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学会使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

3.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实验方法。

2.难点: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质量、体积的概念。

(2)提问:什么是密度?它有什么物理意义?(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2.理论讲解(1)介绍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2)讲解密度公式:ρ=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

(3)讲解密度的单位:千克/立方米(kg/m³)。

3.实验探究(1)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来测量物质的密度?(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步骤:a.选择待测物质,用天平测量其质量。

b.用量筒测量待测物质的体积。

c.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密度。

d.记录实验数据。

(3)进行实验操作:a.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天平、量筒等实验器材。

b.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c.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实验分析与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物质密度的计算结果。

(2)讨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原因。

5.课堂小结(2)强调密度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复习密度概念、计算公式及实验方法。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实验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对密度单位换算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理解密度概念:在理论讲解环节,我会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铅球比同体积的塑料球感觉更重吗?这就是因为铅的密度大于塑料。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密度》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密度》教案、教学设计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分享,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求实的科学态度;
-引导学生遵循科学规律,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社会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通过学习密度知识,让学生了解资源利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发展,运用所学知识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物理现象有较强的观察力和好奇心。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测量密度这一章节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密度的定义,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学会使用实验器材进行精确的密度测量;
-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据分析。
这些重点内容的掌握,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密度知识体系,提高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2.难点:
-理解密度概念的本质,将其与质量、体积等概念区分开来;
(二)讲授新知
1.密度定义:详细讲解密度的定义,即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强调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
2.密度公式:介绍密度的计算公式,即密度=质量/体积。通过实例计算,让学生理解密度公式的应用。
3.实验器材:讲解天平、量筒等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强调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对测量结果的重要性。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1.强化密度概念的教学,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密度的计算和应用;
2.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注重实验方法的指导和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
3.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2. 学会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器材,进行物质的密度测量。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介绍2. 密度计算公式的讲解3. 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4. 密度测量实验的操作步骤5.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三、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 实验器材的使用和操作步骤3.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四、教学难点1. 密度的计算公式的应用2.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 使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使用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导入】(部分,您可以介绍密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测量物质的密度,以及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新课导入】(部分,您可以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以及如何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器材进行物质的密度测量。

)【实验操作】(部分,您可以详细介绍如何进行密度测量实验,包括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操作步骤等。

)【数据处理与分析】(部分,您可以讲解如何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以及如何得出准确的密度值。

)【巩固练习】(部分,您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课堂小结】(部分,您可以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密度的计算公式和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部分,您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如鉴别不同物质的密度,引入密度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ρ= m/V,解释质量、体积、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3. 实验操作:演示如何使用天平和量筒进行密度测量实验,步骤包括:调节天平平衡、测量物体质量、测量物体体积、计算密度。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物质的密度》第一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学习如何用实验方法测量物质的密度,以及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学会使用实验方法测量物质的密度。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实验测量方法。

难点: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如测量误差的控制、实验数据的处理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密度计、天平、量筒、烧杯、细线、不同密度的物体(如木块、铁块、铝块等)。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包括天平、量筒、烧杯、细线、不同密度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不同密度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哪些物体会沉到水底,哪些物体浮在水面上。

(2)学生汇报猜测结果,教师进行实验验证。

2. 知识讲解(1)通过实验结果,引出密度的概念。

(2)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3)介绍实验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3.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给定物体的密度。

(2)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计算密度值。

4. 例题讲解(1)讲解如何根据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举例说明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计算给定物体的密度。

(2)讨论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2)教师点评学生实验操作和练习情况。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测量物质的密度2. 板书内容:(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质量。

(2)密度计算公式:ρ = m/V(3)实验测量方法:天平测量质量,量筒测量体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给定物体的密度。

(2)简述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2. 答案:(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物体的密度值。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11教学目标1、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3、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物理的科学方法。

2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基本熟练了密度的计算以及单位的换算。

2、学生对天平的使用已经了解,但不清楚量筒的使用。

3重点难点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自主学习一、自主学习。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然后利用公式_________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2、量筒的使用完成下面的问题:(1)量筒上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毫升(mL)还是立方厘米(cm3)?1mL= ____cm3(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3)量筒的分度值(最小测量值)是多少?(4)液体的体积或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都可以用量筒来测量,使用时应先观察量筒的_______和________,如右图所示,观察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平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 .4g的位置。

