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随证应用法·桂枝汤证》
桂枝汤症医案

桂枝汤症医案刘渡舟经方医案l、桂枝汤证(1)时发热自汗出案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
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
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
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
《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枝炙甘草6克二剂。
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
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
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
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
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
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
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
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
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
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
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三剂。
桂枝汤证方证标准

桂枝汤证方证标准桂枝汤是中医药中使用较广泛的一个方剂,其源于《伤寒论》中的一剂。
桂枝汤的主要成分为桂枝、白芍、甘草和生姜,是一味温热的辛夷解表汤剂。
桂枝汤适用于辛冷与卫气也同证的外感病,其病机特点主要表现为表症与营症相错。
桂枝汤的证候主要包括:发热、恶寒、无汗或不多、头项强痛、恶心呕吐、脉浮大紧等。
现代研究发现,桂枝汤对于治疗感冒、初起型流感、表邪未解等病症效果显著。
根据临床经验,桂枝汤辨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外感风寒辛冷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缺汗、恶风、四肢体冷,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浮紧等。
此时应选用桂枝汤加芍药、生姜、甘草等药物,解表化湿,温通经络,平衡阳气。
二、风寒湿困证:表现为畏寒,发热,四肢乏力,头痛,身重,恶寒,苔薄白,脉沉细等。
此时应选用桂枝汤加附子、细辛等药物,以温通经络,祛除寒湿。
三、风寒湿未解证:表现为恶寒,发热,身重,胸闷,浮肿,小便不利,大便溏泄,舌苔白腻,脉浮滑等。
此时应选用桂枝汤加附子、细辛、苍术、茯苓等药物,以温煦阳气,祛除湿气。
四、风寒表邪为病证:表现为发热恶寒,汗出不散,恶风,体痛,舌淡,脉浮紧等。
此时应选用桂枝汤加附子、细辛、干姜、炮姜等药物,以发散寒邪,宣通阳气。
总的来说,桂枝汤证方标准主要有以下特点:表热证、卫气相错、寒邪进里、痰饮阻肺。
在选择方剂时,要结合具体证候进行辨证施治,合理选用桂枝汤的适应证。
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对于急性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选择纯粹的桂枝汤;对于寒湿病情重,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以选择加减附子、细辛等药物以温通经络,祛除寒湿;对于湿重较重,脾胃失调的患者,可以加减苍术、茯苓等药物以祛除湿气;对于阳气较虚,病情较重的患者,可以加减干姜、炮姜等药物以发散寒邪,宣通阳气。
总之,桂枝汤是一剂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方剂,但在具体应用中仍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经方实验录》桂枝汤证

《经方实验录》桂枝汤证桂枝汤证其一汤(左二月十八日)太阳,中风,发热,有汗,恶风,头痛,鼻塞,脉浮而缓,桂枝汤主之。
川桂枝(三钱)生白芍(三钱)生甘草(钱半)生姜(三片)红枣(六枚)【按】大论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
”又曰:“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观此二条,知桂枝汤证又名曰中风。
所谓“名曰”者,知前人本有此名,仲圣不过沿而用之。
惟严格言之,桂枝汤证四字,其义较广,中风二字,其义较狭。
易言之,中风特桂枝汤证之一耳。
又此中风非杂病中之中风,即非西医所谓脑溢血、脑充血之中风。
中医病证名称每多重复,有待整理,此其一斑耳。
至考此所以异证同名之理,盖为其均属风也。
中之者浅,则仅在肌肉,此为《伤寒论》之中风。
中之者深,则内及经络,甚至内及五藏,此为杂病之中风,所谓风为百病之长也。
仲圣方之药量,以斤两计,骤观之,似甚重。
实则古今权衡不同,未许齐观。
历来学者考证,达数十家,比例各异,莫知适从。
且古今煎法服法悬殊。
古者若桂枝汤但取初煎之汁,分之为三,曰一服,二服,三服。
今则取初煎为一服,次煎为二服,是其间不无径庭。
姑摒此种种勿论,简言之,吾师之用量,大抵为原方之什一,例如桂枝、芍药原作三两者,师常用三钱是也。
余视证之较轻者,病之可疑者,更减半用之,例如桂、芍各用钱半是也。
以此为准,利多弊少。
曹颖甫曰:桂技汤一方,予用之而取效者屡矣。
尝于高长顺先生家,治其子女,一方治二人,皆愈。
大约夏令汗液大泄,毛孔大开,开窗而卧,外风中其毛孔,即病中风,于是有发热自汗之证。
故近日桂枝汤方独于夏令为宜也。
【又按】近世章太炎以汉五株钱考证,每两约当今三钱,则原方三两,一剂当得九钱,再以分温三服折之,每服亦仅得三钱耳。
由是观之,原方三两,今用三钱,于古法正无不合也。
桂枝汤证其二余尝于某年夏,治一同乡杨兆彭病。
先,其人畏热,启窗而卧,周身热汗淋漓,风来适体,乃即睡去。
夜半,觉冷,覆被再睡,其冷不减,反加甚。
从桂枝汤附方学习桂枝汤证变证用药

