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__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1906年,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东京发起 成立了春柳社, 1908年,王钟声演出了根据英国同名小说 改编的戏剧《迦因小传》,该剧标志着国内新 兴话剧的萌芽。
教案
5、语言载体革命: 提倡“俗语”、白话,是许多知识分子的 共识,几乎形成了一个白话文运动。最早提 出这一观点的是黄遵宪,他主张“言文合 一”。以后如裘廷梁、陈荣衮、梁启超等都 提倡写作白话文章,只不过,惟有梁启超是 从文学的角度去提倡这一观点的,而其他的 主要是从维新的社会角度出发。他们的主张 为以后的五四白话文运动打下了基础。
李贽:“童心”,“道不离人,人不
离道”,“人道即是天道”、“吃饭 穿衣,即是人伦物理”,“人必有私”
朱 熹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大裂变, 梁启超倡“新民”说。 所谓“新民”,就是新的 “人”的观念。 这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与人 的观念的现代化的呼唤。
梁启超故居,位于广东 江门市新会茶坑村
20世纪中国文学和“人”的发现
教案
二)、戏剧: 这一时期,进行了戏剧改良运动,主要 走了两条不同的探索道路,一是汪笑侬式的 旧剧改良:将时代政治热情与外来的审美要 素注入京剧,对程式讲究的戏曲进行改良;
教案
二是春柳社在日本演出的新派剧和上海春阳社等在话剧当 中渗透戏曲因素的表演,统称为“文明戏”。
“文明戏”特点:
a、剧作的革命色彩浓烈 ;
教案
第四节
文体叙述的创新
学习要点: 该时期出现的“南社”诗歌团体;“戏剧 改良”;“新文体”的散文;“政治小说”;翻 译的外国小说;民初各种言情通俗小说等等。
教案
一)、诗歌 : 1909年成立的南社是这一时期最有影响 的诗歌社团,代表人物如高旭、马君武等等: 他们的诗歌在内容上以反清为主要特色,在诗 歌艺术上并无任何创新之处,并且,他们还在 宗盛唐之音、还是倾向江西诗派上发生过大的 争执。从黄遵宪倡导“我手写我口”到五四时 期,胡适尝试写作白话新诗期间,诗歌并没有 取得多少实质性现代化成就。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制定(朱栋霖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上)模块一:20年代文学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教学设计:课前布置重点文献预习。
课堂讲授从文献解读入手,表述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和发生过程。
知识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端。
教学要点:人的观念与文学的发展。
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西方思潮的内外在关系。
重点:1、重点文献:《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红楼梦评论》。
2、“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4、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化观念变革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贡献。
5、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里各文体创新的努力及其局限。
难点:以“人”的观念的演变重新阐释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人”的观念的演变是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简述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及其特点。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教学设计:在重点文献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讲授和提问的方式分析“五四”文学革命的性质和过程。
知识点:《新青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
教学要点:五四文学革命的过程,内容,意义。
教学要求:五四文学革命产生必然性、历史价值和得失反思。
重点:1、重点文献:《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人的文学》。
2、五四文学革命的时代背景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3、五四文艺思潮与论争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4、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及新文学社团流派对五四文学的推动作用。
难点:五四文学革命的复杂社会背景及其发生的内在历史逻辑。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五四文学革命标志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确立?2、简介《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并比较二者的不同特点。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_五四文学革命
❖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2卷5号上 发表了重要文章《文学改良刍议》,从 文学进化论的立场提出“一时代有一时 代之文学”的文学发展观,论证文学变 革的必要性,明确地提出了以“白话文 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主张。
《文学改良刍议》
❖ 翻译的热潮
1.1918年,《新青年》第四卷第六号推出《易卜生专号》,主 旨在反传统、反专制、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等; 2. 沈雁冰、郑振铎与《小说月刊》的相关栏目, 《小说月报》 是20年代文坛的第一刊物,陆续发表众多的外国文学翻译作 品; 3 .西方文学思潮、哲学思潮陆续被介绍到中国;
❖ 五四作家的融合与创造
新文学阵营 VS《学衡》派
1922年,新文学阵营又与《学衡》派进行斗争。
❖ 1921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 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 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他们留学西洋, 在美国受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潮影响,尊崇 中国的古圣先哲,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 标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穿西装的复古派” 行批评之职事”,批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 命,思想倾向稳健保守。
妹妹你是水 ——应修人
《希望》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 希望花开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人, 苞也无一个。
眼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 祝汝满盆花!
