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第三单元,这是个介绍名人的单元,共五篇课文,其中四篇是现代文,写邓稼先、闻一多、贝多芬和福楼拜等四位大家。
第五篇是文言文《孙权劝学》。
(一)教学目标学习四篇现代文,按照单元教学目标,“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我认为除了达到“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这个单元教学目标以外,当然还要让学生把各篇课文的精华学到手。
课文精华也许与教学目标一致,也许与教学目标不一致。
对后者,在教学中要格外注意。
(二)教学重点课文的选择就像数学上的例题,每个例题承载的知识点都各有侧重,目标落实到实际的课文操作中要突破的重点就是:1.《邓稼先》:通过邓稼先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体会他热爱祖国、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产生敬佩之情。
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格的写法。
掌握本文的词语。
本文有六个部分,篇幅较长,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
有些部分可以只作一般了解,有些部分可以指导学生重点掌握。
例如第五部分,在语言和内容上,都值得重点探究。
本文语言平实,人物关系单纯,时间转移、地点转移都非常清晰,适合合作速读训练,速读后再结合默读和朗读,以进一步把握课文。
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品味文中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精神实质。
学习文章选材、组材方法。
学习本文围绕人物一点展开深化、夹叙夹议的写法。
学习本文语言句式。
这是一篇写的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针对本文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本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可采用教师范读,或者放录音、录像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情,调动学生诵读本文的积极性。
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裁剪材料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都值得学生学习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的语言能力。
3.《音乐巨人贝多芬》:把握文章内容。
七下语文三单元教学设计
七下语文三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和意境,了解诗人骆宾王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倡导尊重优秀文化遗产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古诗十九首》中的经典诗句及其意境。
2. 诗人骆宾王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习诗句的理解和欣赏。
2. 难点:理解诗句背后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与古代诗词相关的图画,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好奇心。
2. 学习诗句(2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古诗十九首》的诗句手册,指导学生快速浏览诗句,理解其表面意思。
随后,请学生按组为一个诗句选择一个意境,向全班展示并进行解释。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背后意蕴和情感。
3. 学习诗人骆宾王(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骆宾王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向学生介绍骆宾王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
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学生对骆宾王及其作品的进一步兴趣。
4. 欣赏诗词(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诵和解读。
鼓励学生在背诵时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尝试以表演的形式展示诗词的意境。
教师通过点评和鼓励,提高学生的朗诵和解读水平。
5. 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顾所学的诗句和诗人骆宾王的信息。
鼓励学生表达对古诗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观察评价:观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欣赏程度,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表现。
2. 诗句解读和朗诵评价:评估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3. 小组展示评价:评估学生合作和表演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旨在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通过学习《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和了解诗人骆宾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有了提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一、单元分析1. 内容概述第三单元以记叙文和散文为主,涵盖了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
本单元旨在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不同的记叙方法和表达方式,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 教学目标-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 学会分析不同文体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 学会分析不同文体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 通过分析课文,使学生了解不同的记叙方法和表达方式。
- 通过写作和口语表达的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增强他们对语文的热爱。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同文体的特点。
- 教学难点:写作和口语表达的技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 通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课堂讲解- 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 课堂练习- 学生通过做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 写作与口语表达-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 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的练习,提高他们的语文应用能力。
6. 总结与反思- 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记忆。
- 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和建议。
五、教学评价-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等。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一起看看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欢迎查阅!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叩木?衿分剩?嘌?沤岷献鳌⒂掠谖??木?瘢?妨⒄?访娑允О艿娜松??取?[重点难点]文章重点是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为了揭示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作者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突现悲剧的不同凡响的意义,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
教学过程中我想以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为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文章对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勇敢进行了着力的描写,而在这方面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少,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突破这一难点,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
