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方法
古代参禅礼佛的流程
古代参禅礼佛的流程
参禅礼佛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流程:
1.进入寺庙:首先需要前往寺庙,并按照规矩进入大殿。
2.礼拜:在进入大殿后,要向佛像行三拜九叩之礼,表示对佛的尊敬和感恩。
3.上香:在完成礼拜之后,需要点燃香火,并在佛前祈求平安、健康或财富等。
4.诵经:在参禅礼佛的过程中,僧侣会念诵经文,以帮助人们静心冥想,深入思考人生意义。
5.坐禅:这是参禅礼佛的核心环节之一,通过坐禅来培养内心的平静和专注力。
6.离开寺庙:最后,在完成所有流程后,需要离开寺庙,并将自己的身心状态与他人分享。
需要注意的是,参禅礼佛是一种宗教仪式,其具体流程可能因地区、教派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禅宗的理论与方法
第五讲禅宗的理论与方法(基本资料)一、起源和传承二、主要理论:自性说三、参禅法1、直指法2、参话头法3、开悟与保任四、禅宗教学法1、有言无言2、棒喝3、机锋五、禅宗与主体性确立一、起源和传承(一)起源:拈花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二)传承:西天二十八祖。
中土六祖。
五家七派。
1、初祖菩提达磨:梁武帝普通元年,泛海至广州番禺。
(1)与梁武帝论道梁普通元年(520)泛海至广州。
帝迎之到建业。
问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写经有何功德?”磨曰:“无功德。
”帝曰:“何以并无?”师曰:“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帝曰:“云何真功德?”磨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曰:“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磨曰:“廓然无圣。
”帝曰:“对朕者谁?”磨曰:“不识。
”帝不悟。
遂渡江之魏。
(2)一苇渡江。
(3)面壁九年。
(4)只履西归。
2、二祖慧可:立雪断臂初名神光。
二祖初生时,神光烛室,亘于霄汉。
又一夕神人现,谓二祖曰:“何久于此?汝当得道时至,宜即南之。
”二祖以神遇遂名神光。
久居伊洛,博极群书。
每叹曰:“孔老之教,祖述风规。
”近闻达磨大师住少林,乃往彼晨夕参扣。
达磨端坐面壁,莫闻诲励。
光自忖曰:“昔人求道,敲骨出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
古尚若此,我又何如?”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大雪,二祖立于砌下,迟明积雪过膝。
达磨悯之曰:“汝立雪于此,当求何事?”二祖悲泪曰:“惟愿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磨曰:“诸佛妙道,旷劫精勤。
难行能行,非忍而忍。
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
欲冀真乘,无有是处。
”二祖闻诲励,向道益切,潜取利刀,自断左臂,致于达磨前。
磨知是法器,遂问曰:“汝立雪断臂,当为何事?”二祖曰:“某甲心未安,乞师安心。
”磨曰:“将心来,与汝安。
”祖曰:“觅心了不可得。
”达磨云:“与汝安心竟。
”后达磨为易其名曰慧可。
3、六祖慧能。
虚云和尚《参禅要旨》
虚云和尚《参禅要旨》参禅的先决条件虚云和尚讲述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
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
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
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汙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
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
妄想如何除法,释迎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
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要紧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
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
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
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索。
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
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
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嗔癡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
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万缘放下。
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着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
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分。
日来常有禅人来问话,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
了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都是魔话。
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直下认得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都无异,就是现成的佛,不须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为,不劳纤毫言说思惟。
参禅悟道的十种境界
参禅悟道的十种境界参禅悟道是一种修行方式,通过冥想和反思,达到超越自我、认知自性的境界。
在参禅悟道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逐渐体悟到十种境界,这些境界是修行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这十种境界。
一、初学者境界初学者境界是指刚开始接触参禅悟道的人。
他们对这种修行方式并不了解,还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逐渐熟悉。
在这个阶段,他们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惑,需要不断地寻求帮助和指导。
