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司财产权的性质【文献综述】

论公司财产权的性质【文献综述】
论公司财产权的性质【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法学

论公司财产权的性质

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了法人财产权的概念,我国1993年的《公司法》,1994年的《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2005年修改的《公司法》均继续沿用“法人财产权”概念。然而,我国公司法及县官规定并未对公司法人财产权的定义、性质进行明确界定。公司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公司财产是公司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1准确把握公司法人财产权的定义、性质,对于正确认识处理公司权利和股东权利、公司利益和股东利益的关系,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大的作用。关于我国公司财产权的性质,学术界的研究和观点的主要体现在专著和论文中,经过对图书管和数据库资料的收集及自己的思考,现将收集整理的资料做总结和论述如下:

一、关于公司财产的概念和特征

(一)公司财产的概念

人们在多种场合使用公司财产这一概念,如“法人财产权”、“公司财产所有权”等等。然而公司财产具有不同的范围:狭义上的公司财产指公司所拥有的有形财产的总和,即民法上的有体物(指占有一定空间而有形存在的物体,包括公司所拥有的厂房、机器等);而广义上的公司财产则是指公司所拥有的各类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的总和(它不仅包括上述的有形财产和知识产品,还包括公司所享有的债权、债务)。

公司财产主要由两类财产构成:(1)公司设立时的财产,即公司财产的韧始形态。这类财产由全体股东出资组成,包括实物等有形财产和专利、商标等无形财产。如我国《公司法》第24条第1欹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 (2)公司成立后取得的财产,即公司生产、经营中所增值的部分,包括资金、实物、债权、知识产权及商誉等。这类财产在性质上没有任何特殊性.所以本文对公司财产的论述仅限于其初始形态。

(二)公司财产的法律特征:

(1)公司财产具有独立性。这种独立性首先表现在公司财产是公司独立享有的。公司作为一种社会组织.要取得民事主体资格.必须拥有独立的财产。公司拥有独立的财产.是公司独立的法律人格的基础,其次.公司财产是独立于其他社会组织的财产公司作为一种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组织.有1钱明星:《论公司财产与公司财产所有权、股东股权》,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自身的意志和利益,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最后.公司财产是独立于出资者的财产尽营公司由股东出资设立,但是公司一旦成立,公司就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财产,在出资者财产与公司财产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形成出资者人格与公司人格相分离,这是出资者对公司债务仅负有限责任的逻辑前提。(2)公司财产具有统一性。在全体出资者出资组成公司财产后,不再区分各个出资者的财产部分,即使是该出资财产在具体物质形态上仍然不变也是如此。公司根据其经营目标和性质将出资财产集合起来,形成公司特定的生产力要素的内部结构,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依公司的统一意志在生产经营中加以运用。2

二、关于公司财产权是什么性质的权利的研究现状

我国2005年《公司法》规定,公司法人财产包括货币、食物等有体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财产收益,以及以土地使用权出资形成的公司财产。目前对于公司法人财产权的性质,学者众说纷纭。

第一,双重所有权说。欧洲封建时期的日尔曼法承认双重所有权,即封建地主所有的高级所有权以及同时存在的佃农低级财产权或地权。3这一所有权概念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以罗马法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完全对立的所有权观念。然而,一方面我国没有日耳曼法的传统,另一方面这一观点也难以自圆其说。首先,它违反了传统民法“一物一权”的物权法原则。既然认为公司财产权为所有权,那么根据所有权理论,所有权之客体必定是物。广义上的物是指有体物和无体物。无体物包括财产性权利(物质性财产权利和非物质性财产权利)和利益。古罗马法和法国民法典以及法国法系的其他国家之法典均采用广义上物之概念。按物权之“一物一权”法则,对于一个物,只能成立一个所有权。公司财产作为集合物可以将其“视为一物”,但亦不应同时是公司“股权(终极所有权)和财产权(相对所有权)”之两项权利的客体,公司对公司财产已享有所有权,股东就不得再对公司财产享有所有权。其次,与所有权“继受取得”理论不相符合。所有权可以依法变动,是一个处于动态中的相对静止之概念。当公司出现资不抵债无力清偿到期债务导致破产清算或者公司依法解散导致清算时,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便受到限制,公司对外即不再处于独立民事主体地位,而是限制行为能力的民事主体。当公司财产由清算组织接管,此时公司法人(相对所有权主体)已丧失对公司财产权之客体一‘公司财产“的控制能力;按照公司财产双重所有权观点,股东对公司财产享有所有权(终极所有权),是公司财产的真正所有人,理应对公司财产享有占有(控制)权能;4但是,股东却不能行使其”终极所有权“,只能眼睁睁地让公司财产从”清算组织’‘处转入公司债权人的控制之下,成为他人之权利的客体,而不需经过“终极所有权人-股东”的同意。即使公司财产经清算组织清算,在偿还公司清算费用、工人工资、劳保费用、公司应缴税款以及公司债务后,仍有剩余

2史际春:《关于法人财产权与股东权的法律规定刍波》,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年第6期。

3梅因:《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67页。

4孔祥俊:《民商法热点滩点及前沿问题》,人民法院出版社,1 996年版,第219页。

财产(破产财产或清算财产),股东也只能向清算组织请求偿还其出资或者因其出资而取得的收益。但是,此时股东是向清算组织主张权利,而不是向公司法人主张权利,故也不是对公司财产行使终极所有权。这种现象与传统民法的所有权“继受取得’‘理论格格不入。5传统民法认为,”继受取得’‘应当是以所有权人的所有权和所有权人转让所有权的意志为根据,是按原所有权人的意思接受原所有权人转移之所有权。在这一理论中,取得所有权是以原所有权人同意转让所有权之意志为前提。而公司作为具有独立地位的民事主体,公司在正常运作期间,有权处分全部的公司财产而不必经过任何个人或组织(股东)的同意。因为公司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其本身对公司财产享有一种类似于物权之所有权的权利。在非常时期(清算期间),公司财产的处分权由清算组织独立行使,也不必经股东同意。因此,股东对公司财产不享有终极所有权,公司法人对公司财产享有的权利也不是相对所有权。6第三,该说违反公司的基本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第5条规定:“公司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公司作为企业法人具有独立的民事主体地位,即独立于其他法人以及法人股东,独立于自然人(包括自然人股东和公司工作人员);公司依法享有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公司应当是公司财产权的唯一合法主体,股东不能也不应当对公司财产享有所有权。正如有的学者指出:在公司制度中,股东对其出资放弃了所有权,而取得了另一种非所有权的权利。若承认股东对公司财产享有所有权,那么至少有以下两个弊端:一是股东可以直接支配公司财产,可以对公司财产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能,这必然排斥公司法人作为民事主体依法对其财产享有的法人财产权;二是导致公司法人人格依附于股东,而不具有独立的民事主体地位。股东对公司财产享有所有权必定影响公司作为法人依法对公司财产进行自主经营管理,减弱公司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甚至丧失公司制度存在的积极意义。7第二,分割所有权说。这一学说与股东财产和公司财产相互分离、公司法人人格独立的性质不相符合,使股东与公司的权责混淆,这样公司也就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人。其实坚持这一学说的人,她们将作为公司内部机关的股东大会的权利当做了全体股东的权利,进而就推导出即是股东个体的权利,从而得出了公司与股东对公司的财产都拥有部分权能,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财产权。8