[理论依据]教学过程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文本阅读的主体,因其阅读期待、阅读心境、阅读动机的不同,他们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也是独特的,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这种阅读主体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在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课文知识点。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课文知识点和描写方法。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六、知识点梳理
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 课文内容理解: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分析《春》、《济南的冬天》、《夏感》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课文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自然景观描绘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描写方法。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自然景观描绘等活动,体验描写方法的运用。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
初中语文七下第三单元作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下第三单元作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七下第三单元作文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设计理念:本单元(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凡人小事"为主题,属于“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
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相互促进。
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结合本单元的写作主题“抓住细节”,引导学生阅读本单元文本,品析细节,从文本中学习如何运用细节描写,并在课堂活动中把握由“单一”向“叠加”,使人物绽放光彩。
教学目标1. 感知细节,向文本学习细节描写。
2. 运用细节,把握细节描写的方法。
设计意图: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
”本课时以文本为例,从文本中学习细节描写,并在课堂实践中运用细节描写。
教学策略1.自主阅读,批注文本细节描写。
2.合作探究,如何运用细节描写。
3.创设情境,叠加细节绽放光彩。
教学流程:激趣导入,感细节作用。
批注阅读,悟细节魅力。
探究文本,寻细节秘诀。
创设情境,闪细节光彩。
作业布置,绽人物光彩。
教学过程:激趣导入,感细节作用1.以故事导入。
设计意图:引入故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切入课堂主题。
2.何谓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致刻画,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课时重点探究关于人物的细节描写。
批注阅读,悟细节魅力本单元都是写人的文章,请自主阅读课文,圈画出文中能凸显人物形象的、令你印象深刻的一处细节描写,并用一句话为这个细节写一条批注。
提示:可以写评价(内容、情感、语言、手法),可以展开联想想象,写出心得体会,提出疑问、见解。
可以参照本单元《台阶》中的旁批。
设计意图: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读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批注可以沉浸文本细节,触发自身思考,展现别样的眼光和情怀。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正式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正式版一. 教材分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包含了《黄河颂》、《长江之歌》、《壶口瀑布》、《答扫描》、《古诗四首》等课文。
这些课文都是以自然景观为主题,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表达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简单的文学作品。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课文,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自然景观的认识可能较为有限,教师可以适当引入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能够欣赏并分析课文的文学特色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写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够体会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和写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自然景观的图片、音乐等资源,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教学参考书。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源。
3.教学PPT或黑板。
4.学生作业和评价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024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理解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概括每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简单的文本分析。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分析文本的能力。
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交流与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文学素养。
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生字词的掌握与运用。
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评价。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隐含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引入本单元主题。
引导学生对单元标题进行解读,预测本单元学习内容。
2. 自主预习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
鼓励学生利用词典、网络资源等辅助工具,自主学习。
3. 课堂学习教师详细讲解课文,解释重点词汇和句型。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开展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4. 深入探究组织学生进行文本分析,挖掘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评价课文的艺术特色。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培养批判性思维。
5.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进行课堂反馈。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手段。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设计针对生字词和课文理解的课堂练习题。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和实践操作。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新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人物描写”,包括三篇文章:《背影》、《春》、《孔乙己》。
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技巧,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
教材通过这三篇文章,向学生展示了人物描写的不同手法,如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不同人物形象的特色。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人物描写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对人物描写的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人物描写的不同手法,能够运用到写作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教材中的人物描写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人物描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物描写的不同手法。
