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理论)
微波加热原理
![微波加热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82eddd6f02768e9951e738f9.png)
原理微波是一种能量(而不是热量)形式,但在介质中可以转化为热量。
材料对微波的反应可以分为四种情况:(1)穿透微波;(2)反射微波;(3)吸收微波;(4)部分吸收微波。
一般在能加工领域中,所处理的材料大多是介质材料,而介质材料通常都不同程度地吸收微波能,介质材料与微波电磁场相互耦合,会形成各种功率耗散从而达到能量转化的目的。
能量转化的方式有许多种,如离子传导、偶极子转动、界面极化、磁滞、压电现象、电致伸缩、核磁共振、铁磁共振等,其中离子传导及偶极子转动是微波加热的主要原理。
微波加热是一种依靠物体吸收微波能将其转换成热能,使自身整体同时升温的加热方式而完全区别于其他常规加热方式。
传统加热方式是根据热传导、对流和辐射原理使热量从外部传至物料热量,热量总是由表及里传递进行加热物料,物料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温度梯度,故加热的物料不均匀,致使物料出现局部过热,微波加热技术与传统加热方式不同,它是通过被加热体内部偶极分子高频往复运动,产生"内摩擦热"而使被加热物料温度升高,不须任何热传导过程,就能使物料内外部同时加热、同时升温,加热速度快且均匀,仅需传统加热方式的能耗的几分之一或几十分之一就可达到加热目的。
从理论分析,物质在微波场中所产生的热量大小与物质种类及其介电特性有很大关系,即微波对物质具有选择性加热的特性。
折叠编辑本段特性众所周知,微波炉里面不可放金属材料,原因是微波照射到金属表面会全部反射,亦即对金属不起作用,这和光波很相似,光射到镜面也全部被反射。
但微波若作用于非金属的介电体,由介电体特性所决定微波将被吸收、渗透,产生高频电场和磁场。
微波加热的特性主要体现为:1、介电体发热效应。
介电体中的正离子和附近的负电子是成对存在的,这些电子紧密的结合,相互不起作用,介质的整体对外界来说电场强度为零。
如果给介电体加上很强电场,则正负电子对立即会重新排列。
如果电场是交变的且为高频的,则分子间的电子对频繁的转动会振动将会因摩擦而产生热量。
微波网络理论
![微波网络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1b150da3b3567ec112d8a87.png)
2. 互易与非互易网络
若构成网络的媒质与场的传输方向无关,该网络为互易网络。
3. 对称与非对称网络
网络结构具有对称性。
4. 无耗与有耗网络 :Pl =0,不包含有损耗的器件。
5. 有源与无源:直流能量转为微波能量;微波信号频率转化;包含
任何单模传输系统等效为特性阻抗为1的双线。传输线理论中的公式如下:
归一化等效电压:V V V
归一化等效电流:I I I
归一化特性阻抗:Zc
V I
V I
1
有功功率:P
P
P
1 2
Re(VI
*)
入射功率:P
1 2
Re(V
I
*
)
1 2
V
2
反射功率:P
1 2
Re(V
I
*
)
1 2
V
2
反射系数: V V
4.4.1 散射矩阵和散射参量的意义
bn
b1 s11a1 s12a2 L s1nan b2 s21a1 s22a2 L s2nan M
a1 1
b1
Network
bn sn1a1 sn2a2 L snnan
b1 s11 s12 L
b2
s21
s22
L
M M M L
bn
补充内容 微波网络理论
4.1 引言
微波
Ze
网络
Ze
如果我们不关心微波元器件内部的场分布,而只 对其外部特性感兴趣,可将传输系统中不均匀性引 起的端口传输特性的变化归结为等效微波网络。
T (a)
微波 元件
微波网络理论
![微波网络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f4b6a42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aa.png)
02
月球探测与火星探 测
微波网络用于月球和火星探测中 的信号传输,确保科学数据和图 像的准确获取和传输。
03
天文观测与射电望 远镜
微波网络用于射电望远镜的数据 传输,实现天文观测数据的快速 处理和分析。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差错控制技术
通过采用差错控制编码、自 动重传等技术降低数据传输 过程中的误码率,提高数据
传输的可靠性。
动态路由选择
根据网络状态动态选择最佳 路由,避免因某一条线路故 障导致整个通信链路中断的 情况发生。
05
微波网络的发展趋势与 挑战
微波网络的发展趋势
5G及未来通信技术
随着5G和未来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微波网络将面临更高的频谱 需求和更复杂的环境挑战。
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
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推动微波网络在数据传输和处理 方面的性能提升。
智能化和自动化
微波网络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将进一步提高网络的运行效率和可 靠性。
微波网络面临的挑战
高频谱资源紧张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微波频谱资源变得越来越紧张,如 何高效利用频谱资源是微波网络面临的重要挑战。
网状组网
节点之间相互连接,形成网状拓扑结构。这种组网方式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适 用于节点数量较多、通信需求量较大的场景。
环型组网
节点按照一定的方向连接成环型拓扑结构。这种组网方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适 用于对通信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场景。
微波网络的调制解调技术
调频(FM)调制
通过改变载波的频率来传递信息。调频调制具有抗干扰能力强、能够传输数字信号等优 点,但带宽利用率较低。
气象观测与预报
微波2传输线理论
![微波2传输线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53adb5c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26.png)
微波2传输线理论传输线的基本概念1. 传输线是对传输电磁波信息和能量的各种形式的传输系统的总称, 引导电磁波沿⼀定⽅向传输, 因此⼜称为导⾏波系统。
其所导引的电磁波被称为导⾏波。
2. 导⾏波传播的⽅向称为纵向, 垂直于导波传播的⽅向称为横向。
3. ⽆纵向电磁场分量的电磁波称为横电磁波,即TEM波;纵向有电场分量⽆磁场分量的电磁波叫TM波;纵向有磁场分量⽆电场分量的电磁波叫TE波;4. 传输线本⾝的不连续性可以构成各种形式的微波⽆源元器件, 与均匀传输线、有源元器件及天线构成微波系统。
