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流派资料

合集下载

地理学派

地理学派

• 既研究改善地理系统结构,达到生态学 上的最佳结构状态和提高生产效率;又 需考虑协调系统内部联系,改善和保护 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对地理环境的盲 目开发利用,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干扰 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和循环, 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研究使现代地理学 具有“生态化”的趋势。
• 近年来生态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理环境中诸要素 的整体效应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和意义。生态系 统内在结构中生产、消费、分解等功能的发挥 以及同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维持着动 态平衡状态和自然循环过程。任一生态系统中 这种状态和过程的破坏所引起的后果都不是孤 立的,会引起地理系统的链锁反应。
• 20世纪中叶,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将区域学 派思想推到一个更新的理论层次,堪称传统 区域地理学派理论的集大成者,代表作有 《地理学性质》《地理学性质和透视》。 • 哈特向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地理学历史出 发来阐述地理学的性质。其理论是:总结了 赫特纳的区域地理思想和索尔的文化景观发 生学见解,认为地理学就是研究地域差异的; 明确指出了地理学追求法则规律的统计方法的地理学分析学 科。现在泛指运用数学方法的地理学方法论学 科。 • 地理数量方法(quantitative methods in geography)指的是应用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 机技术进行地理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又称数量地 理学,曾被称为称计量地理学。地理数量方法发 轫于20世纪30年代,60年代前主要是一般的数 理统计,60年代起迅速发展,发展了地理系统 的数学模型和数学模拟技术,应用计算机和多元 分析方法等
• 本世纪初景观地理学在德国的兴起,标志着用发 生学的观点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划分地表类型并研 究其发展演变的近代地理学的诞生。景观一词源 于德语Landschaft,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和 某个限定性区域的双重含义。施吕特尔 (O.Schluter1872-1952)是德国景观学派的创始 人,他是从自然与人文现象的综合外貌角度来理 解景观,倡导景观研究作为地理学的中心问题, 探索由原始景观变成人类文化景观的过程。帕萨 格(S.Passarge)创造了景观地理学一词,于1913 年建立了一套地理学性质的景观学体系,强调对 分类要素的描述和解释。代表作有:《景观学基 础》和《比较景观学》,他还提出了城市景观、 空间景观等概念,力求完善景观形态与分类的解 释。

世界主要地理学家与地理学派

世界主要地理学家与地理学派

世界主要地理学家与地理学派世界上涌现过众多杰出的地理学家,他们为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不同的地理学派。

本文将介绍一些主要的地理学家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地理学派。

一、亚历山大·冯·洪堡与哥白尼地理学派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是德国的一位地理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被誉为现代地理学之父。

洪堡尤其注重揭示地理现象的普遍规律,鼓励科学实地考察和实地测量。

他的著作《自然地理描写》中详细描述了南美洲的地理特征和气候区域,强调了区域间的相互关联性和相似性。

洪堡的思想对后来的地理学派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他致力于提倡地理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研究方法,促进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

二、卡尔·拉特斯与地区地理学派卡尔·拉特斯(Carl Ritter,1779-1859)是德国的一位地理学家,以其对地区地理学的贡献著称。

他主张通过将地理现象放入特定的区域背景中,了解和研究地理问题。

拉特斯是现代地理学中首次明确将地理区域作为研究对象的人,他的著作《地理学基础》阐述了地区的概念和地理区域的内在联系,为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奥古斯特·洛什与人文地理学派奥古斯特·洛什(Auguste Comte,1798-1857)是法国的一位学者,提出了社会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理论。

他认为社会现象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所以地理现象也具有人文意义。

洛什的人文地理学派强调人类活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和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他的著作《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对人文地理学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四、维达尔与区域地理学派保罗·维达尔(Paul Vidal de La Blache,1845-1918)是法国的一位地理学家,他被誉为现代区域地理学的奠基人。

维达尔主张通过深入研究特定的地理区域来把握地理事实和地理规律。

了解地理学理论高中地理学习中的地理学派对比

了解地理学理论高中地理学习中的地理学派对比

了解地理学理论高中地理学习中的地理学派对比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是我们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地理学派,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来研究地理现象。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典型的地理学派进行对比,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理学理论。

1. 传统地理学派 vs 现代地理学派传统地理学派注重地理的分类和区域划分,强调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地域特点。

