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价值观之异同分析
中日价值观之异同分析
中日价值观之异同分析摘要:中日价值观有众多相似之处,但它们却不尽相同。
如果不好好把握和理解这些差异,就很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
本文选取了同为中日价值观核心的三个方面:集团意识、面子和人情,来论述中日在这三个方面所表现出的异同之处,并在此之上对日语教学提出几点建议,旨在让学习者理解母语与目标语更深层次的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
关键词:价值观集团意识面子人情日语教学一.引言关于价值观的定义,学者们众说纷纭。
michael prosser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主要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
他们是最深层的文化,我们认为所有人都有价值观”。
贾玉新(1997)认为“价值观念是任何社会或文化中的人们所回避不了的指令,是人们行为的规则、思维的方式、认知的准绳、处世的哲学、演绎推理的模式、评价事物的规范、道德的标准等等”。
不管你意识到与否,价值观都在无形地支配着人们,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想要脱离价值观而存在几乎是不可能的。
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价值观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他们都注重集团主义,轻视个人主义,注重和谐、注重人情、注重内外有别等。
这些条目都频繁出现于对中日价值观的研究中,然而看似相同的条目,它们的实质也相同吗?这里,本稿想从中日价值观中都比较突出的三个方面,即集团意识、面子和人情来论述中日间的异同之处。
二.中日价值观的几点异同之处1.集团意识人类学学者kluckhohn(1961)认为所有的文化都共有5个基本问题:人类观、自然观、时间观、人生观、社会观。
这里的社会观主要就是指的人际关系的类型。
人际关系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纵向型、横向型与个人型。
换而言之,文化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团主义和个人主义在这种文化中的地位。
hofstede(1980)经过大量数据的考证,也认为集团主义和个人主义是考察文化价值观的重要尺度。
说起日本人的价值观,首先浮现在脑海里的便是集团主义。
众所周知,中国人同样及其重视集团主义,在对外汉语的研究中,中国人重视家庭、重视集体等要素也是被反复提及的,不过中日两国文化中的集团主义还是有很大不同。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观影响研究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观影响研究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观差异对于交流和合作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焦点之一。
由于中日两国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双方在沟通时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
本文将从中日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价值观的定义与分类以及对交流和合作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日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中日两国的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到双方的交流和合作。
首先从历史背景上来看,中日两国的历史沿革与政治制度存在较大差异,中日两国的文化传承也有很大不同。
中日两国的宗教信仰也有很大不同,中国以佛教、道教、儒教为主,日本则以神道教为主,这导致了双方在道德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日两国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模式也存在很大差异,中日两国的价值观念也有很大区别。
二、价值观的定义与分类价值观是指个体或群体对于事物本质及其相对重要性的评价和判断。
价值观的分类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这里主要从其文化内涵来进行分类。
根据霍夫斯泰德提出的文化维度理论,将价值观分为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女性关系等四个维度。
具体表现在中日两国的价值观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权利,注重个人利益和自由;而集体主义强调群体利益和共同目标,注重人际关系和集体责任。
在中日两国之间,日本更强调群体利益和集体责任,而中国更强调个体自由和权利,这导致了双方在合作与竞争、责任与权利等方面存在差异。
2.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是指个体在社会组织中接受和认同不同程度的不平等分配。
在中日两国中,日本的社会组织更倾向于高权力距离,即有明确的等级制度和权威;而中国的社会组织则更趋向于低权力距离,即更平等和开放。
这导致了中日两国人民在对待权威、尊重和信任等方面存在差异。
3.不确定性规避:不确定性规避是指个体或社会对于未来不确定事件的逃避或应对方式。
日本和中国在家庭价值观念上有何区别?
日本和中国在家庭价值观念上有何区别?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的人们在生活方式、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家庭作为一个社会基本单位之一,更容易体现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本文将探讨一下日本和中国在家庭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一、家庭结构的差异日本和中国在家庭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般来说,日本人更注重核心家庭(3-4人)的建立,强调组成家庭的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
而中国人则更倾向于大家庭的建立,强调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
这种文化差异源于东方人对家庭的传统理解,中国文化强调家族何止于个体的局限,而日本社会则更强调个人的独立性。
二、子女教育的差异子女教育是家庭的重要职责。
在日本和中国的家庭教育中,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日本,自古就有“不亲则不教”的传统观念,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
他们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注重教育孩子的道德修养,重视家庭价值传承。
而在中国,家长则更注重学习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培养。
中国家长也会给予孩子更多的压力,让孩子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对待老人的态度老人是每个家庭中最可敬的人,日本和中国人赋予“尊老爱幼”的重要社会价值观。
但是,在两国家庭中,对待老人的态度却有所不同。
在日本,老年人可以免受体力和经济压力的折磨,享受财务和医疗保险等的优厚待遇。
而中国老年人则越来越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境,由于子女的追求、社会地位等因素,中国家庭对年轻人的支持往往要比对老年人的支持更多。
四、对待个体和家庭两者之间的关注角度有人说,日本人重视个体和家庭两者的平衡,而中国则更注重整体。
日本人注重让个体获得独立和自我实现的机会,同时也注重家庭和社群的保持。
而中国人更注重整个家族和群体的发展,注重家族和群体之间的关系。
五、对待人生价值观的描述日本人注重平和、安宁、美感和精神追求,尤其强调人生品质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而中国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注重责任、荣誉和传承,侧重于生命的尊严和家族的荣耀。
综上所述,日本和中国在家庭价值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观影响研究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观影响研究在中日跨文化交际中,价值观的差异常常会对交流产生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观影响,并进一步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增进两国间的理解和沟通。
中日文化中存在着敬老和尊重的重视。
在中国,敬老和尊重长辈是一种传统美德,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基石。
