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家西番_传统婚俗文化及其变迁
家乡传统婚俗的变迁与现代价值
家乡传统婚俗的变迁与现代价值婚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之一,而婚俗则是一种将婚姻仪式化的文化表达方式。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进步、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家乡传统婚俗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迁。
本文将探讨家乡传统婚俗的变迁过程,并分析其中的现代价值。
一、婚姻的根基——传统婚俗的起源传统婚俗是源于土地特定的文化传承。
在家乡,婚姻被视为两个家族间的联姻,是个体与集体的结合。
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婚俗从最初的庙堂之婚逐渐转变为百姓之婚。
婚俗仪式中的一些传统元素,如红盖头、鸾凤和鞠躬等,不仅反映了尊重、敬重长辈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祝福。
二、婚俗的变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碰撞,家乡传统婚俗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一方面,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方便快捷的信息传播,使得各地的婚姻习俗可以轻松传播和了解。
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传统婚俗的理解和认同度逐渐降低,更多地追求个性、自由和浪漫。
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家乡传统婚俗的演化。
三、婚俗的现代价值——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家乡传统婚俗的变迁虽然不可避免,但其中也蕴含着现代社会所需的价值观。
首先,传统婚俗中强调的尊重、敬重和感恩之心,仍然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这些品质在婚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贯穿始终。
其次,传统婚俗的庄重和庄重性也以一种崇高的方式传递了婚姻的神圣性,提醒着我们应对待婚姻的严肃态度。
最后,传统婚俗中的一些仪式与习俗,如合家团圆、亲友相聚等,强调了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对于现代社会的家庭关系建设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然而,传统婚俗的变迁并不意味着完全的放弃,而是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在尊重传统的同时注重创新。
家乡传统婚俗可以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例如現代的音樂、摄影、灯光等,以提升仪式的隆重感和庄严感,同时满足年轻一代的审美需求。
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巧妙结合将婚姻仪式转化为时尚活动,既符合传统文化的延续,也能满足现代人的心理需求。
总结:家乡传统婚俗的变迁呈现出一种历史的延续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其背后蕴含着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和共生。
家西蕃研究述评
家西蕃研究述评作者魏玉贵(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摘要:家西蕃( 又作家西番) 作为一个文化复合群体,其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反映出我国多民族杂居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转型的规律和民族文化涵化与民族融合的历史规律。
有关家西蕃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本文拟就相关成果做一个简要的评述。
关键词:家西蕃;民族;文化;复合群体在今天的青海东部和甘肃西北部一带居住着许多藏族人家,人们通常把生活在这一带的从事农业生产,使用汉语、生活习俗类似汉族的藏族群众称为“家西蕃”。
家西蕃民族,其前身为青海河湟地区的宗喀藏族( 明代属西宁十三族) ,自明朝中后期开始定居,从事农耕,并与河湟地区的汉、回、土、蒙古等族群杂居共处,历经百年的历史演进,到清康熙年间基本上完成生活习俗与语言的汉化转型过程,同时又保留自己的民族身份和部分生活习俗而形成的一个文化复合族群。
①家西蕃在保留藏族传统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的同时,也深受汉文化和蒙古及其土族等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现如今在其群体内部表现得较为明显。
它是宗喀藏族在河湟农耕地区与异文化长期共处中文化的自主选择和跟周围其他族群互动的产物,也是明清两朝以来青海环湖地区与河湟地区族群政治竞争的力量格局的结果。
[11家西番族群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涵化和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的直接结果,在河湟多民族杂居区的各民族没有一个民族是保持自己独立性的。
②直到今天,在其各民族内部文化或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渗透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新格局。
有关家西蕃民族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就目前来看,其研究还较为薄弱。
下面仅以笔者所收录之著作和文章对其研究状况做一简要的评述。
以下我们将分成著作和文章两部分来叙述:一、著作有关家西蕃的研究著作并不多见,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专门研究家西蕃的专著问世,也没有与之相关方面的,抑或是其内部相关专题性的研究著作。
即便是能够找到的一些著作也是文献资料类著作,其中,又多为概述性读物或简要性介绍。
传统节日的传统婚俗与婚姻观念
传统节日的传统婚俗与婚姻观念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节日庆典中的婚姻仪式及相关婚俗更是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迁,传统婚俗和婚姻观念也在悄然改变。
本文将探讨传统节日中传统婚俗与婚姻观念的演变和影响。
一、传统婚俗的演变传统婚俗是一种反映历史风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传统节日中的婚姻仪式和婚俗正是这一传承的重要体现。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婚俗也在不断演变。
1. 婚礼形式的变化在传统节日中,婚姻仪式的形式多样,如婚宴、拜堂、抬花轿等。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传统婚礼形式的要求也在不断改变。
如今,许多新人更喜欢举办别具一格的主题婚礼,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婚俗中,形成崭新的婚庆方式。
2. 婚俗习惯的转变传统节日中的婚俗习惯通常依附于婚姻仪式的进行,如接亲、闹洞房、过门等。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些传统婚俗习惯正在逐渐淡化。
现代人对于婚礼的要求更加注重个性与创新,他们更倾向于打破传统束缚,选择更为简约和时尚的婚礼方式。
二、婚姻观念的变迁传统婚俗与婚姻观念密切相关,它们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们对于婚姻的认知和态度。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观念的转变,婚姻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1. 家庭角色的转变在传统的婚姻观念中,男人被赋予家庭的经济支柱和决策者的角色,而女人则被期望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崛起,婚姻观念也在深刻地改变。
现代人更加追求平等和尊重,夫妻之间的角色已经逐渐趋向于平衡,婚姻成为了一个平等对待和共同成长的伙伴关系。
2. 婚姻价值观的变化传统婚姻观念中,婚姻通常被视为家族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强调了家族的延续和传统的继承。
然而,现代人对于婚姻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婚姻被重新定义为个人追求幸福和自由的一种方式,夫妻间的感情和互助成为了婚姻观念中更为重要的内容。
三、传统婚俗与婚姻观念的影响传统婚俗和婚姻观念的演变不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变化,它们对于社会和个体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演变
[ 5 ] 钟祥虎. 改革开放 以来农 村婚姻 习俗 的变迁 [ D ] . 合肥: 安
徽大学 。 2 0 0 5 .
