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期末名词解释
【精品】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精品】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生理变化和调节机制的科学。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1. 氧耗:指身体在进行有氧运动时,利用氧气进行能量代谢的过程。
2. 乳酸阈值:指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乳酸的积累速度超过了身体对其的清除速度,从而导致肌肉疲劳的临界点。
3. 心肺耐力:指心脏、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以及气体交换能力,可以通过长时间的持续运动来提高。
4. 最大摄氧量(VO2max):指个体在最大运动强度下能够摄取、输送和利用氧气的能力,是衡量身体有氧能力的指标。
5. 心率恢复:指运动后心率迅速下降至静息水平的时间,是反映身体对运动的适应和恢复能力的指标。
6. 运动适应:指身体对于运动负荷的适应和调节过程,包括心肺适应、肌肉适应和骨骼适应等。
7. 肌肉纤维类型:根据肌肉纤维的收缩速度和抗疲劳能力将其分为慢收缩纤维(Type I)和快收缩纤维(Type II)等不同类型。
8. 神经肌肉系统:指人体神经和肌肉的结合体,包括肌肉纤维、神经元和神经肌肉接头等。
9. 运动中枢疲劳:指运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对于持续高强度运动的疲劳反应,包括运动能力下降、反应迟钝等症状。
10. 血液循环调节:指身体通过心血管系统调节血流量和分配,保证运动期间血氧供应和废物清除的过程。
11. 温度调节:指身体通过汗腺分泌汗液以及血液循环调节体温,保持在适当范围内的过程。
12. 运动损伤:指运动过程中肌肉、骨骼和关节等组织受到的损伤,包括扭伤、肌肉拉伤等。
13. 疲劳恢复:指运动后身体从疲劳状态中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包括休息、饮食和睡眠等方面的调节。
14. 局部肌肉疲劳:指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肌肉收缩能力下降和能量代谢紊乱等损伤,导致运动表现不佳的状态。
15. 运动心理学: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心理变化和适应机制的科学,包括动机、情绪、注意力等。
16. 运动营养学:研究运动过程中营养物质摄入和代谢的科学,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对运动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 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2.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称为兴奋3.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4.适应性:生物体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5.肌小节:相邻的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是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6.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
7.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记录所得到的图形。
8.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
9.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长度不变的收缩。
10.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11.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健康成年人红细胞比容12.血液粘滞性:决定血流阻力的因素之一。
全血的粘滞度为水的粘滞度的4-5倍.13.内环境:细胞外液,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14.等渗溶液:正常人在体温37ºC时,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5800mmHg)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近似的溶液15.碱储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贮备量16.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常以左心室的每搏量为标准。
17.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18.窦性心动徐缓:某些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安静时心率可达到40-60次每分钟19.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20.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21.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22.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2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钟通气量24.氧离曲线:表示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以氧分压(PO2)值为横坐标,相应的血氧饱和度为纵坐标25.肺通气: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26.每分通气量:呼吸深度(潮气量)x呼吸频率(每分钟呼吸次数)27.每分肺泡通气量:(呼吸深度-生理无效腔)X呼吸频率28.有氧氧化:糖原或葡萄糖在耗氧条件下彻底氧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运动生理学 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15)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06)(07)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09)适应性:机体在环境变化的影响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模式,生物体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适应性。
(12)自稳态:正常机体主要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在不断变动的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下能够维持各器官系统机能和代谢的正常进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的动态稳定性,这就是自稳调节控制下的“自稳态”,或称内环境稳定(13)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11)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05)(08)等张收缩:长度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肌肉张力在肌肉开始缩短后即不再增加直到(08)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10)假性贫血:由于长时间系统训练造成的红细胞数量偏低或血红蛋白含量下降(04)(05)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10)(15)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07)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集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称为泵功能贮备,或心力贮备。
(14)中心静脉压: 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04)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09)减压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通过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动脉血压下降(06)基础心率:清晨起床前静卧时的心率(05)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深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09)牵张反射:当骨骼肌收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10)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毛细血管血流量的比值。
