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之古今异义词(教案 )

合集下载

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教案

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教案

文言文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梳理第一册通假字《兰亭集序》(1)悟言一室之内(通“晤”)《赤壁赋》(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4)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游褒禅山记》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名字下加的美称。

第二册《离骚》(1)(2)《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荆轲刺秦王》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3.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5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6 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8故振慑同上。

9 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xiànɡ) ,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10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1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2 秦王方还柱走同上13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14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15 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16 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17 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18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19 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1、.距关距,通“拒”,把守。

2、.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4.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古今异义教案__1

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古今异义教案__1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第三讲古今词义的变化〔古今异义〕【教学目的】1.理解古今异义词的不同词义2.理解古今异义的形成及种类【知识梳理】四.词义强化: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练习:解释以下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先帝不以臣卑劣卑劣: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②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如今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③〔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如今表示宣告,声明。

④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如今是表示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那么和方法。

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如今表示走投无路之时。

五、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开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之间的差异较大,没有明显的联络,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

文言词汇中这种现象较为常见。

如“弃兵曳甲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走〞,古义是“跑,逃跑〞,今天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践灭吴〕中的“中原〞,古义指原野,而在现代那么指中原地区。

还有大家熟悉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如今那么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中的“牺牲〞,古义指祭祀用作祭品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者者权利,是动词。

这些,都是典型的词义转移现象。

(1)由表示甲事物转移到表示乙事物。

例如:①“币〞,古义指礼物。

“置币遗单于〞。

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

②“涕〞,古义指眼泪。

促织:“儿涕而去。

〞今义一般作“鼻涕〞解。

〔2〕由表示甲动作转移为表示乙动作。

例如:①“走〞,古义为“跑〞、“逃跑〞。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古今异义》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吉安三中曾庆娟【教学目标】:了解文言文中古今异义字词的类型。

【教学重点】:了解文言文中古今异义字词的类型,弄懂并辨析古今异义。

【教学难点】:弄懂并辨析古今异义。

【教学过程】:一、概述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分类词汇的发展,体现在上,最显著的就是的古今变化。

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1、词义扩大指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被包括在今义之中。

词义的扩大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

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

如“甘”,古义指美味,味道甜。

今义除了以上的说法,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比如“心甘情愿”2、词义缩小指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今义被包括在之中。

词义的缩小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

如谷(由谷类的总名到现在专指小米或稻子)如“臭”字,古代泛指各种气味,《易经》上说“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个“臭”就是指香味。

现在“臭“只指臭味了。

如“子”,最初是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孩、女孩都称“子”。

现在“子”只指“儿子”了。

3、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

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如:“穷”古代表示“困窘”义,现在指贫穷。

如:“走”。

古义为“跑”、“逃跑”的意思,今义的“走”是“步行”的意思。

4、词义轻重变化如“憾”的古义是“怨恨、不满”,现在表“遗憾”,古义比今天的程度要高。

再如“恨”,古代多表“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仇恨、怀恨,程度加重了。

5、感情色彩变化如“爪牙之士”中的“爪牙”古代是褒义词,意为“得力助手”,现在则比喻坏人的党羽,变为贬义词。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见识浅陋,是表谦虚的中性词,今天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是贬义词。

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教案

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教案

1. 让学生理解古今异义词的概念,掌握古今异义词的识别方法。

2. 让学生了解通假字的概念,掌握通假字的识别和运用方法。

3.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今异义词的定义和识别方法。

2. 通假字的定义和识别方法。

3. 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在文言文中的具体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古今异义词的识别和运用。

2. 通假字的识别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定义、识别方法及运用。

2. 实例分析法:分析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在文言文中的具体运用。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古今异义词的定义、识别方法及运用。

2. 第二课时:讲解通假字的定义、识别方法及运用。

3. 第三课时:实例分析,分析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在文言文中的具体运用。

4. 第四课时:练习题讲解与总结。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1. 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和练习,评价学生对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运用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说明已达到教学目标。

3. 学生通过课后阅读和实践,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七、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作品,对学生的运用能力进行评价和反馈。