尊重年长者在中国文化中被普遍看作是对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的尊重。
在日本,尊重的价值观更加注重于尊重不同社会角色的权威,如老师、长辈和上司。
在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理解的不同。
中国人可能会期望对年长者施以更多的关心和尊重,而日本人可能会更加倾向于尊重权威。
在中日文化中,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观念存在差异。
中国文化强调“集体”和“群体”的利益,强调社会责任和共同体的意识。
相比之下,日本更加注重个人和家庭的利益。
在交际中,中国人可能更注重集体决策和共同利益,而日本人可能更强调个人独立和自主。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在合作和决策过程中的摩擦和冲突。
中日文化中存在对权力和地位的不同看法。
在中国文化中,权力和地位被视为一种荣誉和地位象征,而在日本文化中,权力和地位则被视为一种责任和义务。
在跨文化交际中,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在权力结构和地位体系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可能更倾向于对权威的尊重和追求,而日本人可能更注重权力的正确行使和责任感。
在中日文化中,时间观念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被视为流动和循环的,强调人际关系和情感的重要性。
相比之下,在日本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有限的资源,注重效率和准时。
这种差异可能会在安排会议和约会等事务上产生理解上的问题。
中国人可能更灵活和宽松,而日本人可能更注重时刻表和计划。
为了解决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以下几点可以作为建议。
双方应积极学习对方文化和价值观,增进相互理解。
在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中,应注重培养对对方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双方应适应和包容对方的差异,避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对方。
要勇于沟通和解决问题,尽量寻求共同的利益和目标。
关于中日年轻人价值观可以写的对话
中日年轻人的价值观一直是学者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两国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使得中日年轻人在某些价值观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而在另一些方面又有着相似之处。
下面是两位专家关于中日年轻人价值观的对话。
专家一:中日年轻人价值观的异同1. 在对中日年轻人价值观的分析中,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受教育的影响。
在我国,教育一直被视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这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学业的成功是许多我国家庭的首要任务,而孩子们也被灌输着“成为社会精英”的观念。
而在日本,也是非常重视教育,但相对而言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关于婚姻观念,我国年轻人更加注重婚姻的稳定性和家庭的责任,婚姻被视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而日本年轻人更加注重自身的个人发展和追求,对于婚姻的认识相对更为灵活和开放。
3. 对于职业发展的看法也有一定的差异,我国年轻人更加注重稳定的工作和事业的持续发展,而日本年轻人更加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追求更多的自由与多样性。
专家二:中日年轻人价值观的交流和交流1. 了解中日年轻人的价值观差异有助于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和交流。
通过了解彼此的价值观,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有助于减少交流误解和矛盾。
2. 通过两国年轻人之间的价值观交流,可以促进文化的融合和共同发展。
两国年轻人可以学习彼此的长处,拓宽自己的视野,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3. 中日年轻人之间的价值观交流也有助于促进两国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了解对方的价值观能够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和默契,为两国之间的经济、教育、科技交流合作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在中日年轻人价值观的对话中,我们不仅仅要关注价值观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话促进了解与交流,为两国之间的合作与发展搭建更加稳固的基础。
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对话,能够进一步促进中日两国年轻人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虽然中日年轻人的价值观存在差异,但两国年轻人之间的交流与交流也有助于加深了解并推动文化的交流与共同发展。
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上有哪些异同之处?
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上有哪些异同之处?在中日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了解两国文化的异同显得格外重要。
虽然两国距离较近,但是由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两国在文化上也呈现出一些明显的差异。
以下是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1. 崇尚家庭观念中日两国在家庭观念方面非常相似。
家庭是人们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们最温暖的港湾。
在两国的文化中,家庭责任和关爱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2. 对长者的尊重在中国和日本,长者都被视为家庭和社区中的重要成员。
两国人民对长者敬重有加,并尊重长者的意见和建议。
这种尊重老人的精神一直被两国传承至今。
3. 热爱自然中国和日本的自然环境都非常美丽,两国人民自然而然地热爱大自然。
在两国的文化中,自然也被视为非常重要的资源,人们会尽可能地保护自然环境、植树造林、保护野生动物等等。
不同点:1. 社会集体意识中国人民在文化中有着强烈的集体主义意识,强调团结和相互帮助。
而日本则有着相对较为独立的文化,人们重视个人,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度。
2. 饮食文化差异中国和日本的饮食习惯有着明显的不同。
中国人喜欢口味偏重的美食,尤其是辣的食品,而日本人则更注重食物的原味和新鲜度,尤其是海鲜和寿司等食品。
3. 社交礼仪及氛围中国和日本在社交礼仪和社交氛围方面也有所区别。
中国人喜欢热烈、热闹的社交氛围,更喜欢聚集众人饮酒作乐;而日本人则更喜欢相对宁静、文艺的社交场所和氛围。
在社交礼仪方面,中国人注重“面子”和礼尚往来,而日本人则强调相互尊重和礼貌。
4. 宗教信仰不同中国和日本的宗教信仰也是有所区别的。
中国人信仰的主要宗教是佛教、道教和一些民间信仰,信仰是多姿多彩的;而日本主要信仰的是神道教,日本人的礼仪礼节和文化熏陶也受到其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上存在相同和不同点,我们应该珍惜各自的文化传统,保留好我们的民俗文化,同时也要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融合。
中日两国文化价值观的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文化价值观的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中日两国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日两国的文化特征各不相同。
为了更好地促进两国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本文将对中日两国的文化价值观进行比较研究。
一、集体与个人集体与个人的差异是中日文化中最显著的一个方面。
在日本文化中,集体的观念非常强烈,个人的利益往往被放在更高的位置上。
这种文化价值观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在家庭、公司和社会等层面上。
在家庭中,日本人注重家族的延续,子女往往要顺从父母的决定。
在公司中,团队意识被强化,个人的竞争意识相对较低。
