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支持下的广东省水稻种植生态适宜性评价

合集下载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近40年来土地资源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某一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程度如何。

科学地评价土地的适宜性,对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地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新兴学科,将GIS用于土地适宜性评价,增加了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GIS;土地适宜性评价;适宜等级Abstract: the land suitable assessment is nearly 40 years of land resources, the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s, land suitable assessment assessment is a land for a certain purpose whether it is appropriate, and how appropriate.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the suitability of land, to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and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is geological and computer science cross new subject, will be used to land GIS suitable assessment, increase the accuracy of the evaluation and scientific,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land for providing a more scientific basis,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Keywords: GIS; Land suitable assessment; Appropriate level1 引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一切建设活动的载体,是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根本。

ArcGIS缓冲区分析支持下的城市规划用地布局环境适宜性分析

ArcGIS缓冲区分析支持下的城市规划用地布局环境适宜性分析

The Urban Planning Land Layout Environmental S u i ta bili ty Analysis Supported by ArcGIS Buffer Analysis戴忱DAI Chen文章编号:1009-6000(2013)10-0022-07 中图分类号:T U 984 文献标识码:B作者简介:戴忱(1982-),男,硕士,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

A r c G I S 缓冲区分析支持下的城市规划用地布局环境适宜性分析 摘要:本文针对城市规划中用地布局的方案比选以及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用地布局环境合理性的 评价难以量化的问题,利用 A r cG I S 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缓冲区叠合分析,结合 De l ph i 法进行 因子打分、层次分析法确定因子权重,构建了一套初步的方法体系。

将五大类城市建设用地分 为环境敏感性用地、环境服务性用地和污染源性用地三类,形成居住用地布局适宜性、工业用 地布局适宜性、交通用地布局适宜性和绿地广场布局适宜性四个评价系统。

并以钦州市城市总 体规划为例,对城市用地布局的适宜性进行量化,结果较为直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比较 性,从环境合理性角度对判断不同规划用地布局方案的优劣提供了较好的支撑。

关键词:城市规划用地布局;环境适宜性分析;ArcGIS ;缓冲区分析Abstract: In this pap er, regarding the di fficulty to quanti fy urb an planning land layout scheme co mparison and environ mental reasonableness of land use layout in urban planning i mpact evaluation, A rcGIS's spatial analysis is used co mbin ed with the Delphi method and AHP to deter mine the factor weights to build a preli minary methodology. Five categories o f urb an construction land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such as Environ ment al sensitivit y land, environ ment al s e r vices land and sou rces o f pollution land. It formed four evaluation systems such as the suitability of residential land layout, the suitability of industrial land layout, the suitability of transportation land layout and the suitability of green square land layout. And the paper took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Qinzhou city as an example, and quantified the suitability of the layout of urban land, the results were more intuitive, scientific and co mparable. It provided better support fro m the p erspective of environ mental rationality to judge the pros and cons o f the di fferent planning land use layout program.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land layout; environmental suitability analysis; ArcGIS; buffer an alysis1 研究背景在城市规划中,《城市用地分类与规 划建设用地标准》(G B 50137-2011)将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五大类。

水稻种植环境综合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水稻种植环境综合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水稻种植环境综合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摘要:水稻种植环境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水稻种植环境进行科学评价,不仅有助于了解水稻生产潜力,还能为未来的农业生产规划和区域种植结构调整提供重要依据。

本研究结合水稻种植环境的特点,构建了一个包含多个评价因子的水稻种植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方法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新的水稻种植环境综合适宜性评价方法。

以某省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相结合的水稻种植环境综合适宜性评价模型,某省地区的水稻种植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

关键词:综合;水稻;方法;种植;评价;环境;适宜性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种植环境是指影响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包括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等方面。

目前国内外关于水稻种植环境评价研究多集中于温度和水分条件,而关于土壤环境的研究较少。

有学者提出了水稻种植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但是由于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数量较多,且各指标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因此很难用单一方法进行评价。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相结合,建立了一种新的水稻种植环境综合适宜性评价模型,并以某省9个地区为例进行了综合评价,以期为水稻种植环境评价提供参考。

当前,我国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估方法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但相关评估方法的数据支撑不足,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尚需进一步检验。

另外,在适合度评估的基础上,还缺少从多个方面来发掘对农作物适合度有重要影响的综合因素。

一、数据来源某省水稻种植区域地理信息系统(GIMS)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管理、数据处理及制图等功能,结合气象、农业等方面的数据,运用GIS技术,结合高分辨率评价指数栅格数据,对水稻种植的多维环境适宜性进行评价,识别出了水稻种植的多维环境适宜性空间模式。

这不但可以在精细尺度上,掌握了农田水稻种植的环境适宜性程度和空间分布规律,还可以提取出多维环境指标的空间组合模式,在不同分区中,对水稻种植适宜性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从而对水稻种植和生产进行了一定的区划调整。

基于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法的生态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法的生态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法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摘要:生态适宜性评价需考虑众多影响因素,以GIS为研究工具,利用其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弥补传统景观规划中在此方面能力不足的弱点。

相比等权叠加法,通过层次分析法赋值权重,能够弱化权重赋值过于主观的不足。

在此基础上提出以GIS为应用平台,通过层次分析法赋值因子权重的方法,以评价场地生态适宜性。

关键词:生态适宜性评价GIS 层次分析法1.引言人类社会高速发展,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之而来的是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及环境的污染超过其所能承受的平衡限度,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引起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

人们开始反思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努力寻求两者的协调发展。

景观生态规划在解决生态问题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通过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研究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的交互作用,在协调和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及建议[1]。

2.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内涵生态适宜性评价是景观生态规划的核心,是在生态调研的基础上,寻求最佳可行的土地有效合理利用方案,根据研究区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特点,分析区域的生态敏感性以及发展的制约因素,划分资源与环境的适宜性等级,提供合理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策略[2]。

生态适宜性评价最早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McHarg教授提出,将其定义为“由土地具有的水文、地理、地形、地址、生物、人文等特征所决定的,对特定、持续性用途的股友适宜性程度”[3],联合国粮农组织、美国林业局等组织和机构也作出不同的定义。

