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资料整理

合集下载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1、经部子目易类、尚书类、诗经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四书类、五经总义类、乐类、小学类。

2、简述十三经及成书经过①十三经内容:《诗经》《尚书》《周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论语》《孟子》《尔雅》《孝经》。

②成书过程:A、孔子厘定六经,而成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

B、西汉初年,由于《乐经》毁于秦火,只剩五经。

汉武帝为五经立学官,称“五经博士”。

C、东汉时,五经之外添加了《论语》和《孝经》,合称“七经”。

D、唐朝时分《礼》为“三礼”,《春秋》并列“三传”,遂成“九经”。

E、唐文宗时又增《尔雅》《孝经》《论语》为“十二经”。

F、五代末年,将《孟子》补入经目。

G、宋代刻“十三经”,十三经之名目方固定。

3、子部类目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共14类。

4、简述古代三大经学派秦火之后,老儒无书可据,只能凭借记忆口头传授。

学生们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下来,后形成定本。

后在拆除旧宅墙壁时相继发现了一些在秦代焚书时人们收藏起来的儒家典籍,这些典籍是用先秦古文字抄写的。

后人为了区别两者,就把隶书抄写的经书称为“今文经”,而把用先秦古文字抄写的经书称为“古文经”古文经和今文经本来只是抄本的不同,字句和篇章有一些差异,但因师承不同,经说各异,于是就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经学派别。

一般说来,今文经学注重阐发经书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注重训释经书的文字名物制度。

今文经出现较早,汉武帝时立为官学,设五经博士,由今文经学家充任,从而使今文经学得到广泛传播。

西汉末年,刘歆在中央总校群书,很重视古文经,建议为古文经立学官,遭到今文经学家的激烈反对,没有成功。

以后,古文经学仍在民间传播,,东汉时先后出现了贾逵、马融、许慎等几位古文经学大师,使古文经学的势力迅速发展。

精华资料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

精华资料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

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00时间:12月25号,上午10:00~11:30000地点:F_109000一.名词解释00001.春秋三传:《左传》、《公羊》、《穀梁》0000春秋三传:解释经的著作,在战国秦汉时都叫“传”。

春秋三传就是《春秋经》的三部传,即《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

西汉立博士的时候,只有《公羊》一家,后来《谷梁》、《左氏》相继出现,东汉时三传并行。

《春秋左氏传》就是《左传》,是西汉后期古文经学所尊崇的传,今文经学则推崇《春秋公羊传》,汉代最为盛行,六朝后,《左传》盛行,唐代以后三传都不被重视,宋人胡安国的传盛行,直到清儒刻意复古,三传才渐渐恢复。

