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派常用药对赏析

合集下载

火神派主药---附子

火神派主药---附子

火神派主药---附子退阴还阳起死回生杨琳编著目录一,前言二,附子主要化学成份、制法、毒性三,附子用量,用法四,附子用于救脱回阳(低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休克)五,附子用于散寒止痛六,附子治风痹七,附子治癌症八,附子用于暖肝息风,治老年性震颤九,附子治阴虚阳浮,虚火上炎口疮,咽喉肿痛十,附子治盗汗,自汗十一,附子治尿频十二,附子治肾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水肿十三,附子治红斑狼疮与结节性红斑十四,附子治骨髓炎十五,附子治发热,戴阳症十六,乌头在扭伤,创伤中应用十七,附子补虚十八,附子治老年病,延年益寿十九,附子简易方一、前言附子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块根上的子根。

四川陕西栽培的乌头称天雄。

附子为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中药之一。

明医学家张景岳对附子有极精辟而详尽的论述:“…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除呕哕、藿乱、反胃、噎膈、心腹绞痛、胀满、泻利、肢体拘挛、寒邪、湿气、胃寒、虫、寒痰、寒疝、风湿麻痹、阴疸、痈毒、久漏冷疮、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症。

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

善助参芪建功,尤赞术地建效。

无论表症里症,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散失之阳,引补血药入血份,以药养不足之真阴。

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

引温暖药达下焦,以驱除在里之冷湿。

附子仍阴症要药,中寒夹阴,身虽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而脉沉细者尤须用之。

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因此把附子称为药中四维,治乱(人体功能紊乱)良将是名符其实的。

不独张景岳有此评论, 医圣张仲景《伤寒论》130方,用附子达21方。

近代名医赵锡武非常推崇《阴证略例》,认为王氏治疗阴证的特点是善用附子,重视温补脾肾。

我每提倡用真武汤不要怕附子用量大,取其鼓动心阳,抑阴邪上乘。

清同治年间,邛崃郑钦安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观其治病,恒以阴阳为纲,阴证则无论吐血、便血、尿血、喉蛾、失眠、牙痛、口臭、便秘,概投以附子、干姜之类效如桴鼓。

【火神派名老中医医案】祝味菊经典医案赏析带下

【火神派名老中医医案】祝味菊经典医案赏析带下

【⽕神派名⽼中医医案】祝味菊经典医案赏析带下带下盛⼩姐,症状表现:带下,脉息濡细。

证属阳虚中寒,脾湿下陷,治当与温中理脾,⽅⽤附⼦理中汤化裁。

药⽤:黄厚附9g,漂苍术6g,⽣⽩术9g,炮姜炭6g,⼤腹⽪9g,带⽪苓15g,⼤黄炭12g,胡芦巴6g,⽩鸡冠炭9g,桑寄⽣12g。

⼆诊:带下瘥,腹泻,脉细迟。

再与温中理脾,仍⽤桂附理中汤化裁。

药⽤:黄厚附12g,川桂枝4.5g,炮姜6g,⽣⽩术15g,西砂仁6g,⽣⾕芽12g,⼤黄炭6g,带⽪苓15g,破故纸12g,益智仁9g。

【评析】带下属于湿邪为盛,湿为阴邪,⾮阳不化。

治宜扶阳抑阴,⽅⽤附⼦理中汤化裁为正治之法。

但⽅中⼈参,祝味菊多舍⽽不⽤。

这是因为,祝味菊认为:“正⽓虚者,宁⽤附⼦⽽不⽤⼈参,以附⼦⾛⽽⼈参守也。

”除湿之品,必⽤利湿化浊之品,⽽湿浊去有两奈道路:⼀是从⼩便,⼆是从⼤便。

⽅中所加药物⽆⾮是增强⼆便之利湿浊之品。

阳虚以脾肾为中⼼,⽽益肾收敛之品具有双重作⽤,加⽤可提⾼临床疗效。

图书信息图书名称:祝附⼦--祝味菊(⽕神派著名医家系列丛书)图书作者:傅⽂录编著出版公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7⽉图书推荐祝味菊(1884——1951)先⽣,20世纪初(民国时期)上海著名医家,“学贯中西。

擅⽤附⼦”(《海派中医》语),⼈送雅号“祝附⼦”,为沪上⽕神派领军⼈物。

傅⽂录编著的《祝附⼦(祝味菊)/⽕神派著名医家系列丛书》从⽣平轶事、学术思想、后世传承、医案评析等⽅⾯,对祝味菊的学术思想进⾏了详尽、客观、公正的分析、归纳与论述,对于学习、研究祝味菊学术思想,传承祝⽒学派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与现实意义。

祝⽒《伤寒质难》⼀书为⽕神派临床研习的读本。

版权申明以上⽂章来源搜集于⽹络,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

请勿⽤作商务⽤途。

关于本公众号1、感谢关注本公众号,本公众号纯属个⼈兴趣。

纯属公益类型中医学习交流公众号。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五)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五)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五)(十四)于凯成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5~20g,常用以下配伍:——配桂枝、白术、大腹皮、葶苈子,治心衰水肿。

——配麻黄、桂枝、细辛、淫羊藿,治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配人参,治休克。

于氏认为,本品有毒,内服须经炮制,且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十五)马连珍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10~20g,常用以下配伍:——配人参,即参附汤,治充血性心力衰竭。

——配桂枝,治阳虚血瘀型胸痹。

——配白术,治心脾阳虚证。

——配黄芪,治心衰,有补气固表之力。

——配桑白皮、葶苈子,治心衰喘咳。

——配大黄,治心衰,可降气通大肠。

——配水蛭,治心脏病,可逐瘀止痛。

马氏认为,附子之功在于温五脏之阳,其性辛热燥烈。

一般用10g,先煎,根据病情可用至18~20g。

(十六)王乐善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3~10g,常用以下配伍:——配干姜、炙甘草,治四肢厥逆。

——配人参、白术、炮姜,治中寒呕痢腹痛。

——配甘草、白术、桂枝,治风湿痹证,关节疼痛。

(十七)石景亮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5~30g,常用以下配伍:——配大枣、沉香、炙甘草、太子参、麦冬、枸杞子,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配茯苓、刘寄奴、白术、白芍、淫羊藿、生姜、仙茅、陈皮、生黄芪、地龙、益母草、玉米须,治脾肾阳虚型肾病综合征。

——配红参、干姜、大枣,治阳虚大汗、休克虚脱。

石氏认为,附子用量30g以上者,需先煎2小时,以减轻其毒性。

(十八)朱良春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3~6~30g,常用以下配伍:——配人参、麦冬,治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

——配党参、炮姜、白术,治脾阳虚之久泻。

——配桂枝、细辛,治风寒湿痹。

——配桃仁、红花、败酱草,治慢性肾炎。

——配黄芪、金刚骨,治慢性肾炎。

朱氏认为,大剂量使用附子,煎时宜加生姜三五片,或再加蜂蜜一匙,以防中毒,也可将附子先煎半小时。

《经方纵横》中医火神派医案欣赏(阳虚寒湿)

《经方纵横》中医火神派医案欣赏(阳虚寒湿)

