来应对其它文明的挑战。

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为西方文化渗透和文化扩张提供了理论基石,同时对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理论具有较大的影响。

软实力理论的诞生于约瑟夫奈的一系列文章即 1989 年发表的《美国定能影响世界吗?》、1990 年发表的《软实力》、《世界力量的1 / 7变革》和 2008 年发表《领导的力量》。

他分别对软实力的概念的提出背景、概念内涵和理论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逐渐形成了的软实力的理论框架。

他认为要实现对世界的领导必须软实力和硬实力相互配合,单靠软实力是无法完成领导力实现的。

[21] 1.2.2.2 软实力内涵的研究约瑟夫奈在提出软实力理论之后,得到了很多国外学者的认同。

一些学者[21] JOSEPH S NYE.The powers to lead [M]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fress,2008. 也对软实力理论进行了较有成效的研究。

国内外企业多元文化研究现状的综述

国内外企业多元文化研究现状的综述

国内外企业多元文化研究现状的综述
简介
本文对国内外企业多元文化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

多元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存在着不同国籍、种族、宗教、语言、价值观等多种文化背景的员工群体。

研究企业多元文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挑战。

国内企业多元文化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国内企业对多元文化研究的重视也日益提高。

许多研究关注了企业跨国经营时所面临的文化差异问题,比如组织变革、领导力、团队合作等方面。

研究结果表明,跨文化交流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国外企业多元文化研究现状
在国外,多元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许多学者和机构对企业多元文化的管理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研究者们发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企业管
理策略需要有所调整。

例如,一些研究强调了跨文化沟通和领导力的重要性,以促进企业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存在的研究空白和未来发展趋势
虽然国内外对企业多元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研究空白。

例如,在国内,对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多元文化研究相对较少。

此外,对于多元文化对企业绩效和员工满意度的影响,还需要深入分析和探讨。

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聚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

结论
企业多元文化是当今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国内外的多元文化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然而,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以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问题。

关于组织文化的研究综述

关于组织文化的研究综述

关于组织文化的研究综述组织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组织特征,是组织成员在长期共同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信仰、行为规范和工作方式等。

组织文化不仅代表着组织本身,而且也反映了组织与环境的联系。

因此,对组织文化的研究对于了解组织的运行机制、促进组织发展和提高组织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组织文化的研究中,学术界提出了各种理论和模型。

其中,哈茨(1992)提出的组织文化框架是最为经典和广泛应用的。

该框架将组织文化分为四个维度: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和男性/女性导向。

这些维度既反映了组织内部成员的价值和信仰,也反映了组织与外部环境的联系。

此外,首位提出组织文化的特征是奥格本(1984)提出的“强文化”和“弱文化”概念。

强文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对于组织成员的行为有强制性作用;而弱文化则相对灵活,对于组织成员的行为影响较小。

组织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同因素对其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

学者们研究了多种因素对组织文化的影响,包括领导者风格、组织结构、工作特征、组织历史、行业环境等。

领导者风格是组织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领导者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能够潜移默化地对组织成员产生深远的影响。

组织结构也是影响组织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组织结构的不同层次、不同职能、不同领域都会对组织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带来影响。

另外,组织历史也是组织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组织自身的过去经历对组织成员心理的塑造是长期而深入的。

组织文化对组织的表现和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组织文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组织的绩效和表现。

例如,个体主义和权力距离高的组织文化通常会导致组织的僵化和创新能力的丧失;而集体主义和权力距离低的组织文化通常会促进组织创新和有效沟通。

组织文化还能够影响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离职意愿。

组织文化对于员工行为的激励和约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健康、积极的组织文化才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工作条件。

组织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组织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组织文化研究文献综述自从1979年Pettigrew在《管理科学季刊》发表《组织文化研究》一文,以及Pondy与Mitroff在《组织行为研究》发表《跨越组织的开放系统模式》一文后,文化模式的研究概念即在组织管理界孕育而生,组织文化成为组织管理与企业管理事务的主流语言。

1980年,美国《商业周刊》杂志以醒目标题报道“组织文化”问题,接着美国权威性杂志《斯隆管理评论》、《哈佛商业周刊》、《加州管理评论》、《管理评论》等,先后以突出篇幅讨论“组织文化”问题。