传输线⼤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 第⼀类是双导体传输线, 它由两根或两根以上平⾏导体构成, 因其传输的电磁波是横电磁波(TEM波)或准TEM波, 故⼜称为TEM波传输线, 主要包括平⾏双线、同轴线、带状线和微带线等, 如图所⽰。
2. 第⼆类是均匀填充介质的⾦属波导管, 因电磁波在管内传播, 故称为波导, 主要包括矩形波导、圆波导、脊形波导和椭圆波导等3. 第三类是介质传输线, 因电磁波沿传输线表⾯传播, 故称为表⾯波波导, 主要包括介质波导、镜像线和单根表⾯波传输线等对均匀传输线的分析⽅法通常有两种1. ⼀种是场分析法, 即从麦克斯韦⽅程出发, 求出满⾜边界条件的波动解, 得出传输线上电场和磁场的表达式, 进⽽分析传输特性;2. 第⼆种是等效电路法, 即从传输线⽅程出发, 求出满⾜边界条件的电压、电流波动⽅程的解, 得出沿线等效电压、电流的表达式, 进⽽分析传输特性。
------------------------------------------------------------------------------------------------------------------------------------------------------------------------------------------------------------------------------------------关于微波传输线的⼏个概念低频电路传输线(导线)传输线⼏何长度远⼩于传输信号波长——短线;只需考虑传输信号幅度,⽽⽆须考虑相位——忽略分布参数效应——集总参数电路集总参数:低频时,RLC以器件的形式出现,连接这些器件的导线被认为是理想导线,可以⽆限延伸,并且不计损耗。
第5章--微波网络理论
![第5章--微波网络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635e921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cf.png)
ad
S11 S22
由此可见,一个对称二端口网络的两个参考面上的输 入阻抗、输入导纳以及电压反射系数等参量一一对应 相等
第五章 微波网络理论
(三) 无耗网络 利用复功率定理和矩阵运算可以证明,
[S]T [S * ] [1]
或写成
S11 S12
S21 S22
SS1211
S12 S22
1 0
[
~ Z]
[Z~]T
~ [Y ]
[Y~]T
[S] [S]T
第五章 微波网络理论
若n端口微波网络无耗,则
[S ]T [S*] [I ]
若n端口微波网络的端口j与端口k 在结构上对称,则网络参 量具有下述性质
~~ Z jj Zkk
~~ Yjj Ykk
S jj Skk
二.移动参考面对S的影响
设各口参考面 T n向网络方向平移l n至新参考面T n’,新参考 面 所确定的网络散射参量为S’,则有
Z22
I
2
各阻抗参量元素定义如下
Z11
U1 I1
I2 0 表示T2面开路时,端口(1)的输入阻抗;
Z 22
U2 I2
表示T1面开路时,端口(2)的输入阻抗;
I1 0
Z12 Z 21
U1 I2
U2 I1
表示T1面开路时,端口(2)至端口(1)的转移阻抗; I10 表示T2面开路时,端口(1)至端口(2)的转移阻抗。
~ ~~ [I ] [Y ][U]
第五章 微波网络理论
散射参量矩阵方程为
U~~r1
U r2
~
U rn
S11 S21 Sn1
S12 S22
Sn2
S1n S2n
微波传输理论公式.
![微波传输理论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4e7c7ed30242a8956bece479.png)
微波传输理论公式一、特性阻抗及相关公式同轴线单位长度串联阻抗 Z 1=R 1+ωL 1R 1为单位长度串联电阻 L 1为单位长度串联电感 同轴线单位长度并联导纳 Y 1=G 1+ωC 1G 1为单位长度并联电导 C 1为单位长度并联电容 ω 为工作角频率 则特性阻抗为: 1111110C j G L j R Y Z Z ωω++==(1) 对于无损耗长线 R 1→0, G 1→0 故 110C L Z =(2)均匀同轴线在理想条件下单位长度的电感和电容为:ab L ln 21πμ=(3)abC ln21πε=其中b 是外导体内径,a 是内导体外径。
μ为介质的导磁系数,ε为介电系数。
将(3)代入(2)式可得:abZ ln 210εμπ=(4a ) 令:0μμμr = 其中米亨70104-⨯=πμ0εεεr = 其中米法9361010-⨯=πεr r με和为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和导磁率。
将εμ、代入式(4a )得:ab Z r r ln 600εμ= (4b )因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及导磁率精确值为:米亨秒米77001056637.121042.1458,792,299--⨯=⨯=±=πμC则0ε精确值为: 854185.89503.351090==-πε法米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一组精确公式:⎪⎪⎪⎭⎪⎪⎪⎬⎫Ω==⋅==)(ln 9584916.59)()()/(ln 200000)/(ln /632.5511011a brr ab r a b r PF C PH L Z m PH L m PF C εμμε (5) 在任何媒质中,εμ、和电磁波速度的关系是: με1=v (6)设真空中光速为0C ,则:米法/10854185.8112200-⨯==c με(7) Ω50同轴线内外径比可由式(4a )获得:[]302926.2250ln 01=⨯=-μμεεπr r ab所以单位长度空气线的电感、电容分别为:米法米亨11ln 2170110673442.610668363.1ln 20--⨯==⨯==a b r C L a br επεπμμ 其中 9,648,000.14,000,000.1==r r εμ(空气的相对介电常数和导磁率)对TEM 波,主模在传输线中的速度为: 111C L v =(8) 对非铁磁性介质,有0=r μ,结合(6)、(7)式可得:rc v ε0=(8a )将式(8)、(8a)代入(2)式得:1810101031c c c vc Z r r ⨯===εε (9) 由此可见,只要能算出传输线每单位长度的电容。
《微波传输基本理论》课件
![《微波传输基本理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64b6a55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c1.png)
微波传输系统的分类
根据传输距离和应用需求的不同,可分为点对点传 输和多点传输。
微波传输的性能指标
• 传输容量 • 可靠性 • 稳定性 • 安全性
微波传输的应用
无线电视 远程监控与控制
无线电台
卫星通信
其他应用
微波传输的未来发展
智能化技术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 据技术,实现微波传 输系统的智能化管理 和优化。
《微波传输基本理论》 PPT课件
微波传输基本理论是研究微波信号在传输中的传播和特性的重要领域。本课 件将介绍微波传输的定义、特点、主要技术、系统组成、性能指标、应用以 及未来发展。
什么是微波传输?