第三,“经营权说。”经营权只是法人财产权的它物权而已,只享有经营权远远不能确立公司在法律上的独立法人地位。依据《公司法》第4条之规定,公司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根据理论上的通说,公司的法人财产权亦就是公司财产权,即公司对其全部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因此,将公司财产权定性为经营权(他物权)亦是不妥的。首先,我们5彭万林:《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9页。

6漆多俊:《论股权》,《现代法学》1995年第4期。

7王建文,范健:《论公司财产独立的价值及其法律维护——以公司资本制度的内在逻辑与变革取向为中心》,载《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8扬紫炬:《论公司财产权和股东财产权的性质》,载《中国法学》,1996年第2期。

从经营权与所有权关系上看,经营权概念在我国出现之初是用宋表述国营企业的财产权的。所谓经营权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经营权是指全民所有制企业在国家授权的范围内,对特定的全民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一种民事权利。另一种观点认为,经营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经营权是指全民所有制企业对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依法享有的,在国家授权范围内进行经营性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广义上的经营权是指一切他主经营企业根据法律的规定和所有人的授权对其经营管理的财产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9由此可见,“经营权”这一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法律术语,并不是独立于所有权的一项民事权利,而是所有权的变相形式,其实质并非是新型的权利类型。其次,从经营权和国有企业的关系上看。在世界范围的立法中,1804年公布实施的《法国民法典》、1900年1月1日生效的《德国民法典》、1942年生效的《意大利民法典》,均无”经营权“概念。经营权是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特殊时期为了解决“政企不分”、(‘国有企业存在的新层次矛盾”而创设的一个法律术语,是一个政策产物,是对所有权存在形式的扭曲。在经营权理论下推行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践证明已产生巨大的弊端。它使国有企业负责人的权力在瞬间迅速膨胀而缺乏及时、相应的权力制约和监督,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这种“穷庙富方丈”的现象不能不归结为“经营权理论”所结的苦涩果实。第三,从经营权和非国有公司的关系上看。就国际范围而言,一般来说公司仅指非国有公司。在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国有企业(国有公司)的生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很小。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关统计,20世纪70年代不包括美国在内的近50个混合经济国中,国有企业的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8%。英国、法国,瑞典三国在国有企业(国有公司)的就业人数仅分别占总就业人数的7.1%、6%、5%。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国家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数量上相比较,前者是绝对的少数。而非国有公司不存在“经营权”这个概念。10英、美、法所规定的非国有独资公司,如个人独资公司,若系一人投资设立的公司,在投资者和公司董事长两种身份重合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身份对公司财产享有财产权。如以投资者身份解散公司,或者以公司董事长身份代表公司法人,两者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英美法系国家的公司制度中有一项重要的制度-“揭开公司的面纱”,该制度就是针对一人公司的股东和公司财产之间的关系以及股东对公司债务之承担问题而设立的。在此,若我们把个人独资公司财产权的性质定为经营权(他物权)显然不妥,因为他物权是指在他人之物上设立的物权,而个人独资公司是投资者对自己的财产进行经营、管理。11第四,准物权说。我国在立法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准物权这一概念,也没有哪一步法律有对“准物权”的规定,所以准物权不是法定权利。实证主义法学只承认法定的权利,任何自然权利是否定的。奥斯丁说过“权利的含义就是法律权利,即严格的或者简单的又所谓法律规定的权利。”所以,9佟柔:《中国民法》,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256页。

10陶希晋、佟柔主:《中国民法学。民法总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92页。

11[英]F.H.劳森、B.拉登:《财产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不能用模糊的语言来界定公司法人财产权。再次,准物权一说仍然没有正确区分股东权利、公司权力、股东利益和公司利益的关系。12

第五,综合性权利说。它非常清晰的说明了公司拥有的财产权到底包括什么,但是它还是没解决股东权力、公司权力、公司利益和股东利益的关系,没有反映出公司财产的性质。13第六,法人所有权说。公司财产是公司法人成立的前捉条件,是其存续的物质基础,其范围包括货币、实物、工业产权、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及其他无形财产(如商誉权名称权)。这里,财产的范围类似于英美法中有关具体物和抽象物的综合。在英美法中,具体物如厂-房机器、设备等;抽象物则是指具体物以外的、不能被人感官观察到只能通过人的思维去想象的物。如果将公司财产权定性为所有权,而所有权的客体必定是物,则公司中的无体物将被排斥在财产的范围之外。因为,作为所有权客体的“物”是指单一物、独立物、有体物。如《德国民法典》第90条规定尸所有权的客体为有体物。但财产则不同,现代意义上的财产,“在英美法国家可以是有体物,也可以是无体物;在大陆法国家,财产是有体物和无体物的总和。”14现代公司制度中的公司财产是有体物和无体物的集合体,统一性、整体性之经济价值是公司财产的主要特征。公司财产中的某一物单独脱离公司财产便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使用价值,从而使其价值随之大减;或者公司财产因缺少该物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但是,有体物与无体物成为公司财产的组合,便具有系统性的经济价值,即整体的价值大于各部分的价值之和。可见公司财产权并不等同于公司各有体物之所有权之和与无体物权的简单相加。若将公司财产权定性为所有权,那么对无体物的权利便会被排除在外了。正如有的学者所言:”企业法人财产权是以企业法人财产所有权为核心,可包括他物权侦权、知识产权、股权等财产权在内的综合性财产权。“这种状况便形成了公司(企业)法人财产所有权与他物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财产权相并列的权利体系。”15而我国现行《公司法》规定,公司法人财产权是公司依法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全部财产的法定权利。这里的财产不仅包括有体物,也包括了知识产权等财产性权利。因此,将公司财产权定性为所有权,就无法解释我国现行立法中的财产,也是不可取的。三、关于公司财产权性质的小结