00002.刘向: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

沛县人,为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之四世孙,。

元帝时石显弄权,被诬下狱,成帝时复进用,迁升至光禄大夫。

宣帝时习《谷梁春秋》,在学术上属今文派,但也重视古文,能诗善赋,通神仙方术,好言灾异。

成帝时,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任宏、尹咸、李柱国校书。

刘向不仅分校经传、诸子、诗赋三大类书,而且总撰各书叙录。

后来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

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继承其工作,集六艺群书,编着《七略》。

刘向父子在校勘学、目录学上皆有开创,能够广考众本,提要钩玄,洞明流变,促进了书籍的普及。

对后世影响很大0000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

“目录”一词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

《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爱著目录,略序洪烈。

”0000受汉成帝之命对图书进行系统整理,订正讹误,补脱删衍,剔其重复,整理成定本。

对那些同类文献尚未结集者,则辑为定型文献,如《楚辞》、《战国策》、《列女传》等都是利用现成文献编集而成。

000刘向每校订一种书,都写一篇“书录”,大约相当于今天书前的“目次”和“序”两部分内容。

000刘向校书有个班子。

刘向与其子刘歆在每一书后都撰有一篇书录,当时把这些书录单独辑成一部书,叫《别录》。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9.总集(P55):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10.《文选》(P55):是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收录了周代至六朝约800年间130为知名作家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700多篇,分为38类,大致为诗、赋、文三部分。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其重要意义在于编者有意识地将经、史、子、和“文”区别开来,是有意识的文学作品结集。
19.别集(P57):是相对于总集而言的,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20.丛书(P60):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集的书名,用同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汇抄”、“汇刻”、“全书”等。
13.《困学纪闻》(P24):宋代学问大家王应麟所作,是一部学术考证笔记,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天道、历数、地理、诸子、考史、评诗文和杂识。此书对后代尤其是清代的文献考据学影响很大,清代注明学者严若璩、全祖望、何焯、翁元圻等先后为此书做笺注。
14.《永乐大典》(P26):是明成祖永乐年间,解缙等人奉诏编纂的。全书体例是依照《洪武正韵》的韵母,“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将大量古书的有关资料整段、整篇,有的甚至是整部地抄入。共计22877卷,3.7亿字,只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保存了非常丰富的明以前已经散亡的文献,但目前全世界残存的《永乐大典》仅占原书的4%。
22.政书(P64):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比较有名的政书是“三通”。
23.干支(P65):中古国代用于纪日、纪年的。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顺序组合为六十对,六十对一个轮回,即俗称“六十花甲子”。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10、 辩章学术,考镜源流——是目录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批评方法,由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精研目录学以后给予的总评价,即从流动性、 过程性的宏观角度对纷繁复杂的学术思潮和流派的源流进行考 察,认识各学派的发展过程和价值。
11、 《别录》——是西汉刘向编撰的西汉政府图书馆藏书书目汇编, 他将各书的序录另写一份,集为一书,叫《别录》。
科。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 规律、文献整理方法以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它是治学的 基础、资料的源头,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 学等 (网络)。 2、 文献——最初“文”指典籍,“献”指掌握、熟悉典籍的贤人。 后来发生了变化,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今指记录有知 识的一切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 觉的。 3、 聚珍本——聚珍本是指清朝武英殿以聚珍铜活字排行刊印的《古 今图书集成》,清高宗以“活字”不雅,改称“聚珍版”,因 此,武英殿排印的多种书籍即被称为武英殿聚珍本。这部书字体 细劲,行格严肃,贮在武英殿。 4、 古小说——所谓古小说,是相对近古通俗小说(白话小说)而 言,或称文言小说、子部小说、笔记小说等。程毅中的《古小说 简目》收录以文学性较强的志怪、传记为主,并参照传统史志目 录“小说家”著录源流,兼收杂家、琐记之类的作品。 5、 四部丛刊——所谓“四部”即经、史、子、集四门传统分类法, 而丛刊及丛书。《四部丛刊》是上个世纪初,由著名学者、出版 家张济元先生汇集多种中国古籍经典纂辑而成,收书468种,分初 编、续编、三编,所用底本主要是商务印书馆的藏书楼涵芬楼所 藏古本、精本,也有借来的善本,供考订古籍,整理文献时参 考,真可谓功德无量。 6、 杀青——所谓杀青是中国古代制作用以书写的竹简的一种方法, 即在将竹简用以书写前,把竹片放在火上烘烤,使其出水,以防 虫蛀;然后把竹片上的青皮刮去,以便书写,这种方法叫做“汗 青”或“杀青”。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起源、流传、保存和利用的学科,是各个学科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研究中,文献的准确获取和精准利用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文献学的一些重要内容:
一、文献的定义
文献是指人类创造的或记录人类思想、知识、经验的一切载体。

它不仅包括书籍、期刊、报纸、手稿、印刷品等有形文献,还包括电子文献、网络文献等数字化形式的文献。

二、文献的分类
根据文献的性质和用途,文献可以分为学术文献和非学术文献两大类。

学术文献包括学术论文、专著、期刊、学位论文等,其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促进学术交流;非学术文献包括新闻、小说、杂志等,其目的是满足读者的娱乐和信息需求。

根据保存形式,文献可以分为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两大类。

纸质文献已经在大部分场合被数字化的电子文献取代,现在的重心已经转向了电子文献。

三、文献的获取
文献的获取是指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所需的文献信息。

常用的文献获取渠道包括图书馆、网络、数据库、个人收藏等。

在获取文献时需要注意所需文献的来源可靠性和有效性。

四、文献的利用
文献的利用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将文献信息有效地运用到研究中。

常用的文献利用方式包括阅读、筛选、整理、引用等。

在利用文献时需要注意遵守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引用时需要注明出处。

结语
文献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献学是了解和利用文献的重要学科。

深入了解文献学的基本内容对于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和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献学资料

文献学资料

文献学
文献学作为研究文献的学科,关注着各种形式的文献的产生、传播、保存和利
用等方面,它贯穿于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

通过深入研究文献,可以探索人类历史、思想、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与演变。

文献学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文献资源,推动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

文献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很多方面。

首先,文献学关注文献的形式和类型。


献的形式包括书籍、期刊、报纸、手稿、艺术作品等,而文献的类型则涵盖了文学文献、历史文献、科学文献、法律文献等,每种类型的文献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其次,文献学研究文献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文献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
括了作者的创作、编辑、出版等环节,而文献的传播则涉及到各种媒介和传播方式,如印刷、电子出版、传统媒体和社交网络等。

