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2019年)
中国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
中国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导言:手术部位感染是一种常见并且容易遭受的医疗并发症。
它不仅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治疗时间和费用,还会增加患者死亡率。
为了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保护患者的安全和健康,中国卫生部制定了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
本文将重点介绍这些指南的主要内容。
一、手术前预防措施1.患者准备:在手术前,患者需要进行彻底的身体清洁,包括全身清洁和手术部位特殊清洁。
清洁时应使用含氯消毒剂,遵循正确的手卫生步骤,并使用无菌巾或刷子进行清洁。
2.药物预防:对于高危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治疗。
但是应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二、手术室感染控制1.手术室环境:手术室应保持清洁,并定期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手术室内的空气质量也应保持良好,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2.手术室人员:手术室内人员应遵守正确的手卫生操作规范,并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和口罩等。
并定期接受相关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感染控制知识。
三、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和报告1.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医疗机构应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系统,并定期对感染率进行评估和统计。
对有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要及时报告,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原因,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2.感染报告:医疗机构应将手术部位感染作为重点信息进行报告,并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
同时,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提高其对手术部位感染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四、手术部位感染控制策略1.手术部位消毒:手术部位应进行适当的消毒,以杀灭表面的细菌和病毒。
消毒时应选择适当的消毒剂,并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进行消毒。
2.手术器械消毒和灭菌:手术器械应经过严格的清洁、消毒和灭菌处理。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消毒和灭菌管理制度,确保手术器械的安全使用。
3.手术切口管理:手术切口应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缝合封闭。
根据手术的特点和感染的风险,可以选择使用缝合、胶带或其他合适的方法进行切口管理。
临床实际工作:患者青霉素、头孢类、喹诺酮类、磺胺类过敏如何选择抗菌药物?
临床实际工作:患者青霉素、头孢类、喹诺酮类、磺胺类过敏如何选择抗菌药物?临床实际案例,患者中年女性头痛1天,主要表现,入院1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伴头昏、恶心无视物旋转、耳鸣,无胸闷、气紧,无心累、心悸、无腹痛、腹泻,无意识丧失,急诊收入住院治疗。
既往史:既往有糖尿病史,长期服用“阿卡波糖、格列齐特,比格列酮”控制血糖,曾行“阑尾切除术”;药物史:患者对多种抗菌药物过敏包括青霉素类、头孢类、喹诺酮类、磺胺类药物。
查体:神清,步入病房,查体合作,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0. 3cm,光敏,双侧额纹、鼻唇沟对称存在,伸舌不偏,余颅神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颈阻阴性,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双病理征阴性,深洗感觉及共济运动未见明显异常。
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于湿罗音,心律其,各游膜听诊器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辅助检查:颅脑+胸部CT:1、平扫颅内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征原:2、双肺平扫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ST段轻度下移。
血常规:白细胞数目 12. 0x10 9/L偏高淋巴细胞数目1. 17x10^9/L 中性粒细胞数目 9. 1x10^0/L偏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3.1%,降钙素原:0.7 ng/ml,体温39.7 ℃;红细胞数目正常,肝功能正常,凝血功能正常,甲状腺功能、传染病筛查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1、感染性发热 2、2型糖尿病血培养结果:大肠埃希菌患者药敏报告几乎对所有药物敏感,但患者药物史对青霉素、头孢类、喹诺酮类、磺胺类过敏,请问如何选择抗菌药物。
临床医生给予阿米卡星0.2g q12h进行治疗,第一天患者仍发烧,后临床药师经过会诊建议,磷霉素4g q8h 联合阿米卡星0.2g q12h 进行治疗,第一天单用阿米卡星患者体温39.5℃,第二天联合磷霉素体温下降到39.2℃,第三天体温37.4℃,第四、第五天有反复为38℃、38.7℃,第六天开始感染逐渐控制并好转,血常规、降钙素原恢复正常值。
2019年整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与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到达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与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与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安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 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 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病症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与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以下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与少许分泌物〕。
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与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局部。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英国SSI预防指南
2019/12/30
美国CMS-SCIP防止手术部位感染的最佳策略 适当去除毛发 使用含碘抗菌手术薄膜 预防使用合理的抗生素 维持正常体温 控制血糖
THANK YOU
2019/12/30