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陈独秀
❖ 安徽怀宁人,出身“书香门 弟”,17岁参加县考中秀 才,但厌恶旧八股,醉心于 新学问而东渡日本留学。
❖ 1902年加入留日学生团体 “青年会”,1903年回上 海与章士钊等人办《国民日 报》。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第一学期,每周4课时上编(1917-1949)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的大致时间(1898年)2、民族生存危机引起传统思想根基的动摇和瓦解,严复、梁启超的反思。
3、回顾思想变化的背景原因:先是寻求社会组织的变化,继而影响到文化,从而影响到文学的变化过程。
4、“小说界革命”及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点出此口号是小说这一文类在近现代取得显赫地位的理论开端。
5、现代化发生阶段梁启超的功绩,“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及身体力行。
6、略述戏剧观念的更新。
“言文合一”观念下最初的“白话文运动”及具有现代意义上文学观的王国维及周氏兄弟。
7、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1898-1917)各类文体中成就最大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8、小说的成绩,谴责小说的盛行(四大代表作品)。
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吴趼人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
民初初徐枕亚的《玉梨魂》,鸳蝴派的“五虎将”。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中国文学进入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五四文学革命。
2、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国内外的形势。
3、创作实绩:小说,鲁迅、叶圣陶。
诗歌,胡适、郭沫若、沈尹默、刘半农4、陈独秀与《新青年》及“德先生”、“赛先生”。
《新青年》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作用和地位。
5、理论建设: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及“八事”。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及“三大主义”。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中的观点及对新文学健康发展的意义。
6、外来文艺思潮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简述五四时期外国文艺的类别及对当时创作的影响。
7、新文学社团与流派概述。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新月社。
其他流派的蜂起:语丝社、未名社、湖畔诗社等。
8、二十年代文学论争概述。
新文学阵营对林纾的批判。
新文学阵营与复古派《学衡》《甲寅》的对立。
9、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1、20 年代小说概况。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朱栋霖)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现代文学”部分绪论一、中国历史的分期与中国文学的分期(一)中国的历史分期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前,分远古、中古、近古近代:1840年—1919年现代:1919年-1949年当代:1949年后(二)中国文学分期的几个概念中国文学:包含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
古代(古典)文学:先秦——清朝末期的文学(1840年前)。
近代文学:1840年-1917年的文学,是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时期。
是文学现代性的累积时期。
现代文学:1917年——1949年创作的文学(40年代前称“新文学”)。
也有的将1917年后的文学统称为现代文学,如朱栋霖编教材。
当代文学: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以后创作的文学(5O年代后期提出这一概念,70年代前与新中国文学、“建国以来的文学”、“建国后文学”等名称可互指)。
近现代文学:一般指的是1840年后的文学。
现当代文学:是现代、当代文学的合称。
晚清以来中国文学:一般指1840年后的中国文学近百年来中国文学:一般泛指的是近现代、当代文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在80年代后期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将近代、现代、当代文学整合成一个整体看待,以揭示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关于现代文学课程:1932年周作人在清华大学讲新文学的源流,是现代文学作为学科研究的开始;1940年代,朱自清把现代文学作为中文系课程开设,一直延续至今。
现为中文及相关专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
二、中国现代文学释义(一)中国:民族性、传统性。
历史的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承传(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具有中国的民族性。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影响艺术的三因素:种族、时代、环境。
(二)现代:现代性,时间上的不可逆性;文学中精神和思想的现代性;文学价值上的原创性;语言上使用白话文;文体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
(现代性是一种社会现象,标志着一种断裂或一个时期的当前性或现在性,它既是一个量的范畴,一个可以界划的时间断,同时又是一个质的概念,即根据某种变化的特质来标识这一时段。
(完整版)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一、名词解释: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学习参考资料解读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等主编)学习参考资料(“20年代文学”部分)一、基本知识与基本概念[填空类知识]1、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的大张旗鼓的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20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
2、1898年前后,严复翻译的几部西书将西方19世纪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绍到中国来。
其中,《天演论》(赫胥黎原著《进化论与伦理学》)把进化论思想带进中国。
3、发生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20年来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
4、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在上海创刊,标示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点。
5、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辞《敬告青年》中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又于1919年1月声言《新青年》同人“拥护德谟克拉西(democracy,民主)和赛恩斯(science,科学)两位先生”。
6、1917年1月,《新青年》(2卷5号)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2月的《新青年》(2卷5号)上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7、1919年1月,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办了《新潮》月刊,一起提倡白话文,一批知识分子形成了新文学的统一战线。