方义
加大桂枝用量,用平冲降逆,重点不在调和阴阳。
桂枝汤是芍药、桂枝等量
桂枝加芍药汤
组成
1、桂枝15g,芍药18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6g
主治
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病机
邪陷太阴,土虚木乘之腹痛
方义
芍药
2、说明
1、从桂枝加桂汤与桂枝加芍药汤看,桂枝汤中桂枝、芍药起到调和营卫、气化阴阳的作用,必须是两者等量。加桂或者加芍药,其作用方向是不一样。
2、龙骨牡蛎各9g
主治
阴阳两虚,营卫失和,精气不固
病机
精气不固。表现多梦,遗精、遗尿,多汗,少腹弦急,目眩发落
方义
调和营卫同时固涩
龙骨牡蛎,固表止汗(敛汗),固涩肾气。
桂枝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汤
组成
1、桂枝15g,芍药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3g
主治
治疗奔豚,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病机
寒气上逆。太阳病误用温针或发汗过多。
2、加厚朴杏子,加葛根,加龙骨、牡蛎,基础是营卫不和,阴阳不调,在桂枝汤证上,伴随相应病症。
3、方剂学的精髓是学习方剂结构,药对方向。
病机
表虚证兼有喘咳
方义
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
1、桂枝6g,芍药6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3g。
2、葛根12g
主治
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
病机
项背强几几,太阳经输有寒,伴表虚证。
方义
解肌发表,升经舒经。
用葛根升发清阳,舒经。太阳经输不利都用葛根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组成
1、桂枝9g,芍药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3g
经方名家荟萃:经方名家荟萃之桂枝汤

经方名家荟萃之桂枝汤【方剂】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取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取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条文】大阳中风,脉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大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大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方用前法,可与桂枝汤。
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大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
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
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桂枝汤方证

桂枝汤方证桂枝汤原方症状相关分析恶寒、恶风使用桂枝汤的病人多有外感风寒的病史。
因太阳之气为风寒所伤,卫气失和,不能温分肉,充皮肤,致肌表失于温煦,更兼汗出腠疏,难耐风寒吹袭,遂现恶风恶寒之象。
恶风与恶寒,仅属病人感觉程度上的差异。
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均可出现此症象。
六经为病,皆可出现恶风寒,太阳恶寒常伴发热,且无论病程久暂,只要有表证,则恶寒之象不除。
表现为“ 淅淅恶风",即象凉风冷雨卒然淅沥其身之状,“ 啬啬恶寒” ,则表现畏恶风寒之怯懦惊惧貌。
而阳明恶寒为时多短,程度亦轻,常“ 始虽恶寒,二日自止” (189),且仅“ 背微恶寒” ;少阳则为往来寒热;至于三阴恶寒,则系通身恶寒,多兼阳气式微、阴寒内盛之象,可别于太阳恶寒。
发热因风寒之邪侵扰人体,卫阳之气趋集并浮盛于外而奋起抗邪,且风气偏胜,风性属阳,邪正拼搏于肌表,两阳相并遂致发热。
内伤杂病之营卫不和之发热,多因卫气耗伤,与营失谐,营不滋卫则卫不恋营,卫气浮散于外遂现发热。
其特点为热在浅表,有如着衣过多,覆被过厚热,热势不甚,多表现为低热、烘热。
一般太阳中风发热必伴汗出,内伤杂病之营卫不和发热常伴自汗出。
出汗无论是外感抑或内伤,因营卫失和,卫气耗伤,不能尽固护腠理之职,卫难固营而营弱,营阴不能内守则外泄为汗。
病人有出汗的症状,为什么还要用桂枝汤发汗呢?因为病人出的汗多为“ 病汗",其汗不热,甚则为“ 冷汗",多伴有恶风恶寒的症状,且其出汗量不大。
而使用桂枝汤后微微发汗,则出的是“ 药汗",使邪随汗解,营卫调和。
而桂枝汤所发的汗不能大汗淋漓,过汗则伤阴,故日“ 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
’’、“ 先其时发汗则愈"。
从这种意义上说,桂枝汤不仅是调和剂,也是发汗剂,通过发汗而达到营卫调和的目的。
因此,出汗是太阳病用桂枝汤的一个主要症状。
从桂枝汤原方症状统计中也可以看出,出汗、自汗症状累积出现27次,是所有症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症状。
桂枝汤证

一、桂枝汤及其类方的临床应用
1、桂枝汤证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 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 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乾呕者,桂枝汤 主之。(12)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 汤主之。(13)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 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食正常,仍然保留导尿管,前方继续使用30剂。
2011-4-22 患者电话告知:胸腔引流管已经拔 除,检查有少量积液,导尿管保留。电话中可以 听到患者有咳嗽,继用原方,加王不留行15克, 刘寄奴30克。30剂,每日一剂。 2011-8-15 患者电话告知,一直服用前方至今 ,除留置导尿管外,患者自觉良好,嘱继用前方 巩固。
核磁检查发现腹腔广泛积气积液,穿刺引流液为血性浑浊液 伴絮状沉淀。后转至福建省立医院ICU病房抢救治疗,考虑 腹腔胃肠穿孔,原发疾病及穿孔部位不能确定,需要剖腹手 术探查,因成功把握极低,家属拒绝手术,要求积极保守治 疗。会诊当时患者情况:面色晦暗,神志清楚,烦躁,气短 ,呼吸平稳,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每分钟心率110次左右, 全腹胀气疼痛拒按,肠鸣音微弱,舌苔黄厚糙干,脉滑数。 中医诊断为“大结胸证”,先给通腑泻热治疗,待大便通畅 、肠鸣恢复后再给通腑理气、益气养阴药调理。由于不能判 断胃肠穿孔部位在胃还是在结肠脾曲,而且正在进行胃肠减 压治疗,口服汤药或灌肠都有可能流入腹腔,所以采用直肠 点滴给药。 处方:生大黄30克,芒硝15克,甘遂末1克,一剂。 先煎大黄,加水800ml,煎至200ml,冲芒硝及甘遂末,每次 100ml,每分钟30滴。
非外邪所致之营卫不和
【原文】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 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 则愈,宜桂枝汤。(53)
桂枝汤应用的临症举例