要界定“公司财产的性质”,我们首先应该解决以下两个层面的问题:

首先,法人财产的构成、结构。发起人的出资即形成了公司的最初财产,这种出资行为的性质是什么?它会引起财产权利的何种得与失?发起人实际上向公司转让的权利包括:财产所有权、使用权、股权和债权等,因而公司法人财产权最初也就应由这些部分的权利组成。因此,公司法人财

12史际春:《关于法人财产权与股东权的法律规定刍波》,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年第6期。

13康德茁、林庆苗:《国有企业改革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90页。

14李平:《企业法人财产权探讨》,载《四川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15江平、孔祥俊:《论股权》,载《中国法学》,1994年版。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际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趋显着。自16世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自由贸易产生分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这一观点后,掀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热潮。本文对国际贸易理论、增长理论、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就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以图在浩瀚的文献中找出主流的声音。 一、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国内外关于“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的一般动力、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显着。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关于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着重于对外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上。 (―)国际贸易视角的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绝对成本说开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先河。他的动态生产率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理论代表了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

的最初思想。剩余产品出口理论认为,对外贸易使得一国剩余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增加了各国福利,同时由于各国市场的扩大,刺激了各国增加生产,改进技术,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推动了经济增长。 近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人大卫.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书中指出,即使一国各个行业的生产都缺乏效率,成本没有绝对低于他国的产品,但是通过国际贸易仍能得到经济利益:比较成本学说应运而生。李嘉图从进口可以平抑物价的角度论述了对外贸易可以保证英国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并促进经济增长。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弥补国际间生产要素分布不均衡的缺陷,使各国都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贸易各国的生产率增长均得到提高。 与H-O理论推断相反的“里昂惕夫之谜”揭开了贸易自由化理论的新篇章。约翰.穆勒首先明确区分了贸易利益和发展利益,促使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分析方法由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此阶段主要理论有需求偏好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美国经济学家巴格瓦蒂于1958年提出“贫困化增长”理论,认为出口较为单一且大量的开放型发展中国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文献综述1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文献综述1

文献综述 题目大学生创业专业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所在学院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创业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在当前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寄希望于自谋职业,自己创业。自主创业作为大学生毕业选择之一,一方面可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也可有效磨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平台,自主创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或推动或阻碍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对其展开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当前有关创业的众多研究中,直接针对特定区域的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研究重点较多的集中在人格特质上,对创业意愿的研究,最著名的是博德的创业意愿维度分析,而该分析也并未针对大学生这个主体进行研究,其对大学生创业模型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现实意义并不强。因此,为了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应该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与梳理。

个人特质方面 人格特质(Personality tarit)是个人心理思维及行为模式的综合体,亦是个体对压力源的感受或压力源对个人的主观意识,对个人解决问题之过程有极大的影响。早在1970年,Hornadya和Bunker在《人事心理学》一书中就开始讨论成功创业者的心理特征。钱永红(2007)研究指出个体特质对个体的创业意愿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创业意愿。Murry&MacMillan(1988)研究归纳出了影响创业意愿的主要心理特征有成就欲望、内控信念、风险承担倾向、识别和利用机会的能力、模糊性承受能力、处理问题的风格、企业家的个人价值观选择等,以上特征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得到了大量研究的证实。下面是就每种特质相关研究的归纳:第一、冒险精神。人们通常认为创业者是些喜欢冒险的人。对于冒险性的测量可以分为投射法和自陈法两种方式。对以往采用自陈法的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表明创业者的冒险性高于非创业者(J.Miner&Raju,2004;W.Stewart&Roth,2004;张玉利和杨俊,2003)。国内学者张玉利和杨俊(2003)做了有关的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结论包括:(1)个体冒险性和能力经验与创业动机、创业行为之间正相关;(2)在越有利创业的文化环境和越好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家的冒险性就越高,也越自信;(3)企业家个人所具备的创业必须的能力经验越高,其冒险性也越强。 第二、内源控制。Brockhaus(1980)研究认为成功的企业家大多属于内控型人格。他们习惯于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自己的生活。 第三、风险承担。许多学者想要探讨创业家是否比一般经理人更为偏好风险,其中以Brockhaus在1980年进行的研究最为具有代表性。Brockhaus将创业家与经理人分为两组,透过许多与实际商务行为相同的情境模拟,来观察二者的风险偏好程度。但这项实验的结果却指出,创业家与经理人的风险偏好并无显著差异(李乾文,2004)。计划行为模型方面 许多学者认为人们在采取具体行动之前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倾向(Intention),而这一倾向反过来又会决定具体行为。Bird(1988)指出新企业的成立需要投入时间制定详细的计划,因此计划行为理论很适合用于创业意愿的研究。Ajzen(1991)提出的计划行为模型(TPB),他指出创业意愿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起主导作用:第一、创业态度。Brayfield&Crockett(1955)首次解释了态度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而学者Cialdini等和Cacioppo(1981)进一步做了实证检验,证实了态度与创业意愿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根据Shapero(1982)的研究,独立、财富、挑战等都将影响创

