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习题及答案
第5章习题及答案_客户关系管理
第五章练习题一、选择题:1.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宗旨就是A 以客户为中心B 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C 提高核心竞争力D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2.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的研究机构Gartner Group在20世纪最先提出的。
A 40年代B 60年代C 80年代D 90年代3.客户关系管理(CRM)是一种A 管理理念。
B 新型的商务模式。
C 管理软件和技术。
D 商业哲学或营销观念。
4.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 (CRM) 系统能A 判断客户的价值;B 判断利润的来源;C 判断相关的客户业务流程;D 提高最有价值客户和潜在价值客户的满意程度。
5.如果企业面对的是少量客户,而且产品的边际利润很高时,那么它就应当采用“”的客户关系,支持客户的成功,同时获得丰厚的回报。
A 基本型B 伙伴型C 主动型D 责任型6.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之所以被现在意义的“客户关系管理”所代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们缺乏的支撑?A 互联网B 数据库C 现在管理信息技术D 现代管理理论7.在先进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使客户关系管理实现称为可能,并进一步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A 利润B 核心竞争力C 市场占有率D 客户满意度8.近年来,的长足发展为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的普及和应用开辟了广阔空间A 信息技术B 数据库技术C 互联网D 现代管理理论9.以200以上,跨地区经营的企业为目标的CRM系统属于A 高端CRMB 中段CRMC 企业级CRMD 中小企业级CRM10.以店面交易为主的企业,其CRM应有的核心是A 数据挖掘B 客户关系管理C 客户分析与数据库营销D 销售力量自动化11.CRM集成应用于程序较高的企业,对这类企业CRM与财务、ERP\SCM,以及群件产品与ExchangeMSOutlook和LotusNotes等的集成应用是很重要的A 个性化B 信息化C 流程化D 电子商务化12. 的发展与新技术的出现,对于CRM具有重大影响A 商业模式B 互联网C 信息技术D 现代管理理念13.尽管进行客户关系管理须有一定投入,但可提高企业的A 客户数量B 产品数量C 经济效益D 市场占有率14.企业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通过企业经营获得更大市场份额,然后通过垄断的手段来获取更大的利益,这种企业的经营策略是以为中小心?A 利润B 核心竞争力C 市场占有率D 客户满意度15.实现有效地是建立和保持企业和客户良好关系的基本途径A 产品咨询B 售后服务C 信息交流D 业务往来16.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的前台业务,在它的主要功能中是自动的,也是交互的A 营销自动化B 销售自动化C 服务支持D 任务管理17. 对于衡量企业承诺目标实现的程度、测试企业各种营销策略的有效性、及时发现客户服务中的问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A 利润B 客户反馈C 市场占有率D 客户满意度18.在一个企业中,下列那些部门与客户有密切关系A 技术部B 市场部C 销售部D 服务部19.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功能当中,以下那项管理功能不在客户关系管理的范畴之内A 销售管理B 采购管理C 呼叫中心D 数据挖掘20.以下那种客户服务工具不属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客户关系管理在前端实施的服务功能A 个性化网页服务功能B 在线客服C 订单自助跟踪服务D 客户状态分析二、填空题1.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它来源于西方的理论。
第五章习题答案
5-1 把直径1d mm =的钢丝绕在直径为2m 的卷筒上,试计算该钢丝中产生的最大应力。
设200E GPa =解:钢丝绕在直径为D 的卷筒上后产生弯曲变形,其中性层的曲率半径为22D d Dρ+=≈(因D d >>) 该钢丝中产生的最大应力为39maxmax/211020010100/22y d d E E E Pa MPa D D σρ-⨯====⨯⨯=5.4 矩形截面悬臂梁如图所示。
已知4l m =,23b h =,10/q kN m =,[]10MPa σ=,试确定此梁横截面的尺寸。
解:作梁的弯矩图如图所示。
梁的最大弯矩发生在固定端截面上。
22max 111048022M ql kN m ==⨯⨯=⋅ 由强度条件,有max maxmax 26[]z M M W bhσσ==≤ 将23b h =代入上式,得0.416416h m mm ≥=== 22773b h mm =≥ 5.5 20a 工字钢梁的支承和受力情况如图所示。
若[]160MPa σ=,试求许可载荷F 。
解:(1)求支座反力。
选整个梁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列平衡方程,有0yF =∑,0A B F F F F ++-=()0AM=∑F ,6240B F F F ⨯-⨯+⨯=解得:13A F F =,13B F F =-M O212qlM O(2)作梁的弯矩图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该梁的最大弯矩为max 23C M M F ==查表得No.20a 工字钢的抗弯截面系数为3237z W cm =,由强度条件,有max max 2/3[]z zM F W W σσ==≤ 解得663[]3237101601056.922z W F kN σ-⨯⨯⨯⨯≤==所以许可载荷56.9F kN =。
5.8 压板的尺寸和载荷情况如图所示。
材料为45钢,380s MPa σ=,取安全因数1.5n =。
试校核压板的强度。
解:由受力分析可知最大弯矩发生在m m -截面处,且其值为3max 10.0215.4100.02308M P N m =⨯=⨯⨯=⋅m m -截面的抗弯截面系数z W 为333max11302030121212156810zz I W mm y ⨯⨯-⨯⨯=== 压板的最大应力为max max 9308197156810z M MPa W σ-===⨯ 而许用应力为380[]2531.5sMPa nσσ===截面m-m因最大应力小于许用应力,所以压板的强度足够。
第5章--成本函数--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成本理论练习题及选择题和判断题答案一、名词解释显性成本隐性成本正常利润经济利润短期成本长期成本规模经济规模不经济外部经济外部不经济成本函数短期成本函数长期成本函数平均总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变动成本边际成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二、选择题1.长期与短期的区别在于( )。
A.短期中存在着不变的收益而长期中不存在B.从长期来看,所有的投入都可变C.超过三个月是长期,否则是短期D.平均成本在短期内是递减的,而长期成本在长期内是递增的2.某厂商每年从企业的总收入中取出一部分作为自己所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报酬,这部分资金被视为( )。
A.显性成本B.隐性成本C.经济利润D.沉没成本3.机会成本的经济含义是( )。
A.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放弃这种资源另一种用途的收入B.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放弃这种资源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C.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放弃这种资源用于次优用途的收入D.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放弃这种资源继续使用而必须支付的费用4.正常利润是( )的一个组成部分。
A.显性成本B.隐性成本C.机会成本D.固定成本5.在从原点出发的射线与总成本曲线相切的产量上,必有( )。
A.平均成本值最小B.平均成本=边际成本C.边际成本曲线处于上升段D.上述说法都对6.等成本曲线在坐标平面上与等产量曲线相交,那么要生产等产量曲线所表示的产量水平( )。