1 l 3
四、 结语
礼仪 , 到了宋代 , 则进行了相应的演变。比如在唐朝
时期的通婚书, 到了宋代演变为帖子。唐朝 的聘礼 种类约十种 , 而宋代的聘礼则多达几十种 , 这既是唐 宋时期社会经济不 断发展 的表现 , 也反 映了普通大
众 财 富观 念 的加强 。
社会在不断发展 , 很多传统 的风俗与礼仪都逐 渐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消逝 。这是社会文明与历 史发展 的必然趋势。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经过上千年 的传承与演变 , 逐渐被简化 、 西化 , 一些具有迷信色 彩 的习俗 也逐渐 被 年 轻人 舍 弃 , 他 们 都 希 望 自己 的
今。现代婚礼 中男方接亲 , 在婚车驶离女方家之时, 也需 要燃 放鞭 炮 。
( 四) 回门
传统 的婚礼中, 结婚第三天新 郎与新娘需要一 起到新 娘 父母家 探 望新娘 父 母 , 也就是“ 归宁” 。而 在现代 , 大多数农村地 区及一些城镇地 区的青年男 女结婚之后 , 也需要在第二天或者第三天 回到女方 家中, 宴请女方家中的宾客。
期、 亲迎 , 这就是六礼制婚礼流程。 ( 一) 婚 前礼 在传统婚礼 流程 中, 婚前礼 是十分重要的一个 环节。男女双方互相交换八字 , 交换庚帖 , 请人批八 字, 如果八字没有相 冲之象 , 则进行 “ 纳亲 ” 。所谓 纳亲 , 就是指男女双方有成亲意向, 互相接纳。这个 时候 , 男方就需要 向女方下聘礼 与婚 书。下聘礼的 时间也有规定 , 一般是婚前 1 5 — 2 O天 , 男方会选择
D O I : 1 0 . 1 6 0 8 3 / j . e n k i . j e i j p . 2 0 1 5 . 0 9 . 0 5 5
中国文化民俗传统的变迁与传承
中国的年俗也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中国文化传承和习俗积淀的体现。中国的年俗包括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等。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风俗和习惯,例如吃饺子、燃放烟火、祭祖、供奉粽子、赏月等等。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年俗传统也面临着很大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采取现代化的庆祝方式,例如旅游、购物和消费。传统的庙会、花市和赏灯等活动也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电视节目、互联网和线上购物。
结语
中国的民俗传统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变迁和传承,它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推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们需要尊重传统的同时,也要注重创新和发展,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让中国的文化继续走向辉煌。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中国的婚俗传统也经历了许多的变革。现代中国的年轻人更喜欢将婚礼办得简单、实用和符合现代价值观念,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礼仪和仪式。对于婚礼的场所和形式,现代人也更趋向于自由选择和多元化,例如选择户外婚礼、海外婚礼和小型婚礼等等。
尽管如此,中国的婚俗传统还是有所保留,许多古老的婚俗仍然在中国的农村和一些特定的城市中保留着。例如婚车、喜糖、喜酒、彩礼等等,这些传统元素仍然是中国现代婚礼不可或缺的部分。
但是,中国的年俗传统仍然存在于中国的农村和一些古城。例如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春节和元宵节的传统庙会和花市仍然非常盛行,许多人会到场长达数天的欢庆活动;在中国北方的一些地区,冬至节、小年和腊八节等活动也仍然十分重要,人们依然坚持吃饺子、糖葫芦和糯米饭等传统节日食品。
三、传统文化的传承
虽然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中国的民俗传统也经历了许多的变迁,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因此而减少。相反,中国政府和民间团体都非常注重保护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例如国家公布了一系列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并对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进行了保护和修复。此外,还有许多私人和民间组织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例如传统戏曲、传统音乐和传统工艺等等。这些组织通过举办展览、表演和活动等方式,将传统文化带给更多的人们,使更多的人们看到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古代婚俗与婚姻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婚俗与婚姻文化传统中国古代婚俗与婚姻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婚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被视为一种家族的延续和社会秩序的维系,因此婚姻的形式和仪式都受到极高的重视。
本文将从追溯婚姻起源、婚姻的目的与意义、婚姻仪式的举行以及婚礼习俗的变迁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婚俗与婚姻文化传统。
一、婚姻起源与目的婚姻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中国古代婚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时人们通过婚姻来建立家庭,延续后代,维系社会秩序。
婚姻的目的在于繁衍后代,传承家族血脉,同时也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二、婚姻的意义与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赋予了丰富的意义和象征。
婚姻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契约,是男女双方的约定和承诺。
婚姻象征着两个家庭的联姻,代表着两个家族的和合与团结。
同时,婚姻也象征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和谐,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
三、婚姻仪式的举行中国古代婚姻仪式的举行是一个庄重而隆重的过程。
在古代,婚姻仪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纳采、过门和婚礼。
纳采是男方家族代表到女方家族提亲,商定婚事的过程。
过门是新娘离开父母家,进入丈夫家的仪式。
婚礼是新娘正式进入丈夫家庭的仪式,通常包括拜堂、交杯酒、敬茶等环节。
这些仪式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和规范,以示尊重和庄重。
四、婚礼习俗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国古代婚礼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古代,婚姻往往是由父母包办,强调家族的联姻和利益的考虑。