2. 针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给予个别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文言文作品,通过实践提高对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识别和运用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文化知识的学习,了解古代词汇的演变过程,加深对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和研究报告,让学生深入研究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在特定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九、教学参考资源:1. 《古代汉语词典》:用于查找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定义和用法。

文言文之古今异义PPT课件

文言文之古今异义PPT课件
古汉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 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 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 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 文言文的能力。
1
一、了解古今词义变化情况
1.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这种词属于基
名词:天、地、草、木、山、本词汇。正是 川、人、手、马、牛、羊 由于这些词的
如:一举足为跬,再举足为步。
5
B、词义扩大 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客观事物的
范围由小到大,由个别到一般,由部分到整体。
好:古义指女子貌美。后来泛指一切事物的美好。
《史记·滑稽列传》:“是女子不好。”
江、河:先秦时是专有名词,指长江、黄河,后
来“河”泛指北方水系的河流,“江”泛指南方水 系的河流;再后来,“江”、“河”就混称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庄子·秋水》
《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 者有矣夫!”
今东北农村俗谚:“六月六,看谷秀。”保留此义。
汤:古义是热水、开水。
《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今江浙方言把洗脸的热水叫“面汤”,把灌贮热
水暖被窝的铜器或瓷器叫“汤婆子”。
17
古今异义的双音词举例
1、中心 今义:①文章的主旨;②主要场合或 指挥机构;②事物的重心 古义:心里。
字:“字”古指“生孩子”,今指文字。
如:苦山有木,服之不字。《山海经.中山经》
涕:上古指眼泪,不指鼻涕。
如:涕满匡而横流。《史记.淮南衡山王传》
闻:古义是“听到、听见”,今义由听觉义转为嗅觉 义。
3
如: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牺牲:古义(特别是先秦)指祭祀用的牛羊豕。今义指 “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放弃、损害一方的利益。” 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庄十年》

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教案

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教案

一、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古今异义词的概念,掌握古今异义词的识别方法。

1.2 让学生掌握通假字的定义,了解通假字的使用规则。

1.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速度。

二、教学内容2.1 古今异义词的定义和识别方法。

2.2 通假字的定义和使用规则。

2.3 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在文言文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3.1 讲解法:讲解古今异义词的概念和识别方法,通假字的定义和使用规则。

3.2 举例法:通过文言文实例,分析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使用。

3.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步骤4.1 引入:介绍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讲解:讲解古今异义词的识别方法和通假字的定义使用规则。

4.3 举例:分析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实例。

4.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理解程度。

5.2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5.3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文言文,检验学生运用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6.1 古今异义词的常见类型: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

6.2 通假字的常见类型:音同通假、音近通假、形声通假。

6.3 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七、教学方法7.1 分类法:对古今异义词的常见类型进行分类讲解,对通假字的常见类型进行分类讲解。

7.2 对比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变化规律。

7.3 实践法:让学生在实际阅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八、教学步骤8.1 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理解。

8.2 分类讲解:讲解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常见类型。

8.3 对比分析:分析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变化规律。

8.4 实践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阅读中的问题。

九、教学评价9.1 分类问答:检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分类的理解程度。

高中语文古今异义教案模板

高中语文古今异义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古今异义词的概念和特点。

- 掌握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常见的古今异义词。

- 能够正确辨识和解释古今异义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法,提高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能力。

- 培养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语境推断等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理解和掌握常见的古今异义词。

- 能够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古今异义词。

2. 难点:- 辨识和解释复杂的古今异义词。

- 在没有明确提示的情况下,准确判断一个词的古今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我们学习文言文时,常常会遇到一些古今意义不同的词语,这些词语如何理解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今异义词。

(二)新课讲授1. 什么是古今异义词?- 解释古今异义词的概念,即指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的词语。

2. 古今异义词的特点:- 字形相同而意义不同。

- 字形不同而意义相同。

- 形式相近而意义不同。

3. 常见古今异义词讲解:- 以教材中的具体例子为依据,讲解常见的古今异义词,如“东道主”、“行李”、“夫人”等。

4. 古今异义词的辨析方法:-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古义和今义,找出差异。

- 语境分析法:根据具体语境,推断词义。

- 举例分析法:通过举例说明,加深理解。

(三)课堂练习1. 小组讨论:找出教材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并尝试解释其古义和今义。

