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新取向——人本主义教育观

合集下载

以校为本 以人为本 以师为本——当前我国教师继续教育革新与发展取向研究

以校为本  以人为本  以师为本——当前我国教师继续教育革新与发展取向研究
作者简 介 :王玮 ,男 .浙江省 富阳市教 师进修学校 高级讲 师。研究方
向:语盲文学学 .教师教育学。
新成 果 ,站在学 科知识的最前沿 ,使 自己永远 立于不 败 之地 ,进而使 自己实现 由实践 型教师 、经验 型教师

2 1 年第7 总第1 8 0’ 期 8 期 探与践锫 Fra bibliotek 实 I 镶 礴
1理 论 学 习 .
有效的教学实 践必须要有现代 教学 理论的支撑 。 学习型社会 的形 成 ,使得终 身学 习、学 习改变命运的
的 。 作为 教 师培 训机 构 ,更应 该加 强 对我 国教 师继 理 念深入人心 。作为担负 着教书育人这 一神圣职责的 续 教 育革 新 与发 展取 向的研 究 。 当前 我 国教 师继续 教 师更应 该 努 力学 习 、学 会学 习、善 于学 习 。可以 说 ,学习是教 师专业发展 的基础 。 “ 身学 习” 已列 终 入 教师职业道德规 范。教 师应不 断学 习学科研 究的最
作用 。因此 ,改革教 师继续 教育 ,使其更好地 促进教 师专 业 发展 ,几乎 成 为世界 各 国教师 继续 教 育领 域
的一 种 政策 选择 。美 国主 要是 从 “ 定 教师 的教 学 制 取 多种 培训措 施 ” 这三 个方 面 来改 革 教 师继续 教 育

以师为本 :我国教 师继续 教育革新与发展的
( ) 究教 师培 训 的 有 效模 式 一 研
展 ” 、 “ 强 ‘ 中小学 校 为基 地 ’的师 资培 训模 加 以 教 师 专 业 发 展 规 律 具 有 八 大 要 素 , 即 做 好 职 式 ”和 “ 实施教师绩效 评价 制度” 这六个方面来改革 业 规 划 、加 强 自身 学 习 、做好 本职 工作 、优 化教 育 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 实 践 、加 强 团结 协 作 、加 强 师德修 养 、加 强 教 育反 我 国 党 和 政 府 高 度 重 视 教 育 现 代 化 ,把 教 育 思 和提 升 科研 水 平分 别 是教 师 专业 发 展 的前 提 、基 现 代化 提 到科 教兴 国和可 持续 发 展 的战 略高 度 来认 础 、基点 、途 径 、条件 、核 心 、关 键 和标 志 。继 续 识 。尤 其是 高 度 重视 作为 教 育现 代化 一 个关 键性 工 教 育革 新 与发 展 应根 据 教 师专业 发 展规 律 的 八大 要 程 的教 师继续 教 育 工 程 。 1 9 年 9 ,教 育部 制 订 素 ,围绕 “ 论 学 习” 、 “ 99 月 理 实践 内化 ” 、 “ 反思提 高 ”和 “ 创新 发 展” 这 四大 方面 去 制 定培 训 目标 、 教育部制订并颁 布 ( ( 中小 学 教 师 继 续 教 育 工 程 方 设 置培 训课 程 、选 用 培 训方 法 、开 展培 训 活动 ,完

论人本主义课程观及其启示

论人本主义课程观及其启示

(论人本主义课程观及其启示摘要:人本主义课程范式是针对结构主义课程范式对课程教学的主体“人”的忽视与压抑而提出的,其主要理论观点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形成了独特的以人为本的课程观。

突出表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

本文对此进行深入探讨,达到有效借鉴,以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人本主义课程观;以人为本;启示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高度关注和重视,许多教育家把课程称作“教育事业的心脏”。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在课程发展自身规律的制约下,课程理论的演变作为课程改革的引导力与推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改革是为了使课程教学的主体——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而且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也需要研究者、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配合,这就必须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

