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讲义
整理版黄帝内经讲义
![整理版黄帝内经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3ce71e263169a4517723a3c0.png)
目录预览曲黎敏《黄帝内经》讲义一.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二.中医与日常生活三.十二时辰的养生四.黄帝内经概论五.阴阳的本性六.四季养生四气调神大论七.食物的意义与偏性一.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实际上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是非常独特的,它几乎是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古代文化当中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那么圣人为什么重医药,这个圣字又怎么讲呢?圣人就是能够听从自己本性的人,也就是能够掌握自己身体和欲望的人,如果既能够掌握自己的身体和欲望,又能够使别人听从自己,那么就可以由人而王,所以这个是圣人重医药的第一条,第二条是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古代文化认为天下即人身,那么古代的天字是这样写的,人的头顶上面是天,所以在古文里又叫做天、颠、顶,天下即人身,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人体是在所有的组织系统里边,是最精密的自组织结构。
它自己本身有一个和谐的机制,那么这也是中国古代认为就是说为什么: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的一个原因。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说的千百年来什么都变了,但是人没有变,人的本性是没有变的。
所以古人认为人的任何思想,都是从身体当中来的,那么比如说国学里边《大学》讲至善,《中庸》讲太过与不及,而所有的太过与不及,实际上都源于人身体结构内部的太过与不及。
打一个比方说,假如我们的肝火太盛的话,(肝)木生(心)火,那么我们的心就会烦乱,做事就会很急躁,如果肾精不足的话,我们思维就不够,就是思维力就不够。
假如说打一个比方,如果是你端着这个酒杯的手都在抖的话,那么你这个控制手的能力都没有,控制水杯的能力都没有,你怎么能控制全局?你的身体本身出问题了,你做事的行为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所以这也是后来有一句话,拿破仑的一句话叫做:人的身体结构即命运。
那么在中医里来说,就是人的身体结构及功能即是命运。
从这个角度往下接着讲呢,就是说生命医学又是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
所以说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国学一向都强调:从医入道和道以医显。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之黄帝内经讲义》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之黄帝内经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dc916e56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ab.png)
探索中国古代中医学宝库的黄帝内经,从其源起、历史背景,到内涵与结构; 从阴阳五行理论,到气的概念和功能;从经络理论,到中医证候的辩证分型; 从八纲辨证,到内外感因素;从病理发生到膳食与生活方式的作用;从疾病 防治到环境因素与情绪的关系;从平衡与和谐到针灸和汉方药的应用;从临 床实践到现代诠释;从未来研究与发展。深入剖析中国古代中医的精髓,并 展望其未来。
经络理论
探索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理论,揭 示经络在中医实践中的重要性与 应用。
中医证候
深入剖析黄帝内经中的中医证候 辨证分型,探讨其在诊断与治疗 中的意义。
针灸与汉方药
解读黄帝内经中关于针灸和汉方 药的应用原理与临床经验。
八纲辨证与内外感因素
1
内外感因素
2
研究黄帝内经对疾病发生的认识,探讨
内外感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3
八纲辨证
讨论黄帝内经中的八纲辨证,揭示其在 疾病辨识与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环境与情绪
探索环境因素与情绪对健康的关系,揭 示黄帝内经对此的独特观点。
膳食与生活方式的作用
疾病防治
探讨黄帝内经中膳食防治的原则与方法,揭示其 在健康维护中的重要性。
环境因素
分析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探索保持平衡与和 谐的生活方式。
现代诠释与临床应用
现代诠释
探讨黄帝内经在现代医学中的诠 释与应用,揭示其与现代医疗的 关联。
临床应用
解析黄帝内经在临床实践中的应 用,探讨其在治疗各种疾病中的 价值。
草药疗法
探索黄帝内经对中草药疗法的应 用,揭示其在中医治疗中的作用 和效果。
未来研究与发展
1 现代科技
展望黄帝内经在现代科技 发展中的前景,探索新的 研究领域。
黄帝内经讲义(一)
![黄帝内经讲义(一)](https://img.taocdn.com/s3/m/3a0eff0e55270722192ef720.png)