A.应该增加成本的支出B.不能增加成本的支出C.应该减少成本的支出D.不能减少成本的支出7.已知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既不能相交也不能相切,此时要达到等产量曲线所表示的产出的水平,应该( )。
A.增加要素投入B.保持原有的要素投入不变C.减少要素投入D.或A或B8.当一个厂商减少一个单位的一种投入,并通过增加另一种要素以保持产量不变,那么被增加的要素的增加量叫做( )。
A.收益递减率B.规模经济边际率C.边际收益递减率D.边际技术替代率9.当( )时,成本实现最小化。
第五章 跨国公司 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跨国公司一、填空题1.跨国经营指数(TNI)是、和这三个参数所计算的算术平均值。
指数值越高说明该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程度。
2.跨国公司职能一体化战略演变经历了、和三个阶段的演变。
3.跨国公司地域一体化战略演变经历了、和三个阶段的演变。
4.跨国公司全球性组织结构主要有、、和等几种形式。
5.近年来,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向着、和方向发展。
二、选择题1.最保守的观点认为,在()个国家或地区以上拥有从事生产和经营的分支机构才算是跨国公司。
A 2个B 3个C 5个D 6个2.子公司完全复制母公司价值链的战略是()。
A独立子公司战略 B多国战略 C简单一体化战略 D复合一体化战略3.一个子公司主要服务于一国的东道国市场,而跨国公司母公司则在不同的市场控制几个子公司的经营战略是()。
A独立子公司战略 B多国战略 C区域战略 D全球战略4.在任何地方营运的任一子公司都可以独自地与其他子公司或母公司一起,为整个公司行使职能的跨国公司经营战略是()。
A独立子公司战略 B多国战略? C简单一体化战略 D复合一体化战略5.职能一体化战略最高级的形式是()。
A独立子公司战略 B多国战略? C简单一体化战略 D复合一体化战略三、是非题1.凡是在2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拥有分支机构的企业就是跨国公司。
()2.规模越大的跨国公司其国际化经营程度就越高。
()3.近年来,跨国公司的数量急遽增长,跨国公司的集中化程度也随着降低。
()4.跨国购并是推动跨国公司规模日益扩大的重要原因。
()5.根据价值链原理,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是根据价值链上各环节要素配置的要求,匹配全球区位优势,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途径。
()四、名词解释1.跨国公司2.价值链3.职能一体化战略4.跨国经营指数5.网络分布指数6.世界经济一体化五、简答题1.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发展的主要特点。
2.简述跨国公司职能一体化经营战略的演变。
3.简述跨国公司地域一体化经营战略的演变。
第5章 习题参考答案
第五章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MCS-51有5个中断源,2个中断优先级,优先级由软件填写特殊功能寄存器 IP 加以选择。
2、外中断请求标志位是 IE0 和 IE1 。
3、 RETI 指令以及任何访问 IE 和 IP 寄存器的指令执行过后,CPU不能马上响应中断。
4、8051单片机响应中断后,产生长调用指令LCALL,执行该指令的过程包括:首先把 PC的内容压入堆栈,以进行断点保护,然后把长调用指令的16位地址送 PC ,使程序执行转向程序存储器中的中断地址区。
二、选择题:1、在中断服务程序中,至少应有一条( D )。
A、传送指令B、转移指令C、加法指令D、中断返回指令2、要使MCS-51能够响应定时器T1中断,串行接口中断,它的中断允许寄存器IE的内容应是( A )。
A、 98HB、 84HC、 42HD、 22H3、MCS-51响应中断时,下列哪种操作不会发生( A )A、保护现场B、保护PCC、找到中断入口D、保护PC转入中断入口4、MCS-51中断源有( A )A、 5个B、 2个C、 3个D、6个5、计算机在使用中断方式与外界交换信息时,保护现场的工作应该是( C )A、由CPU自动完成B、在中断响应中完成C、应由中断服务程序完成D、在主程序中完成6、MCS-51的中断允许触发器内容为83H,CPU将响应的中断请求是( D )。
A、 INT0,INT1B、 T0,T1C、 T1,串行接口D、 INT0,T07、若MCS-51中断源都编程为同级,当它们同时申请中断时,CPU首先响应( B )。
A、 INT1B、 INT0C、 T1D、T08、当CPU响应串行接口中断时,程序应转到( C )。
A、 0003HB、 0013HC、 0023HD、 0033H9、执行MOV IE,#03H后,MCS-51将响应的中断是( D )。
A、 1个B、 2个C、 3个D、0个10、外部中断1固定对应的中断入口地址为( C )。
第五章 固定资产习题及其答案
第五章固定资产习题及其答案第五章固定资产习题及其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项目会引起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发生变化的是( )。
A.经营租入固定资产B.固定资产日常修理C.特殊行业的弃置费用D.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支付的租金【正确答案】C【知识点】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固定资产的确认【答案解析】经营租入固定资产不属于企业的资产;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特殊行业的弃置费用,应按其现值计入固定资产成本;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支付的租金,不会引起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发生变化。
2.甲企业购入一台需要安装的设备,取得的增值税发票上注明的设备买价为20000元,增值税税额为3400元,支付的运输费为500元,设备安装时领用工程用材料价值600元(不含税),购进该批工程用材料的增值税为102元,设备安装时支付有关人员工资1000元。
该固定资产的成本为( )元。
A.25602B.22100C.40000D.23502【正确答案】B【知识点】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答案解析】该固定资产的成本=20000+500+600+1000=22100(元)3.甲公司购入设备安装某生产线,该设备购买价格为5000万元,增值税税额为850万元,支付保险、装卸费用50万元。
该生产线安装期间,领用生产用原材料的实际成本为200万元,发生安装工人工资等费用60万元。
该原材料的增值税负担率为17%。
假定该生产线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其入账价值为( ) 万元。
A.6160B.5960C.5310D.6194【正确答案】C【知识点】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答案解析】入账价值=5000+50+200+60=5310(万元)。
4.甲公司属于核电站发电企业,2009年1月1日正式建造完成并交付使用一座核电站核设施,全部成本为200000万元,预计使用寿命为50年。
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企业应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
2009年1月1日预计50年后该核电站核设施在弃置时,将发生弃置费用20000万元,且金额较大。
第五章 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中学生的情绪管理一、理论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是人各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以及附带的生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
A.情绪B.情感C.心情D.态度2.()是指人或动物面对现实的或想象中的危险、自己厌恶的事物等产生的处于惊慌与紧急的状态。
A.快乐B.愤怒C.恐惧D.悲哀3.小华即将上考场,感觉心跳加速,有点微微出汗,这属于情绪的()。
A.外部表现B.主观体验C.生理唤醒D.认知活动4.下列不属于基本情绪的是()。