但随着现代价值观的兴起,婚姻开始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和爱情的重要性。
现代婚礼习俗中,很多传统的仪式已经被简化或改变,但仍然保留着一些古老的习俗元素,以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总结:中国古代婚俗与婚姻文化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婚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被视为家族的延续和社会秩序的维系,因此婚姻的形式和仪式都受到极高的重视。
婚姻的起源和目的在于繁衍后代,传承家族血脉,同时也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
婚俗得演变与文化思考今年六月八日,在古朴厚重得‘关中民俗博物院南山福苑’为朋友得令郎做了一场仿唐婚礼。
在近一个月得婚礼策划过程中,通过与多位民俗专家、学者、行家得交流与学习,使我对中华民族得传统礼俗又有了一些新得认知。
忽然有一种茅塞顿开得感觉,思索良久、受益匪浅。
我自己断断续续从事婚庆司仪近三十年,虽然对新中国成立前得婚俗状态了解不多,就近三十年我得亲身经历而言,我感到现代婚礼与传统礼仪相比,尽管表现形式已经有了非常大得变化,但其核心内容及文化内涵仍然有着深远得历史关联。
追根朔源,让我惊叹中国传统婚俗文化对国人得影响竟如此根深缔固。
婚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诞生到现在约有三千多年历史,它得每次重大变革与当时得社会变革都有着密不可分得关系,它像一个窗口,直接或间接得让我们窥视到一个时代得政治、经济,文化风貌。
纵观历史,婚俗礼仪大致经历了五个变革时期,由‘周’至‘汉’为成长期,由‘汉’至‘唐’为兴盛期,由‘宋’至‘清’为繁育期。
由‘清末’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禁锢期。
之后为复苏期。
尽管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新得变化,但主要就是形式,手法与表述角度上得变化,不管怎么变,敬重传统文化,敬重民俗民风,敬重风土人情得宗旨却始终没有变,这让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加心生敬畏,惊叹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根据笔者多年得感悟与实践发现,婚俗得发展与传承具有极大得效仿性,具有明显得时代特征,基本相同得文化内涵从表现形式上却有着明显得差异与地域特色。
不同得政治形态与社会形态,对婚礼得表现形式也会产生明显得影响。
长安就是个出司仪得地方,这大概与这里曾就是十三个封建王朝得建都之地有关,这里就是周礼得孕育地,也就是汉唐礼仪得发源地,研究礼仪、传播礼仪,世代传承在这里就是自然而然得事。
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婚俗礼仪在长安地区有着极为深厚而广泛得群众基础与认可度。
尽管传统得婚俗礼仪不可能完整得集中表现在某一地区,但有一个特征;即越就是经济相对落后得地区,对传统婚俗得尊重度越高,保留得礼仪相对较多,越就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对传统礼俗得演变尺度越大,这一点与‘宋代’得状况有些相似,这也充分说明经济就是文化发展得动力与基础,‘存在决定意识’经济推动着文化得发展,文化又带动着经济得繁荣,从总体上瞧长安地区婚俗礼仪还就是较为完整得承袭了传统婚俗礼仪之精华,呈现出自身独有得魅力。
国内婚礼文化的变迁和新式婚礼的特点
临近春节,有很多准新人都很关心腊月和正月的婚俗禁忌事宜,今天在此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做出解答,同时也和大家分享国内婚礼文化的变迁和新式婚礼的特点。
问:民间有“正不娶、腊不定”的谚语,请具体谈谈这个谚语在百姓婚嫁观念中的影响。
答:民间确实有“正不娶、腊不定”的谚语,因正月娶媳妇主妨公婆,腊月订婚主克败婆家,所以在过去的很多年,很少有人在农历正月结婚或者在腊月订婚,尤其是传统的“大户人家”更是遵守祖宗流传下来的归谚。
但无论在何时迎娶,必须要选择一个好日子。
而且男家在选择好日子的前几日,一定要请媒人去女方家里询明姑娘的"小日子"。
即月信日期暴在上半月或下半月,以便选定吉日,据说,若迎娶时适值新娘月信来潮,有“红马上床,家败人亡”之说,所以都很重视。
而且新郎父母会告诫儿子新婚之夜勿行逾节,惟恐洞房之夜新娘即受孕,否则所生的孩子,叫“迈门子”,很不吉利。
因此订婚和结婚的日子在传统婚礼中是很有讲究的。
诚然,郑州婚庆网站小编认为很多的现代人受到西方开放思想的影响,逐渐以西式婚礼文化同化传统的婚嫁礼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用开放前卫的思想定义婚礼的本质,而摒弃老祖宗留下来的陈旧观念和习俗,比如“正不娶、腊不定”的礼俗就已成为旧理儿,很少有人再提。
我们奥帆婚礼顾问就接到兔年正月的婚礼订单,新人觉得正月是婚礼淡季,这个时候结婚可以享受到很多的优惠,而且时间比较充裕,还能赶上214情人节,一举多得。
问:还有哪些有趣的婚俗变化?和准新人分享一下。
答:除此之外,现代人不仅在婚礼习俗上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在婚礼观念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问:上午结婚好?还是晚上结婚好?二婚之说不可信答:古人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成阴阳两极。
以男女性别而论,男子属阳,女子属阴。
以一昼夜而论,昼属阳夜属阴,黄昏正好处于两者转换时段,阳往而阴来与新郎前往将新娘迎来分别对应,赋予性别与时刻属性一致的意义。
古代人都是在黄昏时举行婚礼。
婚礼仪式的历史渊源与演变
婚礼仪式的历史渊源与演变婚礼仪式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所创造的一场庄严而神圣的仪式。
它是婚姻的最高荣耀,也是家庭的最高荣耀。
但这场仪式的历史远比现今要悠久得多。
从远古时代至今,人们的婚姻观念和仪式历经了无数的变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婚礼仪式的历史渊源与演变。
一、婚姻与婚姻仪式的起源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人们之间的交配是毫不深思熟虑的。
雌雄之间只是为了繁殖后代而没有任何的婚姻关系。
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根据一定的规范,来选择伴侣并且保持长期关系。
这种过程就是人类史上最早的婚姻。
而最早的婚姻仪式,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那时候婚礼是由国王或其他重要人物来主持,而新郎和新娘只需要施展出他们的手艺和美丽。
这些仪式的目的是让新人成为公认的夫妇,从而可以开始他们的共同生活。
二、婚姻仪式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明的发展,婚礼也逐渐变得越来越精致,并且增加了许多新的仪式流程。
在欧洲的中世纪,结婚时可以有音乐、饮料、食物和美轮美奂的服装。
此外,这个时候的婚礼也增加了一些象征性的仪式,例如猫头鹰和蜜蜂的象征,代表着与众不同和幸福甜蜜等。
而在教堂婚礼开始兴起之后,婚礼也成为了一种宗教仪式。
这个仪式需要严格按照教规去执行,而且必须由留有头髮和刘海的新娘走在兵馬俑楼下,证人互相认证婚姻的合法性。
此外还有牧师带领两位新人手牵手行走的场面。
这个时候的婚礼阶级化很明显,新娘新郎的贵族身份决定了他们的婚礼受到的关注和热度。
三、现代婚礼仪式的变化在现代社会的婚礼中,仪式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变化,但是人们对婚礼的态度和期望却发生了许多的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新婚夫妇们开始更加注重婚礼的个性化和个性化的表达。