2. 课堂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今异义词的概念、特点和辨析方法。

2. 反思: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中关于古今异义词的练习题。

2. 收集生活中常见的古今异义词,并尝试解释其古义和今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巧判断(教案)-文言文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巧判断(教案)-文言文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咬文嚼字细推敲——文言实词词义推断五法教学目标掌握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正确判断法教学重点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判断多义词及古今异义词的准确含义。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判断多义词及古今异义词的准确含义。

教学过程一一词多义【知识梳理】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多种含义,乃至拥有不同词性。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最为普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词义的分化衍生是有规律的,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一般来说,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之分。

类型阐释举例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中的“斤”,篆文作,像一把斧子,本义为砍伐树木的工具。

在这句话中“斤”用的就是本义。

引申义就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中的“兵”篆文作,两只手举着斧头,此处是本义,武器;而在“而秦兵又至矣”中则是引申义,“拿着武器的人”,指“士兵”了。

比喻义就是由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的意义。

“帝高阳之苗裔兮”(《离骚》)中的“苗”和“裔”现在已经是一个词了,表“后代”的意思。

其实“苗”是庄稼以及一般植物的幼株,“裔”是衣服的边缘。

在《离骚》中,这两个字用的就是比喻义。

假借义指一个汉字被借为别的字而出现的与原义无关的意义。

“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中的“悟”同“晤”,其假借意义为“面对”。

另外,文言文考查有“教考衔接”这一特点,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课文或熟知的成语典故或同义组词找到相关依据。

因此要充分展开联想,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

【方法导航】巧辨一词多义“三法”1.知识积累是基础文言实词的积累,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

只有脑中储备了足量的文言词语,记住了它们的常见义项,才能在阅读时游刃有余。

2.语境分析是关键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我们可因文来定义,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解题原则。

初中古今异义教案

初中古今异义教案

初中古今异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古今异义的概念,认识古今异义词的重要性。

2. 通过对古今异义词的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今异义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古今异义词的辨别方法。

3. 古今异义词在文言文中的实际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词语,发现有些词语在古代和现代的含义有所不同,引发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思考。

2. 讲解古今异义词的定义和分类:解释古今异义词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古今异义词是指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含义不同的词语。

根据词义变化的特点,将古今异义词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和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等类别。

3. 古今异义词的辨别方法:教授学生辨别古今异义词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词性分析、词义推理等。

并通过具体例子进行演示,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辨别古今异义词。

4. 古今异义词在文言文中的实际运用:选取典型的文言文片段,让学生识别其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分析其词义变化的原因。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提高阅读能力。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辨别古今异义词,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今异义词在日常学习和阅读文言文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多加注意和积累古今异义词。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举例生动、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此外,还需注重课内外相结合,让学生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总结古今异义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 第3讲 古今异义(1)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 第3讲 古今异义(1)教案

第三讲古今词义的变化(古今异义)【教学目标】1.了解古今异义词的不同词义2.了解古今异义的形成及种类【知识梳理】古今词义的变化(古今异义)1. 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4.词义弱化。

5.词义强化。

6.感情色彩变化。

7.名称说法改变。

语言是发展的,词义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同是一个词就有了古义和今义的差别。

注意区分古义和今义的不同,就成了我们准确理解古人语言的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当然也有些词的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没有什么变化,如“明日,徐公来”(《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来”,还有一小部分词语,文言文里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白话已经不用,如“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执事”,这部分词语,虽然我们比较生疏,但通过查字典就可以明了,不会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不能掉以轻心的是那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差别细微,容易被忽略的词。

概括起来,古今词义的差别,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

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黄河,而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又如“是女子不好”(《西门豹治邺》)中的“好”,原来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这些都属于词义的扩大。

(1)原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

例如:雏(小鸡——幼小的动物或诱饵,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雏鸟,雏形)①“雏”。

《说文》:“鸡子也。

”本义指小鸡。

现在指幼小的动物或幼儿,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

如“雏鸟”、“雏形”等等。

(2)由感觉性质相通,从原意扩大到其它感情相似的意义。

例如:甘(味甜——味甜乐意)苦(味苦——痛苦辛苦)①“甘”。

《说文》:“美也。

高中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教案

高中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教案

高中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古今异义的概念,认识到古今异义的存在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古今异义词义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古今异义的概念和分类。