A.快乐B.焦虑C.恐惧D.悲哀5.王悦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已经十多天了,仍心情愉悦,往常觉得平淡的事也能让她很高兴,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A.激情B.心境C.应激6.“情急生智”所描述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A.心境B.理智C.应激D.激情7.“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影响所致。
A.激情B.心境C.应激D.热情8.()是一种猛烈、迅疾和短暂的情绪,类似于平时说的激动。
A.快乐B.应激C.心境D.激情9.狂喜、恐惧的情绪状态属于()。
A.激情B.热情C.应激D.心境10.学生临考的怯场属于()。
A.应激B.心境C.激情D.热情11.车祸、地震、水灾等突如其来的灾难引起的情绪体验是()。
A.心境B.激情C.应激12.晓东在解决了困扰他许久的数学难题后出现的喜悦感属于()。
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效能感13.求知欲属于()。
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应激1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
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热情15.当同学们获悉本班取得学校合唱比赛第一名的成绩时欣喜若狂。
他们的情绪状态属于()。
A.心境B.激情C.应激D.热情16.当人们遇到突然出现的事件或意外发生危险时,为了应付这类瞬息万变的紧急情境,就得果断地采取决定。
这种情况属于()。
A.激情B.应激C.快乐D.心境17.()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人类具有8~11种基本情绪,它们是兴趣、惊奇、痛苦、厌恶、愉快、愤怒、恐惧、悲伤、害羞、轻蔑、自罪感。
第5章 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1、画图说明下列语句所分配的存储器空间及初始化的数据值。
难度:2(1) BYTE_VAR DB ‘BYTE’,12,-12H ,3 DUP(0,2 DUP(1,2),7) (2) WORD_VAR DW 3 DUP(0,1,2),7,-5,’BY’,’TE’,256H 答:(1) (2)07H BYTE_V AR 42H WORD_V AR 00H 00H 59H 00H FBH 54H 01H FFH 45H 00H 59H 0CH 02H 42H EEH 00H 45H 00H 00H 54H 01H 00H 56H 02H 01H 02H 01H 00H 02H 02H 07H 00H 00H 00H 01H 00H 02H 01H 01H 00H 02H 02H 07H 00H 00H 00H 01H 00H 02H 01H 01H 00H 02H 02H07H00H2、假设程序中的数据定义如下: PARTNO DW ?PNAME DB 16 DUP(?) COUNT DD ? PLENTH EQU $- PARTNO 问:PLENTH 的值为多少?他表示什么意义? 答:PLENTH 的值为22,它表示当前已分配单元空间。
《微型计算机原理》第5章习题与解答3、有符号定义语句如下:难度:2BUF DB 1,2,3,’123’EBUF DB 0L EQU EBUF-BUF问:L的值是多少?答:L的值为6;4、假设成序中的数据定义如下:难度:2LNAME DB 30 DUP(?)ADDRESS DB 30 DUP(?)CITY DB 15 DUP(?)CODE_LIST DB 1,7,8,3,2(1)用一条MOV指令将LNAME的偏移地址存入BX。
(2)用一条指令将CODE_LIST的头两个字节的内容放入SI。
(3)写一条伪指令定义符使CODE_LENGTH的值等于 CODE_LIST域的实际长度。
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生物氧化:发生在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2.P/O比:每消耗1mol氧原子所产生的ATPmol数,用来定量表示呼吸链氧化磷酸化效率的高低。
3.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指一类呼吸链末端的氢受体为外源无机氧化物(少数为有机氧化物)的生物氧化。
4.延胡索酸呼吸:以延胡索酸作为末端的氢受体还原产生琥珀酸的无氧呼吸。
5.发酵:指在无氧等外源氢受体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未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某一内源中间代谢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6.异型乳酸发酵:凡葡萄糖经发酵后除主要产生乳酸外,还产生乙醇、乙酸和CO2等多种产物的发酵,称异型乳酸发酵。
7.Stickland 反应:以一种氨基酸作底物脱氢(即氢供体),另一种氨基酸作氢受体而实现生物氧化产能的发酵类型,称为Stickland 反应。
8.循环式光合磷酸化:可在光能驱动下通过电子的循环式传递而完成磷酸化产能的反应,是一种存在于光合细菌中的原始光合作用机制。
9.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电子循环途径属非循环式的光合磷酸化反应,是各种绿色植物、藻类和蓝细菌所共有的利用光能产生ATP的磷酸化反应。
10.生物固氮:是指大气中的分子氮通过微生物固氮酶的催化而还原成氨的过程。
生物界中只有原核生物才具有固氮能力。
12.反硝化作用:又称硝酸盐呼吸。
是指在无氧条件下,某些兼性厌氧微生物利用硝酸盐作为呼吸链的最终氢受体,把它还原成亚硝酸、NO、N2O直至N2的过程,称为异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又称硝酸盐呼吸或反硝化作用。
13.同型酒精发酵:丙酮酸经过脱羧生成乙醛,以乙醛为氢受体生成乙醇,若发酵产物中只有乙醇一种有机物分子称为同型酒精发酵。
14.次生代谢物:指某些微生物生长到稳定期前后,以结构简单、代谢途径明确、产量较大的初生代谢物作前体,通过复杂的次生代谢途径所合成的各种结构复杂的化合物。
第5章-经营决策分析习题
三、判断题
1、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
2、专门生产某种产品的专用设备折旧费,保险费属于该产品的专属成本()
3、差量分析法一般仅适用于两个方案之间的比较()
4、如果一项资产只能用于某一职能,则不会产生机会成本()
5、机会成本是一项实际指出,应登记入账()
6、在任何情况下,边际成本都与变动成本一致()
要求:(1)分别计算完全成本法下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和成本加成率指标;
(2)分别计算变动成本法下的单位产品成本和成本成定价法确定目标售价。
第五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 DBAAB
6-10 CCAAC
11-14BCDC
二、多选题
1、ABCD
(4)条件同(3),但企业也可以采纳用剩余生产能力自制15000个零件甲,其余全部外购的方式。
3、某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的零件甲的年需要量不确定。企业可以选择外购或自制该零件:其中自制零件方案需增添专业设备两台,每台价值100000元,使用期限5年,假定没有残值,按直线法进行折旧,每年为40000元,另外单位变动成本为58元;外购单价为60元。要求:判断该厂应自制还是外购零甲。
7、沉没成本是现在发生的,无法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所改变的成本()
8、联合成本是由多个产品或部门共同负担的成本,因此属于相关成本,决策时应考虑()
四、计算题
1、某企业生产ABC三种产品,有关资料如下,
项目
A
B
C
合计
销售量
1000
1200
1800
单位售价
900
700
500
单位变动成本
700
580
5习题与答案
第五章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企业根据现有的经济条件和掌握的历史资料以及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的预计和测算的过程,就是管理会计的()。
A.经营决策B.经营预测C.生产决策D.生产预测2.下列各项中,属于因果预测分析法的是()。
A.趋势平均法B.移动平均法C.指标建立法D.平滑指数法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定量分析法的是()。
A.判断分析法B.算术平均法C.回归分析法D.平滑指数法4.通过函询方式,在互不通气的前提下向若干经济专家分别征求意见的方法是()。
A.专家函询法B.专家小组法C.专家个人意见集合法D.特尔菲法5.下列各种销售预测方法中,属于没有考虑远近期销售业务量对未来销售状况会产生不同影响的方法是()。
A.移动平均法B.算术平均法C.加权平均法D.平滑指数法6.下列各项中,不能按照统一的方法直接确定各期权数值的方法是()。