通常正常人安静时通气/血流比值为0.84。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一切生物体存在德最基本特征是在不断地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新新的结构,这是生物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2.兴奋性: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3.反应: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4.内环境:相对于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5.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维持不断变化的内环境理化性质并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6.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7.体液调节: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进入血液后,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重要基本功能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8.自身调节: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可以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某些适应性反应,称为自身调节9.反馈: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功能活动的改变又可通过回路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的信息,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的方式称为反馈10.前馈:在调节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第一章肌肉活动1.兴奋是生物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足够强的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理功能加强的反应2.横桥:在组装粗肌丝的肌球蛋白分子球状头部,有规则地突出在M线两侧的粗肌丝主干表面的突起部分,称为横桥3.可兴奋细胞:在机体内神经、肌肉和内分泌腺细胞在刺激作用下能够产生可传播的动作电位,因此,这些细胞被称为可兴奋细胞4.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收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由于这一电位差存在于安静的细胞膜的两侧,故又称为跨膜静息电位或膜电位5.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6.阈强度:固定刺激作用时间和时间-强度变化率,可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7.阈电位:能够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8.极化状态:细胞在安静状态时,膜电位处于正常数值的外正内负状态,称为极化状态9.去极化:去极化时指膜内电位负值较静息电位时减少的过程,即极化状态减弱10.复极化:细胞去极化后又向原来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11.超极化:膜内电位复值较静息电位时加大的过程称为超极化,即极化状态加强12.局部反应: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在细胞膜上产生的局部去极化,其电位变化不能向远处扩布,因此称为局部反应13.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肌细胞兴奋过程是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而肌细胞的收缩过程是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它们有着不同的生理机制,肌肉收缩时必定存在某种中介过程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称为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14.在肌肉收缩和舒张过程中,与肌丝滑行有关的蛋白质,称为肌肉收缩蛋白,包括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15.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当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16.前负荷:肌肉收缩之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17.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后所遇到的负荷称为后负荷18.缩短收缩: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人体生理学(human physiology)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sports physiology)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新陈代谢(metabolism)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4.同化过程(assimilation)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称为同化过程。
5.异化过程(dissimilation)生物体不断地将体内的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出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称为异化过程。
6.兴奋性(excitability)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
7.可兴奋组织在刺激作用下具有能迅速地产生可传布的动作电位的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
8.刺激(stimulus)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各种环境变化称为刺激。
9.兴奋(excitation)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其表现,称之为兴奋。
10.应激性(irritability)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
11.适应性(adaptability)生物体所具有的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之为适应性。
12.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是指组织细胞所生存的环境,在体内组织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之中,所以细胞外液即人体的内环境。
13.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各项理化因素相对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14.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15.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通过体液运输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而引起机体某些特殊生理反应的调节过程,称为体液调节。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体机能:是指人体整体及其各组成系统、器官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现象3、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
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4、兴奋性:指组织细胞在受刺激时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5、阈刺激:刺激有强弱或大小的差别,凡能引起某种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弱(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刺激。
6、反应: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
7、适应性:机体长期处在某种环境变化时,会发生不断调整自身各部分间的关系,及相应的机能变化,使自身和环境间经常保持相对稳定。
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能力称之为适应性。
8.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9.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10.主动转运: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某些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11.基强度: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延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者最基本的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12.时值:两倍于基强度的刺激,刚刚能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
