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遗址导游词
国家遗址导游词(精选4篇)
国家遗址导游词(精选4篇)国家遗址篇1朋友们你们好!今天我为各位介绍的是沈阳市的著名景点之一:新乐遗址。
新乐遗址分南北两个区,它以中间的马路为界。
路南为展览区,路北是新乐遗址和仿古原始人的建筑。
新乐遗址发现于1973年6月,1982年被沈阳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在遗址的南面成立新乐遗址文物管理所,建展厅。
从而为沈阳市的旅游业又增添了一个新景点。
并成为对市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敦育的基地和对外窗口。
新乐遗址的发现,对沈阳乃至全国的文化、科学、艺术、历史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七十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发现沿沈阳市北郊西起塔湾,东至东陵天拄山的黄土岗上有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的遗物。
1973年6月又发现了五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
在新乐电工厂家属宿舍院发现了厚到一二米的文化堆积,证明了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曾在此居住过。
在挖掘中发现了大量文物。
这些文物经过整理研究,具有独特风格,构成了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被命名为新乐文化”。
因此,把这次重大发现地称做新乐遗址,并在此修建了展览馆,称这些原始人为沈阳新乐人”。
新乐遗址占地总面积17.8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地2.5万平方米。
展览馆的屋顶,它呈三角形状,回头看北区几十幢茅草顶和土房子。
它们的屋顶也都是尖顶呈三角形状,是模仿原始人的房屋而建造的。
我们来看院中的这座雕像,这上面共有六个成年人和一个男孩子。
看这个男子,他左手按在磨石上,身子蹲着,右手拿着刚磨好的石器在瞧着。
左边一个女子长发披肩,脖子上挂着项链,上穿一件用树叶和兽皮制成的短裙。
右肩上扛着一个小男孩,男孩双手高兴地举着,在孩子的右手里,我们看他拿的分明是一个果子,是什么果子,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在她的左侧还有一个女子和她穿着差不多,在翩翩起舞。
看得出非常高兴。
是什么原因使她这祥手足舞蹈呢,大家可以尽情地去猜想。
我们看磨制石器男人右侧的女子,她身边放着一个淘米用的陶罐,她半跪在地上右手捧着一个尖尖的陶碗,目光在看碗里的食物。
河姆渡遗址导游词
Word文档仅供参考Word文档仅供参考河姆渡遗址导游词各位游客,大伙儿好!欢迎你们来到河姆渡遗址。
我是导游阮琳云,我愿陪同大伙儿度过这一段美好的时光。
大伙儿对河姆渡遗址也许还别如何了解,那我就先概括地向大伙儿介绍一下。
河姆渡遗址总面积为4万平方米,它是在1973年被发觉的。
经两期挖掘,共出土文物6700余件,距今约有7000年的历史。
这些惊人的数字,相信大伙儿都很好奇,确信都想去亲眼目睹了。
那好,接下来咱们就去“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一饱眼福。
如今,在我们眼前的这座造型别致的建造物算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大伙儿瞧,那个馆名依然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呢!好,下面就随着我进博物馆参观。
整个博物馆有三个展厅,如今我们所在的位置是第一具展厅。
那个展厅总的介绍了河姆渡先民当时的一些活动事情,具体的大伙儿可读读墙上的文字说明。
大伙儿快点看,这个地方有许多动物的骨骸,特别是鲨、鲸等海生鱼类骨骸的发觉,证明河姆渡先民差不多把活动范围扩大到江河及近海地区。
真是够厉害吧!别知别觉中,我们差不多进入了第二展厅,那个展厅的主题是“稻作经济”。
你们瞧,这个地方的稻谷可基本上7000年前的先民种植出来的,别看它如今灰灰的很别起眼,可在当时出土的时候,却基本上金灿灿的。
大伙儿看这边,这个地方陈列着的则是当时的农作工具,有磨石块、骨箭头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农具就数这种骨耜了,这是当时最要紧的农作工具,一共出土了170余件。
游客们,第二展厅我们差不多参观得已经了,接下来我们就向第三展厅进军。
大伙儿注意,第三展厅的主题则是“定居日子”,那儿展出的要紧是一些古人的日子用具,先请大伙儿自由参观。
看过未来,是别是是觉得这些用具很熟悉呀,有些物品自己家里别也有吗?对,早在7000年前,古人就开始用这些锅、碗了。
大伙儿可看这个地方,这是一枚骨针,模样跟我们如今在用的针已经,只稍大了一些。
大伙儿可别小瞧了它,从这一枚针中,我们就能够知道河姆渡先民在当时差不多开始纺纱织布。
河姆渡遗址赞美的话
河姆渡遗址赞美的话1. 哇塞!河姆渡遗址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时光机器啊!它带我们穿越了七千年的历史长河,让我们一下子就回到了新石器时代。
想想看,当我们的祖先还在用石头砍柴的时候,河姆渡的古人已经开始种稻谷、养家禽了,这不是超厉害吗?2. 河姆渡遗址就像是一本打开的史前百科全书,里面藏着无数惊喜。