A.移动平均法B.趋势平均法C.加权平均法D.平滑指数法7.在采用平滑指数法进行近期销售预测时,应选择的指数是()。
A.固定的平滑指数B.较小的平滑指数C.较大的平滑指数D.任意数值的平滑指数8.因果预测分析法下用于建立预测模型的“回归分析法”与趋势外推法所采用的“修正的时间序列回归法”的回归系数计算公式()。
A.完全相同B.完全不同C.大致相同D.大致不同9.在下列产品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中,产品销售量急剧下降的现象通常发生在()。
A.萌芽期B.成长期C.成熟期D.衰退期10.在管理会计中,按目标利润预测的目标成本应当等于()。
A.预计总产值与目标利润之差 B.预计销售收入与目标利润之差C.预计销售收入与预计总成本之差 D.变动成本总额与固定成本总额之和11.下列各项中,可用于预测追加资金需用量的方法是()。
A.平均法 B.回归分析法 C.指数平滑法 D.销售百分比法12.利润敏感性分析是研究当制约利润的有关因素发生某种变化的时候对利润所产生影响的一种()。
第五章 习题参考答案与提示
第五章习题参考答案与提示第五章数理统计初步习题参考答案与提示1.在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长度为36的样本,求样本均值)3.6,52(~2NXX落50.8到53.8之间的概率。
答案与提示:由于)/,(~2nNXσμ,所以{50.853.8}0.8293PX<<=。
2.在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长度为100的样本,问样本均值与总体均值的差的绝对值大3的概率是多少?)20,8(~2NX答案与提示:由于2~(,/XNnμσ),所以{83}0.1336PX−>=3.设为来自总体n XXX,,,21)(~λPX的一个样本,X、分别为样本均值和样本方差。
求2SXD及。
2ES答案与提示:此题旨在考察样本均值的期望、方差以及样本方差的期望与总体期望、总体方差的关系,显然应由定理5-1来解决这一问题。
2,DXDXESnnλλ===。
4.设是来自正态总体的随机样本,。
试确定、b使统计量4321XXXX,,,)30(2,N243221)32()2(XXbXXaX−+−=a X服从分布,并指出其自由度。
2χ答案与提示:依题意,要使统计量X服从分布,则必需使及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解得2χ)2(212/1XXa−)32(432/1XXb−a=1/45;b=1/117。
5.设X和Y独立同分布和分别是来自N()032,,921XXX,,,921YYY,,,X和Y 的简单抽样,试确定统计量UXXYY=++++112929 所服从的分布。
答案与提示:应用t分布的定义,得UXXYY=++++191292~()t96.设随机变量~()Xtn(1n> ),试确定统计量21YX=所服从的分布。
答案与提示:先由t分布的定义知nVUX=,再利用F分布的定义即可。
—1—第五章习题参考答案与提示)1,(~12nFXY=。
7.设总体X服从正态分布,而是来自总体)2,0(2N1521,,,XXX X的简单随机样本,试确定随机变量)(221521121021XXXXY++++=所服从的分布。
第五章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五章练习题:一、单项选择1.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认识问题,突出的是:( )A.发展速度与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B.依法治国与加强党的领导的问题C.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问题D.姓“资”姓“社”问题2.“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
”这种不清醒的突出表现是:( )A.不重视发展生产力B.不重视改革开放C.忽视了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D.忽视了中国的国情3.新时期的解放思想,关键就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思想解放,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什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怎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之所以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之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最根本的原因是:( )A.邓小平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B.邓小平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C.邓小平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D.邓小平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5.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世纪和新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得出了一个科学结论,即:( )A.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B.解放生产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D.在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6.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这段话强调的是:( )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发展生产力B.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C.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二、多项选择1.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三大历史转变是:( )A.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从封闭半封闭转向对外开放C.从“两个凡是”转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D.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2.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根据宪法的原则,提出了在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六条标准,并指出其中最重要的是 ( )A.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B.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C.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专政D.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制度E.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摆脱或者削弱这种领导3. 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有 ( )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B.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C.发达的社会主义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E.社会主义高级阶段4.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中系统阐述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 )A.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B.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C.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基本适应、部分不适应的特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巩固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5.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邓小平深入思考社会主义本质的起点。