(7)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器械护士熟悉手术步骤,器械准备完善,熟 悉配合手术和手术医生达成默契有利于手术的尽早结束,减少切口 感染的发生。
2019/12/30
2.来自手术室因素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1)有效的洗手是控制手术切口感染最有效的措
A
施之一,手术室要强化手术人员的洗手意识,尤
其是接触病人前后,特别是接触病人前。有资料
手术切口的感染是外 科手术后最常见的并 发症之一,同时也是 最常见的院内获得性
感染之一
SSI的危害
增加患者的痛苦,使病情加重 严重的甚至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 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费用
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感染,对于
S 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切口感染 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手 术室护理人员处于减少外科手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什么是SSI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手术部位感染 取代了原先外科伤口感染(Surgical Wound Infection SWI)的名称
SSI ≠切口感染
SSI是外科医生的"恶梦”
手术是外科系统治疗 疾病的重要手段,而 手术室是对患者实施 外科治疗的重要场所。
术。
(4)加强手术室工作人员的无菌观念、责任 心及慎独精神,进入手术室的人员按规定 更换手术室必备的衣服、口罩、帽子等,
中国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为降低手术部位的感染(SSI),针对中国外科临床的具体实践与国内外进展,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联合指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外科感染与重症医学学组和手术学组,制定了适合国情的SSI预防指南。
本指南在“中国SSI预防指南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启动后,先后获得了北京、广州、杭州、武汉、上海、南京、成都和沈阳当地SSI预防指南委员会的讨论与支持,并再次经“中国SSI预防指南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以下为指南的具体内容。
必须指出的是本指南反映了SSI预防的最新与最权威的观点。
但任何指南都不能代替临床医生的判断,临床医生可结合所在医院的条件,努力达到指南所要求的标准。
一、切口的分类与SSI感染类型外科切口分为清洁、清洁污染、污染、感染四类,如表1所示。
切口感染分为切口浅部感染、切口深部感染和器官间隙感染,如表2所示。
表1.手术切口按受污染的程度分类类型标准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
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感染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表2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定义切口浅部组织的SSI感染发生在手术后30天以内,仅涉及切口的皮肤或皮下组织,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层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层组织的液体或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至少有下列感染的症状或体征之一:疼痛、触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和外科医生将切口浅层组织打开(切口细菌培养阴性则除外)。
4、外科医生或会诊的内科主治医生诊断为切口浅层组织的SSI。
2019年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参考版.doc
医院感染操作流程目录第一篇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1.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2.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4.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第二篇重点部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5.ICU建筑布局和设施管理6.I CU的环境管理7.ICU的人员管理8.ICU物品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9.感染性手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10.接台手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11.洁净手术室空气净化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12.无陪护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13.产房医院感染管理14.婴儿保温箱清洗消毒标准操作规程15.新生儿沐浴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16.新生儿配奶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17.导管室医院感染管理18.血液透析室(中心)建筑布局与设备设施管理19.血液透析室(中心)人员管理20.血液透析机维护与消毒标准操作规程22.血液透析室(中心)水处理系统质量控制标准操作规程23.血液透析器和滤器复用管理24.血液透析浓缩液配制管理25.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26.软式内镜清洗和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27.硬式内镜清洗和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28.内镜清洗剂选择标准操作规程29.口腔科清洗消毒间管理30.牙科综合治疗椅医院感染管理31.口腔手机清洗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32.消毒供应中心(CSSD)管理33.消毒供应中心(CSSD)建筑管理34.消毒供应中心(CSSD)设备、设施管理35.消毒供应中心(CSSD)不同区域人员防护着装标准操作规程36.消毒供应中心(CSSD)耗材管理37.复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回收标准操作规程38.复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机器清洗标准操作规程39.复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手工清洗标准操作规程40.新启用器械清洗标准操作规程41.生锈器械清洗标准操作规程42.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病原体污染器械(器具)物品清洗标准操作规程43.超声波清洗机使用标准操作规程44.消毒供应中心(CSSD)清洗效果检测标准操作规程45.清洗消毒器(机)清洗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47.压力蒸汽灭菌器操作标准操作规程48.无菌物品储存与发放管理49.无菌物品下送标准操作规程50.物品灭菌失败召回标准操作规程51.外来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52.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53.