因此,“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对我国课程改革具有借鉴与指导的意义。

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产生背景(一)历史背景20世纪70年代,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和实践受到人们严厉的批评,一些结构主义课程论者也进行了自我批评。

学科结构课程造成了的新的分离与专业化,摒弃了学习者的生活以及广泛的社会情境的要求,将重心放到一些抽象的知识上了。

认为“强调探究——发现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无非是强求学习者学习抽象的问题与教材,脱离了许多学习者的现实世界。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创立者布鲁纳也认为应该少谈学科的结构,多谈“学习者和他的学习结构”,并指出结构课程缺乏“人性化”“人本化”。

于是,“人本化”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兴起。

(二)`(三)心理学背景——第三思潮人本主义课程的心理学基础是马斯洛的“第三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逻辑起点与弗洛伊德一样,吸收了精神分析学派的本能决定论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派生人的价值。

但是就具体对人的本性的看法而言,则与弗洛伊德截然相反,认为人的本能只是人的一种潜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重视后天的环境的作用,而这种潜能不仅仅是动物性的本能,还具有社会性和创造性。

如何贯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如何贯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如何贯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重视人的尊严、自由和平等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具有理性、责任和创造力的个体,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

贯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标。

重视个体需求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于重视个体的需求和尊重个体的差异性。

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注重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需求和能力,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培养责任感和社会意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教育者应该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发展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承担感和参与意识。

倡导尊重和包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倡导尊重和包容。

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文化和生活方式,培养他们的包容心和多元文化意识。

在教育实践中,应该避免歧视和偏见,创造公平公正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潜力。

培养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提倡培养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育者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力,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勇于探索。

同时,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地看待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贯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教育者需要不断深化自身素质,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同时,整个社会也需要共同努力,为教育提供更多资源和支持,共同营造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只有在贯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每个个体都能够充分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愿我们共同努力,实现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落地生根,让教育成为每个人成长的良好土壤。

对新课改“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理念的几点理解

对新课改“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理念的几点理解

对新课改“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理念的几点理解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先后进行了八次课程改革。

新课改就是目前仍在实施中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在时间序列和内容逻辑上, 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核心价值理念的直接思想来源应是 20世纪 8 0 年代初就已经提出来的素质教育。

在今天看来, 素质教育所蕴涵的核心价值理念正是“以人为本”。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

这样的目标表述就高度概括了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核心价值理念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指明了我国发展的动力和目的, 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是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关键一环。

本人查阅了若干文献,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认真理解。

一、“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人文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在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等的思想是一致的。

它肯定人的价值,肯定现世人生,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强调人的经验和实用理性。

这种理性注意力更为集中在人如何安身立命之上,主要是从实际经验出发,体悟世界和人生的意义;就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也缺少科学、数学理论和形式逻辑,只是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维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在很多情况下,这个“人”是群体化的、普遍意义的人,没有太多个体的因素,更不是西方“人本主义”的个人。

现阶段“以人为本”的内涵和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这种理念把现实的“人”作为社会主义的主体和中心,以满足现实的人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里就突出了每个人的发展,在群体中还注重每个个体的全面发展,人具有了更加个性化的意义。

二、“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人权,以人为目的。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特训202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特训202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特训最新版(二)1、简答题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参考答案:参考解析:(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2、判断题谈话法就是启发式,讲授法就是注入式。

参考答案:错误本题解释:参考答案:错。

参考解析:①谈话法和讲授法是两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启发式和注入式是两种对立的教学指导思想,即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体系。

②谈话法既可能是启发式,也可能是注入式;讲授法既可能是注入式.也可能是启发式。

讲授法如果是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那么这种讲授法就是启发式讲授法。

在谈话法中,如果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知识经验,或者简单得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回答,那么这种教学就是枯燥、乏味的,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无启发可言。

③衡量一种教学方法是启发式还是注入式,关键是看教师运用方法所体现出来的教学思想,能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而不能单凭形式作出判断。

