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进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的概述1.现实主义2.浪漫主义3.现代主义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与特点1.发展历程2.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与特点1.发展历程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五、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与特点1.发展历程2.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六、总结正文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新论,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种理论阐述。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可以概括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三大流派。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起源于 19 世纪初的欧洲,后传入中国。
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关注民生。
在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以梁启超、鲁迅等为代表,他们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社会现实。
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30 年代,以茅盾、巴金等为代表,他们通过创作揭示社会矛盾,关注民生,体现现实主义精神。
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许多作家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社会主义建设,如《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源于 18 世纪末的欧洲,主张抒发个人情感,追求自由、理想和美好。
在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以梁启超、鲁迅等为代表,他们在作品中抒发个人情感,反对封建礼教。
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30 年代,以郭沫若、徐志摩等为代表,他们在作品中表现自由、理想和美好。
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浪漫主义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但在一些作品中仍有所体现,如《草原》等。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起源于 20 世纪初的欧洲,主张突破传统,追求创新。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形式新颖、内容复杂、意义多元。
在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以郭沫若、徐志摩等为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主义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但在 20 世纪80 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现代主义文学重新崛起,如《黄金时代》等作品。
文学思潮探究不同时期文学思潮的兴起与影响

文学思潮探究不同时期文学思潮的兴起与影响文学思潮探究:不同时期文学思潮的兴起与影响引言:文学思潮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一定范围内的作家们在文学创作中对某些共同的价值观念、思想倾向、艺术追求或审美观点的呈现。
各种文学思潮的形成和兴起,往往与时代背景、社会变革和文化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究不同时期文学思潮的兴起与影响。
一、古代文学思潮的兴起与影响古代文学思潮包括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文学等时期的文学思潮,这些思潮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哲学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
以先秦文学为例,儒家思潮的兴起与孔子及其学说的影响密不可分,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直接影响了古代文人的价值取向和创作思路。
二、现代文学思潮的兴起与影响现代文学思潮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主要包括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思潮。
这些思潮的兴起与当时工业革命、社会变革以及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现实主义思潮崛起是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反思,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
三、当代文学思潮的兴起与影响当代文学思潮包括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现实主义等多种思潮,这些思潮的兴起与二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变迁密切相关。
例如,现代主义思潮在20世纪中期兴起,它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重构,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困惑和挑战。
四、文学思潮的影响与意义文学思潮的兴起不仅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表达形式,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文学思潮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和更新,丰富了文学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其次,文学思潮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潮和精神风貌,对社会起到了启发和引导的作用。
最后,研究文学思潮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历史的脉络和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结论:文学思潮作为一种对时代和社会的反映,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潮在形式和主题上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这些思潮的兴起和影响与时代背景、社会变革以及作家们个人的创作追求密不可分。
通过对文学思潮的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同时也能够深入探究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学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整合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历史演进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整合——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历史演进①1949—1976年(政治化文学思潮)【一体化】个体想象的自由必须服从对民族整体命运的关怀,个人创作的提高必须服从革命宣传的普及需要。
文学必须首先为革命主体工农兵服务,必须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化形式。
这种战时文艺思维,强调政治逻辑忽略艺术逻辑,强调大多数人忽略少数人,强调民间形式忽略文艺手法的现代性。
在政治立场、思想情感、文学想象、表达方式上的”一体化“,成了新中国初期文学思潮的一个重要特征。
而这个文学“一体化”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政治运动的形式实现的。
【政治—艺术】文化革命激进派别在“文革”前夕,在文艺界已确立其主导地位。
其标志是“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和其《纪要》。
文革时期,胡风、周扬等的文学思想中的“政治性—真实性—艺术性”,成为“政治—艺术”的结构(政治直接“美学化”),即文本的生产、传播、批评,就是一种“政治行为”。
文学创作和阅读排斥“形象思维”、直觉、体验等,在表现方式上要求以“三突出”的原则塑造“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以起自于大跃进时期的“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的“三结合”创作方法进行创作。