桂枝汤证应用病案列举(原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例1、某某,女,53岁。
每天都有两三次发热、汗出,患病已一年。
查其饮食、二便、睡眠皆佳。
曾按阴虚治疗,服药廿余剂无效。
诊其脉缓软,舌苔淡白,辨为营卫不和之证,遂用桂枝汤原方,只服二剂则热止而汗不出。
例2、某男性患者,年六十,患寻麻疹,瘙痒钻心,数月不愈。
其脉浮而迟缓,并见汗出而恶风寒,舌苔薄白,断为风邪稽留,营卫不和之证。
用桂枝汤原方,不增减一味,嘱其喝热稀粥温覆取汗,一剂则疹退痒止。
此例之所以用桂枝汤治寻麻疹取得疗效,其主要原因就是见到了桂枝汤的主要脉证,即汗出、恶风、脉浮缓,也就是遵循了辨证论治的法则。
例3、王某某,男,36岁。
自述胸中发满,甚或作痛,每逢严冬季节发作更甚。
荐见咳嗽气短。
切其脉弦而缓,握其手冷如冰,问其小便则清而长。
参合上述脉证,断为胸阳不振而有寒。
因冬月阴寒最盛,阳受其困,故病情增剧。
为之处方:附子9克、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7枚。
病者见上方除姜枣外仅二味药,有些不相信。
一周后他高兴的告诉我,服上药多年宿疾已愈。
例4、某女,新产之后忽而身痛,自服生化汤(当归、川芎、桃仁、炙草、炮姜)两帖无效。
诊为气血两虚身痛,用当归、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等药、服之有效但不彻底。
切其脉沉缓无力,舌淡苔白,嘱用新加汤(桂枝汤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三剂而病愈。
其理:关键在于桂枝汤走肌表而参芪走里,身疼痛一证是在表的营卫气血不足,故进参芪其效则缓,而服桂枝汤就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例5、某某,男,8岁。
平素易感冒,每次感冒必发热数日不退。
昨日因汗出当风而受邪,发热39.8度,恶风恶寒,头痛恶心,汗出不止,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而弱。
辨证属太阳病中风证,投桂枝汤。
问曰:外感表证,冬则麻黄,夏则香薷,非定论乎?曰:中医治病并无成规可言,辨证求因,据证选方,治病全凭脉证,有是证用是药也。
遂投桂枝汤原方:桂枝6克,白芍6克,生姜6克、炙甘草4克,大枣5枚,服药如法啜粥,温覆取微汗,从头至足皆有汗出,热退病解。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营卫,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营卫,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
桂枝汤被誉为“群方之冠,食疗之首,伤寒论第一方”!
【方歌】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外感风寒汗自出;
【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各 9g,甘草(炙)6g。
【用法】上五味,水煎服,温服取微汗。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君药 :桂枝助卫阳,通经络,发汗解表而散卫中之邪气故为君药。
臣药 :芍药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为臣药。
佐药:生姜散寒祛邪,兼能和胃止呕;大枣益血生津,并可补脾益气共为佐药。
使药: 甘草甘平,用以调和中气,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
本方为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
【鉴别】麻黄汤与桂枝汤
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
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辩证要点:恶寒发热,自汗而出);
【加减化裁】
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 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禁忌】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均当忌服,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温馨提示】以上配方请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购买使用,切记盲目自购长期服用。
《伤寒论》中记“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的意思是:服药后,要吃点热稀粥,或喝一小碗开水。
经方之王:桂枝汤加减治万病

经方之王:桂枝汤加减治万病桂枝汤药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灸)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嗲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热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复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尤在者,复作服,若汗不出,仍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l)感冒、流感: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若为营卫不调者,运用桂枝汤加减治疗,临床往往取得显著疗效。
叶氏报道,以桂枝汤加黄芪10g、姜半夏10g治疗流感95例。
其症状:发热占60%,寒冷占52%,流涕占63%,头痛占52%,伴咳嗽,鼻塞,食欲减退,舌质淡红,苔白或黄白,脉浮数。
经服上方煎剂,平均3天康复,疗效达100%。
上海嘉定县人民医院报道,用桂枝汤加黄芪治疗190例感冒病人,不管营卫和与不和,有无桂枝汤证候,均以本方收效。
其收效的理由被认为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以扶正撤邪的结果。
(2)低热症:低热症于临床较为常见,尤其是长期低热者,有时治疗颇为棘手。
林氏报道,对68例低热症者的辨证分型为8种,其中属营卫不和型者5例,证见乍寒乍热或恶风,汗出,乏力,脉细小(关键信息!)等,治以调和营卫,用桂枝汤。
结果4例治愈,1例好转。
并举1例,低热4个月,午后发热(37. 4~38.1℃),暮夜恶寒,出汗,头昏乏力,苔薄白,脉细濡(注意!)。
以本方加煅牡蛎,服药20剂,体温正常,诸证消失。
王氏报道以本方加玉竹、牡蛎,治疗1例低热(37. 4~37.9℃)2个月者,无其他特殊不适,舌脉如常,连服6剂,低热即退。
作者认为低热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尤其是交感神经病理兴奋性有关。
(3)自汗症:桂枝汤能治疗卫气失和,营卫不调而无外感风寒表证的常自汗出或多汗或时有发热汗出者。
桂枝汤及临证加减