外贸函电 文献综述

浅析外贸函电中礼貌策略的运用 随着全球经济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国际商务关系的发展不断深化。商务英语作为跨国商务和国际经济活动的产物,其作用也日益突出。而外贸英语函电作为商务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对公司间商贸活动的开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外贸函电的写作,有许多与它自身特点相关的原则,而礼貌原则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成为外贸函电写作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外贸函电作为人们在经济领域内的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是开展对外经济贸易业务和有关商务活动的重要工具,其相关理论与研究一直处在不断完善之中。1983年英国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在对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的研究基础上,根据外贸函电的特征,将它分为四类:合作类、竞争类、和谐类和冲突类外贸函电。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P.Brown和S.C.Levinson的著作《语言使用中的共性:礼貌现象》为基石的礼貌理论,一直被语言学界奉为研究礼貌现象的经典理论,并为众多相关领域资以借鉴,影响极大。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对其各个领域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其中主要集中在对外贸函电的教学与写作上。首先,在教学方面有,如谭秋月在《案例教学法与外贸函电教学研究》(2006)中对案例教学法如何运用到外贸函电中的分析。王秋英在《外贸函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2011)中通过对外贸函电特点的分析,总结其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的措施。其次,在写作方面,主要有具体的原则上的研究,如赵璐在《外贸函电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运用研究》(2012)中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阐明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体现和运用。从学者对外贸函电的研究上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外贸函电中礼貌策略的运用这一具体的切入点上,研究的不是太多。而对于外贸函电中四种具体类别上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广州广播电视大学的林旭涛在《浅析语用礼貌在对外经英语函电中的运用》(2005)一文中,从礼貌原则的具体分类在外贸函电中运用和体现入手,详述了礼貌策略与外贸函电的自身特点的关系以及要注意的一些东西。而陈莎付、雅云在《外贸函电实例中的礼貌策略分析》(2010)通过具体的实际案例中礼貌策略的详尽描述,说明了礼貌策略在其中的体现和运用。另外还有,浙江教育学院的杨娅珍在《礼貌策略在竞争类与冲突类外贸函电中的运用》(2008)中,先从介绍外贸函电的四种分类着手,描述了礼貌策略在竞争类和冲突类外贸函电中的实际运用,并结合了外贸函电的特征指出了具体运用的方法。从以上可以看出,学者对外贸函电的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外贸函电中礼貌策略这一切入点的研究不是太多。尤其是关于礼貌策略在外贸函电四种具体的类别上虽有涉及,但是这些研究仍然不够深入和完善,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21世纪全球经济的发展与融合,使得各国之间的商务关系越来越密切。商务英语在这一大背景的催促下,其作用和发展也在不断凸显和完善之中。而外贸函电作为商务英语中的一种有效沟通方式,其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不容小觑。在实际生活中,由于语言不当而引起不必要的误会、磨擦,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例子屡见不鲜。而在对外贸易业务中,交易双方的接触和洽谈大多通过往来函电得以实现,语言不当轻则会给贸易伙伴留下不好的印象,重则可能会导致交易的失败。由此可见,在外贸函电写作中使用得体的语言和采取相应的礼貌策略不容忽视。 通过对外贸函电的了解,我们很容易得知它作为国际间外贸活动中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有着自身的特点与写作要求。而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礼貌原则理论的研究成果也逐渐被运用到外贸函电中。礼貌问题和

忠诚度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目前对网络安全软件忠诚度的研究是比较缺乏的,忠诚度的研究还停留在传统的消费品上,但是在先前研究中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基本价值计算模型有着较高的借鉴价值。 一、品牌忠诚度的内涵研究 传统意义上认为品牌忠诚度就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多次表现出来对某个品牌有偏向性的(而非随意的)行为反应。它是一种行为过程,也是一种心理(决策和评估)过程。品牌忠诚度的形成不完全是依赖于产品的品质、知名度、品牌联想及传播,它与消费者本身的特性密切相关,靠消费者的产品使用经历。提高品牌的忠诚度,对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扩大市场份额极其重要。品牌忠诚度是品牌价值的核心。它由五级构成,包括无品牌忠诚者、习惯购买者、满意购买者、情感购买者、忠诚购买者。 黄嘉涛认为品牌忠诚是态度与行为的综合反映,它不仅仅是顾客的重复购买行为,更是顾客的一种情感偏好,这种偏好实质上是顾客在长期品牌经历中形成的高强度的心理依恋和信任。并且认为承诺与信任是这种忠诚关系发展和维持的核心因素,因为承诺与信任是联结顾客与品牌的关键心理力量。 朱洁在《网络品牌忠诚度初探》中认为对于网络用户而言,网络品牌的忠诚度是指网民在某网站重复浏览或消费的行为。并且获得新顾客的成本比维持老顾客的成本高得多。 二、品牌忠诚度的价值研究 传统意义上品牌忠诚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降低行销成本。营销学中著名的“二、八原则”认为80%的业绩来自20%的经常惠顾的顾客。在微利时代,忠诚营销愈见其价值。企业创造优异的价值有利于培养顾客忠诚观念,反过来顾客忠诚又会转变为企业增长利润和更多的价值,企业创造价值和忠诚一起构成了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内涵。2、易于吸引新顾客,品牌忠诚度高代表着每一个使用者都可以成为一个活的的广告,自然会吸引新客户。根据口碑营销效应:一个满意的顾客会引发8笔潜在的生意;一个不满意的顾客会影响25个人的购买意愿,因此一个满意的、愿意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关系的顾客会为企业带来相当可观的利润。品牌忠诚度高就代表着消费者对这一品牌很满意。

CRM文献综述

工商管理学院《客户关系管理》课程作业 题目:关于电子商务背景下的顾客忠诚的文献综述 班级人力09乙 学号 0990310208 学生姓名汪超 指导教师 二○一二年四月

关于电子商务背景下的顾客忠诚的文献综述 摘要: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电子商务已作为一个新兴的商业模式出现,据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61亿人,网购渗透率达到35.1%,全年市场交易金额达到5231亿元,网络购物逐渐成为网民常态的消费方式。我国的电子商务从20世纪末开始起步,至今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是购物模式、服务机制不完善,顾客满意度不高等存在缺陷。较低的顾客满意度水平势必会影响顾客的购买意愿,直接会影响到商家的整体收益。因此,对电子商务背景下的顾客满意与忠诚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提高客户的满意于忠诚度就极为重要。 关键词:电子商务;网购;客户满意;客户忠诚;影响因素; 一、引言 众多学者研究发现,忠诚的顾客会从企业购买更多的服务,增加公司的收益;忠诚的顾客会降低自身的感知风险,对服务企业竞争对手的诱惑表现出更高的抵抗力;忠诚的顾客会主动的推荐新顾客,为服务企业带来新生意,顾客忠诚能够使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集中精力,宣传企业形象和消除信息透明化带来的负影;忠诚顾客是企业竞争力重要的决定因素,更是企业长期利润的重要源泉。因此顾客忠诚忠诚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焦点。国内学者对传统的顾客忠诚影响因素研究较多,而网络方面研究较少,对电子商务网站忠诚的研究就更少,国外学者对顾客忠诚方面的研究发展到了网络忠诚的探讨,但主要是对影响顾客忠诚的某一个或几个层面进行研究,很少有对电子商务类网站忠诚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随着Internet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应用,很多传统企业都在建立电子商务网站,通过网站去宣传产品及服务信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获得更多的利润,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所以研究顾客对电子商务网站的忠诚就很有必要。 二、客户忠诚度的含义 客户满意与忠诚是企业经营效益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迄今为止,顾客忠诚的内涵没完全界定,人们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目前比较流行的有3种,