2. 古今异义词的辨别方法。

3. 古今异义词在文言文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今异义的概念、分类和辨别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今异义词在文言文中的应用实例。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古今异义词的辨别和理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提出古今异义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古今异义的兴趣。

2. 讲解古今异义的概念和分类:讲解古今异义词的定义,介绍古今异义的分类,如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等。

3. 教授古今异义词的辨别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词义搭配、词义引申等方法,辨别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

4. 分析古今异义词在文言文中的应用实例:选取典型的古今异义词实例,进行分析解读,让学生理解古今异义词在文言文中的具体运用。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发现的古今异义词实例,互相学习和交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2. 古今异义词辨别能力:通过课堂练习或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辨别能力。

3. 文言文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或课后测试,评估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文言文实例材料。

教学时间:45分钟。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重要性。

2. 推荐阅读古代文献,如《左传》、《史记》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今异义词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

七、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古今异义词的辨别和理解,特别是在语境复杂的文言文中的运用。

2. 重点:掌握古今异义词的辨别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教案

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教案

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文言文通假字的概念和古今异义。

2.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通假字及其古今异义的对照。

3. 能够正确运用文言文通假字进行阅读和翻译。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通假字的概念介绍。

2. 常见的文言文通假字及其古今异义的对照。

3. 搭配例句的解析和实例演练。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一篇有关文言文中通假字使用的短文,引发学生对古代文言文中通假字的兴趣,并引出课堂主题。

2. 概念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文言文通假字以及其与现代汉字的异义对照。

3. 常见通假字的对照:(1)教师列举一些常见的文言文通假字,并与现代汉字的异义进行对照说明,例如:“愈”通假为“越”、“多”、“增”,示范解读句子中使用的具体含义。

(2)学生分组合作,自选一些文言文段落,找出其中的通假字,并在小组间讨论其古今异义。

4. 搭配例句的解析和实例演练:(1)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文言文句子,重点解析其中的通假字及其古今异义,引导学生理解其运用。

(2)学生进行配对练习,根据给定的文言文句子,选择合适的通假字填入空格中,然后互相交流、讨论答案,并进行批改。

五、拓展延伸:通过阅读其他文言文课文,或者辅助阅读一些简单文言文作品,让学生更加熟悉文言文通假字的运用,培养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六、课堂总结:教师对本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强调文言文通假字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的文言文阅读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

七、课后延伸:布置学生以文言文通假字为题目,撰写一篇与古今异义相关的短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并在下堂课上交流和分享。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教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需要更详细的教案或其他教育阶段的教案,请告知。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教学文案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教学文案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教学文案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微专题之文言文虚词:(一)专项积累:文言文古今异义词1.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低微,学识浅陋(《出师表》)2.不行:“九岁不行”:不能走路(《陈情表》)3.猖狂:“阮籍猖狂”:狂放,不拘礼法(《滕王阁序》)4.操持:“卧起操持”:拿着(《苏武传》)5.成立:“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成人自立(《陈情表》)6.从容:“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言语举止适度得体(《屈原列传》)7.初一:“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刚刚开始(《赤壁之战》)8.东面:“东面而视”:脸朝东(《秋水》)9.反复:①“其存君兴国欲反复之”:扭转形势(《屈原列传》)②“于反复不宜鲁莽”:书信往来(《答司马谏议书》)10.非常:①“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非同寻常,不同一般(《报任安书》)②“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意外的或突如其来的(《鸿门宴》)11.风流:①“千古风流人物”:杰出、英俊(《念奴娇赤壁怀古》)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京口北固亭怀古》)12.逢迎:“蹑履相逢迎”:迎接(《孔雀东南飞》)13.感激:“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感动奋发(《出师表》)14.故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先例、旧事(《六国论》)15.果然:“腹犹果然”:饱的样子(《逍遥游》)16.交通:①“交通王侯”:勾结(《论贵粟疏》)②“阡陌交通”:空间上彼此通达(《桃花源记》)17.结束:“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整装(《冯婉贞》)18.方丈:“室仅方丈”:一丈见方(《项脊轩志》)19.从事:“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官名(《伶官传序》)20.具体:“亦雁荡具体而微者”:具备形体(《雁荡山》)21.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出师表》)22.慷慨:“抗辞慷慨”:意气激昂(《<指南录>后序》23.可怜:①“可怜九月初三夜”:可爱②“可怜焦土”:可惜(《六国论》)24.口舌:“意北亦可以口舌动也”:言语言辞(《<指南录>后序》25.上报:“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020年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 第3讲 古今异义(6)教案.doc