黄帝内经讲义(一)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 1.河南新郑历史沿革新郑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3-11-10]• 2. 黄帝故里河南新郑(组图)华夏经纬[引用日期2013-11-10]3.《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黄帝内经中的皇帝是轩辕,传说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曾与岐伯等论医学。
黄帝,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
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承前启后中华文明的先祖。
传说中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黄帝内经》不是黄帝时代的作品,其写作年代大约在战国,成书在西汉,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
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
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岐伯,被黄帝尊为“天师”。
这位天师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文无所不通,详细地解答了黄帝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阐明了中医的基本道理,所以至今民间称中医学仍为“岐黄之术”。
1.原文: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白话解:人体有阳气,像天上有太阳一样。
太阳不能正常运行,万物就不能生存;人体的阳气不能正常运行,就会缩短寿命而不能生长壮大。
所以说天的运行不息,是借太阳的光明,人体的健康无病,是赖轻清上浮的阳气保卫。
2.原文:故病久则转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黄帝内经讲义
![黄帝内经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fdda744152d380eb63946d06.png)
黄帝内经讲义《黄帝内经》讲义《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
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 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
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
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
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讲义(二)
![黄帝内经讲义(二)](https://img.taocdn.com/s3/m/e485a6da1eb91a37f0115c78.png)
黄帝内经讲义五脏的病变反映1.肾:腰酸腿痛,腿沉,小便不顺,下肢浮肿,头晕,耳鸣,性冷淡,高血压,不育症,结石,炎症,关节痛,呵喘不止.2.肝:口干苦,耳鸣,聋,偏头痛,手脚抽筋肝区痛沉,易怒,多疑,恶心,呕吐,易感冒,经期不正常,行走不稳等.3.脾:口臭酸,食欲退,爱睡,头身沉重,皮肤瘙痒,胃反酸,隐痛,口,鼻,牙出血,便血,大失血等.4.肺呵喘,咽干,多痰,浮肿,口鼻皮肤干燥,呼吸无力,大便干稀不定.5.心:胸闷气短,心率不齐,胸心痛,失眠多梦,多汗,眩晕,口舌青紫,心悸,口舌生疮.五脏病变脸部的反映1.肾:颧骨到耳之间,到下巴为肾反射区.2.肝:鼻梁中段和两侧为肝胆反射区.3.脾:鼻子尖是脾,两侧是胃.4.肺:前额和两眉中间是肺.5.心:额头,两眼间是心,心血官反映区.6.小肠:鼻翅到眼外角是小肠.7.大肠:鼻翅两侧大肠.8.脑:两眉间.9.生殖系统:上下嘴唇.10.心压力:印堂上.突发变化有病变,颜色发白,黑斑,红,脓包,红丝等.内分泌(激素)1.甲状腺:喉部.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基本生理过程.2.甲状旁腺:棕黄色大豆大小的小体.调节钙代谢.不足,血钙下降,手足抽筋.亢进易骨折.3.肾上腺:4.脑垂体:生长素.催乳素.黑色细胞刺激素.促激素.5.松果体:7岁后萎缩,具有抑制性成熟.6.胰岛腺:控制碳水化合物的代谢.7.生殖腺.激素,黄体(女).不要保持一种姿势人体的坐、卧、站、走、看、思六种本能,不能劳累过度,否则会影响健康。
久坐伤肉:长坐不动,血液停滞,会使臀部以及下肢肌肉纤维萎缩,引起肌肉伸缩无力。
同时长坐还影响消化器官正常功能,形成消化不良,胃满涨气,食欲不振,导致胃疾。
久卧伤体:长期卧床不起,嗜睡不动易使新陈代谢功能低下,精神萎靡不振,无精打采,疲倦不堪,全身无力。
久站伤骨:长站会影响下肢静脉血流上行回流不畅,极易引起下肢静脉曲张和足部麻木,还可出现足背面浮肿。
由于长站,关节僵直,关节不活,腰背酸痛,重者还会引起关节炎的发作。
《黄帝内经》杨旭教授讲座讲义目录
![《黄帝内经》杨旭教授讲座讲义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2efebcbb7e21af45b207a888.png)