这个石块的质量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_,密度是___________。

4、测液体密度实验中:⑴ 原理是:ρ=__________⑵ 方法:①用天平测_____________的总质量m1 。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__________中一部分,读出___________内液体的__________。

③称出___________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2章《密度》的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具体内容包括密度的定义,密度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使用实验工具进行物质密度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定义,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测量物质密度的能力。

3. 使学生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密度的计算方法,实验测量物质密度的操作技巧。

重点:密度的定义,密度计算公式的应用,实验操作步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用天平、砝码、量筒、水、不同密度的物质(如石块、木块、金属块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密度的物质,让学生观察其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密度是什么。

2. 讲解:介绍密度的定义,推导密度的计算公式。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

a. 指导学生使用天平和量筒,确保实验操作正确。

b. 学生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c.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密度计算的例题,讲解解题步骤。

5.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有关密度计算的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2. 密度计算公式:ρ = m/V。

3.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下列物质的密度。

a. 体积为2cm³的金属块,质量为20g。

b. 体积为500cm³的水,质量为1kg。

2. 答案:a. 密度ρ = 10g/cm³。

b. 密度ρ = 2g/cm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实验操作是否熟练,密度计算是否准确。

2. 拓展延伸:了解密度的应用,如鉴别物质、测量物体体积等。

鼓励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提高物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学会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仪器进行物质的称量和体积测量。

3.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引入及其公式。

2. 实验原理:ρ= m/V。

3. 实验仪器:天平、量筒、砝码、待测物质。

4. 实验步骤:(1) 检查天平和量筒是否准确。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种待测物质。

(3) 用天平称量待测物质的质量m。

(4) 将待测物质放入量筒中,测量其体积V。

(5) 根据公式ρ= m/V,计算待测物质的密度。

(6) 记录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步骤的掌握。

2. 教学难点: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引导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实践性”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3. 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天平、量筒、砝码、待测物质等。

2.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等。

3. 教室环境:保持安静,座位有序排列,方便学生操作实验仪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测量物质的密度。

2. 讲解密度概念及其公式:讲解密度的定义,演示密度的计算公式ρ= m/V。

3. 演示实验操作:教师示范使用天平和量筒进行物质的称量和体积测量。

4.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测量待测物质的密度。

5. 数据分析: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讨论实验结果。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待测物质的密度,并填写实验报告。

2. 回答问题:什么是密度?密度是如何计算的?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

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重点:密度的测量难点:密度的测量教具、学具:量筒或量杯,水,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天平及砝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

学习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一)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液态物质的体积应该使用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也可以使用量筒来测量。

学生活动:想想做做怎样使用量筒?在学生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回答课本中提出的几个有关问题,并动手操作,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量筒上的单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来标度的。

2、与许多测量仪器(学过的电流表、电压表、天平等)一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测量值。

实验室中常用的有:50mL、100mL、500mL、1000mL等。

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据你测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测物的尺度等因素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

4、视线与液面水平,与刻度线垂直。

5、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不规则固体物质体积的测量,需用量筒或量杯。

初中测物体密度实验教案

初中测物体密度实验教案

初中测物体密度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定物体密度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对于固体和液体,可以通过测定质量和体积来计算密度。

本实验采用排水法测定物体密度,即通过测量物体在水中排开的体积来计算其密度。

三、实验器材1. 天平(含砝码)2. 量筒3. 细线4. 针5. 水6. 待测物体四、实验步骤1. 检查器材:确保天平、量筒等器材完好无损。

2. 调节天平: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3. 测量质量:用天平测量待测物体的质量,记录结果。

4. 测量体积:(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水,记录水面到达的刻度V1。

(2)将待测物体用细线系住,放入量筒中,用针将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记录水面到达的刻度V2。