从此,组织文化成为组织领域研究的主流问题。

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

Krell认为,组织文化的兴起,可以理解为对三种危机的反映:一是竞争的危机。

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让美国人感到了威胁,所以他们需要找到新的工具,从而提高竞争优势。

二是组织理论的危机。

传统的理论仅仅关注组织结构、职业类型、任务设计、动机方案,这样的理论过于简化,需要寻找一个更加复杂的、考虑到意识、符号处理以及体系的复杂属性的模型。

三是社会危机,即意义和社会导向的深层危机,也就是我们现在较为熟悉的西方的“后现代社会综合症”。

同时,美国的管理学界还认识到,当时美国的管理思想存在着三大缺陷:一是忽视了人及人的感情因素,二是忽视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三是过分强调定量分析。

这促使美国的学者迅速把目光聚焦在本国企业的文化上,发起了追求卓越,重塑美国的热潮,从而形成了组织文化研究的热潮。

一、组织文化的内涵1、国外学者的定义国外的学者大多把组织文化看成是组织内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传统、风俗、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生产观念。

组织正式依赖于这些文化来组织内部的各种力量,将其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

(1)Schein的研究相对而言,影响最为广泛的是Schein(1992)对组织文化的定义。

这个定义侧重描述组织文化的形成过程:“一个群体在适应外部环境和进行内部整合时,在不断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为所有成员所认同的一套基本假设,这些假设已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而传授给每位新成员。

国外学生社团研究综述

国外学生社团研究综述

国外学生社团研究综述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国外学生社团在国外高校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在国外学生社团中,不仅可以发现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团组织,如学术社团、文化社团、兴趣社团等,还能看到它们在学校中承担的多种功能和作用。

本文将就国外学生社团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结合学术文献和调查报告,从组织形式、功能作用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对国外学生社团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一、组织形式国外学生社团的组织形式多样,可以分为官方社团和非官方社团两种。

官方社团通常由学校官方认证并支持,享有学校资源的优惠,如场地、经费、宣传等,同时也需要遵守学校相关规章制度。

而非官方社团则是由学生自发组织,独立运作,自行筹集活动经费,自行组织各类活动。

两者各有优缺点,官方社团在资源上更加优越,但管理上需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而非官方社团自主性更强,活动内容更加多样化。

在学生社团的组织结构上,一般来讲都会有主席团、部门负责人和普通成员等角色。

主席团成员的选拔多是经过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和管理经验;部门负责人则需要具备某个特定领域的专业能力,负责具体的活动策划和执行;普通成员则是社团中的参与者和执行者。

这样的分工合作模式可以保证社团内部的正常运作,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团的活动质量。

二、功能作用国外学生社团在学校中承担的功能和作用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平台,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场所。

在学生社团中,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组织和参与各类活动,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自己的领导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学生社团作为学术交流和学科竞赛的重要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专业学术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通过学术报告、学科竞赛等形式,学生可以增长见识、丰富知识、锻炼科研技能,同时也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学生社团还是为学校服务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学生社团可以组织各类文艺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高学校整体形象。

近年来国外文化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外文化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外文化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外文化旅游发展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文化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形式和发展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重视和发展。

以下是对国外文化旅游发展研究的综述。

首先,国外学者对文化旅游的概念和定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通过对不同文化旅游概念的比较和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文化旅游的内涵和特征。

他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以文化资源为核心,以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通过旅游活动来传播和交流文化,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一种旅游形式。

其次,国外学者对文化旅游的影响和效益进行了研究。

他们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探讨了文化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文化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增长、就业创造、文化保护和社会和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国外学者还研究了文化旅游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行为。

他们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调查了游客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和参与程度。

研究结果发现,游客对能够提供真实、原汁原味的文化体验的旅游产品更感兴趣,同时在消费行为上更加注重文化体验的品质和独特性。

最后,国外学者还研究了文化旅游的发展策略和管理模式。

他们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案例研究,总结了成功的文化旅游发展经验和管理模式。

研究结果表明,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加强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加强国际合作是促进文化旅游发展的关键。

综上所述,近年来国外文化旅游发展研究在概念定义、影响效益、市场需求和发展策略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600字】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600字】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文献综述“人力资源管理”这个概念首先是在1954年由Peter Drucker在《管理实践》一书中引入的。