《经方纵横》中医火神派医案欣赏(阳虚寒湿)阳虚寒湿——理中汤加味/枳实栀子豉汤/姜桂苓半汤胡某,男,51岁。

因感寒发热,不思饮食,经服发汗药后,热仍不退。

某中医断为暑热,用栀子、滑石、黄芩、黄连之类,服后寒热似疟,改用西药治疟之针剂,又觉四肢酸软无力,手中厥冷,眼神发呆,彻夜不眠。

改服中药附子、干姜、参氏等益气回阳之剂,服后变为神昏、谵语、发痉;又改投麦冬、黄连、黄芪、厚朴、瓜蒌壳、枳壳、石菖蒲等药,症现呕逆不止,头目眩晕、心神忧伤,手足厥冷至肘膝。

已4日末大便,病已半月,症势垂危。

来诊时除上症外,且见面容惨白,双目无神,舌心黑而干燥,切其脉沉而细微。

此乃寒湿不化,元气不收所致。

然从其呕逆不止,神气困顿观之,唯恐元气虚脱而莫救。

急用下方:公丁香4g,肉挂6g,柿蒂5g,苏条参15g,白术9g,干姜12g,法半夏9g,茯苓15g,砂仁6g,甘草6g。

此方乃理中汤加味而成。

因病已半月,药石乱投,致中阳大虚,呕逆不止,此为胃气欲绝之候。

先后天本属一气,胃气欲绝,肾气亦将败越。

理中汤以中焦虚寒立法:姜、术温运中宫之阳,条参、甘草甘缓益脾。

如此组合,有刚柔相济之妙;加丁香、肉桂以温中降逆;柿蒂苦温下气;半夏辛温化痰。

四药合用,更显降逆之功。

茯苓健脾利湿,砂仁扶气调中。

诸药与理中汤相配,既祛痰不耗气,又降逆而不滞气。

服药后至晚8时,呕逆减轻,突然腹痛便急,解下黑色粪便甚多,至夜半呕逆全止。

次日来诊,肢倦身软,胸闷,脉转滑大,舌腻而干。

此胃浊不化,前方加附子60g以助命火。

此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者也,合理中汤则先后天之阳均得兼扶.而胃浊自降矣。

服后胸闷全消,神形转佳,但觉心烦不安,腮肿及牙龈隐痛。

处以枳实栀子豉汤加苏条参:炒枳实6g,焦栀子9g,淡豆豉9g,苏条参15g。

枳实栀子汤为仲景宽中下气、交心肾、除虚烦之方,加苏条参以顾护元气。

服后心烦大减,但腮肿未全消,牙略痛,用自拟方姜桂苓半汤化裁:干姜12g,桂枝12g,茯苓15g,胆炒半夏9g。

【火神派名老中医医案】祝味菊经典医案赏析伤食外感

【火神派名老中医医案】祝味菊经典医案赏析伤食外感

【火神派名老中医医案】祝味菊经典医案赏析伤食外感
罗先生,症状表现:身热头痛,中满腹痛,脉息濡迟。

证属食物动中,风邪干表。

治当温化,方用藿香正气散化裁。

药用:藿苏梗各9g,大腹皮9g,炒茅术12g,制川朴3g,生姜9g,带皮苓15g,川桂枝4.5g,白杏仁9g,仙半夏15g。

二诊:中满腹痛俱瘥,苔腻,脉缓。

表解风痧透发,再与温化,方用桂附二陈汤化裁。

药用:
川桂枝4.5g,乌附块9g,陈皮4.5g,生姜9g,仙半夏15g,带皮苓18g,炒茅术12g.制川朴4.5g,白杏仁9g,藿梗6g。

三诊:中满腹痛俱瘥,脉细迟。

营卫和,阳虚眠少,治当与温潜,方用附子理中汤化裁。

药用:
乌附块15g,炒白术12g,炮姜6g,抱茯神15g,生龙齿24g,酸枣仁15g,陈皮4.5g,仙半夏12g,生谷芽15g,生姜15g。

【评析】伤食受凉外感,临床上常见之病症,藿香正气散乃为正治之法。

祝味菊虽采用其法但却活用其方,这是他的处方用药难以理解之一点。

开表之后,温中化痰理气,以进一步调整中焦;后期阳虚显着,扶阳之桂附理中汤加潜阳之品,但多不用人参,这是为了防止人参纯补壅中滞中之弊端。

而且,从始至终未用一点阴药,多用温热阳药扶正之品,这与其以人为本、匡扶人体阳气的本体疗法学术思想密切相关。

图书信息
图书名称:祝附子--祝味菊(火神派着名医家系列丛书)
图书作者:傅文录编着。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下七)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下七)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下七)25.顽固性咳嗽案姚某某,女,65岁,退休教师。

2007年5月1日就诊。

患者有顽固性咳嗽病史10年余,每次外感引发之后,长期咳嗽不愈可持续半年几个月的时间,曾到北京、省级、市级等医院就治,中西药物用尽也很难起效,有时只能暂缓一时,无法根治及预防复发,深为苦恼。

现症见:近阶段由于外感引起,再次出现咳嗽,一般是先出现喉痒,继之出现痉挛性咳嗽,气憋胸闷,鼻涕及眼泪具出,弯腰收背,痛苦异常,阵发性加剧或发作,一日数次不等,每次发作时间长短不一,夜间咽干,思饮而不多饮水,舌干则不能说话发音,白天畏寒肢冷,小便频多,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浮硬重按无力,尺部尤大甚。

证属肾不纳气,治宜温肾纳气,方用四逆汤加味,药用:附子50g(先煎2小时),炮姜50g,炙甘草10g,红参10g,山萸肉30g,生龙牡各30g,紫石英30g,灵磁石30g,石菖蒲20g,桔梗10g。

用法:3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5月3日):服药之后,阵发痉挛性咳嗽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且症状减轻,但仍然间歇发作,夜晚口渴消失,舌不出现干燥,小便正常。

病重药轻,宜加大剂量:附子60g(先煎2小时),山萸肉60g,红参30g,干姜50g,炮姜50g,良姜50g,灵磁石30g,紫石英30g,石菖蒲20g,砂仁30g。

6剂,水煎服,每天1剂。

三诊(5月9日):服药之后,病好七八成之多,偶而发作1次,也很轻微,大喜过望,效不更方,再服上方6剂。

四诊(5月15日):服上药之后,咳嗽病愈,只有偶尔1声轻微,自动可缓解。

今天微微恶寒,流清水鼻涕,诊脉浮而无力。

又有外感风寒,内有阳虚,治宜温阳解表,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药用:麻黄10g,附子60g(先煎2小时),细辛10g,干姜30g,炮姜30g,良姜30g,炙甘草10g,红参10g,半夏20g,桔梗10g。

5剂,水煎服,每天1剂。

复诊:服上方之后,外感解除,仍然恢复服用5月3日处方,并且要求附子加量至75g,每天1剂,越吃感觉精神越好,体力增强,咳嗽未再发作过,此张处方一至吃了约近2个月才停用。