隔离病房设计及管理54.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55.织物清洗与消毒管理第三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方法56.标准预防57.呼吸卫生(咳嗽)礼仪策略58.感染性体液污染的仪器(设施)及环境处置原则59.安全注射60.接触隔离标准操作规程61.飞沫隔离标准操作规程62.空气隔离标准操作规程63.保护性隔离标准操作规程64.医务人员手卫生基本原则65.医务人员洗手标准操作规程66.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67.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68.手套使用标准操作规程70.隔离衣、防护服使用标准操作规程第四篇职业防护与生物安全71.医务人员锐器伤防护标准操作规程72.术中锐器伤防护标准操作规程73.血液和体液皮肤黏膜暴露防护标准操作规程74.个人防护装备(PPE)穿脱次序标准操作规程75.锐器伤防护安全器械选用标准操作规程76.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标准操作规程77.实验室生物安全实施标准操作规程78.实验室操作生物危害防护标准操作规程79.实验室意外事件或事故处理标准操作规程80.微生物实验室菌(毒)种生物安全管理81.微生物标本运送标准操作规程82.生物安全柜标准操作规程第五篇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运送83.血培养标本采集、运送与报告标准操作规程84.痰标本采集与运送标准操作规程85.手术部位感染标本采集及运送标准操作规程86.尿液标本采集和运送标准操作规程第六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87.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标准操作规程88.内科及儿科领域抗菌药预防性应用标准操作规程89.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90.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标准操作规程第七篇耐药菌监测、预防与控制91.细菌耐药监测标准操作规程92.多重耐药菌(MDROs)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93.艰难梭菌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第八篇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管理94.消毒药械管理95.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管理96.医院常用液体消毒剂使用标准操作规程第九篇医院环境清洁、消毒与监测97.环境微生物监测标准操作规程98.手部微生物学监测标准操作规程99.自制医疗用水微生物学监测标准操作规程100.消毒液质量监测标准操作规程101.环境清洁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102.医院空调系统管理与维护103.医院空气净化消毒器(机)使用标准操作规程104.医院洁净系统医院感染管理105.医院建筑修缮感染管理106.环境清洁标准操作规程107.环境消毒标准操作规程108.无菌检验标准操作规程第十篇医疗废物与污水管理109.污水处理标准操作规程110.医疗固体废物处理标准操作规程第十一篇医院感染病例监测111.全院综合性监测标准操作规程112.医院感染横断面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手术部门感染控制指南(2019版)
医院手术部门感染控制指南(2019版)医院手术部门感染控制指南(2019版)1. 引言为了加强医院手术部门的感染控制工作,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医疗机构感染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手术部门的感染控制工作。
2. 组织管理2.1 成立手术部门感染控制小组,由部门负责人、感染管理科人员、护士长及手术室护士组成。
2.2 感染控制小组负责制定手术部门感染控制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监督评估和持续改进。
2.3 手术部门应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感染控制相关规定,确保感染控制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3. 人员培训3.1 手术部门全体医务人员应接受感染控制知识培训,掌握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2 新入职医务人员应进行感染控制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3.3 定期组织感染控制知识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提高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和能力。
4. 环境与设施4.1 手术室应符合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安静、无菌。
4.2 手术室通风设施应良好,保持室内空气质量。
4.3 手术器械、物品及消毒剂应符合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
5. 操作规范5.1 术前准备- 患者术前应进行沐浴,必要时进行皮肤消毒。
- 医务人员应按照手卫生规范进行手卫生操作。
- 手术器械应进行严格消毒灭菌。
5.2 术中操作- 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
- 手术器械应按照无菌传递规范进行传递。
- 手术室内的物品应摆放整齐,避免随意移动。
5.3 术后处理- 手术器械应进行终末消毒灭菌。
- 术后患者应进行伤口护理,预防感染。
6. 监测与评估6.1 手术部门应建立感染监测制度,对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进行监测、分析、评估和报告。
6.2 感染控制小组应定期对手术部门感染控制工作进行现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6.3 手术部门应将感染控制工作纳入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感染控制措施。
医院手术区感染防控规范(2019版)
医院手术区感染防控规范(2019版)医院手术区感染防控规范(2019版)一、引言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定》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二、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手术区感染防控工作。
三、术前准备1. 术前评估:医护人员应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了解患者的感染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感染防控措施。
2. 术前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区的感染防控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
3. 术前准备:手术室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配备必要的消毒设施和防护用品。
四、术中操作1. 手卫生:医护人员在进入手术室前后应进行手卫生,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2. 个人防护:医护人员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感染风险,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