大学生创业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题目大学生创业 姓名汪传坤 学号 2013213990 所在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文献类型电子文献 检索词大学生创业文献综述 信息源NoteExpress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文献综述 学院:物理学院专业:电子信息类班级:电信三班 姓名:汪传坤 学号:2013213990 【摘要】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在逐年增加,2014年毕业生总量压力更进一步增大,同时,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加之往年未就业学生的滚动因素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的就业矛盾较为突出。在当前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寄希望于自谋职业,自己创业。自主创业作为大学生毕业选择之一,一方面可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也可有效磨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平台,自主创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或推动或阻碍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对其展开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当前有关创业的众多研究中,直接针对特定区域的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研究重点较多的集中在人格特质上,对创业意愿的研究,最著名的是博德的创业意愿维度分析,而该分析也并未针对大学生这个主体进行研究,其对大学生创业模型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现实意义并不强。因此,为了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应该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与梳理。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问题/政府高校引导/社会关注/调查报告

【主题】 1.就业现状分析:前教育部部长周济11月20日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透露,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突出,为此,会议决定将2007年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服务年。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创业依然是热点之一。(参考中国教育在线)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是不少应届毕业大学生的第一选择。创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活跃而有效的经济形式,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创业的形势有很明显的好转,不论是私人创办事业涉及的领域还是创业的发展势头,都有着健康发展的趋势。而从西方的发展历程来展望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学生创业将成为市场洪流中一股新的力量,新的势力。大学生的加入将为创业大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同时,在校大学生创业也闯入了人们的视眼。 2.大学生与创业:当大学生创业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这种新的就业方式的时候,我们发现在大学校园里创业的概念也越来越为广大的同学所了解与接受,创业意识在高校中已不再陌生。 3.大学生创业必备条件:首先创业必须先要创新。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创业,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带有开拓性的社会变革,是在当今改革开

顾客忠诚度 ---文献综述

顾客忠诚度评价方法 一、顾客忠诚度的定义 第一个明确提出顾客忠诚这个名词是科普兰德,这一概念并很快就被认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在这一领域研究。早期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消费者的再购率、消费者从本企业购买的产品数量在他们购买的同类产品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消费者的购买方式、消费者对企业的口头宣传、消费者与企业关系的持久性等方面计量消费者忠诚感.Tucker(1964)首次对顾客忠诚进行了数字化的度量,他认为“顾客忠诚的最好表述是顾客的行为,顾客连续购买某一品牌产品3次,既可以认为顾客忠诚于这个品牌”。Newman和Werbel(1973)从排他险角度对顾客忠诚进行了定义,他认为“品牌忠诚定义为重复购买某一品牌,并且只考虑该品牌,而且不需要收集其他品牌信息”。Bloemer和Ksaper(1995)将顾客忠诚分为两类:真实的顾客忠诚和不真实的顾客忠诚,真实的顾客忠诚是来源于公司产品或者服务的品牌承诺,而不真实的顾客忠诚则来源于顾客的惰性。他认为真实的顾客忠诚是偏向的、行为反应、在一系列类似的备选品牌中选择、以及是导致品牌承诺的心理过程的函数。而不真实的忠诚的定义则是是惰性的函数。基于认知、意动、情感、和行为这四个维度,Richard Ol iver(1999)对忠诚度做出了这样的定义:“顾客忠诚是顾客对在其未来进行购买某种类似产品或者服务时的一种发自内心的一种承诺,这种承诺会导致顾客在选择产品或者服务的时候,趋向选择同一品牌或者公司的产品”。Rowley(2005)认为顾客忠诚可以分为四个类型:俘获(captive)型、便利寻找者(convenience一seeker)、满意(contented)型和承诺(committed)型。国内学者罗海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文献综述

职业教育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文献综述 许金龙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 545004)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国内外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理论和文献,并展开了文献述评。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 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古典学派的传统就业观点。根据古典学派的观点,货币供给、财政政策或者其他支出的变化不会对产出和就业产生持久的影响。价格和工资的灵活变动能够维持充分就业。 凯恩斯学派的就业理论。凯恩斯指出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政府能够刺激经济,并有助于保持一个较高的产出和就业水平。凯恩斯提出了相应的就业改善理论与政策。凯恩斯主义者坚信,政府能够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改变总需求,进而影响实际经济活动,改善就业。马克思的就业理论。马克思的就业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运用劳动力的二重性来深刻剖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失业问题,马克思把就业与失业看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矛盾,同时揭示了其剥夺人性之本质,科学展现了劳动力市场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经济与社会关系。 另外,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比较值得借鉴的毕业生就业经验,如美、日、德、法四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模式。美国的模式可以归纳为:在国家不包分配的情况下,学校提供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服务,毕业生通过人才市场实现自主择业。日本的模式和做法是采取巨资投资优先发展教育的明智策略将发展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同时,非常重视教育立法也是日本政府对教育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德国的模式是一方面政府加快对就业制度的改革,另一方面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毕业生就业,再一方面就是政府提供就业服务培训。法国的模式是主要通过刺激企业投资,增加工作岗位;采取就业灵活的方式,工人的工作时间缩短,并对其提供鼓励性补贴,从而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 二、国内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因素探讨。 文东茅(2005)以全国性高校毕业生调查为基础,以父亲的职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作为衡量家庭背景的指标,分析了家庭背景对子女高考成绩、就读院校、毕业去向、就业收入等的影响,发现我国不同家庭背景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及受教育结果均有明显差异。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影响发生的机制。 钟云华,应若平,余素梅(2006)研究得出不同求职阶段大学毕业生求职渠道选择变化不大;不管在信息收集阶段还是在求职进行阶段,潜在帮助者人数、专业、党员、学生会干部和父亲主要领导干部阶层五个因素对求职者选择非正式渠道都有显著正影响。 钱明霞,任蓉蓉,张舒华(2008)研究发现社会因素、个人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次要因素。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几乎是所有高校面临的共同挑战,而不同的高校面临的毕业生就业难度是有差异的。 (二)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证分析。 岳昌君,丁小浩(2004)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结构的研究,并进行统计描述,实证分析指出,经济和教育两方面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几点建议。 魏捷,付春新(2006)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对西安5所民办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李炜,岳昌君(2007)基于大规模抽样调查数据,首先对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统计描述,然后对求职结果、起薪水平和毕业生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回归研究,并且与2003年和2005年的调查结果进行充分对比分析。 阎凤桥,毛丹(2008)利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于2005年6月对全国34所高校调查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内容是大学生社会资本状况,大学生毕业走向、大学生就业落实率、起始薪酬和工作满意度受社会资本影响的关系。 (三)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研究。 陈海平(2005)提出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础。要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认真构建公平合理的劳动力市场,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制度,积极营造良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 曾庆双(2005)提出了加强心理辅导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增加学生对人才需求的了解,改革就业培训机制,增强高校课程设置和调整的灵活性等对策和建议。 李昌林(2007)指出目前需要从社会、高校、大学生三个层面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压力是完全可能的。 张立波(2006)结合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情况及实际调研结果分别从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义、影响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对策这三方面展开论述,提出了一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思考。 涂晓明(2007)指出高职高专毕业生所借助的家庭关系资源和学校的就业努力、就业服务等社会资本成为其获得就业机会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并指出,作为传统的毕业生人力资本质量的信号的学习成绩,依然普遍得到社会的认可。 刘永君,李宇遐(2007)剖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深入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集中围绕解决毕业就业问题的多元主体构建及加强其功能塑造、人才市场的培育、就业氛围的营造、用人单位转变人才观念和走出招聘歧视误区等方面,寻找出路与对策,旨在着力构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三、文献述评 纵观以上文献,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可谓文献缤纷,对于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从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而且提出的对策建议也适应了就业发展的形势,但是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系统研究,尤其是某一具体区域的毕业生就业的系统研究还是存在很多不足,这就需要系统的区分不同区域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从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供相关部门参考。 许金龙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文献综述 22228/2011