微波传输是指利用微波信号进行信息传输的技术。它在电信、无线电视、远程监控与控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微波传输的特点
频率规划技术
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环 境,合理规划微波信 号的频率与带宽。
天线技术
设计和优化微波天线, 以提高信号的传输效 果和覆盖范围。
传输线技术
选择适合的传输线材 料和结构,减小信号 的衰减和损耗。
多路复用技术
充分利用频谱资源, 提高信道的利用率和 传输容量。
微波传输系统的组成
微波传输系统的基本组成
全球卫星导航 系统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 发展将促进微波传输 的应用和发展。
5G网络
5G网络的建设将对微 波传输技术提出更高 的要求,推动其进一 步发展和创新。
微波集成电路 技术
微波集成电路技术的 进步将推动微波传输 系统的性能提升和成 本降低。
总结
微波传输基本理论对于理解和应用微波传输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微波传输将在智能化、卫星导航、5G 网络和微波集成电路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和发展。
微波理论
![微波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2f4696727d3240c8447ef81.png)
平衡装置信号源或负载或传输线,根据它们对地的关系,都可以分成平衡和不平衡两类。
若信号源两端与地之间的电压大小相等、极性相反,就称为平衡信号源,否则称为不平衡信号源;若负载两端与地之间的电压大小相等、极性相反,就称为平衡负载,否则称为不平衡负载;若传输线两导体与地之间阻抗相同,则称为平衡传输线,否则为不平衡传输线。
在不平衡信号源与不平衡负载之间应当用同轴电缆连接,在平衡信号源与平衡负载之间应当用平行双线传输线连接,这样才能有效地传输信号功率,否则它们的平衡性或不平衡性将遭到破坏而不能正常工作。
如果要用不平衡传输线与平衡负载相连接,通常的办法是在粮者之间加装“平衡-不平衡”的转换装置,一般称为平衡变换器。
二分之一波长平衡变换器又称“U”形管平衡变换器,它用于不平衡馈线同轴电缆与平衡负载半波对称振子之间的连接。
“U”形管平衡变换器还有 1:4 的阻抗变换作用。
移动通信系统采用的同轴电缆特性阻抗通常为50欧,所以在YAGI天线中,采用了折合半波振子,使其阻抗调整到200欧左右,实现最终与主馈线50欧同轴电缆的阻抗匹配。
四分之一波长平衡-不平衡器利用四分之一波长短路传输线终端为高频开路的性质实现天线平衡输入端口与同轴馈线不平衡输出端口之间的平衡-不平衡变换。
反射损耗前面已指出,当馈线和天线匹配时,馈线上没有反射波,只有入射波,即馈线上传输的只是向天线方向行进的波。
这时,馈线上各处的电压幅度与电流幅度都相等,馈线上任意一点的阻抗都等于它的特性阻抗。
而当天线和馈线不匹配时,也就是天线阻抗不等于馈线特性阻抗时,负载就只能吸收馈线上传输的部分高频能量,而不能全部吸收,未被吸收的那部分能量将反射回去形成反射波。
例如,在右图中,由于天线与馈线的阻抗不同,一个为75 ohms,一个为50 ohms ,阻抗不匹配,其结果是匹配概念什么叫匹配?简单地说,馈线终端所接负载阻抗ZL 等于馈线特性阻抗Z0 时,称为馈线终端是匹配连接的。
第五章微波传输基本理论
![第五章微波传输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1cd704d561252d380eb6e49.png)
2.第n菲涅尔区的半径Fn
第n菲涅尔区边界的某个点P到TR连线的距 离为第n菲涅尔区的半径Fn.