13.静息电位:在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即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14.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发生一次短暂而可逆的变化。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液态镶嵌模型: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其基本内容是:细胞膜的共同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移动称为单纯扩散.这是一种简单的物理扩散过程,比较肯定的有O2和CO2等.易化扩散:是体内不溶于脂质或溶解度较小的物质,借助于某些膜蛋白质,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易化扩散有载体易化扩散和通道易化扩散两种类型. 主动转运:是指在膜蛋白的参与下,细胞依靠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或低电位一侧移向高浓度或高电位一侧的过程.主动转运可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不直接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能量,而是依靠另一物质浓度梯度的势能储备释放实现的跨膜物质主动转运过程,多见于小肠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和氨基酸的主动转运.出胞:是指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通过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细胞排出的过程,也称胞吐.入胞: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等通过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进入细胞的过程称为入胞,也称胞吞.G蛋白:G蛋白是可与鸟苷酸结合的蛋白的总称.G蛋白连接膜受体和细胞内的效应器蛋白(酶或离子通道).G蛋白耦联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是最大的细胞表面受体家族.大约有100多种激素,神经递质和其他信息分子调节靶细胞功能是通过它介导的.G蛋白耦联受体在分子结构上属于同一个受体超家族,都是由一条多肽链组成,其中含有7次跨膜疏水区域,因此也称7次跨膜受体.当细胞外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后,可以触发受体蛋白的构象改变,受体再进一步调节G蛋白的活性,将细胞外的信号传递到细胞内.第二信使:是指细胞外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目前,已知的第二信使物质主要有环一磷酸腺苷,三磷酸肌醇,二酰甘油和Ca2+等.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到刺激而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电位较膜外为负.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一个迅速的,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动作电位由锋电位和后电位组成,是细胞兴奋的标志.极化:安静时,膜两侧电位保持着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状态.阈电位:是能使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数值.一般可兴奋细胞的阈电位大约比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局部电位:阈下刺激引起少量Na+通道开放,使少量Na+内流,在受刺激的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除极化反应,称局部电位或局部兴奋.超射:产生动作电位时,膜电位由零电位变为正电位的过程称为超射或反极化.跳跃式传导:有髓神经纤维在轴突外面包有一层具有电绝缘性的髓鞘.两段髓鞘之间为郎飞结.由于结间髓鞘高电阻和低电容,当某一结外产生动作电位时,局部电流将主要在结区之间发生,并使邻近的郎飞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过程在郎飞结处重复,好象动作电位由一个结区跳到另一个结区,这种动作电位的传导方式称为跳跃式传导.量子式释放:神经肌接头处ACh的释放是通过出胞作用,以囊泡为单位倾囊释放的,称为量子式释放.Na+-K+泵:Na+-K+泵即Na+泵,因其具有ATP酶活性,也称Na+-K+依赖式ATP酶.Na+泵分解细胞产生的能量,用于将胞内的Na+移至胞外和将胞外的K+泵入胞内的逆浓度梯度转运,故其主要作用是"驱钠摄钾".终板电位:终板膜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肌接头释放的ACh与N2型ACh受体结合后,导致与受体在同一分子上的通道开放,使终板膜发生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是指细胞在一次兴奋的初期,无论接受多么强大的刺激,都不能再产生兴奋,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在此期,兴奋性降低到零.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现象,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①在单一可兴奋细胞,阈下刺激不引起动作电位,而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则其幅度即达最大值,不会因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大.也就是,阈刺激和阈上刺激引起同一细胞的动作电位幅度相等.②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传导时,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有所衰减,即呈不衰减传导.兴奋-收缩耦联:肌膜的动作电位借Ca2+为中介引起肌丝滑行的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兴奋-收缩耦联包括:①肌膜动作电位通过横管系统向内传导到细胞深处;②信息在三联管处传递;③肌浆网对Ca的储存,释放和再聚集及其与肌丝滑行的关系. 前负荷: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称前负荷.前负荷能改变肌肉收缩的初长度.后负荷:是肌肉在收缩开始后才遇到的负荷或阻力.等长收缩:肌肉收缩中只有长度发生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的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保持不变,只有张力的增加的收缩形式称为等张收缩. (三)问答题简述细胞膜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特点.细胞膜以蛋白质和脂质为主,糖类只占极少量.细胞膜的共同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膜脂质以脂质双层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膜中,主要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膜蛋白主要以球形或α螺旋结构分散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可分为表面蛋白和整合蛋白两大类.表面蛋白主要分布在脂质双分子层的内表面或外表面,与膜表面结合较疏松.整合蛋白约占膜蛋白的70%~80%,其肽链一次或反复多次穿越脂质双分子层,与脂质很难分离.细胞膜中寡糖和多糖链以共价键的形式与膜蛋白或膜脂质结合,形成糖蛋白或糖脂.试述细胞膜物质转运的形式及机制.细胞膜跨膜物质转运过程可分为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属于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则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以及出胞和入胞等.两者的主要区别是被转运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是否逆电位或逆化学浓度的转运,以及转运中是否需要细胞参与供给能量.1,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移动称为单纯扩散,这是一种简单的物理扩散过程.机体内依靠单纯扩散通过细胞膜的物质较少,比较肯定的有O2和CO2等.单纯扩散的能量来源于高浓度电化学梯度本身所包含的势能. 2,易化扩散体内不溶于脂质或溶解度较小的物质,借助于膜的某些蛋白质,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称为易化扩散.易化扩散有两种类型:载体易化扩散和通道易化扩散.3,主动转运是指在膜蛋白的参与下,细胞依靠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或低电位一侧移向高浓度或高电位一侧的过程.主动转运可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其中,进行原发性主动转运的离子泵将细胞代谢产生的ATP分解释放能量,供给离子跨膜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不是直接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ATP供能,而是依靠另一物质浓度梯度的势能储备而实现的主动转运,多见于小肠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和氨基酸的主动转运.4,出胞和入胞出胞是指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从细胞排出的过程,也称胞吐.各种细胞的分泌活动就是出胞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如红细胞碎片,侵入体内的细菌,病毒,异物等进入细胞的过程称为入胞,也称胞吞.如果进入细胞的物质为固体物,则称吞噬;如果进入细胞的物质为液态,则称吞饮或胞饮.受体介导式入胞是最主要的入胞形式.这是一种与细胞膜表面受体有关的入胞.简述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异同点.易化扩散和单纯扩散的相同点是:扩散的动力都来自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转运过程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由于物质移动的能量来自高浓度溶液本身所含的势能储备,因而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也称为被动转运.两者之间的不同点是:①单纯扩散所转运的物质是脂溶性的,易化扩散的物质是非脂溶性的;②单纯扩散率与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而载体易化扩散仅当物质浓度很低时才保持这种关系,浓度增大时则表现出饱和现象,通道易化扩散的能力还决定于通道的关闭和开放,对离子转运的特异性不如载体严格;③单纯扩散是一种单纯的物理过程,易化扩散分别需要载体和通道蛋白的协助.简述Na-K泵的本质,作用及生理意义.在膜的主动转运过程中对细胞生存和活动最重要的是进行Na+,K+主动转运的Na+-K+泵.Na+-K+泵即Na+泵,因其具有ATP酶活性,也称Na+-K+依赖式ATP酶.Na+泵ATP酶分解产生的能量,用于将胞内的Na+移至胞外和将胞外的K+泵入胞内的逆浓度梯度转运,故其主要作用是"驱钠摄钾".当细胞内Na+浓度升高或细胞外K+浓度升高时,都可激活钠泵.一般,每消耗1分子ATP,可泵出3个Na+,摄入2个K+,故钠泵是一种生电性泵.据估计,在安静状态下细胞大约将代谢所获能量的20%~30%用于钠泵的转运活动.