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管理会计》第二章课堂笔记
第二章 成本性态分析《管理会计》PPT课件
![第二章 成本性态分析《管理会计》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8255c5b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7f.png)
三 固定成本的定义、内容、特点及性态模型和分类
(四)固定成本的进一步分类
固定成本按其是否受企业管理当局短期决策行为的影响,又可进一步细分 为约束性固定成本(committed fixed cost)和酌量性固定成本 (discretionary fixed cost)两类。区分这两类成本的意义在于寻求降 低固定成本的正确途径。
CHAPTER
02
第二章 成本性态
分析
CHAPTER
ONE
第一节
成本及其分类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成本价格相当于商品价值(C+V+M) 中的C+V,即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C)与相当于劳动者新创造 价值中的劳动力价值(V)的合计。
在管理会计学中,成本及其分类不仅属于最基本的概念,而且 往往被赋予与传统的财务会计学和成本会计学截然不同的含义。
五 混合成本的定义、必然性及分类和分解的数学依据
(一)混合成本的定义
混合成本是指介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既随业务量变动 又不成正比例变化的那部分成本。
(二)混合成本的存在具有必然性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有许多成本的明细项目属于这类成本。这 是因为成本按其性态分类,采用了“是否变动”与“是否正比 例变动”双重分类标志;不论哪个分类标志在前,分类的结果 都必然产生既不属于固定成本也不是变动成本,游离于两者之 间,既随业务量变动又不成正比例的混合成本。这表明混合成 本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
图2-5 阶梯式混合成本性态模型
五 混合成本的定义、必然性及分类和分解的数学依据
(三)混合成本的进一步分类
2.标准式混合成本:标准式混合成本又称半变动成本(semi⁃variable
《管理会计》第二章_费用分类与变动成本法
![《管理会计》第二章_费用分类与变动成本法](https://img.taocdn.com/s3/m/17d7e8fa524de518964b7d23.png)
图2-7 延期变动成本模型
4、总成本习性模型
总成本
= 固定成本总额+变动成本总额
=固定成本总额+单位变动成本×业务量 若用y表示总成本,a表示固定成本总额,b表示单位变动成本,x表 示业务量,则
总成本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y=a+bx
图2-8 总成本习性模型
2.2混合成本的分解
2.2.1帐户分析法 也称会计分析法,是指在成本发生的当时根据其性态对每项成本 的具体内容进行直接分析,使其分别归入固定成本或变动成本的一 种方法。 帐户分析法简便易行,适用于管理会计基础工作开展较好的企业。 但由于此法要求掌握大量实际资料,分析的工作量又太大,因此不 适合于规模较大企业的混合成本分解。
2.3.3两种成本计算法下营业利润差额的变动规律
两种成本计算方法下营业利润的差额 =完全成本法下的损益-变动成本法下的损益 =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中的固定制造费用-完全成本法下 期初存货中的固定制造费用 =期末存货×本期单位产品固定制造费用-期初存货×上期 单位产品固定制造费用 如果各期产量相同、成本水平不变,即各期按完全成本法计 算的单位产品成本相等,则两种成本计算方法下营业利润的 差额,其规律可以简化如下: 两种成本计算方法下营业利润的差额 =(期末存货量-期初存货量)×单位固定制造费用
3、回归直线法 回归直线法,亦称最小二乘法,它是根据若干期产量和成本的历 史资料,运用最小二乘法公式,将某项半变动成本分解为变动成 本和固定成本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2.3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2.3.1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涵义
完全成本法(Full Costing),也即全部成本法,是传统的成本计算 方法,其特点是在计算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时,把产品生产过程中 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等全 部生产成本都包括在内,而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正因为它 把所有生产成本都归纳到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中去,所以也称为吸 收成本法(Absorption Costing)。 我国将此法称为制造成本法。
福师 《成本管理会计》期末考试备考资料(二)88
![福师 《成本管理会计》期末考试备考资料(二)88](https://img.taocdn.com/s3/m/457b4fe0eefdc8d377ee3236.png)
福师《成本管理会计》(二)第二章成本会计流程成本会计和材料库、成品库和生产车间要协调的工作“成本会计”和“出纳”、“应收账款会计”、“应付账款会计”都是会计工作的基础岗位。
“现金流”循环中从现金变存货,再由存货变为现金,一般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存货在资产负债表中所占的比重很高,可以说流动资产中大部分是存货,都在至少三个月销售额以上。
就是说企业的现金流中承上启下的就是“成本会计”。
他要核算和控制的是从材料变为在产品,最终成为产成品的所有财税处理。
“成本会计”可能是会计工作中最烦琐的工作。
因为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的种类繁多,要核算清楚是工作量巨大。
要了解每一个BOM,有差错要一颗颗料去查。
每天就在做表,查差异。
还要去了解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实际情况。
“成本会计“主要工作是核算和控制企业的所有存货成本。
企业的从财务来说可以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只有成本最优。
成本会计所有工作应该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