创业理论研究_一个文献综述

DOI:10.14007/ki.cjpl.2011.05.016 《产经评论》2011年9月第5期 创业理论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蔡晓珊张耀辉 [摘要]创业是一个受到学术界密切关注的研究领域,众多学者运用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对创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解释。本文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回顾和梳理了 创业理论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创业研究的未来方向。 [关键词]创业理论;创业研究;文献回顾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298(2011)05-0055-12 一引言 回顾创业研究的历程,不难看出学者们对创业现象的关注由来已久,自18世纪法国经济学家Cantillon第一次使用“entrepreneur”这个词以来,创业研究开始崭露头角。至今,创业仍是一个极具创新性与挑战性的新兴研究领域,不少学者试图透过创业现象挖掘创业的本质。现有的创业研究不仅从宏观层面上意识到创业、创新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重视微观层面的创业者行为特征和创业本身特殊的运行机理,并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和创业主体的变化涌现出许多新的研究主题,形成了多侧面、多角度的丰富的研究视角,迸发出闪亮的思想火花,形成了创业研究的“丛林”现象,因此创业研究至今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范式和清晰的框架。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大层面进行创业研究的文献回顾,梳理创业研究的脉络。 二宏观层面的创业研究 宏观层面的创业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创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二是制度环境与创业。 (一)创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经济学家Birch在规范的统计分析基础上指出,新创企业和小企业在1969-1976年间提供了美国经济中82%的新增就业岗位(方世建、桂玲,2009)[1]。Drucker(1985)[2]在他的《创新与创业精神》一书中确认了创业拉动经济增长的趋势,并提出了“创业型经济”的概念,认为“创业型经济” 主要是指大量新创成长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经济形态。实践中创业推动经济和促进就业的大量案例使创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成为经济理论研究的焦点和重点。梳理创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本文归纳出创业与经济增长理论的三种思路:创业者与经济增长;创业精神与经济增长;创业行为效果与经济增长。下面将对这几种思路的文献观点进行归纳。 [收稿日期]2011-08-04 [基金项目]广东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项目“广东创业环境与政策有效性评估(08JDTDXM63001)” [作者简介]蔡晓珊,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理论、创业与创新;张耀辉,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系主任,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研究。

外贸企业信用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外贸企业信用管理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外贸企业已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参与到国际商品交换中来,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信用交易活动迅速增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用无处不在,信用对经济的运行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1 信用的内涵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信用”一词的解释是“信用即借贷活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黄达(2003)主编的《金融学》对信用的解释为:信用这个范畴是指经济行为。这种经济行为的特点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陈继忠(2001)认为,信用是社会各种责任主体的一种债务道德,这是从契约中反映出来的,需要严格的制约和社会舆论约束。《辞海》在谈到“信用”一词时给出了三层含义:一是信任使用;二是履行诺言,实践承诺,从而取得别人的信任;三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多产生于货币借贷和商品交易的赊销或预付之中。 信用引发了产品交换方式上的革命,信用交易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交换方式中的主流。这种交换方式的改变,由此伴随着信用风险的产生。 2信用管理的概念界定 在西方国家,信用管理被称为风险管理;在我国,对信用管理的解释概况地说,信用管理(Credit Management)是指企业为了增强信用能力、控制交易中的信用风险而实施的一套业务方案、政策以及为此建立的一系列的组织制度。 林均跃(1999)对信用管理的定义如下:企业信用管理就是指如何科学地运转一个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正确执行企业的信用政策,将该部门所承担的客户风险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商帐追收、辅助企业市场部门开拓市场等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并且认为信用管理是一门典型的跨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的应用型交叉学科。 谭永智,李淑玲(2004)认为,企业信用管理是针对信用销售的管理,具体