其内容主要是为最大程度降低人为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对研究区域内的场地进行适宜程度等级评价,并指出适宜用于人为开发利用区域范围和面积。

生态适宜性评价主要应用于以下几大类型:①城乡建设用地评价;②自然保护区选址及评价;③项目选址确定及环境影响评价;④旅游区评价;⑤景观规划。

通过建立生态适宜性的综合评价体系,将研究区域分为最适宜、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和禁止开发等若干用地等级,并对不同级别提出相应的开发程度要求。

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农牧型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

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农牧型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

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农牧型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在土地资源严重紧缺、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的环境下,如何合理、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摆在了我们面前。

而对生态敏感性较强的农牧型城镇而言,控制草场超载放牧,加快恢复草原生态,节约集约用地,走精明增长新型城镇化道路,显得更为迫切。

结合乌恰县铁列克乡,从用地适宜性的角度对区域进行功能分区,明确不同分区的承载力状况,进而提出优化用地的发展策略,为农牧型城镇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标签:土地资源承载力;用地适宜性;农牧型城镇引言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关系中居于其它资源无法替代的核心地位[1]。

伴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加剧,土地资源的利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通过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与分析,能够掌握土地资源对于人口增长、城镇建设、农牧业生产、生态平衡等的支撑程度以及土地开发利用潜力,为协调区域环境系统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依据[2],检验规划实施是否具备可行性。

1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回顾1.1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含义一般认为,土地资源承载力即区域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也有学者提出,土地是综合性极强的资源,它要承载人类各种活动的压力,包括生活活动的压力、生产活动的压力和生态环境的压力[3],承载力的研究是对区域土地、食物、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系统透视[4]。

本文侧重于从生态敏感性的角度,在考虑土地适宜性分区的前提下,对农牧型城镇的土地人口承载力进行研究。

1.2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趋势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最早是由人口学家展开的,而后在生态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传统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偏向于耕地资源,是基于土地生产力约束下的区域性人地关系研究,并衍生出生态足迹的分析方法[5]。

目前的研究则在内容上由单一要素转向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建设用地等多个要素的综合性评估。

分析技术及手段也趋于多元化,由单纯的公式计算转向成熟的模型分析和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上,实现了更准确、深入、全面的定量研究,大大增强了时效性和预测能力,对解决实际土地与人口的矛盾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大的实际应用性。

土地适宜性评价GIS

土地适宜性评价GIS

土地适宜性评价GIS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通过建立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综合评价,以确定不同用途土地的适宜程度。

地理信息系统(GIS)则是一种运用计算机和各种专业软件来进行地理数据的收集、存储、管理、分析以及展示的技术手段。

将土地适宜性评价与GIS相结合,可以更加准确、高效地评价土地适宜性。

下面将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流程以及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以制定土地利用政策与规划。

评价的具体内容包括对土地的功能、质量、生态及社会经济条件等进行综合评估,从而为不同用途土地的选择提供科学的指导。

通过与GIS系统相结合,可以实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全程数字化,以及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展示。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对评价指标的选取与权重设置,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并通过相关的权重设置来确定各个指标对土地适宜性的影响程度。

其次是对土地资源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需要收集和整理不同的数据,包括土壤、水文、地形等方面的数据。

然后是建立评价模型,通过将评价指标与土地资源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得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

最后是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与展示,通过GIS系统进行结果的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数据处理、评价模型建立和结果展示三个方面。

首先,GIS系统可以实现对土地资源数据的集成和处理,方便对各种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处理。

其次,GIS可以辅助建立评价模型,通过对评价指标与土地资源数据的建模和分析,得出评价结果。

最后,GIS还可以实现对评价结果的展示和分析,通过地图、统计图表等方式展示评价结果的空间分布和相关统计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GIS的应用可以提高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GIS的广德县耕地水稻种植适宜性定量评价

基于GIS的广德县耕地水稻种植适宜性定量评价
18 4
安 徽 农 学 通 报 , n u A . c B l 2 1 ,6 2 ) A h i Si u1 0 0 1 ( 1 . .
基 于 GS的广 德 县 耕 地 水 稻 种 植 适 宜性 定 量 评 价 I
聂 文 芳
( 城市 农 业技 术 推 广 中心 , 徽 宣 城 宣 安 220 4 00)
1 2 基础 工作 条件 .
基础数据 : 主要 包 括 属性 数 据 和 空
间数 据 。属 性数据 主要 包 括 第 二次 土 壤 普 查相 关 土 壤 资 料 、 测 土 配 方 施 肥 项 目”中土 壤 化 验 数 据 、 户 调 查 信 “ 农 息 、4 4试 验数 据 等 , 31 以及 从 国土 局 、 利 局 等 相 关 单 位 水 收集 的耕地 资料 。空 间数 据 包 括 土壤 图、 土地 利 用 图 、 行 政 区划 图 、 田 水利 分 区图 等 。分 析 软 件 :fc 农 o e相 关 软 i f 1 4 参评 因子选择 及其权 重确 定方 法 . 影 响水稻 种植 适
宜性 评价 的隶属 函数 模型及 层次 分析 模型 。 13 3 建 立评 价 管理 单 元 .. 将 土壤 图 、 土地 利 用 现状 图
适 宜性 , 于 因地 制宜 的开 发利 用 耕 地 , 高 耕 地 资源 的 对 提
综 合生产 能力 , 现农业 增效 、 民增 收 , 进农 业 可持 续 实 农 促
利 用 G S技 术 客观 评 价广 德 县耕 地 资源 的作 物种 植 I
貌 、 土母质 、 化性状 、 田基 础设施 等要 素 中选 取评 价 成 理 农 指标 。利用 模糊 评价 法进行 单 因素评 价 , 确定 各评 价 因 素 的隶属度 , 利用层 次分 析 法 确定 指 标 权 重 , 即建 立 耕地 适

基于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旨在通过收集、分析和关联大量的地理数据和土地信息来评估建设用地适宜性,并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该评价方法的目标是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保障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首先需要收集和整理各类相关数据。

例如,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水文水资源、气候条件、生态环境、文化历史、交通网络、土地利用现状等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从卫星遥感、测绘、调查研究、统计资料等渠道获得,并通过GIS平台进行整合和处理。