二、坐禅境界坐禅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通过冥想来达到内心平静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摆脱外界的干扰,沉淀自己的思绪,感受内心的真实。
通过坐禅,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专注力和意识,为后续的修行打下基础。
三、一心境界一心境界是指在坐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专注力和意识,达到内心完全沉浸在冥想中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体悟到内心的本质和真实,感受到宇宙的无限和自己的渺小。
四、舍境界舍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逐渐摆脱物质和欲望的束缚,达到心无旁骛、心中无物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内心的自由和轻松,体悟到快乐和幸福的本质并不在物质层面。
五、顿悟境界顿悟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突然领悟到内心的真实和宇宙的奥秘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超越自我和时空的限制,感受到宇宙的奥妙和内心的智慧。
六、明心见性境界明心见性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逐渐认知到自己的本性和真实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摆脱对外界的追求和干扰,认清自己的内心和宇宙的本质。
七、菩提心境界菩提心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逐渐产生一种为众生利益的心态和行动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和行为,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幸福,成为一个充满爱和智慧的人。
八、佛性境界佛性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逐渐体悟到自己和宇宙本质上是一体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领悟到佛性的本质和内涵,成为一个具有慈悲和智慧的人。
九、涅槃境界涅槃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逐渐超越生死和时空的限制,达到真正的解脱和归一的境界。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
禅修是一种通过静坐冥想来达到内心平静和觉醒的修行方法,源于佛教的传统禅宗。
下面是禅修的一般方法与过程:
1. 坐定:找一个舒适的姿势,可以选择坐在地上的垫子上或者椅子上,保持身体挺直且松弛。
闭上眼睛或者保持微开的状态。
2. 呼吸观察: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观察呼气和吸气的感觉。
不要刻意调整呼吸,只是注意观察它的自然流动。
3. 感知思维:观察自己的思维活动,不去评判或者追求思维的内容,只是观察它们来去自如。
4. 感知身体:继续放松并观察身体的感觉,从头部开始逐渐扫描全身,注意感受到的任何感觉或不适。
5. 感知情绪和情感:观察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不加判断地接纳和感受它们的存在,而不是试图改变或抑制它们。
6. 精神觉察:进一步观察内心深处的思想、信念和意识流。
注意自己的心灵环境,保持警觉和观察。
7. 外界观察:将注意力从内心转移到周围的环境中,观察外界的声音、光线、温度等感知,但不陷入参与其中,只是观察。
8. 内观:将注意力重新回到内心,仔细观察自己的感受、思想和感知。
不加任何判断和评价,只是保持觉察和观察。
9. 解脱与觉醒:逐渐培养内心的平静和觉醒,超越身体和思维的限制,体验到禅修的深度和解脱。
禅修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修行过程,可以逐渐加深和扩展。
开始时,可能会感到不适和分散,但随着练习的不断进行,人们可以培养更深的平静和觉醒。
禅修的目的是超越痛苦和烦恼,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平静,以及对自己和世界的更深层次的洞察。
机锋、棒喝、参话头和默照禅
选自《生活中的大圆满法》前面我们已经举出了不少的参禅方法,这里集中地对参禅的方法作一些较为系统的介绍。
当然,禅是一种佛教内专门修持后在精神中所获得的一种高级深沉的精神心理状态,并不是浅薄虚浮的人懂得一些“禅八股”就了事的。
资深的丛林老禅师们常说,要以通达佛教的经教为基础,要籍教悟宗,才不会在参禅中走入歧途。
这是必须的,没有佛教的基本理论基础,所谈的禅,只能是虚浮不实的“花花禅”,用武术界的话说,只能算是一些“花拳绣腿”而已。
另外,应要培养“顿悟意络”,没有这个敢于追求的“心”,就没有恒久不懈的动力。
这是参禅的必须具备的前提。
禅宗虽然强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若没有相应的佛学基础,你要“直指人心,顿悟成佛”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禅宗的方法,基本可以归纳为机锋、棒喝、参话头和默照禅这四大类。
而每一大类中,又有若干细微的分类。
这种种的方法都是活的,不是呆板的教条,那是禅师们根据不同的对象而采取相应的方式。
任何一种方法,都应包括开示、应机、接机、开悟等系列和完整的过程,有主体、有对象,而处在各自独特的相互关系中,超然于人们生活的思维习惯之外。
禅宗强调的是“自悟”,因为“悟”这一精神状态的飞跃必须由自己来完成,任何人是插不上手、帮不上忙的。
但是也不否定师承的作用,老师是带路人,可以让你走上正确的道路,尽管路是必须由你自己用脚来走。
在禅宗的方法中,机锋的面最广。
“机”的含义极深,如《周易》说:“知机其神乎?机者,动之微,吉之先见也。
”周敦颐在《通书》中说:“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运而于有无之间者,机也。
诚神机曰圣人。
”都极重视机的作用。
用今天的话来说,机就是某种事物的潜在因素。
参禅开悟,也有其开悟的内在因素,这个因素就“机”。
“锋”就是刀刃,就是枪尖,就是剥除包裹在“机”外面的外壳,而使开悟的因素得以显现。
人与人不同,各人的心态、知识的积淀都不同,而禅宗的机锋,就是剥除那种种不同的外壳,而让你的“真机”显现和完善,即所谓“脱颖而出”。
(贴)《参禅》(上)---
(贴)《参禅》(上)--- 上妙下祥恩师《参禅》书籍完整版——内附虚云和尚参禅要旨本资料主要收集了辽宁省海城⼤悲寺住持上妙下祥法师关于参禅的13篇开⽰,其中包括1995年在本溪茅蓬闭关前的两篇开⽰,⾮常珍贵。
⼤悲寺倡导五宗平等弘扬,佛法⼋万四千门皆应机⽽⽣,但⽬的是⼀,并⽆⾼下之分,正如念佛⾄⼀⼼不乱时即为禅,参禅⾄⼀念不⽣时也名真念佛,参禅念佛本⽆分别。
故本⽂虽名为“参禅”,但所讲述的不全是指禅宗之“禅”,⽽是⼴义的“禅”——经⾏、念佛、持戒、诵经,乃⾄等等,都可称为“禅”。
本开⽰也可作为念佛、学教者参考。
与往常⼀样,师在开⽰中反复提及持戒的重要性,强调参禅必须有清净的戒律为保证,正定现前,从⽽开发真正的智慧,否则虽有境界,但容易落⼊狂慧中。
师并在开⽰中告诫,修禅要只在⼼地上下功夫,不要去执着分别外部条件的好坏,善恶等都看作修⾏中的增上缘。