3、单选题“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这句话反映的是A:启发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系统性原则参考答案:B本题解释:【答案】B4、单选题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oA:多样化B:专业化C:单一化D:崇高化参考答案:A本题解释:【答案】Ao解析: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5、单选题教学评价的主要理论依据不包括A:多元智能理论B:建构主义理论C:后现代主义理论D:人本主义理论参考答案:C本题解释:参考答案:C o参考解析:暂无解析,请参考用户分享笔记6、判断题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 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连结的过程。

参考答案:正确本题解释:参考答案:对。

7、单选题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传递的主要信息是A:教学媒体B:教学环境C:教学理念D:教学内容参考答案:D本题解释:参考答案:D o参考解析:教学内容是指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识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新课改的三观

新课改的三观

新课改的三观新课改是指新的课程改革,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在新课改中,三观是重要的教育理念,下面将从人本主义、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新课改的三观之一是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体权利的尊重。

它强调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和心智成长,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为的全面发展。

在新课改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提倡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人本主义还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倾听学生的声音,重视学生参与决策和管理。

通过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新课改的三观之二是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强调的是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培养和平衡发展。

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科知识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此外,新课改提倡跨学科的教学和学科的整合,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全面发展还包括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育健康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提升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最后,新课改的三观之三是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新课改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道德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

此外,新课改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和服务社会。

通过社会责任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培养学生成为有用之才,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新取向——人本主义教育观

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新取向——人本主义教育观
即促进者 ” , 来 帮助 学 生 学 会 学 习 、 提高能力 、 促进 成长 , 能 够 独 自面对 和 处 理 自我 成 长 发 展 中 的 困 惑 和 难 题 :教 师 在 教 学过 程 中 以充 分 尊 重 学 生 的 人 格 为 根 本 点 , 以满 足 学 生
马 斯 洛 是人 本 主义 教 师 观 的 代 表人 物 。 马斯洛主张“ 以
二 、马斯 洛 的 教 师 观
内趋 力 是 他 最 大 限 度 地 实现 自身 各 种 潜 能 的倾 向@ ; 学 生具 有 独 立 的人 格 、 独 立 的思 想 . 是 不 断成 长 发展 的 有 主 观 能 动
性 的个体 . 进 而主 张“ 自由学 习— — 有 意 义 的学 习 ” 、 “ 教 师
( 内江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思 政部 。 四 川 内江 6 4 1 0 0 0 ) [ 摘 要] 随 着 竞争 日渐 激 烈 与 残 酷, 知识 经 济 显现 端 倪 , 在 当 前 的 形 势 下, 我 国的教 育 正 遭 受
着 巨大 的 挑 战 。一 个 国 家的 兴 盛繁 荣 . 一 个 国 家 能 否 可持 续 发展 , 教 育 改 革 已成 为 关键 性 和 决 定
性 的 要 素 。 而我 国教 育 改 革 的 着 力 点在 于革 变传 统 的 教 师教 育 观 念 . 树 立 与 新 时 代 相 适 应 的 教 师 观 。人 本 主 义教 育 观 念 为 改革 我 国传 统 的 教 师教 育 观 雪 中迭 炭 , 帮 助 我 们 重 新 思 考 和 解 读 教

体地位 . 帮 助 学 生 学 会 对 自 己进 行 “ 个性 化” 的 自我 评 价 , 同 时主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情感化 ” 。 教 师 在 教 学 过 程 中要 充 分 发 掘 学 生 的 潜 能 和 创 造 力 ,把 学 生 知 识 的 获 得 和 其 它 各 种 能 力 发 展相 结合 , 最 终 帮 助 学 生 获 得 自我 实 现 9 2期)

浅析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及其在我国当代教育的适用现状

浅析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及其在我国当代教育的适用现状

浅析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及其在我国当代教育的适用现状【摘要】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以尊重和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对我国当代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人本主义价值观体现在注重个体发展、尊重学生需求等方面。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体制限制,人本主义教育在我国仍面临着挑战。