共三十四篇《黄帝内经》绪论杨旭第1、2、3、4、5、6、7讲阴阳五行学说四时五脏阴阳系统的整体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杨旭第8至13讲脏腑学说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杨旭第14、15讲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杨旭第16讲阴阳五行以下的经络病因病机疾病诊法论治和运气等等养生灵枢·天年篇第五十四杨旭第17讲、第18讲上灵枢·五味篇第六十三杨旭第18讲下灵枢·海论篇第三十三杨旭第19讲五脏或者藏象的内容精气神的内容还有脏腑的部分内容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杨旭第20、21、22讲、第23讲上灵枢·本输篇第二杨旭第23讲下灵枢·脉度篇第十七杨旭第24讲上灵枢·大惑论篇第八十杨旭第24讲下灵枢·决气篇第三十杨旭第25讲灵枢·营卫生会篇第十八杨旭第26、27、28、29讲灵枢·五癃津液别篇第三十六杨旭第30、31讲灵枢·邪客篇第七十一杨旭第32讲灵枢·本神篇第八杨旭第33、34、35讲、第36讲上灵枢·本藏篇第四十七杨旭第36讲下、第37讲病因病机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杨旭第38至45讲,共八讲灵枢·百病始生篇第六十六杨旭第46、47、48、49、50讲病证和疾病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杨旭第51讲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杨旭第52、53讲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杨旭第54、55讲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杨旭第56、57讲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杨旭第58、59、60讲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杨旭第61、62讲灵枢·水胀篇第五十七杨旭第63讲诊法部分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杨旭第64讲上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杨旭第64讲下、第65讲、66讲上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杨旭第66讲下、第67、68、69讲灵枢·五色篇第四十九杨旭第70讲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杨旭第71、72、73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杨旭第74讲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杨旭第75讲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杨旭第76讲、第77讲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杨旭第77讲下。
《黄帝内经讲座》课件
![《黄帝内经讲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76882cf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08.png)
目录
contents
《黄帝内经》简介《黄帝内经》的生命观《黄帝内经》的疾病观《黄帝内经》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黄帝内经》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01
《黄帝内经》简介
据传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的黄河流域,是古代医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起源
经过多个朝代的增补和修订,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医学经典体系。
总结词: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是《黄帝内经》的重要内容,主张通过调理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来预防疾病,同时提倡采用综合疗法来诊治疾病,包括针灸、药物、按摩等。
04
《黄帝内经》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预防为主,注重养生保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治未病
调理阴阳
扶正祛邪
根据阴阳五行理论,通过调整人体内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详细描述
在《黄帝内经》中,疾病被定义为人体内部阴阳失调所导致的生理或心理异常现象。这种异常现象可以表现为各种症状,如疼痛、发热、咳嗽等。根据病因的不同,疾病可以分为外感疾病和内伤疾病两类。外感疾病主要是由外界的六淫邪气所引起,而内伤疾病则主要是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所导致。
总结词:疾病的成因主要包括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这些因素通过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导致阴阳失调和正气虚弱,从而引发疾病。详细描述:在《黄帝内经》中,疾病的成因主要包括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外感邪气如风、寒、暑、湿、燥、火等,通过侵袭人体的经络和脏腑,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疾病。饮食不节如过饥、过饱、饮食不卫生等,会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影响气血生成和运行,从而引发疾病。情志失调如喜、怒、忧、思、悲、恐等,会导致气机紊乱和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疾病。这些因素通过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导致阴阳失调和正气虚弱,从而引发疾病。