代表人物有伦宝、哈特和道金斯等。

他们通过系统研究地理中的地貌、气候和土壤等要素,提出了一系列地域概念和理论。

传统地理学派的研究方法主要以田野调查和实地观察为基础,强调对地理环境的客观认识。

现代地理学派则更加注重地理过程和地理模型的研究,强调对地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机制的理解。

代表人物有休斯特、霍布斯堡和哈维等。

现代地理学派采用更加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模型,通过建立假设和验证来推断地理问题的答案。

他们的研究重点更多地放在了人地关系和环境变化等方面。

2. 自然地理学派 vs 人文地理学派地理学不仅仅研究自然环境,也关注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和活动。

因此,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成为地理学派中的两个重要分支。

自然地理学派着重研究地球的自然要素,如地形、气候、植被等,对地球上的自然环境进行分类和描述。

自然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环渤海学派的郝书全教授和孙楚等。

他们通过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观察研究,深入探究了地球上自然环境的演化和互动。

人文地理学派则更加关注人类对地球的改造和利用,以及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代表人物有曼森、弗里德曼和波尔等。

人文地理学派主要从人类文化、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分析地理现象,并提出了一系列人文地理理论和模型。

3. 定量地理学派 vs 定性地理学派地理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可分为定量和定性两种,定量地理学派注重利用统计数据、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学模型等方法进行量化分析。

代表人物有提拉菲尔斯、丘基尔和惠特林等。

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及发展趋势

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及发展趋势

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及发展趋势一、概述1. 现代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流派进行介绍,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二、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流派2. 传统人文地理学流派传统人文地理学流派主要关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强调人类的地域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行为主义人文地理学流派行为主义人文地理学流派强调在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时,需要关注个体或裙体的行为模式、决策过程以及意识形态。

4. 结构主义人文地理学流派结构主义人文地理学流派则更侧重于分析社会结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强调社会制度和权力结构对地域性差异的形成和演变的作用。

5. 后现代人文地理学流派后现代人文地理学流派关注个体的多样性和主体性,强调个体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体验和感知。

6. 新人文地理学流派新人文地理学流派相对于传统人文地理学更加关注跨学科研究,强调地理环境、社会和文化的整合分析。

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7. 跨学科研究的加强随着社会发展和学科交叉的不断深入,现代人文地理学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研究,不断拓展研究领域,提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8.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支持,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的应用将成为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9. 参与式研究方法的兴起传统的人文地理学研究往往缺乏对当地居民的深入了解,而随着参与式研究方法的兴起,研究者更加注重倾听当地居民的声音,将他们的体验和需求纳入研究过程。

10. 全球化背景下的研究重点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将更加关注全球范围内的地缘政治变化、社会文化传播以及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

11.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渗透现代人文地理学在研究中将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渗透,探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之道。

12. 新兴议题的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新兴议题也日益成为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如城市化进程、社会空间重构、社会环境变迁等。

了解地球的地理学派与学说

了解地球的地理学派与学说

了解地球的地理学派与学说地球的地理学派与学说,是指关于地球形成、演变和特征等方面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

通过研究地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各个方面的特征和过程,地理学派与学说试图全面、系统地了解地球的本质和变化。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地理学派与学说,并探讨它们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一、现代地质学派与学说现代地质学派与学说主要包括:构造地质学、岩石地质学、矿床学等。

构造地质学关注地壳的构造与演化,研究地震、地壳运动等现象,揭示了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板块运动的重要性;岩石地质学则研究地球上的不同岩石类型的成因和演化过程,对揭示地球的历史和形成提供了重要证据;矿床学则关注地壳中的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对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自然资源地理学派与学说自然资源地理学派与学说主要研究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资源及其分布与利用。

其中包括水资源地理学、能源资源地理学、土地资源地理学等。

水资源地理学关注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水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以及水资源管理与利用问题;能源资源地理学研究地球上的能源资源类型、分布特点以及能源开发与利用等问题;土地资源地理学则研究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土地资源管理与保护等问题。

三、环境地理学派与学说环境地理学派与学说关注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其中包括生态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农业地理学等。

生态地理学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等问题,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调控;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四、人文地理学派与学说人文地理学派与学说关注地球上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与相互影响。

其中包括文化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

文化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类文化的相互关系,包括地理空间的符号和象征意义等问题;经济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包括产业分布、区域发展等问题;城市规划学研究城市规划与设计对人类生活质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学派与地理学说

中国的地理学派与地理学说

中国的地理学派与地理学说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中国,地理学派和地理学说起到了引领和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地理学派和地理学说,探讨其对地理学研究的贡献和影响。