我们需要更好地发掘人本主义教育的启示,同时引入更多的人本主义元素,以提升我国教育的素质和水平。

未来发展中,我们应该加强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实践,为我国当代教育注入更多人文关怀,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我国教育、核心价值观、体现、启示、支持、限制、挑战、借鉴意义、发挥作用、当代教育、未来发展1. 引言1.1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定义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一种以人为本、尊重个体、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

它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和多样性,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人文精神和社会情怀的人才。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认为,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的潜能和特点,教育应该尊重和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通过实施人本主义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也逐渐得到认可和普及,对促进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2 人本主义在我国教育中的影响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在我国教育中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

人本主义倡导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

在我国教育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并提倡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倡导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我国教育引介人本主义教学观的历史背

纵观历史,我国自古提倡的儒学教育也 可以说是一种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无论是孔 子的“有教无类”,董仲舒的“性三品”, 魏晋的“玄学”,还是宋明理学所探讨的 “礼”和“性”,都是关注“人”的本身, 但明显偏重道德修养的自省。它不像西方人 本主义教育那样关注人的权利和自由、注重 自然科学的教育。因而,在这种儒学教育下, 古老的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未能一直站在 科学技术的顶峰。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缘起 二、人本主义教学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三、人本主义教学观的内涵 四、人本主义教学观的特点 五、人本主义教学观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六、前景展望
人本主义教学观
在教学内容上,主张重视道德教育,重视学 生的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教育;
20世纪70年代后
出现了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从外在于人本身发展的 目的出发,片面强调分数、升学的价值,注重知识 的灌输和机械训练,忽视智力开发、个性张扬和对 社会生活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成了教育和考试的 “机器”。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教学关系被简单化为:我讲 你听,我问你答的单向活动;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 是灌输一接受;学生学习方式是听讲—背诵—练 习—再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被充分地挖掘,而学 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很难体现,学习的独立性、主动 性、创造性丧失
第三,简单化,存在“假性”改 革。这是许多教师在教学改革初期易 犯的错误。
第四,形式化,学生主体地位没 有真正确立。这是人本主义教学观在 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最多最主要的 问题。
第五,过于追求以学生为本。
六、前景展望
如上所述的种种问题,我们看到,新型的教学观念 和教学方法,并不是马上就能得到普遍的认同和接受; 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 全转变和消失的。即使是对新的教学方法,如果是不顾 教学实际情况的刻意模仿,也难免“穿新鞋走老路”。 人本主义教学观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要得到完全 的推行必定要经过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作为教师, 责无旁贷,必须全面理解新课程中所蕴涵的全新理念和 要求,将人本主义教学观落实到教学改革中,坚持以人 为本,追求并努力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不让改革 流于肤浅,真正实现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

构建人本主义的教育观

构建人本主义的教育观

构建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人本主义的教育观是一种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价值的教育理念。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造能力和人文素养,以及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关怀和尊重。

本文将探讨构建人本主义教育观的重要性,并提出几个关键要素。

第一,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它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潜能和兴趣。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他们的兴趣和擅长领域,并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

第二,人本主义的教育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

传统教育往往注重灌输知识,强调记忆和重复,而人本主义教育则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出质疑,并培养他们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

第三,人本主义的教育观注重教育的人文关怀和伦理价值。

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和竞争压力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此外,教育还应该传递正面的人文价值观,如友善、公平、尊重和责任。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第四,人本主义的教育观注重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学校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而应该把教育与社会联系起来。

学生应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问题和挑战,并积极参与社会服务。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社会作出贡献,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在构建人本主义教育观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兴趣,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情感,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

此外,教师还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同时,学校和政府也应该给予教师足够的支持和资源,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发展机会。

从人本主义教育观角度解析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

从人本主义教育观角度解析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

从人本主义教育观角度解析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提要:人本主义教育观点立足于人性的发展,强调个人的价值观以及“自我实现”,强调在学习中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以及选择人生必备的基础知识。