如是随遇⽽安,⼀切时、⼀切处,⼼都在道上,不离禅定,便能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修⾏。
真正的“禅”不⽴在⽂字上,因此不做过多介绍,⽰法如指路,望有缘者阅读后,认真去参,去体验,才能“如⼈饮⽔,冷暖⾃知”。
师开⽰原⾳⼝语化程度较⾼,为尊重原意并保持其⽣动朴实的特点,仅在编辑过程中做了适当的⽂字处理,以令法义不失,⽰真实意。
“溯源”编辑⼩组谨识 佛历三〇三⼋年九⽉ 公元2011年10⽉明⼼见性◎妙祥法师时间:⼀九九五年冬 地点:辽宁省本溪市郊区⼀⼩⼟房内 听众:本溪市七位请法居⼠ (编者按:上妙下祥法师⼀九九五年从⼭西省五台⼭⾏脚乞⾷回⾄辽宁省,后有居⼠请⾄本溪市。
此为⼀九九五年冬季,于本溪市郊区⼀⼩⼟房内,师为七位前来请法的本溪居⼠所做的开⽰。
开⽰中,有数位居⼠提问,对此没有区分,都统⼀为“⼀居⼠”,并根据所讲内容,加以标题,此仅供参考。
)⼀、⾔妄显诸真——⼀句阿弥陀佛,不管真的假的,真假本⽆区别。
⼀居⼠:有⼈说,见性之后见到的西⽅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才是真实的。
参禅悟道的哲理句子:参禅悟道的十种境界(最新)
参禅受用要分三个境界。
第一步就是破本参。
破本参是破什么?就是你看一念不生之前,参住这个话头,追究这个疑团。
疑团打破了,悬崖撒手,丧身失命,天地广大,无家可归,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你立足。
所以禅师说:去年穷不算穷,去年穷是没有立锥之地,今年穷才算穷,今年穷连锥也没有了,去年那个锥还不知道往哪里下,现在连锥都没了。
就是昨天告诉大家的:“念佛是谁问者知”,问的这个人,不但所参的那个一念不生之前的境界犹如虚空幻影,原来看镜子里面有东西,看了半天你才知道,镜子只是一个反光作用,里面啥也没有,不但是所看的没有,能看的也彻底透过了。
放下自在、能所双亡就是达到了打破本参的境界。
所以参禅要悟道,悟到什么?就是所参的这个东西,现在我们用语言讲来实实在在,大家去感受也明明白白,可是你参,再参下去,参到最后,你发现能参所参虚空粉碎,因为虚空还有个概念,这个概念也粉碎了,不但没有立锥之地,而且是这个锥也没有了,放舍根尘,无牵无挂。
悟道的这个人如果过去听过无我的道理,相似地在境界上体会过,已经认准无我的涅槃是生命的真相,而现实的种种五欲六尘纯是幻想的结果,因为世间的价值观念随时在改变,没有一定,真理是不变的,不停地在改变的这些全是客尘烦恼,他懂得这个道理,一旦是参破了,他是如获至宝、欢天喜地,可以庆快平生;如果还没有听过这种法,没有做过思维观察,那一旦看到了能所双亡、无我无人,他内心自然生起极大的悲感,为什么要伤心、痛哭流涕?就是过去无量劫以来,把这个“我”当着宝贝,所有的一切都围绕“我”去展开,而这个时候他不得不承认,这一切法原本无“我”,过去随时随处紧抓不放的宝贝,好像被摔破了,怎能不伤心呢,这是悟道的破本参的人。
如果大家发过大乘的菩提心,希望在自我解脱的时候,能够回转根尘,回到现实度一切众生,使众生也从种种痛苦颠倒当中解脱出来,那么就需要破重关。
重关怎么破?事实上破重关就是不住涅槃、无话可说。
本来看到涅槃是无相的,大家如果有大菩提心的善根,当你一旦看到了无我,身心的重担卸下来,你接下来就会迫不及待地去度一切众生,你已经没有各种忧伤痛苦,就很想去为众生分担这种忧伤痛苦。
打坐禅修一天的方法
打坐禅修一天的方法
禅修是通过打坐的形式,达到心智冥想的一种修行方法。
打坐禅修一天可以分为早晚两段时间,基本方法如下:早晨禅修:1. 清早起床后,选择通风安静的房间,摆放禅坐垫和冥想物品。
2. 进行身体伸展运动,使筋骨放松,呼吸深长。
3. 坐在禅坐垫上,脊背挺直,采用半莲花坐或七分坐姿态。
4. 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深呼吸到腹部,达到身心平和。
5. 进入静坐状态后,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观察自己的身心感受。
6. 对注意力进行引导,观察想法和情绪,但不要过分张握,让它自然流动。
7. 进入冥想状态20-40分钟后,进行引体向上运动,提高血液和氧气循环。
8. 进行简短的步行冥想,注意观察周遭一草一木。
9. 用完简单的早餐后,进行一段时间静坐,
欣赏当下的平静。
傍晚禅修:1. 傍晚时分再次选择适宜的环境,摆设好禅修物品。
2. 重复早晨的身体活动,使身心放松。
3. 坐定后,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深呼吸至安定。
4. 进入冥想状态,观察浮现的想法,但保持旁观平静的态度。
5. 专注于身体的感受,松弛每一处紧绷的肌肉。
6. 将注意力向内,探索内心深处的感受。
7. 冥想30分钟后,进行简短的反省。
8. 进行轻微伸展活动,准备就寝。
9. 保持平和心态,回顾今日禅修的感受。
10. 感恩今日的修行机会,祝愿他人也能找到内心的平静。
以上就是打坐禅修一天的基本方法。
需要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掌握冥想的技巧。
禅修可以让我们返回内心,触及生命的本源。
参禅——最直接的安心法要
参禅——最直接的安心法要临济禅师云:佛法无多子。
现代人却把佛法弄得越来越繁杂。
各种修行法门一如超市的商品品目繁多,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从。
虽然法法一味,皆是渡人慈航,怎奈现代人福浅慧薄,既无正见指导下的择法眼,又无真正善观因缘、当机授法的明眼善知识,使得很多人成了“法门”的收藏家,坐拥各种法本或传承,以供谈资而鲜少享受法的滋养。
有的是朝此暮彼,跟随修行法门的营销广告而终日陷入法的显密、禅净、高下、浅深、究竟还是方便的走马灯般的选择之中而唐丧光阴。
有的是修行多年仍不得门径,不得受用,反而因学佛修法弄得工作、家庭、人际不得安宁,生活一团混乱。
有的人甚至把学佛修行当作逃避现实矛盾、问题的掩体或避难所,用一大堆佛言祖语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当成了挡翦盾牌。
有的人更是强作主宰,栖心于自我头脑臆想出来的“境界”、“开悟”之中自我愚弄,自我陶醉,自欺欺人……孟子曰:圣人者,人伦之至也。
如果一个学佛修行的人,不能建立一种大气、阳光的人格,一种从容、淡泊、喜悦、幽默的心态,一种周全、变通的生活能力,不能让他人依其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风范升起恭敬心、向往心、亲近心,那就真的要反省自己了。
学佛修法是为了开智慧,断烦恼、得自在,得解脱。
如果没有了烦恼(苦),就没有了佛法的必要。
而“欲除烦恼须无我”,“我”是烦恼的因,烦恼是“我”的果,因为有“我”,所以才有“我所”——“我的”烦恼、“我的”痛苦……假如,没有了“我”,还会有烦恼、痛苦吗?如果一味在“我所”上去解决问题,无异于扬汤止沸,去影留形,越转越远,永无止日。
“知其要者,一言而中;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凡夫只是想去掉烦恼痛苦,却恐惧失去“我”,把“我”,抓得紧紧的,而不知烦恼痛苦的表现形式是“流散无穷”的,“我”正是其根结所在,所以,凡夫一生都在追求离苦得乐的美好人生,却终生都在烦恼痛苦的缠绕之中无须臾解脱。
殊不知烦恼痛苦的根源是有“我”,正知正见指导下的正修行正是从根本上破掉“我”,亲证“无我”之道,于是烦恼痛苦就连根拨起,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真截心源佛所印,寻枝摘叶我不能”,这正是一个真正禅者所应具备的气度与智慧。
禅的训练徐进夫译本