3. 消毒灭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对手术器械、手术敷料等进行彻底消毒灭菌。
4. 减少空气污染:尽量避免术中产生气溶胶,使用有效的空气净化设备。
5. 术中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征兆。
五、术后管理1. 术后随访:对术后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患者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问题。
2. 医疗废物处理: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处理规范,防止感染传播。
3. 环境清洁:定期对手术室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环境整洁。
六、培训与教育1. 医护人员应接受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提高感染防控能力。
2. 定期组织感染防控知识讲座,提高全体员工的感染防控意识。
七、监督与评估1. 建立健全感染防控管理制度,加强对手术区感染防控工作的监督与评估。
2. 定期对感染防控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八、附则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有相关规定与本规范不符的,以本规范为准。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根据本规范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并报医疗机构感染管理委员会备案。
九、修订历史1. 2019年1月1日发布首次版本。
十、结束语本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旨在为医院手术区感染防控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导和要求,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医疗机构医院器官移植病房感染防控指引(2019年版适用于肾脏、肝脏、心脏、肺脏等实体器官移植病房)
医疗机构医院器官移植病房感染防控指引(2019年版适用于肾脏、肝脏、心脏、肺脏等实体器官移植病房)医疗机构医院器官移植病房感染防控指引2019年版)目录1为进一步做好器官移植病房感染防控工作,规范器官移植病房诊疗服务行为及管理,保障移植患者安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并结合我省实际工作情况,制定本工作指引。
本指引适用于肾脏、肝脏、心脏、肺脏等实体器官移植病房。
1、根本请求一)应建立由科主任、护士长、感控员等组成的医院感染办理小组,全面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办理工作。
二)医院感染办理小组负责本病区医院感染办理的各项工作,结合本病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特点,制定并不断完善相应的医院感染办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及考核评价。
三)每季度开展院科两级督查和自查。
针对发现的问题有记录、反馈、总结、分析、整改、评价。
二、建筑布局一)应符合《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的要求,布局合理,洁污分明,通风、采光良好。
二)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置隔离病房。
三)装饰应遵循不产尘、不积尘、防潮防霉、容易清洁和消毒的原则。
四)不应在室内摆放鲜花或盆(水)栽植物。
三、人员办理医护人员。
1.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并接受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医务人员应采取标准预防,防护措施应符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311的请求。
3.病房应配备符合防护请求的、足量的、方便取用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医用口罩、帽子、手套、隔离衣等。
4.医务人员应掌握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保持工作服清洁。
接触器官移植术后早期患者时,应穿戴相应的防护用品。
5.患有呼吸道感染、腹泻等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应避免直接接触患者。
6.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宣讲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相关规定。
二)患者。
1.患者原则上应单间安装,物品应专人专用,实施保护性隔离。
2.同批移植后患者可安装于统一病室,病床间距应保持0.8m-1.0m,病房门保持常闭;移植术前、术后及分歧期移植的患者不应入住统一病室。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对策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对策1手术部管理要求1.1手术部(室)应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的基本原则。
应设有工作人员出入通道、患者出入通道,物流做到洁污分开,流向合理。
1.2手术室的门在手术过程中应当关闭,尽量减少人员的出入。
1.3 工作人员应当具备手术部(室)医院感染防控及环境卫生学管理方面的知识,接受相关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防控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
1.4手术部(室)应当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保障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医务人员应遵守标准预防原则,正确使用各种防护用品,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1.5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进行分类、处理。
2医务人员的管理2.1 手术部(室)的工作人员和实施手术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2.2进入手术部(室)的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规定更换手术室专用的工作衣(穿着规范)、鞋帽和医用外科口罩。
非感染手术和感染手术应分室进行、如在同一手术间进行。
应先安排非感染手术再安排感染手术。
2.3在无菌区内只允许使用无菌物品,若对物品的无菌性有怀疑,应当视其为污染2.4医务人员不能在手术者背后传递器械、器具等物品,坠落在手术床边缘以下或者手术器械台平面以下的器械、物品应当视为污染。
2.5 实施外科手消毒的人员,手消毒后只能触及无菌物品和无菌区域;若不慎接触非无菌物品或区域后应重新进行手消毒。
26穿好无菌手术衣的医务人员限制在无菌区域活动。
2.7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2.8 手术结束后,医务人员应将脱下的手术衣、手套、口罩等物品放入指定位置后,方可离开手术室。
3手术前预防措施3.1 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术。
3.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3.3 患者术前沐浴,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
2019中国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解读
6. 切口冲洗
考虑在关闭切口前,使用 聚维酮碘溶液冲洗切口, 特别是在I类切口和II类切 口中