火神派常用药对赏析解析

火神派常用药对赏析解析
附子—半夏
★现代实验研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研究发现:与附子单煎液相比,双酯型生 物碱在附子加清半夏、姜半夏、生半夏共 煎液中含量增高,而附子加法半夏(炮制 过程中加入甘草水,甘草对附子有解毒作 用!)共煎液中的双脂型生物碱含量降低。
附子—半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孙世晓等
2011年研究发现生附子生半夏配伍后,明
附子—半夏
★临床适应症:
临床以脾阳虚弱、寒湿内盛为主要病机, 出现胃气不和而恶心呕逆,或肺气不降而 咳喘难平,或寒湿痹阻筋骨关节而疼痛等 症都可随证加减配伍应用。
附子—半夏
三、桂枝—白术 ★用量:桂枝15~30g,白术
15g
★药对功效:通阳化气,温中 祛湿
★解 析
桂枝—白术
体现了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的组方思路。 桂枝辛甘温,入肺、膀胱经,温经通脉, 通阳化气,外散寒邪,
附子—半夏
▲中国中医研究院陈馥馨研究员对《普济方》明朝 皇帝朱棣中的61739方和《全国中成药处方集》中 的5685方进行的统计表明,两书中附子—半夏伍 用的成方有163方,乌头—半夏的有124方,与 十八反中其他药物配伍相比,附子—半夏配伍应 用的方剂数量最多!
▲吴 氏用治阳虚阴盛,痰湿阴邪上犯肺
焦柏—砂仁—炙甘草
★解 析
黄柏伏火、降火,黄宫绣:“黄柏,专入 肾,兼入膀胱。性禀至阴,味苦性寒,行 隆冬肃杀之令,故独入少阴泻火,入膀胱 泻热。大泻肾火及除膀胱湿邪。”泻火即 能坚阴,泻火即能平复炎症!如《外台》 治口舌生疮,用黄柏含之良。”
焦柏—砂仁—炙甘草
★解 析
然而,黄柏性偏寒凉,时珍曰:“若中气 不足,而邪火炽盛者,久服则有寒中之变。 苦寒而滑泄。” 黄宫绣亦谓:“阴寒之性 能损人气、减人食,命门真元之火,一见 而消亡,脾胃运行之职,一见而沮丧。元 气既虚,又用苦寒遏绝生机,莫此为甚。”

火神派擅用附子的四大特点

火神派擅用附子的四大特点

火神派擅用附子的四大特点归纳火神派擅用附子的经验,可以概括为广用、重用、早用、专用等几个特点,下面分别述之。

(1)广用:火神派治疗阴证几乎方方不离附子,认为:“凡一切阳虚诸证,如少气、懒言,身重、恶寒,声低、息短,舌润、舌黑,二便清利,不思水饮,心悸,神昏、不语,五心潮热,喜饮热汤,便血、吐血,闭目妄语,口臭难禁,二便不禁,遗尿遗屎,手足厥逆,自汗,心慌不寐,危候于般难以枚举,非姜附何以能胜其任,而转危为安也乎?”(《伤寒恒论·问答》)仲景应用附子,以“凡一切阳虚诸证”均“脉微细,但欲寐”为指征,病至少阴方用。

郑氏则提出可应用,不必等到病至少阴才用。

显然,郑氏扩大了附子的使用范围。

纵观火神派广用附子,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直接以附子为主药,最常见的就是四逆辈。

郑钦安在论述四逆汤的功能时说道:凡世之一切阳虚阴盛为病者皆可服也。

''(《医理真传·卷二》)“此方功用颇多。

得其要者,一方可治数百种病。

因病加减,其功用更为无穷。

予每用此方救好多人,人咸目予为姜附先生”(《医法圆通·卷四》)。

显然,郑氏扩展了四逆汤的治疗范围。

其二,在应证方剂中另加附子。

这是因为“下阳为上中二阳之根,无下阳即是无上中二阳也”(《医理真传·卷二》)。

凡见阳虚,均可加用附子。

例如治阳虚怔忡心悸,方用桂枝龙骨牡蛎汤,“再重加附子”。

“加附子者,取其助真火以壮君火也”(《医理真传·卷四》)。

又如治头面畏寒者,“法宜建中汤加附子”。

鼻渊、鼻浊而流清涕者,缘由阳衰不能统摄津液,治以封髓丹加安桂、吴茱萸,甚者,加姜、附二三钱,屡屡获效”(《医法圆通·卷一》)。

(2)重用:郑钦安认为,“阴盛极者,阳必亡,回阳不可不急,故四逆汤之分两,亦不得不重”(《医理真传·卷三》)。

其书中随处都有“峻补坎阳”、“大补元阳”、“大剂四逆汤”之语。

例如,他治疗阴证口臭,“予曾治过数人,虽见口臭,而却纯阴毕露,即以大剂白通、四逆、回阳等方治之”。

火神派的优缺点正视火神派的缺陷

火神派的优缺点正视火神派的缺陷

火神派的优缺点正视火神派的缺陷欲谈火神论,必先明确何为火神派。

擅用附子并不是火神派特有的特征,而火神派擅用的是大剂量附子而非附子的各个剂量层面。

笔者总结郑钦安、卢崇汉、吴佩衡、唐步祺等公认的火神派医家的学术思想、用药经验,发现其共同规律:1、重阳,2、辨识阴证,3、擅用大剂量附桂姜,4、附子配伍独特,不与补药同用,寒凉药更所不取。

必符合此四条者方能称为火神派,否则易将擅用附子者都归于其类。

火神派自清代郑钦安始,经卢铸之、卢永定、卢崇汉,重阳思想一脉相承而渐趋极致。

以当代代表人物卢崇汉先生为例,其学术思想可归纳为:重阳;阳主阴从;“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病在阴者,扶阳抑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逐条分析之。

重阴重阳之争纯属无谓由于温补派、祝味菊、火神派之间的重阳观并无本质区别,本着“治学,对古人宜严,对今人宜宽”的原则,重点以张景岳、祝味菊为例来阐明观点。

关于重阴重阳的争论,自明代丹溪与景岳的滋阴、温补之争,到近代祝味菊、陈苏生的反复辨难,从未停止也从来没有过定论,并有渐至玄学的危险。

实际上,阴阳之争,犹如气血之辨,不过临床所见有异、体会不同而已。

祝味菊是近代重阳的代表医家,倡导阳气的重要性,并基于这种认识,用附子等为主治疗肠伤寒取得了显著疗效(详见《伤寒医难》)。

其间亦有失手,祝先生虽作了分析却未能提出改进之道。

差不多同时期,湖南聂云台、江西萧俊逸反其道而行之,均以大黄为主治肠伤寒,同样取得了满意疗效。

类似的还有冉雪峰用《千金方》中生地黄汁大黄方(生地汁冲服大黄粉),说明温阳法并不是治肠伤寒唯一有效方法。

再如陈苏生是祝味菊最主要的学术继承者,师徒之间就阳气阴精孰重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而陈苏生最终还是未接受祝氏的重阳思想,在其晚年时指出:“重阴重阳只是一种宗派观念;始终是一场糊涂官司;擅用温补者自然强调阳重,擅用滋阴者自然强调阴重”(《陈苏生医集篡要》)。