在社会中,人们强调尊重他人的意愿并追求和谐,个人的利益往往被牺牲。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个人的价值观念更为突出。
中国人普遍注重个体的自由、尊严和尊重个体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社会与家庭中也更多地强调个人的利益和需求。
不过,这种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在近些年来已经出现了一些改变,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集体与社会利益的重要性,并在很多方面予以了实践和体现。
二、时间观念中日两国的时间观念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日本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资源,非常注重时间的效率和规划。
在日本人的思维中,谁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时间,谁就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他们非常注重时间秩序和时间的节约,追求高效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则更加灵活和弹性化,注重把握时机和机遇,追求的是人生的自由和更多的体验。
中国人常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反映了这种价值观,但他们对待时间的态度相对比较随意,并不太注重时间的规划和严格管理。
三、态度和信仰中日两国的文化价值观还体现在了宗教信仰和态度上。
在日本文化中,佛教和神道教是非常深入人心的宗教信仰。
佛教强调“瞑想禅定”的修炼,让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神道教主张崇拜祖先和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种信仰渗透到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人际关系、孝道和环保意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观影响研究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观影响研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
作为跨文化交际中两个重要的文化,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然而,由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信仰、价值观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交流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中日文化中存在的价值差异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
首先,中日的价值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传统文化方面,日本强调顺从、自我牺牲和尊重权威,而中国则主张自主、公正和反对压迫。
在社会制度中,日本侧重于“团队合作”,而中国则更强调个人自由和激情。
在家庭观念方面,日本家庭传承重、互相关心,而中国则鼓励独立个性和平等相处。
这些文化上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引起误解和矛盾。
其次,从具体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中日价值观差异的影响是很显著的。
例如,在商业交流中,日本的价值观使其在谈判中强调团队合作和面子,而中国在商业上更注重利益和独立,往往更倾向于推销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沟通上的分歧,造成合作双方的利益损失。
在社交交往中,日本人更注重礼仪和尊重他人,而中国人更强调直接和真诚。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日本人感到中国人过于直言不讳,因此感到冒犯。
同时,中国人可能会感到日本人的交际方式过于拘谨,让人难以接近。
这也可能会导致双方在交流中产生隔阂和不愉快。
最后,如何应对中日价值观差异,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个人应该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并学习适应对方的方式和行为。
对于企业和组织来说,当进行商业交流时,可以通过了解对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制定相应的交流策略,从而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沟通障碍和矛盾。
综上所述,中日文化中存在的价值差异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
了解这种差异,并学习适应对方的文化和行为是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只有通过相互尊重和理解,才能实现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顺利进行。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观影响研究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观影响研究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
中日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化,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价值观差异。
这些差异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影响人们在交流中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态度。
中日的价值观差异表现在对待时间的态度上。
日本文化强调守时,注重时间的准确和高效利用,追求事事如约。
而中国文化则更加注重人情和关系,对时间的把握相对更为灵活,容易出现拖延和变动的情况。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日双方需要理解并尊重对方的时间观念,避免由于时间安排上的冲突造成误解和困扰。
在中日的价值观差异中,还有对待权威和礼节的态度上的差异。
日本文化中,对上级的尊敬和遵从是很重要的价值观念,普遍采用垂首听命的态度。
而中国文化中,尊重和保护个人的尊严和权利同样重要,倾向于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自治。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日双方需要理解并尊重对方的权威观念和礼节规范,避免由于不同的态度而引发冲突和误解。
中日的价值观差异还表现在对待沟通方式的态度上。
日本文化注重间接和含蓄的沟通方式,更多地运用非言语沟通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而中国文化则更加注重直接和直率的沟通方式,更多地运用言辞和表达来传达信息。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日双方需要学会理解并适应对方的沟通方式,以减少由于沟通方式上的差异而造成的误解和困扰。
中日的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一定的价值观差异。
理解和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念是实现有效沟通和有效交流的前提。
双方应该通过学习和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以促进中日之间更加顺畅和融洽的交流合作。
中日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与交流
中日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与交流一、概述中日两国地缘相近,在东亚文化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交流历史悠久。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角度探讨: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影响、传统文化交流和现代文化交流。
二、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影响1. 礼仪习惯在礼仪习惯方面,中日两国有很多不同之处。
日本的“礼仪之邦”文化影响着日本人的行为准则,他们通常偏爱谦虚、礼貌,但过于含蓄也容易被误解。
而中国的礼仪文化以孝道、家庭为核心,重视礼节和人际关系。
在国际交流中,互相尊重别国文化,学习他国礼仪,更好地实现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2. 教育思想中日两国教育思想在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日本注重纪律,强调个体完成集体任务,注重道德修养。