Fn TP d1 Fn (d1 ) 2d1
2 2 2
Fn PR d 2 Fn d 2 2d 2
2 2
2
因第n菲涅尔区定义: TP+PR=d+nλ/2
所以:
Fn
nd1d 2 d
5.1.4.2 传播衰落现象
衰落?一般是指信号电平随时间的随机起伏。 按引起衰落的原因可以分为
吸收型衰落:主要是由于传播媒质电参数的变化,使得 信号在媒质中的衰减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引起的。这种衰 落跟天气有很大的关系,而且信号电平的变化缓慢,所 以称为慢衰落。此外,由地形起伏、建筑物及障碍物的 遮蔽等引起的阴影衰落也称慢衰落。 干涉型衰落:主要是由于随机多径干涉现象引起的。这 种衰落的信号电平变化很快,所以称为快衰落。
各种波段波的特性
长波的穿射能力最强,电磁波靠地波传播,但其收发信 天线的占用场地很大,常用于海上通信。 中波比较稳定,主要用于广播。 短波在传输过程中,碰到电离层会发生反射现象因而其 传输距离很远,故短波常用于远距离通信或广播。但极 易受电离层变化的影响,信号会时强时弱。 超短波的传输特性同光波一样,是沿直线传播的,要求 通信双方之间(两微波站之间)没有阻挡物,信号方能 传输到对方。 微波传输特性也和光波一样,只能沿直线传播即视距传 播,绕射能力弱,且在传播中遇到不均匀的介质时,将 产生折射和反射。
TPn R d
2
n
各相邻费涅尔区在R处产生的电波场强相位相差1800
由费涅尔区半径公式可知,第一费涅尔区的 面积为πF21 ;第二费涅尔区的面积为: πF22- πF21 = π(√ 2 F1 )2- πF21 = πF21 第三费涅尔区的面积为: 2 2 2 2 F3 F2 ( 3F1 ) ( 2F1 ) =πF21 可见个相邻费涅尔区面积相等。但它们离R 的距离不相等。第一费涅尔区离R最近,在R 处产生的电场E1最大,其他依次减小,近似 为等差级数,考虑到相位相反,使R点的总 电场强度E=1/2 E1
微波理论知识点总结
![微波理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2940a5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80.png)
微波理论知识点总结微波是指波长在1毫米至1米之间的电磁波,它具有许多独特的特性和应用。
微波理论是研究微波的产生、传播、接收和应用的相关理论。
在通信、雷达、无线电频谱、天文学和材料加工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1. 微波的概念和特性微波是电磁波的一种,波长范围在1毫米至1米之间。
与可见光波长相近,但由于其波长较短,因此具有许多独特的特性。
例如,微波能够穿透云层、雾气和一些障碍物,因此在雷达和通信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此外,微波不会像可见光那样受到大气的散射和吸收,因此可以在大气层中进行远距离的传播。
2. 微波的产生和接收微波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产生,常见的方法包括使用微波发射器、微波天线和微波放大器等。
微波接收则通过微波接收天线和微波接收器进行。
微波天线的设计对于接收微波信号具有重要影响,通常设计成具有较高的方向性和增益。
3. 微波传播微波在空间中的传播受到地形、大气条件和电磁波干扰等因素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微波的传播距离受到频率和天线高度的影响,高频率的微波传播距离较短,而低频率的微波传播距离较远。
此外,微波还受到地形和大气层的影响,例如山脉、建筑物和大气湍流都会对微波的传播产生影响。
4. 微波器件和电路微波器件和电路是指在微波频段内工作的元器件和电路。
常见的微波器件包括微波天线、微波滤波器、微波耦合器、微波终端等。
微波电路主要由微波传输线、微波振荡器、微波放大器和微波混频器等组成,用于实现微波信号的处理、分析和放大。
5. 微波通信和雷达系统微波通信和雷达系统是微波技术的两个重要应用领域。
微波通信系统通过微波传输线、微波天线和微波接收器等设备实现无线通信。
雷达系统则利用微波的穿透能力和高精度进行目标探测、跟踪和识别,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气象和海洋领域。
6. 微波在材料加工中的应用微波在材料加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微波加热、微波干燥和微波辐照等。
微波加热是利用微波能量对材料进行加热,通常应用于食品加工、化工和材料处理中。
微波有源电路理论分析及设计第一章微波网络基础
![微波有源电路理论分析及设计第一章微波网络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ff827f88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af.png)
目的和意义
01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微波有 源电路的性能和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 。
02
微波有源电路理论分析及设计是实现 高性能微波有源电路的关键,具有重 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03
通过对微波有源电路的理论分析和设 计,可以深入了解其工作原理和性能 特点,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 践指导。同时,通过不断优化和创新 ,可以提高微波有源电路的性能和设 计水平,推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因此,微波有源电路理论分析及设 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详细描述
匹配设计主要关注阻抗匹配,通过调整网络元件的阻抗值,使信号源的输出阻 抗与传输线或负载的输入阻抗相匹配,从而减少信号反射和能量损失。常用的 匹配方法包括串联匹配、并联匹配和混合匹配等。
微波网络的滤波器设计
总结词
滤波器设计用于提取或抑制特定频率范围的信号,是微波网络中常见的应用之一 。
详细描述
01
导纳分析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微 波网络的导纳来分析其性能的 方法。
02
导纳分析法可以用于确定微波 网络的导纳特性、传输特性和 稳定性等参数。
03
导纳分析法通常使用导纳分析 仪进行测量,需要测量微波网 络的导纳,并计算反射系数和 传输系数等参数。
微波网络的传输线分析法
传输线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分析 微波传输线的传播特性和分布 参数来分析其性能的方法。
稳定性是描述微波网络在输入 信号变化时输出信号是否稳定
的特性。
线性度是指微波网络在输入信 号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输出 信号与输入信号之间是否保持
线性关系的特性。
对于有源微波电路,稳定性是 关键的性能指标,因为它直接 关系到电路的工作状态和性能 。
线性度对于避免非线性失真和 干扰也至关重要,特别是在高 功率和高频率的应用中。