1. 京派学说京派学说是中国地理学派中最具影响力的一支。

其代表人物包括王恩茂、傅作义等,在20世纪初提出了“中国地理学科的研究范围和方法”的观点。

京派学说强调人地关系的研究,注重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倡将地理学应用于国家和社会发展中。

2. 宿派学说宿派学说是中国地理学派中的又一重要流派。

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宿派学说逐渐形成,并成为中国地理学的重要学术思潮。

宿派学说注重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自然资源和地理格局的认识和利用。

3. 地理学四大理论体系中国的地理学说形成了四个重要的理论体系,分别是区域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

这些理论体系在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区域地理学是以地域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地理区域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特征,旨在理解区域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自然地理学关注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和演化,研究地理现象背后的自然科学原理,如地貌、气候、地震、植被等。

人文地理学强调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讨人类社会在地理环境中的适应和变迁。

这一领域涉及人类文化、经济、城市化等方面的研究。

地理信息科学是地理学与信息技术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地理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和应用,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总结起来,中国的地理学派和地理学说在推动地理学研究和学科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京派学说和宿派学说代表了不同的学术观点,丰富了地理学理论体系。

而地理学的四大理论体系则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了地理现象和问题,拓宽了学科的研究领域。

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的地理学派和地理学说将继续为地理学的繁荣与进步做出贡献。

第五章 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与主要流派

第五章  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与主要流派
第五章 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与主要流派
第一节 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第二节 地理学的主要思想流派
第一节 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金字塔型结构。三分法、三层次、三重性、三时段
三分法: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
三层次:部门地理、一级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综合经 济地理、综合人文地理)和二级综合地理学
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三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现代地理学
现代地理学科体系发展具有三 大特点:
重视地理学理论研究
重视应用地理学理论和方法研 究
以信息技术为特点的地理技术 发展迅速。
第二节 地理学的主要思想流派
一、区域学派 (一)近代地理学中的区域学派
早期的代表人物:赫特纳
主要思想:
1. 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是有局部差异的地球;
2. 提出了区域研究规范: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植被-自然资源 -定居过程-人口分布-经济方式-交通和政治分区;
③ 理论和计量革命将地理学变为“空间科学”的努力失败,人们又回到了 区域地理学研究的模式中。
一、区域学派
(二)现代地理学中的区域思想
1. 现代地理学中区域思想的特征: ① 对区域的认识深化,从区域形态差异分析转向系统分析;引入系统论思 想,从区域的结构、功能、过程中认识区域,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 息流角度分析区域结构特征和规律; ② 研究方法上,摒弃了传统地理的描述体系,大量应用模型,转向演绎方 法,形成区域系统研究体系; ③ 吸收了自然地理理论、景观学理论、区位理论、空间经济学理论、生态 学理论、人类行为理论、区域科学理论等相关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形成 了更高层次区域建设、区域开发理论思想。
二、景观学派
(二)现代地理学中的景观思想

世界地理中的地理学派与学科发展

世界地理中的地理学派与学科发展

世界地理中的地理学派与学科发展地理学是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多种学派。

这些学派代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在推动地理学的发展和深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个世界地理中的地理学派,并阐述其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一、环境决定论学派环境决定论学派是地理学中最早出现的学派之一,其核心观点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和美国地理学家爱伦·伯特兰。

他们认为,地理研究应该重点关注环境的物理特征和地理位置,这些因素决定了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和人类活动的发展模式。

环境决定论学派的理论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促使地理学家深入研究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了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区位论学派区位论学派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地理学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雷策尔。

该学派认为地理位置是决定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区位论学派研究了地理位置对交通、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地段因子”的概念。

区位论学派的出现拓展了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使地理学从自然环境扩展到了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区域发展。

这一观点对城市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等实践领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人文地理学派人文地理学派强调人类活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将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研究的核心问题。

代表人物包括美国地理学家彼得·戴维森和英国地理学家大卫·哈维。

人文地理学派主张通过人类行为、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来解释地理现象的形成与变化。

人文地理学派的出现使地理学逐渐从关注地理环境转向了人类社会,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一学派的理论观点对于理解城市化、文化地理、社会地理等领域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四、区域地理学派区域地理学派是较为综合和综合性的一种地理学派别,关注地理现象的区域差异和区域特征。