精读《黄帝内经》讲义
![精读《黄帝内经》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c7a4178fcc22bcd126ff0c4b.png)
会其经文的精义也不断加深。 其知识面越广,领会《内经》的理论 内涵越深,应用范围越广。当你二年级, 或四年级,或当医生临床工作后。在不 同阶段,你会对经文学习的要求,掌握 内容的侧重,分折问题的深度就有不同, 其领会经义就会加深,感觉其意义更大。
如《素门问· 六节藏象论》“肺者,气之
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肝者,罢极 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1、二年级时学习: 2、四年级时再学习: 3、工作后的再学习: 《内经》的吸引力是会让你不断去学习 和研究。
(五)以分门别类综合相关内容,系统
性学习阅读经文。 把有关联的经文归类通读,有系统地学 习和掌握,比较全面了解其内容和理论 观点。 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等篇的经文系 统分类归纳,阴阳学说类。 1、阴阳的其本概念, 2、阴阳其本内容,
3、人体结构和物质阴阳分属和特征, 4、人体生理功能方面的阴阳相互关系, 5、人体病变方面的阴阳病因病机, 6、诊断辨证阴阳学说的运用, 7、中医治疗上阴阳学说的运用, 8、养生防治上阴阳理论的应用。
《素问· 痹论》本文论痹病,通过全文学习分 折,发现在本文中,强调痹病与风、寒、湿 之邪入侵有密切相关。经文多处论及由于病 邪入侵而产生痹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 为痹也。”五脏痹产生,”所谓痹者,各以 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六府痹产生, “六府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 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营卫失调 而产生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 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只有全文去通 读,才能掌握其理论和意义、辨病与辨证临 床意义。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
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要掌握本 经文其理论及应用。 以此理论来深入分析,气与血、营气 与卫气的相互关系。
《黄帝内经》导读讲义
![《黄帝内经》导读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addef5ee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5a.png)
《黄帝内经》导读讲义“夏三月,此谓蕃秀”,“蕃”是草木葱茏茂盛,层层叠叠的样子,也有多和繁的意思,周敦颐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秀”是什么?很多人随口就说,秀是开花,漂亮啊!还有人能举出例子,什么秀美、秀丽、作秀等等。
错了!看看秀字下面的“乃”,再看看“奶”和“孕”你就会明白,“秀”是草木孕育果实的样子。
所谓秀才,就是满腹经纶,怀才不遇的人。
春天是大多数植物开花的季节,而夏天是孕育果实的时候。
没有夏天的孕育成长,很可能就落个华而不实的下场。
“天地气交”是什么?春天是天气渐暖,地气渐渐往上升,风多上扬,未成气候,很难有雨。
所以说春雨贵如油。
而到了夏天,天气下达照射蒸腾,地气水蒸气往上走,出现一种交流,“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就是下雨了。
说夏天也是个多雨的高温、高湿的季节。
“万物华实”。
华是开花;实是结果。
早春开花的植物像杏呀、桃什么的,到夏天已经开始结果了。
这时候人该怎么办?“夜卧早起”,这时候可以晚上睡得晚一些,早上早早起,为什么?夏天的时候是昼长夜短,你也顺应天气,这会儿你睡的晚点、闹腾一会儿没事。
下一句,更重要,“无厌于日”,我们夏天打着伞,躲在空调的房间里,生怕晒着一点太阳。
错了,夏天就是热,出汗的时候,夏天不出汗,就会出问题。
我们现在人已经不会出汗了。
我曾去日本呆了一段时间,我感觉日本空调太凉,为什么?日本那个西服领带上班族,你一看都是正正规规工作人员,所以他为了在办公室还穿西服打领带,把空调调得特别低,所以夏天的时候他们根本见不到一点汗。
我们都在讨厌太阳,夏天不出汗,秋天出问题,也就是肺、皮肤、呼吸系统出问题。
过敏的哮喘的、花粉症等等。
《内经》讲“形寒饮冷则伤肺”,尤其是是夏天,人的阳气蒸腾在外,腠理毛汗孔开放的时候吹冷风,最容易伤人。
接下来是“使志无怒”?我们春天是叫“以使志生”,让自己的愿望、鼓励自己、我要干点什么?我要挣多少钱?我要出什么名?到了夏天的时候,“使志无怒”,怒是什么?郁怒。
胡不群老师《黄帝内经》讲稿(二)
![胡不群老师《黄帝内经》讲稿(二)](https://img.taocdn.com/s3/m/8511536b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ba.png)
胡不群老师《黄帝内经》讲稿(二)胡不群老师《黄帝内经》讲稿(二) [复制链接]第二节:阴阳:一):概说从上节论述可知,所谓阴阳,其实就是那生天生地的太极中之两仪。
质言之,就是天地万物始生时那相推相荡相反相成的两股力量或者说基因,此就天地万物及其现象之始生面而言者也,所谓“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此生成天地万物之相推相荡相反相成的两种基因,《易传》称之为“两仪”,朱熹说“两仪即阴阳也。