微波技术原理及其发展与应用
![微波技术原理及其发展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5511bb2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72.png)
微波技术原理及其发展与应用微波技术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章在微波发展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微波加热和微波灭菌两种技术的作用机理,并对微波加热的条件、特点等作出说明,另外,还包括微波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同时对微波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并对微波技术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标签:微波技术;微波加热;微波灭菌;原理;应用;前景1 引言微波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其波长范围在0.1mm~1m之间,由于其最长波长值比超短波最小波长值还要短,故称其为微波。
微波具有极高的频率,其范围在300MHz~3000GHz之间,故微波亦称作“超高频电磁波”。
微波整体范围介于红外线与超短波之间,根据微波波长范围的不同,又可将微波分为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以及亚毫米波。
微波在整个电磁波频谱中所处的位置简图如图1所示[1]。
随着科学的发展,微波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通信行业,如微波卫星通信、微波散射通信、模拟微波通信和数字微波通信等。
为避免微波通信频率与工业、医学、科学等的频率相互干扰,故将微波通信频率与其他用途的微波频率分开使用。
目前,工业、医学、科学常用的微波频率有433MHz、915MHz、2450MHz、5800MHz、22125MHz,其中915MHz和2450MHz在我国常用于工业加热。
2 微波技术的发展历程微波技术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微波器件的应用和发展。
早在20世纪初,就有研究人员开始了对微波理论的探索,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
但由于当时信号发生器功率较小,加之信号接收器灵敏度较差,使得实验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2]。
1936年,波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微波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及实将波导用作宽带传输线并申验条件。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George C. Southworth.请了专利,同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M.L.Barrow完成了空管传输电磁波的实验,这些工作为规则波导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微波技术进一步向前发展[3]。
微波理论和工程的基础知识
![微波理论和工程的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f4df383e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52.png)
V SWR
| (z ) | 1 1
Z(z ) 1 j tan (z z) j tan (z z)
U(z )
mzx
U(z )
m in
第1章 微波理论和工程的基础知识
从表1-2-1 (1)三个工作参数的值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无耗传输线上任一点处的反射系数的模值为常数,
等于负载ZL处的反射系数ΓL(尽管线上距离负载电长度
1.1.1 麦克思韦方程组 电磁波的运动规律遵从19世纪给出的麦克思韦方程组,
是英国科学家麦克思韦对法拉第(Faraday)等前人的实 验成果的总结和发展。麦克思韦方程组是描述宏观电磁场 规律的基本方程。微分形式的麦克思韦方程组在空间中的 任何一点都成立,它由以下四个方程组成:
第1章 微波理论和工程的基础知识
第1章 微波理论和工程的基础知识
E jB
(1-1-10)
H jD J (1-1-11)
D
(1-1-12)
B 0
(1-1-13)
【注意】这里的复数量是前文瞬时值的有效值,它们
不再是时间的函数,但仍然是位置的函数。这种选择的理
由是:①在实际工程中,这些物理量通常是用有效值来标明
或测量的;②复数功率和能量的方程能同它们的瞬时值对
第1章 微波理论和工程的基础知识
一个工作在边界Γ包围的区域Ω内的实际工程问题中
(1)第一类边界条件,也称为狄利克莱(Dirichlet) 边界条件。这种边界条件直接给出变量在边界上的值:
U 1 U1
(1-1-16)
式中,Γ1为第一类边界,U1为已知函数,可以为常数或0。
第1章 微波理论和工程的基础知识
应式保持同样的比例因子。
第1章 微波理论和工程的基础知识
(参考资料)微波技术的基本原理
![(参考资料)微波技术的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c8f4d16665ce05087732135b.png)
频率范围/MHz
890~940 2400~2500 5725~5875 22000~22250
波段/m
L S C K
表 2 常用微波频率范围
中心波长/m
常用主频率/MHz
0.330 0.122 0.052 0.014
915 2450 5800 22125
波长/m
0.328 0.122 0.052 0.014
物质吸收微波辐射后,微波能部分转变为热能,导致微波强度从物质表面到物质内部指 数地迅速减弱。常用穿透深度(dE)(能量密度减弱到表面处能量密度的 1/e 倍的深度)描述微波 的减弱程度。微波的穿透深度与物质的介电性质及微波辐射的波长有关,可用式(4)表示:
式中:λ0 为真空中的人射波长,在 915 MHz 时,λ0≈33 cm;在 2450 MHz 时λ0≈12cm。 由式(4)可见,微波的穿透深度与微波的真空波长成正比。因为低频时材料内部体积能量密 度较低,尽管低频有较大的穿透深度,但加热升温并不明显。表 4 为 2.45GHz 频率的微波 对一些物质穿透深度的计算值。
(1)在研究微波问题时,应使用电磁场的概念,许多高频交变电磁场的效益不能忽略。 例如微波的波长和电路的直径尺寸已是同一数量级,位相滞后现象已十分明显,这一点必须 加以考虑。
(2)微波传播时是直线传播,遇到金属表面将发生反射,其反射方向符合光的反射规 律。
(3)微波的频率很高,因此其辐射效应更为明显,它意味着微波在普通的导线上传播 时,伴随着能量不断地向周围空间辐射,波动传播将很快地衰减,所以对传输元件有特殊的 要求。