2020年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 第3讲 古今异义(6)教案.doc

2020年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第3讲古今异义(6)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古今异义词的不同词义2.了解古今异义的形成及种类【知识梳理】乌有先生历险记(文言总复习趣味训练)(6)方瞑目俟死,闻虎惨叫,怪而视之,盖一矢已贯其喉矣。

寻见一长者挟弓立崖上,衣短褐,著草履,不冠不袜,须眉悉白,颜色如丹,俨然类仙人。

先生趣而前,拜谒长者,不敢慢。

长者诘曰:“若何为者也?奚自?何所之?”先生具白所以及所从来。

长者笑曰:“子虚者,吾之氏也。

寒舍在迩,不可不入。

”遂引至其家,杀鸡为黍以食之。

先生请曰:“事迫矣!乞长者速往,冀有万一之望。

不者,时不逮矣。

”长者询曰:“病者孰与君少长?”曰:“长仆四岁。

”又问病状,曰:“毋庸忧!旦日,吾当与君具往。

”先生言路险,恐迟滞时日。

长者曰:“后山有坦途,抵中山,第半日耳。

”侵晨,遂携药囊乘健驴与先生同行。

无何,至山口,先生取己驴与长者并驱而循大道。

涂经乡所入兰若,先生因述遇鬼事,指示曰:“此寺,吾之所遇鬼也。

予当死之矣。

”长者笑曰:“嘻!先生不亦惑乎!鬼神者,心之幻景耳,安能受人祸!足下知者,曷为信此哉?”逢寺旁有田父五六人,辍耕坐陇上。

长者偕先生就而问焉,并述向之所见。

田父掩口胡卢而笑,曰:“君误矣!彼缢妇者,吾村王氏妾也,不为恶姑、嫡妇所容而自经焉。

子所见女鬼者,吾村李氏妇也。

家素贫,今岁饥,赋敛又重,衣食不给,夫新丧,其子昨又夭矣。

妇抢呼欲绝,悲极而入邪魔,夜半病作,发其子之坟取尸以归。

自言其首为寺鬼所伤。

君无问,何由知其乃先生为也?”言已,皆大笑。

注释:第六段:方瞑(闭)目俟(等)死,闻虎惨叫,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而视之,盖(句首语气助词,原来)一矢(箭)已贯(射穿)其喉矣。

寻(不一会儿)见一长者挟弓立崖上,衣(名作动,穿)短褐,著草履,不冠(名作动,戴帽子)不袜(名作动,穿袜子),须眉悉(全都)白,颜色(古今异义,脸色)如丹(名词,朱砂),俨然(很像的样子)类(类似,像)仙人。

高中教案——古今异义

高中教案——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把古文中的字词变成了现代的词语。

词语概述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

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词义扩大,指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被包括在今义之中。

词义的扩大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

“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当今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

而当今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臣之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亲戚”原是父亲兄弟等亲属,现在指有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的人。

词义缩小词义缩小,指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今义被包括在古义之中。

词义的缩小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

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

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当今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当今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

文言文002-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词类活用学案

文言文002-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词类活用学案

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一、古今异义词在古今异义问题上,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单音词和双音词分辨不清。

文言实词以单音词为主,也有少量的双音词。

注意不要把双音词拆开来理解,更不能把由单音词构成的短语看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也有一些单音词用法意义在今天发生了变化,但往往被以今训古,错误地理解。

要培养逐字审视的习惯。

1.古今异义词的分类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

这两种情况,对学习文言文带来的困难不大。

困难大的是古今字形同而意义用法已不同的词,这类词的词义发生了演变,其演变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2)词义缩小。