在火神派的推广者张存悌总结的发扬火神派的理由中,最主要的是由现代疾病的基本态势决定的,而未把重阳思想列入。

火神派经典扶阳验方方剂与常用扶阳中药

火神派经典扶阳验方方剂与常用扶阳中药

火神派经典扶阳验方方剂与常用扶阳中药文章目录•一、火神派经典扶阳验方方剂(20方)•二、火神派常用扶阳中药(25味)火神派经典扶阳验方方剂(20方)1.潜阳方组成:砂仁30克(姜汁炒),附子24克,龟甲6克,甘草15克。

功效:纳气归肾。

主治:阳气不足,虚阳上浮诸证。

2.姜附茯半汤组成:生姜60克取汁,附子30克,茯苓24克,半夏21克。

功效:回阳降逆,行水化痰。

主治:阳虚兼见痰湿诸证。

3.补坎益离丹组成:附子24克,桂心24克,蛤粉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5片。

功效:补坎益离。

主治:心肾阳虚诸证。

4.姜桂汤组成:生姜45克,桂枝30克。

功效:扶上焦之阳。

主治:鼻流清涕不止,喷嚏不休等证。

5.封髓丹组成:黄柏30克,砂仁21克,甘草6克。

功效:降心火,益肾水。

主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痛,咳嗽,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遗精诸证。

6.四逆汤组成:附子9克,干姜9克,炙甘草12克。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痛,四肢厥冷,恶寒倦卧,吐利腹痛,下利清谷,神疲欲寐,口不渴,脉沉微细。

7.白通汤组成:葱白4根,干姜10克,附子15克。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少阳戴阳证,阴盛于下,虚阳上浮,手足厥冷,面色赤下利,脉微。

8.附子理中汤组成:附子10克,人参5克,干姜10克,炙甘草12克,白术10克。

功效: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心腹冷痛,口吐泻利,畏寒,肢冷等证。

9.大建中汤组成:花椒9克,生姜15克,人参6 g,饴糖30克。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呕吐,不能饮食等证。

10.金匮肾气丸组成:干地黄15克,山茱萸15克,山药15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丹皮12克,桂枝10克,附子10克。

功效:温补肾阳。

主治:肾阳不足,腰酸脚软,小腹拘急,小便清长,舌质淡而胖,脉虚弱。

11.麻黄汤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甘草3克。

功效:辛温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一、左手脉的脉药对应(一)火神派

一、左手脉的脉药对应(一)火神派

一、左手脉的脉药对应(一)火神派(一)左寸脉1.膻中:紧脉,表示有外寒,选桂枝、菖蒲。

滞脉,表示有外寒湿滞,选择菖蒲、桂枝、刺五加皮等。

2.心:紧脉,表示有外寒,选刺五甲皮、桂枝,有寒痛加薤白、乌头。

滞脉,如为血滞,选元胡、丹参、桃仁、红花、川芎等。

如为气滞,选薤白、檀香、元胡、降香等。

如为痰滞,选菖蒲、法夏、瓜蒌等。

弱脉,表示气血弱,选附子、黄芪、当归首、人参、圆肉等。

(二)左关脉肝胆:逆脉,表示肝郁气逆,选择青皮、木香、佛手等。

滞脉,表示气血郁滞,选炒小茴香、郁金、元胡、川芎等。

如有湿滞,选木香、泽泻。

如有肝区痛,选吴茱萸、元胡等。

如有痛经,选吴茱萸、香附等。

紧脉,有寒象寒痛的,选青皮、公丁香、吴茱萸。

痉挛痛,选白芍。

浮弦脉,表示有风邪,外风选防风、天麻,内风选龙骨、牡蛎、勾藤、天麻。

沉滞脉,表示肝寒郁滞,选小茴香、公丁香、吴茱萸等。

凡有弦滞脉象都可加当归,可清润肝木。

(三)左尺脉1.膀胱:紧脉,表示有外寒,用桂枝、生楂、细辛等。

弱脉,表示膀胱经气气化不利,易于感冒,背寒,小便不利,选附子、桂枝。

2.肾:紧脉,表示有内寒,女为宫寒,男为无精,选用附子、桂枝、细辛等。

沉弱短小脉,乏力乏神,选用四逆法加菟丝子、巴戟天、葫芦巴等。

浮劲脉,用四逆白通汤。

唯一它是独立用的。

二、右手脉的脉药对应(一)右寸脉:膈间、肺紧脉,选用桂枝、石菖蒲、茯苓、苍术等。

滞脉,选用法夏、石菖蒲、紫菀、砂仁(外邪重时暂不用)。

劲脉,选用厚朴、木蝴蝶化燥气,治咽痒,有燥咳加紫菀、浙贝母等。

(二)右关脉1.胃:紧脉,主寒主痛,选用小茴香、良姜或元胡、灵脂等。

胃酸多,选用海螵蛸、瓦楞子等。

劲脉,选用厚朴、半夏等。

滞脉,湿滞选苍术、藿香、厚朴、茯苓等。

气滞选佛手、枳壳、香附等。

血滞选灵脂、元胡、丹参等。

2.脾:紧脉,如有外寒用桂枝法,去外邪后,将太阳气转到中土,再把肺家药去掉,加淫羊藿(引太阳入太阴脾土)、砂仁、附子。

如有内寒选桂枝、干姜、官桂、制附片等。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下三)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下三)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下三)9.特发性浮肿案贾某某,女,34岁,农民。

2006年9月19日就诊。

患者面肢浮肿10余年,经多方面检查未发现病因,又经过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明显。

现症见:面肢浮肿,腹胀纳差,畏寒肢冷,浮肿冬天或天冷时加剧,夏天稍轻,舌淡苔水滑,脉沉细无力。

证属脾阳虚弱,水失运化,治宜健脾温阳,利水消肿,方用实脾散加味,药用:茯苓30g,木瓜10g,炙甘草10g,木香10g,大腹皮15g,草果10g,干姜30g,制附片30g(先煎2小时),厚朴10g,泽兰30g,泽泻30g,泽漆10g,白术10g。

用法:3剂,水煎服,每天1剂。

复诊:服药3剂,浮肿消失大半,胃纳增加,前所未有的自感良好,再进6剂,浮肿尽消,精神振奋,胃纳大增,要求继续巩固治疗,10剂,隔日1剂。

【按语】张景岳称“水为至阴”(《景岳全书》),郑钦安说:“阳衰一分,则阴盛一分……,阳气流通,则阴邪无滞”。

表明水肿乃为阴盛阳衰所致,而脾胃居中,运化水湿,若化水湿,必加强中焦脾胃功能;而病人中焦纳差腹胀显著,很显然是中焦脾胃不足,但主要是肾阳亏损所致。

故而病情反复久病难愈。

今治在中焦,方用实脾散(饮),助脾温运,肾阳振奋,水湿得化,浮肿尽消,故而临床效果显著。

10.更年期抑郁证案刘某某,女,55岁,退休职工。

2006年10月22日就诊。

患者烦躁、失眠、精神不振、情绪不稳数年余,曾时好时坏,被确诊为更年期精神抑郁症,长期服用安定类药物而病情也不能稳定,近来又有加剧的趋势。

现症见:白天烦躁不安,阵发性烘热汗出,畏寒肢冷,情绪不稳,喜怒无常,夜晚失眠,舌淡苔白水滑,脉沉细无力。

证属肾阳亏损,虚阳上越。

治宜温阳潜阳,方用潜阳丹加味,药用:制附片60g(先煎2小时),砂仁15g,龟板10g,炙甘草10g,黄柏10g,紫石英30g,灵磁石30g,山楂20g。

用法:3剂,水煎服,每天1剂。

复诊:服药后,病人自觉良好,情绪稳定,夜晚可安卧,胃纳少差,原药有效,再进5剂。

中医火神派案例赏析——张存悌

中医火神派案例赏析——张存悌

火神派案例赏析一、“火神派”述略 ---张存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名医辈出,各显身手。