tanδ值的大小依赖于电磁波的频率,温度和物质的物理状态及其成分。tanδ值或 εrˊ ˊ值越高的物质,在微波场中越容易被加热。如水和各种含水物质具有较高的介电损耗因子, 这类物质都能很好地吸收高频能和微波能。表 3 列出了一些物质的 tanδ值。
微波与天线ppt课件
![微波与天线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bb6e27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bf.png)
。
天线在雷达与导航中的应用
雷达天线
雷达是一种利用微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天线在雷达中起 到发射和接收信号的作用,通过分析反射回来的信号,可以 获得目标的位置、速度等信息。
卫星导航天线
卫星导航系统通过发射和接收微波信号,实现定位和导航。 天线在此过程中负责发射和接收信号,帮助用户获得位置信 息。
微波与天线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微波与天线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微波与天线概述 • 微波的基本理论 • 天线的基本原理 • 微波与天线的应用 • 微波与天线的未来发展
01
微波与天线概述
微波的定义与性质
微波是指频率在300 MHz到300 GHz之 间的电磁波。
它在通信、雷达、导 航、加热等领域得到 广泛应用。
微波具有波长在1米 到1毫米之间,以及 穿透性、反射性、折 射性等特点。
多天线技术
多天线技术是一种利用多个天线同时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未 来,多天线技术将在微波与天线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实现更高的频谱效率和更稳定的传输。
MIMO技术
MIMO技术是一种利用多个天线同时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未 来,MIMO技术将成为微波与天线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实现更高的频谱效率和更稳定的传输。
波动方程与麦克斯韦方程
波动方程
描述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的基本 方程,包括电场强度E和磁场强度 H的波动特性。
麦克斯韦方程
一组描述电磁场变化和传播的方 程,包括高斯定理、安培定律、 法拉第定律和欧姆定律。
谐振腔与传输线理论
谐振腔
一种能够支持电磁振荡的封闭空间, 通常由金属壁构成,用于产生和储存 微波能量。
微波技术的理论与应用案例分析
![微波技术的理论与应用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059f537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c8.png)
微波技术的理论与应用案例分析微波技术是一种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在物联网、5G 通信、雷达探测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微波技术的理论及其应用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一、微波技术的基本理论微波技术的基本理论包括电磁波理论、微波器件及电路理论、微波传输线理论等。
其中,电磁波理论是微波技术的核心理论,它揭示了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的规律,包括电磁波的波长、频率和速度等。
微波器件及电路理论是微波技术的基础,它主要研究微波器件的设计及其电路的布局,如微波管、微波晶体管、微波集成电路等。
此外,微波传输线理论研究了在微波频段内的电磁场等效电路模型、传输线参数的计算、阻抗匹配等关键技术。
这些基本理论的掌握对于微波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微波技术在雷达探测中的应用雷达探测是微波技术的一个典型应用领域,由于微波具有穿透性强、抗干扰能力好等特点,所以在雷达探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雷达探测主要包括气象雷达、海洋雷达、地球观测雷达等。
气象雷达主要用于对大气中云和降水的探测,其工作频率通常为S波段(2~4GHz)。
海洋雷达主要用于对海洋水面的探测,其工作频率通常为X波段(8~12GHz)。
而地球观测雷达主要用于对地球表面的探测,如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等,其工作频率通常为Ku波段(12~18GHz)。
三、微波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微波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在移动通信方面,5G通信正式商用,它采用的是28GHz和60GHz等超高频微波信号,具有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低的延迟,可以实现更加高效的数据传输,为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在卫星通信方面,微波通信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如卫星通信、导航系统、卫星地球传感器等。
它具有信号传输距离远、抗干扰性好等特点,能够满足遥感数据传输、卫星导航等需要。
此外,在军事通信等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四、微波技术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微波技术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也十分重要。
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微波技术可以通过无线通信、遥感探测等方式实现快速救援和灾后评估。
微波原理
![微波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b7fad81d4d8d15abe234e7b.png)
微波原理微波是一种高频率的电磁波,其频率范围约在300~300 000MHz(相应的波长为100~0.1cm)在300MHz至300GHz之间.它具有波动性、高频性、热特性和非热特性四大基本特性。
微波作为一种电磁波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微波量子的能量为 1 99×l0-25~1.99×10-22j.它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热效应和非热效应。
微波能够透射到生物组织内部使偶极分子和蛋白质的极性侧链以极高的频率振荡,引起分子的电磁振荡等作用,增加分子的运动,导致热量的产生。
微波还能够对氢键、疏水键和范德华产生作用,使其重新分配,从而改变蛋白质的构象与活性。