通过研究文献的产生和传播,可以了解文献的真实性、可信度和影响力。

此外,文献学还关注文献的保存和利用。

文献的保存是文献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它涉及到文献的保护、修复、数字化等方面,以确保文献能够长久保存下来。

而文献的利用则是文献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它涉及到文献信息的提取、分析、应用等方面,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文献资源进行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

综上所述,文献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学科领域,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具
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文献学的理论和实践,可以促进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动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一、引言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学科,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文献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揭示出文献的历史脉络、流变及其在社会、文化和学术领域的影响。

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文献学在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为文献学的复习提供一些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帮助读者对文献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文献学的概念与发展文献学,又称文献理论、文献科学,是对各类文献的分类、整理、鉴定、探索、研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文献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献保存和阅读技巧,而现代文献学的形成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文献学也进一步发展和演变。

三、文献的分类与特点文献按照内容和形式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书籍、期刊、报纸、学术论文等。

每一种文献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例如,书籍通常包含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知识,期刊则更为及时和专业。

此外,文献还可以根据学科领域、时间、地域、语言等不同维度进行分类,方便研究者进行检索和使用。

四、文献的鉴定与评估在进行文献研究的过程中,鉴定和评估文献的质量和可靠性非常重要。

研究者需要根据一系列的标准和方法,包括作者的学术背景与资质、出版的机构和平台的可信度、是否经过同行评审等,来判断文献的价值和权威性。

同时,研究者还需要考虑文献的时间性、来源的可查性等因素。

五、文献的检索与利用文献检索是研究者进行文献研究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各种数据库和检索工具进行。

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和需求,以关键词、作者、题名、日期等多种方式进行文献检索。

文献的利用包括文献的阅读、引用和整理,以及对文献的批判性分析和综述等内容。

六、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与技巧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包括文献的整理、考察、鉴定、分析、评价等一系列过程。

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文献研究。

例如,研究者可以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察和分析,揭示出文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各种工具书的特点一、书目:1、揭示和描述一批相关图书;2、描述每种图书的基本特征;3 、把一定范围的款目按一定的排检法加以组织,以供检索。

二、索引:1、侧重揭示文献的内部特征;2、著录内容标明出处;3、揭示范围广,信息含量大。

三、年鉴:1、连续出版;2、内容新颖;3、信息密集;4、材料准确。

四、文摘:1、客观性与准确性;2、浓缩性与完整性;3、引导性与检索性。

五、类书:1、内容上广采博收,包罗宏富;2、编排上主要以类相从;3、具有汇编性。

六、百科全书:1、汇编性与概括性;2、学术性与权威性;3、检索性与查考性。

七、手册:1、所收资料侧重基础知识,通常偏重已成为现实的、成功的具体专业知识;2、实用性强。

八、表谱:1、信息密集;2、眉目清晰;3、便于查检。

各种工具书的作用一、书目:古代:“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章学诚)现代:重视书目的信息价值和检索功能。

具体:1、提供文献基本信息,以供选择图书;2、提供研究成果,以利科学研究。

二、索引:1、提供学术源流和科研成果;2、从多种途径为学习和研究提供较广较深的信息;3、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

三、年鉴:1、提供国内外大事、时事动态及有关重要文件;2、提供各学科研究信息;3、提供各类具体事实、资料和详细数据;4、提供书刊论文线索。

四、文摘:1、通报最新科学文献;2、节省阅读时间;3、引导检索原文;4、能获得因语言障碍无法得到的科学文献。

五、辞书:1、帮助人们解决字词的读写、理解和运用问题;2、提供学习、科研必需的资料。

六、类书:1、提供各种原始的系统的资料;2、校勘古籍和辑录轶文。

七、政书:对了解、查考古代典章制度的演变的发展,研究政治、经济制度的兴衰,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八、百科全书:1、帮助系统求知(“没有围墙的大学”);2、提供各种资料。

九、手册:能简明扼要的为人们提供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各行业实用知识。

灵活多样、资料稳定、实践性强。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1、①“文献”概念: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2、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

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

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3、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起源)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文献学概要(大一下)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说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文献学的内涵别断丰富和扩大,如今所谓的文献,算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能够是文字的、图像的、也能够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进展、整理和利用。

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咨询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不、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要紧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办法、文献的鉴不、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进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不集、地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咨询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咨询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咨询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普通任务:文献整理最后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可以对别同版本举行鉴不,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个儿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古代文献考试资料整理