8、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出要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十个字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稍后,周作人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两篇重要文章阐述了新文学应当具有的思想内容。
9、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
鲁迅是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
10、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传活动,并根据生活实感创作了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文言小说《怀旧》。
11、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记录了他对先驱者命运的深刻思考;他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点染而成的。
12、鲁迅前期的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而已集》这五本杂文集中。
中国现代文学史.doc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五四时期:新中国文学真正创造新文学1917~1949现代文学(用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表达中国人的思想感情)。
心理文学。
发生期:19世纪末1917年1949年~今天第一节当代文学“人类文学”与白话文学1.五四文学革命的精神实质:《新青年》是促进民主和科学的主要阵地。
“陈独秀1915 《敬告青年》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第一份重要文献。
重新评估所有价值33,354尼采,胡适引用,目的:西方文学的涌入,打破了旧文化,再现了新文化,激励着中国人重新理解“人”的内涵2、五四文学革命的基本内容:①胡适从“八件事”(一曰,必须说些什么;第二,不要模仿古人;第三,必须强调语法。
第四,不要无病呻吟。
第五,让我们去陈词滥调。
六、不必典;七、不要互相说话;不要回避常见的词语和表达。
)并提出改进文献的具体措施。
“八物”不仅涉及文学语言的形式,还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
(2)陈独秀进一步提出了《文学革命论》年文学革命的“三原则”,即推倒打磨过的贵族文学,建立共同抒情的民族文学;据说要推倒陈腐和奢侈的古典文学,建立一个新鲜的现实主义文学来建造一座城市。
据说,这推动了晦涩难懂的山区文学,以建立一个明确和流行的社会文学。
(3)“人类文学”是五四新文学的基本主题。
周作人把人道主义理解为“个人主义的人本位主义”。
这种人类文学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正面的,也就是说,关于人类理想和人类发展可能性的文学;一种是横向的,即写人们的日常生活或非人类生活。
《平民文学》是周作人在陈独秀的“民族文学”和“社会文学”的基础上,于1918年写下的《平民的文学》,并提出建设“平民文学”的构想。
不是迎合普通人的口味,而是提高他们的品味。
这是平民文学和通俗文学的根本区别。
3.五四文学成就:①白话诗和小说:胡适于1939年在北京成立。
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胡适等倡导新格律诗,倡导“音乐、绘画、建筑之美”。
文学社还包括语丝社、南国社、湖滨诗派、浅草社、陈中社、邙原社、米沙社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学习参考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等主编)学习参考资料(“20年代文学”部分)一、基本知识与基本概念[填空类知识]1、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的大张旗鼓的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20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
2、1898年前后,严复翻译的几部西书将西方19世纪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绍到中国来。
其中,《天演论》(赫胥黎原著《进化论与伦理学》)把进化论思想带进中国。
3、发生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20年来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
4、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在上海创刊,标示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点。
5、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辞《敬告青年》中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又于1919年1月声言《新青年》同人“拥护德谟克拉西(democracy,民主)和赛恩斯(science,科学)两位先生”。
6、1917年1月,《新青年》(2卷5号)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2月的《新青年》(2卷5号)上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7、1919年1月,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办了《新潮》月刊,一起提倡白话文,一批知识分子形成了新文学的统一战线。
8、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出要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十个字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稍后,周作人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两篇重要文章阐述了新文学应当具有的思想内容。
9、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
鲁迅是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
10、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传活动,并根据生活实感创作了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文言小说《怀旧》。
11、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记录了他对先驱者命运的深刻思考;他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点染而成的。
12、鲁迅前期的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而已集》这五本杂文集中。
现代文学(1章)文学革命
博达学院
一、文学革命兴起的时代背景
1、清末民初的历史准备 2、外来文学思潮的影响 3、欧战期间中国无产阶 级的壮大
2019/2/27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中文系 孙先庆
21 No. 21
博达学院
二、文学革命的发生
1915年9月,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创办《青年杂 志》(第二卷以后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 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1月,胡适发表著名的 《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的“八事”:须 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 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 字俗语。也称为“八不”主义
2019/2/27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中文系 孙先庆 No. 2
2
博达学院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