其次,需要建立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和需求,可以确定一系列适宜性指标,如土地可开发性、生态环境适宜性、可持续利用性、经济效益等。

每个指标可以被赋予不同的权重,以准确反映不同指标对土地适宜性的影响程度。

接下来,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各类数据和指标进行集成和关联分析。

这可以通过建立空间数据模型和评价模型来实现。

通过模型,可以根据不同指标和数据的权重,计算得出不同区域的适宜性指数或得分。

这些指数或得分反映了不同区域的建设适宜性程度。

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表达和展示。

通过GIS的可视化工具和功能,可以将评价结果以图形、统计表格等形式展示出来,直观地反映不同区域的适宜性特征和差异。

同时,还可以根据评价结果提供科学的建议和决策支持,如合理利用适宜地区,限制或改变不适宜地区的建设用途等。

GIS技术的应用使得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更加科学和精确。

它提供了一个综合、动态和可重复的评价模型,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土地资源的特征和潜力,避免不适宜地区的开发和利用,推动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GIS技术在作物生态适宜性评价及其在橡胶种植业中的应用

GIS技术在作物生态适宜性评价及其在橡胶种植业中的应用
第 2卷 第 3期 21 0 1年 9月
热 带 生 物 学 报
J oURNAL OF TRoP CAL I oRGANI M S S
Vo _ . l2 No 3
Sp 2 1 e . 01
文章 编号 :6 4— 0 4 2 1 ) 3— 2 7— 5 17 7 5 ( 0 1 0 0 7 0
些 规划 设计 师 应用 叠加 航拍 图像 进 行 城镇 土地 利 用 适 宜性 评 价 , 很 快 应 用 到农 业 规 划 和 城市 建 设 中。 并 随 着 GS影 像 分辨 率 的提 高和 空 间分 析 技 术 的不 断 完 善 , 业 上 作 物 生 态适 宜 性评 价 的方 法 被 大 大 扩 I 农
叠加 得到 不 同的评 价单 元 , 后根 据评 价 指标对 每 一个 评 价单 元 的适 宜 性进 行 评 价 。如唐 嘉 平 等 以澜 沧 然
江下游地区 9 6个乡镇基本评价单位 , GS 在 I 平台下采用多元线性 回归算法建立 了 1 4种热带特色经济作 物种植适宜性评价模 型并进行了评价与种植适宜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黄功标应用专家经验法 、 j 模 糊数学与层次分析法等确定福安市茶园土壤适宜性评价的评价因子及权重, 借助 GS I 空间分析功能开展 了土壤种植适宜性评价 。第 2种方式是基 于栅格的方式 , ] 它把一定大小的栅格作为同质体 , 无需建立
中 图分 类 号 :S12 2 6 . 文 献 标 志 码 :A
作物 生态 适 宜性 评价 是指 在 一定 地域 内 , 究作 物 生 长发 育 所需 要 的 各生 态 因子 需 求 与该 地域 生 产 研 中实 际 可提供 的生态 条 件相互 吻 合 的程 度 , 而 为 提 高土 地 承 载力 , 化作 物 种 植 的总 体 布局 提 供 决 策 从 优

GIS技术在水稻优质高产栽培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GIS技术在水稻优质高产栽培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据 ,在 V i s u a l S t u d i o 2 0 0 5开发环境 中嵌入 A r c G I S E n —
热点 。 只有发展水稻优质高产栽培 , 才能解决 中国的粮 食安全问题 , 满足人们对稻米品质的要求。
随着信息科学 与技术 的快速发 展 , 包括 G I S ( 地理 信息 系统 ) 、 G P S ( 全球 定位系统 ) 、 R S ( 遥感 ) 在 内的 3 s 精确农作技术也逐步在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体 系中

标, 划分 出该省水稻适宜种植 区域 , 绘制 了水稻 区域化
种植适宜图 。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1 2 — 1 9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粮 食 丰产 科 技 工 程 江 苏 水 稻 项 目
பைடு நூலகம்
水稻栽培与稻作综合管理 、 气 象灾 害监测预警等方面 , 阐述了中国近年来 G I S技术应用于水稻优质高产栽培 的研究
进展与存在问题 , 为G I S 技术在水稻优质高产栽培 中的深入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 词 : G I S ; 水稻 ; 优质高产栽培
中图分类号i ¥ 5 1 1 . 0 5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6 — 8 0 8 2 ( 2 0 1 3 ) 0 2 — 0 0 1 4 — 0 4
如何提高水 稻产量一直是 中国水稻科研人员研究 的重点 。 随着人们对稻米 品质要求 的提高 , 水稻 生产也 由单纯追求高产的数量型生产 向高产 、 优质 、 高效型生
产发展转化 。 近年来 , 稻米品质 已成为水 稻栽培研究 的
水稻生产潜力 动态 预测是水稻生产潜力分析 的重 要环节 , 同时对农业 资源 管理也具有非 常重要 的作用 。 因此 ,不 少学者研究基 于 G I S的水稻生产潜力动态预 测。 李忠武等f 3 l 根据水稻生产潜力模型和栅格计算 的特 点 ,将模 型与 G I S集成 ,综合利用空间数据和属性数

GIS在农业种植领域的广泛应用及发展前景探索

GIS在农业种植领域的广泛应用及发展前景探索

K e j i c h u a n g x i n农产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石,农民人数占全国人口数的一半之上,因此,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兴旺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数码农产品在农产品栽培中的运用也越来越普及。

数字农业,也被称为智慧农业或精准农业,采用3S信息系统为内容,包括GIS、GPS和RS信息。

本章将论述GIS在农业种植中的运用。

尽管“数字农业”的发展史不长,但它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快速蓬勃发展,并得到了国家经济发展863规划农业948规划和金农工程等支持,为我国现代化农业蓬勃发展带来了强大动力。

对此,文章重点探讨了GIS在农业种植领域的研究,旨在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种植领域的长远发展,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GIS的概述及功能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这一系统是多门学科的综合,如:通信技术、地理等。

其主要原理是调用地理空间数据库,立足于实际需求搭建出地理模型来对空间进行分析,最终获得科学合理的地理数据,以便为决策提供更加有力的参考依据。

现阶段,GIS在城市规划、农业生产种植、交通运输以及生态环保等多个方面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而这也为生产与规划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GIS功能的实现,需要通过以下过程,即:数据搜集———数据分析———地理决策———实践应用。