古代文献考试资料整理

名词解释:1.文献:包括图书典籍在内的一切文字资料。

用“文”来指叙事的经史,而用“献”来指论事的言论,实际上也属于古代所说的“文”的范围。

这是对于文献的一种狭义的理解。

广义的文献的概念: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2.文献学:是研究文献形成、演变、鉴辨、整理、利用和保存规律的科学(就学科分支、学科结构而言)。

或者说,是研究文献的物质形态、内容类别、整理利用、历史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就研究对象而言)。

3.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面的文字,商代处在奴隶社会的阶段,文化由少数贵族垄断,主要掌握在巫、史两类人手中。

巫沟通人神关系,记录神的启示,史记载贵族统治者的言行。

形成了最早的文献。

4.金石文献:以金属和石头为载体的文献。

制作繁杂笨重,不能大规模复制。

5.钟鼎文或金文:殷周时期青铜器为统治权力的象征,立国分器,朝享赐器,事大赂器,亡国迁器。

贵族将记载重要事件的文字铸于其上面以便保存,称为钟鼎文或金文。

6.石刻:最早由可靠的是东周时期秦国石鼓,取材简便,价格低廉。

经历耐磨,石刻碑志石刻书籍。

7.金石文献:书写在石片或玉片上的文字,赵明诚《金石录》8.简牍文献:简:竹简。

牍:木牍。

书写在竹简和木牍上的文献,汉代以前简牍是主要的文献载体。

9.缯帛文献:书写在丝织品上的文献。

缯帛:丝质品。

便于书写,但价格昂贵,且易腐朽,出土较少。

10.纸质(抄本)文献:主要是指书写在纸张上的文献,东汉蔡伦造纸。

考古发现:西汉纸。

纸轻便取材方便,价格优,大量生产,取代了其他。

11.(古文经)孔壁经书:汉武帝时,鲁恭王刘馀坏孔子壁,得《尚书》《礼记》《春秋》《论语》等,均为科斗文书写。

12.汲冢书: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

13.敦煌遗书:指存放在敦煌莫高窟17窟的抄本文献。

14.定本附校勘记:根据校勘的结果,把底本在传写过程中的错误改正过来,形成此次校勘后的定本。

定本后附以校勘记,说明其所校订的根据或理由,这样既便于阅读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了各本的面目,短处是定本文字对于读者不免先入为主但又不能保证其必无错误。

古代文献学的重要文献资料

古代文献学的重要文献资料

古代文献学的重要文献资料古代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它通过对历史时期产生的各种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思想、政治、经济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这门学科中,一些特定的文献资料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本文将介绍几种古代文献学中的重要文献资料。

一、《尚书》《尚书》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重要资料,也是最早的一部历史性文献著作。

它是周朝国家史志的记载,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礼仪、法律等方面。

《尚书》中的资料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官职制度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尚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周朝的统治机构、官吏分任和任免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等,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古代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史记》《史记》是古代文献学中的又一重要文献资料。

它是司马迁创作的一部叙述中国历史的巨著,被称为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中囊括了从上古时期到西汉的历史,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一座宝库。

《史记》中的资料内容丰富,包括了历史人物的传记、政治制度的演变、文化思想的变迁等,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汉书》《汉书》是西汉时期的一部重要文献资料,它是西汉著名学者班固所撰写的一部政治历史著作。

《汉书》主要对西汉的政治制度、社会风貌、文化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其中,对于刘邦、汉武帝等历史人物的传记记载尤为详细,是我们认识这些古代政治家的重要窗口。

同时,《汉书》还对当时的经济状况、吏治制度、科举制度等进行了广泛的记录,对于研究西汉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四、《史记·列女传》《史记·列女传》是《史记》中的一部分,它是记载古代中国女性的历史文献,对于研究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家庭角色、教育状况等具有重要意义。

《列女传》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许多有名的女性人物,如女强人武则天、巾帼英雄花木兰等,通过对这些女性的故事和事迹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妇女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和表现,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材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文献:先秦及汉代多把文献理解为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例如孔子和司马迁。

后来专指书面材料,到现代,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文献学: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延伸,是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古典文献学:传统文献学(即古典文献学)正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如分类、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别集:是相对于总集而言的,它是指商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例如《李太白全集》《王维集校注》等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最早的类书是曹丕的《皇览》,著名类书还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又称“丛刊”“丛刻”等,例如《儒学警悟》。

注意综合性丛书(包括各类著作,《四库全书》)和专科性丛书(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等,明代何文涣《历代诗话》)政书: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又称典志体史书,例如唐代刘轶《政典》。