考古学家们在这里挖出了什么?稻谷、骨器、木器、陶器,应有尽有!这些小东西可了不得,它们可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啊。
我常常在想,如果古人看到我们现在用的高科技产品,会不会觉得那是神仙的法宝呢?3. 河姆渡的古人真是太有才了!他们不仅会种地、养动物,还会造房子呢。
考古学家发现的那些干栏式建筑遗迹,简直就是远古版的"空中别墅"啊。
想象一下,古人住在水面上的木屋里,晚上看星星,白天钓鱼,多么诗情画意啊!4. 说到河姆渡出土的文物,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个刻有"鸟"字的骨笛了。
这可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中国文字呢!想象一下,七千年前的古人吹着骨笛,演奏着我们现在完全无法想象的音乐,那场景简直太酷了!我都想穿越回去听一听呢。
5. 河姆渡遗址还给了我们一个大惊喜——世界上最早的稻米!这可不是普通的稻米,而是经过人工培育的呢。
七千年前的古人就开始搞育种了,这操作也太秀了吧!我觉得他们简直就是远古版的"袁隆平爷爷"。
6. 在河姆渡,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大量的动物骨骼。
这些骨头告诉我们,古人不仅会打猎,还会养殖动物呢。
猪、狗、鸡、鸭,应有尽有。
我突然很好奇,如果古人开个烧烤派对,会不会比我们现在的还要热闹呢?7. 河姆渡的古人还有一项绝技,那就是造船!他们用的可不是普通的木头,而是选用了防腐能力超强的楠木。
这些船只经过几千年,木质依然完好,简直就是远古版的"诺亚方舟"啊!我都想坐上去兜兜风了。
8.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让我们对新石器时代的认识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来我们的祖先这么早就开始过上了有模有样的生活,这不是太厉害了吗?我觉得河姆渡古人如果穿越到现在,肯定会成为"最强大脑"的常客。
河姆渡遗址解说词
河姆渡遗址解说词嘿,各位朋友,今儿咱们聊聊那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河姆渡遗址。
你听说过吗?那可是咱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疙瘩,历史课本上可能还提到过呢,但今儿咱们用大白话,好好唠唠这地儿的故事。
一说到河姆渡,我脑子里就浮现出那片绿油油的稻田,好像还能闻到那时候的空气,带着泥土和稻香的清新。
这可不是我瞎掰,七千多年前啊,咱的老祖宗们就在这块儿地界儿上,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种出了咱们中国最早的稻米。
你说牛不牛?简直是农业界的“鼻祖”啊!走进河姆渡遗址,就像是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古老而神秘的年代。
你瞧那干栏式建筑,一排排木桩子扎进地里,上面搭着木板,房子就这么稳稳当当地建起来了。
那时候可没有钢筋混凝土,全靠这些木头和咱们老祖宗的手艺,愣是造出了既防水又防潮的温馨小屋。
这手艺,放到现在那也是杠杠的!再来说说那些出土的文物吧,简直是让人大开眼界。
有各式各样的陶器,造型奇特,上面还画着精美的图案,像是鱼啊、鸟啊的,看着就让人心生欢喜。
还有那骨器、石器,每一件都透露着咱们老祖宗的智慧和勤劳。
那时候的人们,虽然没有咱们现在的科技,但他们用石头磨成锋利的刀,用骨头做成精致的饰品,生活得有滋有味。
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那些稻米的遗存。
一粒粒小小的稻米,见证了咱们农业文明的起源。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时候的人们,在晨曦微露中,挽起裤腿,下到田里,一把一把地插秧,汗水湿透了衣背,但他们脸上洋溢着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等到秋天来临,金黄的稻穗低垂,沉甸甸的,那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啊!走在河姆渡遗址的小道上,我总感觉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生命力。
那些古老的建筑、文物,仿佛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我想,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吧,它让我们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去感受那些已经远去的人和事。
当然啦,除了看这些古老的遗迹之外,咱们还可以在这里学到很多知识呢。
比如农业的发展史、古代人的生活习俗等等。
这些知识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头脑,更让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介绍河姆渡遗址的一段话
介绍河姆渡遗址的一段话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的东北,距宁波市区约20千米,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约7000—5000年前)遗址。
河姆渡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