在这个时候,婚礼停止了向富人阶层倾斜,而开始注重关注新人的个性和爱好的体现。
同时,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兴起,婚礼也有了更多的创意和变化。
现在的新婚夫妇经常会制作独特的婚礼视频、制作特色的婚宴菜单和自己的新婚主题。
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之处传统婚俗与婚姻观念的演变
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之处传统婚俗与婚姻观念的演变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之处:传统婚俗与婚姻观念的演变中国古代文化以其独特性和丰富性而闻名于世。
婚俗与婚姻观念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
本文将通过探讨中国古代传统婚俗的演变与婚姻观念的变化,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之处。
一、婚俗的演变1. 一夫多妻制度的时代:古代中国一度存在着一夫多妻制度。
封建社会中,贵族和富商常常娶多位妻子以维持家族血脉和统治地位。
然而,这种制度在宋代逐渐被废除,转向一夫一妻制度。
2. 婚姻的社会性质:在古代,婚姻往往不仅仅是一对男女的事,更是涉及两个家族之间的联姻。
婚姻的选择常常是由父母和长辈来决定,而不是由个人意愿决定。
3. 严格的婚姻礼仪:中国古代的婚配过程非常繁琐而庄重。
婚礼中的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礼仪,如红纱蒙面、三步一拜、合卺喜酒等。
这些传统的婚礼仪式一直延续到现代,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古代中国的婚姻观念存在男尊女卑的现象。
男性在家庭中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权力,女性则被剥夺了一些权益和自由。
这种男女地位的不平等一直延续到现代,直到近代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二、婚姻观念的变化1. 家族利益至上:古代中国的婚姻观念强调家族的利益和长辈的决策。
选择婚姻对象时,重点考虑的是对方的家庭背景和地位,而不是个人的意愿和感情。
2. 家族传承与血缘延续: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家族传承和血脉的延续。
因此,选择伴侣时,会优先选择有着良好家族背景和合适血缘的人。
3. 婚姻中的男权主义:在古代中国,男权观念非常盛行。
丈夫在婚姻关系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妻子则相对被动。
妻子的主要责任是侍奉丈夫和生育后代。
4. 爱情观念的兴起:近代以来,随着现代思想的传入,中国人的婚姻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
个人的意愿和感情成为了更为重要的考量因素,而不再仅仅看重家族利益和血缘关系。
三、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之处1. 重视家族和长辈权威:中国古代文化注重家族价值观和家族利益,尊重长辈的决策权和权威。
婚嫁风俗的发展演变
婚嫁风俗的发展演变
婚嫁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婚嫁风俗呈现出多样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婚嫁风俗也在不断演变。
1. 古代婚嫁风俗
古代婚嫁更多体现了等级制度和男尊女卑的观念。
如中国古代有"娶妻纳妾"、"重男轻女"等风俗;印度则有"童婚"、"窒息新娘"等陋习。
这些风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分化和对女性地位的歧视。
2. 近代婚嫁风俗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一些陈旧落后的婚嫁陋习逐步被废除。
如中国在20世纪初就废除了纳妾制度,印度也禁止了童婚。
同时,自由恋爱、男女平等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婚姻更多建立在双方真挚感情的基础之上。
3. 现代婚嫁风俗
现代社会,婚姻更加注重个人自主权和男女平等。
同性婚姻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获得合法地位;单身生育、无性婚姻等新型婚姻方式也逐渐被接受。
与此同时,为了追求个性化,一些新型婚礼形式如海外婚礼、主题婚礼等开始流行。
婚嫁风俗的发展演变折射出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
未来婚姻将更加多元化、现代化,彰显人性尊严和个人价值。
只有与时俱进、包容多
样性,婚姻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中国婚姻风俗的变迁
男女双方都认为可以成亲时,下一步就是下"小定"礼。"小定"的礼物,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普通人家差不多都是四盒礼。如金镯子、戒指、如意、以及钗钏钻珥之类的各种首饰,分装两盒;衣料及绣花裙子等物,也装成两盒。首饰都是以纯金为主,其次是包金,再次也有买银镯子的,当然要以双方社会阶级及经济情况而定
当天女家要摆设整桌酒席,款待来下礼的大媒,讲究的人家,还有二十样果子,这些果子是四荤、四蜜、四干、四鲜、四点心等。女家收到男家的礼物之后,也要回送男家四样礼物,如:文房四宝一盒,靴(鞋)帽一盒,长袍马褂一盒、衣料一盒。这些礼物就在当天烦请媒人带回,送到男家。
课题
中国婚姻风俗的变迁
周次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
目标
认识和了解中国婚姻风俗的变迁
重点
中国婚姻风俗的变迁
难点
中国婚姻风俗的变迁及影响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喝过喜酒吗?你当地的婚假风俗是怎么样的,要办哪些仪式,知道什么是结婚吗?(结婚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大事。中国上下五千年,结婚习俗发生了许多变化。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政治经济的进步,婚礼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礼仪。婚俗文化既是人类文明、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又是人类文明、人类文化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一种特殊形态。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婚礼习俗已经做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植根于整个中华文化之中。通过对婚俗文化的研究,对了解中华民族,对我们整个民族的发展有具有深刻而深远的意义)
相亲:合婚结果,如双方属相不相犯时,第二步手续就是相亲,由双方家长会同媒人,约定场所,或在任何一方的家中相见,俗语叫"相亲"。双方所注意的,是男女相貌是否端正,肢体有无残废,此举多半是由媒人陪同男家的人约在女家相聚,但也有约在男家的,届时女家更要留意男家的家庭情形,及经济状况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婚嫁习俗与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婚嫁习俗与文化传承古代的中国文化中,婚嫁习俗一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从古代社会的朝代更迭中,我们可以看到婚姻习俗的改变,从家长包办婚姻到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离婚自由的社会变迁。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被历史的变迁所削弱,婚礼仍然被看作是一种庄严而隆重的家庭仪式,传统文化在发展中不断演变而不失其精髓,既有思想上的内涵,也有深刻的历史背景,让我们沉浸其中。