推荐等级:条件推荐 证据等级:低等质量证据
不应以降低SSI为目的,在关闭 切口前使用抗生素溶液冲洗; 目前尚无足够证据支持或反对 仅使用生理盐水冲洗手术切口
强化降糖(4.5-6mmol/L), 只在术中调控血糖降低SSI风险的效果弱于术后调控或术中联合术后调控
推荐等级:条件推荐 证据等级:低等质量证据
3. 液体治疗
推荐:目标导向性液体治疗(GDFT)降低SSI的风险
目标导向性液体治疗:以血液动力学指标(如每搏输出量) 为目标,通过液体负荷,维持围术期每搏输出量最大化的 方案
去除毛发; 4. 术前与手术当天去除毛发,没有
差异。
6. 抗生素预防最佳时机是手术前
推荐必要时在手术切皮前预防性应用 抗生素
推荐等级:强烈推荐 证据等级:低等质量等级
推荐切皮前120分钟内给予抗生素抗生 素,并考虑抗菌药物的半衰期
推荐等级:强烈推荐 证据等级:中等质量等级
6.外科抗生素预防最佳时 机是手术前
9. 引流放置时的预防性抗生素与引 流移除时机
推荐:不能因为存在 切口引流,就延长围 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 的使用以预防SSI
推荐等级:条件推荐 证据等级:低等质量证据
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拔除 切口引流。为预防SSI而拔 除切口引流的合适时机尚无 证据,故无法推荐
目前研究表明,早期拔除切口引流(术 后12h、24h、48h)与术后3~5d拔除引流, 对SSI的发生无影响
*什么是“低体重”? “低体重”指的是BMI指数低于18.5或体重低于同龄和身高组人群正常值的15-20%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
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
断:
• 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 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 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 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 或其他感染证据。
• 2.免疫抑制剂
• 推荐意见:建议不以预防SSI为目的在术前停用免疫抑制剂(条件推 荐,极低质量证据)。
• 证据小结:
• (1)免疫抑制剂通常用于预防移植器官的排斥反应或治疗炎性疾 病,可能会导致愈合延迟和感染的风险增加。
• (2)而停药则可能导致疾病复发,抗药抗体生成,从而减弱药物 的疗效。
• (3)综合8项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表明:围手术期停用氨甲喋呤可 能会对患者造成伤害且不影响SSI的发生,证据质量为极低。
• (4)另外的研究显示,围手术期停用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 可能有助于降低SSI发生率。基于目前较少证据支持停用TNF抑制剂 以及停用氨甲喋呤可能导致的潜在伤害,指南编审专家组不建议以 预防SSI为目标而在术前停用免疫抑制剂。
• 3.术前沐浴
• 推荐意见 :在手术日前一晚(或更早时候),患者应该使用抗菌 /非抗菌肥皂或其他抗菌剂进行淋浴或全身沐浴(条件推荐,中等质 量证据)。
• 6.外科手术预防性抗生素的最佳时机 • 推荐意见:推荐必要时在手术切皮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强烈推荐,低
质量证据)。 • 推荐意见:推荐切皮前120min内给予预防性抗生素,但同时需考虑抗
生素半衰期(强烈推荐,中等质量证据)。 • 证据小结: • (1)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以保证术中抗感染药物在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一、目的为了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手术科室。
三、依据1. 卫生部《医疗技术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2. 卫医政《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0年)3.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涵〔2019〕480号)四、内容(一)手术前预防措施1. 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应少于3天。
择期手术患者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手术。
2. 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防止血糖过高导致免疫力下降。
3. 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术前备皮应在手术当日进行。
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4. 手术部位皮肤消毒前先清洁,再使用碘伏棉球或其他替代品局部擦拭2遍,消毒范围应在手术野及其外扩展15cm,由内向外擦拭,作用2分钟。
5.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在皮肤切开前30分钟至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
6. 医务人员有明显皮肤感染或呼吸道感染疾病时,不应参加手术。
7. 手术人员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8. 纠正水电解质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提高术前患者抵抗力。
(二)手术中预防措施1. 手术过程中保证手术间的门关闭,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
2. 手术人员穿戴无菌手术衣、口罩、帽子和手套,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3. 手术器械必须经过严格灭菌处理,确保无菌状态。
4. 手术用物品应放置在无菌区域内,避免交叉污染。
5. 手术室内的空气质量应保持良好,定期进行空气消毒。
6. 手术中应注意保护手术部位,避免术中污染。
7. 手术室温度和湿度应适宜,避免患者体温过高或过低。
(三)手术后预防措施1.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手术部位的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术后伤口敷料应保持干燥、清洁,避免伤口感染。
3. 术后患者应采取适当的体位,避免手术部位受压。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19.05.18•【文号】国卫办医函〔2019〕480号•【施行日期】2019.05.1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机构与医师正文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48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以下简称感控)工作,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针对当前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以下工作要求:一、进一步提高对感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做好感控工作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底线要求,是医疗机构开展诊疗活动中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责。
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敏感性,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底线意识,重视并做好感控工作。