”《内经》称之为天或地、阴或阳,所谓“以天地为之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并以向外向上主生发层面的动力因,称为天或阳气,以向内向下主凝敛层面的质料因,称为地或阴气。
所谓“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中因其有相反相成两种性质的因素,因而又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所以当代言阴阳者,多从方法层面立言,虽未敢言错,但舍始生之本体论层面而不言,实有拣芝麻丢西瓜之嫌。
先就天地万物及其现象生成的本原或基因层面说,《黄帝内经》的作者们将此本原或基因称之为“化元”,所谓“太虚寥廓,肇基化元”是也,孔子则称之为“太极”,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也。
太极是一种阴阳未分的原始的混沌状态,指的是整体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宇宙的整体。
这个宇宙整体,是世界的开始,万物的根基,天地万物的一切生成变化都以此为源头。
就被称作“太极”。
太极生成变化的源头——“化元”——“气”,是太极之动相的德能作用。
按动静一体的原理,化元之气的这种生发作用,不仅仅是指太极之动相的德能作用,而且是也必然是包含着无极之静相而为言的。
可见,化元之气并不是作为一种细微不可见的微粒性始原物质,而只是对于宇宙万物在生发过程中的第一动力因素或原始推动力量的称谓而已。
所以化元之气,或者说“太极”,实际上就是天地万物生命之第一推动。
太极也好化元之气也好,实际上讲的都是第一推动的始原力量,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按《黄帝内经》还是将这天地万物的第一推动力量或原始动力因素称之为化元之气。
徐文兵老师黄帝内经读讲义
![徐文兵老师黄帝内经读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cd5f861910a6f524ccbf85b2.png)
徐文兵老师黄帝内经讲义冬天吃什么?冬吃萝卜夏吃姜,吃姜也对,姜也是跟我说那个紫苏一样,它也是一个芳香化湿的。
吃姜一定要在过了夏至以后吃,别在那个夏至以前热的时候吃,夏至以后出现了这种阴寒湿气呢,可以吃。
冬吃萝卜这个事呢,是相对于冬天进补。
冬天收藏,阳气都在里面藏着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可以吃点补益的东西,吃点补益的东西,你又不好消化的时候,你可以吃点白萝卜。
日本人管它叫大根,这个白萝卜是消食化痰的。
比如说我们经常点一个羊肉萝卜煲,羊肉萝卜丝煲,就是说,又吃羊肉又消食。
另外一种是纯补的叫胡萝卜,是穷人的人参。
胡萝卜炖点羊肉、牛肉什么的,烂烂的,一吃补益作用非常好。
冬天最佳的味道是什么味道?冬天是吃苦的!而且要吃一些苦温的东西,苦是一种让人闭藏的东西,辛让人散,咸让人多欲,兴奋血压升高。
苦就是闭藏。
最典型代表苦温的东西是什么呢?春吃芽,夏吃花,秋吃水果,冬天吃坚果、硬果。
而且,要把这硬果烤到焦黑的那会儿,放点盐,这么平衡一下,最养人。
所以冬天的话,应该是榛子啊,松子啊,杏仁,美国大杏仁也可以,开心果也可以,坚果类的东西。
桃仁更好,桃仁还能驱鬼,还有核桃、胡桃。
所以我们想孝敬父母,到了他们岁数大了以后,你想给他们一些补肾的东西,就是给他们做这些坚果,一定要记住,烤的坚果是最好的,煮的也可以。
为什么烤?就是说,烤出有点焦黑,焦黑什么味道,就是苦的味道。
所以当我们吃肉想让他好消化的时候,吃什么肉?吃烤肉。
我们说脍炙人口,脍是生鱼片,炙就是烤肉。
你把它肉烤熟了以后,把它里面的血水逼出来,把它的油也逼出来,然后呢,肉上面稍微不要太黑了,烤得太焦,太厉害不好,稍微有点黑,那会儿吃着最香,最好消化。
我的一个北大的一个老师朋友,比我大两岁吧,吃饭很秀气,吃西餐点牛排半份,什么半熟的,还七成熟的。
到我这儿,我请他吃日本烤肉,她吃了10多块,还在吃。
她自己感觉奇怪。
我说这是烤肉,不是煎的。
因为什么?肉是咸的,烤黑以后是苦的,这个苦咸正好是水火的平衡。
三基讲义黄帝内经
![三基讲义黄帝内经](https://img.taocdn.com/s3/m/25530160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1c.png)
致病临床表现 实热证: 高热、恶热、面赤、脉数 伴有: 口喝喜饮咽干口燥小便短赤
表现阳热之象
消灼煎熬阴津
易伤津耗气 火性炎上
壮火食气( 如气随津耗)
热太甚必耗气太多: 体倦乏力少气
火热蒸腾上炎, 致病后症状 面红目赤, 咽喉肿痛, 口舌糜烂,齿
每见头面五官等人体上部 龈肿痛, 吐血, 衄血等
热邪易 生风 “热极生风” : 燔灼肝经,损 高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 伤阴液, 筋脉失濡养而生风 两目上视、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
脉“气气不寒血化通性津,凝内不液滞寒通凝主:则减滞气痛,痛即退”经“,寒阳从不客中犯制于于客阴太生中于阳,焦关经下”脉虚节。:焦:一寒指痛:痹身内脘机腹尽/生体寒痛冷痹的阳痛病气甚理绞虚痛状弱态,温煦
寒¨则气2、收 邪
寒腠气理机闭收的敛塞性质。和致 痛
经络筋脉收缩挛急
寒袭肌表,腠理闭塞,卫阳被遏:恶寒无汗
《黄帝内经》 (一)
中医医院
病因
¨疾病
¨ 疾病,是指机体在致病因素(六淫、七情、饮食营 养、劳逸等)作用下,出现气血紊乱,阴阳失调,脏腑 络组织等功能、代谢失常,或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 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降低,劳动能力明显下降或丧失,稳 有序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并表现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 (包含现代医学临床检测的各种微观改变)的异常生命 程。