河姆渡遗址出土陶片达几十万片,还有陶器、骨器、石器以及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等大量珍贵文物。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为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依据,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1973年,余姚县当地群众修建排涝工程时无意中发现河姆渡遗址。
经1973年和1977年两次发掘,揭露遗址面积2800平方米,出土超过6700件文物。
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
经测定,最上面的第一文化层距今约5000年,最下面的第四文化层距今已有7000年。
这个结果让所有的考古人员十分惊喜:这里埋藏着人类7000年前到5000年前,近两千年的一段历史。
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之前,基本上所有的出土证据表明,中华文明在公元前3000年诞生于黄河流域,而在黄河流域之外的地方还没有发现更早期人类活动的证据。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为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一个依据,那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仅仅局限于黄河流域一个地方,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河姆渡文化的主要建筑形式,是“干栏式建筑”。
这种建筑形式的主要特征是房屋建筑在木桩底架上,高出地面,底下架空,是一种带长廊的长屋建筑。
它与同时期黄河流域的半地穴式房屋,有着迥然相异的风格。
建筑以大小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铺上地板,做成高于地面的基座,然后立柱架梁、构建人字坡屋顶,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筑,最后用苇席或树皮做成围护设施。
其中立柱的方法也可能从地面开始,通过与桩木绑扎的办法树立的。
这种建筑适应南方地区潮湿多雨的地理环境,因此被后世所继承。
导游词:古渡稻花香
古渡稻花香稻,五谷之一。
世界上三分之一人类的主食,一日三餐中再普通不过的食物。
七千年前,河姆渡人驯化野稻,种下第一株水稻。
从此,长江流域飘满稻香,成为农耕文明的摇篮,中华文明黎明曙光升起的地方。
1973年夏天,余姚县罗江公社河姆渡村的农民在村子的东北面修建排涝站时,挖出了一些陶器碎片,接着,一个沉睡了7000年的原始村落神话般的冒了出来。
经1973年和1977年两次发掘,出土了近7000件文物。
这一发现,改变了过去认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仅起源于黄河流域的观点,雄辩地证明了长江流域也有灿烂的史前文化。
河姆渡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
河姆渡遗址第3、4层属河姆渡早期文化,第1、2层属河姆渡晚期文化。
继河姆渡遗址后,还发现了慈湖遗址、小东门遗址、田螺山遗址等主要遗址。
这一系列遗址称为河姆渡文化遗址。
在河姆渡遗址第一期植物类遗存中,除了种类丰富的采集食用植物外,最有意义的是大量水稻遗存的发现。
刚出土的稻谷,色泽金黄、颖脉清晰、芒刺挺直。
经过高科技手段鉴定,它们为典型的籼稻和粳稻,是人工栽培稻。
那么,这人工栽培稻从何而来呢?是不是最初发现了野生稻谷,再加以栽培?距今八千年前,宁绍平原尚是一片浅海。
海水逐渐回落,许多区域逐渐成为陆地。
湖泊、沼泽密布其间,气候温暖湿润,确实适合野生稻谷生长。
但是,这仅仅是推论。
直到中日学者共同在遗址上发现了四颗野生稻谷,疑窦尽释。
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们除了照顾老人、孩子外,还要就近采集野果、野菜。
或许是机缘巧合,她们偶然发现了野生的稻谷。
她们试着播下种子,春播秋收,她们逐渐掌握了水稻生长的规律。
水稻的种植,极大地改变了原始人的生活。
有了稳定的粮食来源后,人们过上了定居生活。
他们开始渔猎、纺织、饲养家畜、制作生产工具和器具,甚至在器具中寄寓自己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意趣,于是,有了璀璨辉煌的稻作文化。
在发掘现场的西边,考古队发现了一处早期的木构建筑遗迹。
它由桩木、板材和芦席等材料建造而成并带有外廊。
河姆渡导游词作文
河姆渡导游词作文
“哇,妈妈,我们今天要去河姆渡玩啦!”我兴奋地叫着。
妈妈笑着说:“对啊,宝贝,河姆渡可是个很特别的地方呢。
”
坐着车,我们很快就来到了河姆渡遗址。
一走进大门,我就感觉好像穿越到了很久很久以前。
我好奇地四处张望着,这里有好多古老的建筑呀!我拉着妈妈的手,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我们的游览。
“嘿,小朋友,欢迎来到河姆渡!”一位导游姐姐笑着跟我打招呼,“让我来给你们讲讲这里的故事吧。
”
我连忙点头,导游姐姐就开始介绍起来:“河姆渡呀,是我们祖先生活过的地方,他们在这里盖房子、种庄稼、打猎……”我一边听着,一边想象着祖先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哇,那一定很有趣。
我们来到了一间展示古代工具的屋子前,导游姐姐拿起一个石斧说:“看,这就是祖先们用的工具哦,很厉害吧?”我瞪大了眼睛:“哇,他们就用这个来干活呀!”