1929年秋,上海一巨贾,因患伤寒遍请中西医高手诊治,病势日增,某名医断为“误投辛燥,法在不救”。

名医祝味菊力排众议,全力承揽,“具结”担保,果断采用附、桂、麻、姜之剂,不数日而愈。

当时沪上医界为之轰动,不仅赞其医术,更佩服其“具结”担保之勇气。

陆渊雷谓“君(祝味菊)心思敏锐,又自幼专力治医,造诣非予所及。

”徐相任称他为“国医中不羁才是也”。

名医章次公也大为叹服,自谓:“此后一逢先生则奉手承教,俯首无辞。

”考陆、章诸公皆为沪上医硕,自视颇高,能说出如此肺腑之语,足见对祝味菊钦佩之情。

祝味菊(1884—1951),以善用附子著称,人誉“祝附子”,是近代中医史上一个著名流派——“火神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借其轶事开头,谈谈火神派。

所谓火神派,是因为该派风格独特,以善用附子、干姜等热药著称,屡起大证、重证,惊世骇俗,在全国独树一帜,而且代有传人,发扬光大,历百余年而不衰,至今犹有余韵。

中医史上有金元四大家,有经方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等等,千百年来,它们各树一帜,各呈异彩,汇聚而成中医学的丰富源流。

鲜为人知的是,在清代末年,四川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医学流派——火神派。

以笔者看来,其理论之精妙,用药特色之鲜明,影响之大都不下于上面各家医派,堪称中医宝库里的明珠,实有发掘之必要。

各位同仁若有兴趣或有相关资料,万望不吝赐教。

医史证明,凡能创造一家学派者,必有领军人物和几个代表人物,还要有一定的理论著述与相当的临床实践(医案)。

这几条缺一不可,否则难以形成气候,更无以造成影响。

按此标准衡量,火神派可谓条条具备。

其领军人物是郑寿全。

郑寿全(1804—190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誉满全川,《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

以善用附子,单刀直入,拨乱反正著称,“人咸目予为姜附先生”,实医林一代雄杰。

火神派案例赏析之二

火神派案例赏析之二

次日复诊,连服2剂,遍身汗出,夜能安寐,晨起己热退身凉,头身疼痛己愈。红肿灼痛已减其半,脉己不紧,沉细和缓,舌质青色己退而转淡红,苔薄白,根部尚腻。证已见效,余邪未尽,气血未充,继以扶阳温化之法,方用茯苓桂枝汤加味:
茯苓15克桂枝15克川芎9克通草6克细辛3克炙香附9克苡仁15克附片45克生姜15克。连服2剂,红肿完全消散,乳汁已通,以黄芪建中汤善后。(《吴佩衡医案》))
连服3剂,少腹和睾丸坠胀疼痛减轻,小便色转清,尿频也好转,阳气渐复,复方附子、干姜减至60g;再加茯苓、炒白术以建脾除湿,继服30剂。头晕、失眠、恶寒、乏力,少腹及睾丸坠胀,均进一步减轻,生殖器凉麻感亦较前轻。舌质稍现红润,黄白厚腻之苔已减。继续温补肾阳,兼顾其阴,再佐以温中健脾为治,以四逆并理中加味主之:川附片60g(久煎)干姜60g炙甘草60g党参30g上肉桂10g(研末冲服)冬虫夏草15g宁枸杞3g菟丝子30g云苓20g服药十余剂,诸证继续好转。又服十余剂,前列腺炎基本痊愈。同时,多年来之低血压、头昏、失眠等证,亦均消失;饮食骤增,精神大振。1977年12月初,病愈而恢复工作。(《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慢性前列腺炎案——张××,男,57岁。慢性前列腺炎反复发作3年。开始仅尿频,睾丸不适。服中药清热利尿剂数付,即告缓解。其后屡犯屡重,不仅尿急,尿频,尿路灼痛,并常感生殖器冰冷麻木。曾用中西医各种方法治疗,服清热解毒利湿等中药150多剂,自觉症状有增无减,并发展至阳萎,全身瘫软,步履艰难,被迫全休,1977年8月20日来诊:恶寒蜷卧,肢体萎软,神靡,头晕,失寐,食欲大减。睾丸坠胀及腹,常感凉麻疼痛,小便浑浊频数,阳萎。面色萎黄暗黑,舌质淡白,全舌白苔密布,根部苔淡黄厚腻,脉沉微细。此为少阴阳衰,阴寒内盛,法宜补阳温肾,散寒止痛,以四逆汤加上肉桂主之:川附片120g(久煎)干姜120g炙甘草60g上肉桂15g(研末冲服)。

火神派名家用药规律分析

火神派名家用药规律分析

火神派名家用药规律分析火神派是由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创立的一个重要医学流派,以注重阳气,擅长使用附子而著称,具有十分鲜明的学术特色。

对我国近代中医学有着深远影响。

“火神派”的开山之祖长期以来,四川医生以善用附子、干姜著称。

近人如重庆补小南、成都祝味菊、云南吴佩衡、华阳刘民叔几位先生都有“附子”的外号,卢铸之先生更有“火神”之称,而追溯其渊源,郑钦安先生实乃这一流派的开山之祖。

郑钦安,名寿全,钦安其字也。

四川邛崃人。

生卒年不详,查其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二书刊印的时间分别是在清同治8年和13年,即公元1869年和1874年,又据《医法圆通》书中提及“余业斯道三十余年”,可以推论出他是道光生人,其著书的年纪,大约50多至60岁左右。

据《邛崃县志》,郑钦安出成都名医刘沅刘止唐门下,刘生平事迹不详,看来这又是一位“识用精微过其师”的了。

为什么要称“火神派”?是因为这一派不仅善用附子、干姜起大证、重证,惊世骇俗,在全国独树一帜,而且还不断地发扬光大(如祝味菊用附子治高热心衰,吴佩衡用附子治麻疹险证),历百余年而不衰。

火神派的学术思想以郑钦安为代表的火神派学术思想最主要的是:推重阳气,善用扶阳方法治病,擅用大剂附子干姜等辛热药物,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对阴证的辨识全面而深刻,这些观点十分突出甚或超越前人。