通常情况下,GIS主要涵盖三个方面部分,只有相互之间协调配合,才可以切实体现出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实现其应用价值。

具体如下:第一,计算机控制系统由硬件和软件构成,其中硬件部分包括内存、CPU、显卡以及其他用作存储和输入的设备,为控制系统的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软件系统则负责处理和分析系统中的数据,以确保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

第二,地理数据库系统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它可以帮助用户快速、准确地检索和查询地理信息,并且可以提供数据维护功能,为地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提供有力的支持。

基于GIS_轻量开发技术的农用地宜耕性智能化评价应用的探讨

基于GIS_轻量开发技术的农用地宜耕性智能化评价应用的探讨

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2024Vol 56No 2收稿日期:2023-11-13基金项目:2022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 基于GIS轻量开发技术的农用地宜耕性智能化评价研究 (22C0832)ꎮ第一作者:晏涵(1982-)ꎬ男ꎬ副教授ꎬ硕士研究生ꎬ湖南怀化人ꎬ主要从事国土空间规划与利用研究ꎮ通信作者:韦林利ꎬ女ꎬ讲师ꎬ主要从事职业教育㊁土地资源利用研究ꎮ基于GIS轻量开发技术的农用地宜耕性智能化评价应用的探讨晏㊀涵1㊀韦林利1㊀龚玉叶1㊀罗灵岭2(1.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ꎬ长沙410151ꎻ2.湖南省土地综合整治局ꎬ长沙410000)[摘㊀要]㊀该文基于GIS轻量开发技术的农用地宜耕性智能化评价ꎬ回顾了其研究背景ꎬ提出了新时代农用地宜耕性评价的重要地位ꎮ归纳了其研究意义ꎬ并从国内和国外两个维度总结了其应用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ꎬ得出了相关研究结论ꎮ此外ꎬ还从国家发展角度出发ꎬ探讨了GIS轻量开发技术的农用地宜耕性智能化评价的应用前景ꎮ[关键词]㊀智能化评价ꎻ农用地宜耕性ꎻ轻量开发技术中图分类号:S126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3303(2024)02-0016-03DiscussionontheApplicationofIntelligentEvaluationofAgriculturalLandSuitabilityBasedonGISLightweightDevelopmentTechnologyYanHan1㊀WeiLinli1㊀GongYuye1㊀LuoLingling2(1.HunanEngineering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ꎬChangsha410151ꎬChinaꎻ2.HunanProvincialLandComprehensiveImprovementBureauꎬChangsha410000ꎬChina)Abstract:ThisarticlepresentsanintelligentevaluationofagriculturallandsuitabilitybasedonGISlightweightdevelopmenttechnolo ̄gyꎬreviewsitsresearchbackgroundꎬandproposestheimportantpositionofagriculturallandsuitabilityevaluationinthenewera.Sum ̄marizeditsresearchsignificanceꎬsummarizeditsapplicationresearchstatusanddevelopmenttrendsfrombothdomesticandforeigndi ̄mensionsꎬanddrewrelevantresearchconclusions.FromtheperspectiveofnationaldevelopmentꎬtheapplicationprospectsofGISlight ̄weightdevelopmenttechnologyforintelligentevaluationofarablelandsuitabilitywereexplored.Keywords:Applicationofintelligentevaluationꎻagriculturallandsuitabilityꎻlightweightdevelopmenttechnology1㊀研究背景耕地是保障人类生活与生产的物质基础ꎬ对区域粮食生产安全㊁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ꎮ耕地是农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ꎬ承担着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职责ꎮ2021年11月ꎬ国家自然资源部等三部门为确保耕地的用途管理ꎬ联合颁布了«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自然资发[2021]166号)ꎬ该文件中重点提出了耕地要实现 进出平衡 ꎬ要求对耕地与其他农用地相互转换实行严格管理ꎬ根据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ꎬ确保要把适宜性为耕地的开发为耕地ꎬ确保耕地质量ꎮ可见ꎬ宜耕性已经成为了评价土地是否适宜耕作的重要指标ꎮ开展农用地的宜耕性评价ꎬ对严格土地用途管制ꎬ严控耕地的进出平衡和动态平衡具有意义ꎮ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兴起ꎬGIS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和实践中ꎬ取得了丰富的研究和应用成果ꎮ然而ꎬ当前对GIS技术进行第二次开发ꎬ开发适合使用者的技术难度大㊁成本高ꎮ基于GIS技术开展农用地宜耕性评价较少㊁智能化不高ꎬ缺少基于具体项目的GIS轻量开发技术开发ꎬ产品难以满足从事农用地宜耕性评价的中小企业的生产需要[1]ꎮ2㊀研究意义基于GIS轻量开发技术的农用地宜耕性智能化评价研究显得尤为重要ꎬ从某种意义上说ꎬ该项研究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作用ꎮ具体如下:①通过对农用地宜耕性评价因子的选取和评价过程的研究ꎬ进行农用地宜耕性评价的科学总结与提炼ꎬ探索一套科学㊁实用和易推广的农用地宜耕性原理与方法体系ꎬ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农用地宜耕性评价理论和方法ꎮ当前关于农用地宜耕性评价理论和方法较多ꎬ但是大多都停留在选取评价因子ꎬ运用数学模型进行计算ꎬ基于GIS轻量开发技术的评价将进一步丰富GIS技术在农用地宜耕性中的运用的理论和方法ꎮ612024Vol 