组织的管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一系列围绕着组织中员工的开发与管理系统已初见雏形,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

近些年来,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传入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渐成显学。

Tervonen K(2012)指出推行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使员工的分配更科学,员工也能在公平的环境中去发展自己,且可通过企业的培训,提高自己的技能等。

企业人员的流动率的降低主要是以员工对工作是否有较高的满意度为标准。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竟争的日趋激烈,在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管理也有了更深入的发展。

Vloeberghs D(2013)认为企业的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小仅是各企业管理者的责任,而且也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企业中,人员的流动是比较正常的,如果员工流失过度则会使企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尤其是起关键作用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的流失,会使企业的经济有更大的损失。

推行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小仅可以使员工的分配更合理,而且也可以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使企业人员的流动率减少。

Peter F·Drucke(2014)《管理的实践》认为很多民营企业引入了绩效管理与考核体系。

但实践的结果是,绩效管理的效果不明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准确的目标定位和分解。

二是企业的所有者或经营者习惯于自己决定企业的一切事务,不让职工参与绩效考核指标的确定和分解,不向职工反馈考核结果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现代企业讲求的是一种活的资源开发,意在通过有效而正确的激励技巧,激发出每个人内在的活力,使之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关键是必须吸引并留住更多企业需要的人才。

组织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组织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组织文化研究文献综述自从1979年Pettigrew在《管理科学季刊》发表《组织文化研究》一文,以及Pondy与Mitroff在《组织行为研究》发表《跨越组织的开放系统模式》一文后,文化模式的研究概念即在组织管理界孕育而生,组织文化成为组织管理与企业管理事务的主流语言。

1980年,美国《商业周刊》杂志以醒目标题报道“组织文化”问题,接着美国权威性杂志《斯隆管理评论》、《哈佛商业周刊》、《加州管理评论》、《管理评论》等,先后以突出篇幅讨论“组织文化”问题。

从此,组织文化成为组织领域研究的主流问题。

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

Krell认为,组织文化的兴起,可以理解为对三种危机的反映:一是竞争的危机。

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让美国人感到了威胁,所以他们需要找到新的工具,从而提高竞争优势。

二是组织理论的危机。

传统的理论仅仅关注组织结构、职业类型、任务设计、动机方案,这样的理论过于简化,需要寻找一个更加复杂的、考虑到意识、符号处理以及体系的复杂属性的模型。

三是社会危机,即意义和社会导向的深层危机,也就是我们现在较为熟悉的西方的“后现代社会综合症”。

同时,美国的管理学界还认识到,当时美国的管理思想存在着三大缺陷:一是忽视了人及人的感情因素,二是忽视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三是过分强调定量分析。

这促使美国的学者迅速把目光聚焦在本国企业的文化上,发起了追求卓越,重塑美国的热潮,从而形成了组织文化研究的热潮。

一、组织文化的涵1、国外学者的定义国外的学者大多把组织文化看成是组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传统、风俗、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生产观念。

组织正式依赖于这些文化来组织部的各种力量,将其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

(1)Schein的研究相对而言,影响最为广泛的是Schein(1992)对组织文化的定义。

这个定义侧重描述组织文化的形成过程:“一个群体在适应外部环境和进行部整合时,在不断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为所有成员所认同的一套基本假设,这些假设已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而传授给每位新成员。

国外学生社团研究综述

国外学生社团研究综述

国外学生社团研究综述
近年来,随着留学热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国外学生选择到中国进行学习和交流。

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国外学生常常会组建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团。

本文将对国外学生社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探讨这一现象对国际教育的影响和意义。

国外学生社团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国际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加入社团,国外学生可以结识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同学,促进友谊的建立。

这种跨文化交流有助于培养国际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国外学生社团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许多国外学生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特别感兴趣,他们组建的社团往往与文化和艺术相关,如吉他社、舞蹈社等。

通过参与社团的活动,国外学生可以展示他们的特长和才艺,获得认可和赞赏。

这不仅对于他们的个人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也为中国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欣赏其他文化的机会。

国外学生社团对于促进中外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参与社团的活动,国外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与中国学生展开交流和讨论。

这种交流有助于消除双方之间的误解和成见,增进友谊和合作。

国外学生也可以向中国学生传授自己的文化和经验,从而促进中外文化的互相借鉴和融合。

国外学生社团的发展也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国外学生社团的存在和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为学校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这不仅对于国外学生的吸引力有所增加,也为中国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和包容的学习环境。