大学物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章
第五章机械波5.1 已知一波的波动方程为y = 5×10-2sin(10πt – 0.6x ) (m). (1)求波长、频率、波速及传播方向;(2)说明x = 0时波动方程的意义,并作图表示. [解答](1)与标准波动方程比较得:2π/λ= 0.6, 因此波长为:λ = 10.47(m);圆频率为:ω = 10π, 频率为:v =ω/2π = 5(Hz);波速为:u = λ/T = λv = 52.36(m·s -1).且传播方向为x 轴正方向.(2)当x = 0时波动方程就成为该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y = 5×10-2sin10πt = 5×10-2cos(10πt – π/2), 振动曲线如图.5.2 一平面简谐波在媒质中以速度为u = 0.2m·s -1沿x 轴正向传播,已知波线上A 点(x A = 0.05m )的振动方程为(m).试求:(1)简谐波的波动方程;(2)x= -0.05m 处质点P 处的振动方程.[解答](1)简谐波的波动方程为:; 即= 0.03cos[4π(t – 5x ) + π/2]. (2)在x = -0.05m 处质点P 点的振动方程为:y = 0.03cos[4πt + π + π/2]= 0.03cos(4πt - π/2).5.3已知平面波波源的振动表达式为(m).求距波源5m 处质点的振动方程和该质点与波源的位相差.设波速为2m·s -1.[解答]振动方程为:, 位相差为 Δφ = 5π/4(rad).5.4有一沿x 轴正向传播的平面波,其波速为u = 1m·s -1,波长λ = 0.04m ,振幅A = 0.03m .若以坐标原点恰在平衡位置而向负方向运动时作为开始时刻,试求:(1)此平面波的波动方程;(2)与波源相距x = 0.01m 处质点的振动方程,该点初相是多少? [解答](1)设原点的振动方程为:y 0 = A cos(ωt + φ),其中A = 0.03m .由于u = λ/T ,所以质点振动的周期为:T = λ/u = 0.04(s),圆频率为:ω = 2π/T = 50π. 当t = 0时,y 0 = 0,因此cos φ = 0;由于质点速度小于零,所以φ = π/2. 原点的振动方程为:y 0 = 0.03cos(50πt + π/2), 平面波的波动方程为:= 0.03cos[50π(t – x ) + π/2).(2)与波源相距x = 0.01m 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y = 0.03cos50πt . 该点初相φ = 0.5.5一列简谐波沿x 轴正向传播,在t 1 = 0s ,t 2 = 0.25s 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试求: (1)P 点的振动表达式;2cos()xy A t πωλ=-0.03cos(4)2A y t ππ=-cos[()]Ax x y A t uωϕ-=-+0.050.03cos[4()]0.22x y t ππ-=--20 6.010sin2y t π-=⨯26.010sin()2xy t u π-=⨯-50.06sin()24t ππ=-0.03cos[50()]2x y t u ππ=-+(2)波动方程; (3)画出O 点的振动曲线.[解答](1)设P 点的振动方程为y P = A cos(ωt + φ), 其中A = 0.2m .在Δt = 0.25s 内,波向右传播了Δx = 0.45/3 = 0.15(m),所以波速为u = Δx/Δt = 0.6(m·s -1).波长为:λ = 4Δx = 0.6(m), 周期为:T = λ/u = 1(s), 圆频率为:ω = 2π/T = 2π.当t = 0时,y P = 0,因此cos φ = 0;由于波沿x 轴正向传播,所以P 点在此时向上运动,速度大于零,所以φ = -π/2.P 点的振动表达式为:y P = 0.2cos(2πt - π/2). (2)P 点的位置是x P = 0.3m ,所以波动方程为. (3)在x = 0处的振动方程为y 0 = 0.2cos(2πt + π/2),曲线如图所示.5.6 如图所示为一列沿x 负向传播的平面谐波在t = T /4时的波形图,振幅A 、波长λ以及周期T 均已知.(1)写出该波的波动方程;(2)画出x = λ/2处质点的振动曲线;(3)图中波线上a 和b 两点的位相差φa – φb 为多少?[解答](1)设此波的波动方程为: ,当t = T /4时的波形方程为:. 在x = 0处y = 0,因此得sin φ = 0,解得φ = 0或π.而在x = λ/2处y = -A ,所以φ = 0. 因此波动方程为:. (2)在x = λ/2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曲线如图所示.(3)x a = λ/4处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x b = λ处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波线上a 和b 两点的位相差φa – φb = -3π/2.0.2cos[2()]2P x x y t u ππ-=--100.2cos(2)32t x πππ=-+cos[2()]t xy A T πϕλ=++cos(2)2xy A ππϕλ=++sin(2)xA πϕλ=-+cos 2()t x y A T πλ=+cos(2)cos 2t t y A A T Tπππ=+=-cos(2)2a t y A T ππ=+cos(22)b ty A Tππ=+图5.55.7 已知波的波动方程为y = A cosπ(4t – 2x )(SI ).(1)写出t = 4.2s 时各波峰位置的坐标表示式,并计算此时离原点最近的波峰的位置,该波峰何时通过原点?(2)画出t = 4.2s 时的波形曲线.[解答]波的波动方程可化为:y = A cos2π(2t – x ),与标准方程比较,可知:周期为T = 0.5s ,波长λ = 1m .波速为u = λ/T = 2m·s -1. (1)当t = 4.2s 时的波形方程为 y = A cos(2πx – 16.8π)= A cos(2πx – 0.8π). 令y = A ,则cos(2πx – 0.8π) = 1,因此 2πx – 0.8π = 2k π,(k = 0, ±1, ±2,…), 各波峰的位置为x = k + 0.4,(k = 0, ±1, ±2,…).当k = 0时的波峰离原点最近,最近为:x = 0.4(m).通过原点时经过的时间为:Δt = Δx/u = (0 – x )/u = -0.2(s), 即:该波峰0.2s 之前通过了原点.(2)t = 0时刻的波形曲线如实线所示.经过t = 4s 时,也就是经过8个周期,波形曲线是重合的;再经Δt = 0.2s ,波形向右移动Δx = u Δt = 0.4m ,因此t = 4.2s 时的波形曲线如虚线所示.[注意]各波峰的位置也可以由cos(2πx – 16.8π) = 1解得,结果为x = k + 8.4,(k = 0, ±1, ±2,…),取同一整数k 值,波峰的位置不同.当k = -8时的波峰离原点最近,最近为x = 0.4m .5.8一简谐波沿x 轴正向传播,波长λ = 4m ,周期T = 4s ,已知x = 0处的质点的振动曲线如图所示. (1)写出时x = 0处质点的振动方程;(2)写出波的表达式;(3)画出t = 1s 时刻的波形曲线.[解答]波速为u = λ/T = 1(m·s -1).(1)设x = 0处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y = A cos(ωt + φ), 其中A = 1m ,ω = 2π/T = π/2.当t = 0时,y = 0.5,因此cos φ = 0.5,φ = ±π/3.在0时刻的曲线上作一切线,可知该时刻的速度小于零,因此φ = π/3.振动方程为:y = cos(πt /2 + π/3).(2)波的表达式为:.(3)t = 1s 时刻的波形方程为,波形曲线如图所示.5.9在波的传播路程上有A 和B 两点,都做简谐振动,B 点的位相比A 点落后π/6,已知A 和B 之间的距离为2.0cm ,振动周期为2.0s .求波速u 和波长λ.cos[2()]t x y A T πϕλ=-+cos[2()]t xy A T πϕλ=-+cos[()]23t x ππ=-+5cos()26y x ππ=-图5.8[解答]设波动方程为:, 那么A 和B 两点的振动方程分别为:, . 两点之间的位相差为:,由于x B – x A = 0.02m ,所以波长为:λ = 0.24(m).波速为:u = λ/T = 0.12(m·s -1). 5.10 一平面波在介质中以速度u = 20m·s -1沿x 轴负方向传播.已知在传播路径上的某点A 的振动方程为y = 3cos4πt .(1)如以A 点为坐标原点,写出波动方程;(2)如以距A 点5m 处的B 点为坐标原点,写出波动方程; (3)写出传播方向上B ,C ,D 点的振动方程. [解答](1)以A 点为坐标原点,波动方程为 .