(3)计算物体排开的体积:V排 = V2 - V1。

5. 计算密度:ρ = m / V排,其中m为待测物体的质量,V排为物体排开的体积。

6. 整理器材:将实验器材归位,保持实验室整洁。

五、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天平时,要轻拿轻放,避免震动。

2. 测量质量时,要确保待测物体与天平接触良好。

3. 测量体积时,要确保待测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避免气泡产生。

4. 计算密度时,要准确记录实验数据,避免计算错误。

六、实验拓展1. 探讨不同物体的密度差异,分析其原因。

2. 尝试使用其他方法测定物体密度,如溢水法、比重瓶法等。

3. 思考如何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鉴别伪劣商品、设计船舶等。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掌握测定物体密度的基本方法,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增强对物理学兴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教案: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测量物质的密度》。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以及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测量物质密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操作。

难点: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实验误差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讲桌、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包括天平、量筒、烧杯、不同密度的固体和液体等)。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鉴别金的真假,引入密度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密度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密度是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3.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质的密度,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记录实验数据。

5. 讨论与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其原因。

六、板书设计密度公式:ρ = m/V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1. 调节天平平衡,测量质量m。

2. 使用量筒测量体积V。

3. 计算密度ρ = m/V。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已知一块铜的质量和体积,求铜的密度。

答案:根据密度公式,ρ = m/V,代入铜的质量和体积数据计算得出。

2. 题目:比较水和酒精的密度大小。

答案:根据密度公式,ρ = m/V,分别计算水和酒精的密度,比较大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板书设计,使学生清晰地理解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3)教师总结课堂重点,强调密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密度知识的掌握。
五、作业布置
1.基础知识巩固:请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重点加强对密度概念、密度公式及单位换算的掌握。通过此类题目,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形成扎实的理论基础。
例题:计算以下物体的密度,单位为kg/m³。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认真观察、精确测量的习惯。
3.使学生认识到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
1.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块浮在水面上、油水分离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密度概念。
2.基本概念:讲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及单位,让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
2.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教学过程: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物体沉浮的原理”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
(3)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决问题。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分享学习心得。
3.教学过程:
(1)教师讲解密度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介绍密度公式,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物质的密度。
(3)讲解密度的单位及其换算方法,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4)教师通过动画、实验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密度对物体沉浮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探讨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物体沉浮的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途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初中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 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3. 理解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1. 量筒的使用方法。

2. 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1. 如何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2. 密度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盐水、铁块、石块、水、烧杯、细针等。

2. 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块石头的密度?2. 学生分享想法,教师总结:测量石头的密度需要知道石头的质量和体积。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用公式表示为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2. 讲解量筒的使用方法:a. 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将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取液面高度。

b. 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将物体放入水中,读取水面上升的高度。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配备实验器材。

2. 学生根据实验步骤,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

3. 学生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四、密度计算(10分钟)1. 学生根据测量得到的质量和体积,计算液体的密度。

2. 学生根据测量得到的质量和体积,计算物体的密度。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实验数据,填写密度计算表格。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了量筒的使用方法,进一步巩固了物质密度的概念。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了实践能力。

在密度计算环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理解和掌握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物体的密度。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点1.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测量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密度的计算方法。

2.测量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和示范法相结合。

2.实验法。

五、教学内容1.密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1)密度的概念:物体单位体积质量的大小。

(2)计算公式:$\mathrm{d}=\frac{m}{V}$,其中$\mathrm{d}$代表密度,单位为$\mathrm{kg/m^3}$,$m$为物体质量,单位为$\mathrm{kg}$,$V$为物体体积,单位为$\mathrm{m^3}$。

2.测量物体的体积的方法(1)直接测量法:利用测量仪器直接测量物体的体积。

(2)间接测量法:分别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或直径和高度,再求出物体的体积。

六、实验设计实验名称:测量物体密度实验目的:掌握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实验器材:弹簧秤、毛细管、滴定管、烧杯、电子天平。

实验步骤:1.取一定质量的物体,用弹簧秤称重并记录下重量,单位为{N}$。

2.将物体置于烧杯中并加足够的水,记录下水面的高度,再取出物体,将烧杯加满水,再记录水的容积,单位为{m^3}$。

3.测量滴定管的内径和长度,计算滴定管的容积,单位为{m^3}$。

4.用毛细管将水滴定进滴定管中,记录滴定管中水的容积。

5.计算物体的体积和密度。

七、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首先介绍物体的密度是什么,如何计算密度,密度的意义和作用。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物体的密度。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二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密度的定义,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学会使用实验工具(如天平、量筒等)测量物质的密度,并掌握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能运用实验方法测量物质的密度。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实验操作步骤及数据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平、量筒、水、物体(如石块、木块等)。