导致气血津液失调,脏腑组织功能异常的致病因素。(引 起内伤病的致病因素) ¨ ⑶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水湿痰饮、瘀血、结石 ¨ 又称继发性病因: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 成为新的病证发生的原因。 ¨ ⑷其它病因: 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
5.《内经》病因概 论
㈠《内经》病因论述 ⒈《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 藏,以生寒暑濕燥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 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冬傷於寒, 春必溫病;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 秋傷於濕,冬生欬嗽。 ” ⒉《素问· 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 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 居處,陰陽喜怒 ”
黄帝内经讲稿2
![黄帝内经讲稿2](https://img.taocdn.com/s3/m/70f432d5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d4.png)
黄帝内经讲稿2第一篇:黄帝内经讲稿22、中医与日常生活好!上次我们讲到,就是在北京城的北面,实际上开了两个门,一个叫安定门一个叫德胜门,那么实际上在北京城的过去这九个门,每个门实际上要走的是不同的车,都是要求得很严格的,都是从中国文化的那个角度去安排的。
比如说走崇文门的车,只能是一种车出入,就是酒车。
那么酒车,酒在传统文化的概念里边,它意味着生发。
那么宣武门只许走另外一种车就是刑车,因为它这边守的是肃杀之气,它是按照它的气机去运行的,那么在安定门和德胜门,这两个北门一般的来讲,从风水学上来讲,北门是不可以开的。
为什么呢?因为北方主收藏,收藏就是要藏得住,我们原先讲,就说的南方的疏布是做慈善,然后到了北方就是收藏,收藏的基本上都是你的心爱之物,是你的不是给别人看的,不拿出来给别人看的,是要藏得住的东西。
类似于我们的肾精,我们的肾精藏得越足,我们的本钱越足的话,我们向外散的东西就会越多。
可是恰恰北京城的北面开了两个门,一个安定门一个德胜门,那么这两个门在两种情况下开启,平常是不允许开启的,开启的时候,这个是出兵打仗的时候,出征的时候开的是安定门,所以我们都知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什么能够使它,就是它要出去打仗的话,它首先要心神非常的有定力才可以,那么什么可以使人有定力,就是出征打仗的车,再反过来想,这是得胜凯旋回来走的道是德胜门,就是回来的时候走德胜门,出去走安定门,有出就得有进。
大家看这是北方的含义,北方的含义就是说,你这儿藏是一定要藏的,但是万不得已用的时候,一定要有出有进,不可以只出不进,这是北方的内涵。
那么什么情况下我们才能最安定呢?用中医的角度来讲,只有肾精足才能够有定力,如果你肾精不足,你的定力就不够。
比如说我非常,就是有一些老板,有一些企业家特别有意思,他们在锻炼员工一种精神,是什么呢,他在培养员工,说你们一定要练出来,泰山崩于前而不乱,这个境界太高了,这个老板简直是很厉害,他非要让他的员工一个个遇到事以后镇定自若,可是要真想练出泰山崩于前而不乱,你们试想谁能做得到,应该来讲我们在座诸位没有一个人能做得到,这在古代在老子的书里说,有一种人能做得到,就是婴儿,但是你们,这个以后我们会讲,你们会认为婴儿是不懂,不是这样的,是婴儿的精气特别足,所以他不会乱,而你早就吓得哇哇大叫了,那么你的肾精不足的话你就根本做不到泰山崩于前而不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讲义黄帝可以参考易经、我国古天文、阴阳五行、以及子午流注的理论。
人体睡觉的方位应该与“斗柄回1.春天----头东脚西顺应木相在东方2.夏天----头南脚北顺应火相在南方3.秋天----头西脚东顺应金相在西方4.冬天----头北脚南顺应水相在北方另外如果治疗和保健身体更应顺应天时可以对内脏有力比如“皮肤有病,按中医肺主皮毛肺脏为金在秋天“头西脚东”顺应季节的方向,可以加强治疗效果。
当然这方面的还有很多仅举此例简单说明。
子午流注与12时辰养生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
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
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
中医医理讲“因天之序”,就是要因循身体这个“天”本身的运动顺序,就是东南西北,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生发、生长、收敛、收藏。
违背了这个顺序,就要生病,顺应这个顺序,就健康长寿。
因此中医时间医学将十二地支作为日节律的指称。
日节律就是指人体一昼夜中阴阳消长、盛衰的情况。
子时(23点至l点),胆经最旺。
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
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
气以壮胆,邪不能侵。
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
”由此可见胆的重要性。
有些人随便切掉胆是轻率的表现。
胆汁需要新陈代谢。
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