1、1922年,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最后一节, 是“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可视为最 早的以“史”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的尝试。 2、20年代末期始,少数高校已开设了新文学研究的课程和 讲座。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李何林等都讲授过现 代文学的课程,并出版过文学史著作。 3、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是1951年王瑶《中国新 文学史稿》(上册)的出版和他在北京大学所开的课。 王瑶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
2019/2/27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中文系 孙先庆 18 No. 18
博达学院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考核要求: 1.识记:(1)现代文学分期;(2)《新青年》; (3)文学革命;(4)“八不”主义;(5)三大主义; (6)《狂人日记》;(7)文学研究会;(8)创造社; (9)新月社; 2.领会:(1)五四文学革命的伟大意义。 (2)文学研究会的成立、主张及贡献。 (3)创造社的成立、主张及贡献。 (4)新文学第一个十年里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3.分析:(1)五四文学风貌的基本特征 2019/2/27 19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中文系 孙先庆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二、课程目的:一、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思潮、社团流派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情况,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廓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发展规律,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
二、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能力,使之建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
三、通过精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写作文学研究论文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课程主要内容《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在大二上学期开设,采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丁帆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每周3学时,共54学时;3 学分。
课时分配如下:引言(2课时)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4课时)第二——三章20年代小说(4课时)第四——五章20年代新诗(4课时)第六章20年代戏剧(2课时)第七章20年代散文(2课时)第八章30年代文学思潮(2课时)第九——十三章30年代小说(10课时)第十四章30年代新诗(2课时)第十五章30年代戏剧(2课时)第十六章30年代散文(2课时)第十七章40年代文学思潮(2课时)第十八章40年代小说(8课时)第十九章:40年代新诗(2课时)第二十章:40年代戏剧(2课时)第二十一章解放区文学思潮(2课时)第二十二章解放区文学创作(2课时)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力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二、课程目的:一、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思潮、社团流派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情况,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廓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发展规律,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
二、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能力,建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
三、通过精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写作文学研究论文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课程主要内容《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采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丁帆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每周2学时,共36学时。
课时分配如下: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课时)第一节“人”的观念与文学史构成(0.5课时)第二节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开端(0.5课时)第三节文学观念的变革(0.5课时)第四节问题叙述的创新(0.5课时)第一章五四时期:中国新文学的确立(12课时)第一节“人的文学”与白话文学(2课时)第二节启蒙精神与现代小说确立:鲁迅(2课时)第三节人生写实与浪漫抒情:郁达夫(2课时)第四节诗体解放与诗美探寻:郭沫若、徐志摩(2课时)第五节性灵发现与散文勃兴:周作人(2课时)第六节话剧的舶来与初创:田汉(2课时)第二章 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重要收获(14课时)第一节人文主义的深化与左翼的兴起(1课时)第二节小说流派与群落的竞起:沈从文(2课时)第三节风格多样的长篇体式:老舍、巴金、茅盾(3课时)第四节雅俗交融的现代通俗小说:张恨水(2课时)第五节现代话剧的成熟:曹禺(2课时)第六节现代诗学的标志:戴望舒、卞之琳(2课时)第七节犀利、幽默与独语:林语堂(2课时)第三章 20世纪40年代:战时背景下的文学嬗变(10课时)第一节战争状态与文学的区域分化(2课时)第二节解放区的文学方向与实践:赵树理(2课时)第三节都市、消费与文学的现代性:张爱玲、钱锺书(2课时)第四节凝目现实与诗学的综合:艾青、穆旦(2课时)第五节感应时代的历史剧(2课时)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中国现代文学(朱栋霖版全套课件
诗界革命:梁启超
“衰诗落18界 的9革命9年命运,,”梁必的启须口超使号字室在诗,《卓主歌认夏梁如人创为威启造要,,夷出想超号广游全挽(任东记新救1公新》的中8中,会7境国3正又 人界诗-1式来歌号 。9提2。日饮 中9出益)冰 国, 他认为诗歌革命“近当代革维其新精派神,代非表革人其物形,式”学,者。
20年代文学 启蒙文学 左翼革命文学 30年代文学 人文主义文学 40年代文学 抗战文学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
海创刊,1916年9月第二卷起, 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 动即以此为肇始。1917年迁京 后,《新青年》集结了一批推 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先驱 人物,并且借“五四”运动的 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 运动推向高潮。
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集中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 思想特色。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 告青年》中就明确地提出“人权、平 等、自由”的思想。
思想启蒙的核心内容是宣传“科学”和“民 主”。 最富有代表性的口号为“打倒孔家店”。
“五四”启蒙运动可以概括为“破旧立新”。
“五四”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运动
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 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 之本,试图将19世纪欧洲文学发展 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道主义直接移 用于中国新文学,使文学革命内容 更加具体化。