江青、姚文元、张春桥等所直接控制的写作班子通常署名“初澜”或“江天”来进行文学批评。
②1976—1992年(新启蒙文学思潮)【接续五四】新中国的社会实践,完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无法完成的重要任务,那就是对国家和民族形象的塑造,但忽视了个人经验。
新启蒙思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接续起五四启蒙运动的思想线索,将对个人的关注重新纳入文艺实践的视野,重建社会正义和呼唤人性价值的回归。
11 中国文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终于彻底走出了封闭的绝境,并再次面对了一个与“五四”文学近似的处境,只不过这种重新确认中包含了某种更可悲的下降,从鲁迅《狂人日记》中的“救救孩子”,到刘心武的《班主任》中,“救救被‘四人帮’坑害的孩子”,其认知差异和思考高度的落差可见一斑,从“人的文学”到“政治的文学”之坠落的轨迹是如此明显。
浅谈我国现代文学的思潮与发展

浅谈我国现代文学的思潮与发展作者:曲鹏佳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04期摘要:中国文坛最近几年对于新思想潮流的来临,反响十分热烈。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我国文坛的发展和思潮的兴起一代又一代更迭,中国文坛始终生机盎然。
中国现代文学的各种融合理念和创新,为以后的发展带来了坚实的基础。
文学在不同地位当中依照自身的属性和不断的思考,开启了我国现代文学思潮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现代文学思想潮流发展历程一、前言我国对于现在文学的定义有很多,首先就时间而言,1917年到1949年之间的中国文学被划分在了现代文学时期之内。
而对于价值而言,中国现代文学就是指中国的新文学,上个世纪无产阶级资本运动也算作是现代文学研究的一部分。
这些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式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的划分和评价。
文学思潮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他的思想和创新性等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带来更好的借鉴。
二、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渊源追随历史的脚步,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时期。
[1]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在我国签订,使我国国门被迫打开,思想潮流也受到了西方现在主义的冲击。
中国国内的一些文化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一些问题,所以传统的封建思想开始逐渐受到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批判。
之后,我国迎来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为主要潮流的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开展。
把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进行了沉痛的打击。
由于传统封建思想的改变,使一些先进的思想潮流涌入我国国内。
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首,开始主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为了改变中国现代封建的体制。
紧接着戊戌变法开始在我国实施开展,我国的教育界第一次受到新文化的洗礼。
[2]这次变法让人们的思想潮流开始发生变化,人们意识到我国思想与西方现代国家思想上存在的差距,通过努力的学习别人的长处开始对自己文化不足的地方进行弥补,并且对于我国经济和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效批判。
文学理论的当代发展与演进

文学理论的当代发展与演进引言文学理论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解读和评价的体系化理论体系。
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中发展和演进,不断丰富和拓展着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随着新的科技、思想和文化的涌现,文学理论也不断面临着挑战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文学理论的当代发展与演进,并分析其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与文学理论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在哲学、文化和艺术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思潮,对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现代主义批判了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和唯物主义观念,强调叙事的多元性、相对性和分裂性。
在文学理论中,后现代主义提出了“散文化”和“自我意识”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创作和解读方式。
后现代主义对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 反叙事和模糊性后现代主义强调叙事的多元性和模糊性,否认单一的真相和确定性。
这对传统的文学理论提出了挑战,使人们思考文学作品中隐含的多重叙事和解读可能性。
例如,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的小说《重返故乡》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使读者感到困惑和迷茫,进而挑战了传统的叙事方式。
2. 反意识形态和权威后现代主义批判了传统意识形态和权威的观念,认为它们是对个体自由和多元性的压制。
这对文学理论提出了挑战,使人们更加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权力关系和政治意义。
例如,法国作家米歇尔·福柯的《监狱的诞生》揭示了权力与知识的关系,并提出了“规范化社会”的概念,引发了对现代社会中权力运作方式的深思。
3. 全球化和跨文化后现代主义强调全球化和跨文化的重要性,批判了以欧美为中心的文化霸权。
这对文学理论提出了挑战,促使人们关注非西方文化的表达和解读。
例如,印度作家阿鲁恩达蒂·罗伊的小说《好吧,不再告诉你》通过描述印度社会中的种族和阶级冲突,呼吁人们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不公正。
二、环境批评与文学理论环境批评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方法,它关注文学作品与环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引言近几年来,中国文坛对于思想的不断呼唤,让我们不由得回忆起百年前的中国文坛,那是一个风云汇集,思想变化万千的年代。
首先是政治与艺术的纠葛,其次是道与器的交会,文学不断寻找属于自身属性的真正文学性的坚韧与执着。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界定,我们一直从双重意义来归纳出其概念。
首先,时间概念:从1917年到1949年;其次,价值归宿(根本属性):中国新文学,在另一方面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50年代末期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换句话来说,中国现代文学指的是从1917年到1949年的中国新文学。
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思潮,是站在众多社会思潮的前锋,成为最引人瞩目的主流思潮,即中国新文学思潮,也被称为中国新文学内在的文学思潮系列。
很多时候国内作家与文学理论家们都在讨论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分歧较为明显,而本文试图从现代文学思潮发展与演变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理性梳理总结,找出一些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可供借鉴的东西。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起源通过史料研究,可以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起源背景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外来思想蜂拥而至,这让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传统封建思想对于中国人民的制约,因此综合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这场反侵略战争打破了清朝一直以来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武器炸开了中国的大门。