而中国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仁义礼智信”的全面发展。
相互了解彼此的教育思想有益于优化两国的教育体系,促进中日关系的发展。
3. 性别观念日本的部分文化传统对女性的位置不够平等,女性在政治票仓和职场上的地位受到限制。
而中国强调“男女平等”,女性逐渐在社会和经济领域站稳脚跟。
两国在性别问题上的思想差异应该得以发掘、分析和解决,令中日两国人民更好地建立起有益互信。
三、传统文化交流1. 文学艺术古典文学和艺术是两国文化遗产的精髓。
中国的唐诗宋词、戏曲和书法,以及日本的浮世绘、武士传、歌舞伎等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互了解彼此的传统文化,增强跨国交流与互相尊重,巩固和增进中日两国的文化友谊。
2. 饮食文化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上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如日本的生鱼片、天妇罗和寿司,以及中华传统美食如北京烤鸭、四川火锅等。
饮食文化是双方交流的重要一环,增加跨国对话和了解,有利于增进文化友谊。
四、现代文化交流1. 电影、音乐和体育电影、音乐和体育文化是现代国家和民族间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的文化差异。
例如,日本漫画影响了世界各地,而中国电影《芳华》在2017年大放异彩,双方的跨国交流和合作有望成为新的亮点。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作为亚洲的两个重要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中日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习俗、传统价值观、饮食文化、礼仪风俗等方面。
本文将围绕这些方面展开比较与分析。
中日社会习俗方面的差异。
在中华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被视为传统美德;而在日本,家庭观念同样重要,但还有着更加注重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的特点。
中国人比较注重人际关系的维护,重视友情和亲情;而日本人则更注重面子和人际关系的保持,重视面子和礼貌。
中日传统价值观的差异。
传统中国价值观强调“仁义礼智信”,注重忠孝节义,主张天人合一、天命观念。
而日本传统价值观则注重忍耐和自我节制,尊重“道德优质”的人,注重个人的自我修养。
中日的饮食文化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样,讲究色、香、味俱佳,强调食物与季节的搭配,讲究饮食的谦和和生活的和谐;而日本饮食文化则更注重原料的新鲜和制作的精致,在食物的摆盘和视觉效果上有更高的追求。
中日礼仪风俗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人注重礼貌和尊重,握手、鞠躬和问候都是很常见的礼仪动作;而日本人注重礼仪仪式和面子,鞠躬是日本民族传统的示敬方式,还有一些特定的礼仪规矩,如脱鞋进入房屋、喝茶的礼仪等。
中日文化在社会习俗、传统价值观、饮食文化、礼仪风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差异既是两国历史文化的产物,也受到地理环境、民族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更反映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上。
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有助于增进两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常见和重要。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的两个重要国家,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十分显著。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中日两国的价值观、礼仪、沟通方式、时间观念等方面对中日文化差异进行分析。
中日两国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人际关系,重视家庭、尊重长辈和传统。
而日本文化则注重个人主义和组织纪律,强调礼仪和规则。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人需要注意尊重对方的个人空间和隐私,不要过分干涉他人的私生活;而日本人则需要尊重中国人的家庭和传统,避免触碰敏感的话题。
在商务交流中,中国人更加看重人际关系,建立信任和友谊;而日本人更注重礼仪和仪式感,重视正式的商务礼仪。
了解和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差异是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关键。
在礼仪和社交方面,中国和日本也存在着诸多差异。
中方重视礼尚征征,讲究场合和情境,重视面子和礼貌;而日本方面更加注重礼节和规范,强调宾主分明和尊重他人。
在日本,人们参加社交活动时会非常注重穿着和仪表,过程中还需要遵守一系列礼仪规矩。
而在中国,虽然也重视外表和礼貌,但对于礼仪规矩要求相对宽松。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人需要更加注意身体语言和表达方式,避免给日本人造成不适;而日本人则需要尊重中国人的传统和文化,学会放宽一些礼仪要求。
在沟通方式上,中日两国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中国人在交流中通常更加直率和开放,重视表达个人情感和真实性;而日本人则更加注重语言的含蓄和委婉,避免直接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
在商务交流中,中国人常常会直接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期待,强调实效和结果;而日本人更加注重过程和细节,习惯通过微笑和姿态表达自己的意愿。
在此背景下,中国人需要更加注意言辞和措辞,避免过于直接和坦率;而日本人则需要学会尊重他人的真实感受和表达方式,不要过于保守和拘谨。
中日两国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是东亚地区的两个重要国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虽然两国在地理位置上相邻,但在文化传统、民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却存在着许多差异。
本文将从社会结构、礼仪习俗、饮食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对中日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一、社会结构中日两国的社会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社会等级观念较为明显,家族观念也较为浓重。
在传统观念中,家族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尊重长辈、孝顺父母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
而在日本,虽然也有家族观念,但是社会等级观念较为淡薄,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
在日本,人们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强调集体主义,而在中国,个人主义的观念较为普遍。
这些差异在两国的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二、礼仪习俗在礼仪习俗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非常重视礼节,尊敬长辈和尊长让贤的风俗在中国十分普遍。
而在日本,人们更加注重细节和规范,对于礼仪习俗要求更为严格。
日本人会在进入别人家中时换上拖鞋,而在中国则较少有此习俗。
日本人在与人相互问候时会进行“bow”鞠躬的礼仪,而中国人则多以握手或者鞠躬来表示问候。
这些细微的差异展现了中日两国在礼仪习俗方面的文化差异。
三、饮食习惯中日两国的饮食习惯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饮食以米饭为主食,喜欢吃煲汤和炖菜,口味重油腻,喜欢吃辣。
在茶文化上,中国人更加注重茶道、茶艺和茶文化,而日本人更注重茶具和茶礼。
而在日本,传统饮食以寿司、生鱼片、烤鳗鱼等海鲜为主,口味偏清淡,偏好吃生食。
在相同的食材上,中日两国烹饪方式和口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吃饭礼仪方面,中国人一般使用筷子,而日本人则使用筷子和碗筷。
这些差异体现了中日两国在饮食习惯方面的文化差异。
四、价值观念在价值观念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强调忠孝仁爱等美德,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在日本,强调忠诚、勤劳、谦逊和自律,在人际交往上更加注重规矩与礼节。
中国和日本的家庭价值观有何异同?