桂枝汤及临证加减【方组】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法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 克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上5味,破碎,以水1400毫升,微火煮取600毫升,去滓,适寒温,分3次服,每次服200毫升。
注: 1 . 煎法:“㕮”,用牙咬碎;“咀”,口尝滋味。
“哎咀”,指将药破碎,以便煎出有效成份。
煎时当用微火。
2. 服法:服药后啜粥法:服已第1服200毫升须臾,啜热粥1碗,大口喝之,以益中气而为作汗之资助。
因为啜粥后,可助胃气益津液,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少留,将来之邪,不得多入,因此用之发汗不致亡阳,用之止汗,不致于留邪。
服药后温覆微汗法:取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所谓“微似有汗”,是周身潮润,并不是汗出很多,这样正气不伤而外邪自解。
不可令汗出太多,如汗多则病必不可除,医为汗出如水淋漓,则真气疏泄太猛,邪反得以逗留。
如服第1服药而汗出病愈,就应当停药不服,这是中病即止,以免过剂伤正。
如服第1服药不汗,继进第2服药又不汗,后服可缩短给药时间,半日许将3服药服完。
若汗不出,可连服药2~3剂,迫病愈为止。
(全量谓之一剂,三分之一谓之一服)服药期间必须忌口,凡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均禁入口。
现代用法:有的医家主张,一次服毕,嘱病者趁药热服,服后盖被,待遍身津津汗出,或作小量运动,达微汗为度,但不宜过汗不止。
一般每次药服2天,并嘱注意,如有副作用,当即停药。
经方“桂枝汤”类证方参考标准

经方“桂枝汤”类证方参考标准桂枝汤证方证标准1、特征症状:发热,汗出2、主要症状(太阳证):恶寒或者恶风、头痛,鼻鸣,鼻塞流清涕3、可伴随(津液不足)症状:以“血”代汗(血证),大便干结等4、根据体质差异次要症状:肌肉或者关节酸痛,或者肌肤麻木不仁;恶心呕吐(或者干呕),或者胃脘不适;无汗而困倦乏力。
5、舌苔脉象:舌苔薄白,脉浮(浮缓,或者浮弱)以上的诸多症状中,不管如何,都应该排除热证(不管虚热还是实火)。
其包括了患者本身出汗情况,也包括用药之后已被发汗的情况,都可以使用桂枝汤;还有的病人,表现出以“血”代汗(血证),大便干结等津液不足症状,但就是有太阳证,这时候,不管有没有汗出,是不是脉浮(浮缓,或者浮弱),都使用桂枝汤,不可再发其汗。
间规律的营卫不和证时,都是“先其时发汗”,在发病的前一个小时温服桂枝汤。
[条文荟萃]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15)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4)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44)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45)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桂枝汤临床应用

桂枝汤临床应用自汗患者丙,女,被汗症所困十余年,每日出门归家后均大汗淋漓,多方求医均无果。
西医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药物治疗法效果不佳。
初诊后患者出汗尤为严重,上半身发汗尤为严重,伴有腰背部不适,喜冷饮,心中烦热甚重。
夜寐不佳,少气乏力,伴有腹泻。
热绕于胸中,下寒于脾胃,行治以清上焦之隔热,温中焦之胃寒,拟方桅子豉汤加减。
故拟方:豆豉15g,干姜8g,山桅10g,甘草8g,黄连8g,西洋参15g。
半月后,二诊:患者汗出稍解,汗仍自出,好热饮,夜寐转善。
治以黄连桂枝汤加减,清热和营,敛阴止汗,故拟方:桂枝10g,甘草5g,黄连8g,白芍10g,锻龙牡各15g,大枣5枚,生姜8g,碧桃干10g,7剂。
三诊:患者精神俱佳,出汗明显好转。
患者系痰湿体质,湿困脾阳,阳气被抑,致少气乏力,时有头晕。
5.4不寐患者丁,女,8岁,由于脑膜炎,出现发热、头痛、抽搐,以致于昏迷与肝功异常。
采用中西医结合后症状消失,肝功恢复正常。
自此昼夜不寐,患者家长令其入睡则哭闹不止。
对患者病症观察,发现患儿面色红润、奔跑自如、声音洪亮,舌质黯淡、苔薄白,脉象细微。
证属脑络受损,营卫不和,心神失宁。
采用调和宁神法,选用桂枝汤加减,采用桂枝、炙甘草各为3g,黄答6g,赤芍、荆芥各为8g,娱蛤半条,柴胡、川芍各4g。
1剂/d,采用水煎方式,日服2次。
患者服用2剂后,能够自由安睡,但至子时仍醒。
按原方再行7剂,患者每夜均能睡眠达8h。
经分析,患者曾患有脑膜炎,风邪为患,脉络则不通,对心神造成损伤,则引发不寐。
采用桂枝汤,其以通阳为见长,同时主调和,辅以川芍、娱蛤发挥活血通络之功效。
故采以柴胡、黄答、荆芥以理气祛风,营卫调和,故患者不寐治愈。
5.5妊娠呕吐患者戊,女,29岁,怀孕2月余,症状为恶心、呕吐,乘车症状加重。
怀孕期间因不建议服用药物,然患者担心反复呕吐引发营养不良,进而影响到胎儿发育,遂就诊。
对患者病症观察,发现其体形偏瘦,经对患者询问后,其平时脾胃偏弱,进食过量则会出现呕吐,大便长期不成形,舌苔白腻。
桂枝汤证病案(二)