随着中西文学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国内逐渐形成了争相学习西方现代文明的潮流,出现了一大批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首的倡导学习西方文化的先驱。
人们认为,要想改变中国封建落后的现状,就要从最基本的层面上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
在1898年,一场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文件,改良政治教育体制的资产阶级政治维新改革戊戌变法登上历史舞台。
这次戊戌变法的成就在于呼吁解放传统思想,创办学堂与报刊杂志,努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思想;在另一方面,戊戌变法对传统封建思想弊端直接揭露并进行猛烈抨击,有效促进了国民思想的觉醒,可以说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启蒙运动。
[思潮,现代文学,中国]走近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进
![[思潮,现代文学,中国]走近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进](https://img.taocdn.com/s3/m/946779992e3f5727a4e96223.png)
走近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进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特有历史现象,一般认为是从1917到1949年间,这段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其代表文学被称为新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包含了文学流派和艺术风格等因素,也展现出了不同的文化特点,它产生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文化与政治的结合体,体现了中国人民特有的风貌。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发生的原因分析(一)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影响历史文化对于我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制度对于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
现代文学思潮的产生能够追溯到五四运动这段历史时期,当时的中国在辛亥革命之后已经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进人了中华民国时期,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给文化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第二,较宽松的文化条件推进了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清政府于1906年开设学堂并将科举制度废除,使得为数众多的读书人免受腐朽思想的继续毒害。
封建帝制的推翻,使得传统封建思想文化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人人心;第三,维新时期的人文作品使现代文学思想萌芽有了生长的深厚土壤。
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人士的思想文化作品,为现代文学思潮所借鉴甚至直接引用。
(二)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作用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受到了外来文化思潮的强烈冲击,在中国近代社会处于万马齐暗的境况时,为了促使社会进步,改变现实,一些时代先驱者和有识之士将西方的社会、文艺思潮引人国内,被称为国外借来的火种。
有学者曾言:五四时期作为中国变革的重要关头,需要借助外国文学来挑战传统落后的封建文化。
这时期外国文学的引进是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的,它除了在文学思想上突破了传统的束缚,艺术手法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突破,使中国现代文学的面貌焕然一新。
西方文艺思潮的涌人和推广,使得国人的文学观念得以改变,小说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接受,文学的地位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成为变革民众精神面貌的强有力武器。
中国文学思潮演变史

中国文学思潮演变史
1. 概述
本文档将介绍中国文学思潮的演变历史。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文学思潮经历了多个阶段和变革。
通过了解这些思潮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演进过程。
2. 古代文学思潮
古代中国文学思潮主要包括诗歌、词曲和散文。
在这个时期,文学思潮主要集中在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下。
儒家思想强调以德治国,注重礼仪和道德;而道家思想则倡导自然、随性的生活态度。
这两种思想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学思潮
在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文学思潮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繁荣。
其中,宋代文学思潮主要表现为诗、词、曲和小说的繁荣,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注重描写日常生活和人情世故。
元代文学思潮在戏曲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发展出了元曲。
明代文学则呈现出了较多种类的文学作品,如四大名著等。
4. 近现代文学思潮
近现代文学思潮主要包括了白话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
白话文学的出现结束了文言文主导的传统文学时代,使文学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而现代主义文学则在20世纪初期兴起,包括了象征主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等风格。
5. 当代文学思潮
当代中国文学思潮多元化,涵盖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民族文学等各种风格。
中国当代作家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创作手法,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和个人的内心体验。
6. 总结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文学思潮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变革。
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通过研究中国文学思潮的演变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思潮,现代文学]现代文学思潮发生与演进
![[思潮,现代文学]现代文学思潮发生与演进](https://img.taocdn.com/s3/m/b7f95c97336c1eb91b375d65.png)
现代文学思潮发生与演进摘要: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产生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剧烈动荡的特殊历史阶段。
受特殊历史背景的影响、以及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特点。
西方现代文学大量涌入,带动了翻译思潮的兴起,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并涌现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多流派,是当代文学思潮形成的奠基。
关键词:中国文化;现代文学思潮;发生;演进文学思潮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指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内,具有影响力的文学运动、文学流派、文学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特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思维活跃、流派林立、文化冲突激烈的特有历史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有的历史现象,是当时社会政治与文化交融的体现。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产生是基于特定历史环境、政治制度、人文思想和外来文化四大因素基础上的,并且是多因素交叉汇合的结果。
因素一:历史时空的更迭。