中国和日本的家庭价值观有何异同?在东亚文化圈内,中国和日本都是文明古国,二者虽然在历史和风俗习惯上存在差异,但家庭观念是两国人民所共同拥有的一种宝贵财富。
在此,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和日本的家庭价值观的异同。
一、传统观念中国传统家庭观念注重家族的延续,追求家族的荣誉与天伦之乐。
家长在家庭中的地位极高,孝道文化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伦理标准,子女需孝顺父母,老人门往往会被视为财产的延续。
相比之下,日本传统家庭观念重视和谐共处,注重传统文化和礼仪。
家族的传承不如个人的兴趣和情感重要,多数日本人重视婚姻的纯洁性和家族之间的离合悲欢。
同时,日本也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家庭观念受到大众舆论的影响,男性显得更加重要,女性的地位依然偏低。
二、教育方式在中国传统家庭中,教育被视为一种必然的经历,家长通常会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往往会以孩子的成就为荣,也会因此而产生高度的期望和压力。
而在日本,家长在教育方面的干涉相较于中国较少,通常会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注重自我意识培养。
重视集体主义/协作,家庭成员之间互动较为和谐。
三、家庭组成中国传统家庭组成较为保守,父母和子女构成了家庭的主体,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较小。
同时因为中国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是一个男权社会,男性在家庭中担任着中心角色,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更加单一而固定。
相比之下,日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父母、孩子、祖父母的影响力相对平等。
家庭成员间的地位相对灵活,女性的地位在社会和家庭中更为提高。
综上所述,中国和日本的家庭价值观各有其特点,但二者也存在相同之处。
中国注重悟道、包容和传统,日本注重和谐、自由和创新。
无论在教育方式、传统观念和家庭组成方面,这两种不同的家庭文化都体现了其独特的意义。
在由日益便捷的通讯技术与现代文化渗透之下,两者或将在家庭价值观中互相融合,使两种文化更为独特并受到重视。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文化具有很多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涉及到思维方式、礼仪、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思维方式中日两国的思维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日本文化中,重视空间感和时间感,注重效率和准时性。
人们有较强的整体意识和集体意识,强调团体共性和协作精神,对于他人的想法和意见往往会尽力理解和尊重。
而在中国文化中,重视情感和关系,注重人情味和亲情感。
人们有较强的个体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追求个性和自由,对于他人的想法和意见有时候会表现出不太理解和接受。
二、礼仪中日两国的礼仪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日本文化尤其讲究礼仪,注重细节和形式,礼节性的谦逊和尊重也是日本社会的一大特点,常常体现在日本人的言谈举止中。
而中国文化相对来说比较注重情感和热情,礼仪的重要性也不如日本文化。
但在某些特别场合,中国人也会十分注重礼仪,比如婚礼、葬礼等。
三、风俗习惯中日两国的风俗习惯有着明显的区别。
日本文化重视精细和细节,体现在文化习俗上,比如传统的茶道、花道、武道等,这些传统文化其中都有着精细和细节的表现。
而中国文化则追求大气、豁达和包容,比如在应酬热闹的氛围中,中国人喜欢合唱、跳舞等活动,这些活动往往有着温暖的人情味,所以能更好的通融各种人际关系。
四、价值观念中日两国的价值观念也存在不同。
在日本文化中,注重团队精神、合作和奋斗,追求目标和意志的一致性。
而在中国文化中,则更注重和谐、平等和自由,强调个体的独立和权利。
此外,在对待人生价值方面也有区别:日本文化强调忍耐、自我克制、统筹规划;而中国文化强调“知足常乐”、“天道酬勤”等价值观。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文化差异存在于很多方面,不同之处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只有加以理性对待、包容和交流,才能进一步促进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观影响研究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观影响研究导语:中日两国一直以来都有着密切的交流和合作关系,但由于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中日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一些难以避免的摩擦和冲突。
本文将探讨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对双方交流的影响,希望能为进一步加强两国交流和合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中日文化差异概述1. 历史文化差异中日两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虽然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整体上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而日本则是一个岛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但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
这种历史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会直接影响到双方的交流方式和观念。
2. 价值观念差异在价值观念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比如在家庭观念上,中国人普遍认为家庭是最重要的,而在日本,个人主义更加突出,家庭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个人发展的障碍。
这种价值观念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双方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互动方式和理解能力。