学具:每组一套天平、量筒、水、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演示: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用量筒测量物体体积。

提问: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是什么?2. 例题讲解讲解: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

示例:计算一个物体的密度。

3.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计算给定物体的密度。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物体质量和体积。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密度。

5. 结果讨论各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误差原因。

六、板书设计1. 密度定义: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2. 密度计算公式:ρ = m/V。

3.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测量一个不规则物体的密度。

答案: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密度。

2. 附加题目:生活中哪些现象与密度有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密度概念、计算公式和实验方法,但实验操作中仍存在误差。

2. 拓展延伸:研究不同物质密度差异的原因,了解密度在工业、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2. 实验操作步骤及数据处理。

3. 作业设计中的实践题目和拓展延伸。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1. 难点解析:密度计算公式(ρ = m/V)的应用需要学生理解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从实验数据中准确计算出密度值。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物体的密度》,具体内容为第三小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本节课主要围绕密度的概念、测量原理及实验操作等方面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密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实验器材进行密度的测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定义、测量原理及实验操作。

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演示用天平、量筒、烧杯、水、细线、石块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天平、量筒、烧杯、水、细线、石块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展示一个体积较大但重量较轻的泡沫塑料块和一个体积较小但重量较重的铁块,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重量差异如此之大。

2. 知识讲解:(1)密度的定义: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2)密度的计算公式: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测量密度的方法:利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出密度。

3. 实践操作:(1)实验一:测量水的密度。

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b.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计算水的密度。

(2)实验二:测量石块的密度。

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b.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计算石块的密度。

4. 例题讲解:通过一个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几道与密度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测量物质的密度2. 板书内容:(1)密度的定义(2)密度的计算公式(3)测量密度的方法(4)实验数据记录及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给定质量的水的密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设计
7.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掌握了质量、体积等基本概念,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密度这一概念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可能对密度的计算和应用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以下几点: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经历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针对数据分析,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针对团队合作,实施有效的分组策略,确保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团队合作等方面;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密度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同物质的物体,它们的大小、质量可能各不相同。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同样是体积相同的物体,有的质量很大,有的质量却很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题——密度。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密度的世界,探索其中的奥秘。
(二)讲授新知,500字
1.密度的定义: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我们可以用公式ρ = m/V来表示,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2024年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初中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测量方法,以及物体密度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单位及测量方法。

2.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物体密度的测量,并能准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

3. 了解物体密度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密度公式的运用,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测量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量筒、天平、物体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物体浮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与物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介绍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

(2)讲解密度测量方法,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3. 实践操作:(1)演示如何使用量筒、天平等实验器材进行物体密度的测量。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计算物体密度。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密度计算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两道关于密度计算的练习题,学生现场完成,教师点评。

6. 知识拓展:介绍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物质、测量物体质量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测量物质的密度2. 板书内容:(1)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2)密度测量方法(3)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4)密度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已知体积和质量的物体密度。

(2)已知一个物体的密度和质量,求其体积。

2. 答案:(1)物体密度 = 质量÷ 体积(2)体积 = 质量÷ 密度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密度概念、计算公式和测量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2. 拓展延伸:(1)研究物体密度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初中测量物体密度的教案

初中测量物体密度的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测量物体密度【教学目标】1. 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2. 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3. 理解密度公式的应用,能够计算常见物体的密度。

【教学重难点】1. 量筒的使用方法;2. 如何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入话题:介绍菊花石块,其成分为天青石与栖霞岩,内含丰富的硒、锶、铋等多种微元素,对人有强身健体、抗癌益寿作用。

2. 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块石头的密度,我们应该怎么做?3. 总结:我们本节课就来探究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推进新课1. 讲解密度概念: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讲解密度公式:密度 = 质量 / 体积。

3. 讲解量筒的使用方法:1)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2) 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4. 实验演示:1) 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2) 使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

三、实践操作1. 分组实验:每组选取一个已知质量的物体(如铁块、石块等),使用量筒测量其体积,计算密度。

2. 数据记录: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物体质量、体积和密度。

3. 数据分析: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实验误差的原因。

四、巩固知识1. 课堂提问:请学生解释密度概念,以及如何测量物体密度。

2. 练习题:请学生完成一些有关密度计算的练习题。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密度概念和测量方法。