钠泵的活动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①由钠泵造成的细胞内高K+,是细胞进行代谢反应的必要条件.②钠泵的活动能将细胞内Na+和与之相伴的水泵出细胞,以维持细胞的正常渗透压和形态.③钠泵活动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建立一种势能储备和保持细胞内外Na+,K+不均匀分布.这样,膜上的离子通道一旦开放,Na+或K+便可迅速地顺浓度差进行跨膜扩散,这也是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具有兴奋性和产生兴奋的基础;同时,钠泵活动建立的Na+浓度势能储备也是一些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进行继发性主动转运的能量来源.试述细胞膜受体在膜信号转导中的作用.细胞膜受体是将细胞外信号导入细胞内的重要枢纽,在跨膜信号转导过程中,不同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由不同的膜受体介导.外界的刺激多种多样,可以引发不同的细胞产生不同的反应,但其间的信号转导过程却都是通过少数几种类似的途径或方式实现的.1,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目前已确定体内至少存在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三种类型的通道样结构.在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系统中,其受体本身就是离子通道的组成部分.例如终板膜上与乙酰胆碱(ACh)特异性结合的N型ACh受体,是将运动神经的兴奋传给肌细胞的关键受体.受体和通道在同一个分子上.当两个ACh分子与受体分子上的α亚单位结合后,受体-离子通道分子构象发生改变致使通道开放,Na+,K+都能通过,产生终板电位.在神经细胞和肌细胞膜上有Na+,K+,Ca2+的电压门控通道分子结构,控制这类通道开放和关闭的因素是通道所在膜两侧跨膜电位的改变.另外,许多细胞如耳蜗毛细胞膜上感受外来机械信号可能使膜的局部变形或牵引直接刺激附近膜中的机械门控通道,进而完成细胞内的信号转导.2,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G蛋白耦联受体是最大的细胞表面受体家族.大约有100多种激素,神经递质和其他信息分子调节靶细胞功能是通过其介导完成的.通过G蛋白耦联受体完成跨膜信号转导需要有膜受体,G蛋白,G蛋白效应器,第二信使,蛋白激酶等一系列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和细胞核中的信号分子参与.G蛋白耦联受体在分子结构上属于同一个受体超家族,都是由一条多肽链组成,其中含有7次跨膜疏水区域.当细胞外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后,可以触发受体蛋白的构象改变,受体再进一步调节G蛋白的活性,将细胞外的信号传递到细胞内.3,酶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酶耦联受体可分为两类:一类受体分子具有酶的活性,即受体与酶是同一蛋白分子,称为酪氨酸激酶受体;另一类受体本身没有酶的活性,但当它被配体激活时立即与酪氨酸激酶结合,并使之激活,称为结合酪氨酸激酶的受体.试述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系统.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外信号分子-受体复合物与靶蛋白(酶或离子通道)的作用通过与G蛋白的耦联后,导致细胞内信使分子浓度或膜对离子通透性的改变,从而将细胞外信号传递到胞内的过程.通过G蛋白耦联受体完成跨膜信号转导需要有膜受体,G蛋白,G蛋白效应器,第二信使,蛋白激酶等一系列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和细胞核中的信号分子参与.大约有100多种激素,神经递质和其他信息分子调节靶细胞功能是通过它介导的.1,G蛋白耦联受体(7次跨膜受体) 与G蛋白耦联受体结合的细胞外信号分子尽管千差万别,但G蛋白耦联受体在分子结构上属于同一个受体超家族,都是由一条多肽链组成,其中含有7次跨膜疏水区域.当细胞外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后,可以触发受体蛋白的构象改变,受体再进一步调节G蛋白的活性,将细胞外的信号传递到细胞内. 2,G蛋白 G蛋白是可与鸟苷酸结合的蛋白的总称.G蛋白连接着膜受体和细胞内的效应器蛋白(酶或离子通道).G蛋白有两类,包括单体G蛋白和异源三聚体G蛋白,其共同特征是:①由α,β,γ三个不同的亚单位组成;②具有结合GTP或GDP的能力,并有GTP酶(GTPase)的活性,能将结合的GTP分解形成GDP;③G蛋白构象的改变可激活效应器蛋白,使之活化,从而实现细胞内,外信号的传递.3,G蛋白效应器 G蛋白效应器包括催化生成第二信使的效应器酶和离子通道.G蛋白效应器酶主要有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AC),磷脂酶C(PLC),依赖cGMP的磷酸二酯酶(PDE)和磷脂酶A2等.4,第二信使如将与细胞膜结合的细胞外信号分子称为第一信使,则第二信使是指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目前,已知的第二信使物质主要有环一磷酸腺苷(cAMP),三磷酸肌醇(IP3),二酰甘油(DG),环一磷酸鸟苷(cGMP)和Ca2+等.5,蛋白激酶这些第二信使既可直接作用于效应蛋白,也可活化相应的蛋白激酶,后者包括依赖于cAMP的蛋白激酶(蛋白激酶A,PKA),依赖于Ca2+的蛋白激酶(或称蛋白激酶C,PKC)等.这些蛋白激酶的激活可使底物蛋白磷酸化,使信号得到逐渐放大,产生各种生物学作用.简述G蛋白耦联受体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G蛋白耦联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中的配体-受体复合物与靶蛋白(酶或离子通道)的作用通过与G蛋白的耦联,导致细胞内信使分子浓度或膜对离子通透性的改变,从而将细胞外信号传递到胞内影响细胞的行为.根据第二信使及其以后作用途径的不同,主要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有:①cAMP-PKA途径腺苷酸环化酶位于细胞膜上的G蛋白效应器蛋白,可环化胞浆中的ATP生成cAMP,cAMP可进一步激活PKA,PKA再使某些底物蛋白发生磷酸化.这些底物蛋白通常也是基因表达的调节因子,表达的蛋白质可使细胞产生各种生物学效应.cAMP也可通过调节离子通道来实现第二信使的作用.②IP3-Ca2+途径许多配体与受体结合后可激活另一种G蛋白Gq,Gq能激活膜上的磷脂酶C,催化细胞膜上的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IP2)分解为DG和IP3两种第二信使.IP3受体激活后可导致细胞内Ca2+库中的Ca2+释放到胞浆中去.Ca2+作为第二信使,Ca2+既可以直接作用于底物蛋白发挥调节作用,也可以和胞浆中的钙调蛋白(CaM)结合后发挥作用.③DG-PKC途径细胞的PLC水解PIP2生成的另一个产物是DG.DG是脂溶性的,存在于膜的内表面,可活化蛋白激酶C.PKC有多种亚型,广泛分布于不同的组织中,激活后可使底物蛋白磷酸化,产生多种生物效应.④G蛋白-离子通道途径 G蛋白也可直接或间接通过第二信使调控离子通道的活动实现信号转导.试述静息电位及其形成机制.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到刺激而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电位较膜外为负,大都在-10~-100mV之间.静息电位主要是由离子的跨膜扩散形成的.细胞内外K+的不均衡分布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进行选择性跨膜移动,可能是细胞膜保持膜内较膜外为负的极化状态的基础.Na+-K+泵主动转运造成的细胞内,外离子的不均衡分布,是形成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基础.细胞外Na+浓度约为膜内7~14倍,而细胞内K+浓度比细胞外高20~40倍.安静时,膜对K+有通透性,K+必然有向细胞外扩散的趋势,其向膜外扩散的驱动力是跨膜的离子浓度差和电位差.当K+向膜外扩散时,膜内主要带负电的蛋白质却因膜对蛋白质不通透而不能透出细胞膜,于是K+向膜外扩散将使膜内电位变负而膜外变正.但K+向膜外扩散并不能无限制地进行,因为先扩散到膜外的K+所产生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将阻碍K+继续向膜外扩散,并随着K+外流的增加,这种K+外流的阻力也不断增大.当促使K+外流的驱动力和阻止K+外流的阻力达到平衡时,膜对K+的净通量为零,于是K+不再向膜外扩散,此时膜两侧电位差稳定于某一数值不变,此电位差称为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也称K+的平衡电位(Ek).此即静息电位.形成静息电位的机制除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衡及膜对K+有较高通透性外,Na+-K+泵也参与静息电位的形成.总之,影响静息电位水平的因素主要有:①膜内,外K+浓度差;②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③Na+-K+泵活动的水平.试述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动作电位或锋电位是可兴奋细胞的兴奋标志.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一个迅速的,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不同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后所产生的动作电位形态不尽相同.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由锋电位和后电位两个部分组成的.锋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部分.动作电位由去极相(上升支)和复极相(下降支)组成.后电位指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前经历的一段较长的微弱电位变化的时期.后电位由后去极化或称负后电位以及后超极化或称正后电位组成.动作电位是由于膜对Na+,K+通透性发生变化形成的.细胞膜内,外Na+浓度差很大.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首先激活膜上的Na+通道,引起少量Na+通道开放,Na+顺浓度差少量内流,使细胞膜轻度去极化.当膜电位降低到阈电位,引起电压门控Na+通道蛋白质分子的构象变化,大量的Na+通道被激活开放,Na+大量通过易化扩散跨膜进入细胞内.随着Na+内流增加,膜进一步去极化,而去极化本身又促进更多的Na+通道开放,如此反复形成Na+再生性循环,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细胞膜在去极化过程中,Na+通道开放时间很短,仅万分之几秒,随后既关闭失活.