1. 婚俗的发展与变迁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通常是由家长来牵头安排的。
家长通常是通过熟人、亲戚或媒婆来选择合适的另一半,而不是靠与未来配偶的相处来寻求真正的互动。
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配偶通常都未曾见过面,甚至连姓名都未曾知晓。
婚姻合同通常由父亲或祖父签署,而不是夫妻本人。
另外,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妻子和妾通常是用财物来交换的。
而随着时间的变迁,这种方式发生了变化。
自19世纪中期以来,自由恋爱在中国成为一种趋势。
这种趋势在1949年以来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当时中国共产党开始推动平等、婚姻自主和夫妻之间的相互尊重。
如今,除了一些较为传统的地区和族群,许多配偶是靠自己无拘束的自由恋爱相识的。
2. 叔姻关系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叔姻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非常严格的关系。
这个词最初是指一个男人和自己的妻子的叔叔之间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任何婚姻都涉及到两个家庭的联合,因此在婚姻过后,必须要尊重和保持着对妻子家族的相应关系,如对叔姑、兄弟姐妹的关系,甚至要跟随妻子姓;如果妻子先辈去世,男人可以在自己的家庭崩溃之前要去哀悼妻子家属。
3. 房龄文化在婚姻中的地位古代期间的婚礼上,房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这个术语通常用来描述男性珍视女性纯洁的贞操。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中国家庭不允许女孩子在20岁之前谈恋爱,这是为了保持其纯洁。
房龄的概念不仅仅存在于女性身上,男性同样可以被“房龄”所限制。
4. 婚礼仪式的参与者传统的中国婚礼,参与者通常包括新郎、新娘、媒人和部分家族亲属。
从古至今婚俗的变化
《从古至今婚俗的变化》同学们,咱们今天来聊聊从古至今婚俗的那些事儿。
在古代,结婚可是有好多讲究的。
那时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非常重要。
比如说,男女双方可能都没见过面,就由父母和媒人来决定婚事了。
结婚的礼仪也特别繁琐,像纳采,就是男方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
还有问名,要问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看看是不是和男方相合。
到了迎亲那天,新娘子得坐花轿,一路上吹吹打打,热闹非凡。
到了男方家,还有拜天地、入洞房等一系列的仪式。
再来说说唐宋时期,那时候的婚俗比起之前又有了一些变化。
新娘子的嫁衣变得更加华丽,而且还有“却扇礼”,新娘子要用扇子遮住脸,等到新郎作了诗,才能把扇子拿下来。
到了明清时期,婚俗更加注重排场。
比如说,迎亲的队伍会更长,嫁妆也会更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近现代,婚俗就有了很大的改变。
不再是完全听从父母的安排,自由恋爱变得越来越常见。
结婚的形式也变得简单了一些,不再那么繁琐。
比如说,在民国时期,很多新人选择穿上西式的婚纱和礼服,在教堂举行婚礼,交换戒指,许下誓言。
而到了咱们现在这个时代,婚俗就更加多样化啦。
有的新人喜欢传统的中式婚礼,穿着凤冠霞帔,按照古老的仪式举行婚礼;有的喜欢浪漫的西式婚礼,在美丽的海边或者花园里,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完成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还有一些新人,会想出特别有创意的婚礼方式。
比如旅行结婚,两个人一起去喜欢的地方,边游玩边记录幸福的时刻。
给同学们讲个故事,过去有一对夫妻,他们的婚姻完全是父母包办的,结婚前都没说过几句话。
可是现在,有一对年轻人,他们是在大学里相识相恋的,毕业后一起打拼,最后幸福地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同学们可以想想,从古代到现在,婚俗的变化是不是特别大呀?这其实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的转变。
总之,婚俗的变化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也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对于幸福婚姻的追求始终不变。
好啦,关于从古至今婚俗的变化就讲到这里啦,希望同学们对这些有趣的变化能有更多的了解!。
“家西番”传统婚俗文化及其变迁
“ 家西 番 ,昏 , 俗仪 式 的变化 耍
在 与 当地 的汉 、 、 回 蒙等族 的交往 过程 中,家 西番 ” “ 逐 渐学会 了汉 族先 进 的农耕 文化 , 生产方 式 转变 为 ( 通婚 范 围与择 偶标准 一) 清 顺 治初 , 四世 东 科 尔嘉 木 羊 嘉 措 , 固始 汗 向
正在 同化时 期 , 人称 为“ 西番 。” 湟源 县 志》 土 家 [《 2 :
图分析 变迁 的原 因及趋 势 。
一
“ 族 , 元 时 称 ‘ 蕃 ’ 驻 牧 湟 源 , 末 , 次 开 藏 宋 吐 , 明 渐 垦, 牧而 兼耕 , 清代多为东科寺佃户, 家 西番 ~。3 称 [ j
方向为方言与地域文化花, 余粮才: 家西番” 统婚俗文化及其变迁 “ 传
建议 在 河湟 地 带 , 出土 地 , 建 寺 院 , 划 修 弘扬 佛 法 , 品 , 果认 为不 合适 , 如 则将 礼物退 回 。
固始汗 答应 了他 的请求 。 在顺 治 二年 (6 6将 青海 14)
提 亲之事 大 功告成 后 , 方父 母便会 商 定择 吉 双
东 南德木 卡尔 地区 ( 今湟 源) 赐给 嘉木 羊嘉 措 , 以 目举 行“自愿 ” 并 的订婚礼 。 是举行 婚礼 之前 的一 次 这
金 印卷 为凭 。 据清人 许 公武著 《 青海 纪略》 记载 ,东 较 为 隆重的仪 式 。 “ 男方 家 由媒人 带着 4至 6人到 女 科 寺 占有 的土 地 , 当在 一 万三 干 公 顷 ( 非耕 地 ) 方家 , 方家 也邀请 至 亲 , 上 宴席 , 含 。 女 摆 进行 庆 贺 。过
而 典租寺 院 土地赖 以为 生者 , 当在两千户左右。” 去 女方 因害羞 不敢 见男 方 , 有些 姑娘 在结 婚前 只从 由于“ 家西 番 ” 多为东 科寺 佃户 , 以没 有贵族 与 平 门缝 里见过 男 方 。 在 男女方 在“自愿 ” 所 现 时交换 定情
中国古代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的传统与变迁
中国古代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的传统与变迁中国古代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这些传统文化也经历了许多变化与发展。
本文将从婚姻、葬礼、节日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的传统与变迁。
一、婚姻习俗的传统与变迁在古代中国,婚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家族事务,也是一个社会大事。
婚姻习俗包括婚姻仪式、彩礼与嫁妆、婚宴等环节。
在传统婚礼中,一般会有发喜帖、纳采、过大礼等传统环节。