生物体的非热特性——生物效应是微波的重要特性之一,它已成为医学、细胞学等方面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它也能为微波理疗或微波手术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随着人们对微波加热技术认识的深入,它已引起了许多科学工作者的关注,并在一些方面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
1.1 微波的特性1.1.1 选择性加热物质吸收微波的能力,主要由其介质损耗因数来决定。
介质损耗因数大的物质对微波的吸收能力就强,相反,介质损耗因数小的物质吸收微波的能力也弱。
由于各物质的损耗因数存在差异,微波加热就表现出选择性加热的特点。
物质不同,产生的热效果也不同。
水分子属极性分子,介电常数较大,其介质损耗因数也很大,对微波具有强吸收能力。
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的介电常数相对较小,其对微波的吸收能力比水小得多。
因此,对于食品来说,含水量的多少对微波加热效果影响很大。
1.1.2 穿透性微波比其它用于辐射加热的电磁波,如红外线、远红外线等波长更长,因此具有更好的穿透性。
微波透入介质时,由于介质损耗引起的介质温度的升高,使介质材料内部、外部几乎同时加热升温,形成体热源状态,大大缩短了常规加热中的热传导时间,且在条件为介质损耗因数与介质温度呈负相关关系时,物料内外加热均匀一致。
1.1.3 热惯性小微波对介质材料是瞬时加热升温,能耗也很低。
微波理论与技术期末考试B卷
![微波理论与技术期末考试B卷](https://img.taocdn.com/s3/m/f90521fb0242a8956bece42f.png)
。
5.理想 3dB 定向耦合器的散射参量 S 31 = 1
2 , S 41 = 1
2。
6.测得一微波传输线的反射系数的模 Γ = 1 2 ,则行波系数 K = 1 3 ;若特性阻抗
Z 0 = 75Ω ,则波节点的输入阻抗 Rin ( 波节 ) = 25 。
7.用散射参量表示非可逆四端口定向耦合器的耦合度 C = 20 log(1 S 31 ) ,隔离度
西 南 交 通 大 学 2005-2006 学 年 第 ( 二 ) 学 期 试 卷 B
共 3 页; 第 1 页
考试科目: 微波理论与技术
题 号 分 数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一、填空: (共 50 分,每空 2 分) 1.微波传输线是一种 来描述。 2. 均匀无耗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为 Z 0 , 终端负载获得最大功率时, 负载阻抗 Z L = 3.同轴线传输的主模是 ,微带线传输的主模是 。 。 参数电路,其线上的电压和电流沿线的分布规律可由
(1)求出负载阻抗 Z L ; (2)为了替代 Z L 需用多长的终端短路传输线? 2.已知传输线特性阻抗为 Z 0 = 50Ω , 线长 l = 1.82λ ,U
max
= 50V ,U
距离始端最近的电压波腹点至始端距离为 d max 1 = 0.032λ 。求 Z in 和 Z l 。 四、矩形波导的尺寸为 a = 22.86mm , b = 10.16mm ,波导中传输电磁波的工作频率 为 15GHz 。问波导中可能传输哪些波形?(10 分)
max min
= 3.846 ,在阻抗圆图中找到归一化电阻为 3.846 的点 A ,过 A 点作
过 等反射系数圆,A 点为波腹点, A 点沿等反射系数圆向信源方向旋转 0.032 波长数, ~ 至 B 点,对应的归一化阻抗为 Z in = 2.5 − j1.8 ,故 Z in = 125 − j 90 。再由 B 点沿等反 ~ 射 系 数 圆 向 负 载 方 向 旋 转 0.32 波 长 数 , 至 C 点 , 对 应 Z l = 0.27 − j 0.22 , 故 Z l = 13.5 − j11 。 四、矩形波导的尺寸为 a = 22.86mm , b = 10.16mm ,波导中传输电磁波的工作频率 为 15GHz 。问波导中可能传输哪些波形?(20 分) 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波总复习理论部分(概念题与证明题)(一)传输线理论1.如何判断长线与短线?答:长线是传输线几何长度l 与工作波长λ可以相比拟的传输线(1.5分),(必须考虑波在传输线中的相位变化效应),短线是几何长度l 与工作波长λ可以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的传输线(1.5分)。
(界限可以认为是0.05lλ≥)。
2.何谓分布参数电路?何谓集总参数电路? 答:集总参数电路由集总参数元件组成,连接元件的导线没有分布参数效应,导线沿线电压、电流的大小与相位与空间位置无关(1.5分)。
分布参数电路中,沿传输线电压、电流的大小与相位随空间位置变化,传输线存在分布参数效应(1.5分)。
3.一均匀无耗传输线单位长度分布电感为L (H/m )、单位长度分布电容为C (F/m ),试写出此传输线的特性阻抗0Z 和传播常数β的表达式并说明其物理意义。
答:0Z β==(1分); 0Z 反映了传输线周围介质和传输线几何结构参数特性(1分); β反映了电磁波沿此传输线的传播特性,2πβλ=,λ为线上波长(2分)。
4.传输线的特性阻抗的定义是什么?均匀无耗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与哪些因素有关?答:定义为传输线上入射电压与入射电流之比(1分)。
传输线的特性阻抗是表征传输线本身特性的物理量,均匀无耗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取决于传输线的结构、尺寸、介质特性,与频率无关,(1分)实数(0.5分)。
5.均匀无耗传输线一般有几种工作状态?产生这几种工作状态的条件是什么? 答:有三种工作状态,分别是行波状态、纯驻波状态和行驻波状态(3分);行波状态:当传输线为无限长或终端接与传输线特性阻抗相等的纯电阻性负载时(1分); 纯驻波状态:当传输线终端为短路、开路或终端接纯电抗负载时(1分); 行驻波状态:当传输线接一个一般性负载(R jX +)时(1分)。
6.驻波比的定义是什么?当传输线处于不同工作状态下它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答:传输线上电压最大值与电压最小值之比(1分),取值范围:1ρ≤≤∞(1分)。
行波状态:1ρ=(0.5分); 驻波状态:ρ=∞(0.5分); 行驻波状态:1ρ<<∞(0.5分)。
7.何谓色散传输线?对色散传输线和非色散传输线各举一个例子。
答:支持色散模式传输的传输线(0.5分),色散模式是传输速度(相速与群速)随频率不同而不同的模式(0.5分)。
支持非色散模式传输的传输线(0.5分),非色散模式是传输速度(相速与群速)不随频率改变的模式(0.5分)。
色散模式传输线:波导(0.5分);非色散模式传输线:同轴、平行双导体、微带(0.5分)。
8.证明在任意负载条件下,线上反射系数满足()()4z z λΓ=-Γ±。
证明:22()j z z e β-Γ=Γ(2分)2()224222()()4j z j z j j z z ee e z λββπβλ-±-±-Γ±=Γ=Γ=-Γ=-Γ(2分)9.证明均匀无耗传输线的负载阻抗为minmin1tan tan L j l Z Z j l ρβρβ-=-式中,ρ为驻波比,β为相移常数,0Z 为特性阻抗,min l 为第一个电压波节点到负载的距离。