顾客忠诚度文献综述

关于顾客忠诚度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客户价值选择的变迁,当今企业市场竞争的性质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对于许多企业来说,重要的问题并不是统计意义上的市场占有率,而是客户对其满意程度以及拥有多少忠诚的客户。客户满意是企业留住客户,并使之发展为忠诚客户的前提;忠诚客户的数量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是企业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客户满意与客户忠诚关系的研究,对于企业产品更新换代,执行顾客保留策略,降低顾客流失率以及企业的长期战略规划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忠诚;客户满意 一、引言 当前,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向为买方市场,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也开始集中为对顾客的争夺。争取和保持顾客成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当今企业既要不断的争取新顾客,又要努力保持现有顾客。其中顾客忠诚以其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的巨大贡献成为了当今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二、顾客忠诚度的内涵 第一个明确提出顾客忠诚这个名词是科普兰德,这一概念并很快就被认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在这一领域研究。早期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消费者的再购率、消费者从本企业购买的产品数量在他们购买的同类产品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消费者的购买方式、消费者对企业的口头宣传、消费者与企业关系的持久性等方面计量消费者忠诚感。Tucker(1964)首次对顾客忠诚进行了数字化的度量,他认为“顾客忠诚的最好表述是顾客的行为,顾客连续购买某一品牌产品3次,既可以认为顾客忠诚于这个品牌”。Fredrick(2001)从排他险角度对顾客忠诚进行了定义,他认为“品牌忠诚定义为重复购买某一品牌,并且只考虑该品牌,而且不需要收集其他品牌信息”。Fredrick将顾客忠诚分为两类:真实的顾客忠诚和不真实的顾客忠诚,真实的顾客忠诚是来源于公司产品或者服务的品牌承诺,而不真实的顾客忠诚则来源于顾客的惰性。他认为真实的顾客忠诚是偏向的行为反应、在一系列类似的备选品牌中选择、以及是导致品牌承诺的心理过程的函数。而不真实的忠诚的定义则是是惰性的函数。基于认知、意动、情感、和行为这四个维度,

“后改革时代”劳动收入分配不公的成因及治理

“后改革时代”劳动收入分配不公的成因及治理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确定是劳动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商品的内涵、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本质规定及其历史形式都发生了变化;政府人为压低劳动力成本、市场因素、劳动力生产成本上升与供求不匹配是劳动收入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提出治理的对策:应着力在初次分配强化“劳权”,提高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再分配着力提高中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健全和完善劳动力市场,解决劳动力供求不匹配的问题。 标签: 劳动力;收入;分配不公;成因 我国已进入“后改革时代”,社会和谐、共同富裕、关注民生和质量增长是“后改革时代”的基本特征。近年来,我国劳动收入分配不公现象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者报酬在GDP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据统计,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续下降,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而从1978年到2005年,与劳动报酬比重的持续下降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二是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持续下降。统计显示,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占比从2000年的60%多下降到了2007年的50%,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三是居民工资性收入占GDP比重持续下降。从2000年到2010年,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6.76%下降到12.19%,10年间下降了4.57个百分点。解决劳动收入分配不公应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出发,从后改革时代的要求出发,重新解读马克思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本质规定性,坚持按照“提低,扩中,调高”的原则,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劳动者报酬占比,提高居民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一、文献综述 对劳动收入分配不公的研究须基于对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清晰认识。国内学者对劳动力商品价值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构成上,形成了差异化的观点。陈永正认为,劳动力价值除马克思所说的三部分内容以外还应该加上劳动者受教育而形成的新价值,因为教育是在劳动力价值形成过程中凝结成“隐含劳动力”在劳动力支出时表现出来。谭运进则强调,马克思劳动力价值构成理论是劳动力价值的最低构成,而现代劳动力价值是一般构成,应该在最低构成上加上劳动者享受性消费资料的价值。吕君奎则认为,除马克思所说的三部分内容以外,由于活劳动投入能够形成较大的劳动力价值,因此,劳动力价值还应该再加上家庭对劳动者的活劳动投入。上述代表性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认为现代劳动力商品价值应包含更丰富的构成内容,应对马克思劳动力商品价值进行新的解读,这种解读既不应脱离时代背景,也不能离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西方学界关于农村发展的理论研究 西方学界研究农村建设问题,最早源于19世纪40年代科尔等学者研究农村聚落的景观形态,即农民的住宅研究。进入20世纪以后,法国学者阿·德芒戎在《法国德农村住宅》的文中对法国农村居住形式与农业职能的关系进行了探讨,1他提出以农业职能来确定和划分农村住宅类型,随后他又在《法国农村聚落类型》一文中,首次对农村聚落的类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村落形成与自然、社会、人口、农业之间的关系。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引起广泛关注后,尤其在日本,在原有村落共同体被破坏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淡漠,从而使得农村共同体的活力变得脆弱,如何重建有活力的农村成为了西方学界关于农村建设的重要研究点。在1994年,日本学者祖田修和大原兴太郎通过分析日本现代农村后揭示了因人口的过疏而弱化了农村共同体。他们指出,以前的农村自然管理体系的丧失招致了众多问题的发生,尽管近代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农村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还是弱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村与村之间的相互融合。同时,他们认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综合实现经济、生态环境及生活的价值,要更加重视农村居民的相互交流,满足农村居民的诸多诉求,尤其是社会与文化方面。2传统农业社会的村落主要还是零散特征为主。到了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工业体系的完善和工业产业的逐渐发达,农业的主导地位逐渐被取代,乡村集聚的趋势不断发展,以下国家为主要代表: 1.美国的郊区新村化 美国的新村建设主要还是以郊区为依托开始的。在二战以后,由于私人交通工具的发达和普及,美国郊区出现了低密度、空间上无计划地扩张,由此造成了严重的交通问题和污染、空间浪费、地价和房租上涨、基础设施超负荷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开始在郊区规划了新社区或新村。其特点是土地混合利用、布局紧凑。 2.英国农村中心村 随着英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乡村地区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英国的许多地方出现了人口减少,基础设施不足的情况。随后,由干大都市郊区化的迅速发展,周边的许多乡村人口又急剧增加,因此乡村地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在这一背景下,英国政府开始对乡村地区进行大规模规划,以促进其繁荣。 1(法)德芒戎.人文地理学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 2王鹏飞等.近年国外有关可持续农村体系发展的研究[J].特区经济,2005(9):166一167.