2.难点:如何运用人物描写的手法进行写作。
五.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实践法等,通过分析教材中的实例,让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技巧,并通过写作实践,让学生学会运用人物描写的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准备相关的人物描写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准备相关的人物描写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人物描写案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并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人物描写手法。
3.操练(20分钟)教师提出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人物描写的手法进行写作。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4.巩固(1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让大家一起讨论,共同提高。
5.拓展(10分钟)教师展示更多的人物描写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6.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强调人物描写的重要性和运用技巧。
七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巧妙组织教学过程
七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巧妙组织教学过程: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2.增强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3.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内容,得出正确的答案。
二、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寓言故事接龙”的形式让学生先回忆一下之前学习的寓言故事,再引入本次故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基础。
2.讲授故事教师应该讲解故事的背景和主人公,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分段讲解故事内容,让学生逐步理解整个故事情节,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更深入的认知。
3.问题促思在学生听完故事后,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故事情节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这不仅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4.课后作业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作业,例如要求学生总结一下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或者写一篇关于故事内容的读后感。
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下一节课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在教授故事情节时,可以采用讲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2.提问法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写作法在课后作业中,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帮助学生更好地总结和记忆故事内容。
四、教学评价1.观察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应及时进行解释。
2.测试法可以在教学之后进行一定的测试,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次教学设计将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故事中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和思考能力,为学生的日后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阅读复习》教案教学设计
教育的目的,在于“成人”。对青少年来说,感受“人”,理解“人”,思考“人”,是促成自己精神成长、个性成熟的重要途径。在这当中,文学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文学即是人学,表现“人”,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本单元讲述的小人物的故事,阅读这些“小人物”故事的过程,其实也是审视人性、理解社会、净化心灵的过程。这几篇课文或篇幅较长,或内容较多,或内涵较深,难度很大。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他们寻找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入理解。
(4)分析《析本单元文章中意蕴最深刻的的句子从而促进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1、分析《阿长与<山海经>》中“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一句的情感,把握本文主题。
2、分析《老王》中“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句的情感,把握本文主题。
四、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叙事文体的基本特征,学会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提高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的能力。
2.加强文本细读,关注细节描写以及前后内容的内在联系,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体会平凡人物身上闪光的品格。
3.结合文体特点和作者的叙事风格,展开多种形式的诵读,加深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对文本意蕴的体悟。
2.依托文章的结构层次和整体思路,深入作品细节,从不同角度体会作品人物形象的特点,欣赏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领会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
3.本单元的每篇课文都有许多“特别”的句子,主动找,反复读,自己品。 加深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对文本意蕴的体悟。
四、分析本单元文章结构:
(1)分析《阿长与<山海经>》的课文结构并总结梳理本课结构的方法。
《阅读复习》教案
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参考文本)
( 语文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参考文本)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参考文本)《地毯下的尘土》一、教学目标(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标题与内容的关系。
(二)分析米妮的形象,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理解美德的内涵,体会故事的深意。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引1.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义,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充满了神奇浪漫想象的文段。
2.导入新课(二)诵读活动1.个人朗读、分小组朗读、全班齐读相结合,诵读全文。
2.诵读要求与策略①文题是“地毯下的灰尘”,从全文看,这个题目有何深意?②你在预习时对米妮这个小姑娘的形象已有了初步了解,在诵读时请进一步加深你的感受。
(三)思考活动1.学生活动要求将课前预习和课上朗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读前老师提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2.教师辅助策略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试着另拟课文标题,说说自己的喜好,以体会课文标题的深意。
(四)交流活动1.关于标题的深意明确:《地毯下的尘土》这个题目就很有深意;耐人寻味。
从题目上一点也看不出作者想要说明什么。
