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潮:焦虑的理论与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焦虑的理论与治疗

李孟潮,上海林紫心理咨询中心

谁学会了使自己正确恰当地焦虑,谁就学会了至高无上的本领。

——克尔凯戈尔恐惧和颤抖是人的至善。

——歌德

第一节概述

1定义

在口语中,有很多词都可以来表述焦虑:着急、紧张、害怕、心烦意乱、心神不宁、坐立不安、七上八下、热锅上的蚂蚁等等。字源学研究表明(Lewis,1980),焦虑(anxiety)这个词来自于拉丁语中的angh ,是狭小或收缩的意思。

一般来说,在精神病学界和临床心理学界,焦虑的定义有三个要件:(1)焦虑是一种烦躁、急切、提心吊胆、紧张不安的心境;(2)焦虑者往往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3)焦虑往往是没有相对固定的对象和明确的内容。

“焦虑”(anxiety)和恐惧(fear)在体验上很相似,但也有区别。恐惧是对具体的、可见的危险的反应,而焦虑一般是弥散的、无具体目的。这是从症状学上区分恐怖和焦虑的一个指征。

从术语学来看,临床上用的焦虑这个词,最早是从德文词angst来的。焦虑研究两大奠基人——克尔凯戈尔和弗洛伊德——都使用angst 这个术语。稍有不同的是,在克尔凯戈尔那里,angst时而指焦虑,时而指恐惧,这造成了翻译的歧义。而对弗洛伊德来说,angst 多指没有明确的客体的焦虑情绪,如果这种情绪有了明确的客体,弗洛伊德则倾向于使用furcht(fear, 恐惧)这个词。

究竟什么叫做焦虑,焦虑的本质是什么,迄今仍有争议。

2历史状况

在西方文化史中,正式地、深入地对焦虑进行研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此之前,虽然没有系统地对焦虑的研究,但有一些如何对待焦虑的提议,如在古希腊时期人们认为应当对待焦虑采取接受命运的斯多葛主义的态度,到了中世纪,出于天主教的背景,焦虑被看作是不适当的情感。而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认为应该使用理性来控制焦虑。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旧有的道德谱系和社会结构遭到强烈冲击,人人自危,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焦虑的研究兴起,主要是集中于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两大领域。

最早深入研究焦虑的人是哲学家克尔凯戈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旧译齐克果)他是现代哲学的奠基者之一,也是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公认的鼻祖。

在克尔凯戈尔之后,存在主义领域内焦虑的研究沿着两条线路发展:一条是哲学的线路,一条是心理学的线路。在哲学的线路中有海德格尔等人。在心理学线路中代表人物有罗洛·梅、弗兰克尔等。

克尔凯戈尔对弗洛伊德的思想是否有影响不得而知,但可能存在着间接的影响。早在1895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还处于萌芽的阶段,他就在其论文《on the grounds for detaching a particular syndrome from neurasthenia under the descr iption ― anxiety neurosis‖》中把焦虑性神经症从神经衰弱中分化出来,在医学史上首次对焦虑症进行描述和定义,其后,他又在《自我与本我》、《抑制、症状与焦虑》等名著中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对焦虑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弗洛伊德对焦虑症的临床影响仅次于其对癔症的影响,至今未绝。弗洛伊德之后,从精神分析角度对焦虑的进行的研究数不胜数,一度成为焦虑研究的主流。主要集中在兰克、霍尼、沙立文、Klein等人那里。

20世纪被某些学者称为“焦虑的时代(AGE OF ANXIETY)‖。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在冷战、核威胁、经济危机的文化背景下,焦虑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对焦虑的神经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治疗学、精神药理学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对焦虑的行为-认知治疗受到了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同时,抗焦虑药物的临床应用也使焦虑的治疗呈现出多样性的局面。

在DSM的分类系统中,焦虑障碍下面包括了惊恐障碍、恐怖症、强迫障碍、创伤后应急障碍等等,而在我国的CCMD-3-R中,焦虑症下只包括了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而恐惧症等是单独列出。本章以国内分类为主,故只讨论焦虑症和恐惧症。

第二节对焦虑的理解

从心理病理学的角度来看,焦虑和恐惧的很多心理过程是类似的,故在本节中并没有把恐惧和焦虑分开讨论,有关恐惧的心理学理解及一些零散的、细致的、和临床关系紧密的焦虑的理解将会在本章第三节和第四节进一步介绍。

1存在-人本主义

克尔凯戈尔:早在《恐惧的概念》一书中,克尔凯戈尔(Kierkeggard, 1944 ) 明确地指出、焦虑乃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所必然存在的心理体验。克氏认为,人在生命的旅途中处处面临选择。正如定一条新路一样,我们无法预见路的彼端究竟隐藏着何种危险。因而必然产生焦虑的体验.他认为焦虑的产生与人的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有关,儿童的自我意识尚未形成,因此对儿童来说只有害怕而无焦虑,一旦自我意识形成,儿童就会有独立的倾向以及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的意愿,焦虑也就随之出现。克尔凯戈尔认为,人的自我并不是意识和思维,而是内在性和激情,自我实际上是人的心理体验,是心境,是情绪、情感和意志。自我不是固定的实体和本质,人的存在是一个生成的过程。人是介于无限、永恒、自由和有限、暂时与永恒、人性与神性之间未完成了的东西,人是不确定的,处在不断的抉择和生成过程中。人的存在是建立在矛盾之上,内在于人之存在的两极是不可调和的。"调和是一种幻象,……处于调和状态之中就意味着终结,而存在则意味着生成"。在此基础上,他区分了生存的三个阶段:美感阶段、伦理阶段、宗教阶段。美感生活是指日常生活。他认为人们要么让精神失落,要么让精神升华。二者必居其一,不可能“既……又”(both… and),只能“非此即彼”(either… or)。日常生活主要表现为不断寻求欲望的满足。莫扎特歌剧和拜伦长诗中的《唐·璜》就是其典型代表。处于美感阶段的人沉湎于欲望的满足,而一旦满足了,就寻找新的目标。但美感生活又是忧郁的。因为在尘世生活的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