桂枝汤证病案(二)三、自汗刘少轩医案:林某某,青年渔民,文关岛人。
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末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从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
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
嗣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结核,经x光透视,心肺正常。
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成灰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
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止,清晨末起床前,略止片刻。
自觉肢末麻痹,头晕,脉浮缓重按无力。
治宜微发其汗而调营卫.处方:桂枝梢9克,杭白芍9克,炙甘草3克,大枣7校,生姜9克,水一碗煎六分。
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
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
仍照原方加黄芪15克,服法如前,但不吸粥,连进2剂,竞获全功。
其后体渐健壮,七年未发。
按语:病起于腠理疏松之时,水湿直浸营卫之间,卫与营分,欲“司开合”而不能,致毛孔洞开不收,故自汗不止。
然病延既久,当察有无证变,所幸“汗虽多但口不渴”、“脉仍浮缓”,可知“脏气末伤”,病仍在太阳营卫之间,此所谓“病常自汗音,……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合故尔。
故治仍宜桂枝汤“复发其汗”,今卫与营和则愈。
四、汗出偏沮刘渡舟医案:孙某,男,39岁。
患病为左半身经常出汗,而右半身则反无汗,界限分明,余无不适。
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此左右阴阳气血不相协和,此应调和阴阳,令气血和则愈,宜桂枝场: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3剂。
服药后暇热粥,得微汗而愈。
按语:《京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营卫阴阳于周身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本案汗出偏沮,乃营卫不和,阴阳失调之例证。
如不及时治疗则营卫相悖,阴阳不维,就可能导致半身不遂之“偏枯”证。
《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即为此意。
本病往往由外感风邪引起,用桂枝汤祛风解肌,调和营卫,顺复阴阳,不失为正治之法,方证相对,故三投而愈。
【经方大师胡希恕医案】桂枝汤证

田 氏 健 康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用药的依据,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有部分内容来源网络。
我们分享的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
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 邮箱: tzm630@) ,立即处理。
谢谢!医案医话系列之十七【经方大师胡希恕医案】例 1 :熊某,女, 56 岁 。
1964 年 8 月 20 日初诊: 3 个月来,每日下午 3 ~ 5点发热,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热后汗出,舌苔薄白润,脉缓。
发热、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为太阳表证。
脉缓、发热、汗出,为营卫不和津虚于表。
发热、汗出,尤其午后定时发热,为太阳中风桂枝汤方证。
桂枝 9 克,白芍 9 克,生姜 9 克,大枣 4 枚,炙甘草 6 克。
结果:服二剂而解。
按:需要说明的是,本案未记录煎服法,胡老师对讲解桂枝汤方证有独特见解,可参见有关论述。
这里要特别注意胡老师对《伤寒论》笫 54条的论述:“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长期定时发热的桂枝汤证,服桂枝汤当是 “先期时发汗”,本案应是下午 3点钟前服药。
对此,胡老师特别指出,这是中医治未病的精神。
例 2 :贺某,男, 8 岁 。
1965 年 10 月 23 日初诊 : 外感发热 1 周不退,每日上午 11 : 30出现发热 ( 体温 38 ℃左右 ) ,汗出,发热 12 : 00后热自已,饮食精神均好,大便隔日一行,他无不适,舌苔白润,脉虚数。
脉虚数,为津虚有热。
见于定时发热,汗出,主在荣卫失调,为太阳中风桂枝汤方证。
桂枝 9 克,白芍 9 克,生姜 9 克,大枣 4 枚,炙甘草 6 克。
结果:上药服两剂,上午已无发热,下午 1 : 00 后尚有低热 (37.2 ~ 37.5 ℃ ) ,舌苔薄黄,脉尚稍数。
跟经方临证大师胡希恕学习《伤寒论》群方之首:桂枝汤的原文解读

跟经方临证大师胡希恕学习《伤寒论》群方之首:桂枝汤的原文解读桂枝汤方【辨证要点】表阳证汗出、恶风、发热、脉浮缓者。
歌诀:桂枝汤方中风证,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饮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方剂组成】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用法】上五味,水煎温服,服已须臾,进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棉被床上而卧,使身体似有微汗出,不宜出大汗。
服一煎汗出病解,则不再服药。
若不见汗出,可依前法再服,如不见汗,可照服三四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息恶等物。
按:《医学金鉴》曰:“桂枝汤,桂枝下有去皮二字,夫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
”后世注家皆认为是去皮外之粗皮,宜从后世注家。
注:方剂中的各药物剂量,皆遵仲景原著,参考汉代原量折合现代用量,并用现代剂量单位名称。
煎服法亦用近代习惯用法。
【方解】桂枝汤的发汗作用,主要在桂枝、生姜,二者均属辛温发汗药,有健胃作用,并且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气而滋津液,增强荣卫之气。
这里要特别注意,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的性能,升发之力不强,合起来用,不至大汗。
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
对于精气虚,不足以祛邪,虽汗出而邪不去者,用之最当,使邪不复留于肌表。
少食稀粥,更有益精却邪之妙。
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健胃滋液调和营卫之方,也就是后来医家所说的“甘温除热”的良方。
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而是胃气不振,津血有所伤致使营卫不和之热。
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在《内经》有类似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燥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
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出者,是邪却而精胜也。
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
复热者,邪气也。
伤寒第一方,治风寒、调脾胃、养气血,一方调多病