国外学生社团的活动还有利于学校与国际友好学校的合作和交流,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国外组织文化研究综述

国外组织文化研究综述

国外组织文化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跨国企业的增多,组织文化在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中日益受到重视。

国外组织文化研究作为世界范围内组织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理解和塑造高效能组织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也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组织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旨在通过综述国外组织文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其主要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以期为我国组织文化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将从国外组织文化的定义、研究范畴、主要理论、影响因素、实践应用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框架,为国内外组织文化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组织文化的理论基础组织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管理学等。

这些学科的理论为组织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影响提供了深入而全面的解释。

社会学理论为组织文化提供了关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的重要视角。

例如,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强调了组织文化的整合功能,认为组织文化能够协调组织内部的各种关系,确保组织的稳定运行。

而符号互动论则突出了组织文化中的象征性符号在塑造员工行为和组织认同中的作用。

心理学理论为组织文化提供了关于个体行为、动机和认知的深入洞察。

例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组织文化可以满足员工的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而认知心理学则强调了组织文化对员工认知过程的影响,认为组织文化可以通过影响员工的注意、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来塑造员工的行为。

人类学理论也为组织文化提供了关于文化认同、文化适应和文化冲突的重要观点。

例如,文化相对论认为,组织文化具有相对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文化可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需要得到尊重和理解。

而文化适应理论则强调了员工在组织文化中的适应过程,认为员工需要通过学习和调整来适应组织文化,以实现个人与组织的融合。

【企业文化建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200字】

【企业文化建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200字】

企业文化建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企业文化研究动态20世纪70年代,缘起日本经济腾飞,人们开始探寻其背后规律,企业文化初步被发现,吸引了一些学者的研究,特别是到了80年代出现了研究高潮,对企业文化的探析层见迭出,与之相关的理论“四重奏”应运而生,这些著作聚焦于企业组织的文化构建,通过研究相关典范、探寻成功关键、探讨践行对策,引发思考。

而企业文化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80年出版的《商业周刊》中,是美国学者首次提出的[14]。

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研究成为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热门议题,这个阶段,侧重理论类别的研究居多,出现定性研究流派和定量研究流派。

其中,沙因(Edgar H.Schein)等聚焦企业文化本质,探寻其概念,深究其结构,指出实行实地查看、实地访问以及评价企业文化的先后次序等等,这是定性研究这一派的侧重点,他们的研究极难形成量化指标,增加了从客观层面丈量、对比、分析组织文化、活动、行为与经营效益之关系的难度,难以对比研究[15]。

而奎恩(Robert.Quinn)等注重对比分析,认为要通过为企业文化建模,来实现对公司文化相关指标的客观测量、全面评价、综合诊断,这些构成了定量研究流派的风格[16]。

1990年,奥斯特雷(Sylvia Qstry)使用了“全球化”这个概念[17]。

经济全球化进一步促进了学者探讨、分析和发扬企业文化理论。

于是,90年代后,其研究呈定性向定量发展态势,探讨文化与业绩间关系,建立评价、丈量、辨析模型,探索构建量表,使定量研究实操性更强,便于深入研究。

其研究方法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实证分析、综合各学科研究方法、聚类分析等[18]。

进入21 世纪,经济发展凸显知识与技术双重优势,企业文化的研究内容更加广泛,相关理论也趋于成熟,渐成体系,外部因素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也开始被纳入到研究的范畴中,引申出了很多新的概念,例如企业诚信、企业社会责任等[19]。

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现状的综述

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现状的综述

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现状的综述企业文化是指在特定组织内创造、传递和继承的,具有共同意义、共同认同和共同行动准则的价值观念、信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行为方式、管理方法和思维方式等总和。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于企业文化的研究已成为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热点。

在国内,企业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者关注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许多研究发现,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绩效具有积极影响,包括员工满意度、员工忠诚度、组织认同等方面。

其次,研究者也关注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以及与组织结构、制度等因素的关系。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企业文化与组织结构的一致性能够增强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从而促进组织的发展。