要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技术标准,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提高感染性疾病诊疗防控能力,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传播,杜绝医源性感染发生,防范化解感染暴发风险,以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感控管理,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二、强化责任意识,落实感控制度要求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履行主体责任,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是感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医疗机构要切实发挥本机构感控委员会的作用,明确感控管理部门、医务、药学、护理、临床检验以及各临床科室的职责分工,压实部门责任,并建立多学科、多部门协作机制,形成合力共同开展感控工作。
要认真学习贯彻《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试行)》(见附件),根据本机构实际情况,细化具体制度措施,加强全过程管理。
医疗机构要加强感控人才队伍建设,确保感控专(兼)职人员配备充足,感控队伍专业结构合理,健全感控人员职业发展路径和激励机制,加大投入倾斜力度,保持感控队伍的稳定性。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指南(2019)
4.3 术中手术患者相关因素控制 a)应采取保温措施,使手术患者体温维持在正常
范围。Ⅰ b)宜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手术中给予患
者充足的氧气。麻醉复苏阶段,保证血氧饱和 度不小于95%。Ⅱ c)应维持充中的血容量,保持血压稳定。Ⅰ
27
4.4处理术后切口
4.4.1 切口评估与记录 每位患者出院时均应对其切口的愈合等级作 出评估,将愈合情况分为甲、乙、丙三级, 将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情况一并记录。Ⅰ
b)在择期进行结直肠手术前,除了按4.2.3 a)操作外,应当 用泻剂和灌肠剂进行结肠准备。在手术前一天分次给予 肠道不可吸收的口服抗菌药物。Ⅰ
c)对于高危的剖腹产手术,在刚刚结扎脐带后给予产妇预 防性抗菌药物。Ⅰ
25
4.2.4 给药时间 a)清洁手术:在术前0.5h~2h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如果手
16
3.10 手卫生 hand hygiene
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 总称
17
3.11 洁净手术部 clean operating department
由洁净手术室、洁净辅助用房和非洁净辅助 用房组成的成体系的功能区域。
18
4.手术患者
19
4.1术前准备
a)应进行相应的检查,积极控制手术患者的基础疾病。Ⅰ b)应仔细检查患者的手术野皮肤是否清洁、有无破损及疖肿,
手术部位与以往使用的手术切口的区别在于: “手术部位”不仅包括了浅表切口和深层切口, 不包括了器官/腔隙。
9
浅表切口SSI 皮肤、皮下组织
深层切口SSI 皮肤、皮下组织、深层软组织(筋膜&肌肉)
器官/腔隙SSI 器官/腔隙
10
3.2围手术期
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至与这次手术有关的 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包含手术前、 手术中、手术后三个阶段。
泌尿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
泌尿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泌尿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SSI)是泌尿外科操作与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如何预防相关感染对患者的治疗、生存质量及预后至关重要。
本共识汇总了国内外相关指南和政策性文件,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适合我国特点的泌尿外科SSI预防的方案和建议。
制定本共识旨在促进泌尿外科医生正确、合理地应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降低泌尿外科手术相关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一、泌尿外科SSI的定义和分类SSI指切口/伤口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尿路是一个腔隙,因尿路手术而出现的尿路感染也被认为是SSI。
泌尿外科SSI属于医疗相关的感染(health 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HAI),是感染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泌尿外科SSI可分为轻症感染和重症感染;轻症感染包括手术部位的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尿路的无症状菌尿和有症状的下尿路感染、附睾炎及菌血症;重症感染包括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切口脓肿、肾盂肾炎,以及伴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的尿路感染、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败血症/脓毒症、脓毒性栓塞等。
二、术前SSI高危因素的评估和处理术前应认真评估患者围手术期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全身危险因素和泌尿外科相关危险因素。
全身危险因素包括高龄、营养不良、免疫功能受损、吸烟、体质指数过高和糖尿病等;泌尿外科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术前长期住院、反复泌尿系感染、涉及肠道的手术、长期留置尿路引流管、存在尿路梗阻和泌尿系结石等。
泌尿外科相关危险因素使患者手术部位或尿路病原菌数量增加、携带多重耐药菌的概率增大以及尿路局部防御能力下降,导致患者SSI发生率升高。
因此,除积极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糖尿病等全身危险因素外,涉及尿路的手术术前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无症状菌尿的筛查和治疗:在所有尿路黏膜有破损风险的手术或操作前都必须进行无症状菌尿的筛查和治疗。
医院手术部(室)医院感染控制规范(2019年版)
医院手术部(室)医院感染控制规范(2019年版)目录1.范围 (2)2.规范性引用文件 (2)3.术语和定义 (3)4.医院感染控制原则 (7)5.环境控制 (8)6.人员管理要求 (12)7.无菌技术操作管理 (14)8.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 (16)9.仪器设备管理 (17)10.物品管理 (17)11.手术器械管理 (18)12.医疗废物管理 (18)13.卫生学监测与调查 (19)附录A (规范性附录)手术部(室)预防医院感染基本制度 (22)附录B (规范性附录)手术部(室)清洁与消毒基本要求 (23)附录C (规范性附录) (25)附录D (规范性附录)手术部(室)仪器清洁消毒要求 (26)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医院手术部(室)医院感染控制原则、环境控制、人员管理要求、无菌技术操作管理、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仪器设备管理、物品管理、手术器械管理、医疗废物管理、卫生学监测与调查。