接着,我们又看到了一些古代的陶器,上面还有漂亮的花纹呢。
我忍不住问:“这些陶器是怎么做出来的呀?”导游姐姐耐心地给我解释。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片稻田边。
导游姐姐说:“这就是祖先们种的水稻田哦,他们可是很勤劳的呢。
”我看着那片稻田,心想:我们现在吃的米饭原来就是从这里来的呀!
游览完后,我对妈妈说:“妈妈,河姆渡真的好神奇呀!我们的祖先好厉害!”妈妈笑着点点头:“是呀,宝贝,我们要记住我们的历史哦。
”
我觉得这次来河姆渡真的太棒了!这里就像一个神秘的宝库,让我学到了好多好多知识。
我以后还要来这里,探索更多关于祖先的故事!我相信,每一次来都会有不一样的惊喜和收获!这就是河姆渡,一个充满魅力和历史的地方!。
河姆渡遗址作文 说明文
河姆渡遗址作文说明文说起河姆渡遗址,那可真是个充满神秘和趣味的地方。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面积约有 4 万平方米。
当我第一次踏入这片土地,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回到了几千年前那个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时代。
遗址现场,那些半埋在土里的木桩、骨器、陶器,就像是岁月留下的神秘符号,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排列整齐的干栏式建筑遗迹。
这些建筑可大有讲究,它们是先在地上打下一排排木桩,然后在木桩上架设横梁、铺设木板,构成架空的居住面。
想象一下,几千年前的河姆渡先民们,就是在这样的房子里遮风挡雨,生息繁衍。
房子的下面还可以养家畜,真是一举两得。
而且这样的建筑方式,通风防潮,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呀!再往前走,就是一片稻田的遗迹。
这可不是普通的稻田,而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的遗址!那一片片稻田的轮廓,虽然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依然清晰可辨。
可以想象,当年河姆渡的先人们在这里弯腰插秧、辛勤劳作的场景。
他们用简陋的工具,开垦出一片片肥沃的稻田,播下希望的种子,收获着生活的希望。
据说,这里的稻谷产量还挺高,足以证明当时农业技术的发达。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也是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
有骨耜,这可是当时的主要农具,形状有点像现在的铲子,不过是用骨头做的。
先民们就拿着它翻地、播种,为丰收付出辛勤的汗水。
还有陶钵、陶釜等陶器,上面刻着简单却充满韵味的花纹,有的是水波纹,有的是动物纹,展现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众多的文物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只“双鸟朝阳”象牙雕刻。
它只有手掌大小,却雕刻得极为精细。
中间是一个太阳,光芒四射,两边各有一只鸟,昂着头,似乎在向着太阳飞翔。
这小小的雕刻,仿佛凝聚了河姆渡先民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看着它,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在劳作之余,围坐在一起,欣赏着这件精美的艺术品,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遗址里还有很多动物的骨头,有猪、狗、水牛等等。
这说明当时的人们不仅种植庄稼,还养殖家畜,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讲解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讲解1. 河姆渡遗址的历史背景说起河姆渡,大家一定会觉得它和古老的历史紧密相连。
没错!河姆渡遗址可是咱们中国最早的农耕文明之一,足足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呢。
想象一下,那个时候的人们可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生活完全依靠大自然的馈赠。
他们是怎么过日子的呢?或许是清晨起床,听着小鸟的歌唱,忙着种地、捕鱼、采集。
再说了,河姆渡的地理位置也很赞,水网密布,环境优越,简直是个养人宝地。
在这个博物馆里,咱们可以看到很多当年的遗物。
比如,古老的陶器、石器,还有一些令人惊叹的木构件,真是让人感受到古人智慧的光芒。
就像打开了一本历史的书,让你瞬间穿越回几千年前,和那些古人一起生活、一起奋斗。
2. 博物馆的展品2.1 陶器与石器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些精美的陶器。
说真的,古人用手工制作的陶器,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有的陶罐身上还留有当时的纹饰,像极了现代艺术,真是“别具一格”。
想想他们是怎么把泥土变成如此美丽的器皿的,实在让人佩服。
陶器不仅仅是生活的工具,还是古人表达情感的载体。
这些小小的陶罐里,藏着他们的生活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再说石器,石器时代可是个大事件哦!那些锋利的石刀和石斧,不仅是打猎的工具,更是他们生存的保障。
看着这些器物,脑海中仿佛浮现出当年打猎的场景。
想象一下,古人抬着大刀,满脸兴奋,奔向丛林,真是热血沸腾。
2.2 木构件的秘密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那些神秘的木构件。
河姆渡出土的木结构建筑,真是现代建筑的先驱。
你知道吗?这些木构件经过几千年居然还保存得这么好,简直是个奇迹!古人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把木头处理得如此精美,真是让人感到惊讶。