“胆有多清,脑有多清。
”凡在子时前l至2小时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
反之,经常子时前不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特别是胆汁无法正常新陈代谢而变浓结晶,犹如海水中水分蒸发后盐分浓而晒成盐一般,形成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而“胆怯”。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最旺。
肝藏血。
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
中医理论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
”如果丑时前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最旺。
“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最旺。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辰时(7点至9点),胃经最旺。
人在7点吃早饭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会出现嘴唇干裂或生疮。
巳时(9点至ll点),脾经最旺。
“脾主运化,脾统血。
”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嘴唇才是红润的。
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人脾经。
午时(1 1点至13点),心经最旺。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
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最旺。
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人大肠,精华上输送于脾。
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最旺。
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
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遗尿。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最旺。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
肾为先天之根。
”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
戌时(19点至2l点),心包经最旺。
“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
邪不能容,容之心伤。
”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
心包经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
亥时(2l点至23点),三焦经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
亥时三焦通百脉。
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
1、我们日常做事都知道要顺势而为,不可逆天而行,一天24小时每个时段该做什么都有“天”律可循。
2、《人体使用手册》一招三式要求“早睡”。
因为错过这个时间,补也没法补了。
晚觉晚,认为睡够8小时就好了,岂知此8小时非彼8小时,有着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之巨大差距啊。
人们一般夜里九、十点钟会有困倦的感觉,但熬到11点时又精神了,这就是胆经生发的缘故,但子时阳气的生发之力尚小,因此,在十”,这时阳气虽小如老鼠,但异常活跃。
因此,保证夜里11二生肖中,“子”为“鼠点前睡觉就是通过睡眠保养这点生机。
3. 寅时健康的人这时应该是深睡状态。
一日之中寅时也是人身体各部开始由静转动,各部分对血、气的需求量都开始增加,身体虚弱的人或老人这时会出现失眠或醒来,这是因为身体各部位对血的需求量增加,相应的脑子得到的血减少了,用中医的话说,就是只有“宣发”没有“肃降”了,生命自然就危险了,比如身体各部对血、气的需求量的增加,会加重心脏的负担,这也是许多心脏病患者死于凌晨三四点的原因.4 巳时气血流注于脾经。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这也是吃早餐不会令人发胖的原因,如果人体脾的运化功能好的话,就可以顺利地消化和吸收。
5、知道了早餐非常重要。
而且一定要吃好,吃饱~1) 吃饱,可避免上午7-11点脾胃没有可以运化的东西;并使下午1-3点小肠最佳工作状态的时候有可供吸收的营养到达小肠。
否则我们的身体徒有高产能而无原材料,就白白浪费生产力了。
2) 同时,怎么算吃好,也有了一个大标准:就是吃些滋补脾胃的食物。
6、晨起大便是身体好的标志。
因为5-7点是大肠经活跃的时间。
7、中午最好打个盹,闭目养神也好。
对练功者而言,正是练“子午”功的大好时机,而对我们无力主宰自己气血的人,只有睡眠最接近所谓的“心肾相交”了,所以子时一定要睡觉,午时一定要小憩,这是最能养精气神的时机8.15点至17点,健康的人这时则是学习和读书的好时光,所以古人主张“朝而受业,夕而习复”。
这时由于气血容易上输于脑部,学习效率就会很高。
又,太阳主管气化,这时应该多喝水和吃些水果,对养生很好。
9晚上5,7点的酉时则代表一天或一年的关门,此时身体所表现出来的病变都是肾的收藏功能出现了问题,而酉时发低热则是肾气大伤,尤其是青春期或新婚后的男子要注意这一点。
10戌时气血流注于心包经。