杜佑在《政典》基础上扩充为《通典》。

宋人郑樵编《通志》,元代马端临编《文献通考》,杜、郑、马三书被称为“三通”。

叙录:或称书录解题,题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别录,西汉刘向把所校各书的叙录汇集成编,称为《别录》,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的提要目录学著作。

古代文献学的数据收集与整理方法

古代文献学的数据收集与整理方法

古代文献学的数据收集与整理方法古代文献学是研究和探索古代文献的学科,通过收集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可以揭示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轨迹,对于了解古代社会和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文献学的数据收集与整理方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手工记录到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逐渐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

一、手工记录阶段在古代,人们使用手工记录的方式收集和整理文献资料。

他们会亲自去图书馆、文献存放地等地方寻找古代文献,通过手抄或者摘抄的方式进行记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易于操作和保存,但劳动强度大,容易出现手工操作的疏漏和错误。

在这个阶段,根据收集到的文献内容,人们会编制目录和索引,以便查找和利用。

二、分类整理阶段随着古代文献的不断积累,人们开始将文献按照一定的分类进行整理。

例如,将不同年代的文献分门别类,分为史书、经义、子部等等。

这样的分类整理使文献更易于组织和查找,方便后来者的研究和利用。

同时,人们还会根据文献的作者、时间等信息编制文献目录,以便整理和检索。

三、印刷技术的应用印刷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对古代文献学的数据收集与整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印刷技术,可以大规模地生产和传播文献资料,大大提高了文献的保存和利用效率。

例如,在中国,明代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的编纂和印制,让大量的古代文献得以集中保存和传承。

四、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数字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古代文献学的数据收集与整理中,为研究者提供了更便捷和高效的手段。

数字化技术可以将古代文献进行扫描、录入和存储,使研究者可以通过电子设备进行阅读和检索。

同时,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对文献进行全文检索和关键词提取,快速定位所需信息,提高研究效率。

总结:古代文献学的数据收集与整理方法经历了手工记录、分类整理、印刷技术应用和现代数字化技术应用等不同阶段的演变。

每一阶段都推动了古代文献学的发展和进步,为后来者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资源和便捷的研究工具。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古代文献学的数据收集与整理方法会继续完善和发展,为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和了解古代文明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整理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整理

·文献定义:文,典籍也。

献,贤也。

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文献作用:第一,文献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

(使人类的知识突破时空的局限而传之久远。

)第二,文献的内容,反映了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知识水平;而文献的存在形式,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科技文化发展水平。

第三,文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文献在长期的流传和积累过程中,出现了三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文献的原本性和完整性的问题;二是文献的可读性和可解性的问题;三是文献的庞杂性和无序性的问题。

·现代文献学更注重于文献的产生、分布、交流、利用等规律的探讨。

·古典文献载体形式刘鹗《铁云藏龟》(1903,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孙诒让《契文举例》(1904,第一部考订甲骨文的专著)金文文献以周宣王《毛公鼎》最具有代表性。

共32行,497字,是出土青铜器铭文最长者,内容与《尚书·文侯之命》相近。

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秦刻石鼓文。

刻四言诗。

歌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况,因又称为“猎碣”。

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用隶书镌刻儒学七书(《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

是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正始三体石径”: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240-249)年间以三体(古文、小篆、隶书)刻《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

每一支竹片制成的简叫简,把若干简编在一起成为策(或册)。

“汗青”、“杀青”。

木牍晚于竹简,且多见于西北地区。

汉代起,标准长度为一尺。

木牍的用途,主要是作为通信和书写短文。

汲冢竹书:晋太康二年(281年),河南汲郡人不(fōu)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

“居延汉简”:1930、1972-76两度发现,共3万多枚汉代简牍。

山东银雀山西汉墓竹简。

1972年4月发现于两座汉武帝初墓葬,出土竹简4900多枚。

包括《孙膑兵法》、《孙子兵法》等兵书。

文献学资料

文献学资料

训诂和传注:“狭义的”训诂——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的字义(或词义)就叫“训诂”。

训诂的具体方式分为以下三类:一“形训”,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字(词)义,即拿词形来解释词义叫做形训。

二“音训”,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叫做音训。

三“义训”,直接说明词的含义,叫义训。

“广义的”训诂——是指“训诂学”。

即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

传注:以解释字词名物为主要内容的注释。

解释经籍的文字。

章句和集解:章句之名,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

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而且它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