任何文学思潮的兴起并非时代耦合,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虽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被公认始于1917年,但其思想的萌芽要追溯到1906年清政府设立西洋学堂。
这一举措标志统治中国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了,无数知识分子思想被解放出来。
在推翻封建帝制的同时,统治中国五千年的封建思想文化也走向没落。
旧思想消失,必然带来新思想的确立。
这样一个历史时空更迭的重要时刻,文学思潮的涌现是时代玉成的产物。
因素二:政治制度的影响。
自古至今,“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1]。
文学思潮的涌现离不开政治制度的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得以应运而生,是基于中国当时相对宽松的政治制度。
探究五四新文化运动至解放战争胜利这段时间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在新旧制度剧烈冲突的基础上建立的。
尽管社会动荡不堪,政治制度也在矛盾变化中破旧立新、立而再破,但对于文学思潮的变化却给予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由于当时很多知识分子走上了政治舞台,如陈独秀、李大钊、林长民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导者进入中国政坛,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涌现起到了推动作用。
现代文学思潮

现代文学思潮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产生的文艺作品,它承载着当代社会的变革与人类思想的深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文学思潮也在不断演变与发展,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和风格。
本文将从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几个方面来探讨现代文学思潮的特点和影响。
一、现实主义思潮的兴起现实主义思潮是20世纪文学的重要思潮之一。
它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和剖析,反映了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现实主义文学以真实、客观、剖析社会现实为特点,通过呈现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存在的内在规律。
在中国,鲁迅的作品是现实主义思潮的代表,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这些作品以鲜明的社会批判和揭露的方式,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
二、象征主义的艺术追求象征主义思潮在20世纪初兴起于欧洲,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追求艺术的高度象征性和表现力,通过使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达内心情感和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
象征主义文学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心灵的描绘,作品常常具有深沉、暗示和超越现实的特点。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作品《恶之花》、捷克作家卡夫卡的《变身》等都是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邃的思想吸引了无数读者。
三、超现实主义的冲击力超现实主义思潮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它追求对潜意识的探索和超越现实的表达。
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常常具有梦幻、荒诞和离奇的特点,通过错位和融合现实与梦境,挑战传统的逻辑和语言。
西班牙画家达利、法国诗人布列东、美国作家卡夫等都是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出现使人们对文学形式和创作风格的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拓展了人们对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四、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文本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它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了颠覆和挑战。
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多元和碎片化的特点闻名,作品中常常融入了科技、大众文化和跨文化的元素。
后现代主义文学追求多元的叙述和超越传统观念的创新,通过模糊界限和打破框架来创造全新的文学形态。
当代文学流派的嬗变与思潮演进

当代文学流派的嬗变与思潮演进当代文学是一个庞大的概念,包涵了各种不同风格和流派的作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文学流派也在不断嬗变,并逐渐展现出独特的思潮演进。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角度探讨当代文学流派的变迁和思潮的演进。
首先,当代文学流派的嬗变可以从创作风格的角度来观察。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文学表达了作家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随着社会进步与文化交流的发展,当代作家们开始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的细腻描绘。
这种风格常被称为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强调个体的独特经验和思想,常常采用非线性叙事和意识流的手法,给读者带来迷幻而多元的阅读体验。
然而,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唯一的文学流派。
近年来,一种被称为“新奇思潮”的文学风格逐渐兴起。
这种风格强调稳定和秩序,力求还原生活的本真和纪实。
新奇主义作品常常以史实为基础,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深入挖掘的思考,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变迁。
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包括莫言的《蛙》和余华的《活着》。
除了创作风格的变化,当代文学流派的嬗变也可以从内容和主题的角度来观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探索人类生存与存在的作品逐渐增多。
作家们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弱点,通过作品传递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观察。
比如,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关于城市化和城市病的作品逐渐增多。
作家们用文字去探讨城市背后隐藏的问题,并使人们重新思考都市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与此同时,环保意识的崛起也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尝试通过文字呼唤人们对自然的关注。
这些作品常常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破坏。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文学思潮是当代文学的一种回归,使人们重新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除了风格和主题的变化,当代文学流派的嬗变还体现在作家的身份和创作背景上。
在过去,文学界离不开“文人”的身份,作家常常是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的代表。
然而,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群体的嬗变,作家的身份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中国现代文学在近百年的历史中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阶段。
从早期的思潮启蒙到现代主义的崛起,再到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中国现代文学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发展轨迹。
本文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进行探讨,以进一步了解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思潮启蒙与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思潮启蒙与新文化运动。