2. 强调量筒的使用注意事项,如保持量筒的清洁和准确读数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践,让学生掌握了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体积,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

课堂提问和练习题的设置,有助于巩固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但在实验数据分析和误差讨论方面,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024年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初中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详细内容包括:密度的定义,密度的计算公式,测量物体密度的实验方法,以及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2.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测量物体的密度。

3. 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计算公式,测量物体密度的实验方法。

难点:实验误差的控制,密度公式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用天平、量筒、烧杯、物体(如石块、木块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包括天平、量筒、烧杯、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两个外观相同但重量不同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重量不同。

2. 知识讲解:a. 解释密度的定义,给出密度公式。

b. 讲解实验测量密度的步骤和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计算一个物体的密度,以及如何从实验数据中找出密度。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给定物体的密度。

5. 小组讨论: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测量物质的密度2. 板书内容:a. 密度定义b. 密度公式c. 测量密度的实验步骤d. 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题:给出一个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其密度。

b. 实践题:家中找一个物体,测量其质量和体积,计算密度。

2. 答案:a. 密度 = 质量÷ 体积b. 学生自行测量计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探讨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b. 研究不同物质密度的影响因素,如温度、压力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基本方法,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误差的控制2. 密度公式的运用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中的实践题一、实验误差的控制1. 天平的使用:确保天平水平放置,避免因倾斜导致读数不准确。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学习主题】测量物质的密度【时间】1课时【课程标准】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第十一章第四节的学习内容。

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不吸水不规则塑料块的密度和盐水密度这些知识与技能。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ρ=m/ν去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上节课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也是学习力学的第一个关键实验,有助于以后浮力知识的学习,是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体的教学重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学情分析】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物质的属性──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了天平的使用方法。

对密度概念与计算公式已有所了解;因为已经熟练掌握了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可以直接通过观察结构得出用量筒测液体体积的方法,学生观察思考就能操作,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形状,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对于测液体的密度,同学们也能想出大致方案,但在该实验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制定最佳测量方案学生不是很容易想到,很多学生由于受前面“用天平测液体质量实验”的影响,往往制定出不精确的方案,学生注意不到没把液体全部倒入量筒,有些残留在了烧杯内,使测的体积偏小,密度偏大,所以这一环节要做重点处理。

【学习目标】1、尝试用密度知识鉴别生活中的物质。

2、通过实验进一步体会物质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能说出测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

4、进一步学会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5、学会用正确的方法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6、学会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7、会设计测量固体密度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表格8、会设计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表格9、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10、在测量物质的密度的过程中,合作交流,体验测量存在误差,找出减小误差的方法,认识科学实验中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作者:张杰
【学习主题】测量物质的密度
【时间】1课时
【课程标准】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第六章第3节的学习内容。

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不吸水不规则塑料块的密度和盐水密度这些知识与技能。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ρ=m/ν去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上节课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也是学习力学的第一个关键实验,有助于以后浮力知识的学习,是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体的教学重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学情分析】
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物质的属性──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了天平的使用方法。

对密度概念与计算公式已有所了解;因为已经熟练掌握了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可以直接通过观察结构得出用量筒测液体体积的方法,学生观察思考就能操作,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形状,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对于测液体的密度,同学们也能想出大致方案,但在该实验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制定最佳测量方案学生不是很容易想到,很多学生由于受前面“用天平测液体质量实验”的影响,往往制定出不精确的方案,学生注意不到没把液体全部倒入量筒,有些残留在了烧杯内,使测的体积偏小,密度偏大,所以这一环节要做重点处理。

【学习目标】
1、尝试用密度知识鉴别生活中的物质。

2、通过实验进一步体会物质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能说出测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

4、进一步学会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5、学会用正确的方法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6、学会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7、会设计测量固体密度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表格
8、会设计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表格
9、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10、在测量物质的密度的过程中,合作交流,体验测量存在误差,找出减小误差的方法,认识科学实验中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难点:设计精确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案。

【评价设计】
1.通过问题1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2、活动3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问题3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活动3、检测目标4的达成。