成本方面的预算一般都是通过BOM的标准成本来实现的。
BOM可以说是成本的核心。
成本会计的工作都要依赖其他部门的同事的协助才可以完成。
举例来说一个新型号的产品上马。
第一步是研发部门,设计好产品定好BOM。
供应商开发部门的去询价,定样品。
成本会计应参与到此流程中去分析产品的成本毛利等,为相关部门人员提供决策的依据。
第二步是小批量试生产,制造工程部门的工程人员制定产品的工艺流程,测试和制定人工和机器定额等。
成本会计应按业务的实质制定相关的成本核算和控制和流程。
第三步是批量生产。
成本会计应该为此提供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查找到相关原因。
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如返修率过高,应按相关工程人员的分析报告,将因为返修引起的所有成本做出分析,将工程人员估计的正常返修去除,按工程人员分析引起返修的工位分到部门或个人等。
简而言之就是用数据来反映出返修的原因,提出分摊相关成本到相关责任部门或建议有权的管理人员出台相应措施来实现返修率的正常。
成本管理会计知识点总结
![成本管理会计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eebb0cf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2c.png)
成本管理会计知识点总结成本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涉及企业成本的计算、分析、控制和决策等方面。
下面将从成本的定义、成本分类、成本计算方法、成本控制和成本决策等方面总结成本管理会计的知识点。
一、成本的定义和分类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和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的总和。
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直接与产品或服务有关的费用,如原材料、直接人工等;间接成本是不能直接归属于产品或服务的费用,如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等。
二、成本计算方法1.作业成本法:将成本按作业或订单进行核算,适用于生产过程中存在较多不同特征的产品或服务。
2.批量成本法:将成本按产品批次进行核算,适用于生产过程中存在较多相同特征的产品或服务。
3.过程成本法:将成本按生产过程进行核算,适用于生产过程连续、产品或服务相对单一的情况。
4.标准成本法:以标准成本为基准进行核算,通过与实际成本的比较来评估成本控制和效益。
三、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对成本进行监控和管理,以实现成本的合理控制和降低。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成本预算:制定成本预算,明确各项成本的预期目标和限额。
2.成本分析:对成本进行分析,找出成本的组成和影响因素,为成本控制提供依据。
3.成本比较: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或不同产品的成本,找出成本差异,确定成本控制的重点。
4.成本控制措施: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成本,如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供应链等。
四、成本决策成本决策是指企业在面临不同选择时,根据成本信息进行决策的过程。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差异成本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决策方案的成本差异,确定最优方案。
2.限制因素分析:考虑限制因素对决策的影响,找出最大化利润或效益的决策方案。
3.成本-效益分析:综合考虑成本和效益,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确定最优方案。
4.风险分析:考虑风险对决策的影响,进行风险分析,选择风险可控且效益较高的决策方案。
总结:成本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经营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
《管理会计》 东北财大第五版 第二章成本性态分析 知识点整理
![《管理会计》 东北财大第五版 第二章成本性态分析 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c72606f76c66137ee0619e4.png)
第二章成本性态分析第一节成本及其分类一、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的核心企业要创造更多价值,有两个途径:(1)“开源”,即获得更多的收入;(2)“节流”,即降低成本。
相对于收入而言,企业对成本的控制更具有能动性。
p221. 成本按其核算的目标(成本计算对象)分类(1)业务成本:是为反映业务活动本身的耗费而核算的成本。
(2)责任成本:是为明确有关单位的经营业绩而核算的成本。
(3)质量成本:是为确保产品质量而核算的成本。
2. 成本按其实际发生的时态分类(1)历史成本:是指以前时期已经发生或本期刚刚发生的成本。
(2)未来成本:是指预先测算的成本。
3. 成本按其相关性分类(1)相关成本:是指成本的发生与特定决策方案有关的成本。
(2)无关成本:是指成本的发生与特定决策方案无关的成本。
比如说我已经花了三万元的学费,在做出是否考研的决策时,这三万是无关成本,因为我无论是否考研,三万块都要花。
4. 成本按其可控性分类(1)可控成本:是指责任单位对其成本的发生可以在事先预计并落实责任、在事中施加影响以及在事后进行考核的成本。
(2)不可控成本:是可控成本的相对立概念5. 成本按其可辨认性分类(1)直接成本:又称可追溯成本,是指那些与特定的归集对象有直接联系,能够明确判断其归宿的成本。
(2)间接成本:又称不可追溯成本,是指那些与特定的归集对象并无直接联系或无法追踪其归宿的成本。
6.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类(1)生产成本:又称制造成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为制造产品而发生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材料就是指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成本)、燃料和动力、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