如:“臭”,古代指气味,现在只表示不好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后一意义不用了。

(3)词义转移。

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4)词义弱化。

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用“很”字,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了;“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5)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如“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诸葛亮《出师表》)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义,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6)感情色彩变化。

如:“卑鄙”,古时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无贬义,现在则指品质恶劣,为贬义词;“爪牙”,古代是得力帮手之意,是褒义词,现在是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7)名称说法改变。

如:“目”改称“眼睛”、“寡”改称“少”等。

2.如何掌握古今异义词(1)“牢记迥别”。

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 第3讲 古今异义(4)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 第3讲 古今异义(4)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第三讲古今词义的变化(古今异义)【教学目标】1.了解古今异义词的不同词义2.了解古今异义的形成及种类【知识梳理】常见古今异义词1.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

2.夫人:古,那个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

3.师徒: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傅与徒弟。

4.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

5.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今,导致死亡。

6.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

7.其次:古,进驻,如“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今,次一等的。

8.行政:古,施行政令,如“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今,国家机关的管理工作。

9.象人:古,模仿人的形象,如“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今,很象人的样子。

10.地方:古,土地方圆,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一区域。

11.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今,东边。

12.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

13.至于:古,到了,达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到……结局,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今,表示另提一事。

14.大方: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15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今,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6山东:古,崤山以东,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今,山东省。

17非常:古,意外的变故,如“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不寻常,作形容词,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今,程度副词。

18细说:古,小人的谗言,如“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今,详细说明。

19足下:古,对人的尊称,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今,脚下面。

文言文之古今异义词

文言文之古今异义词

文言文之古今异义词(教案)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古今异义”,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古今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异义的种类:一、词义的扩大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古代指大了.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例如: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河流。

2、“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贾谊《过秦论》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2、“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白居易《琵琶行》“阿姨”: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亲戚”: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二、词义的缩小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古代既可表示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例如: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贾谊《过秦论》;荀子《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金”古代泛指所有的金属,现代专指黄金。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史记《鸿门宴》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陶渊明《桃花源记》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4、“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白居易《琵琶行》因为,古义:因此写作.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5、“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古今异义的种类:
一、词义的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例如: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河流。

2、“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贾谊《过秦论》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2、“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白居易《琵琶行》“阿姨”: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亲戚”: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二、词义的缩小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例如: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贾谊《过秦论》;荀子《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金”古代泛指所有的金属,现代专指黄金。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史记《鸿门宴》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4、“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白居易《琵琶行》因为,古义:因此写作.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
5、“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三、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例如: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行李,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3、“颜色不少变”。

颜色,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

4、“秋天漠漠向昏黑”。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天,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5、“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史记?魏其侯传》春秋,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

6、“二豪贼劫持”中“贼”,原指强盗,现指小偷;“齐人固善盗乎”中“盗”,原指小偷、偷盗,现指强盗,“贼”“盗”二字意义古今正好调了个位。

四、词义弱化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例如。

1、“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列传》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1、“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约束,古义:盟约.今义:限制。

2、“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举古义:攻克.今义:抬起。

3、“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4、“吾羞,不忍为之下”。

羞,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五、词义强化
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例如:
1、“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史记刺客列传》(译文:今天的这件事(指豫让行刺赵襄子未遂后被逮),我固然要被杀,然而(我)请求得到你的衣服让我击打,好让我完成(为智伯)报仇的心愿,这样,我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了。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4、(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5、“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

六、感情色彩变化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例如:
1、“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

可怜: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今意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

2、“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现在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

3、“天下云集响应”。

响应: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

七、偏义复词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一)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例如: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异同:偏义复词,不同.
2、“昼夜勤作息”作息:偏义复词,劳作。

3、“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偏义复词,离去。

(二)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例如:
1、“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偏义复词,果园。

2、“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3、“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4、“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不过:不超过,现为转折连词。

5、“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从而:跟随而且,现在是承接连词。

6、“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运输,邮政等部门。

7、“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祖父:祖辈和父辈,现指父亲的父亲。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偏义复词,进入. 非常:不寻常,意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