在这一时期,一批有识之士通过文学的方式来发起对封建传统的批判和解构。
背离传统文学形式的约束,他们以白话文为主要表达方式,大胆地探讨个人主义、民主和科学等新思想。
鲁迅、茅盾等作家的作品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逐渐崛起。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个体的内心世界,注重探索存在主义的思想和情感。
著名作家徐志摩、郭沫若等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文学风貌。
他们运用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手法,呈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思想追求。
三、文革与文学的复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学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岁月。
许多作家被迫沉默,文学创作受到严重限制。
然而,文革结束后,中国文学经历了一次全面的复兴。
一大批新锐作家如余华、莫言等在80年代末期的小说创作中崭露头角。
他们的作品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个体的命运,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四、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冲击随着90年代的到来,后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开始引起重要的关注与讨论。
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故事结构、人物塑造和时间线性进行了颠覆与解构,突出了语言游戏和叙事实验。
著名作家王小波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其幽默、讽刺和自由的风格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五、当代文学的多元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文学创作的形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网络作家骆宾基、六六等人的作品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关注。
现代文学潮流从新思潮到后现代主义

现代文学潮流从新思潮到后现代主义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其特点是与时代精神相契合,反映现实生活与社会变革。
而现代文学潮流从新思潮到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过程,既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又在创新中突破传统文学的局限,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一、新思潮的涌现新思潮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首个重要潮流,产生于20世纪初叶,是一股反对传统文学的势力。
它主张借鉴西方文学观念与形式,推崇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
作家们以革命热情和浓厚的文化自觉为内外交融的理论基础,创作了一批不拘一格的文学作品,如闻一多的《边城》、冰心的《雨巷》等。
二、白话文运动的进展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和社会思潮的变化,白话文运动应运而生。
白话文运动是对文言文的一次颠覆性的挑战,呼吁用通俗易懂的白话书写文学,使文学真正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
胡适、鲁迅等作家成为白话文运动的重要代表,他们以小说、杂文等多种形式书写作品,将现实与文学紧密结合,开辟了新的文学领域。
三、抒情主义的盛行20世纪30年代是抒情主义的盛行时期,抒情主义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注重感觉和意象的描绘。
作家们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主观感触的纯粹与直观,将社会现实转化为个体内心的世界。
萧红的《呼兰河传》、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凭借鲜明的个性风格吸引了广泛关注。
四、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文学潮流,它颠覆了传统的逻辑、时间和现实观念,以激进的方式对文学进行了批判与再创作。
后现代主义作品的特点是碎片化的叙事结构、模糊的真实感和语言游戏等。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等作品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与艺术风格。
总结而言,现代文学潮流从新思潮到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中,作家们不断挑战传统、创新形式,以独特的视角和技巧表达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与态度。
这些潮流的兴起不仅丰富了文学形态,也深刻地影响了社会思潮与文化传承。
我们应该重视现代文学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为社会进步和人类精神的升华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现代文学思潮发生与演进

现代文学思潮发生与演进自从20世纪初期开始,文学思潮就经历了多种演变和发展。
在此期间,文学思潮的出现和发展与社会的变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它们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
本文将探讨文学思潮的演进历程及其与社会的联系。
20世纪初期,自然主义文学成为新兴的文学思潮。
它提倡作家以事实为基础,以科学实验的态度来描写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黑暗面。
它采用冷静、客观的叙述方式,强调对人的无情揭露和对自然的描写。
这种文学思潮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对现实的关注,以及对人性的深思。
自然主义文学的出现不仅是文学思潮的演变,也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应。
在自然主义文学的基础上,20世纪2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开始盛行。
现代主义文学主张在文学创作中摆脱传统的陈腐模式,以及空洞的浪漫主义。
它强调个性、感知和经验,认为艺术是在崩溃的社会中寻求独立,力求恢复社会的正常秩序和人性本真。
现代主义文学反对以科学实验为依据的文学创作,反对显示对真实性的向往,而更强调观念和形式。
这种文学思潮的出现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的现代化进程,以及人们对自身真我的探索,对人性的追问。
20世纪60年代,新小说运动形成。
新小说运动的核心是反对传统小说的逼真和现实性,试图超越现实和逼真的界限,探索主观感受和语言表达的可能性。
新小说运动通过挑战小说的结构和线性叙事的约束,创造出一种不同于传统小说的时空感和张力感,以更加真实和深刻的方式来呈现人类生活的种种感受。
新小说运动反映了人们对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文化变革所带来的全新体验和感受,以及文学对这些变革的反应和回应。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文学思潮也愈加丰富和多元。
尽管它们在风格和主题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蕴含着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和思考。
文学思潮的演变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也看似各种文化中寻找符号和语言表达的方式,并与时代背景和语境相互交融。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思潮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的文学发展历程,它的文学思潮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转型,不断推动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思潮,探讨其历史背景、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
历史背景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变革。