钦州对外贸易发展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钦州对外贸易发展文献综述 作者:付江姚吴洪芳 来源:《商情》2017年第36期 【摘要】钦州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作为经济区的中心地带,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拥有5个国家级的对外开放发展平台,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密切。同时钦州更紧紧抓住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历史机遇,争取打造广西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毫无疑问出口贸易对钦州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前人研究的钦州对外贸易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建议进行综述总结。 【关键词】钦州出口贸易机遇与挑战保税港 钦州在2015年完成外贸进出口58.3亿美元,同比增长9.2%。其中出口24.8亿美元,同 比增长23.1%,在全区排名第3位。卢思融和何昌勒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下钦州对外贸易发展研究报告》中就认为目前钦州出口贸易主要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便利的交通及5个国家级的对外开放发展平台(中马钦州产业园、钦州保税港、整车进口口岸、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而存在的挑战主要是港口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尤其是物流技术和整体规划方面。同时他们也给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完善港口设施、实现物流、口岸、加工一体化发展,加强人才资源开发与引进,加快临海工业建设,借鉴“马来西亚经济模式”促进钦州外向型经济发展。 卢庆毅在《钦州外贸风劲帆满立潮头》中提出是保税港区助推钦州跻身中国外贸发展30强,可见保税港对钦州的外贸发展极其重要。同时提出钦州正逐步实现着“对接东盟、物流天下”的梦想,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钦州争取引进设立中国一马来西亚合作银行、中马证券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中心等专业金融机构,建设面向东盟的进出口商品交易集散基地和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同时随着“一带一路”的推出,对于钦州来说,也是一个建设广西“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的重要历史机遇。即便如此,钦州的外贸发展也存在很大挑战。何敏和欧明刚在《广西口岸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中提出目前广西口岸面临的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通关便利化程度有待提高、走私和毒品犯罪形势严峻。钦州港更是存在港口物流功能、信息化和港口装卸、仓储、运输等配套服务的规划不足,整体的港口运行还停留在物流发展水平低而无序的状态等问题。就这些现状他们提出了以下建议:加强口岸的顶层设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物流资源;大力发展各项与开放相关的重点产业;建立培养和吸引口岸建设人才的体系;加强与越南等国民心沟通,进一步深化合作机制。 施梅超在《加快推进广西钦州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中主要就加快钦州对东盟面向东盟钦州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港航业发展对策进行分析,指出钦州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港航业发展概况,钦州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港航业存在的问题:大吨级泊位较少,面向东盟国家的航

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客户关系管理(CRM)是最近几年管理界热烈讨论的话题,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原来以产品为到现在为导向的企业经营模式已日益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客户关系管理就成为企业界关注的领域,本文拟从信息的角度对当前客户关系管理研究进行总结,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CRM)、信息技术(IT)、功能 近年来,“顾客满意”似乎已成为企业界人士最常挂在嘴边的用语,因为他们认识到顾客是最终评定产品及服务品质优劣,并能决定是否继续与该公司交易的人,也就是说顾客是公司利润的源泉。随着竞争日趋白热化,全球各公司获取顾客光顾的成本不断增高,加上顾客多样化选择的机会等因素,让人感觉生意越来越难做。面对越来越挑剔的顾客和激烈的同行竞争,吸引新顾客和保留现有顾客已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客户关系管理(CRM 或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对于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提高客户忠诚度和保有率,实现缩短销售周期、降低销售成本、增加收入、扩展市场,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赢利能力和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旨在对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以便在此基础上做更深入的研究。 1 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 所谓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并对工作流程进行重组,以赋予企业更完善的客户交流能力、最大化客户的收益率①。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个IT业术语,它涵盖了方法学、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一种组织化的方式来帮助企业管理客户关系。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概念,它把管理理念和业务实践融合在一起,它继承了销售、定单管理、客户服务以及协调和统一在客户生命周期内与客户交互的所有信息。CRM帮助企业管理单个客户,通过快速响应和高效的服务建立同客户之间的牢固关系。 客户关系管理应用是一个前端应用工具,通过它能够很方便地捕捉、融合、分析和共享企业已有的和潜在客户的信息。此过程主要贯穿市场、销售和服务阶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客户,精确地定位客户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出的需求。CRM软件的实施主要有两个目标:第一,使得企业能更有效地定位、联系和赢得新客户;第二,使得企业与现有客户之间的关系更牢固。 CRM不是一个产品或服务,而是一种商业策略,通过它来有效管理企业客户关系,它为企业的每一个客户提供了一个完整的集成视图。 综合以上对客户关系管理的定义和有关文献可以看出:CRM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依据一定的商业规则形成的软件工具,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客户和留住客户,增强企业竞争力最终达到赢利的目标②。 2 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对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方法和实施做了多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功能和技术要求以及如何实现客户关系管理等。从信息的角度,客户关系管理的代表性的研究有:Hurwitz Group提出的CRM的六个主要的功能和技术要求;余军合,吴昭同(2000)提出的客户关系管理的三大基本功能;江波(2002)提出的客户关系管理的技术架构和典型功能以及技术实现;AMT网站客户关系管理研究小组提出的CRM系统具有的五大功能模块;以

企业人力资源成本word版

跨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在我国,人力资源被视为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由于人力资源的自身特点,造成了企业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去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和成本,而企业投入对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往往是从成本角度在报表上体现,因为企业发生的成本容易计量且耗费少,所以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目前既有实际操作性又有理论研究意义的课题。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人力资源会计的一个重要支点,而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保障成本和离职成本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要重点进行确认、计量、核算的。并且反映的信息可以为企业和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利的数据和账务处理,使企业正确做出决策。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分析和了解,根据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理论基础,首先简单介绍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在实际应用中所处的现状,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计量;账务处理 1 绪论 1 - 1 I 可题的提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越来越规范,绿色经济进入人们视野,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工业企业面临淘汰和转型,第三产业的崛起促使企业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应用需求加大。但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研究在理论界存在诸多分歧,而在实际应用中也没有发挥它相应的作用,因此,在需求与实际应用不成正比的情况下,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一门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理论基础、所处的现状、在应用中存在的六个问题 , 并相应的提出解决问题措施,以有利于更好地履行会计核算职能,实现单位价值最大化。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三产业的地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以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得到了逐步的提高,这就导致了企业需要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专业技术的人才。由于以前的理论不能对现在的经济现象做出相对符合现在实际情况的解释,所以出现了很多新型的经济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人力资本论和人力资产投资理论。现在,知识经济起着主导地位,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发展,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重要的因素,日益被企业所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投资更多的金钱在发展人力资源上,以期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获取更加优秀的人才为企业服务,还可以增强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 理论意义: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进行研究,弥补了传统的财务会计的缺陷,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被很好的引入到传统的财务会计中,这就使得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更加全面。另外,人力资本理论被导入到人力资源成本当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会计信息在经济方面的含义,也将人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