集解含义有二,一是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二是.汇合“经”与“传”,为之解释。

依据版本的形式来鉴别刻本图书的版本,有哪些常用的方法?答:一是牌记。

牌记记载有刊刻时间、刊刻者、刊刻地点、刻书跋文等,这些往往成为直接依据或辅助证据;二是刻工。

刻书上有刻工姓名,刻工刻书往往较多,可断定刊刻的时间与地点;三是讳字。

中国古代社会,文字的使用实行避讳制度,可以利用此考定书刻的时间断限;四是版式。

历朝书刻版式不同特点而鉴定;五纸张、墨色。

纸张与墨色有时地特征,可鉴定版本;六是字体。

所用字体具有时代特点;七是原书序跋。

序跋中往往含有版刻时间、地点以及刻工信息;八是书籍内容。

包括书名、卷数、目录及书中的人名、地名、年代、官名、史实等;九是书上的题识和藏印。

题识往往涉及该书的版刻问题等信息;十是书目著录。

宋代以来历代书目的著录,肥反映刻本流传过程,有助于鉴定。

章句:章句之名,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

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

而且它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的含义:最早用文献二字为其著作命名的是宋末元初的史学家马端临。

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文献通考》。

当代含义: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即文献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

什么叫版本:版(板):古代用以书写的木片通称为版或板。

雕版印书之法通行以后,版或板的含义逐渐演变为经雕刻后供印书用的版片。

本:原义为树根。

引申为据以校书的书的原本(底本)。

在通常情况下,本即指书。

作为版本学的专有名词,版本是指同一部书在编辑、传抄、刻版、排版、装订乃至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什么叫目录:目字的本义是眼睛。

眼睛是复数,所以人们便用它来标志复数的事物。

引申出条目、项目、名目等义。

录原指刻木时发出的声音,引申就有记录之义。

在目录学中,目指一书的篇名或群书的书名,录指叙录,即对一篇书或一部书的内容所作的提要。

目录,即按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

什么叫校雠:狭义就是校勘,广义指版本、校勘、目录、典藏等什么叫校勘:校指木夹核对校正,勘亦作刊,削除校订;校勘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

古籍分类法:1、《七略》创始的“六分法”(辑略总序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方技略数术略)2、《七志》与《七录》的“七分法”3、“四分法”(甲乙丙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4、经(所著述的是儒家经典和后世儒生解说经书的著作,以及学习经书有关的读物如“小学”之类书籍)史(著录历史类书籍)子(所有)集(著录文学书籍)解释版本的类别写本:又称手写本,指成书时以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是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刻本(属于雕印本):指在板木上刻字刷印的图书善本:指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活字本(非雕印本):指用活字排印的书本影印本:指采用照相制版等工艺使原书或原稿得以再现的复印本。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一、“文献”含义的历史演变(一)“文献”的古代含义“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其中记载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代郑玄、宋代朱熹对“文献”解释分为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代的“文献”大都是偏义复词,或者偏于“文”,或者偏于“献”,而第一种含义的使用较为普遍,第二种含义20C.便逐渐消失了。

(二)马端临“文献”与孔子“文献”之异同最早用“文献”二字为其著作命名的是宋末元初的史学家马端临。

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文献通考》。

其《自叙》指出: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相同之处:《文献通考》编写的来源有两个:一是书本的记载,一是学士名流的议论,与孔子的一脉相承。

区别:孔子所谓“献”专指口头材料;而马氏之“文”与“献”几乎都是书面材料。

(三)“文献”的当代含义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即文献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

第一章文献的载体(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电子)(一)定义甲骨指龟甲和兽骨。

甲骨文甲骨卜辞殷虚卜辞契文殷虚书契刻在龟甲(腹甲)和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上的文字就叫甲骨文。

因为甲骨上记载的大半是占卜的事情,所以学者们称它为“甲骨卜辞”。

因为它出土于殷代都城旧址,所以又称为“殷虚卜辞”(虚即墟字)。

甲骨文以契刻的为多,因此,又称之为“契文””(契,刻)。

或称为“殷虚书契”。

(二)发现1899年王懿荣、刘鹗、罗振玉、王国维甲骨四堂: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二、金石(一)金金吉金金文钟鼎文金,指青铜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学资料整理大一(下)第一章文献的概念、内容和意义•文献概念:最早见于《论语•八佾》“文献不足故也”,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首先用“文献”作为书名。

南宋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文,典籍也;献,贤也。

”历史上“文”指书面材料,“献”指当代人物的口述与相关材料,文与献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转化的。

因此,文献可认为是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和,可以是书,也可以是人,是我们认识、研究和验证历史的依据。

文献学研究的内容: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

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第二章甲骨文、金文和简帛的概念和价值一、甲骨文的概念和价值:1、概念: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骨上的记录占卜的象形文字,记录了纪年、帝王世系、祭祀、战争在内的丰富资料。