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社会和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些变化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文学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反映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形式。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思潮应运而生。
文学思潮的主要流派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普通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代表作品有鲁迅的《呐喊》、《彷徨》等,这些作品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和人性的丑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学注重表现个性、自由和情感,倡导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代表作品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郭沫若的《女神》等,这些作品充满了对自由、爱情和理想的追求,表达了对旧传统和旧道德的反叛和批判。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注重探索人的内心世界,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和突破。
代表作品有废名的《边城》、沈从文的《长河》等,这些作品通过象征、暗示、隐喻等手法,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和情感,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风格。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劳动人民的生活。
代表作品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这些作品以真实、生动的手法描绘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展现了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和追求。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思潮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转型,不断推动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些文学流派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代表作品也各具特色。
了解和理解这些文学思潮,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我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

我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传统意义上我国现代文学起于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分为开拓期、丰收期、转折期三个时期。
由于这阶段正是中国社会面临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现代文学也随着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文学思潮,并在冲突和斗争中不断前进发展。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兴起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兴起的背景应该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长期以来闭关自锁的政策,西方科学与文化也尾随着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大门。
由于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交汇融合,这时期逐渐形成了学习西方现代文明的热潮,出现了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一大批禀承了西方民主思想的先驱。
他们认为要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需要从更基本的层面上进行变法维新。
1898年,一场要求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戊戌变法拉开序幕。
戊戌变法的成就在于它大力提倡解放思想,并兴办学堂创办报刊,积极传播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并对旧有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抨击,极大的促进了中国民众的觉醒,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启蒙运动。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它在推翻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家喻户晓的同时,也对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文化权威伴随着政治权威皇帝的消失,使当时的知识分子在思想上获得空前解放的同时也产生了空前的焦虑感。
一些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的文学思潮如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等逐步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由此兴起。
二、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开拓期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开拓期为1917至1927年,这时期,西方民主共和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抨击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思想斗争持续不断的进行。
1915年,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参与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并于第二卷时更名为《新青年》。
1917年,胡适先后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正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
话题整理:中国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总述:西方现代主义传入中国,最初并没有形成一股思潮,只在个别作家身上有着零星的体现,鲁迅的《野草》中的许多篇章,以象征主义色彩及其所表现的潜意识梦境,成为优秀的现代主义作品,它们的深刻性使它们远远超越了西方20世纪20年代现代主义高峰作品的水平。
诗歌方面:二十年代出现了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现代主义开始成为一股独立的潮流。
但早期象征派诗歌由于意象艰涩含混,语言晦涩拗口,未产生较大影响。
三十年代现代诗派出现,才使现代主义的创作盛极一时。
现代派是新月派和象征派的合流,以象征主义为主要倾向,在艺术表现上,现代派诗人追求朦胧美、繁复的意象和陌生化。
他们把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意象和法国象征派诗歌中的象征性意象结合在一起,为中国新诗意象化作出了贡献,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等。
现代派衰败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成为一股潜在的地下暗流,在现实主义主流的航道下面暗暗存在而且缓缓流动。
四十年代,出现了九叶诗派,表明这股暗流又现出地面,但时间非常短暂。
小说方面:三十年代出现了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主义小说流派。
这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
他们的小说,往往以快速的节奏,表现现代半殖民大都市畸形、病态的生活和人物,十分注重以直觉、主观感受捕捉对都市生活的新奇感觉和印象,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写人物的潜意识、微妙心理和变态心理。
后起的女作家张爱玲的创作,明显地受到了新感觉派及其作家穆时英、施蛰存的影响,但又极大地超越了新感觉派的小说。
