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教案2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案(通用10篇)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案(通用10篇)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3、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2、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教具]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毛泽东诗词导入。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结合注释了解屈原,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屈原作品2、关于楚辞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离骚”二字,古来数种解释:1、司马迁:遭受忧患的意思。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班固亦同)2、王逸: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
骚,愁也。
”——因司马迁距屈原年代未久,故司马迁的说法最可信。
另外还有认为“离骚”二字当释为“牢骚”的。
又有认为《离骚》和《劳商》“同实而异名”,是楚地歌曲名称。
(游国恩)。
还有以离骚为“排解忧愁”之意。
(钱钟书)四、诵读1、播放录音范读,正音;2、学生朗读,要求:把握诗的节奏:《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体味诗的情感: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离骚》知识点梳理:(多媒体展示,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句子)1、重点词语2、通假字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古今异义的词6、句式7、难句翻译六、阅读理解1、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5课-离骚课件(2)

苟合取容
准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忧闷 忳通郁“邑郁余悒侘”傺兮失,意吾的独样子穷困乎此时也。原阻指塞(不路通),
突然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引申为走投 无路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通“圆” 合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责骂 忍受
侮辱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保持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转过 我的车马返回原路,要趁着这迷途未远赶快罢休。把马辔解 了,让它在兰皋逍遥,在椒丘上驰驱,暂时休息。我不想再 上前者以遭受祸殃,我要退回故乡修理我的旧衣。我要把碧 绿的荷叶裁成上衫,把洁白的荷花缀成下裳。没人知道我也 就罢了,只要我的内心是真正地芬芳。要把头上的冠戴加得 高而又高,要把项下的环佩增得长而又长。芳香和污垢纵使 会被人混淆呀,只我这清白的精神是丝毫无恙。我忽然又回 过头来放开眼界,打算往东西南北去四处观光。我的花环是 参差而又多趣呀,馥郁的花气啊会向四方远飏。世上的人们 任凭他各有所好,而我的习惯是专于爱好修洁。就把我车裂 了我也不肯变更,难道我的心还会怕受人威胁?
屈原与楚词
1、 简介屈原 (约前 339 —约前 278 ),我国最早的大诗 人。名平,字原 ,又自云名正则 ,字灵均。战国 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 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 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 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政治理想无 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离骚》、 《天问》、《九歌》、《九章》等。其作品
思想内容
1、展示了诗人的“美政”理想,希望楚王效 法历代圣君,不要重蹈那些昏君、暴君的覆辙;希 望楚王“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便治国。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5篇)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5篇)高中必修二《离骚》篇1【教学目标】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导入相信大家都听过我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
为了纪念屈原,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赛龙舟。
这个习俗延续至今。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离骚》来认识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具有一定的涵义。
“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离骚》中的“骚”。
所谓“风骚”,指的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
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
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其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同时,他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

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高中语文《离骚》屈原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离骚》屈原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寄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一语文教学案课题:离骚目标导航一、学问与技能1.堆积相关的字词学问,了解楚辞及其。
2.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同学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办法1.小组合作理清课文的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同学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同学理解并感触诗中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抱负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重点字词,疏通诗句。
教学难点:理解并感触诗中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抱负九死不悔的精神。
自主学习1、屈原,战国末期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字,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宏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的主义文学传统的奠基者。
屈原的浮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一个由集体唱歌到个人独创的XXX,也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的进展跨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XXX”。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屈原生平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认识,善于外交辞令。
屈原曾任,辅佐怀王,参加谈论国事及应对来宾,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与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
最后在楚国都城被秦攻破时投汨罗江而死,以示之怀。
在政治上他推崇“”,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惟独圣君贤相才干把国家治理好,有剧烈的、忠君致治的思想3、“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楚辞的主要是。
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
楚辞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宋文鉴》卷九十二)。
离骚必修二教案

离骚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离骚》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2.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义;3.掌握《离骚》的基本词汇和句式;4.能够朗读《离骚》的部分内容;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读《离骚》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1.了解《离骚》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2.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义;3.掌握《离骚》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能够朗读《离骚》的部分内容;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读《离骚》的诗句。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朗读法;3.分组讨论法;4.课堂演讲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离骚》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授(30分钟)教师讲解《离骚》的主题和意义,重点讲解其中的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3. 朗读(20分钟)学生分组朗读《离骚》的部分内容,帮助学生熟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 分组讨论(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离骚》的主题和意义,分析其中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5. 课堂演讲(25分钟)每组学生选出一名代表,进行课堂演讲,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离骚》。
6.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了解《离骚》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2.学生能够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义;3.学生能够掌握《离骚》的基本词汇和句式;4.学生能够朗读《离骚》的部分内容;5.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读《离骚》的诗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2.5 《离骚》教案 (2)教案