而且,这些木构件还反映了古人高超的建筑技艺。
他们不仅会利用自然环境,还会合理安排空间,简直是“天生的建筑师”。
你想想,在那样的年代,没有现代化的工具,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一切都得归功于那份与生俱来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
3. 游览的乐趣与收获3.1 感受历史的厚重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游览,真是一种与历史亲密接触的感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波河姆渡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波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位于宁波市余姚河姆渡镇浪墅桥村新石器时代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姆渡遗址早已名声在外,到宁波还是要找时间去一趟的。
从宁波火车站乘公交301路到天下玉苑,换乘余姚515路,在河姆渡遗址下车。
下车后就能看到遗址的牌坊,顺着小路进去,约走五百米到姚江边。
哪里有渡船码头,只有一条铁皮小船,江对岸就是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
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
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
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河姆渡的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适宜水稻作物的耕种。
河姆渡人饲养猪,狗等家禽,还能驾船和使用多种工具捕鱼。
在建干栏式房屋时,使用了卯榫固定横梁,企口拼接木板的工艺。
江对岸的河姆渡遗址以河姆渡代表性文物为蓝本的双鸟朝阳雕塑。
遗址展示区,是在第一期文化遗存中发现的杆栏式木构建筑遗迹。
从一行行排列有序的桩木来看,当时的建筑形式为埋桩架板、抬高地面的杆栏式长屋。
共出土木构件总数在数千件以上,主要有长圆木、桩木和木板等。
当时的建筑基础,它高出地面80—100厘米,说明居住面是悬空的。
出土的厚木板为地板,地板与桩木之间有木梁为支架。
还出土了数十种带榫卯的建筑构件,反映了榫卯技术有当时已普遍应用。
在第三期文化层中,发现了一口水井,由桩木分内外两部分组成。
外围是一圈圆形栅栏桩,推测是当时井亭的支护结构。
内圈有一圆形浅坑,在坑底中央有一方坑(井),壁四周密布排桩,并加水平方框支护。
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水井实例之一。
水井的发明只有在定居生活开始才成为可能,它证明了河姆渡时期的人已开始讲究饮水卫生。
河姆渡遗址导游词
河姆渡遗址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河姆渡遗址。
我是导游阮琳云,我愿陪同大家度过这一段美好的时光。
大家对河姆渡遗址也许还不怎么了解,那我就先概括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河姆渡遗址总面积为4万平方米,它是在1973年被发现的。
经两期挖掘,共出土文物6700余件,距今约有7000年的历史。
这些惊人的数字,相信大家都很好奇,肯定都想去亲眼目睹了。
那好,接下来咱们就去“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一饱眼福。
现在,在我们眼前的这座造型别致的建筑物就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大家瞧,这个馆名还是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呢!好,下面就随着我进博物馆参观。
整个博物馆有三个展厅,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第一个展厅。
这个展厅总的介绍了河姆渡先民当时的一些活动情况,具体的大家可读读墙上的文字说明。
大家快点看,这里有许多动物的骨骸,特别是鲨、鲸等海生鱼类骨骸的发现,证明河姆渡先民已经把活动范围扩大到江河及近海地区。
真是够厉害吧!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进入了第二展厅,这个展厅的主题是“稻作经济”。
你们瞧,这里的稻谷可都是7000年前的先民种植出来的,别看它现在灰灰的很不起眼,可在当时出土的时候,却都是金灿灿的。
大家看这边,这里陈列着的则是当时的农作工具,有磨石块、骨箭头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农具就数这种骨耜了,这是当时最主要的农作工具,一共出土了170余件。
游客们,第二展厅我们已经参观得差不多了,接下来我们就向第三展厅进军。
大家注意,第三展厅的主题则是“定居生活”,那里展出的主要是一些古人的生活用具,先请大家自由参观。
看过以后,是不是是觉得这些用具很熟悉呀,有些物品自己家里不也有吗?对,早在7000年前,古人就开始用这些锅、碗了。
大家可看这里,这是一枚骨针,样子跟我们现在在用的针差不多,只稍大了一些。
大家可别小瞧了它,从这一枚针中,我们就可以知道河姆渡先民在当时已经开始纺纱织布。
鲁迅祖居导游词·宁波市导游词·杭州市导游词·大慈岩导游词·岳庙导游词好,各位朋友,河姆渡渡遗址博物馆参观到此就结束了,希望我的讲解能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
余姚导游词
余姚导游词余姚市位于浙江省东部,宁波市境西北部。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余姚导游词,希望对你有帮助。
余姚导游词【篇一】余姚杨梅冠天下,浙江余姚是中央农业部命名的全国杨梅之乡,种植杨梅历史悠久,据境内河姆渡遗址考证,早在7000年前就已有杨梅原种存在,人工栽培历史亦有2000余年。