她以丰富深刻的都市生活体验与积累、细腻真切的写实手法、圆熟的民族形式同现代主义的心理分析完美融合的一系列优秀小说,如《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等等,都成就了现代小说史上第一流的心理分析小说,在运用民族形式表现现代主义的思想内容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戏剧方面:现代主义始终没有形成一股潮流,只在作家身上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曹禺的《原野》,其中就有现代主义的因素,作品大量地运用幻觉、幻象和象征手法,强化了怪异与神秘色彩。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课件word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课程内容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是一门研究“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思潮发展演变进程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主要按照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史分为六章:第一章二十年代文学思潮;第二章三十年代文学思潮;第三章四十年代文学思潮;第四章建国后政治化文学思潮;第五章新时期文学思潮;第六章世纪交替时期的文学思潮。
本课程以文学思潮的发展线索安排教学,讲授各个时期形成的重要和主要的文学思潮、文学思想,及其历史和文化背景,基本理论主张和实践主张,文学史贡献和局限以及借鉴意义。
文学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学活动系统中受某种文学规范体系所支配的群体性思想倾向,具备群体性、动态性、文学性、精神性、历史性。
第一章二十年代文学思潮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二节“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主张和实践第三节文学研究会的文学思想第四节创造社的文学思想第五节鲁迅的文学思想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一、政治挫折中的文化反思辛亥革命所标志的20世纪初中国政治革命的突破性进展,在辛亥革命后却遭到严重挫折,突出表现为民初政局和社会的极端混乱。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知识分子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保守知识分子均进行了文化反思。
“五四”新文化运动伴随此种文化反思而兴起。
二、思想革命的主题:“人的觉悟”“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将“伦理之觉悟”视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而伦理问题的核心是人的价值问题。
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自我价值,是“五四”时代所推崇的现代伦理。
“人的觉悟”是思想革命的基本主题,是一种既尊重个人的自由和意志又强调人的社会性和责任感的现代伦理,讲求个人自由和社会责任的统一,启蒙精神和救亡意识的统一。
“现代性”某种意义上即“西方性”。
工业革命后的西欧提供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现代性社会。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全球冒险、工业革命、市民社会等促成价值观上的现代转变:理性、科学、民主、个性解放、人道主义、平等、自由、人权、启蒙、进步观念。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课件序

大众化文学思潮
地位与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状况,一方面,大众化文 学思潮澎湃而起,占据主导性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是启蒙 主义文学思潮陷入低谷,但启蒙主义与自由主义等严 肃文学思潮,形成了与大众化文学思潮分庭抗礼、相 互对峙的局面。当代文学思潮变得更加多元、丰富与 复杂。
大众文化时 代的降临
电视剧《我爱我家》
革命现实主义经典 长篇小说《红岩》
政治化文学思潮的 激进化
“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 背景:1976年文革结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中国开始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新的时代,1980年代是改革开放的
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开放有着特定特点,即 以一种全方位的方式持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 体制改革同时展开,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思想解放与 思想启蒙成为主导性的社会思想潮流。
概述
• 文学思潮一般指具有群体性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 想、观念的潮流,文学思潮会体现于文学事件、文学 运动、文学纲领与文学理论、批评的活动之中,也体 现于文学创作等广泛的文学实践之中。
• 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潮有时更多体现于文学运动、文学理论的阐发 与争论等方面,有时则更多体现于文学创作方面,这一点在当代 文学史中有明显甚至比较极端化的体现。
政治化文学思潮
• 背景:1949年建国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及文革被宣 布结束,中国当代社会经历了高度政治化的一个时期 。文学在这一时期也呈现出强烈的政治化特征。
政治化文学思潮
• 概念:这一时期的政治化文学思潮体现着文学与政治之间的紧
密关系,这一文学思潮高度重视文学的政治意识形态性质和政治
功能,其核心是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要求文学 服从国家政治意志,要求文学作为政治工具发挥其教 育宣传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进
作者:管烨
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1期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产生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剧烈动荡的特殊历史阶段。
受特殊历史背景的影响、以及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特点。
西方现代文学大量涌入,带动了翻译思潮的兴起,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并涌现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多流派,是当代文学思潮形成的奠基。
关键词:中国文化;现代文学思潮;发生;演进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1-0171-02
文学思潮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指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内,具有影响力的文学运动、文学流派、文学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特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思维活跃、流派林立、文化冲突激烈的特有历史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有的历史现象,是当时社会政治与文化交融的体现。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产生是基于特定历史环境、政治制度、人文思想和外来文化四大因素基础上的,并且是多因素交叉汇合的结果。
因素一:历史时空的更迭。
任何文学思潮的兴起并非时代耦合,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虽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被公认始于1917年,但其思想的萌芽要追溯到1906年清政府设立西洋学堂。
这一举措标志统治中国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了,无数知识分子思想被解放出来。
在推翻封建帝制的同时,统治中国五千年的封建思想文化也走向没落。
旧思想消失,必然带来新思想的确立。
这样一个历史时空更迭的重要时刻,文学思潮的涌现是时代玉成的产物。
因素二:政治制度的影响。
自古至今,“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1]。
文学思潮的涌现离不开政治制度的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得以应运而生,是基于中国当时相对宽松的政治制度。
探究五四新文化运动至解放战争胜利这段时间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在新旧制度剧烈冲突的基础上建立的。
尽管社会动荡不堪,政治制度也在矛盾变化中破旧立新、立而再破,但对于文学思潮的变化却给予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由于当时很多知识分子走上了政治舞台,如陈独秀、李大钊、林长民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导者进入中国政坛,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涌现起到了推动作用。