第六章地理学的传统与流派分解

第六章地理学的传统与流派分解

• • • • •
(二)中国古代地理学
中国古代地理学在世界上是居于领先地位, 为世界地理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秦汉以前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周易· 繫辞》。 最早的地理著述:《山经》、《禹贡》等 我国的地图起源也很早,并广泛应用于管 理疆土、户籍、贡赋和战争。
秦汉——明清时期 广泛的地理实践: 张骞、班超、法显 、玄奘 、郑和等 丰富的地理著作和地理典籍: 《水经注》、《梦溪笔谈》《徐霞客游记》 等地理著作。 方志。 先进的测量绘图技术: 古代大地测量、裴秀的“制图六体”、近 代采用西方的测量技术 进行经纬测量。
(四)中国近代地理学
张相文: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开创近 代中国地理教育 竺可桢: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者。 我国近代地理学著名地理学家:翁文灏、 任美鄂、林超,涂长望、曾世英,胡焕庸 王庸、李旭旦、谭其骧等。
赫特纳
拉采尔
道库恰耶夫
特罗尔
竺可桢 戴维斯 索尔 麦金德
近代地理学家
三 现代地理学
(一)理论革命与计量革命 谢费尔对例外主义方法论的挑战
理论革命、计量革命的形成与发展 主要学派:华盛顿学派,剑桥学派,隆德 学派。 特征:方法论上接受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法 论。强调定量研究,模型分析。认为地理 学是空间科学。
(二)行为革命
行为革命的产生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地理学界,尤 其是西文地理学界,掀起了行为地理研究 热 行为革命的源头出自美国,主要代表人 物有奥尔逊、哈维、沃尔帕特哈格斯特朗、 段义孚等。
洪堡绘制的世界第一张等温线图表面 作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把地理学从博 物学、一般的自然科学中分立出来。 最早阐述人地关系和地理学的综合性与 统一性,奠定了人文地理学基础。 倡导地理因果关系研究、比较研究和形 态研究。 著有《地学通论》《欧洲地理》等著作。

世界地理的地理学家与地理学派

世界地理的地理学家与地理学派

地理学派的研究成果概述
地理学派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地形学、气候学、水文学、土 壤学、生物地理学等。
地形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 结构、成因和演化规律。
气候学:研究地球大气层的物理、 化学性质,以及大气与地表之间 的能量、水分和动量交换。
水文学:研究地球上水的运动 规律、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土壤学:研究土壤的组成、性 质、分布和利用。
生物地理学:研究生物与环境 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在地理 空间上的分布和演化。
地理学派的代表性著作和论文
地理学派的主要研 究成果:地图学、 气候学、地貌学等
代表性著作:《地 理学原理》、《地 图学》、《气候学》 等
代表性论文:《地图 学的发展》、《气候 学的研究》、《地貌 学的应用》等
研究成果的应用: 在地理教学、科学 研究、环境保护等 领域的应用
地理学派的学术贡献和创新点
地理学派的研究 成果:包括地形、 气候、植被、土 壤、水资源等方 面的研究
学术贡献:为地 理学的发展做出 了重要贡献,推 动了地理学的进 步
创新点:提出了 新的地理学理论 和方法,如地理 环境决定论、人 地关系理论等
对实际应用的影 响:为城市建设、 资源开发、环境 保护等方面提供 了科学依据和指 导
地理学派的发展历程
古代地理学派: 以古希腊、古 罗马等古代文 明为代表,注 重地理知识的 积累和传播。
中世纪地理学 派:以欧洲中 世纪教会为代 表,强调地理 知识的宗教意 义和神秘性。
近代地理学派: 以15-18世纪 的欧洲探险家 和地理学家为 代表,注重地 理探险和地图 绘制。
现代地理学派: 以19-20世纪 的地理学家和 学者为代表, 注重地理学的 科学化和系统 化。