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其他设置手术部(室)的医疗机构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3554高效空气过滤器GB/T14295空气过滤器GB1598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9083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GB19193-2003疫源地消毒总则GB50333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591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WS310.1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WS310.2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WS310.3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WS/T31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67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YY/T0469医用外科口罩技术要求YY/T0506.2-2009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第2部分:性能要求和性能水平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中国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
南》2023-10-30•指南概述•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准备工作•手术过程中的预防措施•手术后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特殊情况下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目•总结和展望录01指南概述背景和目的手术部位感染(SSI)是外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是医院质量管理和患者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
针对目前国内医院在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方面存在的不足,制定本指南,以指导临床实践,提高预防效果和管理水平。
010203本指南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的外科医生和护理人员,特别是从事手术室工作的医护人员。
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和从事医院感染控制的专业人员也可以参考本指南,指导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指南范围和受众指南特点和亮点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和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我国医疗实践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指南。
引入循证医学理念,注重实践证据,为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
强调围手术期全程管理,包括术前、术中、术后等环节的预防措施,确保手术部位感染的全面预防和控制。
针对不同手术类型和手术部位,分别制定具体的预防措施和注意事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02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准备工作手术前准备确定手术时间提前做好手术时间安排,以便医生、护士和相关人员做好充分准备。
患者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等,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
术前宣教向患者和家属进行术前宣教,告知手术注意事项、如何配合医生治疗等。
01030203消毒范围消毒范围应包括手术部位周围的区域,如手术切口、手术野等。
手术部位清洁和消毒01皮肤清洁术前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皮肤清洁,去除污垢和细菌。
02消毒剂选择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并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
1手术器械和设备的消毒23根据手术需要准备相应的手术器械和设备。
器械准备对手术器械和设备进行清洗和消毒,确保无菌状态。
清洗和消毒将消毒好的器械和设备存放在无菌环境中,并做好使用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siteinfection,SSI)是指发生在手术切口、深部器官和腔隙的感染,是中低收入国家最多见、最高发的卫生保健相关感染(healthcare⁃associatedinfection,HAI),总体发生率达11.8%(1.2%~23.6%);而在高收入国家,SSI发生率在1.2%~5.2%之间。
虽然SSI的发生率在高收入国家明显降低,但依然是第二常见的HAI。
术前、术中和术后一系列措施均可降低SSI风险。
现有影响力较大的SSI预防指南均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研究机构,如1999年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CDC)发布SSI预防指南,其在2017年进行了更新。
2008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forHealthandClinicalExcellence,NICE)发布了SSI预防与治疗的指南。
2014年,美国医疗保健流行病学学会(SocietyforHealthcareEpidemiologyofAmerica,SHEA)更新了2008年其发布的指南。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发布了预防SSI的全球指南。
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也在2010年发布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虽然目前SSI预防指南或规范众多,但是不同指南预防SSI的措施尚未达成共识。
为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感染与重症医学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肠瘘外科医师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部分专家,经过反复多次讨论和修改,结合中国临床实践,制定了《中国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SSI防控策略,供同道参考。
一、循证医学证据质量等级在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及专家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进行深入的论证,最终形成本指南,旨在为SSI的预防提供参考。
指南主要依据循证医学证据质量等级和GRADE系统的推荐强度等级,见表1。
二、SSI的预防措施(一)术前预防措施1.营养支持:推荐意见1:建议接受大手术的低体质量患者口服或鼻饲富含多种营养素配方的营养液以预防SSI(条件推荐,极低质量证据)。
证据小结:营养不良可影响免疫状态,增加患者对感染的易感性。
早期营养支持可改善营养不良或严重创伤的手术患者的预后,减少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