中医认为这时人体的阳气应该进入了阴的界面,这时阴气正盛,阳气将尽,而心包经之“膻中”又主喜乐,通常人们会在这时进行晚间的娱乐活动子:为十二地支的第一个序数,若配一月份而言,为农历11月,若配24节气而言,为冬至节所在之时,若以昼夜长短变化规律而言,冬至阴至阳生,冬至节以后,逐渐夜短昼长,若配时辰而言,为23点,1点。
午:为十二地支的第七个序数,若配以月份而言,为农历的5月,若配以24节气而言,为夏至节所在之时,若以昼夜长短变化规律而言,夏至阳至阴生,夏至节以后逐渐夜长昼短,若配以时辰而言,为11点,13点。
流:流经、流入。
在此指人体的气血运行从子时到午时,再从午时到子时的这种息息循环无端的规律性变化。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生秘籍)顺应阴阳气化是四季养生的奥秘。
春、夏、秋、冬该如何养生?阴气在哪些地方最多?阳气在哪些地方最多?顺应阴阳气化四季养生的秘诀——四季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阴阳气化。
人为什么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呢,因为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是相应的。
什么相应,阴阳气化相应。
所以,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就必须知道阴阳气化的规律。
那么,什么是阴阳,要能做到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当然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阴阳。
凡是向阳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温热的、永恒运动的,都属于阳。
凡是背阳光的、内守的、晦暗的、下降的、寒冷的、相对静止的,都属于阴。
阴阳产生于宇宙运动,具体是日、月的运动。
日、月运动产生阴阳,阴阳相互作用产生的气的变化叫阴阳气化。
阴阳气化产生寒、热、温、凉四季变化及昼夜温差。
讲到阴阳,那就必须提到《易经》,《易经》是中国经典中的经典,一部《易经》就是讲阴阳运动、讨论阴阳哲理的书。
有这么一条真理:愈是简单的,就愈是实用的。
太极图就是讲阴阳气化的最简单却又是最实用的图示,它浓缩了《易经》最高深的阴阳哲理。
美丽的太极图由阴鱼及阳鱼所组成,如下图所示。
太极图浓缩了阴阳哲理,是阴阳运动的象征。
太极图的含义其实就是一句话:阴阳平分天下。
说具体一点,天下万事万物都是阴阳的运动,都是阴与阳的合抱体,它们互相转化,互相制约,阴极则阳,阳极则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人的养生也要随着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而变化,那么,阴阳消长的规律是什么,一天之中的子时 (夜晚23至1点) 、一年之中的冬至是阴极;而一天之中的午时 (11至13点) 、一年之中的夏至是阳极。
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长。
就是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阴到了极点就会开始向阳转化,阳到了极点就会开始向阴转化。
阴极之后,进入阳长阴消阶段;阳极之后,则又进入阴长阳消时期。
卯时是一天中的5至7时,是一年之中的春分;酉时是一天中的17至19时,是一年之中的秋分。
简要言之,从子到午为阳时,从午到子为阴时。
人的五脏和四季气化是完全相通的,具体是:气通于肝。
春 (风)夏 (火) 气通于心。
长夏 (湿) 气通于脾。
秋 (燥) 气通于肺。
冬 (寒) 气通于肾。
所以中医学的经典巨著《黄帝内经》早已指出四季养生的方法,而这些方法也是遵循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进行的。
春天如何养生,春天是阳长阴消的开始,所以应该养阳。
春天主生发,万物生发,肝气内应,养生之道在于以养肝为主,原则是:生而勿杀,以使志生。
养神志以欣欣向荣。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意思是伤了肝气,就会降低适应夏天的能力。
所以《黄帝内经》提出:春三月要夜卧早起,披发缓行,广步于庭 (到庭院中散步) ,以使志生 (使志气生发) 。
夏天如何养生,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极期,夏天主长,万物茂盛,心气内应,养生应以养心为主。
要使气得泄 (当汗出就汗出),因为夏天属阳,阳主外,所以汗多。
逆之则伤心,秋天就会得痰证 (呼吸方面的病),那么就会降低了适应秋天的能力,所谓奉收者少。
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夏三月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不要怕阳光),使志无怒 (心情要愉快) ,使气得泄 (不要闭汗),若所爱在外 (多到户外活动) 。
秋天如何养生,秋天是阴长阳消的时候,所以要养阴为主。
秋天主收,万物收敛,肺气内应,养生应以养肺为主。
收敛神气,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 (完谷不化的腹泻) ,奉藏者少 (降低了适应冬天的能力)。
所以《黄帝内经》说:秋三月,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与鸡一起作息),使志安宁,收敛神气。
冬天如何养生,冬天,大地收藏,万物皆伏,肾气内应而主藏,养生应以养肾为主,逆之则伤肾,春天会生痿病。
奉生者少 (降低了适应春天的能力)。
所以《黄帝内经》说:冬三月,万物闭藏,水冰地冻,无扰乎阳 (不要耗散阳气),要让神气内守,要避寒就温,少出汗。
必待日光 (多晒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