火神派的宗师和传人火神派的开山鼻祖是郑钦安。

郑钦安(1824~1911年),名寿全,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人誉“郑火神”、“姜附先生”,誉满川蜀,成为当时独树一帜的火神派领军人物。

郑钦安晚年设帐授徒,自然桃李众多,传人不在少数。

入室弟子有卢铸之(1876~1963年)先生,光绪十六年从师于郑钦安,“三载亲炙,有闻必录”,继承郑氏学术思想,时人尊为“卢火神”。

儿子卢永定、孙子卢崇汉亦以擅用大剂附子著称,为当代火神派代表人物,可谓一门三代,薪火相传。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 (2011-12-19 16:30:37)转载▼标签:杂谈首先是火神派之体。

1)学中医,要从本质上去理解,抛开一切固有的执念,透过层层现象去把握本质,逐渐建立一个自己的理论体系,并把这个理论体系逐渐的完善,逐渐逼近黄帝内外经,神农本草等四大的理论体系。

任何病症,任何病理,任何医理,任何药理都要把握其中核心本质,具体而抽象,要溯源而上,寻其源头一探究竟,由外而内,抽丝剥见,条分缕析,由表至里,由外而内,内到经络,而后脏腑,而后阴阳;在应用之时顺流而下,由内而外,由阴阳而脏腑,由脏腑而经络,由经络而皮毛肌肤,由抽象而具体。

这个和学任何高深的东西一样。

2)纯阴为鬼,纯阳为仙,阴阳各半而为人,阴阳平和谓之常。

正常人,阴阳平和,升降有序,经络畅通,一气运行无碍,自然无病。

阴阳失和,升降无序,经络不通是以致病。

诊断时,要回归本质,诊断出诊断出哪里过阴,哪里过阳,哪里阴阳虽和但俱虚;哪里升出了问题,哪里降出了问题;哪里经络不通了,哪里经络气血过虚了……………………3)治病时,从经络入手,导引行气(导引),移精易气(祝由),针灸。

祛经络之邪气,除经络之陈疴,使经络渐渐畅通,经络畅通,一气运行无碍,之后自然渐渐正气足,一方面气足自然慢慢的脏腑就强大了,另一方面,邪气去,正气足,自然神明现,之后自然神清气爽,三毒消灭。

4)或从药物入手,同时作用经络和脏腑,调整阴阳,梳理经络。

然药物皆借胃气鼓荡而各寻其经,格归其脏,胃为分金之炉,胃气绝而人必死。

故用药,首先要壮胃气,护胃气。

5)以上,后学小子以为是学医用药的根。

人之存活于世,一切活动都需要一股生生不已的少阳之气来驱动;而此少阳之气,实则由肾中真火催化而生。

打个生火做饭的比方。

拿火种点燃木柴,之后木柴着火,之后用此火做饭。

木柴燃烧的火,正如那驱动人活动生存的少阳之气,木柴则是精微,或饮**微,或先天真水,而点燃木柴的火,这一切的源头则是那肾中一点元阳真火。

火神派案例赏析之三

火神派案例赏析之三

按:肾结石治疗,一般不离海金砂、金钱草之类利水通淋之品,平心而论,效果平平。吴氏未用此类套方套药,专从阴寒湿盛着眼,投以大剂附、姜,竞使结石排出,不治石,而治人,确实才高识妙。
瘿病(甲状腺左叶囊肿)--宋××,女,36岁。成都市某厂工人。体质素弱,常患感冒。1977年5月,发现颈部左侧有一包块,约2×3厘米,触之稍硬,随吞咽活动,无痛感。自觉心累,无其他明显症状。曾注射、口服消炎药,后服中药,均不效。经××医学院附院诊断为“甲状腺左叶囊肿“,建议手术治疗,未允。同年7月初求诊:左侧颈部出现包块已两月。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入夜难寐,手足清冷,恶寒,头昏。舌暗淡,苔淡黄而腻。此为瘿病,其证在少阴,兼太阳之表,法宜扶正驱邪,温经解表,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主之:麻黄10克制附片60克(久煎)辽细辛6克桂枝10克干姜30克甘草30克。上方服三剂后,包块开始变软,心累乏力略有好转。药证相符,重剂方能速效。上方姜、附、草三味加倍,再服三剂。包块明显变小,舌质稍转淡红,苔黄腻减。又以初诊方续进十剂,包块逐渐消失。(《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服药11剂后,经尿道相继排出结石4粒。x线复查,原来大如蚕豆者己不复见,此乃温化之功也。继以扶阳温化主之:附片100克干姜50克狗脊10克苡仁30克桂枝30克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兑入)北细辛6克甘草6克。前后服药数十剂,腰痛己不发作,于1959年1月恢复工作。x线复查,结石仅剩一粒。再以上方加减,最后一粒结石亦随尿排出,彻底治愈。(《吴佩衡医案》)
鼻衄--秦x,男,64岁。素多痰湿,咳嗽多年。昨因咳嗽气急上气,忽然鼻血不止,注射止血针剂未止。1933年7月11日延吴氏急诊:面色惨淡,鼻衄不止,冷汗淋漓,沉迷无神,气息低弱呈奄奄一息状。舌淡夹青而少血色,脉芤虚欲散,二、三至而一止。辨为气虚不能摄血,阳虚不能守阴,复因咳嗽挣破血络而衄。病势颇危,有阳气外脱之势,急宜扶阳收纳,若能血汗均止,尚有生机,以参附汤加味急救:附片30克高丽参10克炮黑姜6克甘草3克大枣2枚(烧黑存性)。服一剂则效,衄减,神气转佳,再剂血汗均己得止。原方加口芪24克,附片增为60克,连服2剂,唇舌色已红润,脉来和缓有神,继续调理而愈。(《吴佩衡医案》)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上六)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上六)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上六)六、附子的中毒与救治(一)中毒原因“水能浮舟,亦能覆舟”(《金匮要略》)。

火神派医家推崇附子的效用,而附子的效用也在他们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发挥,甚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状态,并因此而造福病家、铸就擅用附子的医名。

但是因附子有大毒,用不好会中毒,甚至死亡。

因此,也多有“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而不敢用的医生。

明代的张志聪《本草崇原》中即记载了这样的医者,并记述了他们的劝告:“附子不可服,服之必发狂,而九窍流血;服之必发火,而痈毒顿生;服之必烂五脏,今年服之,明年毒发”。

这种看法,证明他们可能观察到因服附子不当而中毒者,而古往今来,发现附子服用不当而出现医疗事故者,也时有报道。

但仔细分析之,我们也不难发现,中药治病,在于以药物之偏性,来纠正人体的病证之偏。

如果医者在应用附子之时辨证有误,既使辨证无误而当温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掌握好用的方法,就有可能发生中毒的反应。

显然,在这些某个环节中,减毒去毒的方法没有充分地掌握,这才是导致附子中毒发生的关键。

1.中毒分析总结各种中毒情况的发生,大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应用附子没有经过医生的安排,自己看书抄方,按书本办事,一些书上没有注明详细的服用方法。