文学革命的理论建设
1919年初,周作人又提出“平 民文学”的概念,实际上是“人的 文学”的具体化。
1919年10月,胡适在《谈新诗》 中提出“诗体解放”说 ,主张“作 诗如作文” ,提倡白话诗,并写作 《尝试集》。
1897年严复翻译《天演论》 (赫胥黎原著《进化论与伦理 学》),把进化论思想带进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17——1927年 “20 年代文学 /五四时期的文学” 1928——1937年 ‘30年代文学” 1937 ——1949年 “40年代文学 ”
教案
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 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时期,陈独秀主编的《新青 年》(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 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 1917年 迁至北京。 )为主要阵地,兴起 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 思想启蒙运动。 这场文学革命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 学,提倡新文学。
小 结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破旧 立新
如何 “破旧”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 从“八事”入手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 明确提出“三大主义” 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1918年3月 假借“王敬轩”之名来扩大事态 …… ……
如何“立新”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
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 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是新文 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 然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它反对文言, 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在中国 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 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胡适
胡适(1891——1962), 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开创性的重要人物,具 有深远的影响。 1910—1917年留学美国, 1915年由康奈尔大学转入哥 伦比亚大学研究院,随杜威 研究哲学,深受其影响。 1916年10月,在致陈独秀 信中胡适首次用了“文学革 命”一词。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周作人:《人的文学》,1918 在“灵”与“肉”的统一中表现“人” 周作人:《平民文学》,1919 “人生的艺术派”,“以真为美,美即在其中” 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1920 “为社会写实”,而“不是为个人造名” 如何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戏剧 最终成果:北洋政府教育部认可白话为“国语”, 并于1920年下令国民学校采用语体文教学
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陈独秀
安徽怀宁人,出身“书香门 弟”,17岁参加县考中秀 才,但厌恶旧八股,醉心于 新学问而东渡日本留学。 1902年加入留日学生团体 “青年会”,1903年回上 海与章士钊等人办《国民日 报》。 陈独秀于1917年2月在《新 青年》发表了《文学革命 论》,更为鲜明、坚定地提 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诗集:
胡适《尝试集》
《蝴蝶》
——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希望》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 希望花开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人, 苞也无一个。 眼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 祝汝满盆花!
扩展阅读
“人”的发现 许志英、倪婷婷:《“五四”:人的文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李大钊
李大钊发表重要文章《什么是新 文学》(《星期日》第26号,1920 年1月4日)。 文章中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 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不是 为个人造名的文学”,这样的文 学要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 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博爱的 精神”作为“土壤根基”。 李大钊的努力,促进了新文学的 理论主张有了长足的进展。
背 景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西方文艺思潮的介入; 梁启超的新民说和近代革命文学; 三大文学革命:诗界、文界、小说界革命的 影响; 外国文艺作品的翻译(林纾、周氏兄弟)
现代文学的分期
1. 发生期
(1898年—1917年)
五四文学革命
2. 迅速发展期(现代文学30年)
(1917年—1949年)
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与意义
新诗的理论文章:胡适的《谈新诗》;
小说理论:胡适的《论短篇小说》;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第四卷第5号)发 表了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5号)正式完全 改用了白话。
展成熟较晚。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2卷5号上
发表了重要文章《文学改良刍议》,从 文学进化论的立场提出“一时代有一时 代之文学”的文学发展观,论证文学变 革的必要性,明确地提出了以“白话文 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主张。
《文学改良刍议》
文章提出,文学改良要从“八事”入手,
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 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
《文学革命论》及“三大主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 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 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 的社会文学。”
不过,陈独秀对国风、楚辞直到元曲、明清 小说是充分肯定的,他的“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 典文学”的实际意义并非是全盘否定古典文学, 而是将锋芒指向“明之前后七子”及桐城派的仿 古主义。
双簧戏
为扩大新文学的影响,《新青年》 编辑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汇集反对 文学革命的言论,仿照旧文人的口 吻,写了《给新青年编辑的一封 信》,在《新青年》4卷3号 (1918.3)上刊出。 同时又刊出刘半农以记者名义反驳 王敬轩的《复王敬轩书》,将反对 文学革命的这些言论逐一驳斥。此 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
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周作人
周作人对文学革命理论建设 作出了重要贡献。 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 《人的文学》,以人道主义 思想为本,批判封建时代的 文学为“非人的文学”;倡 导新文学应是人的文学,其 根本目标在于能使人性得以 健全发展 。 1919年1月在《每周评论》 发表《平民的文学》,进而 提出“为人生的文学”的口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