伤寒第一方,治风寒、调脾胃、养气血,一方调多病桂枝汤是经典的太阳病方,传统的调和营卫方,具有平冲气、止自汗、除虚热的功效。
桂枝汤证以脉弱、自汗、发热、气上冲为临床表现特征,多见于循环系统疾病、消化道疾病。
营养不良、先天禀赋不足、年高体衰、平素多病者比较容易出现。
一、经典配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
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伤寒论》)二、经典方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15)太阳中风……热自发……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宜桂枝汤。
(5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宜桂枝汤。
(234)太阴病,脉浮者……宜桂枝汤。
(276)病人烦热……脉虚浮者……宜桂枝汤。
(240)注:经典方证中的阿拉伯数字是《伤寒论》原文的序号,中文数字是《金匮要略》原文所属篇的序号。
全书同。
1气上冲①猛烈的心脏搏动,如心悸动、气促;②明显的腹主动脉搏动,如“脐下悸者”“气从少腹上冲心者”;③发作性的晕厥,如“时复冒者”“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气上冲胸,起则头眩”;④烦躁不安,属于精神神经症状,如易于激动、烦躁、不安、头昏、耳鸣、失眠、烘热、脸红、震颤,甚至狂乱、谵妄等。
临床上多种原因导致的以上症状可以用桂枝汤。
“气上冲”不是一个症状,而是一种体质状态,是一种涉及循环、植物神经、消化等系统的证候群。
赵永山——桂枝汤证:桂枝汤方调营卫,太阳病证自然愈