直接材料与直接人工之和称为主要成本;直接人工与制造费用之和称为加工成本。
(2)非生产成本:又称非制造成本,是指生产以外的成本,包括推销成本(相当于销售非哟)和一般及行政管理成本(相当于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之和)。
7.成本按其可盘存性分类(1)产品成本:又称为可盘存成本,是指那些随产品实体流动而流动的成本。
自考《企业成本管理会计》重难点知识
![自考《企业成本管理会计》重难点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c008c0d0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86.png)
自考《企业成本管理会计》重难点知识《成本性态》章节知识点作图说明固定成本(如下图)固定成本起始于成本轴上,并且不随业务量的增加而变化。
这意味着,即使产量为零,企业也会发生固定成本。
因此,其表现为一条水平直线。
固定成本包括以下内容:①支付给高层管理人员的工资。
②为现有厂房支付的租金或税金。
③机器设备的购置成本以及企业提取的相关折旧费。
解析阶梯成本并作图说明。
阶梯成本是那些看上去固定但会受限于一定业务量水平的成本(如下图)。
不同业务量水平下的固定成本。
一旦达到一定的业务量水平,就有必要通过增加更多的设备或扩大厂房来提高生产能力。
从而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固定成本也随之上升。
《成本要素》章节知识点必须对存货持有量进行控制,主要原因在于:①持有大量的存货.成本昂贵且浪费,因为企业本来可以将这些存货占用的资金用于其他方面。
②如果企业存货耗尽,生产将受到干扰,会造成潜在的利润损失。
③储存存货会增加企业额外的成本。
④长时间持有的存货可能会变质或报废,从而导致大量浪费。
与购买和持有存货相关的成本包括:(1)持有成本包括下列要素:①储存存货的成本以及监测存货水平的成本.②用于购买存货的借人资金产生的利息费用。
③为保护存货而发生的保险费用。
④如果存货报废而发生的成本。
⑤如果存货变质毁损而发生的成本,包括浪费成本和处置成本。
(2)订货(获得)成本包括:①与订货或接收订单有关的管理与办公费用。
②运输货物发生的运输费。
③企业自己生产存货的成本,而不是从外部供应商那里采购。
(3)缺货成本是指当企业存货耗尽而发生的相关成本。
缺货成本包括:①企业销售量受到损失而发生的成本。
②不得不紧急订货以补充存货的成本。
③生产停工损失。
例如机器不得不进行额外维护的成本。
④工人停工带来的成本。
⑤企业声誉和形象受损所带来的成本。
《成本核算系统》章节知识点成本加成法的优点包括:①企业清楚地知道销售每一单位的产品带来的利润。
②设置的利润水平确保销售价格具有竞争力,从而能够使销售量达到合理的水平。
成本管理会计课后习题答案
![成本管理会计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ebc6d85022aaea998f0f5a.png)
第二章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1、表2-1是某工业企业20××年10月份有关费用发生额和有关存货账户余额的数据。
假设该企业20××年10月份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 036 000元。
要求:编制企业20××年10月份的利润表。
表2-1 2001年10月份费用发生额和存货账户余额单位:元生产耗用原材料 334 000生产耗用燃料及动力 64 000生产工人工资及福利费 418 000折旧费——行政管理 4 000折旧费——生产车间 103 000车间管理人员工资及福利费 127 000设备修理费 40 000劳动保护费 34 000水电办公费——生产车间 87 000机物料消耗 11 000其他制造费用 15 000管理费用 300 000销售费用 207 000财务费用 65 000在产品(10月1日) 135 000在产品(10月31日) 142 000产成品(10月1日) 160 000产成品(10月31日) 147 000解答:表2-2 2001年10月份产品生产成本及销售成本表单位:元月初在产品成本 135 000本月发生的生产费用:原材料 334 000燃料及动力 64 000工资及福利费 418 000制造费用车间管理人员工资及福利费 127 000折旧费 103 000设备修理费 40 000劳动保护费 34 000水电办公费 87 000机物料消耗 11 000其他制造费用 15 000 417 000本月生产费用合计 1 233 000产品生产成本合计 1 368 000 减:月末在产品成本 142 000本月完工产品成本 1 226 000 加:月初产成品成本 160 000可供销售的产成品成本 1 386 000减:月末产成品成本 147 000 本月产品销售成本 1 239 000表2-3 2001年10月份利润表 单位:元 主营业务收入 2 036 000 减:主营业务成本 1 239 000 主营业务利润 797 000 减:期间费用营业费用 207 000 管理费用 304 000财务费用 65 000 576 000 营业利润 221 000从表2-2和表2-3中可以看出,产品成本同产品的实物流动相联系,而期间费用则直接归属于当期利润表,与产品的生产无关。
《管理会计》第二章 成本性态分析
![《管理会计》第二章 成本性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b9a58bc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b7.png)
GUAN LI KUAI JI
21 世纪高职高专会计专业 主干课程
第二章 成本性态分析
• 第一节 成本的分类 • 第二节 成本性态分析 • 第三节 混合成本的分解
•第一节 成本的分类
一、成本按经济用途分类 (一)生产成本 也称制造成本,是指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它由三种
基本要素所组成,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1.直接材料 2.直接人工 3.制造费用: (1)间接材料 (2)间接人工 (3)其它制造费用
定
成
本
总
额
y=a
0
业务量
图1 固定成本总额与业务量之 间的关系
单
位
固
定
成
y=a/x
本
0 业务量
图2 单位固定成本总额与业 务量之间的关系
• 某企业2012年-2015年A产品的年生产能力为2 000-10 000台,每 年计提的生产设备折旧额为8 000元。近年来,A产品的生产数量 与固定成本之间的关系:
12100 13225 7225 11025 14400 10000
n=6
∑X=39
∑Y=635
∑XY=4235 ∑X2=271 ∑Y2=67975
•第三节 混合成本分解
(2)相关系数
r
6 4235 39 635
(6 271 392 ) (6 67975 6352 )
25410 24765 105 4625