现有栽培面积8.1万亩,目前常年产量1.3万吨左右,今后随着幼令树增长,产量逐年增加。
杨梅已销往北京、上海、广东、东北等全国各地,部份产品已进入香港国际市场。
全市杨梅重点分布在姚江流域两岸低山缓坡地带,基本形成了以姚东三七市镇、丈亭镇、河姆渡镇、余姚镇为主的荸荠种主产区,以姚西马渚镇、牟山镇为主的粉红种(西山白杨梅)主产区的生产格局。
并在生产上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栽培面积全国最大、产量位居前列,成为全国最大的孛荠种产区;第二、栽培日趋标准化,省级地方标准《余姚杨梅系列标准》已在产区推广实施:第三、果品质量好,全市主栽品种荸荠种是国内专家首推鲜食兼加工良种,质量上乘,果均重10克,色艳多汁酸甜适口,富含各类矿质和维生素,拥有“鹤顶牌”余姚杨梅等省优质农产品品牌。
( 余姚)余姚杨梅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余姚杨梅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余姚导游词【篇二】余姚市位于浙江省东部,宁波市境西北部。
东与宁波市江北区、鄞州区相邻,南枕四明山,与奉化、嵊州市接壤,西连上虞市,北毗慈溪市,西北于钱塘江、杭州湾中心线与海盐县交界。
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1°09′、北纬30°30′。
余姚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2℃,年均降水量1230~1956毫米。
不过,余姚天气偶尔会开“玩笑”,无规则地时不时会突然发生春寒、干旱、雨涝、台风、龙卷风、冰雹之类。
但十分罕见。
余姚东西极距58.5公里,南北极距79公里,总面积1526.86平方公里。
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四明山山峦起伏,间有盆地、谷地,最高峰芦山乡青虎湾岗,海拔979米;中部姚江平原,有弧山残丘,点缀两岸;北部为滨海冲积平原。
河姆渡遗址导游词
河姆渡遗址导游词
河姆渡遗址是在河姆渡文化的基础上,于70年代后期开始
发掘的,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骆驼街道河姆渡村南约500米。
1976年10月,当地农民在村北的河滩上,发现了一批新
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即所谓河姆渡人遗存。
1981年7月,全国
文物普查时发现了这一遗址,并对其进行了发掘。
据考古资料和有关文献记载,河姆渡文化是距今7000年前中国长江流域的一个古文化遗址群。
其主要遗存分布于中国长江下游浙江、江苏两省的太湖流域及杭州湾北岸地区。
以余姚、慈溪两地为中心,西起大雷山,东至大溪河;南起姚江、杭州湾,北至长江三角洲。
河姆渡文化的年代距今约7000年-50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支重要文化。
它继承和发展了原始农业和陶器制作技术,是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长江下游地区一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址。
河姆渡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其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高度统一,是我国原始社会发展阶段的一个里程碑。
河姆渡人已具备了相当高的物质生产水平。
—— 1 —1 —。
历史初一上3.2“河姆渡”历史遗址重点导游
历史初一上3.2“河姆渡”历史遗址重点导游【一】知识与能力搜集“河姆渡”历史遗址的相关资料,设计导游词,探寻“河姆渡”历史遗址的历史价值以及在我国和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搜集历史资料、运用资料和表达交流能力,培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模拟导游介绍“河姆渡”历史遗址,初步掌握撰写导游词的方法,掌握获取历史材料的基本途径,通过模拟导游的讲解、问题的探究和教师的引导,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河姆渡”历史遗址的了解,体会我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社会生活。
河姆渡居民的社会生活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种植农业普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磨制石器的使用,耒耜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干栏式房屋遗址的出现,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了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发掘出土的陶器,说明古代手工业技术得到了发展。
全面把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的各方面的进步,才能认识和体会到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表达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难点:“河姆渡”原始遗址的发现在我国和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河姆渡原始居民早期农耕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革命性转变。
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正是因为原始农耕的出现,也使得原始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相应地出现。