通读全文便可知,“地毯下的尘土”是课文所叙故事的关节点,它暗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本单元主要教授古文课文《孟子-梁惠王上》。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 了解《孟子》这部中国古代文化名著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孟子-梁惠王上》的故事情节,分析其中的道理和思想; 3. 掌握一些古代汉字的读音和解释;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孟子-梁惠王上》的故事情节;2.分析《孟子-梁惠王上》中的道理和思想;3.掌握古代汉字的读音和解释。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利用图片或文字简单介绍《孟子》这部古代文化名著,引发学生对《孟子-梁惠王上》的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孟子》有哪些了解,以及对孟子这位古代史学家和思想家的印象。
2. 阅读课文《孟子-梁惠王上》(20分钟)目的: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分析其中的道理和思想。
•分段阅读课文,理解每个段落的故事情节。
•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道理和思想。
•小组发言,总结讨论结果。
3. 学习古代汉字(30分钟)目的:掌握古代汉字的读音和解释。
•选择一些课文中出现的古代汉字,给学生讲解其读音和解释。
•分组活动,学生利用课堂提供的资料,互相测试古代汉字的读音和解释。
4. 阅读理解练习(20分钟)目的: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分发阅读理解题目,让学生独自完成。
•学生互相批改答案,讲解答案思路。
5. 总结归纳(10分钟)目的:复习本课内容,进行知识总结。
•学生回答导入问题,总结《孟子》的背景和作者。
•学生展示汉字学习成果,分享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四、作业布置1.阅读孟子其他篇章,了解更多古代文化知识。
2.整理本节课学习到的古代汉字,写成笔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孟子-梁惠王上》为主要教材,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道理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阅读理解练习中表现积极,对于古代汉字的学习也展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注重拓宽教材的选择,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5篇第一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邓稼先教与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教与学重难点:1、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交流背景及作者情况提示: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单元整体分析。
1. 单元主题。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主要围绕“人与自然”这一主题展开。
这个主题就像一条神奇的绳索,把单元里的每一篇文章都紧紧地串在了一起。
通过这些文章,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也能体会到人与自然之间那种微妙又复杂的关系。
2. 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课文类型丰富多样,就像一个装满奇珍异宝的宝盒。
有描写四季美景的散文,像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在文字间徐徐展开;还有讲述人与自然故事的记叙文,那些故事就像一把把小钥匙,能打开学生们对自然情感的大门。
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为我们展现了人与自然相处的不同场景和情感体验。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首先呢,得让学生们掌握这个单元里的生字生词,就像认识一群新朋友一样,得把它们的名字和模样都牢牢记住。
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欣赏描写自然景物的语句,这就好比教他们如何欣赏一幅美丽的画,要能看出画里的色彩、线条和意境。
另外,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很重要,让他们能够把文章读得有声有色,就像小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一样精彩。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理解课文。
自主阅读就像一个人独自去探险,能发现很多自己独特的宝藏;而合作探究则像是一群小伙伴一起去寻宝,大家各抒己见,能找到更多更有趣的东西。
同时,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来感受自然之美,这就像是给他们一双翅膀,让他们在自然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要让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这种情感就像一颗种子,种在学生们的心田里,慢慢地生根发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都能自觉地成为大自然的守护者。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就像一群刚刚踏入文学花园的小蜜蜂,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
他们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对于这种主题比较深刻的单元内容,可能理解起来还会有些吃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二课时一、情境引入:让我们随着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去感悟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崇高的献身精神。
二、展示目标:1.品味文中平实而感情充沛的语言。
2.体会并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自学指导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用小圆圈标示出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5分钟后发言讨论,比一比谁说得好。
交流研讨:学生发言:例如: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
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质疑答疑:学生找到好的词语,教师通过提问把它析透。
补充完善,归纳出词语的妙处。
自学指导2: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用波浪线标示出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并体会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钟后交流,比一比谁说得好。
交流研讨:学生发言,其它同学补充。
例如: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这一句写得美妙。
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
读完这两段,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质疑答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概括本单元教学设计针对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的第三单元,旨在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教学内容方面,本单元将围绕经典文学作品展开,包括古诗文和现代文。
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引导学生领略文学作品的魅力,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目标方面,本单元旨在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实现以下目标:一是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和能力点;二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四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方面,本单元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阅读、写作等。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1. 介绍本学期语文教学背景和目标随着新学期的到来,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承载着深化知识理解、提升综合素养的重要任务。
本学期语文教学背景是在巩固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经过上半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本学期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同时拓展新的领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知识目标: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让学生熟练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包括但不限于字词识别、句子构造、篇章理解等。
