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李大钊



李大钊发表重要文章《什么是新 文学》(《星期日》第26号,1920 年1月4日)。 文章中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 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不是 为个人造名的文学”,这样的文 学要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 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博爱的 精神”作为“土壤根基”。 李大钊的努力,促进了新文学的 理论主张有了长足的进展。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2卷5号上
发表了重要文章《文学改良刍议》,从 文学进化论的立场提出“一时代有一时 代之文学”的文学发展观,论证文学变 革的必要性,明确地提出了以“白话文 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主张。
《文学改良刍议》
文章提出,文学改良要从“八事”入手,
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 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
扩展阅读

“人”的发现 许志英、倪婷婷:《“五四”:人的文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与意义
新诗的理论文章:胡适的《谈新诗》;
小说理论:胡适的《论短篇小说》;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第四卷第5号)发 表了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5号)正式完全 改用了白话。

最早开始“尝试”的是诗歌,最早取 得成绩的是小说,散文、尤其是戏剧 发展成熟较晚。
背 景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西方文艺思潮的介入; 梁启超的新民说和近代革命文学; 三大文学革命:诗界、文界、小说界革命的 影响; 外国文艺作品的翻译(林纾、周氏兄弟)

现代文学的分期
1. 发生期
(1898年—1917年)
五四文学革命
2. 迅速发展期(现代文学30年)
(1917年—1949年)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
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 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是新文 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 然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它反对文言, 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在中国 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 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双簧戏


为扩大新文学的影响,《新青年》 编辑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汇集反对 文学革命的言论,仿照旧文人的口 吻,写了《给新青年编辑的一封 信》,在《新青年》4卷3号 (1918.3)上刊出。 同时又刊出刘半农以记者名义反驳 王敬轩的《复王敬轩书》,将反对 文学革命的这些言论逐一驳斥。此 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
《文学革命论》及“三大主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 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 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 的社会文学。”
不过,陈独秀对国风、楚辞直到元曲、明清 小说是充分肯定的,他的“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 典文学”的实际意义并非是全盘否定古典文学, 而是将锋芒指向“明之前后七子”及桐城派的仿 古主义。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诗集:
胡适《尝试集》
《蝴蝶》
——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希望》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 希望花开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人, 苞也无一个。 眼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 祝汝满盆花!
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陈独秀


安徽怀宁人,出身“书香门 弟”,17岁参加县考中秀 才,但厌恶旧八股,醉心于 新学问而东渡日本留学。 1902年加入留日学生团体 “青年会”,1903年回上 海与章士钊等人办《国民日 报》。 陈独秀于1917年2月在《新 青年》发表了《文学革命 论》,更为鲜明、坚定地提 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周作人:《人的文学》,1918 在“灵”与“肉”的统一中表现“人” 周作人:《平民文学》,1919 “人生的艺术派”,“以真为美,美即在其中” 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1920 “为社会写实”,而“不是为个人造名” 如何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戏剧 最终成果:北洋政府教育部认可白话为“国语”, 并于1920年下令国民学校采用语体文教学
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wenku.baidu.com
胡适


胡适(1891——1962), 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开创性的重要人物,具 有深远的影响。 1910—1917年留学美国, 1915年由康奈尔大学转入哥 伦比亚大学研究院,随杜威 研究哲学,深受其影响。 1916年10月,在致陈独秀 信中胡适首次用了“文学革 命”一词。
1917——1927年 “20 年代文学 /五四时期的文学” 1928——1937年 ‘30年代文学” 1937 ——1949年 “40年代文学 ”
教案
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 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时期,陈独秀主编的《新青 年》(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 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 1917年 迁至北京。 )为主要阵地,兴起 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 思想启蒙运动。 这场文学革命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 学,提倡新文学。
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周作人

周作人对文学革命理论建设 作出了重要贡献。 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 《人的文学》,以人道主义 思想为本,批判封建时代的 文学为“非人的文学”;倡 导新文学应是人的文学,其 根本目标在于能使人性得以 健全发展 。 1919年1月在《每周评论》 发表《平民的文学》,进而 提出“为人生的文学”的口 号。
小 结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破旧 立新
如何 “破旧”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 从“八事”入手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 明确提出“三大主义” 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1918年3月 假借“王敬轩”之名来扩大事态 …… ……



如何“立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