使Na+通道开放的膜去极化也使电压门控K+通道延迟开放,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膜内K+顺电化学驱动力向膜外扩散,使膜内电位由正值向负值转变,直至原来的静息电位水平,便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即复极相.锋电位发生后,膜电位产生了微小而缓慢波动,持续时间较长的后电位.后电位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何谓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只要产生,动作电位的幅度就相同,不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大;而刺激引起的去极化达不到阈电位时,则不能形成Na+内流和去极化的正反馈,不能产生动作电位,这一特性称为动作电位"全或无"特性.可兴奋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传导过程表现为"全或无",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①在单一可兴奋细胞,阈下刺激不引起动作电位,而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则其幅度即达最大值,不因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大.也就是,阈刺激和阈上刺激引起同一细胞的动作电位幅度相等.②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传导时,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有所衰减,即呈不衰减传导.试述阈刺激,阈电位,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关系.在产生兴奋的有效刺激三因素中,固定了强度-时间变化率和刺激的持续时间不变,达到阈强度引起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称为阈刺激.当刺激强度增加达到阈强度后,由于刺激引起的去极化明显,开放的电压门控Na+通道数量增加,形成Na+内流与去极化的正反馈,使膜去极化迅速发展形成动作电位上升支,从动作电位形成过程看,阈电位是使去极化突然转变为锋电位的最小膜电位水平.也即阈电位是能使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数值.一般可兴奋细胞的阈电位大约比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可见,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关键在于能否使静息电位减小到阈电位水平,而与导致这种膜电位减小的手段或刺激方式无关.即膜电位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此时的去极化不再依赖于刺激强度,膜电位的变化成为一种自动的过程并直至动作电位结束.阈下刺激引起少量Na+通道开放,少量Na+内流,在受刺激的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除极化反应,称局部电位或局部兴奋.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相比,其基本特点如下:①不是"全或无"的,而是有等级性和衰减性的,局部电位去极化幅度随着阈下刺激强度的大小而增减,呈等级性;②电紧张扩布.局部电位仅限于刺激部位,不能在膜上远距离扩布,随着扩布距离的增加,这种去极化电位迅速衰减和消失;③可以总和,互相叠加.先后多个或细胞膜相邻多处的阈下刺激所引起的局部电位可以叠加,产生时间总和,空间总和.试比较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不同.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比较项目局部反应动作电位刺激强度。
运动生理学,常考的57个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常考的57个名词解释我们专门花了些时间,重新梳理了运动生理学的名词解释。
推荐正在体育考研、考编、专升本的体育生!感觉有用就收藏本文吧!1.激素是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递送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2.第一信使生物体内结合并激活受体的细胞外配体包括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淋巴因子、生长因子和化学诱导剂等物质,通常统称为第一信使。
3.第二信使它是指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刺激大脑浆中产生的信息分子,获得的信息经过增强、分化、整合、放大后传递给效应器产生效应,是细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必不可少的中介。
4.应激反应当机体突然受到创伤、手术、冷冻、饥饿、疼痛、感染、惊恐和剧烈运动等不同刺激时,均可出现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的急剧增高和糖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将这种非特异反应称为"应激反应"。
5.体液免疫以 B细胞产生抗体来达到保护目的的免疫机制。
体液免疫的应答反应过程包括感应、增殖和分化、效应三个阶段。
6.血细胞比容血液中血细胞的比例称为血细胞比容。
7.运动性贫血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暂时性现象,称为运动性贫血。
8.碱储备由于血浆中的 NaHCO3 是缓冲固定酸的主要物质,习惯上将血浆中的NaHCO3称为碱储备,通常以每 100ml 血浆中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储备量。
9.肺容积肺气体的总体积称为肺容积,包括潮气量、吸气量、呼气量和残气量。
10.功能余气量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称为功能余气量,功能余气量等于余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11.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它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
12.解剖无效腔在呼吸的过程中,留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前呼吸道的气体在每次吸气中都无法进行交换,这部分空腔称为解剖无效腔。
13.氧储备正常情况下,02不仅维持身体的代谢消耗,还会在体内储存一小部分以备后用。
运动生理学试卷10套参考答案
《运动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10)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每博输出量: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博输出量”,简称“博出量”。
2、牵张反射:是指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扯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3、相对肌力:又称比肌力,是指肌肉单位生理横断面积(1cm2)肌纤维做最大收缩时所能产生的肌张力。
4、稳定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工作效率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变化范围不大的水平上,这一段机能变化称为稳定状态。
5、青春期高血压:儿童少年在青春发育期后,心脏发育速度增快,血管发育相对处于落后状态,加之性腺和甲状腺等分泌旺盛,引起血压升高的现象,称为青春期高血压。
其特点是舒张压在正常范围内,收缩压具有起伏现象,但也一般不超过150mmHg。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一定的刺激强度,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2、神经递质,受体;3、7.35~7.45;4、分压差;5、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6、非特异性,特异性;7、最大乳酸训练,乳酸耐受能力训练;8、大,大;9、越容易,富有创造性;10、加深呼吸,适当控制运动强度;11、促红细胞生成素12、出汗;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运动时应如何与技术动作相适应的呼吸?答:呼吸的形式、时相、节奏等,必须适应技术动作的变换,必须随运动技术动作而进行自如地调整,这不仅为提高动作的质量、为配合完成高难度技术提供了保障,同时也能推迟疲劳的发生。
(2分)(1)呼吸形式与技术动作的配合:呼吸的形式有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如技术动作需要胸、肩带部的固定,才能保证造型,那么呼吸形式应转为腹式呼吸。
(2分)(2)呼吸时相与技术动作的配合:一般在完成两肩前屈、外展、外旋、扩胸、提肩、展体或反弓动作时,采用吸气比较有利;在完成两肩后伸、内收、内旋、收胸、塌肩、屈体或团身等动作时,采用呼气比较有利。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特意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响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它包含同化和异化过程。
4、喜悦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喜悦组织拥有感觉刺激产生喜悦的特征。
5、应激性:是机体或全部活体组织对四周环境变化拥有发生反响的能力或特征。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拥有的这类适应环境的能力。
7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自己所拥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必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战胜各样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做生理“功”8、糖酵解: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状况下,糖还能经过必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开释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该过程因与酵母菌生醇发酵的过程基真相像故称为糖酵解(一系列酶促反响的过程)。