禅的训练徐进夫译本摘要:一、禅的概述二、禅的训练方法三、禅修的好处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禅五、结语正文:禅是一种源自东方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式,强调通过静心、冥想和自我反省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觉悟。
禅的训练徐进夫译本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禅的机会。
本文将介绍禅的概述、禅的训练方法、禅修的好处,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修行禅。
一、禅的概述禅起源于印度,后被传入中国和日本等地,形成了各种禅宗和禅修传统。
禅的核心思想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通过直接的体验认识自己的本性,从而达到觉悟。
禅宗传承了佛陀的教导,提倡“八正道”、“四谛”等教义,强调修行者要在生活中实践禅的教导。
二、禅的训练方法1.坐禅:坐禅是禅修的基本功,通过静坐冥想,让心境达到平静,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本性。
2.参禅:参禅是指在禅修过程中对禅宗的公案、偈语等进行思考、体会,以启发自己的悟性。
3.念佛:念佛是指诵念佛号,让心境专注于佛号,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4.行禅:行禅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境平和,时刻保持觉察,将禅的观念融入生活。
三、禅修的好处1.改善心理健康:禅修有助于减轻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2.增强专注力:禅修可以锻炼我们的专注力,提高工作效率。
3.提升人际关系:禅修使人更加谦和、宽容,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
4.增进身体健康:禅修有助于减轻压力,提高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等。
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禅1.保持心境平和: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保持心境平和,不受外界因素干扰。
2.时刻保持觉察: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点滴。
3.学会感恩:对身边的人和事都心怀感激,珍惜当下。
4.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合理饮食,适度锻炼。
五、结语禅的训练徐进夫译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珍贵的机会,深入了解禅的内涵和实践方法。
通过禅修,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禅修的十种方法
禅修的十种方法The saying "the more diligent, the more luckier you are" really should be my charm in2006.禅定有无相禅定和有相禅定,这里先讲有相禅定; 第一种方法一般修禅定,都要先皈依、发心;这个心容易动摇,会突然出现一些分别念,我们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一些物质上,可以先找一些东西,比如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茶杯或一支笔等,放在眼前,然后把一切注意力放在这个所依上面,别的什么也不想;这样坐一会儿,分别念就会起来,这时候不要让它想这想那的,注意力放在这个所依上;例如,如果所依是一块木头,注意力就放在木头上;如果所依是一块石头,注意力就放在石头上;如果所依是一个茶杯,注意力就放在茶杯上;如果所依是一支笔,注意力就放在笔上;眼睛盯着所依,心里也只想着这个所依,这样就可以了;不能闭眼睛,要睁开眼睛盯着所依,心放在所依上,不能散乱;通过眼睛,内心专注不散乱;这个时候,一定要保持不紧不松的状态,这是很重要的;若是太紧了,会出现障碍,如昏沉;若是太松了,心就会跑到其他的事物上;第二种方法:观想:在自己的眉间有个像豆子一样大小,白色、透明、发光的光团;心专注于这个对境中不散乱;若要专注,要有个对境、所依;专注而不散乱,就是禅定;时间不要太长,出定、入定,再出定、再入定……这样修炼;时间短,这样就不容易出现内收、外散等过失,不容易出现这些禅定的障碍;次数多,可以很快速、顺利地产生禅定的功德;这个方法中,主要是观想一个白色的光团,这个光团是透明、发光的,心专注于这个对境上不散乱;具体修持禅定时,可以在三天中连续以这种方式修持;每个人自己的修行状况不同,至少在三天中这样观想修持;第三种方法:观想自己的身体像只白色的气球,特别轻,是透明的,但不是圆形的,里面是空的,没有五脏六腑等;在心间的位置,有一个红色的光团,大小像中等酥油灯的灯光一样,红色中透着蓝色的光;光团是热性的;这个光团代表风与心融为一体的自性;这个光团在身体的中部悬着,后面没有碰到脊椎,前面没有碰到胸部;心安住于这个光团上,不散乱;这几种方法中,所讲的所依或对境有所不同,其他都是一样的;比如,前行都是一样的,调整好身口意,保持一个适当的状态,皈依、发心等;然后,自己观想,将自己的心、注意力放在这样的对境或所依中,不散乱;第四种方法:,这是观想佛像,心专注于佛像上面不散乱;比如观想金刚萨埵佛;首先要了解金刚萨埵像,若是不了解,你观想不出来金刚萨埵像;可以先看唐卡,查阅书里面的描述,通过这些去了解;然后心里观想金刚萨埵像,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佛像上面,不散乱;再如,可以观想释迦牟尼佛;金刚萨埵佛的身色是白色的,释迦牟尼佛的身色是金黄色的;可以观想释迦牟尼佛,注意力放在佛像上不散乱;还可以观想观音菩萨,将注意力放在观音像上不散乱;依此类推,你喜欢哪尊佛、菩萨,心里就可以观想哪一尊,这也是修禅定的方法;这个方法比前面的那些方法更殊胜一些;这里所专注的対境不是木块、石块等物质,也不是红色或白色的光团,而是佛菩萨的像;如果你对佛菩萨有信心,能观想、忆念,其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佛在经中讲过,若是心里能忆念或观想一下佛菩萨,所得到的功德利益是不可思议的,既可以消业,也可以增长福德,同时能够遣除种种违缘,获得吉祥;这是非常殊胜的;这也是修持禅定的一种方法;第五种方法:观察分别念自身;在相续中生起烦恼、分别念的时候,看它的自性;每个人的烦恼都不一样,有的贪心重一点,有的嗔恨心重一点;若是贪心重,可以先去观察贪心的所依对境,看看是对何人何物生起了贪心;然后去观察贪心本身的自性,这个时候所有的烦恼、分别念自然就会消失,即“自然解脱”;这种“解脱”不是真正的解脱,只是分别念暂时消失了或烦恼暂时息灭了,称为“解脱”;自然解脱后,不要去想其他的,什么也不想,在这样无缘的状态中放松、安住;当烦恼、分别念再次生起的时候,又与先前一样;先观察它的所依对镜,然后再看它的自性,这时它就会消失,在这样没有分别念的无缘状态中安住,保持这种状态,能持续多久就持续多久;当烦恼、分别念再次生起的时候,再继续如是修持;这也是一种禅定的方法,主要是以心看心,以分别念对治分别念,也可以说是以毒攻毒;这是一种最好的方法,麦彭仁波切也特别赞叹这种方法;不需要外境上的所依对境,主要是直接看自己的心