这正与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发展相吻合,也与当今世界各国的课程标准普遍提出了知识、能力与情感等三维目标的要求相适应。

更为眼下如火如荼进行中的我国新课程改革在某些方面提供了相关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人本主义;本主义教育观;新课程改革;启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历史悠久,从古罗马的学者西塞罗那里就已经可以窥视出其早期的端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学者佛吉里奥开创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先河,率先比较全面的阐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观。

人本化教育试图通过挖掘人类理智和情感诸方面的整体潜力来确立人的价值。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弗洛姆等,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于人的整体性以及如何促进人的潜能实现方面进行了深刻而有建设性的论述。

一、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基本理论1.以培养“完整的人“为主要的教育目标人本主义教育家把教育目的等同于人的自我实现、完美人性的形成与个体潜能的充分发展。

主张培养具有成长需要与创造能力,在情感、身体、理智、精神方面都能达到和谐一致的整体化的人。

正如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道的那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2.主张课程设置的人本化,重视培养学生的直接经验针对传统的、落后的、僵化的课程模式,人本主义教育家主张重视学生行为的整体意义,力促个人本性与潜能的挥发实现。

因此,“一体化”的课程要求也就自然而然的浮出了水面。

一体化课程主张课程内容应当与学生的生长过程紧密的结合起来,主张课程内容应当建立在学生需要和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应当体现出思维、情感、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

3.在教学的人际关系方面提出了“促进者”身份的教师观以及全面发展的学生观罗杰斯主张用“学习的促进者”代替“教师”,而要发挥促进者的作用,关键不在于课程的设置,不在于教师的知识水平及试听教具等,而在“促进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观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提出的教学观点和主张,尤其是因发展了心理治疗体系而闻名的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不仅对传统的教学理论发出了强力的挑战,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

其基本内容如下:1、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罗杰斯在描述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特征时,经常使用“意义学习”这个术语。

他认为,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

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

此外,罗杰斯还用“自发的经验学习”描述他所提倡的这种学习类型.其特征为:(1)它使整个人沉浸于学习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2)教学的方向来自学生(3)它产生学生不同的行为和态度(4)根据学习者而不是教师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3、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罗杰斯认为,知识是否被掌握,所学的知识是否系统,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举足轻重的.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

传统教学,只是教给学生一些一成不变的很快就会陈旧过时的事实材料,并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因而使学生不能有效地对付社会变动的严峻挑战。

罗杰斯主张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改革和学习。

变化是确立教育目标的根据,而对这种变化的适应取决于学习过程,而非静态的知识。

所以,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的人.4、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人在一生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它们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和生长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罗杰斯对这种外部评价模式持反对态度,从而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

论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

论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

论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逐渐成为人们对教育理念的追求。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注重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创造力和社交能力等方面,实现教育的真正目标。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概念与发展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是一种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注重培养个体能力、潜力与创造力的教育观。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自尊、自爱、自重,追求学生全面发展,将教育作为人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方法、手段、目标等方面均大胆创新,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发展。

二、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中的作用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有着深刻的影响。

它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教育改革的核心位置,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帮助我们更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人发展,关注教育中的知识传递和技能培养,推动教育发展。

其次,在教育目标的设定上,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胸怀、文化素养、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水平。

此外,在教育手段的选择上,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推崇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式,例如以任务驱动为重心,探究式学习,以及多种智能接受教育等,这也大大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三、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启示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意义。

首先,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以个性化定制教育服务,从而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性。

其次,建立一套新的教育评价和考核体系,以评价学生知识、体验、创意的综合素质。

最后,教育要关注人文关怀,重视学生文化素养、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以及社交和感受教育,从而在教育中体现教育的人化本质。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验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验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验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持续推进,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通过引入新理念、新方法,开展一系列实验探索。

本文将从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出发,介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并评估其效果。

一、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1.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强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

我国教育改革中,倡导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产生学习理论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二是产生学习理论。

产生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该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和协同构建新知识的过程。

在我国教育改革中,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3. 教师专业化发展理念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三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理念。