9、超量恢复:运动时耗费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单恢复到本来水平,甚至超出本来水平,这类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其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本来水平。
0、牵张反射:当骨骼肌遇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缩短,这类反射称为牵张反射1、运动单位:是一个@ -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缩短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2、肌丝滑行学说的过程 :肌肉的缩短是因为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即当肌肉缩短时 ,由 z 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 A 带中央滑动 ,结果相邻的各 z 线相互凑近 ,肌小节的长度变短 ,进而致使肌原纤维以致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3、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产生原由:静息电位是K 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造成内负外正,这是基础,当 K 离子的静挪动两等于零时,其电位差值就稳固在必定的水平,这就是静息电位。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体机能:是指人体整体及其各组成系统、器官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现象3、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
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4、兴奋性:指组织细胞在受刺激时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5、阈刺激:刺激有强弱或大小的差别,凡能引起某种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弱(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刺激。
6、反应: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
7、适应性:机体长期处在某种环境变化时,会发生不断调整自身各部分间的关系,及相应的机能变化,使自身和环境间经常保持相对稳定。
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能力称之为适应性。
8.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9.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10.主动转运: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某些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11.基强度: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延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者最基本的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12.时值:两倍于基强度的刺激,刚刚能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
13.静息电位:在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即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14.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发生一次短暂而可逆的变化。
15. “全或无”现象:“全或无”现象:无论使用任何种性质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它们在同一细胞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波形何变化过程是一样的,并在刺激强度超过阈值时,即使刺激强度再增加,动作电位幅度不变,这种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成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心率来计算,氧脉搏越高说明心肺功能越好,效率越高、2最大摄氧量:指人体进行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与肌肉利用率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与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4无氧功率:指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与速度的能力5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6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条件代谢(糖与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7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8个体乳酸阈:个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个体乳酸阈9真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与需氧量保持运动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10假稳定状态: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此时机体能够稳定工作的持续时间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状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状态、11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并不就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就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这个机能水平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与机能状态叫做进入工作状态、12无氧阈: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功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G/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或功率来表示、超过时血乳酸将急剧下降、13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14疲劳: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特定运动强度,功能效率逐渐下降的现象叫疲劳、15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承受一定时间的负荷后,机体的机能能力与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的生理过程、16每搏输出量:指一分钟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17心率储备:指单位时间内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18心输出量:左心室在每分钟内射入主动脉的血量、19运动性心脏肥大:指由于运动而引起的心脏适应性增大,形态上多以左心室增大,室壁增厚为特征,机能上表现为运动时能持续较厂时间高效率的工作、安静时出现节省化,心力储备增强、第2 / 6页20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与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21心音: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收缩,启闭的机械震动22心指数:以每一平方米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23身体素质:就是人体以适应运动的需要所储备的身体能力要素、24青春期高血压:青春期发育后,心脏发育速度增长快,心血管系统发育处于落后状态,同时由于性腺\甲状腺等分泌旺盛,引起血压升高,即青春期高血压、25运动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运动电位、26运动动力定性:大脑皮层运动中枢支配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与抑制在运动中枢有顺序地\有规律地与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形成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与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大脑皮层机能的这种系统性27柔韧素质:指用力做动作时扩大动作幅度的能力、28准备活动:指在比赛\训练与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与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29赛前状态: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与系统会产生的饿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将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与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30运动性贫血: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运动训练,尤其就是耐力性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这个就叫运动员贫血、第3 / 6页31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32减压反射(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正常机体动脉中经常保持一定的血压,因此颈动脉窦神经与主动脉弓神经不断传递神经冲动进入脑干心血管中枢,提高迷走紧张性并抑制心交感细胞血管紧张性,结果使心脏活动不致过高,外周阻力不会太高,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安静水平、33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牵张反射、34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35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称等长收缩,又称静力收缩、36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37超等长练习:肌肉的向心收缩(肌肉收缩力大于外力时,肌肉收缩使肌肉缩短)如果仅按在同一肌肉的离心收缩(肌肉收缩小于外力,肌肉收缩时肌肉拉长)之后,会更有力、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力量训练就称为超等长练习、38运动技能: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与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39基础代谢率: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这种能量代谢就是维持最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能量、40积极性休息:运动结束后采用变换运动部位与运动类型,以及调整运动强度的方法或来消除疲劳的方法称为积极性休息、第4 / 6页41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动员速率明显滞后于躯体神经系统,导致植物神经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的动态平衡关系失调,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的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42高原环境习服:人体在高原地区停留一定时期,机体对低氧环境会产生迅速的调节反应,提高对缺氧的耐受能力,称为高原习服、43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植物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的均匀自如这中机能变化过程与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44自动化:练习某一套技术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45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经体液运输到某器官或组织而发挥其特定调节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46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47心电图:用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称心电图。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体机能:是指人体整体及其各组成系统、器官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现象3、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
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4、兴奋性:指组织细胞在受刺激时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5、阈刺激:刺激有强弱或大小的差别,凡能引起某种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弱(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刺激。
6、反应: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
7、适应性:机体长期处在某种环境变化时,会发生不断调整自身各部分间的关系,及相应的机能变化,使自身和环境间经常保持相对稳定。
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能力称之为适应性。
8.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9.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10.主动转运: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某些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11.基强度: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延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者最基本的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12.时值:两倍于基强度的刺激,刚刚能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
13.静息电位:在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即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14.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发生一次短暂而可逆的变化。
15. “全或无”现象:“全或无”现象:无论使用任何种性质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它们在同一细胞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波形何变化过程是一样的,并在刺激强度超过阈值时,即使刺激强度再增加,动作电位幅度不变,这种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生命活动。
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2.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
3.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
4.适应性:生物体长期生存在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合适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
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之为适应性。
5.稳态:细胞生存要求的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交换、转变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6.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7.负反馈:在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如果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减弱控制部分活动,这样的反馈称为负反馈。
8.正反馈:在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如果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活动,这样的反馈称为正反馈。
9.兴奋—收缩偶联: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
10.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外界的阻力与肌肉收缩时肌肉产生的力量始终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
11.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
12.超等长收缩:是指骨骼肌工作时先做离心式拉长,继而做向心式收缩的一种复合式收缩形式。
13.运动单位动员:肌肉收缩时参与的肌纤维数目越多,产生的张力就越大。
由于肌肉中所有的肌纤维都属于不同的运动单位,因此同时兴奋的运动单位数目决定了张力的大小。
张力不但与兴奋的运动单位数目有关,而且也与运动神经元传到肌纤维的冲动频率有关。
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称为运动单位动员。
也可称为运动单位募集。
14.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优秀运动员,从事不适应的运动负荷或大负荷运动,运动停止后24~72小时,运动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酸痛,并伴随僵硬、肿胀和肌力下降等症状。
肌肉酸痛不发生在运动期间或运动后即刻,而是在运动后24小时逐渐加剧,因而称之为延迟性肌肉酸痛。
15.碱储备:碱储备是一个很重要的生理生化指标,它能反映身体在运动时的缓冲能力,从而了解体内的代谢情况。
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储备量。
16.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SV)指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入动脉的血量,简称每搏输出量。