婚宴上,宴席的菜品和桌上的陈设都有严格的规定。
此外,新娘在新婚之夜还要进行“过洞房”等仪式。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现代婚姻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在的婚礼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浪漫色彩,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
新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婚礼形式,例如婚纱照、婚礼主题等等。
此外,婚礼越来越简化,很多繁琐的仪式已经被削减或省略。
二、葬礼习俗的传统与变迁中国古代的葬礼习俗十分讲究,与宗族礼制和祭祀体系密切相关。
传统葬礼主要包括开棺、祭奠、扫墓等环节。
开棺是指在葬礼上将逝者的棺木打开,让亲友和宗族成员能够亲眼看到逝者最后一面。
祭奠则是逝者亲友向逝者表达哀悼之情,这一环节通常会有纸钱、鲜花和祭品。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和宗族观念的减弱,葬礼习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现代葬礼更加注重简单、节俭和环保。
许多人选择火化代替土葬,同时也强调追悼会的社交性质,鼓励亲友们更多地分享逝者的生平事迹和回忆。
三、节日习俗的传统与变迁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与民俗文化。
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春节期间会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清明节是祭祀逝者的重要日子,人们会扫墓祭奠,给亲人修墓,表达对逝者的尊敬和思念。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的春节更多地强调家庭聚会和亲情,人们热衷于参观展览、观看晚会等。
传统文化中的婚俗习惯
传统文化中的婚俗习惯婚姻是人类社会中一项重要的制度,而婚俗习惯则是各个文化中继承下来的重要传统。
传统文化中的婚俗习惯多种多样,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反映着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就传统文化中的婚俗习惯进行探讨,分别从婚前、婚礼和婚后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婚前习俗婚前习俗是婚姻的重要准备环节,不同文化中的婚前习俗也千差万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往往是家族关系的延续,婚前习俗则体现了家族的重要性。
比如,在一些地方,要进行婚前的祭祀活动,祈求祖先保佑婚姻幸福美满。
此外,还有订婚仪式、嫁妆准备等环节,这些习俗不仅让新人感受到婚姻的庄重与神圣,也凝聚了亲友们的祝福与期盼。
二、婚礼习俗婚礼是婚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也是人们对待婚姻的庄重态度的体现。
传统文化中的婚礼习俗多种多样,但都以热闹喜庆为主旋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喜庆的婚礼往往需要进行婚礼仪式、宴请亲友和举办酒宴等环节。
婚礼仪式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形式,既有道教、佛教的仪式,也有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婚礼仪式。
而宴请亲友和举办酒宴则是为了分享喜悦和展示家族的地位与富有。
三、婚后习俗婚后习俗是婚姻生活中的延续和巩固,也是夫妻间感情和互动的体现。
在传统文化中,婚后习俗注重家庭的和谐和夫妻间的互助。
比如,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新婚夫妻要举行“过大门”仪式,象征着夫妻共同进退,共同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还有参加亲朋好友的婚礼,传递着对他人婚姻的祝福和希望。
此外,新婚夫妻还要在亲友面前做出一些吉祥的动作,如敬茶、分财祈福等,以示对长辈的尊敬和对福祉的期望。
传统文化中的婚俗习惯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对婚姻的认识和态度的表达。
通过婚前习俗,人们可以感受到婚姻作为家族关系的重要性;而婚礼习俗则展示了庄重和喜悦的融合;婚后习俗则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性。
这些婚俗习惯凝聚着人们对婚姻的期盼和对家庭幸福的祝愿。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中的婚俗习惯是人们对婚姻的理解和认识的体现,它们承载着历史的智慧和文化的底蕴,成为了社会的传统和家庭的纽带。
中国传统婚俗文化的传承
一、婚姻制度的演变婚姻制度的演变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一)远古时期的原始群婚这个时期的男女关系可以说是混乱而自由,完全没有婚姻的概念,没有一点限制,包括在父母和子女间都没有禁忌,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二)旧时代时期的血缘群婚制度原始社会不断朝着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人类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依托的群婚制度。
这是最初的婚姻制度这个制度的重要特点就是先排除了父母子女直系血亲间两性关系,就是大体上只允许同一辈分结合,后又排除了直系兄弟姐妹间结合,从而促进的母系氏族的产生,然后慢慢发展为与外族通婚。
(三)母系氏族的对偶婚制度这时婚姻制度发展为同姓不婚,虽然男女间婚姻关系并不十分稳定,但这也为后面的父系社会和一夫一妻制度奠定了基础。
此时血统和财产依然归于母族。
(四)仰韶文化中期以后的一夫一妻制度从仰韶文化中期以后再到龙山文化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都是一夫一妻制度。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受私有制确立的影响,经历了长期的演变。
二、婚姻形式的变化总体趋势来看,中国婚俗形式大体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繁入简,又由简入繁的循环往复。
我们都知道,从周代开始,古代成亲就有“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家的结婚仪式也就没那么隆重铺张,照个结婚照,家里人一起吃顿饺子就算结婚了。
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追求也更为理想化,婚礼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梦幻的西式婚礼,传统的中式婚礼,新颖的旅行结婚等等,婚姻形式再次变得繁杂多样起来。
婚姻形式也从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发展为一夫一妻制度。
有人说中国古代男人都有很多妻子,但并不是说中国古代就是一夫多妻制度了,中国古代一直以来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一家只有一个嫡妻(正妻),其余皆是妾。
而且也只有有钱或有权人家才有妾,妾的地位也十分的低,仅仅是高一个等级的丫鬟。
现在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婚姻观念的转变,更是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度。
