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目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目标

如何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目标的?以下是我的看法及教学实践:一、兴趣:让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过程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学习品质,也是学习的动力之源。这就给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尽可能地利用课堂这块阵地,调动起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诱导他们在课后也自觉地去学习语文。让学生拥有一个真正属于他们的世界。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抽象的知识,学生学起来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抽象的知识更加生动、直观,使学生容易接受。如在教授《小熊住山洞》这一课时,用多媒体演示了小熊与树一年四季的故事,色彩斑斓的画面,形象的动画,童话式的讲解,有趣的故事把学生引进了一个童话的世界,整堂语文课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知识,增强了学语文的兴趣。老师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让学生有一个开放的成长空间。

在执教《称象》一文时,多媒体演示“称象”的过程:大象如何上船,使船身压低的位置,再演示装“石块”,使船身压得与大象等高,从而称出石块重量进而知道称大象的过程。在肯定了曹冲的办法是最棒之后,老师就启发学生动脑筋想一想:你还有没有比这更好的称象办法?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带着极大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这一个问题的抛出,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思维自由发展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学生自由发展的天地,就根本没有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我们应该让学生有自己自由发展的机会。事实表明,当学生自由独立地从事他们喜欢的活动时,就是他们的头脑最活跃的时候,才是发挥最充分的时候,也是他们心情最愉悦、个性展现最自然的时候。

二、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方式。

老师在教学中可大胆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整个学习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使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去,使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个结果,更重要的是参与了结果的生成过程。例如,在执教《操场上》一节时,老师可以改变传统的座次方式,把学生分成四组,围坐在教室的四周。上课时先设计了一个活动场面:学校操场上非常的热闹,让学生说说操场上有几项活动?你参加过什么活动?学生顿时会兴趣盎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争先恐后地回答,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然后又设计了让孩子们自己读儿歌,不认识的字互相交流,说说为什么要进行体育锻炼?适时地组织学生采取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最后由学生总结出活动所得。学生自己在活动中探索出了概念,便十分高兴。

三、注意学生的差异性。

“十根手指也有长短”,学生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提问与练习,而且多用鼓励与表扬,让每位学生在40分钟内都感到自己学到了新知,掌握了技能,减轻学困生的心理压力,消除他们心中“语文难”的想法,使他们也能轻松地学习语文。

四、激励:让教学活动成为学生体验成功的过程

教学中,对学生激励的心理价值就在于,它能够给学生带来成功感,给知识的学习带来趣味感,给学校生活带来意义感,因而激励就无可争辩地让教学活动成为学生体验成功的过程。

1.教师要发扬民主,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课堂上,要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做错了绝不挖苦、讽刺;要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想法;要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敢于否定所谓“权威”定论;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鼓励性的动作。如,信任的眼光、热烈的掌声,表扬的话语,多说几句:“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真厉害”!多给学生一点鼓励,那么最后结果是学生感觉到“我能行”。

2.教师要精心组织练习,让学生学用结合。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在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去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而且在组织练习时应巧设坡度,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并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进行练习设计时,应注意学用结合,充分把握教材中蕴涵的语文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

积累出发;在练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变封闭的单向结构为开放性的多向结构;尽可能地利用生活中的情景,体现语文与生活相伴;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启示、激励、引导及创设一系列科学的教学程序和学习氛围,会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每个学生每天都得到一定的成功,在成功中体验欢乐,提高自信心和成功的勇气,从而获得再进一步的动力。

五、让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一种师生互动,主体共同发展的新型教学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学习要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这充分说明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互为主体。例如,在口语交际课《我们的画》一课教学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树叶、布、纸等。先让学生自己随便搭着玩,然后在适当时机提出一个问题:把这些东西组合起来会是什么样子?可以组成不同的画,可以画下来,看谁想得多?画的漂亮?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动起来了,手动起来了,思路、

方法也多起来了。最后小组间互相交流,并把自己的“作品”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去展示。于是,学生就在动手实践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更多的语言素材。从课堂结构来看,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学生是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思考,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展的,而且实现了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正是由于活动材料的充足,老师的大胆放手,才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师生双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

新课程提倡的是关注获取知识的过程,不断激发学生乐于学习语文的过程,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地探究,不断地思索,在新型的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互为主体,共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