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文学作品的深度解读和思辨性文本的逻辑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欣赏和评价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第三单元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案(部编版)
3.作者链接。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他以“鲁迅”这一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且介亭文集》、《而已集》等。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蹬(dēng)绷(bēng)捎(shāo)惶恐(huáng)
肿胀(zhàng)塌败(tā) 取缔(dì)伛(yǔ)
骷髅(lóu)翳(yì)滞笨(zhì) 愧怍(zuò)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的意思。
塌败:塌陷破败。
滞笨:呆滞笨拙。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愧怍:惭愧。
凑合:将就。
伛:弯(腰)曲(背)。
翳: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3.作者链接
杨绛,生于1911年,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夫人。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教学准备:制作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
教 学 设 计
二次备课
一、新课导入
我们关注明星是因为他们有着耀眼的光环,我们关注伟人是因为他们做出了非凡的成就,我们关注家人是因为血浓于水……而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却是那些没有亲情关系或不起眼的普通人。他们没有耀眼的光环,也没有做出非凡的成就;他们生活艰难,不被人重视,但却有金子般的心,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的《老王》,探究一下老王的“苦”和“善”。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写作《抓住细节》作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抓住细节》作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抓住细节》作文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
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
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
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二、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实例感悟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了解细节描写的常见类型。
2.通过观察学会运用肖像描写刻画鲜活的人物,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猜一猜他是谁(1)他在大街上走着。
(2)身穿黑衣服的他在大街上慢慢地走着(3)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在大街上慢慢地走着,不时地左右观看。
(4)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在大街上慢慢地走着,贼眉鼠眼地向四周张望,目光始终瞄着行人的口袋和背包。
(5)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在大街上慢慢地走着,贼眉鼠眼地向四周张望,目光始终瞄着行人的口袋和背包。
突然一阵警笛声使他身子一颤,立刻又恢复了常态。
(二)明确定义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
常见的细节描写有:肖像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神态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景物细节描写等。
(三)感悟细节那天,语文课代表告诉我,老师叫我去她办公室一趟,我的心顿时慌起来了。
我走进了办公室,迎面正碰上语文老师的目光,里面充满了责备,我喊了一声“老师”,语文老师点了下头,只是“嗯"了一声,我不知如何是好。
修改:上午第二节课下课的时候,语文课代表告诉我,老师叫我去她办公室一趟。
我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心跳得像在打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包括引入新课,课小结作业布置。
) 迅儿时的保姆,对鲁迅幼小的心灵影响很大,所以鲁迅对她的印象很深,晚年专门写了此文来追忆她。
3.读准字音,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及导学案。
骇.(h ài ) 掳.(l ǔ) 孤孀.(shu ān ɡ) 惶.急(hu án ɡ) 诘.问(ji é) 疮疤..(chu ān ɡ b ā) 渴慕.(m ù) 粗拙.(zhu ō) 霹雳..(p ī l ì) 陆玑.(j ī) 惧惮.(d àn) 憎.恶(z ēn ɡ) 懿.(y ì) 辟.头(p ī) 悚.(s ǒn ɡ) 4、理解词语切切察察:现在多写作“嘁嘁喳喳”,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惶急:惊慌急迫。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
形容极端惊恐。
疮疤: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
形容极深,也比喻不易捉摸。
情有可原: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诘问:责问。
渴慕:非常思慕、渴望。
霹雳:原指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
文中指“我” 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震悚:因恐惧而颤动。
文中是震惊的意思。
二、教学导入大家还记得给少年鲁迅讲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吗?这个“长妈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她和童年时期的鲁迅还发生了哪些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长与〈山海经〉》,来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
三、检查预习检查字词预习情况,重点检查“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写了“长妈妈”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这些事情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请从文中找出答案。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却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三、再读课文,文本探究【品味亮点词语】1.“‘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
”一句中“郑重”一词有怎样的表达作用?“郑重”在这儿是神态描写。
说明阿长的态度极其认真严肃,把这件事看得很重要,表现了她对美好祝愿的笃信。
2.作者明知道是《山海经》,为什么还要模仿当时阿长的语气写成“三哼经”呢?把“山海经”念成“三哼经”,恰如其分地点明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说明阿长是个“文盲”,却买来了“我”心爱的书,实在出人意料。
也暗示了她买此书定是费尽周折,体现了她对“我”的爱。
四、课堂小结五、作业布置完成导学测评第二课时一、引入课堂:由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入本文教学。
二、感悟精彩句子1.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撼,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2.“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