赵永山——桂枝汤证:桂枝汤方调营卫,太阳病证自然愈十二、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这一条开始讲治疗。
给出了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一首基本方剂,全书第一方:桂枝汤。
“阳浮而阴弱”。
在《康平本伤寒论》中这一句是“脉阳浮而阴弱”。
《康平本伤寒论》是流传在日本的古传本。
因康平三年(1060年)由侍医丹波雅忠抄录,故后人据其抄录时代而命名,称为《康平本伤寒论》。
宋·嘉佑二年(1057年)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于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由林亿、高保衡、孙兆等共同完成《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唐以前医书校订刊印。
可见,康平本与我们通用的宋本《伤寒论》同期。
《康平本伤寒论》的排版格式与诸《伤寒论》版本不同,作为校勘本能解释许多疑问。
例如通行的宋本《伤寒论》中有很多诸如“疑非仲景意”这样的明显不是仲景原文的内容。
在康平本中都以注文的格式抄写。
比较两书的内容,疑似《康平本伤寒论》与宋版《伤寒论》是同源的抄本,但日本人在传抄时保留了原本的格式。
也有观点认为康平本是后人伪造,但此类问题终难有定论。
我们先知道有此版本,以后深入学习时是一个重要的参考资料。
在以后的讲解中还要经常提到它,都简称为“康平本”。
通观《伤寒论》全书,我们会发现,用阴阳来描述脉位,是常用的方法。
而全书中没有明确的内容显示用阴阳来讲述病机。
所以,认为“阳浮而阴弱”是描述脉象,可能会更符合原文的本意。
因为阴阳是“万物之纲纪”,万事万物都可以用阴阳的关系来归纳、理解。
所以后世很多对此句的讲解,都认为阳浮而阴弱是在讲病机,这种理解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必是条文原意。
我们作为参考可以,没有必要认为原文就是某种说法的那个意思,尤其是不需要把某一种解释背下来当作“标准答案”。
这样的话,就不是在学《伤寒论》,而是在学某某标准化版的二手《伤寒论》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枝汤”证肌表有水气,出现黄汗,自汗,盗汗者,加黄芪,《金匮要略》名。
桂枝加黄芪汤
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各5.5,甘草5.5,黄芪90.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编者按:黄汗由於郁热在内,虽汗不透,故亦须啜热粥,加温覆,以助其出汗,仅取微汗而止。若其自汗、盗汗已多者,无须啜粥,温覆助汗可知矣。
凭证使用:桂枝汤证,而头痛甚剧者,下腹部向胸部上冲,剧痛如刺者(《汉方与汉药》)神经衰弱,歇斯的里性冲逆,妇人更年期之逆上感(旧称肝阳)《古方临床之运用》。
1.桂枝汤证,腹痛,拘挛甚者,加芍药量,《伤寒论》名。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大枣、生姜各7.0,芍药14.5,甘草5.0。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麻疹一哈》:一男子发热如燃,而无汗,经四五日,疹子不出,腹满拘痛,二便不利,时或腰甚痛,作“桂枝芍药大黄汤“饮之,微利二三行,拘痛渐安,兼用”紫丸“下之,下水五六行,其夜熟眠,发汗如洗,疹子随汗出,疹收复旧。
凭证使用:(1)“桂枝汤“证,腹部拘挛作痛特甚,及肠炎,下痢,腹痛者。(2)加芍药汤证,而有消化不良性下痢,里急后重,及轻症赤痢,结肠炎,腹痛,或呕者。
又按:此为《伤寒论》第一方,或认为即《金匮要略》之“阳旦汤”(另有再加干姜者,则名阴旦汤。)然《金匮》原有“桂枝汤方”。至“阳旦汤”,则有方无药。《千金方》,谓系“桂枝汤”加黄芩。有是之者,亦有非之者,为求应用起见,根据诸家研究加以考定于后:
证状表现:原书所载“桂枝汤”证有多条,今为省略,归纳如下:
治疗标的:以头痛,项强、发热,恶风寒,自汗,脉浮缓为主标的。身痛,鼻鸣,干吐等为副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类证活人书》: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 然一时许为佳,不欲如水淋漓,服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然发汗须如常覆腰以上,厚衣覆腰以下,盖腰上流漓,而腰以下至足心微润,病终不解。凡发汗病证仍在者,三日内,可二三汗之,令腰脚周遍为度。
太阳病,发热、头痛、项强、自汗、畏寒、身痛、(有不痛者)上冲(头项强痛即属上冲)脉浮缓或浮弱,浮虚,浮数,(或左浮缓右较虚)或鼻鸣干呕,或寒热往来,或下痢、盗汗等。
立方意义:本方证由体表感受风寒,血管收缩所致。此外,亦间有各种病原菌侵袭内脏,分泌毒素,使皮肤层微血管收缩而起。桂枝能行血产温,驱风解表,其性辛辣,兼有杀菌之能。桂枝、生姜、能散寒、健胃、止吐,芍药能行肝血,固腠理,祛痰,和痛,且亦有杀菌之能。甘草,能缓急、下火、祛痰,大枣能生津,和营、补中,合用则通血脉,驱寒邪、解肌热、缓挛痛,为安内攘外,调和营卫之要方。
凭证使用:虚弱体质者,罹感冒、头痛发热、出汗、恶风、神经痛、胃肠病、疟疾、下痢、产后病、寒腹痛、偻麻质斯、神经衰弱等有本方证状者。
桂枝汤加方
桂枝汤证,上冲急者,加桂,《伤寒论》名。
桂枝加桂汤
桂枝12.0,芍药、大枣、生姜各7.0,甘草5.0以上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感冒、发热、头痛、项强、自汗、畏风、《伤寒论》主用
桂枝汤主方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各9.0,甘草6.0,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服后,啜热稀粥一茶杯,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以遍身微似有汗者佳。
编者按:以上系分三次服之量。如欲作一次服者,可减去三分之二。分二次服者,可减去三分之一,下准此。一合约等于今之100毫升,一勺,约10毫升,用今量器者准此。方内各种干药,均须挫细。
诸家经验谈:《中国内科医鉴》:痢疾初起,腹痛甚者,用“桂枝加芍药大黄汤”,随手可愈。
又:疝瘕之腹痛,或外邪兼宿食之腹痛,或发疮疹之腹痛,用此方皆有效。
方舆鲵:有固有之毒之人,其腹拘挛,或有块者。又:毒剧痛不止者,“桂枝加芍药大黄汤”主之。
又:痢疾初起,有表证腹痛,而里急后重不甚者,用此方。
证状表现,节原文:(1)黄汗之病,两胫自冷,(2)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即胸中痛。(3)从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立方意义:“此方证,由营卫虚,肌表水气无力外运,桂枝汤,虽能通血络,调营卫,驱寒邪,而对于兴奋全身细胞,健旺血液运行则感不足,若加入具有此能力之黄芪,则不但驱逐肌表间水气,固表,利尿,且有益元气,补虚损之功。