另外,中国当时正经历政治制度的破旧立新,五千年封建制度刚刚被瓦解,封建制度残余尚存,而新民主主义制度初立,整个社会正处于新旧政治制度的矛盾冲突时期,而“揭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序幕的
五四运动,同时也是新民主主义制度建立的奠基”[2],文学思潮与政治制度立场一致,必然得到政府的支持。
因素三:人文思想的积淀。
文学思潮的涌现离不开文学作品的积累和人文思想的积淀。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发生与演进的各个时期都产生了大量的时代作品,它们“深入描写、真实记录了特殊年代人们的心理感受与灵魂扭曲等隐秘的内心世界”[3],这些作品铸就了特殊时代的人文思想,为现代文学思潮的萌芽与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土壤。
因素四:外来文化的冲击。
文学思潮的涌现既基于社会变革这样的内因变化,又基于外来文学思潮的外因发生变化,内因与外因的相互影响下,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可见,外来文化的冲击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产生与演进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是外来文化的直接涌入。
另一方面是海外留学生带回的进步文学思想。
二、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演进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经历了由兴起、到拓展、到丰收、再到转折四个重要时期。
这段时期从1917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正是我国社会遭遇剧烈动荡、经历剧烈变革的特殊历史时期,也是我国文学思想饱受外来文化冲击、不断求新蜕变的时期,为当代文学思潮的产生孕育了土壤。
(一)准备期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可谓“破旧而立”。
早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外国列强用先进科技与文化敲开了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大门,随之而来的不仅是船坚炮利的战火,还有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现代文明。
随着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及文学思想的涌入,在社会制度更迭的重要历史时期,以人文精神为主的西方现代文学观念与以儒学为主体的我国传统文学观念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戊戌变法成为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里程碑。
中国传统文学观念被西方现代文学观念惊醒,也就此埋下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萌芽。
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三民主义等新思潮不仅影响了社会文化、思想观念,更影响了文学思潮。
随着封建帝制被推翻,文言文、八股文、科学制度也成为历史尘埃,随之而来的是白话文、外国名著翻译作品、中文名著的英译本、现代小说等文学形式涌现大江南北。
尽管这一时期,人们的价值观正在重塑,社会文化在混乱中呈现出无序的、多样的状态,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已迫不及待地走上历史舞台。
(二)革命期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革命期,是指1917年到1927年这十年,正是中国社会从封建帝制走向新民主主义的重要时期。
标志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兴起的核心人物是陈独秀与胡适,他们于1917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分别发表了著名的《文学革命论》和《文学改良刍议》两篇文
章,且正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也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
《新青年》杂志强调“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它的创办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兴起奠定了重要基础。
随后鲁迅先生于《新青年》杂志发表了著名的小说作品《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首篇白话文小说的开山之作。
随后爆发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1919年),这场文化革命迅速席卷了中国大地,广大群众、市民、工商界人士等中下阶层的人们参与其中。
而这些人正是中国现代文学观念传播与发展的广泛基础,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演进的基石。
(三)成熟期
自1927年至1936年这十年间,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中,仍然没有间断文学革命。
在文化思想的动荡中,各大文学流派逐渐成熟起来,不仅创办杂志,还在极力倡导自由主义。
这一时期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由新民主主义转向了社会主义。
如太阳社于1928年创办《太阳》月刊,杂志主创人员均为共产党员。
胡适和徐志摩等作家又创办了《新月》杂志,公开表明了维护独立的思想态度。
这一时期的文坛处于矛盾争论中,文学界分为针锋相对的两大阵营,一方是新月社,另一方是进步文学阵营。
两大阵营的文学争论成为当时文坛一道风景。
而这一时期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是,1930年3月鲁迅、田汉、郁达夫等五十余位作家在上海创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又相继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主要对马克思主义著作进行翻译和研究宣传。
而巴金、沈从文、老舍、茅盾等一大批红色作家也成长于这一时期。
(四)转折期
1937年至1949年这12年时间,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转折期。
这段时期中国社会爆发了激烈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文学思潮在战争的影响下涌现,也为战争的发展和最终胜利提供了精神支持。
文学思潮由社会主义转向了爱国主义。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具有宏大的主题,将战争与生命联系起来,作品更具反思精神与批判精神。
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是以不同政治区域为根据地划分的,中国出现了“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和“沦陷区文学”三大文学区域并立的格局。
国统区文学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民族存亡的忧怨,将社会的黑暗尽皆揭示出来,作品往往以批判性视角提出反思;解放区文学充满了光明色彩,对人物情感较少描写、甚至直接摒弃,作品中往往运用大量篇幅或通篇描写农民、士兵和干部,或为民歌、或为叙事诗、或为新诗、或为小说,体裁多样,如《兄妹开荒》《小二黑结婚》和《白毛女》等作品;而沦陷区文学则呈现出人类处于困境中的觉醒与奋斗,展现坚毅的民族斗志的作品较多,具有深厚的影响力。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有的历史现象。
它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新旧社会制度的交替更迭中,在人文思想涌动、社会处于动荡起伏的状态下,在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中产生的。
它经历了辛亥革命前期破旧而立的准备期、思想涌动的革命期、硕果累累的成熟期和走向没落的转折期。
在起、承、转、折的四步曲中,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为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产生与演进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先国. 从“想象”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读《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百年来文学与政治关系论争研究》[J]. 南方文坛, 2015 (01):51-54.
[2]黄爱军. 如何理解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03):110-116.
[3]王俊虎,董蕾. 1920-19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摭谈[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02):138-140.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