二、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1. 语言交流的影响中日两国的语言虽然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上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这种语言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导致双方的误解和沟通困难,尤其是在涉及到价值观念较为复杂和抽象的话题时。
以“礼貌”为例,中日两国对于“礼貌”的理解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中国人重视的是言谈举止和对长辈的尊敬,而日本人更注重的是细节上的行为和言辞的谨慎。
在语言交流中,中方可能会觉得日本人“拘谨”,而日本人则可能觉得中国人“直率”。
这种价值观念的差异会在语言交流中直接体现出来。
2. 人际关系的影响在中日两国的文化中,人际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
中国人强调的是人情和亲和力,而日本人则更加注重的是礼仪和规矩。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这种人际关系的不同,双方可能会产生误解和矛盾。
比如在商务交流中,中国人可能倾向于先建立起亲切的人际关系,而日本人可能更看重的是合作的方式和形式。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摘要】中日文化在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社会秩序、教育体制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以儒家、道家和佛教为主要宗教信仰,注重家庭观念和尊重长辈;而日本则以神道教为主,强调个人责任和社会规范。
在礼仪习俗上,中国注重面子和尊严,而日本强调谦逊和礼貌。
社会秩序方面,中国侧重家族关系和集体利益,日本则注重个人责任和团队合作。
教育体制方面,中国强调应试教育和传统知识,日本则注重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
价值观念方面,中国重视家庭和集体荣誉,日本则强调个人成就和自我实现。
通过比较分析中日文化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两个国家的社会风俗及人文特点。
【关键词】中日文化差异、比较与分析、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社会秩序、教育体制、价值观念。
1. 引言1.1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文化是东亚两个重要文明国家的代表,其在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社会秩序、教育体制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通过比较和分析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促进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不仅可以拓展我们的文化视野,还能够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仅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议题,更是促进两国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中日文化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推动世界文明的繁荣与发展。
将成为促进中日友好合作的重要桥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2. 正文2.1 宗教信仰中日文化在宗教信仰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主要宗教是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而日本则以神道教为主要宗教。
道教注重追求长生不老和神仙之道,佛教强调超脱轮回和解脱苦难,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
相比之下,日本的神道教更加注重对自然界中各种神灵的崇拜和信仰。
日本还受到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会在传统节日、婚礼、葬礼等重要场合参与宗教仪式,而日本人则更加注重对神灵的敬畏和祭祀活动。
中日之间跨文化交流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开始打开国门,与世界的交流更加频繁,日本作为临海国家,交流和冲突自古是不断的,即便打开国门。
本文要从中国人和日本人的行为差异上,初浅地分析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它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
在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中日两国走过了不同的道路这也随之产生了两个民族不同的价值观取向。
中日两国是生活在迥然不同世界里的两个民族。
虽然比邻,但在民族意识和思维方式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析中日两国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性从而理解其对中日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关键词】价值观;民族精神;思维方式;跨文化;差异在中国人的脑海中,对于“跨文化”的第一反应是中西方的跨文化的交流。
而同样在远东地区,日本人对“跨文化”的理解也在于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但是,同样作为黄皮肤的人来说,彼此隔海相望,同样存在文化间的差异,在交流和沟通上也会存在跨文化现象。
中国与日本自古就有所文化交流,据范晔撰写的《后汉书》中就记述,公元57年(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予印绶”,倭奴国其实是日本北九州沿海一带的部落小国,汉光武帝曾通过来使授予刻有“汉委倭奴国”五字的金印,这枚印以于1784年在日本博多湾志贺岛(今福冈市东区)上被发现,现珍藏于福冈市美术馆。
后中日之间的交流非常频繁,到唐代时期,鉴真和尚曾六次东渡,其最初的本意是弘扬佛法,但在第六次成功的东渡日本时,鉴真和尚所带来的并不单单是佛法,还有鼎盛大唐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至此中日之间的贸易交流和文化交流出现鼎盛的繁荣。