项目 生产数量/台
2012 2 000
2013 4 000
2014 5 000
2015 8 000
固定成本/元 8 000
8 000
8 000
8 000
单位固定成
管理会计课堂笔记2
![管理会计课堂笔记2](https://img.taocdn.com/s3/m/2da6f4d5ee06eff9aff80747.png)
管理会计课堂笔记2三、成本按可控性分类成本按照可控性分类可分为可控成本和不成控成本两类。
从一个单位或部门看,凡成本的发生属于这个单位或部门权责范围内,能为这个单位或部门所控制的,叫做这个单位或部门可控成本。
相反,若成本的发生,不属于某一单位或部门的权责范围内,不能为这个单位或部门加以控制的,叫做这个单位或部门的不成控成本。
学习该分类要理解成本的可控性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以特定的单位、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权力层次为出发点的,成本是否可控,会随着单位、时期和权力层次的不同而不同。
在一个单位或部门不成控的成本对于另一个单位或部门则可能是可控的;同样,在必然时期或对于基层领导来说不成控的成本在另一个时期或对于高层领导则可能是可控的。
该分类方法在责任会计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四、成本按可追踪性分类按照生产成本能否直接计入或归属于各种产品即成本的可追踪性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类。
能直接计入或归属于各种产品成本的费用称为直接成本;反之,不能直接计入,而必需先归集,而后按必然标准分配计入各种产品成本的费用称为间接成本。
这种分类方法对于正确计算产品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成本按可盘存性分类成本的可盘存性是指必然期间内发生的成本是否计入产品成本,并作为资产结转下期。
成本按可盘存性可以分为期间成本和产品成本两类。
那些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持续期的长短成比例、其效益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不能结转到下期而应直接计入发生当期损益的成本称为期间成本;而那些同产品的生产有着直接联系的成本则称为产品成本。
该部分成本视产品是否销售,别离列入损益表或资产负债表,表现为当期损益或成为结转到下期的期末存货的组成部分。
六、成本按经营决策的不同要求分类成本核算是为了给经营决策提供决策相关指标,因此涉及到一些独特的成本概念,这里一并做一简要介绍。
1.不同成本。
广义的不同成本是指不同方案之间的预计成本的差额;狭义的不同成本是指由于生产能力利用程度不同而形成的成本不同。
《成本管理会计学》教案
![《成本管理会计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154ff7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80.png)
《成本管理会计学》教案第一章:成本管理会计学概述1.1 成本管理会计的定义解释成本管理会计的概念和作用强调成本管理会计在企业决策中的重要性1.2 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介绍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如成本效益原则、系统原则、信息原则等讲解成本管理会计的主要方法,如成本计算方法、成本控制方法等1.3 成本管理会计的职能和任务阐述成本管理会计的职能,如成本计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等列举成本管理会计的任务,如制定成本计划、监控成本执行、改进成本管理等第二章:成本分类和成本计算2.1 成本分类介绍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概念及区分讲解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特点和区别2.2 成本计算方法详细介绍标准成本法、实际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和步骤分析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2.3 成本核算和成本报告解释成本核算的概念和重要性讲解成本核算的方法和程序介绍成本报告的形式和内容第三章: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3.1 成本控制阐述成本控制的目标和原则讲解成本控制的常用方法和工具,如预算控制、标准成本控制等3.2 成本分析介绍成本分析的概念和目的讲解成本分析的方法和程序列举成本分析的主要内容,如成本结构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等3.3 成本改进和成本降低解释成本改进的概念和意义讲解成本改进的方法和步骤强调成本改进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第四章:产品成本计算和成本控制4.1 产品成本计算讲解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介绍产品成本计算的实例和应用4.2 产品成本控制阐述产品成本控制的目标和原则讲解产品成本控制的方法和工具,如标准成本控制、实际成本控制等4.3 产品成本分析和成本改进介绍产品成本分析的概念和目的讲解产品成本分析的方法和程序列举产品成本分析的主要内容,如成本结构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等强调产品成本改进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第五章:作业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计算5.1 作业成本管理解释作业成本管理的概念和意义讲解作业成本管理的原则和方法5.2 作业成本计算讲解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介绍作业成本计算的实例和应用5.3 作业成本分析和作业成本控制介绍作业成本分析的概念和目的讲解作业成本分析的方法和程序列举作业成本控制的方法和工具,如作业预算控制、作业标准成本控制等第六章:预算编制和预算控制6.1 预算编制解释预算编制的概念和目的讲解预算编制的方法和程序,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成本预算等6.2 预算控制阐述预算控制的概念和重要性讲解预算控制的方法和工具,如差异分析、预算调整等6.3 