教师专业化发展理念认为,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我国的教育改革中,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培训水平和素质。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验1. 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实验是课程改革。

我国教育改革中,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课程观念,强调跨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

此外,对语文、数学等传统学科进行了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教育评价改革基础教育改革的另一项实验是教育评价改革。

我国教育改革中,逐渐摒弃了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引入多元评价体系,包括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科能力评价等。

这样的改革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实践,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3. 教师发展改革基础教育改革的另一个实验是教师发展改革。

我国教育改革中,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职业地位、完善教师评价体系等举措,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这样的改革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支持。

三、改革效果评估基础教育改革的效果评估是推动教育实验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实验教育机构和学校进行综合评估,可以了解改革的成效和问题。

小议小语教学的人本主义观

小议小语教学的人本主义观

小议小语教学的人本主义观摘要: 新的课程改革注重了回归本真,新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自然把人本主义作为价值取向。

学生主体的内部素质是在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其外部影响来源于与生活、文本的不断交融,在互动中实现碰撞,实现主体性发展。

关键词:回归本真人本主义参与互动学生思想实际感知到的是社会生活,他们是生活的主人。

新的课程改革注重了回归本真,那么新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把人本主义作为价值取向,以下笔者就此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请教于大方之家。

1 返璞归真人是社会中的人,是生机勃勃的个体。

能生存,会思维,他便是具有主体地位的人。

面对活生生的主体,教育要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回归大自然。

只有返璞归真,让学生与生活进行零接触,才能还学生一个真正的位置。

也才能在生活中实现课程的实践,发展,升华。

如六年级语文上册,“中国,我爱你”,是对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历史悠久的反映。

教学时,带领学生通过插图、网络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投入祖国的怀抱,让充满活力的课程资源呼唤学生的情感,真切感受祖国的伟大,从而使学生脑际跳动的便是一个个对祖国挚爱的“音符”。

没有鲜活的生活实际,难免产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幻觉。

学生的认知总有些“雾里看花”的感觉。

回归生活,凸现学生主体的课程改革,其目标便是打造高效课堂,培养会生活生存的人。

2 感知经验学生在生活的主体中,时刻都同现实中的事物、人物进行着交流、沟通,都切身地体验着生活的多姿多彩。

对生活的理解、体验,这是学生获取新识的“奠基石”。

研究表明,学生学习不是简单知识传递,而是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新知与已有经验进行碰撞,来充实、革新自己的知识构建,这个自主过程其他人是无法替代的。

新课程下的课程充分体现回归生活的理念,纯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于是乎得不到学生主体呼应,情景教学法、活动单教学法等一批科学的教学法便应运而生,学生的主体性,实践能力和主体价值在新型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诠释。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概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马斯洛、罗杰斯。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直接为理论基础,吸取了传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存在主义哲学及其教育思想的观点,强调人的价值、尊严、潜能和整体性,主张教育应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性的人,倡导人本化的课程和注重人际关系的教学方式,它对当代美国的教育实践以及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其主要观点为:(1)目的观。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个性的发展,培养有个性的人。

(2)课程观。

人本主义教育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3)师生观。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学生是教育的中心。

(4)教学观。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校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努力适合学生的各种需要,发挥他们的各种潜能,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培养心理健康的人。

人本主义的特点1.培养“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2.对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发展3.课程内容由学科中心转向个体4.自由心理气氛5.表现为多方面的教育代表人物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基本观点是人总是有需要(或需求)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人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高层次的需要就自动产生。

当所有低层次需要获得满足以后,人就会去追寻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现实。

达到自我实现时的“高峰体验”:一种源自心灵深处的、象触电一样的感觉,一种难于言表的超然物我、极度愉悦、无限满足、飘飘欲仙的心灵状态是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也应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人一旦达到“高峰体验”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按马斯洛的这个意思,教育首先要不断地去满足学生的低层次需要,最终引导学生达到“高峰体验”。