至明朝时期,海贼横行,也就所谓的倭寇,即日本海盗,在沿海地区无恶不作,导致国人对日本的印象停留在了不良的印象。
直至日本的侵华战争,给国人带来的血的灾难,无疑文化的冲突和交流也是特别的多,特别是国人对日本的军国主义文化的痛恨。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观影响研究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观影响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然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逐渐凸显。
价值观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两国跨文化交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观影响展开探讨。
首先,中日文化的价值观存在明显区别。
以个人主义及集体主义为例,日本是一个典型的集体主义国家,注重集体归属感和责任感,并十分重视团队合作,强调个人的行动和经验必须符合整体的需要和利益。
相反,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个人主义国家,注重个体自由和独立思考,并强调个人表现和成就。
这种差异使得中日两国人民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了一些隔阂和认知习惯上的误解。
其次,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运用。
例如,在日本讲话时语气和语调要比中国平缓,尤其在表达负面意见时更加客气和委婉;而中国人更加直接和坦诚,常常会以更为强烈的语调表达自己的意见。
如果不了解这种价值差异,很有可能会产生误解和互不理解。
例如,中国人可能认为日本人在表达意见时过于委婉,而日本人则可能会认为中国人表达意见时太过冲动和直接。
最后,这种价值观的差异还影响着中日两国人民在商务谈判等方面的交往。
以团队合作为例,日本在谈判中注重团队间的合作和协作,如果中国人在谈判中持续表现出个人主义思想,很容易让日本人感到不舒服和不理解。
而中国人在谈判中常常更多地依赖个人能力和经验,甚至可能会“以骗取对方尊重为目的网罗各方资源”,这种做法也会让日本人感到不适。
综上所述,中日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差异是中日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应该尽可能地了解目标文化的价值观,尊重对方的习惯和文化传统,并学会以包容和理解的态度来交流交流,促进中日文化的相互了解,促进两国的友好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价值观之异同分析摘要:中日价值观有众多相似之处,但它们却不尽相同。
如果不好好把握和理解这些差异,就很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
本文选取了同为中日价值观核心的三个方面:集团意识、面子和人情,来论述中日在这三个方面所表现出的异同之处,并在此之上对日语教学提出几点建议,旨在让学习者理解母语与目标语更深层次的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
关键词:价值观集团意识面子人情日语教学一.引言关于价值观的定义,学者们众说纷纭。
michael prosser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主要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
他们是最深层的文化,我们认为所有人都有价值观”。
贾玉新(1997)认为“价值观念是任何社会或文化中的人们所回避不了的指令,是人们行为的规则、思维的方式、认知的准绳、处世的哲学、演绎推理的模式、评价事物的规范、道德的标准等等”。
不管你意识到与否,价值观都在无形地支配着人们,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想要脱离价值观而存在几乎是不可能的。
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价值观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他们都注重集团主义,轻视个人主义,注重和谐、注重人情、注重内外有别等。
这些条目都频繁出现于对中日价值观的研究中,然而看似相同的条目,它们的实质也相同吗?这里,本稿想从中日价值观中都比较突出的三个方面,即集团意识、面子和人情来论述中日间的异同之处。
二.中日价值观的几点异同之处1.集团意识人类学学者kluckhohn(1961)认为所有的文化都共有5个基本问题:人类观、自然观、时间观、人生观、社会观。
这里的社会观主要就是指的人际关系的类型。
人际关系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纵向型、横向型与个人型。
换而言之,文化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团主义和个人主义在这种文化中的地位。
hofstede(1980)经过大量数据的考证,也认为集团主义和个人主义是考察文化价值观的重要尺度。
说起日本人的价值观,首先浮现在脑海里的便是集团主义。
众所周知,中国人同样及其重视集团主义,在对外汉语的研究中,中国人重视家庭、重视集体等要素也是被反复提及的,不过中日两国文化中的集团主义还是有很大不同。
岛国日本以天皇为核心,国民信赖、依赖国家,相互之间也团结一心,造就了集团主义的形成。
日本人对外竞争,对内讲究和谐。
例如,他们认为沉默就是美德,为了不刺激到他人,日语里有很多暧昧的、拐弯抹角的表现。
他们在和人交往时,时刻都想着别人会怎么看待自己,因此总是会满面微笑,时不时地鞠躬,他们认为不刻意去主张自己才会获得别人的好评,即他律性的特征十分明显。
与此相对,中国人又如何呢?《不列颠百科全书》里对于个人主义做了以下说明:“个人主义是政治与社会的哲学,相对国家、社会这样的外在束缚,尊重个人的权利与自由的一种立场与理论”。
而《现代汉语词典》对于个人主义却是这样诠释的:“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
个人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
由此来看,中国人似乎对个人主义也不抱好感。
但是,中国的集体主义是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条件下产生的,如今在国际化这个时代背景下,也多多少少地受到了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
因此,比起日本人这样一边意识到他人而采用的自我抑制的表达方式,中国人更倾向于不隐瞒自己的意图,直率地向对方传达,即采用自我本位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做自我介绍时,日本人通常会说“我是就职于三菱银行的铃木”。