此外,也有研究者探讨了企业文化与领导风格、员工行为的关系。

研究表明,合适的企业文化与领导风格的匹配能够达到良好的组织管理效果。

在国外,对企业文化的研究也非常活跃。

一方面,与国内的研究类似,国外的学者关注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例如,哈佛大学教授詹姆斯·霍普金斯的研究发现,企业文化可以影响员工之间的互动和协作,从而提高企业的绩效。

另一方面,国外的研究也注重企业文化的多样性和跨国比较。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文化有着巨大差异,研究者通过对不同国家企业文化之间的比较,深入探讨企业文化的本质和形成机制。

尽管国内外的企业文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对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和内涵尚不明确。

不同研究者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存在差异,对于企业文化的内涵界定尚未达成一致。

其次,对于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还存在争议。

一些研究发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但也有研究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

此外,跨国比较研究面临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挑战,研究者需要面对不同地区和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企业文化现象。

综上所述,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于企业文化的内涵、影响因素和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于组织文化的研究综述

关于组织文化的研究综述

关于组织文化的研究综述组织文化是指在一个组织中共同存在的、被认可的、经过时间考验的、被大部分组织成员接受的行为模式、价值观、信念、心理模式和符号系统。

它是由组织中的人员、历史和环境共同塑造的,对组织的运行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对于研究组织文化,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进行了探索,下面将对其进行综述。

首先,研究者们研究了组织文化的定义和维度。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组织文化的定义和维度并不清晰。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各种定义和维度的研究不断涌现。

其中,霍夫斯泰德提出的五维文化模型(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与女性关系、不确定性规避和长期短期导向)以及特洛姆这七维文化模型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定义和维度研究。

其次,研究者们研究了组织文化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组织绩效是组织运行和发展的最终目标,而组织文化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

研究表明,组织文化与组织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一方面,组织文化可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促进员工的积极心态和行为,进而提高组织运作的效率和绩效。

另一方面,组织文化还可以塑造组织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促进组织员工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性,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然后,研究者们研究了组织文化的变革与创新。

组织文化的变革是组织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手段。

研究表明,组织文化的变革需要在领导者的指导下进行,需要培育一种积极的变革氛围和文化,以便员工能够接受和适应文化的变革。

同时,组织文化的创新也是组织持续发展和竞争的关键因素。

研究表明,组织文化的创新可以通过创业精神、创新意识、组织学习和文化多样性来促进。

最后,研究者们研究了组织文化的管理和测量。

组织文化的管理对于组织的正常运行和发展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组织文化的管理需要制定明确的文化目标、设立文化规范、建立文化传播和沟通渠道等措施。

同时,研究者们还提出了各种测量组织文化的方法和工具,如组织文化问卷和访谈等。

这些测量工具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了解自身的文化特征,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组织文化研究综述〔1〕李唐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正 文】[摘要]本文扼要回顾本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组织文化研究的主要动向。

全文分三部分阐述。

首先,从组织文化研究的社会背景和组织心理学研究本身等方面分析组织心理学重视文化研究的主要原因。

其次,考察有关文化和组织文化的定义及其内涵,并就不同的组织文化定义作简短评价。

再次,概括组织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气氛与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运行机制;跨文化组织心理研究;组织文化的功能。

* * *进入本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文化的内容日益成为组织心理学重视研究的一个主题,尤其是跨文化研究这一新潮流地崛起,更增大了文化在组织心理学研究中的比重。

本文试对组织文化研究作简要介绍。

1 组织心理学探讨“文化”的原因“文化的观念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新的是它不但在学院内,而且在实践中已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1] 组织心理学重视文化是有其原因的。

参考已有的文献可以发现,组织文化研究的热点在美国,这一方面与其社会进步和科学(尤其是组织心理学)发展较快的现实有关,但另一方面,美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和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是组织文化研究被重视的重要原因。

首先,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这个国家中容纳了不同种族以及相应的不同类型的文化,因而其组织理论与实践就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其次,美国是一个幅员广阔、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

美国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历史决定了它始终采取一种内投(Inward)的视野,即它不必象日本等这样一些地域小、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那样,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而将视野外投(Outward), 从而寻求其它国家的资源补给。

然而,当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继被日本和一些西欧国家赶超之后,它才对自己的现状作出深刻的反思,重视文化差异的研究或许就是对这一反思的具体反映;再次,美国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多数是以美国的大中学生和成人为被试”。

