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类地震工程学PPT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ack
2 地震学基础知识
2.1 地球内部构造 2.2 板块构造运动 2.3 地震成因和类型 2.4 几个有关名词 2.5 地震分布 2.6 地震观测与度量 2.7 地震波动理论
back
2.1 地球内部构造
• 几何形状与尺寸 • 内部构造
– M面和G面 – 三大圈层
• 物理性质
比重、温度、压力、etc
back
强震观测记录的作用
• 是地震工程学赖以发展的数据基础 • 是研究地震动特性的数据基础 • 是推动地震力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
– 几乎每一次关于地震动特性认识的提高和地震力理论的 变革其根本原因都可归结为对强震观测记录的深入分析
• 是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输入形式 • 是推动结构抗震理论进入反应谱阶段和向动力阶段
• 地震观测 • 地震度量
back
2.7 地震波动理论
• 地震波类型
– 体波(运动特点、对结构作用)
• 纵波——压缩波——P波 • 横波——剪切波——S波
– 面波
• 瑞雷波——R波 • 乐夫波——L波
• 地震波动理论
back
3 工程地震(地震作用)
• 3.1 地震动观测 • 3.2 震级与烈度 • 3.3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 3.4 地震地面运动模拟 • 3.5 地震灾害
仪器
使用者
地震 强弱
运转 方式
记录速 度
放大倍 数
记录量
记录 内容
设置地 点
通频带
目的
地震仪
地震工 作者
弱震
连续


位移
到时差、 初相
基岩
窄、 低频
震源、介质、 传播规律
强震仪
抗震工 作者
强震
自动 触发


加速度
全过程
场地、 宽、 结构 高低频
地震动、结构 振动特性
back
强震观测台网
• 地震动衰减台阵 • 区域地震动台阵 • 断层地震动台阵 • 结构地震动台阵 • 地震动差动台阵 • 地下地震动台阵
back
1.2 地震工程学的发展概况
☺静力阶段 ☺反应谱阶段 ☺动力阶段
back
1.3 地震工程学的研究内容
☺地震动
地震地质背景、强震观测、地震动特性、地震动 模拟、震害分析
☺ 工程结构地震反应
抗震试验、理论分析
InputSystemOutput
☺ 抗震减灾理论
抗震设计理论、结构振动控制理论、地震危险性 分析、震害预测理论、防灾规划、灾害控制理论
back
强震观测的现状
• 始于1932年美国 • 1933年获得首次记录(美国长滩地震) • 60年代以前,以结构为主 • 60年代以后,加强了地表和近地表地震动的观测 • 1985年,全世界供布设7000台,日美各3000台 • 全世界已取得可用记录达上万条 • 世界最大峰值加速度记录2.3g(加拿大) • 中国最大地震动记录0.54g(云南)
地震工程学 Earthquake Engineering
地震工程学
• 1 地震工程学概述 • 2 地震学基础知识 • 3 工程地震——地震作用与灾害 • 4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 5 工程抗震与结构抗震设计 • 6 几个专题
1 地震工程学概述
1.1 地震灾害简述 1.2 地震工程学的发展概况 1.3 地震工程学的研究内容 1.4 地震工程学的特点 1.5 地震工程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back
2.2 板块构造运动
• 板块构造运动学说 • 六大板块
– 欧亚大陆板块 – 太平洋板块 – 美洲板块 – 非洲板块 – 印澳板块 – 南极板块
back
2.3 地震成因和类型
• 地震成因
– 宏观背景——板块构造运动 – 局部机制——断层说(弹性回跳说、粘滑说)
• 地震类型
– 按成因(构造EQ、火山EQ、陷落EQ、诱发EQ) – 按发震位置(板边EQ、板内EQ) – 按震源深度(浅源EQ、中源EQ、深源EQ) – 按地震序列(主震余震型、震群型、单发型)
back
3.1 地震动观测
• 地震动观测仪器 • 强震观测台网 • 强震观测的现状 • 强震观测记录的作用
back
地震动观测仪器
• 两种仪器——地震仪与强震仪
• 二者不同点 • 二者共同点
拾震器 放大器
Biblioteka Baidu
–运动方程——用拾震器的位移表示地面运动
记录器
mx’’+cx’+kx=-mxg’’ x’’+2EWx’+W2x=-xg’’
灾重:地震(7/17次5万人, 4/4次20万人) 分布广 成灾比率高
back
地震灾害频仍
灾害日趋频繁
产生自然灾害的直接原因——自然现象 产生自然灾害的结构原因—— “社会”本身的弱点
灾情日趋严重
城市“黑洞”现象日益加剧 生命线系统的脆弱
近年来的五大自然灾害
火山爆发、地震、风灾、陨石袭击、温室效应
back
2.4 几个有关名词
• 震源 • 震中 • 震源深度 • 震源距 • 震中距
back
2.5 地震分布
• 世界地震带
– 环太平洋地震带 – 欧亚地震带
• 中国地震环境
– 地震构造运动背景 – 10个地震区 – 中国地震的基本特征
back
世界地震带
• 环太平洋地震带 • 欧亚地震带
2.6 地震观测与度量
布设方式:线 布状 设布 在设 某 潜 建 几 地在 区 筑 十 表发域物至及震内不几地断(同百下层上高米几辐百附度十射公近处-20线里0米上)处 目的:地 巨 近 结震 大 场 构动 地衰 区 震 的 随减 的 动 反 空 深规 地 、 应 间 度律 震 相 的、 动 源 关 变地资机性化震料制、传、土播场结效地相应影互响作用 举例:美 北 台 日国 京 湾 本加 阿 圣 饭SM州 拉 安 店A斯 德 、RT加 列 天-1斯 津、断 医SM层院A台R阵T-2
back
1.1 地震灾害简述
地球与地震并存
地震灾害严重 地震灾害频仍
抗震防灾是有效的
back
地震灾害严重
世界地震灾害严重
简况 世界十大自然灾害(据联合国,1947-1980)
热带气旋(飓风、台风)、地震、洪涝、雷暴与龙卷风、 雪暴、火山爆发、热浪、雪崩、滑坡、潮汐与海啸
中国是受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back
1.4 地震工程学的特点
• 研究基础——强震观测、震害经验与 试验研究
• 研究重点——地震作用 • 研究热点——结构非线性与复杂地震
动输入 • 发展方向——广泛应用概率论、控制
论、规划论
back
1.5 地震工程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地震工程学与地震学 • 地震工程学与土木工程 • 地震工程学与社会学
过渡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