,直接看分别念的自性;一看它的自性,它就会消失,这叫自然解脱;第六种方法:心专注于宝瓶风气;风”和“气”是一个意思;正行:首先排浊气,共排三次;先用左手指按住左鼻孔,从右鼻孔呼气;然后用右手指按住右鼻孔,从左鼻孔呼气;接着两个鼻孔同时呼气;一共三次呼气;这跟前行里的九次排浊气一样,也是排浊气,即把不好的、残留的气都呼出去,呼干净;在呼气的同时,心里观想把自己身口意所造的恶业、业障,从两个鼻孔里排出去;这些恶业都以蝎子一种毒虫的形状从两个鼻孔里排出去,排到前面的虚空中,这时空中突然燃起了智慧之烈火即火是智慧之自性,把刚才呼出去的那些蝎子样的业障全部烧尽;接下来是吸气;吸气的同时,咽一口唾液;通过咽唾液,把气往下压,压到肚脐下面,但是这个气不能从下面出去,下气同时向上提,令气风停留在肚脐下;这样心自然就静了,烦恼分别念自然就会消失、没有了;和心的所依对境是一致的,是同一个;气风停了,心也就停了;心依这个风,气风停了、没有了,心自然就静下来了,分别念自然就生不起来了;然后保持这种状态;分别念没有了,就继续保持这种状态,即安住,就是禅定嘛;所谓禅定,就是心专注不散乱;保持这种状态,然后可能开始要呼气了;这也是要练的,刚开始可能一会儿就要呼气了;但慢慢练,就可以好长时间不用呼气;最后就不用呼气了;但是这要慢慢来,刚开始肯定谁都做不到,但是慢慢通过修炼,最后可以做到的;这些和“气功”差不多,但它跟气功的意义不一样;呼气的时候,要呼干净,身体里不能残留那些气风,否则对身体不好,对心的安静也有影响;呼出去之后,又要吸气了;吸气的时候,跟刚才讲的内容一样,同时咽一口唾液往下压,通过这种方式,把气压到肚脐下面,然后下方的气向上提,让它停留在肚脐下面,这叫宝瓶风;气风停了,心也就静了;然后保持这种状态;保持、保持、保持……要呼气的时候,又重复这样做,这样练;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修禅定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让气风停下来,心自然就静下来了;第七种方法:把注意力放在“嗡啊吽”三个字上面;正行:首先也要排浊气,排三次,方法与前一种是一样的;然后吸气,观想吸进来的气是白色的“嗡”字,代表诸佛身的加持;然后将吸进来的气往下压,下气向上提,至肚脐下方位置;也可以说,上气往下压,下气往上拽,然后停留在肚脐下方,这个风气叫“宝瓶风”;在上气和下气中间有空间;在这里空间里,观想有一个红色的“阿”字,代表诸佛语的加持;这个红色的“阿”字也是显而无自性的;将注意力放在红色的“阿”字上,不散乱;风气停了,心分别念也就消失了,然后保持这种状态;过一会儿就要呼气了;将呼出去的气观想成蓝色的“吽”字,代表诸佛意的加持;观想有很多很多蓝色的“吽”,变成了化身佛,去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在这个方法里,吸进来的气是白色的“嗡”字,停留在肚脐下面的气是红色的“阿”字,呼出去的气是蓝色的“吽”字;“嗡啊吽”三个字,分别代表诸佛的身口意;此处主要为了修禅定,通过这三个字来修炼,也是修禅定的一种方法;平时也可以运用这个方法,这样我们每天的呼吸都可以变成一种修行,变成金刚诵,对自己、对众生利益都非常大;还有这样一种说法:若每天早上做21次,一天的呼吸都可以变成念咒或变成殊胜的修行,对自己的消业积福都有直接的利益;修持禅定的方法有很多,前几天讲了共七种,但都属于有相禅定;今天讲无相禅定,也有三种方法;前行:首先,通过一些方法将身、口、意三门调整到最适当的状态,让身口意三门清净下来;然后,皈依、发心;这些内容和前面讲的一样;第一种方法正行:双目凝视前上方的虚空,心里不着任何所缘,即什么也不想;将心放在前上方的虚空中安住;双眼睁大盯住前上方的虚空,注意力要特别集中,内心特别专注;双眼凝视的方向是前方、上方的虚空,向上看;入定的时间不要太长,要从那个状态中出来;这里说的入定,也可能有这种情况:阿坝曾有一个修行者,他在森林里修持禅定;有一次,他也不是特意入定的,是自然入定的;当时他正准备吃饭,突然入定了,在入定的状态中很长时间没有出来;当他出定的时候,碗里的东西已经腐烂了;他自己不知道,觉得就是一瞬间;入定时间不要太长,还是要出定,放松一下,然后再以刚才我所讲的那种方式专注;但是有的时候,也可以先不专注,先观察一下专注的这个心,看看这个心在何处在体内,还是在体外有形状,还是无形状有颜色,还是无颜色其实,当我们一去观察这些分别念的时候,它就会自然消失;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也要去以观察而了解这个心在何处、有没有形状等等;仔细地去观察,然后又以前述方式去内心专注;心专注,有时候也观察专注的这个心,以二者轮番交替的方式去修练;看前上方的虚空时,眼睛不是闭着,要盯着看,注意力要集中;看起来是很精神的状态,而不是很放松的状态;后行:与前面所讲的那些方法的后行都是一样的,不再重复;第二种方法:放松;前行和后行与前面所讲的都是一样的;正行:双目垂视着前下方的虚空;眼睛往下面看,并非盯着看,而是自然地垂视前下方的虚空;内心全然地放松,但是不散乱;心里什么也不想,保持自然、清净,没有任何改造,自然安住;这种方法跟前一种方法有些不同;前一方法强调注意力要特别集中,内心特别专注;而这种方法是全然放松,内心保持自然、清净,眼睛看前下方的虚空,从表面上看很放松的样子;接下来跟前一方法所讲的一样,观察和安住轮番修持;放松不是散乱,放松的意思是保持自然、清净;观察的时候,要看放松的这个心在何处,在身体内还是身体外,在房屋内还是房屋外;也可以观察这个心有颜色,还是没颜色有形状还是没形状这是一个例子;要通过各种方式去观察;这样,根基比较好、相续比较成熟的人容易见性,容易找到心之自性;这里的词句,跟正行里讲的差不多是一样的,都是“自然安住”等这些词句;二者有什么区别呢这里讲的是一个单独的寂止;若是你没有见性或心里没有明白,它就只是一个寂止;若是你明白或见性了,就是正行;其实仅仅从词句上看,所用的“明明了了”“如如不动”等等,这些与大圆满正行或禅宗那些大德所讲的都是一样的;但是这些你要明白,否则没有用,只能当做一些寂止或这样的境界而已;若是明白了,就是大圆满正行,也就是真正的本来面目;这就是差别;关于二者的差别,也许你们还很难分辨;我经常讲,应当对大乘、小乘、显宗、密宗都要精通;若是精通了,任何时候都不会糊涂的,自己能分辨出来,能正确地取舍;现在有的人只精通显宗而不精通密宗,或者只精通密宗而不精通显宗,或者仅精通大乘而不精通小乘,或者仅精通小乘而不精通大乘,这样都不行;最好是全然精通大小乘、显密宗等佛所讲的一切教理,这样自己修行的时候不会迷惑,不会糊涂,不会误入歧途;所以精通教理很重要;若是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还是要好好地依止上师,听上师的话,不要耍小聪明;若是想耍“聪明”,你得精通教理;如果你通达大小乘、显密宗,也可以;如果不通达,就要听话;你自己不明白,你得听上师的话啊得让上师带着啊就像小孩子一样,自己不能自立的时候,要拽着母亲的衣角,跟着母亲走,母亲会把你带到任何的地方,这样你不会迷路,也不会丢失;否则,一个无法自立的小孩子,若是一个人单独跑,就特别危险了;也许你们一听“了了分明”“如如不动”“自然安住”“保持本来的清净”,就想:啊,这不是大圆满正行嘛,这不是禅宗的境界嘛;不是这只是一些寂止而已;当你去观察心的时候,这其实就是大圆满正行;上师给你大圆满窍诀的时候也可能是一样的,让你找心:这个心在哪你根本找不到;若是你找到了,那就是自性;虚心肯定是找不到的,最终找到的是真心,那叫见性、回归当初、回归自性;这样也容易见性;“见性”是禅宗的一种说法,大圆满里讲你会认识自己的“心之自性”,有这种可能;第三种方法:专注和放松轮番交替;一会儿专注,一会儿放松,以轮番交替的方式修炼;怎样专注与放松,这些内容在前面已经讲了;专注一会,再放松一会儿,再专注一会儿,再放松一会儿……这时双目要变,有时候注视着前上方,有时候注视着前下方,有时候注视着左边的虚空,有时候注视