三、婚姻观念的转变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必须要结婚生子,传宗接代,似乎不结婚不生子在古人眼里非常的不可理喻,甚至可以说是大逆不道了,古人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措)。
中国婚礼习俗的变迁
4.出门 :不同地方的出门礼一般有所不同,有的是伴娘撑红色伞伴新娘新郎出门,
有的则是一名辈分高的女性长辈拿着竹匾或者是黑伞一路护送到婚车前,预示着 新娘像这位长辈一样婚姻幸福。
5.敬客:酒宴开席后,新娘新郎要到各席敬酒致谢。
10
中国婚礼习俗变迁的意义
3
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
1.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聘礼过程中来往的书文。 分为三种:
“聘书”—定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 “礼书”—礼物清单,当中祥列礼物种类及数量, 过大礼时交换 “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 门时用
4
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
2.六礼:是指由求亲到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
通过中国传统婚礼与现代婚礼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 当今时代,传统婚礼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新式的婚礼越 来越流行,婚礼形式也日益异彩纷呈。开放的、时尚的、个 性的婚礼,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喜爱。个人在婚姻生活 中的自由度和独立性不断增强,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繁 杂、奢侈的婚礼逐渐被简朴、随意而不失庄重的婚礼所取代, 尽管新的婚姻习俗还不完善,但这预示着中国婚俗发展的趋 势。
中国婚礼习俗的变迁
目录
中国古代婚礼 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 中国近代的婚礼习俗 中国现今的婚礼习俗 中国婚礼习俗变迁的意义
2
中国古代婚礼
• 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属于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 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 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基于此原因,夫传统中式婚服(明制)妻 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 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
5
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西番”传统婚俗文化及其变迁芦兰花①余粮才②(①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②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30)“家西番”是对生活在青海东部地区的湟源、湟中、大通、平安和民和等县,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讲汉语、生活习俗受汉族影响较大的藏族群众的称呼。
在以上县市的史志中,只有湟源县对“家西番”有所记载。
湟源县位于青海东部农业区西端的日月山麓,湟水上游。
湟源县最早的县志《丹噶尔厅志》卷六“人类”中记载:“南乡(包括日月藏族乡、和平乡等)一带克素尔、兔尔干各庄,有西番住屋耕田者,名曰东科寺佃户,与汉民杂居,间有读书者,土人称为‘家西番’,即熟番也。
”[1]《湟源风土调查录》在“种族”一栏中记载:“五族杂处,大部分均系汉族,城关杂居回族,东南乡多番族,其习俗多陈汉风正在同化时期,土人称为“家西番。
”[2]《湟源县志》:“藏族,宋元时称‘吐蕃’,驻牧湟源,明末,渐次开垦,牧而兼耕,清代多为东科寺佃户,称‘家西番’”。
[3]在与当地的汉、回、蒙等族的交往过程中,“家西番”逐渐学会了汉族先进的农耕文化,生产方式转变为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一种既不同于牧区藏族,也不同与当地汉族及其他民族的民俗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青海各族人民越来越多地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原有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民俗活动、传统文化正在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这种变化越来越快,“家西番”的宗教信仰、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其婚恋礼俗,从择偶订亲、迎娶到婚后习俗都发生着变迁,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藏汉文化融合的多姿多彩的风貌,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征。
本文以青海省湟源县为例,探讨“家西番”婚俗及婚礼仪式的变化,并试图分析变迁的原因及趋势。
一、“家西番”婚俗仪式的变化(一)通婚范围与择偶标准清顺治初,四世东科尔嘉木羊嘉措,向固始汗收稿日期:2010-03-22基金项目: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湟水河流域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08C Y Y 009.第一作者简介:芦兰花(1974-),女,藏族,青海湟源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甘肃天水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方言与地域文化。
摘要:“家西番”传统婚俗文化随着当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正在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家西番”的通婚范围、择偶标准以及结婚程序和仪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家西番”传统婚俗文化的变迁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发展以及“家西番”所处的地域环境和民族的融合有关。
关键词:家西番;婚俗文化;变迁中图分类号:K89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738(2010)03-143-05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IBET UNIVERSITYVol.25No.3Sep.2010第25卷第3期2010年9月建议在河湟地带,划出土地,修建寺院,弘扬佛法,固始汗答应了他的请求。
在顺治二年(1646)将青海东南德木卡尔地区(今湟源)赐给嘉木羊嘉措,并以金印卷为凭。
据清人许公武著《青海纪略》记载,“东科寺占有的土地,当在一万三千公顷(含非耕地)。
而典租寺院土地赖以为生者,当在两千户左右。
”[4]由于“家西番”多为东科寺佃户,所以没有贵族与平民之分,也没有“等级内婚制”。