[2] 而做跨文化研究寻求被试则较为麻烦且花费颇多,这也正是美国组织心理学研究的薄弱点,它促使其组织心理学研究去弥补这一缺陷;第四,世界经济的巨大变化给美国经济发展带来一些“真正的”冲击。

70年代末和80个代早期,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石油危机、国外竞争者在钢铁、制鞋、电器等行业的压力都促使美国商人反审自身,他们开始对自己控制组织生活的管理能力提出疑问。

[1]从组织心理学研究本身看,它的一些主要的研究内容开始引起人们的不满。

这些内容涉及到科学管理、组织结构以及经营策略等概念,也包括70年代影响美国的一系列理性规划技术(Rational Planning Techniques),如波士顿咨询小组的“部长管理模型(Matrix for portfolio management)”,它们波及整个商业界, 一直被公认为对企业或组织的兴衰成败看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事实并非如此,当许多公司按照这些似乎完美的策略行事时,大都遭遇了极度的困难,许多著名的大公司纷纷倒闭或衰败下去,这就导致这些大公司开始怀疑进而修改以至摒弃这些已不实用的内容,例如,今天美国的主要电器公司已经将其按照“部长管理模型”授权的策略规划小组(Strategic planning group)取消。

[1]显然,组织的成功应该有比这些策略更多、更灵活的内容,或许其中的关键答案之一就是企业文化。

此外,所有国家的出口商都试图赚取外汇。

为了销售一种产品,他们需要了解其它国家的风俗习惯、文化氛围,这也是文化地位提升的重要原因。

[2]2 文化、组织文化的涵义首先必须说明的是,文化是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概念,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定义它。

本文仅从组织心理学研究角度探讨文化的涵义,所以即使同样是“文化”,但这里的文化已带上“组织”的特色。

许多学者把文化定义为人们习得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籍以维持其秩序和特定关系形式的手段。

[3]Smircich 指出:“文化概念是从人类学借用来的,其在涵义上并无一致意见”。

他至少区分了五种文化类型。

但是正如有人所指出的:Smirich 的定义是在诸如“具有固定结构的实体”和“作为应答机械的人类”(典型的行为主义),以及“具体过程的实体”和“作为适应机制的人类”(典型的开放系统理论)等抽象层次上来讨论的,它适用于定性分析,但从中却很少能够得到实验确证。

[2]Hofstede(1983b)把文化定义为:在一个环境中的人的共同的心理程序(collective mental programming)。

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的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

不同的群体、区域或国家这种程序互有差别,这是因为它们的心理程序是在多年的生活、工作、教育下形成的,因则具有不同的思维形式。

他的这种看法很具有代表性,并且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

Bhagat等人(1990)引用Triandis和Albert(1972)在《主体文化分析》(The Analysis ofSubjective Culture)一书中的观点,认为文化是指那些规范、角色、信仰系统、法律条文和价值观等所构成的意义整合体,其间具有机能性联系。

他们进而从人类资源管理中的跨文化问题出发,分析了文化变量的四个主要维度,它们是:(1)强调人、观念和行动;(2)强调与工作相关的价值观差异;(3)强调过程与目标;(4)强调信息(文化背景)加工的抽象性(abstractive)与联想性(associative )。

[ 4]1994年,Triandis个人又将文化表述为“一种较为深奥和相对丰富的结构,它解释未明确的假设、价值观、规范、意义、构想、符号、仪式、生活哲理、故事等诸多论题”。

[2] 这一定义在许多研究者中间颇受青睐,虽然如此,它却有失于宽泛,因而不利于组织问题研究的具体化。

基于对文化理解基础上的组织文化概念, 其涵义也不尽相同。

Allaire和Firsirolu(1984)从认知和生态适应的角度区分了与企业文化(或组织文化)相关的八种类型。

[5]Schein(1985 )将组织文化定义为:“特定群体所发明、发现和发展的,用于学习应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整合问题的基本假设的形式,这些形式运作良好足以显示出成效,因而它们成为教育员工用以知觉、思考和感受组织问题的实际方式。

[6]1986年他又把组织文化划分为三个水平:[6](1)表面层,是一个组织的明显品质和物理特征(如建筑、文件、标语横幅、奖品等肉眼可见的特质),(2)应然层,位于表层以下,主要是指价值观, 可以从人们对情境、行动和事件的依附关系加以观察。