地理学派

地理学派

区域地理理论应用实例 ——增长极理论
定义: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 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 这些地区的发展。 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 perroux)提 出,许多区域经济学者将这种理论引入地理空间,用它来解 释和预测区域经济的结构和布局。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 尔(j.b.boudeville)将增长极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理论中, 之后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john. frishman)、瑞典经济学 家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 (a.o.hischman)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 一理论,使区域增长极理论的发展成为了区域开发工作中的 流行观点。
哈特向的主要思想
地理学就是研究地区差异的。地理学的目的是提供地球 表面上变异特征的正确的、有规则的和合理的描述及解释, 描述包括对未来的推测,是对动态过程的综合描述。指出地 理学追求法则规律的局限性,受其学科性质的束缚。 认为研究 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圈所构成的 地表区域特征。专论地理学是地理学研究的起点,区域地理 专论地理学是地理学研究的起点, 专论地理学是地理学研究的起点 学是地理学研究的终端。 学是地理学研究的终端。他不赞成把地理 学先分为自然和 人文两部分后再分别加以研究的做法。他指出地理工作者应 从长期以来的人文现象与非人文性的相关性的探索中解脱出 来,应着眼于区 域特征去展开研究工作,提出了“论题地理 学”的思想,可以说哈氏将区域范式理论研究推到了高峰 将区域范式理论研究推到了高峰。 将区域范式理论研究推到了高峰
区位学派
主要思想:区位空间学派从经济学原理出发, 主要思想 以研究“成本—利润”关系的空间效应为中 心,注重研究距离衰减和空间相互作用规律。 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有德国的J.H.杜能、A.韦伯、W. 克里斯泰勒、A.廖什和美国的W.艾萨德等人。

中国地理学家与地理学派

中国地理学家与地理学派

中国地理学家与地理学派中国地理学家为中国的地理学做出了许多卓越的贡献,并形成了不同的地理学派,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国地理学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所代表的地理学派。

一、范文明范文明(1897年-1976年)是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对地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领域。

范文明以其对地貌地形的研究而闻名,他发表了大量有关国土地貌的著作和论文。

范文明提出了著名的“中国科学院三角洲地貌学说”,深入研究了中国的河流泥沙析出、河口演变等现象,对中国的水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范文明还以其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研究而广为人知。

他提出了“人的积极转化是塑造自然地理气候的决定性因素”等观点,强调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毕昇毕昇(1922年-2019年)是中国的著名地理学家,被誉为“中国农业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的农业地理学和农村发展问题。

毕昇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国农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提出了“农村要产业化,工业要乡镇化”的观点,强调了农业和工业的互动发展,推动了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

此外,毕昇还致力于中国农村发展模式的研究。

他提出了“区域集聚、资源整合、创新驱动”的农村发展模式,为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吴传钧吴传钧(1929年-)是中国地理学家中备受推崇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区域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的区域地理学和城市发展问题。

吴传钧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和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了中国城市的空间组织和区域发展规律。

此外,吴传钧还致力于中国的城市分级研究。

他提出了“重点城市群”、“主导城市”等概念,为中国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

综上所述,中国地理学家为中国的地理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六章地理学的传统与流派

第六章地理学的传统与流派

钱学森的地理科学思想 地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跨学科 的科学,有统一的研究对象即地球表层。 地理学是一个大科学体系,具有基础理论、 应用理论、应用技术三个层次。
(五)信息革命
三S系统 遥感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数字地球
第二节 地理学思想流派
一、区域学派 二、景观学派 三、环境生态学派 四、空间学派 五、社会学派
2、景观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0世纪初景观思想的提出:
• 道库恰耶夫的自然地带说 • 施吕特尔把“景观”作为地理学术语提出,并 倡导景观作为人的地理学的中心问题,探索由 原始景观变成人类文化景观的过程。(1906) • 帕萨格提出景观地理学思想(1913)。他特别 重视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侧重于人地相互作用 对景观形成的影响的研究。
(一)理论革命与计量革命 谢费尔对例外主义方法论的挑战
理论革命、计量革命的形成与发展 主要学派:华盛顿学派,剑桥学派,隆德 学派。 特征:方法论上接受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法 论。强调定量研究,模型分析。认为地理 学是空间科学。
(二)行为革命
行为革命的产生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地理学界,尤 其是西文地理学界,掀起了行为地理研究 热 行为革命的源头出自美国,主要代表人 物有奥尔逊、哈维、沃尔帕特哈格斯特朗、 段义孚等。


区域学派
是最古老的以对地表各种现象进行记载、描 述为特征的传统的产物。 在近代地理学中,把地域分异论引入区域的 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研究,使区域地理研究达到 顶峰。 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学派开始受到挑战, 逐步与地域的空间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变化过 程联系起来,通过区域整体结构的能流、物流 与信息流的分析研究区域各要素的变化规律。

人文地理的地理学派流派

人文地理的地理学派流派

人文地理的地理学派流派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活动和影响。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人文地理学涉及到众多的流派和学说。