(2)以B 点为坐标原点,波动方程为. (3)以A 点为坐标原点,则x B = -5m 、x C = -13m 、x D = 9m ,各点的振动方程为, ,.[注意]以B 点为坐标原点,求出各点坐标,也能求出各点的振动方程.5.11 一弹性波在媒质中传播的速度u = 1×103m·s -1,振幅A = 1.0×10-4m ,频率ν= 103Hz .若该媒质的密度为800kg·m -3,求:(1)该波的平均能流密度;(2)1分钟内垂直通过面积S = 4×10-4m 2的总能量. [解答](1)质点的圆频率为:ω = 2πv = 6.283×103(rad·s -1), 波的平均能量密度为:= 158(J·m -3), 平均能流密度为:= 1.58×105(W·m -2).(2)1分钟内垂直通过面积S = 4×10-4m 2的总能量为:E = ItS = 3.79×103(J).5.12一平面简谐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波速u = 340m·s -1,频率为500Hz .到达人耳时,振幅A = 1×10-4cm ,试求人耳接收到声波的平均能量密度和声强?此时声强相当于多少分贝?已知空气密度ρ = 1.29kg·m -3.[解答]质点的圆频率为:ω = 2πv = 3.142×103(rad·s -1), 声波的平均能量密度为:= 6.37×10-6(J·m -3), cos[2()]t xy A T πϕλ=-+cos[2()]AA x ty A T πϕλ=-+cos[2()]BB x ty A Tπϕλ=-+2(2)6BAx x πππλλ---=-3cos 4()3cos(4)5x x y t t u πππ=+=+3cos 4()Ax x y t u π-=+3cos(4)5x t πππ=+-3cos 4()3cos(4)BB x y t t u πππ=+=-33cos 4()3cos(4)5C C x y t t u πππ=+=-93cos 4()3cos(4)5D D x y t t u πππ=+=+2212w A ρω=I wu =2212w A ρω=图5.10平均能流密度为:= 2.16×10-3(W·m -2), 标准声强为:I 0 = 1×10-12(W·m -2), 此声强的分贝数为:= 93.4(dB).5.13 设空气中声速为330m·s -1.一列火车以30m·s -1的速度行驶,机车上汽笛的频率为600Hz .一静止的观察者在机车的正前方和机车驶过其身后所听到的频率分别是多少?如果观察者以速度10m·s -1与这列火车相向运动,在上述两个位置,他听到的声音频率分别是多少?[解答]取声速的方向为正,多谱勒频率公式可统一表示为, 其中v S 表示声源的频率,u 表示声速,u B 表示观察者的速度,u S 表示声源的速度,v B 表示观察者接收的频率.(1)当观察者静止时,u B = 0,火车驶来时其速度方向与声速方向相同,u S = 30m·s -1,观察者听到的频率为= 660(Hz). 火车驶去时其速度方向与声速方向相反,u S = -30m·s -1,观察者听到的频率为= 550(Hz). (2)当观察者与火车靠近时,观察者的速度方向与声速相反,u B = -10m·s -1;火车速度方向与声速方向相同,u S = 30m·s -1,观察者听到的频率为= 680(Hz). 当观察者与火车远离时,观察者的速度方向与声速相同,u B = 10m·s -1;火车速度方向与声速方向相反,u S = -30m·s -1,观察者听到的频率为= 533(Hz). [注意]这类题目涉及声速、声源的速度和观察者的速度,规定方向之后将公式统一起来,很容易判别速度方向,给计算带来了方便.5.14.一声源的频率为1080Hz ,相对地面以30m·s -1速率向右运动.在其右方有一反射面相对地面以65m·s -1的速率向左运动.设空气中声速为331m·s -1.求:(1)声源在空气中发出的声音的波长; (2)反射回的声音的频率和波长.[解答](1)声音在声源垂直方向的波长为:λ0 = uT 0 = u /ν0 = 331/1080 = 0.306(m); 在声源前方的波长为:λ1 = λ0 - u s T 0 = uT 0 - u s T 0 = (u - u s )/ν0 = (331-30)/1080 = 0.2787(m); 在声源后方的波长为:λ2 = λ0 + u s T 0 = uT 0 + u s T 0 = (u + u s )/ν0= (331+30)/1080 = 0.3343(m).(2)反射面接收到的频率为 = 1421(Hz).将反射面作为波源,其频率为ν1,反射声音的频率为= 1768(Hz).I wu =010lgIL I =BB S Su u u u νν-=-33060033030B S S u u u νν==--33060033030B S S u u u νν==-+3301060033030B B S S u u u u νν-+==--3301060033030B B S S u u u u νν--==-+1033165108033130B Su u u u νν++==⨯--`11331142133165B u u u νν==⨯--反射声音的波长为=0.1872(m).或者= 0.1872(m). [注意]如果用下式计算波长=0.2330(m), 结果就是错误的.当反射面不动时,作为波源发出的波长为u /ν1 = 0.2330m ,而不是入射的波长λ1.5.15S 1与S 2为两相干波源,相距1/4个波长,S 1比S 2的位相超前π/2.问S 1、S 2连线上在S 1外侧各点的合成波的振幅如何?在S 2外侧各点的振幅如何?[解答]如图所示,设S 1在其左侧产生的波的波动方程为,那么S 2在S 1左侧产生的波的波动方程为,由于两波源在任意点x 产生振动反相,所以合振幅为零.S 1在S 2右侧产生的波的波动方程为,那么S 2在其右侧产生的波的波动方程为,由于两波源在任意点x 产生振动同相,所以合振幅为单一振动的两倍.5.16两相干波源S 1与S 2相距5m ,其振幅相等,频率都是100Hz ,位相差为π;波在媒质中的传播速度为400m·s -1,试以S 1S 2连线为坐标轴x ,以S 1S 2连线中点为原点,求S 1S 2间因干涉而静止的各点的坐标.[解答]如图所示,设S 1在其右侧产生的波的波动方程为 ,那么S 2在其左侧产生的波的波动方程为. 两个振动的相差为Δφ = πx + π,当Δφ = (2k + 1)π时,质点由于两波干涉而静止,静止点为x = 2k , k 为整数,但必须使x 的值在-l /2到l /2之间,即-2.5到2.5之间.当k = -1、0和1时,可得静止点的坐标为:x = -2、0和2(m).5.17设入射波的表达式为,`1111331651421BBu u u uλννν--=-==`1`13311768uλν==`111650.27871768Bu λλν=-=-1cos[2()]t xy A T πϕλ=++2/4cos[2()]2t x y A T λππϕλ-=++-cos[2()]t xA T πϕπλ=++-1cos[2()]t xy A T πϕλ=-+2/4cos[2()]2t x y A T λππϕλ-=-+-cos[2()]t xA T πϕλ=-+1/2cos[2()]x l y A t u πνϕ+=-+5cos(2)24A t x πππνϕ=-+-2/2cos[2()]x l y A t u πνϕπ-=+++cos(2)24A t x πππνϕ=++-1cos 2()t xy A T πλ=+S 1 S 2S 12在x = 0处发生反射,反射点为一自由端,求:(1)反射波的表达式; (2)合成驻波的表达式.[解答](1)由于反射点为自由端,所以没有半波损失,反射波的波动方程为.(2)合成波为y = y 1 + y 2,将三角函数展开得,这是驻波的方程.5.18两波在一很长的弦线上传播,设其表达式为:,,用厘米、克、秒(cm,g,s )制单位,求:(1)各波的频率,波长、波速;(2)节点的位置;(3)在哪些位置上,振幅最大?[解答](1)两波可表示为:,, 可知它们的周期都为:T = 0.5(s),频率为:v = 1/T = 2(Hz);波长为:λ = 200(cm);波速为:u = λ/T = 400(cm·s -1).(2)位相差Δφ = πx /50,当Δφ = (2k + 1)π时,可得节点的位置x = 50(2k + 1)(cm),(k = 0,1,2,…).(3)当Δφ = 2k π时,可得波腹的位置x = 100k (cm),(k = 0,1,2,…).2cos 2()t xy A T πλ=-222coscosy A x t Tππλ=1 6.0cos(0.028.0)2y x t π=-2 6.0cos(0.028.0)2y x t π=+1 6.0cos 2()0.5200t x y π=-2 6.0cos 2()0.5200t x y π=+。
运筹学习题答案第五章
第五章习题解答
5.11 某城市可划分为11个防火区,已设有4个消 防站,见下图所示。
page 16 2 January 2024
School of Management
运筹学教程
第五章习题解答
上图中,虚线表示该消防站可以在消防允许时间
内到达该地区进行有效的消防灭火。问能否关闭若干 消防站,但仍不影响任何一个防火区的消防救灾工作。 (提示:对每—个消防站建立一个表示是否将关闭的01变量。)
x1, x2 0,且为整数
解:x1 1, x2 3, Z 4
min Z 5x1 x2
3x1 x2 9
(2)
st
x1 x1
x2 5 8x2 8
.