2.5离骚创新教案[导标显示屏幕]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4.背诵全诗。
[导学点拨窗口]【作家作品】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离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离骚》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离骚》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学生能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知人论世、意象分析、情感体验等,并运用到具体诗歌鉴赏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诗歌中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高尚情操的崇尚,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读懂《离骚》并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将诗歌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实践中,深刻感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离骚》的背景、作者生平等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解读文本:学生自主阅读《离骚》,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师进行文本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对《离骚》进行分析,并展示交流成果。
4.拓展延伸:通过对比《离骚》与《诗经》等其他古典诗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离骚》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离骚》的理解等。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阅读其他古典诗歌,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自主赏析,撰写赏析报告。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在课堂练习和作业中的表现,以及小组讨论成果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师需要准备的教学资源包括《离骚》原文、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等。
高中语文 离骚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

《离骚》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3、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一、对联导入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二、读《离骚》1、听朗读正音2、自由朗读读顺3、接龙朗读,读清三、说《离骚》1、读后觉得《离骚》有什么特点,学生说一说。
由此引入楚辞的介绍。
2、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解《离骚》1、学生根据文章描绘屈原的外貌。
《离骚》涉及屈原外貌的主要是第三、四节,学生描绘过程中重点解析此两节。
学生释义,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并且出示屈原图片。
大声朗读,读好。
当场背诵。
2.学生说说所了解的屈原,教师补充。
由此引入第一、二节的学习。
学生翻译,教师幻灯出示译文。
大声朗读,读好。
当场背诵。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
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
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
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 3篇

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点、难点】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媒体设计】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⑴读课文。
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⑵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教师巡回指导)。
⑶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⑷课堂训练。
①区别下列各组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哀民生之多艰高余冠之岌岌兮以:长太息以掩涕兮既替余以蕙兮竟周容以为度固:固时俗之工巧兮自前世而固然②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高中语文离骚第二单元教案