17.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18.心输出量:(cardicac output CO)是指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入到动脉的血量,又称为每分输出量,通常以左心室每分射血量来表示。
19.心指数:人体的心输出量与身体体表面积呈正相关,因此用心输出量除以身体体表面积后得到的数值作为心输出量的相对值,称为心指数。
20.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称为心泵功能储备,或称心力贮备,可以用最大心输出量与安静心输出量之差来表示。
21.外呼吸:是指在肺部实现的外部环境与血液间气体的交换,它包括肺通气(外部环境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和肺换气(肺气与肺毛细血管中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2.内呼吸:是指组织毛细血管中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间实现的气体交换(又叫组织换气)。
23.潮气量:每一呼吸周期中吸入或呼出的气量叫潮气量,亦即呼吸深度。
24.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
25.肺通气量: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肺通气量。
26.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由于血管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所以,也就有动脉血压,毛细血管压和静脉血压,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
27.氧储备:在正常情况下,O2除维持体内的代谢消耗外,O2还储存在体内一小部分待用。
28.氧利用率:每100毫升动脉血流经组织时所释放的O2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称氧利用率。
29.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称为氧脉搏,可以用每次摄氧量除以每分心率计算。
30.基础代谢:基础代谢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所谓基础状态是指人体处在清醒、安静、空腹、室温在20~25℃条件下的状态。
31.食物的热价:1克食物完全氧化分解所释放出的热量称为食物热价。
食物热价分为物理热价和生物热价,前者指食物在体外燃烧时释放的热量,后者指食物在体内氧化所产生的热量。
32.氧热价:各种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时,每消耗1升O2所产生的热量称为33.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CO2与所消耗的O2的容积之比称为呼吸商。
34.代谢当量:运动时的耗氧量与安静时的耗氧量的比值称为代谢当量(MET)。
35.有效滤过压: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它主要是三部分力量即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压的代数之和。
36.激素: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能分泌各种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调节作用,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
37.视野: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visual field)。
38.瞳孔调节反射:一般人瞳孔直径为1.5~8.0毫米。
看近物时,可反射性引起双侧瞳孔缩小,称为瞳孔调节反射。
39、外抑制:在动物进行条件反射的实验时,突然出现一个新异刺激,将会引起实验动物的朝向探究反射,使原来条件反射活动减弱或消失。
由于引起条件反射抑制的刺激是在条件反射中枢以外,故称为外抑制。
40、消退抑制: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时,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消退反射。
运动员纠正错误动作,本质上就是消退抑制。
41、延缓抑制: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中,给予条件刺激后,再间隔一定时间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如此反复多次以后,便形成延缓条件反射。
这是在反射中枢产生了一定时间的抑制过程后才发生的反应,这种抑制称为延缓抑制。
在体育运动中,有很多运动技术要求形成延缓抑制。
例如,排球的扣球,过早或过迟起跳都会使扣球失误。
因此,建立合适各种扣球技术的延缓抑制过程,才能形成准确的刺激一反应时空判断。
42.牵张反射: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牵张反射有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1)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2)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肌紧张收缩,阻止被拉长。
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43、姿势反射:人体姿势的维持是通过全身肌张力的相互协调实现的。
脑干控制中心姿势反射可分为状态反射、翻正反射、直线和加减速运动反射等。
44、状态反射:状态反射是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的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
状态反射包括迷路紧张反射和颈紧张反射。
45.翻正反射: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动作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正反射。
46. 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47.最大摄氧量: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人体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所能摄取的氧量,也称最大耗氧量。
他反映了机体吸入氧、运输氧和利用氧的能力,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48.乳酸阈:当递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递增,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会急剧增加。
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乳酸阈”,这一点所对应的运动强度即乳酸阈强度。
它反映了机体的代谢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为主的临界点或转折点。
50.个体乳酸阈:乳酸代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渐增负荷运动时血乳酸急剧上升时乳酸水平在1.4~7.5mmol/L之间。
因此,将个体在渐增负荷中乳酸拐点定义为“个体乳酸阈”。
个体乳酸阈更能客观和准确地反映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高低。
51.灵敏:灵敏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素质,他与运动员的力量、反应、速度、爆发力和协调性密切相关。
因此,灵敏性的生理基础主要涉及到神经、感觉和骨骼肌的结构及功能状态。
也是多种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在运动中的综合表现。
52.极点:在进行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功能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运动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精神低落,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这种现象称为“极点”。
“极点”现象多出现于中长跑等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项目。
53.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运动者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不久,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心率趋于平稳,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54.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恢复得超过原有的水平,该现象称为超量恢复或者超量代偿。
55.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在运动训练实践过程中,采用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实验技术和方法,对运动员身体机能进行测量以评价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分析其变化趋势,并及时向教练员反馈,这一过程称为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
56.青春期高血压:青春期发育后,心脏发育速度增快,血管发育处于落后状态,同时由于性腺、甲状腺等分泌旺盛,血压明显升高,一些人甚至出现暂时偏高的现象,称为“青春期高血压”。
57.月经:在卵巢雌性激素的影响下,黄体退化,血中雌、孕激素浓度明显下降,子宫内膜血管发生痉挛性收缩,继而出现宫内膜脱落与流血,形成月经。
58.运动处方:指针对个人的身体状况而制定的一种科学的、定量化的、周期性的运动方案。
具体地讲是根据锻炼者身体检查的资料,按其健康状况、体力情况及运动的目的,用处方的形式制定适当的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度,进行有计划的周期性锻炼的指导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