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茶艺师培训之—前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国茶艺表演
.
茶 艺 馆
(三)茶艺与茶俗 所谓茶俗,是指一些地区性的用茶风俗, 诸如婚丧嫁娶中的用茶风俗、待客用茶风俗、 饮茶习俗等,讲茶俗一般指的是饮茶习俗。
例: 昆明九道茶也称迎客茶,是云南城镇书香 门第佳宾的一种饮茶方式。
苗族万花茶
66
茶艺师
茶艺师是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和茶艺表演、服
53
中国茶道之文化
工夫茶 清代至今 某些地区流行的工 夫茶是唐、宋以来 品茶艺术的流风余 韵。清代工夫茶流 行于福建的汀州、 漳州、泉州和广东 的潮州。工夫茶讲 究品饮工夫。
(三)
54
中国茶道之文化
(四)
在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中,佛教起到了很 重要的作用。 饮茶在大小寺庙的风行, 僧人加强对茶叶采制的研 究,于是出现历代名山大 川寺庙出名茶的现象。 如碧螺春,产自江苏洞 庭山的碧螺峰,原名“水月 茶“,首先由洞庭山水月院 山僧制得。武夷岩茶,为 武夷寺禅僧制作的最佳。 君山银针产于君山白鹤寺。
中国古人虽没有直接提出“茶艺”概念,但
从“茶道”、“茶之艺”到“茶艺”只有一步之
遥。
44
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 中华茶艺协会秘书长范增平先 生认为:‘茶艺’分成广义和 狭义的两种界定。 “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 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业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 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 “狭义”的界说,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 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55
中国茶道之文化
(五)
饮茶与佛教的结合,极大的推动了茶文化的发 展,古书记载唐宋的古寺都设有“茶堂”、“茶 寮”,僧人们都在这里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 招待施主宾客,啜饮香茗。 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佛家清规、饮 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 分家”、 “茶禅一体”、“茶禅一位”由此产生。 茶与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 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 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 的宁静、清净、安逸。
57
中国茶道之文化
(七)
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为唐代陆羽的《茶经》。 陆羽,名疾。他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 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 茶神和茶仙 。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 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 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 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 茶道的先河。
由韩斌、韩文领著的《饮茶养生与药茶疗 病秘验方》一书中,在《现代医学对茶叶的认 识和应用》一节里,列举了茶叶的11种功用, 应该是很全面的了: 1、助消化。 2、提神醒脑。 3、延年益寿。 4、降血脂、减肥。 5、明目。 6、利尿、消肿。 7、抗菌消炎。 8、抗动脉硬化。 9、降血压、防高血压。 10、防治冠心病。 11、抗辐射。例如电脑屏幕、电视的辐射。
49
茶艺与茶文化、茶道、茶俗
(一)茶艺与茶文化 “文化”的定义莫衷一是,因而对茶文化的 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有广义的理解, 也有狭义的理解。与茶艺一样,茶文化也取狭义 的理解,认为茶文化是茶事活动中所形成的精神 文化。不仅如此,茶文化是茶学的一部分,它与 茶科技、茶经贸鼎足而三,共同构成茶学。茶学 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领域,茶文化 是茶学中的人文科学部分。在茶文化中,饮茶文 化是主体,茶艺和茶道又是饮茶文化的主体。茶 艺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均小于茶文化。
52
中国茶道之文化 (二)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 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 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 术。 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 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 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 最高表现形式。
艺相区别。
48
茶艺的范围包含很广,凡是有关茶叶的产、制、 销、用等一系列的过程,都是茶艺的范围。 例如:茶山之旅、参观制茶过程、认识茶叶、如 何选购茶叶、如何泡好一壶茶、茶与壶的关系、 如何享用一杯茶、如何喝出茶的品位来、茶文化 史、茶业经营、茶艺美学等,都是属于茶艺活动 的范围。 茶艺内容的综合表现就是茶文化。 范增平先生的茶艺概念范围很广,几乎成了茶文 化、茶学的同义词。
51
中国茶道之文化 (一)