初一的学生对这一逻辑关系并不熟悉,这就需要教师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不要孤立地罗列经济现象。
【一】活动任务1.设计“河姆渡”历史遗址导游词。
2.探究“河姆渡”历史遗址的历史内涵以及在我国和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活动内容1.小组成员分工完成“河姆渡”历史遗址文字资料搜集、图片资料搜集等任务,同时完成推荐本组小导游的工作。
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解说词
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解说词嘿,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河姆渡的人和他们的干栏式建筑。
说起这个,嘿,真是让人浮想联翩啊。
你知道吗,河姆渡可不是随便一个地方,它是我们中国最早的稻作文明之一,咱们祖先在这里生根发芽,那可真是不可思议。
想象一下,那些古老的村落,青山绿水环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真的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心里就忍不住一阵感慨。
说到干栏式建筑,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
其实呀,这种建筑形式就像是把房子架在了高高的柱子上,像是给房子穿了一双“高跟鞋”。
这不仅方便了通风透气,也避免了水淹的危险,真是聪明绝顶!想象一下,雨季的时候,水流成河,河姆渡的人们却依然能安然无恙地在高处享受着生活,真是厉害得不行。
那时候的人们聪明得很,懂得利用自然的优势。
再说了,这样的建筑可不是光为了防水那么简单哦。
你看,那些柱子就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家园。
房子上面的生活空间也挺宽敞,家里人可以一起做饭、聊天、打牌,想想都觉得热闹。
就像咱们现在的家庭聚会,团团围坐,笑声不断,真是温暖的氛围。
河姆渡的人们,吃喝拉撒都在一起,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干栏式建筑还给了人们一个非常棒的空间利用方式。
底下的空地可以用来养猪、放鸭,或者堆放稻谷,真是一举多得。
聪明的他们还懂得轮作,保持土壤的肥沃,真是懂得生活。
就像现在有些人一门心思只想着工作,忘了享受生活,其实有时候换个思路,能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嗯,有道理吧。
而且呀,这种建筑的设计还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理解。
干栏式房子让人们更接近自然,晚上可以听到蛙鸣,早上可以看到晨雾,真是心旷神怡。
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简直就像是一种诗意的栖居。
现在的人啊,总是忙忙碌碌,反倒没时间去欣赏身边的风景,真是可惜。
再说了,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还有个神奇的地方,那就是它的结构非常坚固。
柱子用的是实木,根基深厚,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屹立不倒。
看看现在的房子,很多都是钢筋水泥,风一吹就摇摇欲坠。
而那些干栏房子,历经风雨,依然保存着当年的风貌,这份韧性真是让人钦佩。
河姆渡遗址
1973年11月至1974年1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省博物馆的考古专家们,为配合农田水利建设工程需要,对河姆渡遗址进行了第一期考古发掘,取得了突破性的发现。1977年10月,考古学家们又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期考古发掘,两次共揭开遗址面积2630平方米,发现墓葬27座,灰坑28个,出土石器、陶器、木器、骨器等各类文物6300余件,其中有不少是历来罕见的珍品,丰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内涵,引起了全国考古界、史学界的重视。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把这一发现称为建国以来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重大成果,并指出河姆渡文化发现的意义在于“表示长江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早期的重要性,这里当时已有相当发达的文化。”著名人类学和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说:“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使人耳目一新,过去谁会想到远在距今7000——5000年前,长江下游会存在着如此灿烂的文化呢!”
木质工具有木铲、木斧柄、木锛柄、木矛、木桨、木杵、木机刀、木卷布棍、木经轴、木纺轮、圆木棒、木匕等。如此之多的木质工具的发现,在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是十分罕见的,它证明了在距今7000年前后,木质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河姆渡文化的介绍
河姆渡文化的介绍
嘿,朋友!今天我要跟你好好唠唠河姆渡文化。
你能想象吗?有那么一个地方,叫河姆渡,那可藏着老祖宗们超级厉害的智慧呢!
我曾经去过一次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那场面,可把我震住了。
一进去,就看到好多展示的东西。
有那古老的陶器,样子虽说简单,可透着股质朴的美。
当时我身边有一对父子,孩子也就七八岁吧,瞪着大眼睛问他爸爸:“爸,这东西咋做出来的呀?”爸爸笑着回答:“儿子,这可是咱们老祖宗一点点琢磨出来的,不容易哟!”