着右边的虚空;有时候注视着前上方的虚空专注安住一会儿,然后出定;双目继而再注视前下方的虚空放松安住一会儿,然后出定;继而再目视左边的虚空安住一会儿,继而再目视右边的虚空安住一会儿,就这样以轮番交替的方式修持;其实心是要驯服的,令它怎样都可以,不是迷迷糊糊得什么也不想;真正的禅定,放也可以,停也可以,住也可以,非常自在;在这个方法中,也同样要聚精会神地观察专注和放松的心;观察心在何处有形状,还是没形状有颜色,还是没有颜色是某种物质的,还是其他就这样观察;在安住时,有时候把心放在心间安住,有时候把心放在虚空里,跟虚空融为一体;虚空是无边无际的,心跟虚空是一体的,如是安住;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这是真正好的方法,就是真正驯服内心;真想修出禅定,就要这样练;普通禅定有三个特点,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里都是这样讲;所谓普通禅定,即不分世间和出世间,心在一缘中专注而不散乱,也就是“寂止”;我们经常讲“胜观和寂止”,胜观就是见解、智慧,寂止是一般的禅定;普通禅定的三个特点:放、停、安;“放”,即随时放飞,怎么都行,往哪儿专注都行;“停”,随时停止,让它停就停;“安”是随时安住;随时放飞,随时停止,随时安住;内心达到这样,内心特别自在的境界时,才有寂止了;若你放也放不出去,停也停不下来,安更安住不住,那就没有禅定;即使你在那边闭着眼睛装修行人,也没有用,你没有禅定寂止;我们这次共讲了十种禅修的方法;禅定寂止的状态就是专注、明了、不动摇;专注;明了,即不糊涂,特别明白;不动摇,即没有被动摇;大家看看自己是不是这种状态;虽然坐在那里没有想别,但却糊里糊涂的,这就不是禅定;虽然在那里很明了,但总是妄想、分别,东想西想,这也不是禅定;无垢的寂止,就是指最正确、最如法的寂止;它有四个特点或功德;第一,不动摇;安住于任何地方都不动摇;无论是安住在木块上、石头上,或是安住于金刚萨埵像、观音像上,都一样不动摇;第二,没有被散乱、昏沉等染污,非常清净;散乱外散、昏沉内收都是寂止的过患;第三,安住于任何所依对境中都不糊涂,特别明了;第四,没有被突然生起的分别念改变,特别正;我们现在修持的时候,一旦分别念突然生起来,本来还安住的心一下子就又不行了;这样还是不对的; 具有这四个功德的寂止是正确的寂止,也叫无垢的寂止;这种寂止如同没有被风吹动的酥油灯的灯火一样,有种安然;像没有被风吹动的水面一样;这是通过这些比喻来说明什么叫寂止禅定; 今天讲了寂止的特征,大家可以通过这些特征去判断;也讲了很多寂止的功德,每个人可以如是对照自己是否具有这些功德;若是有这些功德,就说明有禅定寂止了;寂止很重要;若是没有寂止禅定,修大圆满正行、大中观、大手印,包括修禅宗,都不会见性,不会证悟;即使你明白了,但也是口头上明白,就是“口头禅”,停留在形式上;现在很多人讲禅,就是“口头禅”,相续中没有,只在口头上有;也有很多人打坐、禅修,却只是在形式上,而实际上没有;若是没有寂止,很难真正明白,很难见性;其实,明白很重要,明白了就行;主要是不明白若是不明白,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很难见性;如果你有禅定寂止的基础,就容易明白,也容易得到上师给你的窍诀,否则是很难的;比如,水里会映出月亮的影子,若是想看月亮的影子,就要找特别清澈、没有被风吹动的水;若是找瀑布、大海,特别浑浊的水,怎么都看不到月亮的影子;同样的道理,若是心里不安静,心不定,告诉你也没有用,给你窍诀也没有用;我们现在为什么不传大圆满窍诀因为告诉你也没有用,你也不会明白;犹如混浊的水面或被风动摇的水面根本看不到月亮的影子一样;所谓“定中生慧”,若是有禅定,自然产生智慧;如果有禅定,佛或上师告诉你,你很快就能明白,很快就能见性;也有一种情况,即先给窍诀让你明白,然后再修禅定,这是慧中修定;这固然很殊胜,但是除了一些上上根基、根基特别特别好的人之外,其他人很难明白;先告诉你,让你明白心之自性,先见性,然后在这当中安住,慢慢再修出禅定,这是慧中修定;主要是怕你不明白,见不到这个心之自性;这是个问题;在历史上也只有很少几个人能做到,其他的人都做不到;现在我们讲寂止禅定;先修寂止禅定,有这个基础, 再告诉你窍决,让你明白心之自性,这样很容易就能见性,能明白心之自性,这也是很稳定的;否则,我们现在很难明白,即使明白了,也坚持不了、保持不住这种状态;为什么保持不住因为没有定;一旦遇到对境,心里就散乱,很难保持这种状态;所以先修寂止,再修胜观,这是最稳妥、最好的方法; 在修寂止时,若是没有窍诀,上师不在身边,也很容易出问题,这也是要注意的;不能瞎修瞎炼不过,我现在还不担心这方面,因为人都太散、太懈怠了,没有真正能下功夫的人啊,所以还很放心,否则这真的也是个问题; 这两天讲了很多禅修的方法;大家可以通过这些方法修禅定寂止;这些方法都是很殊胜的;前面也讲过,无论显宗、密宗讲的都是这些方法,没有别的;即使有,也是大同小异的; 我们共讲了十种方法;如果自己有意乐,都可以运用;如果没有意乐,也可以选其中一个方法修持;。
养生禅修修身养性的方法与技巧
养生禅修修身养性的方法与技巧养生禅修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修行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身心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养生禅修的方法与技巧,帮助读者探索修身养性的有效途径。
一、冥想与呼吸练习冥想是养生禅修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通过冥想,我们可以静心,使思绪平静下来,从而达到身心放松的效果。
开始冥想前,我们可以先采取一些呼吸练习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
一种常见的呼吸练习是深呼吸。
坐下或平躺,放松身体,开始慢慢地呼吸。
吸气时,让腹部膨胀,吸满气后再慢慢呼出。
重复这个过程,使呼吸变得深长而平稳。
通过深呼吸,我们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放松肌肉,减轻压力。
在冥想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适当调暗光线,找一个舒适的姿势坐下或躺下。
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的过程中。
当杂念出现时,不要过于纠结,只需轻轻地将注意力回到呼吸上。
逐渐地,我们会发现内心变得平静而宁静,身体也逐渐松弛下来。
二、健康饮食与养生功法在养生禅修中,饮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我们应该合理搭配饮食,选择新鲜、有机的食物,远离加工食品和过量摄入的坏习惯。
多摄入蔬菜,水果和坚果种子,保持营养均衡的同时,也为身体提供丰富的抗氧化物质。
养生功法如太极拳和气功也是修身养性的有效途径,它们通过身体的运动,调节呼吸和提高身体柔韧性,提升内外在能量的平衡。
三、身心均衡的生活方式除了冥想和饮食调整外,还有其他一些养生禅修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心的健康平衡。
1.保持规律作息:确保每天有足够的睡眠,安排规律的作息时间表,以提高精力和注意力的集中度。
2.积极锻炼身体:每天参加适度的运动活动,如散步、跑步、瑜伽等,帮助消耗能量,改善心肺功能。
3.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要学会积极应对,保持良好的心态,以正能量的方式对待自己和他人。
4.寻找支持:与家人、朋友或同修交流心得,分享修行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互相支持和鼓励。