证明:均匀无耗传输线上z 处的输入阻抗为000tan ()tan L in L Z jZ zZ z Z Z jZ zββ+=+把min l 代入,距离负载的第一个电压波节点处的输入阻抗为0minmin 00mintan ()tan L in L Z jZ l Z l Z Z jZ l ββ+=+又因为电压波节处的电阻值可以表示为0min ()in Z Z l ρ=所以0min0min tan tan L L Z Z jZ l Z Z jZ l βρβ+=+整理得 minmin1tan tan L j l Z Z j l ρβρβ-=-10.特性阻抗为0Z 的均匀无耗传输线,若终端接负载阻抗为L Z ,传输线的输入阻抗为in Z ,终端短路和开路时的输入阻抗分别为sc Z 和oc Z ,试证明归一化负载阻抗满足in sc L ococ inZ Z Z Z Z Z -=- 证明:均匀无耗传输线上z 处的输入阻抗的归一化值为tan 1tan L in L Z j z Z jZ zββ+=+终端短路时线上z 处的输入阻抗的归一化值为tan sc Z j z β= 终端开路时线上z 处的输入阻抗的归一化值为cot ocZ j z β=- 代入公式并整理得1L sc in scin L oc L oc oc inZ Z Z Z Z Z Z Z Z Z Z +-=⇒=+-Smith 圆图1.利用反射系数和归一化阻抗间的关系,推导出阻抗圆图中等电阻值轨迹的数学表达式;绘出阻抗圆图中的各种圆族和特殊的点、线、圆。
解:2222221()1()21()()1()1()(1)(1)u v uv v in u v u v u v j z Z z j R jX z j +Γ+Γ-Γ+ΓΓ+Γ===+=+-Γ-Γ+Γ-Γ+Γ-Γ+Γ (1) 式中22221()(1)u v u vR -Γ+Γ=-Γ+Γ (2a ),222(1)v u v X Γ=-Γ+Γ (2b ) 式(2a )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2222222(1)1()(1)(1)21u v u v u v u R R R R R R -Γ+Γ=-Γ+Γ⇒+Γ++Γ-Γ=- 配方:222222211(1)1(1)uuv R R R R R R R R Γ-Γ-++Γ=+++++ 整理得:22211(1)u v R R R ⎛⎫Γ-+Γ= ⎪++⎝⎭ 这是以R 为参变量的圆族,圆心,01R R ⎛⎫ ⎪+⎝⎭ ,半径11R+ 。
(同时应会推导等电抗轨迹的数学表达式) A :短路点,对应0,0,1,,RX φπρ==Γ===∞ ; B :开路点,对应,1,0,ZR jX φρ=+=∞Γ===∞ ; C :匹配点,对应1,0,0,1RX ρ==Γ== ; AB :纯阻线。
AC 是电压波节点的轨迹,读数为RK = ;BC 是电压波腹点的轨迹,读数为Rρ= 。
l ,做示意图说明如2.若已知均匀无耗传输线沿线驻波比ρ及距终端最近电压波节点位置min何在圆图上确定:Z ;(1)沿线反射系数模Γ及终端负载的归一化阻抗值Lφ;(2)终端电压反射系数的相角2l ;(3)距终端最近的电压波腹的位置maxY 。
(4)终端负载归一化导纳L3.用文字和示意图说明并联单枝节调配器工作原理、步骤和选解原则,并指出它的缺点和解决方法。
解:并联单枝节匹配器的工作原理:由于0L Y Y ≠,在距终端()2d λ<处可找到111Y jB =± 的点,在该处并联21Y jB = 的短路枝节,即可实现匹配。
步骤:在导纳圆图找到L Y 的对应点A ,电刻度为A l ;A 沿其等Γ圆顺时针旋转至与匹配圆交于C ,得111Y jB =+ 、C l ,则C A d l l λ⎡⎤=-⎣⎦,21Y jB =- 。
在导纳圆图的单位圆上找到2Y 的对应点E ,得E l ;由短路点(0.25)沿单位圆顺时针旋转至E 得0.25E l l λ⎡⎤=-⎣⎦。
LY 的等Γ圆与匹配圆的另一个交点为D ,此处111Y jB '=- ,同理可求得与之对应的d '、l '。
选解原则:取d 、l 较短的一组解。
缺点:当负载改变,调配时,d 、l 都随之而变,这对同轴线、带状线等传输线很不便。
解决办法:采用并联双枝节调配器。
4.利用导纳圆图和文字说明对一个容性负载用容性短路并联单枝节进行匹配的步骤。
(1)由于负载L Y 为容性,因此选取导纳圆图上半部分的一个点A ,以OA 为半径做等反射系数圆,它与1G= 的圆相交于两点C 、D (3分) 1C Y jX =+ ,1DY jX =- (0)X > (2)由于用容性短路并联单枝节进行匹配,因此2(0)Y jX X => ,于是选择D 点(2分) 11DY Y jX ==- (3)由A 点顺时针转至D 点,所转的波长数为d,则d d λ= (3分) (4)由2Y jX = 的点N 逆时针转至导纳圆图的短路点Q ,转过的波长数为l ,则l l λ= (2分)(二)波导理论1.什么是相速?什么是群速?答:单一频率电磁波等相位点(面)在单位时间内移动过的距离。
(1分) 调制波的包络波的相速度,是能量的实际传播速度。
(1分)2.什么叫截止波长?为什么只有波长小于截止波长的波才能够在波导中传播? 答:2c ck πλ=222c k k γ=+(1分) 波长只有小于截止波长,该模式才能在波导中以行波形式传输(1分),当c λλ>时,为衰减场,非行波(1分)。
3.什么是波导中的模式简并?矩形波导和圆波导中的简并有什么异同? 答:不同模式具有相同的特性(传输)参量叫做模式简并。
(1分) 矩形波导中,mn TE 与mn TM (,m n 均不为0)互为简并模式。
(1分) 圆波导的简并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极化简并,其二是模式简并。
(1分)4.阐述矩形波导中导行波的模式简并。
答:由矩形波导的截止波长公式()()2c mn c mn k πλ==知,对于给定的尺寸a 、b ,对mn TE 、mn TM 模,只要,m n 数值相同(,0m n ≠),则其c λ、c k 的值就相同。
根据导通条件c λλ<,如果波导中能传输某一,m n 值的mn TE 模,则一定能传输相同,m n 值的mn TM 模。
显然二者具有不同的场分布。
这种具有不同的场分布而具有相同的传输参量的现象叫做“简并”。
矩形波导的这种简并简称“E-H ”简并。
所有0m ≠且0n ≠的mn TE 、mn TM 模都是“双重简并”模式。
如11H 、11E 模就是“简并”模式。
6.电磁波能在矩形波导中传播的条件是什么?若能传播,可传播的模式有哪些?这些模式完备吗?试说明之。
答:导通条件为:c k k >或c f f >或c λλ<(1分)其中截止波数c k =,截止频率c f =,截止波长c λ=;采用波数、频率、波长三者之一回答即可,若没有写明c k 、c f 或c λ具体表达式得1分。
mn TE 模,,0,1,2m n = ,,m n 不能同时为0(1分,若未说明模序数,m n 或,只回答出TE模,得0.5分);mn TM 模,,1,2m n = ,,m n 均不能为0(1分,若未说明模序数,m n 或,只回答出TM 模,得0.5分) 是完备的(1分)。
其完备性是由三角函数(包括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完备性确定的,可证明,矩形波导中任何可能存在的场,都可以用mn TE 和mn TM 模的线性叠加来表示,因而它们是完备的(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