56No 2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②基于GIS技术的开发和应用ꎬ开发一套适用于农用地宜耕性评价的工具ꎬ其开发流程对中小企业开发农用地宜耕性评价乃至其他领域的GIS技术的开发流程都具有借鉴作用ꎮ开发出的工具既具系统性和准确性ꎬ还具有实用性ꎬ进一步丰富了GIS轻量级开发流程和技术ꎮ当前关于GIS轻量技术的开发已经逐步成熟ꎬ通过软件开发可以让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其中来ꎬ积累更多更好的开发经验ꎮ③基于GIS轻量级技术开发的农用地宜耕性智能化评价ꎬ其智能化评价结果不仅对区域内耕地保护㊁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ꎬ在一定程度上还对区域内国土空间规划㊁促进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和科学布局㊁实现功能区的有效划分和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ꎮ农用地宜耕性智能化评价结果在很多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效果ꎮ④基于GIS技术的开发和应用ꎬ其智能化的研究工具不仅大大提高了宜耕性评价结果的速率ꎬ能快速准确地完成对适宜性的评价ꎬ其研究成果还可以进行可视化展现ꎬ使研究过程效率更高ꎬ研究成果更加精准㊁直观ꎬ具有明显的节约时间㊁减小误差的技术优势ꎬ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ꎮ3㊀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农用地宜耕性评价是评定农用地流转为耕地的适宜性程度ꎬ是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的一项组成部分ꎮ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宜耕性评价的参考文献ꎬ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农用地的适宜性评价ꎬ较少有针对农用地提出宜耕性评价的具体研究ꎮ3.1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关于农用地的适宜性评价研究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了ꎬ经过长期的发展ꎬ由最初的传统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转为基于土地信息技术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ꎬ评价指标也逐渐呈现多元化和系统性ꎮ20世纪30年代ꎬ美国中西部地区对不同的潜力评价因子:土壤㊁侵蚀类型和强度等进行研究ꎬ逐渐形成了土地利用潜力分类的思想ꎬ这一思想将土地利用潜力分为8个不同的类别ꎬ并最终确立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ꎮFAO归纳和总结过去的经验ꎬ出版颁布了实用性地指南 «土地评价纲要»ꎮ这一纲要将评价系统划分成了纲㊁类㊁亚类和单元四级ꎬ并对这些等级做了相应的解释说明ꎮ后来ꎬFAO又组织了AEZ的研究ꎬ以气候㊁土壤的生产潜力为评价因子进行研究ꎬ并做了深入的实践与分析ꎬ以此开展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工作ꎮ随着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的不断深入展ꎬ各国学者从土壤质量㊁生态系统角度对农用地适宜性加深了研究ꎬ探讨并建立了适宜性的指标ꎮ随着计算机的发展ꎬ土地信息技术手段得到广泛的应用ꎬ国外学者借助信息技术软件和各种数学模型进行评价ꎬ评价结果日益精确化ꎬ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日渐完善ꎬ评价因子选取也更具科学性ꎮ当前关于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因子的分析ꎬ比如ꎬ所在区域的地下水质的评价分析㊁栖息地丧失原因分析㊁气候变化的原因分析㊁能源作物和流域分析等方面ꎬ这些都是涉及农用地宜耕性的评价因子[2-3]ꎮ3.2㊀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农用地的适宜性评价的研究历史悠久ꎬ20世纪50年代ꎬ科学研究者针对农用地自然特性ꎬ经过实践研究建立了农用地自然特性4级分类评价体系ꎬ通过评价能基本体现农用地质量ꎮ到了70年代末ꎬ针对农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的科研㊁教学和生产项目有了较快的发展ꎬ产生了土地的生产力标准分级和土地资源类图分类体系ꎮ土地的生产力标准分级体系是根据当时美国的土地利用潜力分类系统研究制定的ꎬ将土地的适宜性㊁限制性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实际进行了调整ꎮ而土地资源类图分类体系则是以«土地评价纲要»为前提ꎬ将农用地评价内容分为五个等级ꎬ即以土地为主体对象的潜力区㊁适宜类㊁质量等㊁限制型和资源单位ꎮ90年代以来ꎬ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已广泛地被提出ꎬ目前的农用地评价工作采用了3S技术ꎬ特别是以GIS技术应用为代表的相关技术ꎬ在农用地的适宜性中得到广泛应用ꎬ并通过SPSS等各种计算软件和数学模型对所提供的农用地数据进行了处理ꎬ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㊁减小了主观判断上的误差ꎮ国内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热点集中在水源条件分析㊁土壤养分构成与分布㊁土壤侵蚀力度和破坏力和地形坡度分析等方面ꎮ近几年来ꎬGIS技术飞速发展ꎬ农用地适宜性的研究也逐渐变多ꎬ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ꎮ但成果存在一定的研究瓶颈ꎬ主要体现在关于适宜性评价的研究理论㊁技术方法和成果结论没有进一步更新ꎬ可参考的农用地宜耕性评价较少ꎬ中小企业的农用地宜耕性评价工作缺乏合适的评价工具等[4]ꎮ通过国内外研究不难发现ꎬ当前关于农用地的评价是关注适宜性ꎬ较少提及宜耕性ꎮ国内关于农71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2024Vol 