本文将介绍几个主要的人文地理学派流派,包括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研究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化地理学关注人类的文化特征、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如何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例如,文化地理学家研究不同地区的宗教信仰、语言、建筑风格等文化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如何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

通过研究文化地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塑造作用。

行为地理学是另一个重要的人文地理学流派,它关注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和决策过程。

行为地理学家研究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感知、认知和行为反应。

他们关注人类在空间中的移动、地理位置选择、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行为。

例如,行为地理学家可以研究人们为何选择某个地点建立居住点,或者为何选择某个路径进行旅行。

通过研究行为地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决策过程。

社会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它关注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在地理环境中的空间分布和影响。

社会地理学家研究社会群体的组织形式、社会地位和社会互动如何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例如,社会地理学家可以研究城市中不同社会阶层的分布情况,或者研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

通过研究社会地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关系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政治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它关注政治力量和政治行为在地理环境中的空间分布和影响。

政治地理学家研究政治组织、政治决策和政治行为如何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例如,政治地理学家可以研究国家边界的形成和变化,或者研究不同地区的政治体制和政治力量的分布情况。

通过研究政治地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政治力量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综上所述,人文地理学涵盖了多个流派和学说,包括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

中国地理学派

中国地理学派

中国地理学派中国地理学派,是指中国地理学领域内独具特色的学派和学术思想体系。

自古以来,中国地理学派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重要的贡献和影响。

本文将以地理学派的历史发展、学术特点和学派思想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历史发展中国地理学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中国,地理学蓬勃发展,先贤们对中国的山川地理和地理环境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这些学者不仅精通地理知识,而且具备优秀的文学功底,善于运用诗词等文学形式表达对地理的感悟,形成了丰富独特的地理学思想,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地理学派。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地理学派逐渐形成和发展。

宋代的郦道元提出了“天下为一家”的观点,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为后来的地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明代的徐霞客则通过实地考察,积累了大量珍贵的地理数据,开创了地理实地考察的先河。

清代的赵九章提出了“地势变化论”,将地质力量引入地理学研究领域,对中国地理学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到了近代,中国地理学派更加凸显了自己的特色。

潘维诗、侯适之等学者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系统的地图制作,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

20世纪,李秉堃、范文瀛等学者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地理学派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观点,为中国地理学派奠定了基础。

二、学术特点中国地理学派具有以下学术特点:1.综合性:中国地理学派注重整体性研究,力争从地理环境、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多个维度全面把握地理现象,深入剖析地理背后的关系和规律。

2.实证性:中国地理学派重视对地理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和观察,积累大量的实证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手段进行科学研究,提高地理学研究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3.继承创新:中国地理学派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探索。

学者们既注重对古代经典著作的研究和继承,又积极吸收国外地理学派的先进理论和方法,推动了中国地理学派的发展和进步。

4.应用导向:中国地理学派注重地理学研究的实用性,致力于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和支持。

通过对地理环境的综合分析和评估,为资源利用、城市规划、生态保护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世界的地理学家与地理学派

世界的地理学家与地理学派

世界的地理学家与地理学派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和人类与地球相互关系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众多地理学家和地理学派相继涌现,不断推动地理学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世界知名的地理学家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地理学派。

一、亚历山大·冯·洪堡与区域地理学派亚历山大·冯·洪堡是德国地理学家、自然科学家和探险家,也被誉为现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对地球各个领域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区域地理学派的观点。

他强调地理学应该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研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互作用。

这种方法为后来的地理学家提供了启示,并对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卡尔·劳特斯与人文地理学派卡尔·劳特斯是英国地理学家,被公认为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他将研究重点从自然地理转向人文地理,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劳特斯提出了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通过对人类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弗里德里希·拉策尔与景观地理学派弗里德里希·拉策尔是德国地理学家,提出了景观地理学的理论。

他认为地理研究应该关注地球上各种景观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拉策尔认为景观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通过研究景观可以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景观地理学派的出现拓宽了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加深了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四、托罗普与行为地理学派托罗普是美国地理学家,被誉为行为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强调地理研究应该关注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托罗普提出了“行为空间”和“认知地图”的概念,通过对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的定量研究,揭示了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感知和运动的规律。

五、默勒-忒伦与地理信息系统默勒-忒伦是加拿大地理学家,被认为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先驱之一。

他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并将它应用于地理学研究。

地理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数据处理方法,将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和空间分析,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世界的主要人文地理学派和理论