是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

清代光绪年间发现,至今出土约十至十五万件。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

孙诒让《契文举例》研究第一人。

2、价值:①殷商史研究价值。

以前对于商周历史的认识研究只能依靠《尚书》、《诗经》、《左传》、《世本》、《竹书纪年》、《山海经》等,真伪难辨,学者有巧妇难为之叹。

研究商史,要首先确定君王世系排列。

王国维1917年发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其《续考》,根据甲骨文中记载纳献祖先神灵的先后次序,据此将《史记•殷本纪》中的世系错误改正过来,同时也证明了《史记》记载,恢复了古史的可信度。

矫正史书部分错误,同时引导历史研究者自觉遵守“二重证据法”,引起治学方法上的进步。

②语言文字价值。

在甲骨文发现以前,古文字研究主要依靠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甲骨文的发现大大丰富了的材料,矫正了一些错误的说法。

所刻的文字在书法上有很高的造诣,为人类象形文字史提供巨大意义。

甲骨四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二、金文文献1、概念:金文主要指镂刻或熔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商代中期开始有铭文,战国晚期被铁器取代。

如毛公鼎有497字。

宋吕大临《考古图》,乾隆敕编《西清古鉴》等。

2、价值:▪语言文字价值:了解汉字自古至今的发展脉络,揭示文字结构发展的规律,纠正《说文解字》的错讹,探究古字古义,古代音韵,古代文法均有作用。

金文的押韵是研究音韵学的重要材料,如王国维《周代金石文韵读》▪释读考证传世文献的价值:助读先秦文献,订正古书错误。

如《史记周本纪》的矫正。

▪研究古代历史的价值,特别是商周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材料,如友多鼎记载的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三、简帛文献:1、概念:简,指简牍,竹木制成的长条用绳连为册,用于书写。

椟则为木质方版,用于写信或上奏,也用于其他内容的文字记载。

帛是丝织品,用于书写。

我们所说的简帛文献,是对简牍文献和缣帛文献的概括。

2、价值:▪佚籍复出。

丰富了古文献内容,解决了学术上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为学术提供了新资料、新课题。

如《孙膑兵法》的出土。

▪考校释读传世古籍。

为考证古书的时代及真伪、校补古书讹脱、释读古书文义提供了可靠的最新依据,推动古文献学深入研究。

如《孙子》作者的考证。

▪历史资料宝库。

▪文字学资料。

为研究战国、秦汉文字提供了大量素材。

▪书籍制度史实物。

第三章文献的形成与流布1、文献的形成:(无高下之分,唯有深浅之分) P30着:也叫“作”、“造”、“著作”。

(古人对著作要求很高,强调“无本于前”、“前始未有”)述:强调“古已有之”,有所承因。

《说文》:“述,循也。

”即遵循之义。

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

但述并不止于简单的继承,对于前人的创造,要有消化、理解领会过程,使之更为完善。

(传、注、义疏)编:又叫纂、辑。

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

(辑佚也属编纂范围)最常见的编纂成果有总集(如《诗经》、《楚辞》、《昭明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类书(如《初学记》、《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丛书(如《汉魏丛书》、《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

▪译:就是翻译。

学术翻译*主要是西方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书籍的汉译)、文学翻译(、佛典翻译(始于东汉,唐代佛教进入全盛期。

最早的佛经汉译本《四十二章经》。

鸠摩罗什和玄奘法师)2、文学的流布:讲唱、镌刻、抄写、印刷、摄影。

注意佛典部分.第四章书厄、藏书家牛弘(隋)“五厄”:1.秦始皇焚书2.西汉末年战乱(王莽之乱)3.东汉末年战乱(董卓移都)4.西晋末年惠怀之乱(八王之乱)5.候景之乱与梁元帝焚书明胡应麟补充“十厄”:6、隋末唐初(混战)7、安史之乱8、黄巢起义(唐代)9、靖康之难(北宋)10、伯颜军入临安(南宋)(明:李自成起义;清:乾隆禁毁、嘉庆宫火、太平天国起义、英法联军纵火圆明园、庚子事变、日本侵华战争、“文化大革命”;钱谦益)第五章版本的概念和沿革、善本的界义(一) “版本”概念“版”常常写作“板”,“本”,原意是树根。

“版”与“本”二字合用为一词,始于宋代。

“版本”指同一部书在编辑、传抄、刻板、排版、装订以及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按时代划分:1.唐本(雕版印刷初创时期)2.五代本3.宋本4.辽、金、元本5.明本6.清本(清稿本:注意不是指清朝,有作者亲手誊写的,但大多数是请人誊清,往往经过作者校过,有少量添改,添改手迹为作者亲笔。