56No 2用地宜耕性研究的研究广度和深度㊁焦点和前沿技术不及国外ꎮ相比而言ꎬ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领域ꎬ比如ꎬ太阳变化㊁动植物栖息地的丧失原因分析㊁地下水质量差异和气候的变化分析ꎻ而国内的研究则侧重在土地利用与人类活动等方面ꎬ比如ꎬ土地利用的方法和模型研究㊁土地复垦技术和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及原因分析等ꎮ随着国家对耕地保护的重视ꎬ农用地宜耕性评价的研究将更为重要ꎮ今后国内农用地宜耕性评价应加强以下方面的研究:①土地科学㊁信息技术和软件应用等多学科交叉的应用研究ꎮ比如ꎬ评价技术㊁GIS技术等综合运用ꎮ②农用地宜耕性评价的适用和实践ꎮ开发适用于企业使用的评价工具ꎬ助力生产和科学研究ꎮ③丰富和更新农用地宜耕性评价理论与方法ꎮ进一步丰富和充实农用地评价方法ꎬ构建评价体系等[5-6]ꎮ4㊀应用前景①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ꎬ国家自然资源部㊁农业农村部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部门针对当前我国的土地资源现状ꎬ联合下发了关于耕地的重要文件 «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ꎬ该通知重点围绕进出平衡进行了分析ꎬ指出占补平衡是当前的重要任务ꎬ更要严格控制进出平衡ꎬ把进出平衡的位置进一步提升ꎬ这是对国土空间规划中用途管制制度的再次创新和实践[7]ꎮ当前关于宜耕性的评价对象和手段方法进一步扩大ꎬ比如ꎬ运用GIS技术对耕地的自然适宜性进行评价ꎬ结合耕地的生态安全性ꎬ对本区域内的农用地的适宜性评价㊁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等生产性项目进行全面的设计和研究ꎬ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ꎮ比如ꎬ以农用地的宜耕性评价㊁土地的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为基础ꎬ通过建立农用地的宜耕性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土地的适宜性评价ꎬ运用ARCGIS软件自带的功能(空间叠加和成图功能)为评价工具ꎬ运用潜力评价的权重的测算方法ꎬ通过数据运算定量地确定宜性的等级和土地利用类型ꎬ为后续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方式提供数据支持ꎮ再如 限制性因子 的评价法ꎬ首先运用GIS技术对区域内的后备资源做适宜性分析ꎬ再结合评价体系进行评价ꎬ得出该区域内的宜耕土地的分布和质量特征[8]ꎮ②当前在商业软件的应用上采用了不同种类ꎬ但是GIS有其独特的优势ꎬ采用了不同的语言和数据格式㊁独立的封闭平台和独特的地理数据编码ꎬ使得不同商业软件难以兼容ꎬ难以实现跨平台的畅通使用ꎮ再加上垄断的技术壁垒和高昂的软件购买费用等原因ꎬ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中小企业的购买难度ꎬ与之相对应的是GIS轻量级技术开发大多实现了跨平台的能力ꎬ能免费使用ꎬ且是针对于某一特定项目而进行的开发ꎬ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ꎬGIS轻量开发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ꎮ③GIS轻量开发技术的使用ꎬ其智能化的体验相比于传统的以人工计算为主的宜耕性评价ꎬ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工作效率ꎬ同时该软件的评价结果具有精度高ꎬ操作容易等优点ꎬ其开发出的成果专注于农用地宜耕性评价ꎬ能免费适用于不同的企业ꎬ运行稳定性强㊁运行效率高㊁运行成本低和易于维护ꎬ其成果形式多样㊁直观明了ꎬ能有效解决当前中小企业无合适工具软件的问题ꎬ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ꎮ5㊀结语基于GIS轻量开发技术的农用地宜耕性智能化评价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和焦点ꎬ对于满足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ꎮ当前国内外关于它的研究虽各不相同ꎬ但是都对农用地宜耕性智能化评价做出了积极意义ꎬ也体现了研究前沿ꎬ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ꎮ从某种意义上说ꎬ对于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实践意义ꎮ参考文献[1]王斯达.四川省仁寿县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与占补平衡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ꎬ2023.[2]董光龙ꎬ张文信ꎬ杨忠学ꎬ等.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ꎬ2018ꎬ23(8):160-170. [3]张帆ꎬ李帅ꎬ刘家福.基于GIS的白山市江源区农用地的适宜性评价[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ꎬ2019ꎬ38(2):86-91. [4]陈露露ꎬ杜泳ꎬ颉洪涛.基于GIS的浙江省诸暨市农业用地适宜性分析与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ꎬ2023ꎬ39(21):158-164. [5]赵许宁ꎬ蓝贵文ꎬ陈建军ꎬ等.基于GIS的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评价研究 以阳朔县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ꎬ2019ꎬ46(3):108-114.[6]朱大威.基于GIS的江苏省蔬菜种植土地适宜性评价及其空间异质性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ꎬ2019ꎬ50(8):1878-1884. [7]宋梦宁.基于遥感的农区和垦区水田耕地质量评价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ꎬ2023.[8]石艳霞ꎬ马振东.浅谈 3S 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J].林业科技情报ꎬ2009ꎬ41(4):16-17.81。