但是,“家西番”基本上实行民族内婚制,一旦和其他民族缔结婚姻,就会遭到家庭和家族的阻挠以及舆论的谴责。
婚姻能否缔结,还要看男女双方的生肖和生辰是相生还是相克,人们十分忌讳属相不合,认为如果生肖相克婚姻就不会幸福,夫妻间会吵架、打架甚至离婚。
例如,当地流传“鸡见猴,隔夜的愁”,“牛咬马、鸡”等说法。
此外,“家西番”在订婚前,还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拿到寺院去,看看是吉还是凶,从而决定婚姻的缔结与否。
传统的“家西番”婚姻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
家长相中了某男或某女,事先并不告诉子女,也不征求意见,直到成婚前才通知子女。
民间有一种说法,“父母指到石头上,就是石头;指到胡基(当地方言,意为土块土坯)上就是胡基。
”说明父母之命的绝对和难违。
年轻人的自由恋爱被视为一种不光彩的行为。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家西番”的适婚范围和禁例均有所变化。
虽然“家西番”选择对象优先考虑本民族,由于风俗习惯不同,当地汉族也不愿意和“家西番”结亲。
但是“家西番”和汉族之间通婚数量已大大增加,对两族之间的通婚也由反对变成默许的态度。
虽然婚嫁与否的最终决定权在父母,但子女在选择配偶时已有了较大的自由,家长在提亲前会征求子女的意见。
事实上许多情况都是子女自由恋爱后,将自己的意愿告诉家长,由家长出面请人提亲和订婚,最后安排婚嫁。
(二)结婚程序及仪式“家西番”结婚的方式除女方出嫁以外,还有男方到女方家入赘的习惯。
《丹噶尔厅志》卷五记载:“境内南乡一带东科尔佃户,原系西番种类,其婚多属招赘女家,男方反受聘礼,而冒女家之姓。
”[5]一般情况下,当男方家看上一个姑娘以后,便委托媒人带上哈达、茶叶、酒等到女方家提亲。
如果女方家觉得这门亲事合适或者可以考虑,就暂时收下礼品,如果认为不合适,则将礼物退回。
提亲之事大功告成后,双方父母便会商定择吉日举行“自愿”的订婚礼。
这是举行婚礼之前的一次较为隆重的仪式。
男方家由媒人带着4至6人到女方家,女方家也邀请至亲,摆上宴席,进行庆贺。
过去女方因害羞不敢见男方,有些姑娘在结婚前只从门缝里见过男方。
现在男女方在“自愿”时交换定情物,如手表、鞋垫、手机等。
“家西番”把送聘礼用汉语称作“送礼”,以前送礼多送藏服,包括“擦日”、“辫套”(绣花的套发辫的套子,也叫筒筒)、“半长”(右衽、半长衣服)、“滚头”(一种帽子)、水獭皮等。
改革开放后一般藏服和汉装各送一半,现在送礼基本上只送汉装。
姑娘出嫁,以前一般请喇嘛卜卦,确定出嫁的吉日。
男方到女方家娶亲时,一般去3至5人,其中包括男方长辈、媒人等。
“家西番”娶亲讲究时间早,天一亮就到女方家去。
女方家在大门口摆上接桌,献上酒茶等。
娶亲人到门口献上“哈达”,用酒菜祭天、祭地,这时女方家的姑娘们有的唱藏曲迎接,有的从大门到房门口,准备好一桶桶、一勺勺的清水,娶亲人在大门外也做防泼水的准备,娶亲人进门时,站在大门后的新娘母亲向天空泼一勺掺有牛奶的白水,表示祭天神。
然后娶亲人长辈一人先进门,不许泼水,长辈进到客房后,媒人等开始抢着进大门,这时姑娘们你一勺,她一勺地往娶亲人身上泼水,有时娶亲者被全身淋湿,在寒冷的冬天,往往冻结成冰。
女方家的姑娘们尽情泼水,有的娶亲人进了房还向他们身上泼水,直到娶亲人拿出几尺红布向姑娘们敬上酒后,泼水才算罢休。
在冬季几乎满院子都成了冰地。
泼水的意思是驱赶跟着娶亲人来的邪魔,使出嫁的姑娘平安吉祥。
当地汉族讲究拦住大门抢娶亲人的包袱。
姑娘这天一直坐在炕上,头上梳三个辫,辫梢缠一缕活羊的羊毛。
炕上放一方桌,方桌上供糌粑、酥油等。
姑娘临行前,要到堂屋拜别“家神”,出房门时还要向屋内撒一把红筷子,表示“姑娘走了,财宝不走”。
女方家的亲友送姑娘到婆家。
男方在家门口放鞭炮,唱欢迎的藏曲,新娘下马(或下车)落脚时地上铺一张羊皮,新娘踩过羊皮后,男女双方家的亲友争着抢羊皮,谁抢到羊皮意味着谁家的财路好,会兴旺发达。
新娘进门时,新郎背着枪和伴郎站在大门顶上,以示在以后的日子中能管住新娘,支配家务。
女方家在酒席后,还要向亲友们展出新娘的陪嫁物,并且向新郎的父母、兄嫂、姐妹等赠送枕头、鞋袜、枕巾等礼物,叫“抬针线”。
送亲的人们在男方家要留住一夜,叫“坐席”,以与当地汉族的“走席”(或称为当日席)相区别。
晚上男方家还要特意供上一只全羊肉,叫吃“应卡肉”,亲友们尽情喝酒吃肉,唱藏曲,跳着欢乐的藏舞,直到深夜。
男方家的亲戚还要请送亲的娘家人吃饭,叫“邀卡廉”,被邀请去的娘家人除新娘的舅舅外,进门时也要被婆家人泼水。
送亲的娘家人离开婆家时,男方向新娘的父母送上做长衣裳的衣料叫“奶母布”,还有母绵羊一只叫“财勒羊”,表示感谢他们养育女儿之恩。
送亲的队伍离开,并不意味着婚礼仪式全部结束,婚礼后的第三天,新娘的母亲、奶奶、哥哥、嫂子等至亲一行六人或八人来举行“下面”仪式。
“下面”的人给新娘带围裙、袖套,另外还有挂面、葱、盐、调料等,新娘的母亲将面下到锅中,象征新娘作为家庭主妇的生涯从此开始。
婚礼结束后,女方家择日邀请新婚夫妇“认门”,“认门”一般由新娘婆婆陪同,携带茶叶、酒等礼物。
一月后,新娘去娘家住上几天,叫“坐头回娘家”。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男女结婚,自由恋爱的较多,所以到寺院请喇嘛卜卦的少了。
结婚的日期一般选在农闲时节,由双方家长择定吉日,多半人家已不到寺院请喇嘛卜卦裁定。
迎亲时,原来“家西番”与当地汉族很大的不同是“家西番”敞开大门泼水迎亲,而当地汉族闭门抢包袱。
现在有些人家既泼水又抢包袱;有些人家既不泼水也不抢包袱,莫衷一是。
另外,以前“家西番”嫁姑娘喜欢和男方家说成“坐席”,在男方家热闹一晚上,同时也陪陪新娘,让她适应在男方家的生活。
现在结婚时,很多人家都选择在饭店里办酒席,这样既新潮又省事,“坐席”的习俗也就随之消失了。
二、“家西番”婚俗文化变迁的动因分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在其历史长河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无时无刻不处在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过程之中。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民俗形态延续下来的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也在发生变迁,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家西番”民俗正在发生着嬗变,旧的民俗逐渐消亡,新的民俗构成因素正在形成。
比如“家西番”服饰,改革开放以前,人们普遍穿藏式服装,但是现在连60岁以上的老人也基本上改穿汉服了,“家西番”和汉族从外表上基本没什么区别。
关于导致文化变迁的动力,人类学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外部的文化接触和文化传播。
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即由社会内部的变化引起的。
大多数社会变革都是由物质文化的变革,特别是技术的变革引发的,一旦物质文化发生变革,非物质文化即价值观、规范和意义、社会结构等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传统文化需要适应物质和技术环境的变化,与现代社会经济、政治等各项社会制度的变化相协调。
“家西番”婚礼方式已逐渐由原来的“仪式型”向“娱乐型”转变,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婚礼中抢羊皮、唱藏曲、吃“应卡肉”、“邀卡廉”等环节已经被省略,程序和内容大为简化。
许多繁褥的传统礼仪已难觅踪影,而注入地是更多的现代生活内容,如拍婚纱照、用婚车迎新、用录音机播放歌曲、用摄像机摄录婚礼全过程、在饭店里摆酒席等已是屡见不鲜。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家西番”的婚俗中,也反映在当地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婚俗中,这是时代在各民族婚俗中打上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