预算分析和预算改进介绍预算分析的概念和目的讲解预算分析的方法和程序列举预算改进的主要内容,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第七章:成本效益分析和成本效益管理7.1 成本效益分析解释成本效益分析的概念和意义讲解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和程序7.2 成本效益管理阐述成本效益管理的目标和原则讲解成本效益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如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优化等7.3 成本效益改进和成本效益提高介绍成本效益改进的概念和意义讲解成本效益改进的方法和步骤强调成本效益改进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第八章:成本管理会计在决策中的应用8.1 投资决策解释成本管理会计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讲解成本管理会计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如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8.2 定价决策阐述成本管理会计在定价决策中的作用讲解成本管理会计在定价决策中的应用,如成本加成法、目标利润法等8.3 产品组合决策介绍成本管理会计在产品组合决策中的作用讲解成本管理会计在产品组合决策中的应用,如产品生命周期分析、产品盈利能力分析等第九章:成本管理会计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9.1 绩效评价指标解释绩效评价的概念和重要性讲解绩效评价的主要指标,如成本利润率、资产回报率等9.2 绩效评价方法阐述绩效评价的方法和工具,如比率分析、比较分析等9.3 绩效改进和绩效提高介绍绩效改进的概念和意义讲解绩效改进的方法和步骤强调绩效改进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第十章:成本管理会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10.1 成本管理会计的现状分析当前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10.2 成本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成本管理会计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机遇强调成本管理会计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成本管理会计的定义和作用需要重点关注成本管理会计的定义,理解其在企业决策中的重要性。
成本管理会计学第二章
![成本管理会计学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cd547f3c87c24028915fc3dd.png)
二、关于辅助生产制造费用的归集
辅助生产制造费用的归集通常有两 种情况:
一、通过“制造费用”进行归集
即:在各步骤费用分配中按制造费 用单独进行归集,待归集完全后,再以 制造费用项目转入辅助生产产品或劳务 成本;
二、不通过“制造费用”进行归集
如果企业的辅助生产车间规模较小, 发生的制造费用也较少,又不对外提供 商品产品或劳务,也可以不单独归集辅 助生产辅助费用。
1800
9000 4000
7000 3000
51060 16840
(二)辅助生产(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
辅助生产的产品品种 劳务种类
按辅助
生产的成本 项目或费用 项目分别专 栏或专行进 行登记。
如提供产品也可设计为成本计算单的格式,其格 式与基本生产成本计算单相同。
(三)制造费用明细账
制造 费用 明细 账
一、算管结合,算为管用
(1)对于不合理、不合法、不利于提高经济 效益的超支、浪费或损失要严格加以制止。
(2)要对已经发生并应计入企业生产经营管 理费用的耗费 进行归集。
二、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
(一)正确划分应收入成本、费用与不应 计入成本、费用的界限
应计入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
只有用于产品身产和销售,用于组织和 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以及用于筹集生产经营资 金的各种费用,即收益性支出。
应注意的是,
1、各分配对象负担的数额之和必须与 间接费用总额相等。
2、在费用分配率不能除尽时,前面各 分配对象应负担的数额仍按上述算式求得, 最后一个分配对象应负担的数额,采用间接 费用总额减去其他分配对象已分摊的数额的 方法确定。
实际工作中,费用分配通常根据 费用分配表来进行,具体内容将在下 一章中予以说明。
成本管理会计学第2章
![成本管理会计学第2章](https://img.taocdn.com/s3/m/01c981e66137ee06eff918e2.png)
与会计的成本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经济学的成本包括“正常利润”。
“生产出某种产品或劳务所费成本是什么? 假如经济分析的目的在于考察稀缺的生产资源有 效率地各种途径的分配使用,那么,生产X产品所 费成本,就是为了生产出该产品而放弃(或牺牲) 了另一种最佳替代物Y产品的生产。简言之,生产 出X产品所费成本即是它的的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1]
在上述的定义中,已经阐述费用(狭减少,例如,由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资 产毁损,从性质来看,并不是费用(狭义成本),而是 损失(Losses)。正确的区分费用与损失,有利于会计 报告使用者获得更有用的会计信息。
管理成本
广义的成本概念就要比狭义的成本概念宽泛的多,20世纪20年 代现代会计的分支管理会计出现以来,成本的范畴得到急速扩展, 产品成本、项目成本、责任成本、质量成本、资本成本、机会成本、 沉没成本、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等概念层出不穷,人们已感到很难 给成本一个明确的定义,成本概念是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中发展最 快的概念之一。
本中心管理者提供过程控制信息;为产品和经营管理者提供一个产
品成本估计数据。
50
典型的是,仅用一种成本系统,来实现这三种
完全不同的目标。由于财务会计的思想已占主导地位。
所以只有第一个目标完成的较好。用于定期财务和税
收报表的成本分配时常接受来自外部审计者和税务部
门的明确意见。