《生生堂治验》:一妇患下痢数年,不进食,形体羸 ,肌肤甲错,若人不扶之,则不能起卧,与大剂“桂枝汤”使覆而取汗,下痢止,更与“百合知母汤”,以谷调理,渐渐复原。
编者按:《汉方新解》谓“桂枝汤”,适应热性病初期。叶橘泉氏亦谓适用伤寒及斑疹伤寒之初发期等。在两说以前,吴鞠通氏即以“桂枝汤”治温病,载在所著《温病条辨》之首方。其时诸大医家多有斥其非者。证以新解,叶说,均与吴氏同意。而王清任《医林改错》,则竟谓头痛、身痛发热、有汗,乃吴又可所谓之瘟疫症,用“桂枝汤”,从未治愈一人。但其文内并未写出恶风、恶寒、项强、脉缓等证。又未写出啜粥等服法。其无效固宜。或原是瘟疫而出现上述与太阳病几个相类之证状。误服“桂枝汤”,不但无效,且可能使病证加剧。文后又云,用治新感温病,或加青蒿、生地等,甚佳。是治瘟病,原可用“桂枝汤”,而必须加青蒿生地耳。王雨三氏《治病法轨》,谓脉浮、内热、口渴,加生地、青蒿、花粉、丹皮之类。与前王同意。在吴鞠通、王清任以前,有用“桂枝汤”加生地,以治瘟病者,为喻嘉言氏所首创。其言曰,余用“桂枝汤”加生地,以佐芍药之不逮。三十年来,功效历历可纪。由是以言,吴氏用“桂枝汤”而不加生地等味以滋阴。故为人所訾议。则本方之可应用于热性病伤寒初期,当以加生地、青蒿等为是矣。
《古方便览》:一男子年六十,患积聚数年,发作有时,奔豚气上冲於心,不能息,气力全无,不得俯仰,不思饮食,以此方,兼用“三黄丸”而愈,后不再发。
又按:“桂枝汤”原治由寒邪引起之上冲性神经证,至发为奔豚则甚重矣。为加同类较强烈厚重之肉桂,通其阴结,去其痼冷,故有效。徐灵胎称为奔豚专方,雉间焕谓奔豚主剂虽多,特桂枝加桂汤为最可,盖有所见而云然也。
治疗标的:以身体虚弱,肌表有水气(浮肿,亦系水气),而出汗者(或无汗),为主标的,其他身热,小便不利,腰髋弛痛等,均为副标的而用之。
诸家经验谈:叶橘泉:一少妇萎黄病,全身黄胖,浮肿,时盗汗出,畏风,恶寒,小便不利,时头痛,屡经注射女性加尔蒙,无效。余以“桂枝加黄芪汤”合“四物汤”,连服二十余日而愈。
立方意义:(1)桂枝汤中已有芍药用治腹筋挛急矣,此证因挛急过甚,故加芍药量以治之,(2)此证除有腹筋挛急外,而兼有宿食,疝瘕痼癖等为害,故再加大黄以推荡之,作为解表通里之剂。
治疗标的:(1)以腹筋挛急为主标的。(2)以腹部挛急膨满而实,有抵抗作痛,脉沉实有力为主标的,其他秘结,下痢等,为副标的而用之。
柯韵伯:此方不仅治伤风感冒,凡具有本方证者,如自汗盗汗、虚疟、虚痢等,用此汤,随手而愈。
李士材:吴君明,伤寒六日,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下之。余诊其脉浮而大,因思仲景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疼有热,小便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众皆咋舌掩口,谤之甚力,以谵狂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余曰汗多神昏,故发谵语,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耳。遂违众用之,及夜而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故夫病变多端,不可胶执,使狐疑而用下药,其可活乎。
又按:桂枝与肉桂,只在香质上的区别,肉桂,香烈而质重,桂枝香质均较轻。叶编《现代实用中药》载:桂枝之皮,因药肆贮藏不慎,致辛香甘美之味,往往消失,与其用桂枝之重分剂,不如用肉桂之轻分剂较佳。余氏用肉桂少许,治上冲剧证而见特效,极合於叶氏之说。方氏以下诸家,多用肉桂,盖因取得经验疗效之故,非尽泥於后世本草所载也。即照《辑义》依经方不用肉桂,而用多量桂枝,虽亦有效,然必须香质不失者始可。与其难得香质不失之桂枝,何如用少量肉桂而必效乎。
Hale Waihona Puke 简侯:曾治一常姓患者,女性,身热,自汗,时感冷,腹痛,脉两手浮弱中,时带弦状。胸中感热闷,食热物则难受,食冷物又感不安。用本方加黄芩一钱许,一帖而汗不作,再进一帖,而身热、胸热皆除,遂愈,是“阳旦汤”之效也。
又按:陆渊雷、刘明、阎德润诸氏,均谓桂枝汤对于细菌,能抑制其发育。故传染病如伤寒、痢疟等,用之有效。然我谓在患者体质素强而内热充实者,不须用之。若内热充实,而见口渴、舌干、唇绛、则更非本方所宜也。
证状表现: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外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补充:同“桂枝汤”证,上冲证剧,自觉有气起自少腹,上冲心胸刺痛欲死,起卧不安,有发作性者。原因,由温灸,或发汗过多,被寒邪侵袭所致。
立方意义:前方使用桂枝,治上冲之轻证,兹则上冲证剧,欲发奔豚,故加桂治之,论者谓奔豚系肾之积气,主加肉桂,以肉桂质重,入足少阴,通上下阴结,去沈寒痼冷。阎德润氏,则谓属於胃病,因其下越脐部而入小腹,故误为肾,用桂枝,健胃制腐,则奏酵止之功。要之,桂枝与肉桂,同一芳香辛热之品,通肾健胃,当具有之,惟肉桂气质较厚,较烈,益火消阴之功尤胜,用治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之证,最为合宜。
2.桂枝加芍药汤证,脉实,腹内有停滞之感者,加大黄,《伤寒论》名。
桂枝加大黄汤
上方加大黄2.5,煎法,服法,同上。
证状表现: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腹满时痛者,属太阳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补充:(1)腹部虽膨满拘急有痛,但腹内不实,(2)腹部较有抵抗,按之实而诉痛,大便或秘结或下痢。
又按:诸家所指“阳旦汤”即“桂枝汤”,应加味,或不应加味,在临床应用上,必须详加考定始可。据《金匮要略》原文,产后中风,续续十数日不解,头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唐宗海云,此乃“桂枝汤”增桂加附,以固少阴之根而止汗。成无已、陈修园、山田正珍、汤本求真等,均指为“桂枝汤”之异名,而有非议沈明宗赞用加黄芩之妙者。再证以其他医家所著各医籍,如《类证活人书》,“阳旦汤”为桂心、芍药、甘草、黄芩。《金匮心典》阳旦汤,即“桂枝汤”加黄芩。《张氏医通》在“阳旦汤”下,引《千金》“桂枝汤”加黄芩,治冬温、脉浮、发热、项强、头痛。刘明氏(见上整理篇)对于此方,就原文证状解释,尤极透辟。略谓病人中风,续续十数日不解,必有里热,此无可疑之事。故服一服中加黄芩三钱,乃极合理者。并引证麻黄汤:中有里热者,尚须酌加清热药如黄芩、石膏等,其收效远过于原方。(按张锡纯氏,亦于“麻黄汤”中加知母,以清余热,可为此说作一佐证。)故我确认刘氏之说为可信。《千金方》加黄芩为可遵。医者对于此类病证,大可用“阳旦汤”治之,用附一病例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