前者是很实际的,后者是理想化的。

1.培养“自我实现”的人他认为,人本化教育的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即完美人性的形成和达到人所能及的境界。

2019厦门教师资格考点:教育知识-影响新课改的当代教育思潮

2019厦门教师资格考点:教育知识-影响新课改的当代教育思潮

2019厦门教师资格考点:教育知识-影响新课改的当代教育思潮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从理念上吸收了现当代众多教育思潮中的各种合理因素,展现出全新的姿态,有着全新的价值追求。

1.人本主义思潮(马斯洛、罗杰斯)2.建构主义思潮(1)知识观: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3)学生观: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师的。

3.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提出)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小试牛刀】1.为了改变传统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新课标注重联系学生经验和生活实际,提倡和追求不同学科间的彼此联系,这体现的新课程结构特征是( )A.均衡性B.选择性C.独立性D.综合性【答案】D【精析】新课程结构特征主要体现在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三个方面。

题干描述的是综合性的特征,即重视不同课程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

均衡性是依据全面发展的理论和素质教育的思想而提出的,即我国要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完整”的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不包括( )A.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B.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C.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D.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封闭的现状【答案】D【精析】新课改的六项具体目标是: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课程设计中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和教育理念。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成为了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那么,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究竟体现了哪些价值观和理念呢?首先,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强调以人为本。

在教育实践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强调以人为本,意味着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一理念的体现,使得教育更加注重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发展,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其次,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强调学生应当具备的社会责任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同时,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也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使得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最后,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强调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是不可避免的,而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强调了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这意味着教育应当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同时,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也要求教育应当包容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以人为本、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等核心价值观和教育理念。

这些价值取向的体现,将对教育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希望在新的教育改革中,能够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新取向——人本主义教育观
随着竞争日渐激烈与残酷,知识经济显现端倪,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的教育正遭受着巨大的挑战。

一个国家的兴盛繁荣,一个国家能否可持续发展,教育改革已成为关键性和决定性的要素。

而我国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在于革变传统的教师教育观念,树立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教师观。

人本主义教育观念为改革我国传统的教师教育观雪中送炭,帮助我们重新思考和解读教师的角色、地位与作用,同时也为我国当前新形势下的教师教育改革带来新启示①。

标签:教师教育改革;人本主义;教育观
2014 — 01 — 22
心理学教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美国兴起,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也随之萌芽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和重视人或者个体的潜能、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自我潜能的发挥②。

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最大的贡献。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标即人的目标,人本主义的目标,追根结底就是个体的自我实现,是个体所能达到的最高限度的发展,即有助于个体达到他所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

正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所倡导的这些基本理论为依托和框架,构筑了新兴的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

一、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
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倡导“以人为本”,主张“以人为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指出学生拥有一种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名为“自我实现”的动机,即学生的发展、扩充和成熟的内趋力是他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倾向③;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是不断成长发展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进而主张“自由学习——有意义的学习”、“教师即促进者”,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能力、促进成长,能够独自面对和处理自我成长发展中的困惑和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为根本点,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学生,以充分发掘学生的自我实现的潜能为落脚点。

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教育宗旨是“三面发展相结合”即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情感层面发展结合融为一体。

其教育原则的思想包括五个方面:自我同一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美育原则、超越性原则和价值原则,指出教育是要让学生意识到个体、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是学生创造性的激发和培养,是与艺术教育相辅相成的,是让学生最终实现对自我的挑战和自我的超越,是让学生获得生存的价值感和生命的意义④。

人本主义教育观在学生的教育教学方面最强调的就是教学过程的“人格化”,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对自己进行“个性化”
的自我评价,同时主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情感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把学生知识的获得和其它各种能力发展相结合,最终帮助学生获得自我实现,形成健康的、和谐的人格。

人本主义教育观是我国当代教育的主流体,同时也是我国未来新兴的教育思想观念的缘头体。

二、马斯洛的教师观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教师观的代表人物。

马斯洛主张“以个体的发展为中心”即“以人为本”的“潜在学习论”,教师最好的教育理应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和认识自己的特质,认识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个体,并且还要懂得倾听来自自己内心世界的声音,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激励学生自己学习的动机,发展学生的潜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学习者能够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宗旨,最终充分的自我实现。