51
然而,仅满足外部财务报告需要的成本系统,不
在上述的定义中,已经阐述费用(狭义成本)是企 业为了获得营业收入而发生的耗费。凡是不产生营业收 入的资产耗费或减少,例如,由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资 产毁损,从性质来看,并不是费用(狭义成本),而是 损失(Losses)。正确的区分费用与损失,有利于会计 报告使用者获得更有用的会计信息。
《成本管理会计学》教案
![《成本管理会计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200fbd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71.png)
《成本管理会计学》教案第一章:成本管理会计学概述1.1 成本管理会计的定义1.2 成本管理会计的作用和重要性1.3 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4 成本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1.5 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第二章:成本分类与成本计算2.1 成本分类及其作用2.2 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2.3 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2.4 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的计算2.5 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差异分析第三章:成本控制与成本分析3.1 成本控制的概念和意义3.2 标准成本控制与差异分析3.3 目标成本控制与成本压缩3.4 成本分析的方法和步骤3.5 成本效益分析与决策第四章:成本预算与成本规划4.1 成本预算的概念和作用4.2 销售预算、生产预算和直接材料预算的编制4.3 直接人工预算和制造费用预算的编制4.4 成本控制预算和利润预算的编制4.5 成本规划的步骤和方法第五章:成本管理与决策5.1 成本管理的概念和原则5.2 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关系5.3 成本优势与差异化战略5.4 目标成本管理与价值分析5.5 产品组合决策与成本效益分析第六章: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的应用6.1 制造业成本管理的特点6.2 生产过程成本控制6.3 作业成本管理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6.4 供应链成本分析与控制6.5 智能制造与成本管理会计第七章:成本会计在服务业中的应用7.1 服务业成本管理的特点7.2 服务成本计算方法7.3 顾客成本与顾客价值分析7.4 服务组合与成本效益分析7.5 服务创新与成本管理会计第八章:成本会计在零售业中的应用8.1 零售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性8.2 零售业成本分类与成本计算8.3 库存管理与存货成本控制8.4 销售促销与成本分析8.5 零售连锁企业成本管理会计系统第九章:成本会计在金融业中的应用9.1 金融业成本管理的特点9.2 金融产品成本计算9.3 风险管理与成本控制9.4 金融市场分析与成本效益9.5 金融科技与成本管理会计第十章:成本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与维护10.1 成本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10.2 成本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10.3 成本数据收集与处理10.4 成本会计信息系统的高级应用10.5 成本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与更新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成本管理会计的定义和作用补充和说明:成本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提供成本信息,帮助企业进行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决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师《成本管理会计》第二章成本会计流程课堂笔记◆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制造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最复杂和最有代表性,其产品成本的形成和计算难度最大。
本章在介绍成本基本理念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制造业产品成本的构成和分类,成本核算的要和基本原则,通过本章学习,应该掌握成本、费用等有关基本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了解制造业成本核算的循环过程,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知识点整理一、成本会计的发展历程1、早期成本会计(1880——1920)2、近代成本会计(1921——1945)20世纪初,美国开始推行泰罗制的科学管理制度,美国会计学家提出标准成本制度,成本会计开始注重事先制定成本标准,注重成本控制和分析,形成了管理成本会计的雏形。
预算控制开始被引入成本会计体系,弹性预算是20世纪20年代成本会计的最大发现。
成本会计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和深入,成本会计形成了完全独立的学科。
3、现代成本会计(1945——)成本会计重点转移到预测、决策和规划成本,形成着重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加强事前成本控制,实行最优化控制。
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目标管理理论,成本会计开始引入目标成本的计算,实施责任成本核算,将成本目标分解为各级责任单位的责任成本。
实行变动成本法,1936年由美国会计师哈里斯提出。
20世纪末,质量成本概念基本形成,开始推行质量成本核算。