茶道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 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 宋、明代,衰于清代。 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 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 克服九难 ,即造、别、器、火、水、 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 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 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 相投的佳客为一。
50
(二)茶艺与茶道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 茶艺术,包含茶艺、礼法、环境、 修行四大要素。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 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 依存于茶艺。 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 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 修心养性、参悟大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 道的内涵包容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 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
68
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职技术人员。
通俗的说,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茶艺师培训己 列入国家商业部职业教育培训课程之一。 茶艺师高出其他一些非专业人士的地方在于他们对茶的 理解并不仅停留在感性的基础上,而是对其有着深刻的理性
认识,也就是对茶文化的精神有着充分的了解,
而茶文化的重点是茶艺。茶艺师列入《中华人民 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01年3月《茶艺师国家 标准》和《茶艺师》教程也已出现。
两大类,两类均流传至今,且流派众多。
但中国的煎茶道(艺)亡于南宋中期,点茶道
(艺)亡于明朝后期,仅有形成于明朝中期的泡茶
道(艺)流传至今。
从历史上看,中华茶艺有煎茶茶艺、点茶茶艺、
泡茶茶艺三大类。
47
工夫茶艺原特指冲泡青茶的茶艺,当代
茶人又借鉴工夫茶具和泡法来冲泡非青茶类
的茶,故另称之为工夫法茶艺,以与工夫茶
4
5
6
7
9
10
蒙顶黄芽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普 洱 生 茶 与 熟 茶
25
26
茶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 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 如今茶叶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 之一。
饮茶作用的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 1、从神农时代到春秋前期,最初作为药用, 后用做祭品; 2、从春秋后期到西汉初期逐渐作为菜食; 3、从西汉初期到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 4、从西汉后期到三国时代,发展为宫庭的高 级饮料; 5、从西晋到隋朝,逐渐成为普通饮料,到唐、 27 宋遂成“人家一日不可无”的饮料。
28
泡茶用具
29
泡茶用具
30
31
贮茶罐
32
33
34
茶 海
35
赏茶碟 (茶荷)
36
茶壶
37
茶滤 盖杯源自文库
38
39
40
茶 席 欣 赏
41
茶席欣赏
42
茶席欣赏
43
茶
艺
中国古代有“茶道”
一词,并承认“茶之为艺”。其“茶道”、“茶
之艺”有时仅指煎茶之艺、点茶之艺、泡茶之艺,
有时还包括制茶之艺、种茶之艺。
45
茶 艺
的
分
类
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 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 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 道、泡茶道三种形式。 茶艺的分类标准首先依据习茶法,茶道亦如此。 依习茶法,中国古代形成了煎茶道(艺)、点茶 道(艺)、泡茶道(艺)。
46
日本在吸收中国茶道的 基础上结合民族文化形成 了“抹茶道”、“煎茶道”
58
中国茶道之文化
(八)
自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叶专著陆续 问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茶事的发展。代 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 佶《大观茶论》,明代钱椿年撰、顾元庆 校《茶谱 》、张源的 《茶录》,清代刘源长 《茶史》等。
59
中华茶艺表演
中 华 茶 艺 表 演
中华茶艺表演
.
四川 工夫 茶艺 表演
56
中国茶道之文化
(六)
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许多茶叶 著作。 自唐代陆羽《茶经》到清末程雨亭的《整 饬皖茶文牍》,专著共计100多种 。 包括茶法 、杂记 、茶谱 、茶录 、茶经、 煎茶品茶、水品、茶税、茶论 、 茶史 、茶记 、茶集 、茶书、 茶疏、茶考、茶述、茶辩、茶事、 茶诀、茶约、等。
67
茶艺师工作内容
1、鉴别茶叶品质; 2、根据茶叶的品质,合适的水质、水量、水温 和冲泡器具,进行茶水艺术冲泡; 3、选配茶点; 4、向顾客介绍名茶、名泉及饮茶知识、茶叶保 管方法等茶文化知识; 5、按不同茶艺要求,选择或 配置相应的音乐、服装、插花、 熏香等环境。 6、能辨别生茶和熟茶,能把 它们的色、香、味都发挥到完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