x1, x2 0,且为整数
解:x1 4, x2 1, Z 5
page 8 2 January 2024
School of Management
School of Management
运筹学教程
第五章习题解答
5.12 现有P个约束条件
n
aij xij bi
j 1
i 1,2,, p
需要从中选择q个约束条件,试借助0-1变量列出 表达式。
解:设yi是0 1变量,i 1,2,, p
n
yi ( aij xij bi ) 0 j 1
i 1,2,, p
运筹学教程
第五章习题解答
5.1 某地准备投资D元建民用住宅。可以建住宅
的造分地价别点为建有d几j;n幢处,,:最才A多能1,可使A造建2,a造j幢…的。,住问A宅n应。总当在数在A最i哪处多几每,处幢试建住建住宅立宅的问, 题的数学模型。
解:设xi表示在Ai处所建住宅的数量, i 1,2,, n。
第五章 物质的跨膜运输习题及答案
细胞生物学章节习题第五章之袁州冬雪创作一、选择题1、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需消耗能量,但不需要载体的一项是(C).A. 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B. 红细胞保钾排钠C. 腺细胞分泌的酶排出细胞D. 小肠对Ca、P的吸收2、母鼠抗体从血液上皮细胞进入母乳,或者乳鼠的肠上皮细胞将抗体摄入体内,都涉及将胞吞和胞吐作用相连系.这种跨膜转运方式称为(B).A. 吞噬作用B. 跨细胞转运C. 协同转运D. 胞吞作用3、既能执行主动运输,又能执行主动运输的膜转运蛋白是(A).A. 载体蛋白B. 通道蛋白C. 孔蛋白D. ABC转运蛋白4、动物细胞对葡萄糖或氨基酸等有机物的吸收依靠(B).A. 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B. Na+K+泵工作行程的Na+电化学梯度驱动C. Na+K+泵工作行程的K+电化学梯度驱动D. H+ATPase行程的H+电化学梯度驱动5、有关动物细胞胞内体膜或溶酶体膜上的V型质子泵的描绘,错误的是(B).A. V型质子泵操纵ATP水解供能从细胞质基质中逆H+电化学梯度将H+泵入细胞器B. V型质子泵操纵ATP水解供能从细胞器中逆H+电化学梯度将H+泵入细胞质基质C. V型质子泵可以维持细胞质基质pH中性D. V型质子泵有利于维持胞内体或溶酶体的pH酸性6、流感病毒进入细胞的方式为(C).A. 吞噬作用B. 胞膜窖蛋白依赖的胞吞作用C.网格蛋白依赖的胞吞作用D. 大型胞饮作用7、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后(D).A. 将通过夸细胞转运到细胞的另外一侧发挥作用B. 受体返回质膜,而表皮生长因子进入溶酶体降解C. 表皮生长因子被活化,刺激细胞生长D. 进入溶酶体被降解,从而导致细胞信号转导活性下降8、一种带电荷的小分子物质,其胞外浓度比细胞内浓度高.那末,该物质进入细胞的可以方式为(A).9、对P型泵描绘正确的是(D).A. 位于液泡膜上B. 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上C. 其ATP连系位点位于质膜外侧D. 水解ATP使自身形成磷酸化的中间体二、填空题1、质膜中参与物质运输的P型泵在物质运输中有两个特点:其一是水解ATP功能,其二是磷酸化和去磷酸化作用.2、离子通道有两个显著的特征:离子选择和门控性.3、多数动物病毒进入细胞的主要方式是细胞以内吞作用使病毒进入细胞.但有些有包膜的病毒,以其包膜与细胞膜融合的方式进入细胞.4、在大分子与颗粒性物质跨膜运输中,胞饮泡的形成需要网格格蛋白,而吞噬泡的形成需要微丝及其连系蛋白.三、断定题1、载体蛋白既能停止主动运输,又能停止主动运输,而通道蛋白只能停止主动运输.()2、V型质子泵操纵ATP水解供能从细胞质基质中将H+逆着电化学梯度泵入细胞器,以维持细胞质基质pH中性和细胞器内的pH酸性,而F型质子泵以相反的方式发挥其生理作用.()3、所有胞吞的物质最终都会进入溶酶体被降解.(x)4、葡萄糖从小肠上皮细胞游离面进入细胞内,然后从基底面出细胞进入血液.动物细胞对葡萄糖的这种吸收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跨细胞转运过程.(x)5、抑制Na+K+泵的功能,对动物细胞吸收营养没有影响.(x)6、若硝酸银浓度过大,则对细胞具有很强的毒性.若红细胞被硝酸银毒死后,其在低渗溶液中仍将溶血.(x)7、对于具有抗药性的肿瘤细胞或疟原虫,其质膜上的ABC 转运蛋白比没有抗药性的细胞表达量要高.(x)8、主动运输都需要消耗能量,且都有ATP提供.(x)9、在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过程中,受体一旦被胞吞进入胞内体,最后都会在溶酶体中降解.(x)10、V型质子泵广泛存在于胞内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的膜上,能操纵ATP水解功能将质子从这些细胞器转运到细胞质基质.(x)四、名词诠释1、协同运输(symporter)1、协同运输又称协同转运,是指一种物质的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依赖于另外一种物质的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的物质运输方式,不直接消耗能量但是需要间接地消耗能量.协同转运又可分为同向转运和反向转运.同向转运的物质运输方向和离子转移方向相同.2、ABC super family2、ABC超家族,是一类ATP驱动的膜转运蛋白,操纵ATP 水诠释放的能量将多肽及多种小分子物质停止跨膜转运.ABC超家族包含有几百种分歧的转运蛋白,广泛分布于从细菌到人类的各种生物中,所有ABC蛋白一般都含有4个核心布局域:两个跨膜布局域(T),形成运输分子的跨膜通道;两个胞质测ATP连系域(A),具有ATP酶活性3、P type proton pump & V type proton pump3、P型质子泵,是存在于植物细胞、真菌和细菌的细胞质膜上的H+转运通道,将H+泵出细胞,建立和维持跨膜的H+电化学梯度,并用力啊驱动转运溶质摄入细胞,例如,细菌对糖和氨基酸的摄入主要是由H+驱动的同向协同运输完成的.V型质子泵是存在于动物细胞的胞内体膜、溶酶体膜、破骨细胞和某些肾小管细胞的质膜,以及植物、酵母及其他真菌细胞的液泡膜上.转运H+中不形成磷酸化的中间体,其功能是从细胞质基质中泵出H+进入细胞器,坚持特定的pH值.二者的关系P型质子泵和V型质子泵都只转运质子,且都属于ATP驱动泵,操纵ATP水诠释放的能量将H+停止跨膜转运4、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和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4、二者转运机制分歧.载体蛋白与特异底物连系,通过自身构象的改变实现对物质的跨膜转运,既能以主动运输方式又能以主动运输方式转运底物.而通道蛋白以主动运输方式,通过形成选择性或门控性亲水通道实现对特异溶质的跨膜转运.通道蛋白转运速率比载体蛋白高五、问答题1、将蛙卵和红细胞放到纯水中,红细胞将会涨破但蛙卵却能维持常态.两种细胞内有几乎相等的离子浓度,同样的渗透压作用于二者,为什么红细胞在水中破裂而蛙卵却否则?1、红细胞在水中破裂而蛙卵细胞却不破裂的原因如下:(1)红细胞膜上有很多水孔蛋白.水孔蛋白是内涵膜蛋白的一个家族,提供了水分子疾速跨膜运动的通道.水孔蛋白能使红细胞适应所处环境中血浆渗透压力的变更,通过调节水的运输使红细胞表示为膨胀或皱缩.(2)红细胞细胞质膜上水孔蛋白的密度很高,每一个红细胞概况有200000个水孔蛋白,因而纯水可以迅速进入红细胞而将其涨裂.蛙卵细胞概况很少水孔蛋白,纯水无法大量进入细胞,而使细胞维持原来大小.2、举例说明大分子物质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的过程.2、(1)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大分子物质内吞首先同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连系,然后内陷形成包被小窝,继而形成包被膜泡进入细胞.这种胞吞作用是高度特异性的,能使细胞摄入大量特定的分子,而不需要摄入很多细胞外液,具有稀释的效果,提高了物质运输效率.(2)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的过程举例如细胞对胆固醇的摄取.通常血中胆固醇与蛋白质连系,以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形式存在和运输.当细胞需要胆固醇时,LDL颗粒可与细胞膜上LDL受体特异连系,这种连系可诱使尚未连系的LDL受体向包被小窝处移动来与LDL连系,并引起包被小窝继续内陷,形成包被膜泡.这样与受体连系的LDL颗粒很快被摄入细胞,接着包被小泡迅速地脱去网格蛋白衣被,并与细胞内其他囊泡融合,形成胞内体.在胞内体内的LDL颗粒与受体分开,受体随转移囊泡返回到细胞膜,完成受体的再循环;LDL颗粒则被溶酶体酶水解为游离的胆固醇进入细胞质,用于合成新的细胞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1. 解释下列概念:
总需求、总需求曲线、财富效应、利率效应、汇率效应、总供给、总供给函数、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失业均衡、充分就业均衡、超充分就业均衡、总需求冲击、总供给冲击。
2.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 )。
A. 价格水平上升时,投资会减少
B. 价格水平上升时,消费会减少
C. 价格水平上升时,净出口会减少
D. 以上结论均正确
3. 总需求曲线( )。
A.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政府支出减少时会右移
B.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水平上升时会左移
C.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税收减少会左移
D.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名义货币供给增加会右移
4. 若价格水平下降,则总需求量( )。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难以确定
5. 当价格水平下降时,总需求曲线( )。
A. 向左移动
B. 向右移动
C. 不变
D. 难以确定
6.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应是( )。
A. 同—价格水平对应的总需求增加
B. 同一总需求水平对应的价格提高
C. 价格水平下降,总需求增加
D. 价格水平提高,总需求减少
7. 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应是( )。