4、当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给成本会计带来的冲击;作业成本法(ABC)和作业成本管理(ABM)的产生;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给成本会计带来的影响:适时制(JIT )全面质量管理(TQM )战略管理基准管理和持续改进限制理论(TQC )成本企划(TC)二、成本的经济含义马克思的成本价格理论是其劳动价值理论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成本价格与利润”一章中,比较集中地阐述了成本价格理论。
在理论和实务界,形成了“c+v”、“c”、“c+v+mˊ”(mˊ指应计入成本的m部分)1、劳动耗费论——成本实质上是一种耗费,而一切耗费归根到底都是劳动耗费,即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耗费。
2、资本耗费论——资金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条件,商品生产的过程是资金垫支过程和资金耗费过程的统一,这种资金垫支和耗费应以c+v为度。
3、价值构成论——成本是一个价值范畴,它是商品价值的构成部分,自己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所组成。
4、转移价值论——是对c观点的一种表述,并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成本仅包括所消耗的用货币表现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c,不包括劳动者的工资。
5、“大”成本理论——即“c+v+mˊ”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成本的经济实质从理论上讲是c+v,但实际应用中却往往包括m的部分,如利息、保险费、租金等。
三、成本的构成和分类1、成本和费用生产费用直接与产品的制造有关,因此可以按照所生产的产品直接对象化为相关产品的生产成本,从具体产品的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
但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不能对象化为产品成本,因此按期间计量。
产品成本的一般含义:产品成本属于成本,但是成本并不等于产品成本。
会计学中成本的涵义:特定的会计主体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发生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代价(广义的成本)。
成本的三个特征:成本必须是会计主体所发生的;成本的方法必须有一定的目的;成本必须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
期间成本也称为期间费用,又称为非产品成本或非制造成本,是与产品生产活动没有直接联系的成本。
期间成本不计入产品成本,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期间成本不随产品实体流动,而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持续期间的长短而增减变化。
期间成本包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
2、产品成本的基本分类原材料也称直接材料燃料及动力较少时,可直接并入直接材料核算生产工人工资和福利费也称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直接用于产品生产,但不便于直接计入产品成本,因而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费用。
3、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的其他分类按与生产工艺的关系分为直接生产费用与间接生产费用,按照其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分为直接计入费用和间接计入费用不得列入产品成本的项目:为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发生的资本性支出;对外投资的支出和分配给投资者的股利或利润;被没收的财物、支付的各种罚金以及对外赞助、捐赠支出;在公积金、公益金中开支的支出。
四、成本核算的要求和原则(一)成本核算的要求1、算管结合,算为管用2、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划分正常支出和非正常支出的界限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划分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的界限划分各种成本计算对象的费用的界限划分完工产品和在产品费用的界限3、做好各项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建立和健全有关成本核算的原始记录和凭证制定必要的消耗定额,加强定额管理建立材料物资的计量、验收、领发、盘存等制度制定内部结算价格和内部结算制度4、正确确定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结转方法5、选择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二)成本核算的意义通过产品成本核算,计算出产品实际成本,可以作为生产耗费的补偿尺度,也是确定企业盈利的依据。
通过产品成本核算,反映和监督各项消耗定额及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可以控制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耗费;反映和监督在产品占用资金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可与产品的计划成本、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等指标进行对比。
(三)成本核算的原则1、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2、权责发生制原则3、受益因果原则4、实际成本原则5、一致性原则6、重要性原则五、成本会计的循环流程(一)设置有关的成本核算账户如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
其应用方法与其他会计课程相同。
(二)审核和分配各项费用费用分配通常借助于编制费用分配表来进行,比如,根据材料领发凭证编制材料费用分配表,根据汇总工资单编制工资费用分配表,根据动力费用支付凭证和各个使用部门的动力消耗记录编制动力费用分配表等。