再往前走,看到了那些干栏式建筑的模型。
我就听到旁边一群游客在讨论,一个大妈说:“这房子建在水上,多新鲜呐!”另一个大爷接话:“这说明咱老祖宗聪明啊,晓得防潮防虫。
”
还有那些骨耜,看上去普普通通,可在当时那就是种地的好家伙事儿。
据说老祖宗们就用这玩意儿开垦土地,种出粮食,养活了一家子又一家子。
河姆渡文化啊,就像是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老祖宗的勤劳和智慧。
怎么样,朋友,听我这么一说,是不是对河姆渡文化有点感兴趣啦?
总之,河姆渡文化是咱们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值得咱们好好去了解,去珍惜!。
河姆渡导游词作文
河姆渡导游词作文
《河姆渡导游词作文》
嘿,朋友们!今天啊,我要带你们走进一个超级特别的地方,那就是河姆渡啦!
一到河姆渡,你们知道我首先看到啥了不?那就是成片成片的稻田啊!那稻田绿油油的,风一吹,就跟海浪似的,一波一波的。
我当时就在想啊,这是不是就是几千年前河姆渡人看到的景象呢?说不定啊,他们当年就在这稻田里辛勤劳作呢。
咱再往前走,就看到了那些古老的建筑遗迹。
哎呀呀,虽然已经很破旧了,但你仔细瞅瞅,还是能想象得出当年河姆渡人生活在这里的样子。
我就好像看到他们在这些房子里进进出出,忙活着自己的生活呢。
然后啊,还有那些陶器,哇塞,虽然简单,但真的很有味道哟!我当时就盯着一个陶碗看了半天,心里琢磨着,这要是用来盛饭,能盛多少呢?哈哈!
在河姆渡啊,真的感觉时间都慢下来了,好像自己也穿越回了几千年前,和那些河姆渡人一起生活似的。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说真的,来了河姆渡,才更能体会到咱们老祖宗的厉害啊!他们能在这么久远的年代,就在这里创造出这样独特的文化和生活。
所以呀,朋友们,下次你们有机会也一定要来河姆渡瞧瞧,来感受感受这份独特的历史韵味哟!相信我,你们绝对不会后悔的!好啦,今天的河姆渡之旅就到这啦,咱们下次再见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姆渡遗址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你们来到河姆渡遗址。
我是导游阮琳云,我愿陪同大家度过这一段美好的时光。
大家对河姆渡遗址也许还不怎么了解,那我就先概括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河姆渡遗址总面积为4万平方米,它是在1973年被发现的。
经两期挖掘,共出土文物6700余件,距今约有7000年的历史。
这些惊人的数字,相信大家都很好奇,肯定都想去亲眼目睹了。
那好,接下来咱们就去“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一饱眼福。
现在,在我们眼前的这座造型别致的建筑物就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大家瞧,这个馆名还是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呢!
好,下面就随着我进博物馆参观。
整个博物馆有三个展厅,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第一个展厅。
这个展厅总的介绍了河姆渡先民当时的一些活动情况,具体的大家可读读墙上的文字说明。
大家快点看,这里有许多动物的骨骸,特别是鲨、鲸等海生鱼类骨骸的发现,证明河姆渡先民已经把活动范围扩大到江河及近海地区。
真是够厉害吧!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进入了第二展厅,这个展厅的主题是“稻作经济”。
你们瞧,这里的稻谷可都是7000年前的先民种植出来的,别看它现在灰灰的很不起眼,可在当时出土的时候,却都是金灿灿的。
大家看这边,这里陈列着的则是当时的农作工具,有磨石块、骨箭头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农具就数这种骨耜了,这是当时最主要的农作工具,一共出土了170余件。
游客们,第二展厅我们已经参观得差不多了,接下来我们就向第三展厅进军。
大家注意,第三展厅的主题则是“定居生活”,那里展出的主要是一些古人的生活用具,先请大家自由参观。
看过以后,是不是是觉得这些用具很熟悉呀,有些物品自己家里不也有吗?对,早在7000年前,古人就开始用这些锅、碗了。
大家可看这里,这是一枚骨针,样子跟我们现在在用的针差不多,只稍大了一些。
大家可别小瞧了它,从这一枚针中,我们就可以知道河姆渡先民在当时已经开始纺纱织布。
鲁迅祖居导游词·宁波市导游词·杭州市导游词·大慈岩导游词·岳庙导
游词
好,各位朋友,河姆渡渡遗址博物馆参观到此就结束了,希望我的讲解能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
浙江省余姚市小曹娥镇中心小学601班阮琳云
(指导老师:许奇峰)
注:此文发表于全国发行的杂志《优秀作文名师点评》(2006.1—2)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