世界的主要人文地理学派和理论

现代的人文地理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法:运用数学方法对人文现象进 行数量分析和计算,以揭示其内在规律和 变化趋势
定性研究法:通过深入观察、访谈、参 与观察等方法,对人文现象进行深入理 解和解释,以揭示其内在意义和价值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和分析文献资料, 对人文现象进行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和比较, 以揭示其发展规律和趋势
人文地理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旅游规划中需要考虑当 地的文化、历史和社会 背景,人文地理学提供 了相关理论和方法。
人文地理学可以帮助规 划者更好地理解旅游目 的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 背景,从而制定更具吸 引力的旅游产品。
通过人文地理学的应用, 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旅游目的地的文化遗产, 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
Part Two
人文地理学理论
文化地理学理论
文化地理学定义:研究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演变及其与环境 相互关系的学科。
文化区:文化现象相似性和连续性的区域,反映文化的区域特征。
文化景观:人类在地表上的文化现象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 化。
文化生态学:研究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强调文化与环境 的相互影响和适应性。
人文地理学的跨学科研究展望
地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发展 地理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的研究 地理学与社会学的融合:城市社会学和人口地理学的研究 地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区域经济和空间经济的研究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影响与价值
促进可持续发展: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 展目标。
经济地理学派关注 经济发展与地理环 境的相互关系,研 究产业布局、城市 发展等议题。
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

地理学的流派

地理学的流派

地理学的流派二次大战后,尤其是从60年代起,西方人文地理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连续不断地朝多元化发展。

这些变化从基本上改变了西方人文地理学,尤其是区域地理研究的性质,使人文地理由战前孤独地在内部自行演化,转变为战后与其他社会科学的互动,并从经济学、社会学与政治学引进了一些新观念。

此一转变大大地丰富了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也相当程度地提高了其学术地位,基本上将人文地理学从以前侧重于区域描述,改变为现在的对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及人与地点或地方关系的诠释[1]。

英国的著名地理学家约翰斯顿(R.J.Johnston),从哲学角度曾将80 年代的西方地理思想流派归结为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结构主义,国际地理学界对人文主义地理学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2]。

标签:人文主义地理学;地理学学派;认识论一. 基本概念人文主义,顾名思义,也就是讨论个体的、个性的(人)与集体的人(文)发展变化的思想或学问。

段义孚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是一种基于人文主义地理哲学的学派,它不属于系统地理学的任何学科分支,“它既非自然地理学、又非经济地理学或人文地理学”[3]。