高中语文离骚第二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中的基本内容和主旨思想。
2. 掌握《离骚》的艺术特色及其语言魅力。
3. 分析《离骚》中的意象与象征手法。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离骚》的背景知识介绍。
- 《离骚》全文阅读及重点段落解读。
- 《离骚》中的文化元素和哲学思想探究。
- 《离骚》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析。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以及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发挥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离骚》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为学生营造一个历史和文化的学习氛围。
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本阅读指导学生朗读《离骚》,感受其音韵之美。
随后,教师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章节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内容解析围绕《离骚》的主题,开展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就某一主题或意象进行深入分析,并在班级内分享。
教师适时给予点评,引导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艺术特色探讨分析《离骚》中的象征手法、比喻手法等艺术特色,让学生体会屈原如何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哲理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拓展延伸结合其他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比较《离骚》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异同,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同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以《离骚》为灵感的短文或诗歌,锻炼他们的创造力。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离骚》的学习心得或对其中某一节的赏析文章,以检验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学评价通过平时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贡献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价学生对《离骚》第二单元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2)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3)能够解读《离骚》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结构和主题。
(2)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掌握相关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解读《离骚》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深入领会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屈原及《离骚》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读《离骚》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深入分析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离骚》,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1)利用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的楚国风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
(2)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让学生感受《离骚》的意境。
2. 启发式教学:(1)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离骚》的内涵。
高中语文屈原的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屈原的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及《离骚》的背景。
2. 掌握文学常识,如楚辞的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屈原的生平: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2. 介绍《离骚》的背景:战国时期,楚国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屈原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离骚》。
3. 讲解楚辞的特点:楚辞是战国时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其特点是情感真挚,形式新颖,语言华美,想象丰富。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通过讲解屈原的生平及《离骚》的背景,使学生了解楚辞的特点。
【教学时间】45分钟【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屈原的生平及《离骚》背景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楚辞特点的理解。
第二章:诗歌结构【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诗歌结构。
2. 掌握《离骚》的基本情节。
【教学内容】1. 讲解《离骚》的诗歌结构:全诗分为三部分,分别是“离骚”、“涉江”、“天问”。
2. 概述《离骚》的基本情节:诗人通过对现实的不满,理想的追求,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心。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通过讲解《离骚》的诗歌结构和基本情节,使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教学时间】45分钟【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离骚》的诗歌结构和基本情节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诗歌主题【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诗歌主题。
2. 掌握《离骚》的思想内涵。
【教学内容】1. 讲解《离骚》的诗歌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楚国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忧虑,以及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2. 分析《离骚》的思想内涵:诗人通过自己的遭遇,表达了对忠诚、正直、清白的赞美,对奸佞、贪婪、虚伪的批判。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通过讲解《离骚》的诗歌主题和思想内涵,使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内涵。
【教学时间】45分钟【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离骚》的诗歌主题和思想内涵的掌握情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离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离骚》【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2.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3.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4.了解《离骚》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理解节选部分的主旨。
二、教学重点1.通过品读《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含有丰富感情的句子。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的习俗就是为了纪念屈原。
二、知识积累1.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
明确: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居左徒、三闾大夫。
后因谗被贬。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挨,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离骚》,教师予以补充。
明确:《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主要意象和情感。
(2)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了解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离骚》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2. 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离骚》中生僻词语的解释。
2. 屈原情感的把握及其与现实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离骚》的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等。
4. 审美教育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屈原及《离骚》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文内容。
3. 讲解分析:讲解诗中的生僻词语、意象、情感等。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等。
5. 欣赏评价: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1)熟读《离骚》,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七、教学反思1. 课程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2. 教学方法: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2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21.课文相关背景及内容说明。
明确:《离骚》写于公元前305年左右,即屈原被楚怀王流放汉北的两三年期间,这已是诗人生平的晚期。
他作为一个爱国者,本抱着治国安邦的远大志向,要求对楚国的政治进行革新,从而挽救祖国的危亡,并进一步把祖国推上富强的道路。
但朝中的奸臣诬陷他,楚王对他不理解,屈原再次遭到放逐。
自己救国无门,而国家岌岌可危。
面对这样的处境,他感到天理正义渺茫,从而感慨万千,写下《离骚》这首长诗,借以明志,借以抒情。
《离骚》是一篇用积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创作而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
本文所截取的一部分,抒发了忧国忧民的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先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然后表现追求美政、久死未悔的高尚节操。
2.简单介绍一下“楚辞〞和《离骚》。
明确:①“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楚辞〞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
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的作品。
“楚辞〞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宋文鉴》卷九十二〕。
另外,作品中所涉及的历史传统、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②《离骚》,《离骚》是《楚辞》的名篇,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是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由于其中曲折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述传。
3.如何理解“离骚〞的含义,请注意言之有据。
明确:“关于诗歌题目《离骚》的含义,古来说法不一。
司马迁理解为“离忧〞,“离〞即“罹〞,意为遭遇,“骚〞即“忧〞,意为“忧愁〞。
这是司马迁结合自己的身世自析屈原的离骚,皆基于诟辱。
高中语文 5《离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整理)

安徽省长丰县高中语文5《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安徽省长丰县高中语文5《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安徽省长丰县高中语文5《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离骚》什么?它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解析:此题考查炼字。
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其效果。
答案:悔:追悔(反省),前一个“悔”是反悔;不矛盾,因为二者意义有差别,前者是表对自己的选择的坚定,后者是对自己走过的路的反省;它是下文的开启之词。
2、赏析“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1)“芰荷”“芙蓉”喻指什么?(2)诗人为何还要“高余冠”“长余佩”,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这两个诗句描绘了诗人什么样的自我形象?解析:此题考查对关键句的理解。
其中有修辞、形象、情感的考查,考查点多,注意比较。
答案:(1)高洁的德行.(或:崇高的品德。
)(2)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后,诗人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坚定了走自己路的决心.“高余冠”“长余佩”更是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无悔选择.(3)德行高洁的君子形象。
3、“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中“忽”字在诗中有何作用?解析:此题考查炼字。
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其效果。
答案:转折;从反省到进一步坚定意志。
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离骚》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二、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
弓射大雕。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
王甚任之。
”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
“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学习1-7节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
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两句启下。
3、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六、小结: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