(2)一些非正规大夫,我们所谓的“江湖游医”,才学识浅,为人看病,胡乱下药,由此而导致中毒。

(3)临床辨证功夫不过关,对三阴证的辨识不准确,治三阳病误用附子,而导致中毒。

(4)医生安排病人用药,比如先煎、舌尝无麻味等,而煎药者并非病人本人,由于误用而导致中毒。

(5)一些附子,在炮制等环节,没有严格把关,导致先煎也出现中毒。

(6)一些过敏或是高敏性体质的人,既是小剂量应用附子,也可能出现中毒现象。

因此,我们应用附子的每位医者,如果提高防范意识,了解附子的来源、炮制、配伍、剂量、煎煮、服法等各个环节,既胆大又心细,小心谨慎,防止附子的中毒意外反应完全是可能的。

鉴于此,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猛浪从事,而是以积极科学求实的态度,才能发挥好附子“百药之长”的最佳功效,而避免出现意外的伤害。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下八)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下八)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下八)29.奔豚病案安某某,男,52岁,农民。

2007年6月3日就诊。

患者夜间有一股子气体从右下肢内侧,沿着右侧腹股沟向腹胸上冲,病人每次都是在睡梦中迅速憋醒,突然心慌恐惧,烦躁难忍异常,大汗淋漓,坐起之后,长出气后才慢慢地平静下来,有时1夜之间可反复发作多次,甚至有的时候都不敢入睡。

曾在全国各地求治,均未明确什么诊断,中西药物治疗没有效果。

现症见:上述症状发作频繁,极度恐慌,难以入眠,害怕睡觉,身体较清瘦,畏寒肢冷,气短懒言,舌体胖大,脉沉细无力。

证属阴盛阳衰,龙火上浮,奔豚上冲,治宜温阳降逆,方用温氏奔豚汤加味,药用:附子30g(先煎2小时),肉桂10g,红参10g,沉香10g(后下),山药30g,茯苓10g,泽泻10g,牛膝10g,炙甘草10g,紫石英30g,灵磁石30g,石菖蒲20g,甘松10g,吴茱萸10g。

用法:3剂,水煎服,每天1剂。

复诊(6月6日):病人服药之后,当天夜晚可安静入眠,未在发作气上冲胸,只是在下肢内侧有轻烦热感,也不十分明显,且没有了恐惧感。

病人自感服之后病减八成之多,要求再服上方,再进3剂,以巩固治疗,防止反复。

【按语】奔豚一病,现代病因未明,因检查无明显异常,故而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该例患者的症状表现,与《金匮要略》奔豚病描述相一致,且经辨证病人乃为一派阳气虚衰表现。

夜晚属阴,阴盛阳衰,阳不抱阴,阴气上潮,格阳于外,龙火上奔,而表现出一系列的上冲之症状。

方选李可老中医推荐的温氏奔豚汤,该方是一首纯阳益火,救困扶危的妙方;功能温养先天命门之火,救元阳之衰亡,固元气之厥脱;补火生土,化湿醒脾,补土制水,纳气平喘,安养冲脉;引火归原,制伏奔豚上冲。

由于辨证确切,选方对路,故临床疗效显著。

30.心动过缓并长期腹泻案罗某某,男,52岁,商人。

2007年6月2日就诊。

患者自小就有心动过缓病史,已病有50年,心率40次/分钟,而且还有家族史,伴顽固性腹泻病史已有几十年,每天大便次数3~5次,曾求治各地数十年未能取效;伴有高血压病,血压160/110mmHg,曾长期服用降压药物也不十分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枝—白术
★(吴氏)临床应用
●阳虚湿阻,水津失布之口渴; ●水湿阻遏胸中阳气之气短(《金匮要略》 “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 主之”), ●湿盛而胸闷,腹胀,头晕目眩者。 (《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 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苓桂术甘汤主之”)

桂枝—白术
附子—肉桂
李某某,男,10岁,云南曲靖人,慢性肾 小球肾炎(续) 经治半年后患者精神状态明显振作,复诊 时亦能跟吴师谈笑、并在诊室内四处打探, 其母也述近来能与邻居小孩嬉戏,在校参 加体育运动后亦不感困乏,尿检稳定,未 见水肿。

首诊
治疗3月后
★临床应用

2、吴氏用治阳虚阴盛,虚火上炎所致的口 苦,口舌生疮,白睛红赤等症,常用附子 配伍肉桂。

附子—半夏
比如米饭是最平和,最安全的食物了,当饥饿时 食用米饭,米饭有充饥、强健体魄之力;而对已 经饱餐者来说,再过多地食用米饭则可能导致食 积诸症,我们是否会因米饭可致食积病症而废弃 大米不用呢?当然不会! 药对配伍亦然!只有严格掌握其临床适应症,规 范用量与用法,才能趋利避害!

附子—半夏
中药配伍应用及药对学概论
叶 冰 博士 执业中医师
甲午马·九月
火神派
——云南名医吴荣祖主任医师
(教授)临床常用药对赏析
一、附子—肉桂
★解析 药对功效:回阳益阳,引火归元,纳阳 (气)归肾。 附子,辛甘,大热纯阳,归心、肾、脾 经,功专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 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 经,无所不至。
附子—肉桂
二、附子—半夏
★十八反药对!(乌头反半夏、贝母、瓜蒌、白 蔹、白及) ▲国家药典将其列为禁忌,源于《神农本草经》 十八反之乌头反半夏,但附子条下却并没有记载 附子反半夏! ▲从清代开始,有本草记载半夏反附子, 如 清· 张璐《本经逢源》、黄宫绣《本草求真》、 《本草从新》等,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 参西录》亦称“附子乌头天雄皆反半夏”。
附子—肉桂
问:附子既能温养心、肾、脾多经多脏之 阳气,临床需要其发挥对某经某脏之温阳 作用时,如何调控它的温阳作用发挥的方 向? 答:通过配伍可以调控附子对某经某脏的 温阳之力,即通过药对的配伍应用,能选 择性地应用其温阳作用,如:


●配伍干姜20~60g:急救脾肾阳气,
用治脾阳虚衰、运化失司的腹胀、腹 痛、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病症,如 附子理中汤;及肾阳虚衰的昼日烦躁 不得眠,夜而安静,如干姜附子汤; ●配伍麻黄10g:温肺开腠理,逐在 表之风寒,如麻辛附子汤,用治阳虚 之体复感外寒,表里俱寒者。
封藏失司?