它只是人们的认识,并不一定能真正解决组织问题,(3)实然层,位于最内部, 它们是一个组织用以应付环境的“实际”方式(一些基本假设)。

Schein认为该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或本质。

可以看出,Schein的观点具有深刻的见解。

首先,一个公司或一个组织确实存在着第一个水平上的文化特征;其次,一个组织必定有其共同的特定假设和价值体系,它们能够产生典型的组织行为方式,这些认知和行为方式体系通过正式渠道(如会议宣布)或非正式渠道(如演说)进入组织中;最后,尽管组织文化不能无所不包,但其必须限定在与组织生存和组织延续相关的管理和竞争等问题范围内,即所谓组织文化的本质或核心,正如Davis(1984)所指出的, 组织文化应基于指向内部的如何管理的信念和指向外部的如何竞争的信念。

由此可见,组织文化仍然有其基本核心所在。

当然我们也须承认,一个组织文化必定有其自身附属的亚文化(sub—culture),然而这种亚文化毕竟不是区分组织与组织的根本属性;而且,这种亚文化也不能与一个组织的基本文化核心相抵触,否则它便可能被淘汰,或者可能使一个有生命力的组织最终变得分崩离析。

3 组织文化研究什么由于组织文化定义的不同和不同学者的不同兴趣,从而导致了组织文化研究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但是,无论如何,组织文化研究仍然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3.1组织气氛与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研究起源于对组织气氛的研究,这又可以追溯到本世纪30年代末由Lewin,Lippitt和White对团体气氛(权威型、 民主型和自由放任型三种)的研究。

在此之后, 文化研究的比重逐步增加, 正如Schneider(1985)所指出的:文化现在正处于上升期, 而气氛则没有先前那么流行了。

[17]有必要指出的是,文化和气氛同属组织行为研究的范畴,只是后者有相对丰富的“历史”。

此外,文化被认为比气氛具有更深层的结构,而研究气氛的学者则更关心那些代表特定组织现象的政策和活动的层面或维度,这与前述组织文化研究的内容是根本不同的。

3.2组织文化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组织文化究竟以何种方式运作,是组织研究者也是组织管理者关心的问题,因为了解这一机制对控制文化这一影响组织的变量、进而最大可能地提高组织的效益。

Schall(1983)在其《一种组织文化的交流——规则途径》一书中就曾对组织规范和组织价值观传递的模式作过探讨。

[8]Barley和Mitroff(1983)研究了意义(人们依附于政策和活动的内涵)是通过何种机制来传达和分配的。

有些学者发展出一种人际交流的理论,与了解文化怎样影响社会行为直接相关。

还有一些研究者基于对组织文化的有机分析,把组织看成是一种有人格特征的有生命力的体系,[9](当组织运行出现不同的故障和问题时, 就象精神病患者所表现出的不同类型的病态人格特征)。

基于这一观点,他们提出了分析组织运作的组织类型学。

3.3跨文化组织心理研究组织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有相当影响,尤其是进入本世纪90年代之来,这方面的研究内容日渐增多,其中典型的就是比较管理研究。

在比较管理研究中,文化常被看作是一种背景因素(几乎是国家的同义词)、一个阐释变量、或者一种参照框架,等等。

由于跨文化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只就其中的一个热点——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对组织研究的影响作简单介绍。

前面已经提到,组织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在美国,美国是一个被公认为典型个人主义的国家,因此在这一文化背景下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并不一定适合世界上至少70%的“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社会化了的人口”。

事实上,两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已为多数研究所证实。

如Leung和Bond 在研究集体主义文化对奖金分配的影响时指出:与美国受试者相比,中国受试者在没有社会压力的情况下,更愿遵循平等规则来分配小组奖金。

[10]最近一项中国和加拿大两国学校组织文化的比较研究发现:两国学校在文化上的确存在差异,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教师活动的动力上:中国教师倾向于追求成绩,而加拿大教师则更注重寻求自身的发展。

[11]3.4组织文化的功能组织文化研究涉及诸如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员工外流(employee run over)、工作设计和工作分析(job design and job analysis)、群体行为(group behavior)、工作动机(work motivation)领导行为(leadership )、员工训练(work training)等组织生活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