参禅打坐的初步方法
参禅打坐的初步方法参禅打坐是一种修行方法,旨在通过冥想静心的方式,深入自我,实现心灵的平静与智慧的觉醒。
下面将详细介绍参禅打坐的初步方法。
首先,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可以是一个专门用于打坐冥想的房间,或者是一个安静的角落。
确保周围没有干扰和嘈杂的声音。
打坐时采用莲花坐的姿势,即盘腿坐下,双脚交叉,脚底对脚踝,双膝轻轻落地。
双手以掌心朝上的方式,放在腿的前面,右手的手掌要覆盖左手的手掌,两个拇指要轻轻交叠。
身体放松自然,保持坐姿挺直。
开始时,可以先调整呼吸。
深呼吸通过鼻子缓慢吸气,完全扩展腹部,再慢慢地通过口中呼气。
每个呼吸周期大约4秒钟,与呼吸的过程相应,意识到自己的呼吸运动。
专注于呼吸能够帮助平静内心,集中注意力。
接下来,开始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
从脚部开始,逐渐移到腿部、腹部、胸部、手臂、脖子和头部。
留意每个部位的感受,注意其紧张或放松的状态。
这有助于进一步放松身体,并增强对身体的内观。
接下来,将注意力转移到思维的观察上。
让思维自由地流动,不要刻意阻止或执着于任何思想。
只是观察思维的产生和消失,不要评判或陷入其中。
这种观察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思想模式,培养观察思维的能力。
在进行参禅打坐时,可能会感到焦虑或不安。
这是正常的,不要给予过多的关注。
尽量让想法和情绪经过大脑而不要干扰你的注意力。
若发生过多的思维干扰,可以通过专注于呼吸,使它们渐渐平息。
在冥想的过程中,有时会进入一种深度的安静状态,称之为禅定。
这是一种非常安详和平静的经验,可以提供极大的放松和治愈。
整个参禅打坐的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
要保持耐心和恒心,一步一步地逐渐提高冥想的时间和深度。
可以从每天5-10分钟开始,慢慢地增加到20-3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
参禅打坐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修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放松心灵,减轻压力,还可以培养专注力和觉察力。
随着实践的深入,你可能会体验到更高层次的修行收益,例如对生活的豁达、智慧的觉醒和对内心的和谐感受。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禅修是一种源自佛教的修行方式,通过禅修可以使人们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解脱于世俗的烦恼之中。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长期的修炼和领悟。
下面我将介绍禅修的方法与过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禅修的方法包括坐禅、行禅和观禅。
坐禅是最常见的禅修方式,通过静坐冥想来达到心灵的平静。
行禅是在行走中进行禅修,专注于脚步的起落和呼吸的节奏,以此来达到心无杂念的状态。
观禅则是通过观察自己的身体、感受和思维,来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些方法各有侧重,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修行。
其次,禅修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刚开始修行时,很难做到心无杂念,常常会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
但随着修行的深入,慢慢地可以达到心无杂念的状态,体会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在修行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呼吸、姿势和心态,以保持内心的平静。
同时,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修行,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放弃。
最后,禅修的方法与过程需要持之以恒,需要不断地修行和领悟。
禅修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
在修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体会到禅修的益处。
禅修可以帮助人们净化心灵,摆脱烦恼,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是一种非常有益的修行方式。
总之,禅修的方法与过程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长期的修炼和领悟。
通过坐禅、行禅和观禅等方式,可以逐渐达到心无杂念的状态,体会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在修行的过程中,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地调整呼吸、姿势和心态,坚持不懈地进行修行。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会到禅修的益处,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禅修,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
禅修是一种修行方法,通过专注于当下的呼吸及身体感受,来达到心灵平静和觉醒的状态。
禅修的过程可以简化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找到一个安静且舒适的地方坐下来,保持身体放松。
2. 正确的姿势:采用合适的坐姿,可以选择莲花坐、半莲花坐、坐在椅子上等,保持身体笔直但不用用力。
3. 关注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观察呼吸的进出,注意到呼吸的细节变化。
4. 注意力的维持:当杂念出现时,不要抵制,也不要追随它们。
只需注意到它们的存在,然后回到呼吸上。
5. 开放心境:不要评判、批判或陷入情绪中,保持开放的心境对待一切感觉或想法的出现。
6. 培养觉察力:建立觉察力,不仅仅限于呼吸,还包括身体的感受、感觉、情绪和思维等。
7. 持续进行:坚持每天进行一段固定的时间来禅修,逐渐增加禅修时间的长度。
禅修是一个持续的修行过程,通过不断练习,可以逐渐提升觉
察力和心灵的平静。
在禅修过程中,没有固定的目标或要求,只是单纯地观察和体验当下的存在。
参禅五事调食饮食不宜过饱
• 参禅五事:调食、调睡 眠、调身、调息、调心 。
•