肾主封藏,《素问· 六节脏象论》:“肾者 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精,又称 精气,是构成人体、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若肾气 健壮,肾精则能秘藏其所,不至无故丢失; 若肾气衰败,肾精即可肆意亡失!蛋白质、 红细胞即可视作人体之精气,当肾阳虚衰, 失其封藏之职时,即可出现尿血、蛋白尿。

附子—半夏
★现代实验研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研究发现:与附子单煎液相比,双酯型生 物碱在附子加清半夏、姜半夏、生半夏共 煎液中含量增高,而附子加法半夏(炮制 过程中加入甘草水,甘草对附子有解毒作 用!)共煎液中的双脂型生物碱含量降低。
附子—半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孙世晓等

2011年研究发现生附子生半夏配伍后,明 显影响健康成年昆明小鼠自主活动及 行为变化,影响小鼠心、肝、肾质量及指 数,使小鼠死亡数量增加。
附子—肉桂
例:吴某某,女,66岁,安宁,舌痛
多年,胃灼热,失眠,前医多以阴虚 论治不验,手冰凉,语言坚涩难出, 言必短气而喘,伤心欲哭状,胸闷, 善太息,常汗出,眼涩欲闭,舌嫩、 绛红,密布细小裂纹,津液满口,口 角生溃疡,脉沉弦。辨证:阳虚肝郁 湿盛,虚火上浮。治法:回阳除湿疏 肝、纳气归肾。处方:
附子—半夏

▲附子,其性浮而不沉,半夏,辛温,体
滑性燥,长于燥湿而祛阴邪,利水道分消 水湿。

二药配伍尤宜于阳虚阴盛证。半夏功善沉 降,和胃降逆,降阳和阴,配伍附子,使 补火而不炎上,能避免单独使用温阳药附 子而出现的口干舌燥、口舌生疮、头晕目 赤、面生痘疮等火热炎上症。
★英雄所见略同:
成都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傅元谋教授临 床也常用:制白附片5~10g,法夏10g, 桂枝10g,炮姜炭10g,细辛10g,五味 10g等药(即附子小青龙汤)治阳虚咳嗽 痰多者。 傅元谋又常以制附片20g,法夏15g等味治 阳虚湿盛伴失眠者,及湿郁化浊的痤疮 (制白附片,法夏各10g)。

附子—半夏
而临床上用附子—半夏正是针对阳虚湿盛的特定 病理状态,正如《内经》所说“有故无陨,亦无 陨也”!民间对于药物的毒副作用也有“有病则 病受,无病则人受”的俗谚。针对特定病理状态 的用药也正是中医的治疗特色,也就是我们常说 的辨证论治! 只有对证用药才能药到病除,否则即可能出现或 多或少的副作用。
附子—半夏
湖北省武汉大学李玲等
2009年研究认为,附子半夏(白附片、半夏)配 伍对健康大鼠心脏有明显的毒性反应,单用及 合用对肾脏和肝脏形态学有影响,生化指标方面 也有影响。 然而,2013年研究又发现,附子与半夏(白附片 与姜半夏)配伍,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大鼠产生保护作用,可能通过抗自由基和减少

桂枝—白术
★桂枝与肉桂
吴氏对肺肾阳虚,表里虚寒者,
常二药同用!
桂枝—白术
四、焦柏—砂仁—炙甘草
★用量:焦柏10g,砂仁10g,
炙甘草10g
析 药对功效:纳气归肾
★解
★解


纳气归肾是火神鼻祖郑钦安提出的一个针 对虚火上浮(又称元气不纳,所谓虚火即 相火,元阳也;虚火上浮即真阳外越、肾 气不纳,治之权当潜降、收纳肾气。)证 的治法,体现这一治法的配伍首推黄柏、 砂仁、炙甘草三药,郑氏谓之“封髓丹” 是也,
★用

制白附片100g(或颗粒剂8袋,
每袋相当于饮片15克!),官桂 或上肉桂15~20g,
附子—肉桂
吴佩衡肉桂用量3~20g,常用量 10g
●用于素禀不足,正虚阳弱患者,肉桂温 阳补火,用量6~10g; ●用于阳虚出血证,或脾肾阳虚、寒水泛 滥,肉桂温肾散寒,一般用15g; ●用于阴盛格阳,虚火上浮,肉桂扶阳收 纳,引火归元,用量一般为3~10g,重证 用量为10~20g。
★桂枝与肉桂

仲景时代桂枝与肉桂药材尚末分化,功效主治也 没有区分,二者既用于发表,又用于温肾补阳。
宋代以后,桂枝和肉桂的临床应用才随着药材的 演变而有了明确的区分。宋· 许叔微提出:“肉桂 厚实,治五脏之用者,取之重镇也;桂枝轻扬, 治伤寒用之者,取其发散也。” 临床若兼表证者,且取通阳之性则用桂枝;若无 表证,可取温阳散寒之肉桂,依据病情病势而酌 情取用二者。
仝小林教授

▲现代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教授临
床常以附子半夏同用,毒性并没有增加,疗效反 而提高,如:以附子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合理中 丸加减治疗难治性糖尿病胃瘫之呕吐,其中淡附 片30g,清半夏30g。又如:附子理中汤合小半 夏汤治疗晕车之呕吐,附片 15g,半夏 9g,党 参 12g,白术 9g,生姜 9g,茯苓 30g,干姜 6g,炙甘草 6g。

附子—肉桂
★方药联系

体现了大回阳饮的组方思路:即四逆汤加肉桂, 吴佩衡教授自创。传统的回阳饮(《景岳全书》) 是仲景四逆加人参汤,治阳亡阴脱证,用人参生 津滋液。吴氏大回阳饮用肉桂代人参,功专回阳 抑阴,用治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之方,凡证见精 神萎靡,倦怠乏力,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渴喜 热饮,舌淡或暗胖,苔白润,脉沉无力等一切阳 衰之象,均可大胆运用本方加减,有外感者加麻 黄和细辛,苔腻者加茯苓等。
★临床适应症:

临床以脾阳虚弱、寒湿内盛为主要病机, 出现胃气不和而恶心呕逆,或肺气不降而 咳喘难平,或寒湿痹阻筋骨关节而疼痛等 症都可随证加减配伍应用。
附子—半夏
三、桂枝—白术
★用量:桂枝15~30g,白术
15g
★药对功效:通阳化气,温中
祛湿
★解 析

桂枝—白术
体现了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的组方思路。 桂枝辛甘温,入肺、膀胱经,温经通脉, 通阳化气,外散寒邪, 白术助脾转输,使水津得以四布,又燥湿 祛饮。 二者配伍既走表又和里,擅于温化水湿、 痰饮,又助膀胱气化,利小便,通畅三焦 水液运行之道路。 主治病机:阳虚,寒湿闭阻。
细胞凋亡起作用。 提示:附子半夏配伍可用于特定病理状态(如心 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附子—半夏
现代药理学认为,“药物”与“毒物”是一对孪 生兄弟,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适量为”药”,过 量为”毒”,许多药物只有在病理状态下才能产 生作用,在生理条件下并不能显现效应,如阿司 匹林只有用于发热患者才能发挥解热作用,普萘 洛尔对血压正常者并不产生降压作用等。 李玲等的研究表明,附子—半夏对某些特定的病 理状态可能具有保护作用,而对正常机体可能具 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附子—半夏
▲ 临床上附子—半夏同用,由来已久! ▲最早见于《金匮要略 》附子粳米汤(由 附子,半夏,甘草,大枣,粳米组成, 《金匮要略·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谓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附子粳米汤主之。),乃仲景治疗寒邪内 阻、阴寒湿浊上犯出现以腹中雷鸣、疼痛, 胸胁逆满、呕吐之证而设。
附子—半夏
★用

制白附片100g(颗粒剂8~12袋,
每袋相当于饮片15克!),法夏 15g
附子—半夏
★解

药对功效:温阳燥湿,降逆除浊(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