5.通过问题4、5、6检测目标5的达成。

6.通过问题7检测目标6的达成。

7.通过活动1作业2检测目标7的达成。

8.通过活动2作业1检测目标8的达成。

9.通过活动3、测试1检测目标9的达成。

10.通过活动3、4测试2检测目标10的达成。

【学习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复习旧知。

问题1. 同学们,我有一个邻居他在路边摊贩那里买了条金项链,非常便宜,但是他总是怀疑这个项链是假的,不是纯金的,你有办法帮他鉴别一下吗?(学生回答可以测出项链的密度,和密度表对照一下就知真假后,引出课题
——四测量物质的密度)
问题2. 我们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密度的一些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能说出密度的哪些知识?密度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有关系吗?
(第二个问题要引导学生,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大小无关,因此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问题3.我们要测定物质的密度,理论依据是什么?需要测出那些物理量?[板块二]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引入: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那么怎么测量体积呢?我们知道正方体、长方体这样形状规则的固体可以用刻度尺测出边长再计算出体积,那么液体、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如何测量呢?)
问题4.观察量筒,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和你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后展示。

问题5.将适量水倒入量筒中,观察液面的形状,读数时应当以哪个地方为准?小组内交流。

(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以下面的清晰的液面为准,引导学生分析仰视和俯视测量不准确,)
问题6.如果液面在相邻的两个刻度线之间应当怎么读数才能使测量结果更精确?试着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问题7.你能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吗?小组交流,说出你的方法。

(为什么要用细线?一是便于放进去,取出来,二是误差小。

注意:物体一定要全部浸没。

)
[板块三]制定测量塑料块密度和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表格。

活动1.引导全班同学设计测量塑料块密度的实验方案、实验表格。

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展示。

(可让学生思考:①需要用什么测量哪一些物理量;②为什么先测质量,后测体积?③在表格里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活动2. 引导全班同学设计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实验表格。

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展示。

(大多数学生会设计先测空烧杯的质量,再测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内测量盐水的体积,要引导学生分析这样由于没把盐水全部倒
入量筒,有些残留在了烧杯内,使测的体积偏小,会使密度偏大,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先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再测量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这一点要让学生观察烧杯,弄明白。

)
[板块四]测量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活动3.将全班同学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小组测量塑料块密度,剩下的小组测量盐水的密度。

全体同学根据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试验,小组内成员合理分工,将实验数据记录在黑板上设计好的表格里,并计算出密度大小。

活动4.小组间交流实验结论,分析减小误差的方法。

(各小组最后测出的密度值不同,说明测量存在误差,引导学生可以运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测量体积的误差较大,要按照正确的方法仔细读数。


【知识拓展】(1)如果物块不下沉怎么办?(2)如果物块太大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1)可用压入法或沉坠法;(2)切割法或溢水法。


【课堂小结】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达标测试】
1、(2012•湖北武汉)某同学在实验室测量一块不规则的金属块的密度。

(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观察到横梁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此时应将向_______旋动平衡螺母。

(2)把金属块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后,观察到横梁指针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该调节,直到指针再次指在分度盘中线处。


码的位置和右盘中的砝码如图乙所示,金属块的质量是 g。

(3)把金属块浸没在装有50ml水的量筒中,这时量筒中的水面的位置如图丙所示。

金属块的密度为
kg/m3
2、学习了密度知识后,同学们准备测量物质的密度,选取的器材有:酸奶、
量筒、天平(带砝码)、烧杯。

小新和小洋同学分别设计了一种测量酸奶密度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酸奶,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酸奶的质量为;
(3)再将烧杯中酸奶倒入量筒中,测出酸奶的体积V;(4)计
算出酸奶的密度ρ。

方案二:(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装有适量酸奶的烧杯的总质量m1;(2)将烧杯中的一部分酸奶倒入量筒中,记下量筒中酸奶的体积V;(3)
测出烧杯和剩余酸奶的总质量m2;计算出酸奶的密度ρ
= 。

分析与交流发现:方案一中测量体积偏,测出密度偏。

(选填“大”、或“小”)
【布置作业】
1、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酱油的密度,设计实验方案。

2、设计测量土豆密度的实验方案,器材自选,看谁能想出更多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