作为每一个独立个体的学生,他们自己各自不同的成长取向,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性格,作为教师我们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去关心他,关注他,帮助他们自己潜在的价值,让他们知道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

马斯洛对传统的教师观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持坚决的否定态度,指出教师是学生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伴侣,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自我发展的机会,鼓励他们创造和激励他们学习,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应该是“激励者”、“促进者”和“创造者”,让学生自由去发展和成长。

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的教学环境,要重视自身的人际交往技巧和品质的提升,破除传统的只是看重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提高,而更应重视教师个体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和发展,教师要发自内心的用“情”和“爱”来教育和感化学生,用“真诚”和“信赖”教授学生,从而创造和谐融融的学习氛围。

三、人本主义教育观念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
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

这既是一个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挑战。

在教育发展的同时,全社会也对教师的教育提出的更多的、更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之路已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面对着我国传统教育的局限和社会的高要求,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为我国当前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拓展了新思路。

1.把“人本主义”理念作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
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指出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既包括教师个人的教学技能和知识空间的发展,更是教师个人全面的、充分的“自我实现”的重要发展⑤。

教师教育要更加注重把个体作为“人”来对待和培养,更加注重个体或人的充分的自我实现,这就和教师教育的“人本主义”理念相呼应。

我们应把教师看成是一个具有主体性价值的人,其也应当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性个体,要充分的尊重和维护教师的主体性价值,培养具有自主选择性、独特创造性和自我实现性的个性化的教师团体。

对教师的教育要始终坚持以“教师的发展”为宗旨,准确的了解教师的当前境况,要切实依据教师自身的需求和教师对于发展的需求来改革教师教育的工作。

要努力做到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灌输者”,而是教学的促进者、观察者、引导者和倾听者。

2.重视培养和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教育信念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自己骨子里面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涵养,那么其所使用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显示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教师教育的改革应重视课程结构的革新和课程体系的建筑,课程结构和体系里面既包括学科方面专门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也应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责任感、服务精神、奉献精神的教育。

如此一来,教师凭借着自己自身多重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启发,才能真正的提升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教育影响着人的目的。

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教师工作的“主心骨”和“加油站”,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成长发展。

因此应重视培养教师的教育信念,努力增加教师的对于教育这个职业的热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3. 重视培养教师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强调应注重对人性的尊重和理解,重视人的发展,最终促进其充分的自我实现。

重视培养教师的创造能力和自我实现的能力,不但是教师自身成长发展的需求,更是做好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托。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马斯洛曾说过:“只有培养出了具有充分自我实现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充分自我实现能力的学生。

”教师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勇于实践创新和勇于突破自我,而这一能力需要长期的实践和训练才能形成⑥。

当今时代的教师要重视教师的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能力的主导是反思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找原因,才能促进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人格的完满。

4. 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自我能力的发展提高
作为教师要更加重视对自己的继续教育和不断提升自身各个方面的素质,因为教师作为一名从事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处在当今这种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师更要重视对自我的“充电”,对自身的要求也应该不断的提高。

教师应该培养自己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自己对于所从事专业的执着感和责任感,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以此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和教师的期待。

〔参考文献〕
〔1〕胡青,蒋喜峰.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05):102-103.
〔2〕张传开.论“以人为本”及其与人本主义的关系〔J〕.学术界,2005,(02):186-190.
〔3〕曾德琪.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探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01):334-337.
〔4〕伍新春,冯忠良.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与教学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2000,(01):235-238.
〔5〕孟娟,彭运石.人本主义心理学实践:启发潜能教育理论〔J〕.教育研究与实践,2008,(01):302-306.
〔6〕陈晓荆.人本主义的创造观与创新人才培养〔J〕.福州大学学报,2000,(03):267-1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