土地适宜性评价(操作步骤)GIS

土地适宜性评价(操作步骤)GIS

土地适宜性评价(操作步骤)G I S-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土地适宜性评价(操作步骤)按照张媛媛老师的要求,土地适宜性评价至少包括坡度和洪水淹没分析两个生态限制要素。

如果学有余力,可以再分析一下道路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引导作用。

一、设置分析环境在cad里把规划范围写成一个块“规划范围.dwg”。

导入gis中,双击,选择“polygon”。

右键,数据——导出数据,生成“规划范围”shp。

地理处理——环境设置——处理范围,选择“规划范围”shp。

Arctoolbox右键,环境设置,处理范围,选择“规划范围”。

二、由等高线生成DEM(数字高程模型)1.将cad文件导入gis中。

双击cad文件名,有5个文件,选择polyline。

点确定。

2.选择高程大于0的polyline,即为等高线,生成shp.打开属性表。

点按属性选择,elevation>0.点图层名,右键,数据——导出数据,图层名“denggaoxian”。

生成的新文件加载到视图中。

3.生成TIN。

3D Analyst 工具——TIN管理——创建TIN。

注意:height field选“elevation”TIN生成了!4.转栅格。

3D Analyst 工具——转换——由TIN转出——TIN转栅格。

注意:设置栅格大小(cellsize)(栅格大精度小,栅格小精度大)。

三、坡度因素评价1.生成坡度。

3D Analyst 工具——栅格表面——坡度。

输入栅格选dem。

输出栅格slope。

2.对生成的坡度进行适宜性评分。

点slope右键,打开属性表。

点“符号系统”,选“已分类”,类别改为“3”。

点“分类”。

“中断值”:第一个填“10”,第二个填“25”,第三个不改。

点确定。

再点确定。

对分类好的坡度重分类。

3D Analyst 工具——栅格重分类——重分类。

在新值一列,输入评分。

(3分最适宜,2分较适宜,1分不适宜)。

GIS在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GIS在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土 地利用 适宜性 评价 是评价 土地 用于农 作物种 植 的适宜 性程 度 ,其 目的 是研究 分析土 地的 自然属 性 。它通过 对基础 数据 的提 取和 分析 、 能够 准确 的反映 土地的 宜耕性 及耕地 转用 潜力适 宜性 。 目前 ,计算 机技术 发展 十分迅速 ,G S技 术研 究在很 多 国家取得 I 了较 大 的进 步 ,并 广泛应 用于 各个领 域 。利 用 G S技术对 土地利 I 用适 宜性评 价 , 2 世 纪科技 发展 的必然 趋势 。 是 l 它不 仅关 系到土 地利 用规划 能否使 当地 经济 、社会 、生态 等综 合效益 达到 最佳 , 而且对 于规 划区 、全国乃 至全球 的可 持续发 展都有 深刻 的影 响。 基 于 Gs的土地 适宜性 评价理 论和 方法 I GS I 技术 在土地 利用 适宜性 方面 发挥着 重要 的作用 。 I 具 有 GS 对数据 的采 集 、编 辑 、处理 、存储 、变换 、空 间统计 和分 析及系 统 的开发等 功能 。它解 决 了土 地利 用总体 规划编 制过 程 中遇到 的 技术 问题 ,很大程 度上提 高 了规 划 的技 术含 量 。 ( )地理信 息系统 ( I) 一 GS G S最早 由加拿大 的 R FTm i sn在 2 纪 6 年 代初 提 I ..o lno O世 O 出, 地理 信息系 统的主 要经历 了功 能模块 、 成式地 理信 息系统 、 集 模块 化地理 信息 系统 、核心式 地理信 息系 统和 当今 的组件 式 网络 地理信 息系 统 。地 理信 息系统 主要 由计算 机软件 、地 理数据 库系 统 、地理信 息系 统和计 算机硬 件系 统组成 。地 理信 息系统 数据 处 理过程 中 ,首先通 过数据 的输 入和存 储 ,然后对 输入 的数据 进行 处 理和 分析 ,最终 输 出人 们想 要的结 果 。 ( )基于 G S 二 I 的土地 适宜 性评 价步骤 GS I 技术 在土地 利用适 宜性 评价 的步骤如 下 图 1 示 。 所

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文献综述发布时间:2021-09-03T06:24:48.685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12期作者:赵杰[导读]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得以发展得越来越成熟和完善,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借助GIS技术,赵杰西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省成都市,610041摘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得以发展得越来越成熟和完善,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借助GIS技术,可以把某评价区域内的各种不同属性信息和空间地理信息可视化得结合在一起。

本文列举了GIS在农用土地、建设用地、土地复垦、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中应用的例子,对国内外学者在这几个方面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的综述。

关键词:GIS,土地适应性评价,农用土地,建设用地引言近年来国内人口快速增长,城镇化进程也在加快,利用区的土地退化比较严重,土地质量也有所下降。

研究土地资源的适宜性,探究土地的经济效应与生态效应协调发展,合理且有效地对稀缺土地资源进行配置,都是土地利用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在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管理的过程中,土地适宜性评价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通过适宜性评价对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潜力、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布局、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以及土地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强大的GIS技术便为土地的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

充分利用GIS 技术,可以为农业结构的调整、建设用地的布局、土地的复垦提供技术支持,能够有效地缓解人地矛盾。

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2.1.GIS在农用土地适应性评价中的应用在对土地资源的适应性评价中,尹启后,何劲耘(1995)指出未利用土地的适宜性评价的评价体系由土地适宜类,土地适宜等组成,土地的适宜性评价等级一直被众多学者当做研究的热点话题,而且方法一直在持续更新和发展创新中。

王学蕾,李蓉蓉(2000)运用GIS技术对江汉平原的农用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并且指出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必须以一定的利用为前提,GIS技术在土地资源的适宜性评价中,主要是通过对目标单元土地的评分高低来判断某用途的适宜性强弱,一般而言,评分越高,适宜性越强。

总报告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报告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报告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汇报人:2024-01-07•引言•GIS技术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目录•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实践•GIS技术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优势与挑战•结论与建议01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用地资源日益紧缺,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农用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GIS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研究背景通过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可以更加科学、准确地评估农用地的利用潜力和保护价值,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的科学布局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研究意义研究背景与意义GIS技术简介定义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它能够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显示地理空间数据。

应用领域GI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灾害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技术特点GIS技术具有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和空间分析功能,能够提供多尺度、多维度的地理信息产品,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概述定义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土地对农业生产的适宜程度和潜在限制因素,从而确定土地的农业利用方向和利用程度的评价过程。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土地的自然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社会经济适宜性评价。

自然适宜性评价主要考虑土地的光照、温度、降水、土壤肥力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适宜性评价则侧重于土地的开发成本、市场条件、交通条件等方面的考虑。

应用价值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2GIS技术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数据收集与处理数据来源收集包括地形、土壤、气候、水文、农业活动等在内的多源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格式转换、坐标匹配等操作,为后续分析提供统一标准的数据集。

空间叠置分析将不同图层进行叠置,识别农用地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

用ARCGIS做土地适宜性评价

用ARCGIS做土地适宜性评价

用ARCGIS做土地适宜性评价用ARCGIS做过土地适宜性评价,以土地利用图斑为评价单元,怎么计算评价单元到公共设施的距离,人口密度,商业点密度。

最后做出各个指标的图,乘以权重。

矢量的数据可以做出来吗?我只知道先把矢量转成栅格,用空间分析模块,再用用栅格计算机算,可以做出来。

矢量的不知道能不能直接乘以权重这样来计算。

这个问的很大简直就要别人做课题呢按你说的,你自己的大概框架都没出来的啊第一,要看你手上有没这些数据的,分区的数据情况(gis需要能够图上可以表达的),如人口密度第二,这些东西只有有数据很是蛮简单的无非是个增加列之后用field caculator计算,再加上spatial join连接不同的图层field caculator 在ARCGIS哪个模块里有?你说的我大致明白了,但是有十几万个斑块,那计算起来不是累死了。

要是能像栅格计算器直接计算就好了。

这个累什么么啊,累的是计算机,十几万个板块你点一下计算机就一起帮你解决了。

收集各评价因子,矢量后做叠加分析。

应用ArcGIS实现土地适宜性评价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一定类型的土地作为特定使用时的适合性,即将土地质量与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质量的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土地的适宜度。

这类项目一般都用空间分析来做。

也就是对栅格数据作分析。

使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Analyst)完成评价数据的空间分析过程,该模块提供了一个范围广阔且功能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建模工具集,允许用户从GIS数据中快速获取所需信息,并以多种方式进行分析操作,包括距离制图、表面分析、重分类、栅格计算等。