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3.“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为什么这么说?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三、分析主体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1.请仔细阅读课文,分析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连姓名都没有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2.探究情感变化阅读课文,分析作者对阿长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对她不好的习惯,“我”最先是“憎恶”“讨厌”的,用文中第三段的一个词说就是“不大佩服”;对她一些令人厌烦的规矩(吃福橘等),“我”觉得是磨难,烦琐之至,非常麻烦,即作者觉得“不耐烦”;当听到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产生空前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但当阿长谋死我的隐鼠后,“我”对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当长妈妈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可概括为: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3、把握文章主旨你怎样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回忆长妈妈的一些生活片段,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处于社会(200字左右)1.学习玛丽亚善良、活泼、质朴、纯真的性格特点。
2.学会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包括引入新课,课小结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杨绛,生于1911年,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
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等;小说有《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译作有《堂吉诃德》《小癞子》等。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杨绛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略有改动。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从前跟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
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夫妇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
文中的“单干户”老王在此间也受到牵连。
但这并没有影响老王对作者夫妇的尊敬和关心。
老王和作者身上散发出的人性的光辉给刚刚从动乱中挣扎出来的人们以希望和信心。
3.读准字音4.辨清字形:5.理解词语失群:动物或人找不到原来的群体。
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惶恐:惊慌害怕。
荒僻:荒凉偏僻。
塌败:塌陷破败。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扶病:带着病(做某件事)。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伛:弯(腰)曲(背)。
翳: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滞笨:呆滞笨拙。
“货”加上引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表明老先生愿意帮助老王,另一方面表明老王生活越来越困难。
作者这样写在幽默诙谐的调侃中含有悲哀。
【感悟精彩句子】1.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2.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3.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4.“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愧怍”包含了“律己”和“爱人”两个方面,是由作者的道德观所生发出来的高尚情感。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
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五、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小结课堂。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相关练习题第二课时一、课堂引入由学生进行课前3分钟演讲引入本节课教学。
二、通读课文,分析主体形象1.老王的生活很苦,表现在哪些方面?①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②“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③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④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
⑤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2.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①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②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③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3.作者一家的善良表现在哪里?①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
②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③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④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⑤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4.综上所述,你觉得文中的老王是怎样一个形象?作者对他的态度是怎样的?从课文中老王的生活片段可以看出,老王穷苦卑微但纯朴善良,他一生凄凉艰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
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
他重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是一个精神上没有受到污染的纯朴的好人。
作者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不是冷漠、蔑视,而是本着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去关心、爱护他。
如关心他的生计,总是照顾他的生意等。
三、把握文章主旨。
细读课文,归纳本文的主旨。
作者通过写车夫老王的身世、她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及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高度赞扬了老王苦境中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四、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语言朴实,情真意切。
(包括引入新课,课小结作业布置。
)一、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李森祥,1956年生,浙江衢州人。
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其小说以农村、军营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传世之鼓》,短篇小说集《台阶》,中篇小说《村野子弟》《屋脊丘陵》等。
2.文学常识: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1.人物是小说的第一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2.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时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
这几个部分组织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用以展现人物性格,表达中心思想。
3.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
3.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小说集《台阶》(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
有删节。
李森祥远离故乡、从戎军营,时空的距离,使他对故乡产生了一种极其亲切、真实的回忆。
这种回忆成为李森祥小说创作的契机与灵感。
他带着美学的思考,从容而艺术地审视故乡的人和事。
李森祥以《台阶》为代表的前期小说,基本上侧重于“家族圈”的表现。
4.读准字音:5.理解词语:凼:方言,水坑。
低眉顺眼: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筹划:想办法;定计划。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请运用白描的手法,写一写自己的父亲。
(200字左右)(包括引入新课,课小结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子,但是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