(三)归集和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归集在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及其明细账户的各种费用,按一定标准和覆盖范围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在受益产品和单位之间进行分配,计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账户。
(四)归集和分配制造费用归集在制造费用账户及各个明细账户的生产费用,应该在月末按照一定的标准编制“制造费用分配表”,在制造费用归集范围内的各个成本核算对象之间进行分配,并根据分配结果将制造费用总额转入受益的“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账户和相关的明细账户。
(五)计算确定并结转完工产品成本在制造费用的分配工作结束时,“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账户及其各个明细账户的借方已经归集了为生产产品所发生,或按照现行规定应该从成本中列支的各项费用。
其中包括本月发生的费用,也包括月初在产品成本在以前月份发生的生产费用。
如果某类产品生产已经全部结束,应转为产成品,其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应全部转出。
既有完工产品又有未完工产品的,应按一定的方法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可采用的是定额成本法,完工比例法,约当产量法等。
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产品定额是否准确,每个月的未完工产品变动情况来确定。
整个成本核算的流程如下:1、根据原始凭证及其他有关资料编制材料、工资、动力、待摊、预提费用等分配表;2、根据原始凭证和有关费用分配表登记有关明细账;3、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4、根据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登记有关明细账;5、编制制造费用分配表;6、根据制造费用分配表登记有关明细账;7、将完工产品成本转入产成品明细账;8、将已销售产品成本转入产品销售成本明细账。
六、成本会计中内部报表的编报(一)内部报表的产生成本和管理会计在确认、计量、搜集、分析、编制和传输财务信息的基础上,为企业管理当局在企业内部进行计划、评价和控制等方面提供信息,以保证企业资源能得到合理地使用和经营。
主要内容包括:1、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是计量产品成本,提供成本信息,企业管理当局据以编制成本计划,控制成本的信息系统。
它所提供的内部信息包括产品成本表、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制造费用明细表、期间费用明细表、主要成本消耗指标和技术经济指标表,以及成本计划预计完成情况表等。
2、决策会计。
决策会计是对实现决策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按照一定的方法,从中选出最优方案的信息系统。
它所提供的内部信息包括各种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报表、各种短期经营决策报表等。
3、全面预算。
全面预算是对企业经济活动和全面计划的数量说明,通过全面预算可以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提出总的目标和任务,以保证决策所定的经营目标能顺利实现。
它所提供的内部信息包括各种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等内容。
4、责任会计。
责任会计是在企业内部建立若干责任中心,并对各责任中心负责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考核的信息系统。
它通过建立责任中心,编制责任预算,进行业绩评价等方法,将全面预算的内容以责任中心的方式分解为各个责任预算,作为各责任中心的日常生产活动的准绳,然后通过责任预算与实际执行情况的比较,及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差异分析。
它所提供的内部信息包括各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和责任报告。
(二)有关内部报表及其编报1、内部报表的特点(1)面向未来。
内部报表提供的信息是企业预测、决策、控制、计划、评价和考核的依据。
(2)信息反映的对象不统一。
内部信息反映对象可以是整个企业,也可以是相关的车间、部门、小组,甚至是有关的责任人,其反映的内容可以是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也可以是某一具体的方面或环节。
内部报表的编制一般没有统一的要求,不必象外部报表那样必须反映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3)形式灵活多样。
内部信息的服务领域涉及了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的方方面面,且除了需要提供以货币形式反映的信息外,还需要提供以非货币形式反映的信息,因此内部信息不可能象外部信息那样,依据“公认会计原则”进行业务处理和按照严格的会计程序,以统一的货币形式,较严密而稳定的基本格式提供完整的财务报表信息。
随着管理技术和决策模型朝着定量化的方向发展,内部信息的采集和编制使用了较多的现代数学方法和管理决策的方法,使得内部报表从内容到形式均以围绕管理和控制的需要而表现得灵活多样。
(4)强制性的要求少。
2、产品成本表及其编制(1)产品成本表产品成本表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全部产品的总成本和各种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及总成本的报表。
基本报表部分反映各种可比产品和不可比产品本月及本年累计的实际产量、实际单位成本和实际总成本;补充资料部分只填列本年累计实际数。
一般包括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按现行价格计算的商品产值;产值成本率等。
(2)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各种主要产品单位成本构成情况的报表。
利用该表,可以按照成本项目分析和考核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可以按照成本项目将本月实际和本年累计实际平均单位成本,与上年实际平均和历史先进水平进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