GIS的关键优势在于能够将分析算子应用到原始GIS数据中得到新的信息。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一定类型的土地作为特定使用时的适合性,即将土地质量与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质量的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土地的适宜度。

这类项目一般都用空间分析来做。

也就是对栅格数据作分析。

使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Analyst)完成评价数据的空间分析过程,该模块提供了一个范围广阔且功能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建模工具集,允许用户从GIS数据中快速获取所需信息,并以多种方式进行分析操作,包括距离制图、表面分析、重分类、栅格计算等。

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与展望

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与展望

收稿日期:2004-03-25; 修订日期:2004-05-28 基金项目:国家“863”高技术发展计划“区域性与行业性的大型3S 应用与服务系统技术研究”(2002AA -13-04-08) 作者简介:邱炳文(1973-),女,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研究生,从事3S 技术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

E -mail :qiubingwen @GIS 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与展望邱炳文1,2,池天河2,王钦敏1,吴 靖1(1.福州大学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2;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该文阐述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和内涵,综述了GIS 支持下的各种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及其优缺点。

如叠加分析方法、多指标决策模型以及人工智能方法,以研究实例说明如何通过GIS 系统引导用户参与分析评价的过程,强调技术层面和群众参与是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不可缺少的两个层面。

关键词:GIS ;土地;土地适宜性评价;公众参与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04)05-0020-04 广义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根据某种利用方式的特定要求,确定最适合的土地利用方式[1,2]。

基于不同的土地利用内涵与应用方式的理解,土地适宜性评价形式不同。

有必要明确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这两个概念[3,4]。

从广义上讲,土地覆盖描述的是地球表层在自然状态下的覆盖、下垫面覆盖以及人工建筑等;而土地利用是人类采取的土地覆盖方式,它包括采取某种利用方式的目的以及生物物理过程[5]。

基于不同的空间尺度,土地利用内涵不同。

在大尺度上,;在小尺度上(如某个城市),土地利用意味着为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寻找最适合的潜在位置[3]。

但是在确定的尺度和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包括选取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利用模式以及相应的强度和范围等。

在进行适宜性评价时,有必要区分位置选取和位置搜索这两个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 o l 1 . 3 9 No . 2 Ap r .2 0 1 3
DOI : 1 0 . 3 7 2 4 பைடு நூலகம் S P . J . 1 2 3 8 . 2 01 3 . 0 01 31
GI S支持下 的广东省水稻种植生态适 宜性评价
叶延琼 1 , 2 , 3 ,李韵 1 , 2 , 3 ,章 家恩 , , ,秦钟 1 , 2 , 3 ,李逸 勉 1 , 2 , 3
L a b o r a t o y r o f Ag r o — e c o l o y g a n d Ru r a l E n v i r o m e n n t o f Gu a n g d o n g Re g u l r a H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I n s t i ut t i o n s , Gu a n g z h o u
YE Y a n — q i o n g , , , L I Y u n , , , Z H ANG J i a . e n , , , Q I N Z h o n g , , , L I Yi — mi a n , ,
第3 9 卷第 2 期
2 0 1 3 年 4 月
湖南 农业 大 学学 报 ( 自然科 学 版)
J o u r n a l o f H u n a n A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Na ur t a l S c i e n c e s )
La b o r a t o r y o f Ag r o — E n v i r o n me n t i n t h e T r o p i c s , Mi n i s t r y o f Ag r i c u l t u r e ER. Ch i n a ,Gu a n g z h o u 5 1 0 6 4 2 , Ch i n a ;3 . Ke y


词 :水稻;生态适宜性;层次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统 ; 广东省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7 — 1 0 3 2 ( 2 0 1 3 ) 0 2  ̄ ) 1 3 1 _ 0 6
中图分类号 :¥ 5 1 1 . 0 1
GI S- ba s e d e c o l o g i c a l s ui t a b i l i t y e v a l ua t i o n f o r r i c e pl a n t i ng i n G ua n gd o ng pr o v i nc e
wa s e v a l u a t e d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p r e s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i n Gu a n g d o n g , Ch in a . 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 i n d e x s y s t e m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s u i ab t i l i y t or f
( 1 . 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 1 0 6 4 2 ;2 . 农 业部华南热带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 1 0 6 4 2 ;3 . 广东省高 等学校农业生 态与农村 环境 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 1 0 6 4 2 )
摘 要 : 利用 G I 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 , 对广东省水稻种植进行了生态适宜性评价。用特尔菲法和专家咨询法筛
选各生态 因子评价指标 , 从 气候和地形条件两方面确定 9个评价指标 ,建立 了广东省水稻生态适宜性评价 指标体
系 ;将层次分析法运用 于各指标权重 的定量计算 ,采用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Ar c G I S 9 . 3的叠加分析功能 ,得 到广 东
省水稻种植生态适宜性评价 图。 结果表 明 , 广 东省南部沿海地区为双季稻最适宜种植 区, 占全 省总面积的 4 2 . 0 7 %; 粤 中北 内陆地 区为双季稻次适宜种植 区 , 占全省总面积 的 3 2 . 4 2 %; 粤北 山区的大部 分为双季稻的基本适宜种植区 , 占全省总面积 的 2 2 . 8 6 %;粤西北边境 山区为双季稻不 适宜种植 区,占全省总 面积 的 2 . 6 5 %。获得 的评价结果与早 期的广东省水稻 区划结果基本吻合 。
( 1 . I n s t i ut t e o f T r o p i c a l a n d S u b t r o p i c a l E c o l o g y , S o u t h Ch i n a Ag ri c u l t u r a l Un i v e r s i t y , Gu a n g z h o u 5 1 0 6 4 2 , Ch i n a ; 2 . Ke y
r i c e p l a n t i n g wa s e s ab t l i s h e d b y s e l e c t i n g 9 nd i i c e s f r o m f a c t o r s o f c l i ma t e nd a l a n d f o r m u s i n g De l p h i nd a e x p e r t s c o i r n g
5 1 0 6 4 2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Ba s e d o n t h e a n a l y t i c a l h i e r a r c h y p r o c e s s f AHl P 1 a n d GI S t e c h n o l o g y , e c o l o g i c a l s u i t a b i l i t y r e g i o n f o r i r c e p l nt a i n 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