A. 价格水平提高
B. 总需求增加
C. 同一价格水平上的总需求增加
D. 价格水平下降,总需求增加
8. 扩张性货币紧缩性财政的政策搭配能使总需求曲线( )。
A. 向左移动
B. 向右移动
C. 不变
D. 难以确定
9. 扩张性财政紧缩性货币的政策搭配能使总需求曲线( )。
A. 向左移动
B. 向右移动
C. 不变
D. 难以确定
10. 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的原因是( )。
A. 工资提高
B. 价格提高
C. 技术进步
D. 需求增加
11. 在水平总供给曲线区域,决定总产出增加的主导力量是( )。
A. 总供给
B. 总需求
C. 工资
D. 技术
12. 在水平总供给曲线区域,决定价格水平的主导力量是( )。
A. 总供给
B. 总需求
C. 利率
D. 以上均正确
13. 在垂直总供给曲线区域,决定价格的主导力量是( )。
A. 供给
B. 需求
C. 产出
D. 以上均正确
14. 根据总供求模型,扩张性财政政策能使总产出( )。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难以确定
15. 根据总供求模型,扩张性货币政策能使价格水平( )。
A. 提高
B. 下降
C. 不变
D. 难以确定
16. 若扩张总需求政策的产出效应最大,则表明总供给曲线是( )。
A. 水平的
B. 向右上方倾斜的
C. 垂直的
D. 难以确定
17. 若扩张总需求政策的价格效应最大,则表明总供给曲线是( )。
A. 水平的
B. 向右上方倾斜的
C. 垂直的
D. 难以确定
18. 扩张总需求政策使价格提高的区域是总供给曲线的( )。
A. 水平区域
B. 向右上方倾斜区域
C. 垂直区域
D. 难以确定
2. D
3. D
4. A
5. C
6. A
7. C
8. D
9. D 10. A 11. B 12. A 13. B 14. D 15. D 16. A 17.
C 18. D
19. 影响总需求曲线变动的因素有哪些?
20. 总供给曲线是如何得出的?
21. 为什么古典理论认为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22. 引起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原因是什么?
23.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4. 简析古典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与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的区别。
19. 总需求曲线表达了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价格水平与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而在其他因素发生变动时会造成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造成总需求曲线移动的主要因素有:
(1)消费者与厂商的各种预期。
预期包括预期收入、预期利润率、预期通货膨胀等,各种预期的变动都会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左或向右移动。
(2)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按照对总需求的不同作用,宏观经济政策又可区分为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两类。
扩张性政策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紧缩性政策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3)国际经济。
国际经济对一国总需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汇率和外国收入的变动。
一国汇率的下降和外国收入的增加都会引起本国净出口增加,从而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反之,一国汇率的上升和外国收入的减少都会引
起本国净出口减少,从而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20. 总供给曲线是根据总生产函数、劳动需求函数和劳动供给函数以及货币工资曲线推导而得到的。
由于总供给是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的总产出量,而产出量是由生产函数决定的,因此在短期内,当资本存量既定时,总产出水平就取决
于劳动者的总就业量。
总就业量增加,总产出量也增加,但增加的比率会递减,原因是劳动的边际产出是递减的。
总就业量决定于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的均衡。
劳动力的需求是实际工资率的减函数,可写为
)(p w N N d d =,实际工资率越低,劳动力需求越大;劳动力的供给是实际工资率的增函数,可写为
)(P W N N s s =,实际工资率越低,劳动力供给越小。
把劳动力需求函数和劳动力供给函数结合起来,就可以确定均衡的实际工资率水平和劳动力就业水平,即
)()(P W N P W N s d =
因此,已知总生产函数、劳动需求曲线和劳动供给曲线以及货币工资曲线,就可以求得总供给曲线。
21. 按照古典理论,货币工资和价格具有伸缩性性。
或者说,当价格水平变动时,实际工资会作出迅速的调整。
因此,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供求量会始终保持着充分就业水平不变,国民收入不会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而提高。
这表明,在长期时,实际产出水平主要由潜在产出水平决定,总供给曲线表现为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的垂直线。
这条垂直线被称为古典总供给曲线或长期总供给曲线。
22. 由于存在两条总供给曲线,因此总供给曲线的变动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情况。
(1)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变动。
一个社会的长期总供给主要受人口(劳动力)、资本存量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人口和资本存量增加以及技术进步都会增加总供给,从而引起总供给曲线的向右移动;反之,则相反。
(2)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变动。
一个社会的短期总供给主要受工资、原材料价格的影响,工资水平和原材料价格的下降都会带动成本下降,从而导致短期总供给增加,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反之,则相反。
23.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把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以此来说明均衡总产出和价格水平的决定。
总需求曲线上的点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产出与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
总供给曲线上的点则表示当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时,总产出与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
因此,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相交时,交点所对应的总产出水平和价
格水平就是使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总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
三个市场同时处于均衡也意味着,此时由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决定的总需求,恰好使劳动力市场均衡决定的就业量所生产出来的总产品完全实现转化。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不仅说明了在同时考虑三个市场均衡时总产出的决定,而且还说明了LM IS -模型所无法说明的价格水平的决定。
24. (1)在古典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的垂直线。
因此,当总需求曲线移动时,只能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动,而对就业量和总产出水平不发生影响。
(2)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总供给曲线由于名义工资具有刚性而向右上方倾斜,这说明就业量和总产出水平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水平。
当总需求扩大时,实际工资的下降会增加就业量,从而扩大总产出水平。
25. 已知总需求曲线为P Y d 50600-=,总供给函数为P Y s 500=(单位:亿元)。
(1)求供求均衡点;
(2)如果总供给曲线不变,总需求增加10%,求新的供求均衡点;
(3)如果总需求曲线不变,总供给增加10%,求新的供求均衡点;
(4)求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同时变动后的供求均衡点。
(1)将需求方程P Y d 50600-=和供给方程P Y s 500=联立,解得
5501.1==Y P (亿元)
(2)当总需求增加10%后,新的总需求方程变为P Y d 55660-=,将其与原供给方程P Y s 500=联立,解得
59519.1==Y P (亿元)
(3)当总供给增加10%后,新的总供给方程变为P Y s 500=,将其与原需求方程联立,解得
5501==Y P (亿元)
(4)当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同时增加时,将新的总需求方程P Y d 55660-=和新的总供给方程P Y s 500=联立,解得
6001
.1==Y P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