二. 研究背景人类对人文内容及其精神选择的历史与人类对确定性的渴望有关,柏拉图是开启人类选择与放弃并行历史的先行者。

西方科学有一种称谓叫“视觉中心主义”(Ocularcentrism),其涵义是,人类的五官是认知的来源,但眼睛是最明亮的,这是古希腊哲人的意见。

柏拉图接受了这一意见,但他对眼睛作了区分:对应现实世界的肉体之眼和对应理念世界的心灵之眼,并将后者视为可靠知识的来源。

最终,人类的认知开始了选择与放弃并行的道路,(心灵的)眼睛成为了唯一可以依赖的认知工具,其他“四官”是不足为信的。

柏拉图的选择最终导致了人类这样那样的选择,最终缔造了“完美无缺”的科学理性主义——一种单一的却无可质疑的态度。

现代人文主义地理学兴起于于20世纪60年代末,此时欧美国家正值社会矛盾尖锐,亟待转型的关键时期,正如文艺复兴之于反对神学运动一样。

地理学流派

地理学流派

应用--区位决策研究上
以选择一家汽车制造厂的区位为例。 区位理论----生产条件、市场和运输条件 结构主义的方法---社会、政治和道德问题。
方法论:
在研究地理事物时,强调整体性的研究,反对孤 立局部的研究 强调认识地理事物的内部结构,反对单纯认识外 部现象 强调内部地理要素研究,忽视或否定外部因素的 研究 强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作用,忽视或否 定人的主观能动性 强调共时性研究,反对历史性研究
结构主义地理学的这些基本方法论, 在人文 地 理学的研究中, 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如排斥局 部,外部、历史的研究, 以及完全否认人在社会、历 史中的影响作用, 这些都是片面或不正确的, 由此也 受到了部分地理学家的批判和抵制。但即使是最坚 定的实证主义或人文主义地理学家也不得不承认: 结构主义的方法在对很多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中有其 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其重要性不可抹杀 。
地理学的流派
战后人文地理学经历了四个阶段:
经验主义思潮
实证主义思潮
人文主义思潮 结构主义思潮
1960年以来,形成了顺次推进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并独 有系统的12个体现“思潮”的研究方法:
经验主义方法; 实用主义方法; 实证主义方法, 行为主义方法 现象学方法 存在主义方法 理想主义方法 马克思主义方法 唯物主义方法 后现代主义方法 后结构主义方法 女性主义方法
的普遍结构中去寻找。
核心--基于分析的方法。当面对复杂的现象时,寻
找其构成要素、要素间的关系与秩序,从而形成结构, 认识事物的整体。
与地理学的结合
结构主义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以前,是现代西方地理学 三大流派之一,在地理研究过程中强调整体性 的研究,反对孤立局部的研究;强调认识地理 事物的内部结构,反对单纯认识外部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学的流派
战后人文地理学经历了四个阶段:
经验主义思潮
实证主义思潮
人文主义思潮 结构主义思潮
1960年以来,形成了顺次推进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并独 有系统的12个体现“思潮”的研究方法:
经验主义方法; 实用主义方法; 实证主义方法, 行为主义方法 现象学方法 存在主义方法 理想主义方法 马克思主义方法 唯物主义方法 后现代主义方法 后结构主义方法 女性主义方法
有很大的独立性。至80年代中期,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
和不足,结构主义地理学派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冷落,甚至进入 低谷,需要寻找新的发展途径。

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复兴——20世纪90年代以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了结构主义地理学发展的第二
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人文地理学不再直接接受来自结构主义 的哲学思潮,而是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论在人文地理学中扮演重 要角色,如艾米(A. Amin),格雷厄姆(S. Graham)等具有 国际影响的地理学家的工作等(A. Amin & S. Graham, 1998)。
结构主义地理学
结构主义思潮:
结构主义哲学思潮最早产生于20世纪初的欧洲,盛行于 20世纪的60年代。它不仅取代了二次大战以来统治法国长达20 年之久的存在主义哲学,而且广泛渗透到语言学、人类学、社
会学、历史学、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
特性:
对所观察现象的解释不能只通过对现象的经验研
究得出,而必须在支持所有现象但又不能在其内部辨认
方法论:
在研究地理事物时,强调整体性的认识外 部现象 强调内部地理要素研究,忽视或否定外部因素的 研究 强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作用,忽视或否 定人的主观能动性 强调共时性研究,反对历史性研究
结构主义地理学的这些基本方法论, 在人文 地 理学的研究中, 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如排斥局 部,外部、历史的研究, 以及完全否认人在社会、历 史中的影响作用, 这些都是片面或不正确的, 由此也 受到了部分地理学家的批判和抵制。但即使是最坚 定的实证主义或人文主义地理学家也不得不承认: 结构主义的方法在对很多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中有其 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其重要性不可抹杀 。
的普遍结构中去寻找。
核心--基于分析的方法。当面对复杂的现象时,寻
找其构成要素、要素间的关系与秩序,从而形成结构, 认识事物的整体。
与地理学的结合
结构主义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以前,是现代西方地理学 三大流派之一,在地理研究过程中强调整体性 的研究,反对孤立局部的研究;强调认识地理 事物的内部结构,反对单纯认识外部现象。
应用--区位决策研究上
以选择一家汽车制造厂的区位为例。 区位理论----生产条件、市场和运输条件 结构主义的方法---社会、政治和道德问题。
形成与发展:
结构主义哲学思潮的大融合——20世纪50年代至 80年代中期
代表人物:皮特· 克鲁泡特金(Peter Kropotkin)和埃利兹·
雷克白(Elisee Reclus)(R. J. Johnston, 1986) 在这一阶段,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哲学中的结构主义思潮对 人文地理学的直接影响很大,是结构主义各思潮观点和体系与 人文地理学的融合阶段,但每个思潮和体系所产生的影响又具
结构主义地理学的地位:
结构主义地理学、实证主义地理学和人文主义地 理学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实际上, 结构主义地理 学就是针对50—60 年代的实证主义地理学的缺憾而 发展了起来的。而哲学中的结构主义则是以反人文主 义( 如存在主义) 的最初面目出现的, 在人文地理学中 的表现则是, 结构主义地理学与人文主义地理学观点 及研究方法针锋相对。结构主义地理学试图通过一种 较为科学的方法研究地理现象,以取代以存在主义、现 象学为哲学基础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并取代实证主义地 理学在人文地理学中的统治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