关于营养支持的系统评价共纳入10项研究[含8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和2项观察性研究(observationalstudy,OBS)],研究对比了多种营养素配方的营养液(精氨酸、谷氨酰胺、鱼油、核苷酸等)与标准营养液对SSI的影响,多种配方的营养液较标准营养液显著降低SSI发生风险(RCT:OR=0.53,95%CI:0.30~0.91;OBS:OR=0.07,95%CI:0.01~0.53),证据质量为极低。
而单一营养素配方的营养液(精氨酸、甘氨酸或支链氨基酸)和标准配方营养液相比,对SSI发生率无影响(RCT:OR=0.61,95%CI:0.13~2.79;OBS:OR=0.29,95%CI:0.06~1.39),证据质量为低。
因此,术前给予患者富含多种营养素配方的营养液可降低SSI发生的风险。
2.免疫抑制剂:推荐意见2:建议不以预防SSI为目的在术前停用免疫抑制剂(条件推荐,极低质量证据)。
证据小结:免疫抑制剂通常用于预防移植器官的排斥反应或治疗炎性疾病,可能会导致愈合延迟和感染的风险增加。
而停药则可能导致疾病复发,抗药抗体生成,从而减弱药物的疗效。
综合8项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表明,与围手术期继续服用氨甲喋呤相比,围手术期停用氨甲喋呤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伤害且不影响SSI的发生(RCT:OR=7.75,95%CI:1.66~36.24;OBS:OR=0.37,95%CI:0.07~1.89),证据质量为极低。
另外的研究显示,围手术期停用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可能有助于降低SSI发生率(OR=0.59,95%CI:0.37~0.95)。
但基于目前较少证据支持停用TNF抑制剂以及停用氨甲喋呤可能导致的潜在伤害,指南编审专家组不建议以预防SSI为目标而在术前停用免疫抑制剂。
3.术前沐浴:推荐意见3:在手术日前一晚(或更早时候),患者应该使用抗菌/非抗菌肥皂或其他抗菌剂进行淋浴或全身沐浴(条件推荐,中等质量证据)。
证据小结:患者术前沐浴或淋浴为临床规范。
涵盖17087例外科患者的9项研究比较了术前沐浴使用抗菌肥皂和普通肥皂降低SSI的疗效,与普通肥皂相比,使用抗菌肥皂不能显著降低SSI的发生率(OR=0.92,95%CI:0.80~1.04)。
因此,患者术前沐浴时,无论使用抗菌皂还是非抗菌皂在降低SSI的疗效上无显著差异。
4.机械性肠道准备与口服抗生素:推荐意见4:建议术前口服抗生素联合机械性肠道准备以降低接受择期结直肠手术的成年患者发生SSI的风险(条件推荐,中等质量证据)。
推荐意见5:不推荐对择期结直肠手术的成年患者只实施机械性肠道准备(不联合口服抗生素)以降低SSI(强烈推荐,中等质量证据)。
证据小结:机械性肠道准备指通过口服导泻药进行的全肠道清洁。
由于可去除粪便负荷、减少细菌数量,理论上可减少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
肠道准备联合口服抗生素可进一步减轻肠道内的细菌负荷。
综合11项RCT的荟萃分析显示,与仅行机械性肠道准备相比,术前肠道准备联合口服抗生素可显著降低接受择期结直肠手术的成年患者的SSI风险(OR=0.56,95%CI:0.37~0.83),但是两者在吻合口漏发生率上无差异。
但是,术前仅行机械性肠道准备,与未行肠道准备相比,不会显著降低的SSI发生率(OR=1.31,95%CI:0.99~1.72),该证据质量为中等。
但同时须指出,该干预方式只适用于术前;且联合使用口服抗生素和机械性肠道准备不能取代手术前的预防性抗生素。
5.去除毛发:推荐意见6:不推荐对准备接受手术的患者去除毛发;如果确有必要,只能使用剪刀去除毛发。
无论是在手术前或在手术室中,任何情况下均强烈反对使用剃刀去除毛发(强烈推荐,中等质量证据)。
证据小结:去除毛发虽然有利于暴露手术切口和做标记,但是去除的方法不当可增加皮肤的创伤,增加SSI发生的风险。
15项研究比较了采用剃毛、剪毛、脱毛膏等不同方式去除毛发与不去除毛发对SSI发生率的影响,发现去除毛发与不去除毛发相比降低SSI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78,95%CI:0.96~3.29;OR=1.00;95%CI:0.06~6.34;OR=1.02,95%CI:0.42~2.49),证据质量为低或极低。
不同毛发去除方式的比较则显示,剪刀较剃刀可显著降低SSI发生率(OR=0.51,95%CI:0.29~0.91),证据质量为低。
脱毛膏与剃刀相比,降低SSI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2.78,95%CI:0.86~9.03),证据质量为极低。
若将剪刀去除毛发与不去除毛发合并,荟萃分析显示,其SSI发生率显著低于剃毛(OR=0.51,95%CI:0.34~0.78),证据质量为中等。
去除毛发的时机方面,手术前去除毛发不会较手术当天去除毛发显著降低SSI发生率(OR=1.22,95%CI:0.44~3.42)。
6.外科手术预防性抗生素的最佳时机:推荐意见7:推荐必要时在手术切皮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强烈推荐,低质量证据)。
推荐意见8:推荐切皮前120min内给予预防性抗生素,但同时需考虑抗生素半衰期(强烈推荐,中等质量证据)。
证据小结: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以保证术中抗感染药物在手术部位维持在有效的血药浓度。
关于预防性抗生素给药时机的研究只有观察性研究,缺乏RCT研究。
低等级的证据表明,切皮后应用预防性抗生素较切皮前应用SSI发生率显著升高(OR=1.89,95%CI:1.05~3.40)。
中等质量证据显示,切皮前120min之前给予预防性抗生素较120min 之内给药SSI发生率显著升高(OR=5.26,95%CI:3.29~8.39)。
切皮前60min内给药较60~120min内给药对SSI发生率的降低没有影响,此证据为低质量;同样,切皮前30min 内给药较30~60min内给药亦对SSI发生率的降低无影响。
7.外科手消毒:推荐意见9:推荐戴无菌手套之前用抗菌肥皂和流动水刷手,或使用含酒精的速干消毒剂进行外科手消毒(强烈推荐,中等质量证据)。
证据小结:比较擦手、刷手对SSI影响的循证医学证据有限,对仅有的研究做荟萃分析显示,使用含酒精的速干消毒剂消毒与抗菌肥皂或普通肥皂结合流动水刷手在降低SSI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009年WHO推出的《手卫生指南》明确了外科手消毒的方法,遵从该版指南的消毒方法可有效降低SSI发生率。
(二)术中和术后预防措施1.维持体温:推荐意见10:建议维持围手术期正常体温(条件推荐,中等质量证据)。
证据小结:术中和术后的低体温是由麻醉引起的体温调节受损和手术室的低温暴露共同导致的。
非预期的低体温与心血管并发症增加、凝血功能受损、伤口愈合减缓、免疫功能下降有关,增加了SSI感染的风险。
2项RCT比较了术前和术中是否使用保温设备对降低SSI发生率的影响,荟萃分析显示,在手术时对患者采用保温措施可显著降低SSI的发生率(OR=0.33,95%CI:0.17~0.62),证据质量为中等。
但是基于目前的研究,无法对目标体温的具体数值、维持体温的方式和持续时间等形成推荐意见。
2.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推荐意见11:无论是否患有糖尿病,都应控制患者围手术期血糖,血糖控制的目标可设定为6.1~8.3mmol/L,特殊人群的控制目标应综合判定(条件推荐,低质量证据)。
证据小结:由于手术的应激,患者在术中和术后均会出现血糖的升高,而高血糖可增加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发生SSI的风险。
系统评价提示,围手术期严控血糖较常规调控血糖可显著降低SSI的发生率(OR=0.43,95%CI:0.29~0.64),而且严控血糖降低SSI发生风险的效果在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中均有体现。
血糖调控的时机方面,只在术中调控血糖(OR=0.88,95%CI:0.45~1.74)降低SSI的效果弱于术后调控或术中联合术后调控(OR=0.47,95%CI:0.25~0.55,P=0.049)。
入选的各项研究调控血糖的目标不尽相同,有以6.1mmol/L为目标,也有以6.1~8.3mmol/L为目标。
虽然不同的调控目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8),但是指南编审专家组考虑到较低的血糖控制目标相比较高的目标导致低血糖的可能性更大,为尽可能避免严苛降糖引起的低血糖,建议将血糖调控的目标设定为6.1~8.3m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