此类清稿本往往有作者的印鉴。

)(二)“善本”的含义指珍贵难得的版本,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

经过名家精校的一般可视作版本,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也均可视作善本。

张之洞提出具体“善本”的三个条件:一、足本(无阙卷,未删削);二、精本(精校、精注);三、旧本(旧刻、旧抄)。

学术意义上的善本可归纳为八个字:精注精较,不缺不讹民国时期,明刻本渐渐进入旧刻行列,本世纪中期以后,乾隆以前刻本全都变成了善本,甚至无论残缺多少,有无错讹,均以年代划界。

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第六章校勘的方法和条件校勘,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讹误,使其接近本来面目,以及指出有关记载的疑似问题。

文献错讹的类型:1.讹(1)字形致误(2)语音致误2.脱3.衍4.倒5.错乱校勘的原则与方法1、对校(与同书的不同版本如祖本、别本等校对)2、他校(和别的书中相似的内容校对)3、本校(同本书前后校对)4、理校(综合法,利用个人校勘经验考辨,定其实非,对校对者要求较高)校勘时,前人之书可以用来对照核查,后人所引可以用来参考。

第七章目录的分类、沿革,目录学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论述)[回答方式:首先是概念,沿革(中间发展过程),分类、基本结构,内容,重要性]1、概念:目录就是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

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检索、阅读和研究的工具。

2、发展与基本结构:一、最早的六分法创法:西汉刘向《别录》(最早的目录);刘歆巩固:《七略》有《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二、变体(南北朝):刘宋王俭《七志》分类为: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梁阮孝绪《七录》(真正的“七分法”):经典录、记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伎类、佛法录、仙道录三、成熟的四分法创法:西晋荀勗《新簿》(甲乙丙丁);改进: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定型:魏征《隋书·经籍志》:经、史、子、集(承上启下)(《隋书·经籍志》的意义:第一,确立了四分法的权威,沿用千余年之久。

第二,《隋书·经籍志》吸收了《七录》的这一优点,严密地分了小类使四分法目录具备了一个完整详密的体系。

真正完全奠定四分法的,应当是《隋书·经籍志》。

第三,特别值得提出来的是,它的小注,把梁代所藏而隋代已经散佚或已经残缺的图书情况附注在本书条目之下,使人们得以考见梁代的藏书及梁代以来书籍的离散存亡,起到了「存今书,考佚亡」的双重作用,这是《隋书·经籍志》的一个创新,也是它胜过《汉书·艺文志》的地方。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全目按四部分类:经部十类(明代正式称“十三经”),史部十五类,子部十四类,集部五类。

(经: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图纬、小学等书。

史:包括正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志、谱系、薄录等类的书。

子:包括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的书。

集:包括《楚辞》、别集、总集、道经、佛经的书。

)3、内容:书名、篇卷、时代、著者、提要、大小序4、目录学的重要性①读书入门②学术研究借助目录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动态。

根据目录提供的线索集中地查找资料。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第九章类书、丛书的概念、起源和功能一、类书⏹概念:抄集群书词句段篇,分类排纂,以供检查的工具书。

⏹起源1、《皇览》——类事之书,始于《皇览》。

(《皇览》是第一部类书)2、产生的原因——文学上讲究用事与辞藻⏹类书举要:唐徐坚《初学记》、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宋李昉《太平御览》、宋王钦若《册府元龟》、明解缙《永乐大典》⏹价值(见书)二、丛书⏹概念:丛书,即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理念与体例编校,冠以总名,以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发展起源:“丛书”名最早见于唐陆龟蒙《笠泽丛书》,南宋俞鼎孙、俞经编辑的《儒学警悟》为最早之丛书。

宋左圭编纂《百川学海》则为大规模综合丛书之先声,其收书达100种,170余卷。

⏹分类:丛书种类按内容有综合性丛书和专科性丛书。

前者最著名即。

后者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或某一类别之书。

如明无名氏编《唐五十家诗集》,为最早的唐代诗集大型丛书。

⏹举要:纪昀《四库全书》、明无名氏编《唐五十家诗集》、明毛晋编《六十种曲》,、清何文涣编《历代诗话》、丁福保编《历代诗话续编》⏹价值(见书)第十章地方志与家谱一、地方志(存世的方志鼻祖是东汉袁康、吴平的《越绝书》)1、概念与种类:又称方志、地志,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专书,是称“地方史与地理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