调食饮食不宜过饱,否则气急心满,百脉不通,使心闭塞,坐就不安。但食 得太少,则身体虚弱,意虑不固,容易引起焦躁。因此饮食要适中,少食多 食都会障碍得定。还有吃了杂秽之物,使心识昏迷,会引起昏沉。若五脏有 病,要注意避忌。否则会触动旧疾,使四大违和,身心不安,亦不利修定。 禅宗学人要有自知之明,在进食后休息半小时方可入座,否则身息不调,难 以入定。俗话说:“身安而后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 ,是名诸佛教 ”。调睡眠照佛经上说:睡眠原是无明惑覆,因此,贪、瞠、 睡、悔、疑合称“五盖 ”意即盖覆心性,令生不善法。先是贪欲盖,执著五 欲之境以盖心性。其次是瞠恚盖,在违情的境界中,生瞠恨心,盖覆理智。 三是睡眠盖,心昏身重,盖障心性的灵知。四是掉悔盖,心起躁动,谓之为 “掉 ”,于所作之事而心生忧恼,谓之为“悔 ”,盖障心性。五是疑法盖, 于法的选择,犹豫而缺乏决断,盖障心性。以上五盖的名数见《大智度论》 卷十七、《大乘义章》第五、《三藏法数》第二十四。禅宗学人对睡眠要正 确调处。如果睡眠过多,不但废修圣道,亦复丧失功夫,令心暗昧,善根沉 溺。因此必须经常作无常观,调伏睡眠,令神智清醒,心念明净,这样方可 栖心圣境,入三摩地(梵语三昧,音译三摩地,意译为定、正受或等持。即止 息杂虑,心专注于一境,正受所观之法,保持不昏沉、不散乱的状态。经中 说:“初夜后夜,亦勿有 ,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三气、四息。前三种是不调相,后一 种为调相。坐时鼻中之息,出入有声称为风相。鼻息出入,虽无声音 ,而息出入结滞不通名为喘相。息已无声,亦不结滞,但出入不细, 是为气相。鼻息出入无声音、不结滞、不粗浮,出入绵绵,若存若亡 ,资神安稳,情抱悦豫,此是息相。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 ,守息则定。静坐时有风、喘、气三相名不调,若用功参究,复为心 患,心亦难定。当依三法:(一)下住安心,即把心放在脐下一寸五分 气海丹田之处,使心镇静下来。(二)放宽身体,不要矜持,使身体轻 松愉快。(三)观想气从遍身毛孔出入,通行无阻。身调则众患不生, 心安理得。调心调心之法有两种:(一)调伏乱想,令心与参究相应, 不令逾越。(二)当令沉浮宽急适得其所。甚么是沉相?若坐时心中昏 暗,心非明历,无所参究,头常低垂,是为沉相。当系念于鼻端,或 安心于发际、两眉中心,或令明历,事注本参,可以对治。甚么是浮 相?若坐时心好掉动,身亦不安,念外异缘,寻思杂事,是为浮相。 应安心向下,最好安住气海丹田,或肚脐中,心住本参,止住散念, 心即定住,则住安净。
参禅无秘诀,只要生死切
参禅无秘诀,只要生死切今之参禅不灵验者,第一无古人真实志气,第二不把生死无常当作一件大事,第三拌舍积劫以来的积习不下,又不具久远不退转心。
惟有痛以生死大事为己任者,死尽偷心,方堪凑泊。
直下倘存毫许善恶、取舍、爱憎、断续之见,则枝末生矣。
可不慎乎?”话头真奇妙:“何则如六祖谓不思善不思恶之际孰为本来面目。
乃复性之大旨也。
”“欲得现前,当依智用会,须拔能所根于一念未萌之际,空人我见于寸心不动之时,念念破无明,离妄想,断攀缘,泯闻见。
”“但远离一切见闻知觉,乃至能离所离,一齐空寂,则灵知心体宛然显露于见闻知觉之间。
然欲离见闻知觉等病,只个欲离之念早是增加其病耳,于是古人别资一种善巧方便,将个无义味话头,抛向学人面前令其究竟,但知体究话头,则与见闻知觉等不期离而自离矣。
”“惟益多闻乃所知障。
于道实不曾有交涉。
于是近代尊宿。
眼不耐见丛林中有此一病弊。
待你未开口时。
但只把一则无义味话头撇在学人面前。
只要你放舍一切身心世间诸缘杂念。
并禅道佛法语言文字等。
只教你向此话头上起大疑情参取去。
”“由是据师位者不得已,而将个无义味话,放在伊识田中,教伊吞吐不行,咬嚼不破,孜孜兀兀,顿在面前,如银山铁壁,不许其斯须忘念,日深月久,情尘顿尽,心境两忘,不觉不知以之悟入。
”“近代尊宿不得已将个没义味话头瞥在你八识田中,教你去却一切知解,单单只向此话之所未哓处疑着。
其所疑着,如撞着个银山铁壁相似,面前更无寸步可进。
才起第二念,便是落思量,但不起第二念,即是疑情。
其疑情中自然截断一切知见、解会等病。
但办信心,无事不了。
”“一个所参话,即是磨镜之良具。
正当磨时,只知朝也磨,暮也磨,不必问镜上之尘何日破除,镜内之光何时发现,苟存此等待之心,则愈障矣。
”密密自参究:“若要洞明佛祖大意,廓彻自己真心,不妨将此个无字,置之文字案牍间,悬之语默动静里,密密自看,是什么道理,且赵州因什么道个无字。
行而参,坐而究,朝而思,暮而疑,不得暂时忘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禅方法
--------------------------------------------------------------------------------
[禅宗简介] 加入时间:2011-5-17 9:43:43 点击:283
参禅方法
唐、宋以前的禅师们,教导弟子参禅时,并没有固定的方法;宋代以后的禅师,教导弟子开始采用公案和话头,如近看话头时,大都是「看念佛谁?」和「拖死尸的是谁?」乃至看「睡觉的是谁?」来观照自心清净觉体。
虚云老和尚所提倡的修行法门,就是以参究「念佛者是谁?」这一话头为主。
虚云老和尚对禅法有作系统的介绍,在〈禅堂开示〉的「禅七」开示中。
一开始,他提到习禅前的四个必备条件:
1.深信因果,
2.严持戒律,
3.坚固信心,
4.决定行门。
而后说明参禅方法中,以「话头与疑情」和「照顾话头与反闻闻自性」,是其禅法之重心。
何谓话头?《法汇》上说:「话头很多,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等等。
但以念佛是谁,为最普遍。
什么叫话头?「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
如念「阿弥陀佛」这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
所谓话头,即一念未生之际。
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
不掉举、不昏沉、不著静、不落空,叫做不灭。
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顾话头。
」
其次「反闻闻自性」是《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所说的法门。
虚云老和尚在「照顾话头与反闻闻自性」一段中说:「……「闻」和「照」没有两样。
若用眼睛来看,或耳朶来听,便是循声逐色,被物所转,叫做顺流。
若单单的的,一念在「不生不灭」中,不去循声逐色,就叫做逆流,叫做照顾话头,也叫做反闻闻自性。
」
由此可见,所看、所观察的话头,则是「反闻闻自性」中的「自性」,亦即幻生幻灭的万事万物中,本自不生不灭之心体。
又「疑情」又是什么意思呢?虚云老和尚是如此解释著:「看话头先要发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
何谓疑情?如问念佛是谁?人人都知道自己,但是用口念呢?还是用心念?如果是用口念,睡著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个什么样子?却没处捉摸。
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的疑念。
但不要粗,愈细愈好。
随时随地,单单照顾定这个疑念。
像流水般不断地看去,不生二念。
若疑念在,不要动著他;疑念不在,再轻轻提起。
」
从这段文,可以清楚看出,所谓「疑情」,乃是对那颗生起万物之心体之探究与观察。
而「念佛是谁」,着重在「谁」字。
如穿衣吃饭的是谁?屙屎的放尿的是谁?打无明的谁?能知能觉是谁?「谁」字一举便有,最容易发起疑念。
《法汇》中还说到初心的人,所发的疑念,忽断忽续,忽熟忽生,谨可叫做想。
渐渐狂心收歇,念头有点把住了,才叫做参。
再渐渐功夫纯熟,不疑而自疑,也不知道何处所,身心何世界。
单单疑念现前,不间不断,才叫做疑情。
所以,参禅的人,必须藉著定的力量,来生起参究的疑情,于六根的一切境界因缘中,观照自心,方能契入本心,悟出清净之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