即比起自己的名字,会优先介绍自己的所属集团。
集团是个人赖以生存的大前提,而个人与之相比只能排在次位。
而中国人通常会这么介绍自己:“我叫李明,来自武汉,就读于湖北经济学院。
”即先报出名字,再对出生地、所属集团等进行介绍。
从行动模式上看,日本人的他律性特征明显,而中国人似乎更加偏向于欧美人的自律性特征,尊重个性、展现自我。
当然,这里不是说中国人的集体主义观念完全消失了,它只是改变了一些,并且时常通过宣扬爱国主义等方式表达出来。
其实,我们可以说日本文化是以所属集团为核心,而中国文化是以血缘为中心的。
中国人比什么都重视血缘,认为只要有血缘关系,大家就都是一家人。
吉沅洪(2003)认为,日本人喜欢把一切东西都用“内”与“外”来区分。
自己的所属集团就是“内”,所以会有“内の学校(我的学校)”、“内の会社(我的公司)”这样的表达方式,他们把自己所属的学校、公司等主体化,这里的“内”就等于第一人称“我”。
在中国,终身雇佣制等情况很少见,因此很少会有人把学校、公司看成“内”,即不太习惯把自己公司称为“我的公司”,而采用复数的表达形式“我们公司”。
因此,日语中的“内の××”在很多情况下要译成“我们的××”才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和思想意识。
中国人通常只会把自己的家人称为“内”,即“我的家人”等。
在中国,家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在社会的各个层次发挥作用。
次于家人第二重要的便是朋友,也算在“内”里面。
因此,为家人、朋友两肋插刀或者牺牲这样的意识可以说是比日本人强烈许多。
2.面子调查一下中国人在世界范围内的评价,“爱面子”这个词估计马上就可以检索出来。
亚瑟·史密斯把中国人的国民性就用“面子”二字给总结出来,认为中国人对面子的执着程度丝毫不亚于政治家对权利的追求。
鲁迅先生也认为“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
”日语中对应“面子”这个词的恐怕只能是“世間体”吧。
中国人爱面子,日本人也处处顾虑“世間体”,不过这两个词实际上却不完全对等。
所谓面子,是你如何向他人展示自己,而“世間体”是他人如何看待自己。
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
日本人会为了护全“世間体”,小心翼翼地避免犯错,忠实地完成自己的义务,如果没有做到这些,便会产生“耻感”,所以也有学者认为日本是这样一种“耻感文化”。
面子是从儒教的纲目“礼”之上发展而来,起着保持社会秩序的机能。
但是,“在当代中国,面子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取经济以及社会资源的手段(末田 1993)”。
对于中国人来说,面子是绝对不可以被伤害的东西,交际双方都以此为前提交往。
吉沅洪(2003)认为面子就是维持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假面。
比如说,有人邀请你去吃饭,若是不能去,一定要好好说明理由。
很多情况下,拒绝别人的邀请就是不给面子,从而伤害到了对方。
《礼记》中也有“尊客之前不叱狗”这样的说法,中国人总是会顾虑到对方的面子。
就像中国人经常会把日本人常使用的“建前(场面话)”看作是谎言,也有许多日本人对中国人的面子抱有偏见。
比如说日本人会对中国人在乘车或者吃饭等场合抢着付帐等行为感到不可理解。
其实这些行为并不仅仅是为了保护面子,而是因为中国人追求的就是一种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
末田(1997)曾经对中国学生和日本学生的面子意识以及交际策略进行了研究。
据调查,在涉及到个人能力这样的事件时,中国学生比日本学生的面子意识更加强烈。
例如,中国学生不会轻易就说“我不会”。
相反的,如果他人的面子受到了伤害,日本学生会比中国学生更积极地去保护对方的面子。
但是,外国人经常对中国人抱有的“中国人从不认错”、“专找借口”等想法并没有得到数据支持。
也就是说,中国学生也并不是誓死捍卫自己的面子。
当然,爱面子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
3.人情“人情”这个词是把握中国人心理与行动的重要要素。
人情是人际关系的润滑油,日本人也同样重视它。
例如,日本人搬到了新的地方,会给邻居们送些点心什么的小礼物,外出旅行时也一定会很认真地考虑该给家人朋友们带些什么特产。
在日本只有这样人际交往才会顺利。
但是,日本人把“間”作为人际关系的首要原则,即认为人与人之间要保持一点距离,才是完美的人际关系。
“間”也是理解日本美学的重要一环,日本从服装、建筑、语言到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无不体现着对“間”的追求。
例如,典型和式建筑会利用纸拉门、隔扇将空间分离开来,日语中的敬语、授受动词也是“間”文化的代表。
日本人认为“間”能够调和事物,使之达到平衡。
而前文也提到过,中国人所追求的是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
这与中国菜的主要料理法“合”,即通过炒、煮、蒸等方式使各种原材料相互融合这点是相通的。
中国人认为人际交往就不应该有距离,所以不太喜欢把一切都分的很清楚。
例如,大家一起外出用餐的时候,在中国一般全部由邀请人结帐。
中国人致力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起吃饭就代表大家都是家人,如果各付各的就显的见外。
而在日本,使对方平白承受恩惠是不太礼貌的行为,为了让愉快简单的人际关系今后也能维持下去,通常会分开付帐。
在中国,人情和面子经常放在一起,所以方才举的用餐的例子,还要把面子因素也考虑在内。
如果一一分的太清楚,不仅会让人觉得没人情味,还显的小气,没面子。
像这样人情和面子互相联系,经常被当作了图方便的手段,造就了“人情网”的产生。
虽然每个社会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现象,不过像中国这样,“人情网”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的情况还是很少见的。
例如,在中国,如果被他人请求做某件事情,即便很难办到,也会为了顾全面子和人情而接受,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这样互相请求的过程中构筑的。
林语堂说过“中国人是把人情置于道理之上的”,所谓“通情达理”,我们通人情也要讲道理,如果只是一味地重人情,也会产生很多恶果。
而在日本,请求别人就是给对方添麻烦的行为,会有很大的心理负担,所以日本人不太轻易去求人。
因此,中国人有时会觉得日本人不通情理,而日本人觉得中国人公私不分。
三.对日语教学的建议为何中日价值观会产生以上这些微妙的差异呢?我们比较一下山鹿素行和朱子学的研究就能明白,虽然中日都同属儒教文化圈,但是中国的儒教到底是以中国社会为基础形成的,它与日本化了的儒教在本质上有很大差异(尾藤正英 1992:176)。
而这些差异若是不深层次地去理解它,很有可能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
那么我们如何避免这些失误的发生呢?首先,价值观与语言本身不同,就算对某种民族的语言已经运用自如,想要习得它的价值观并且使之与自己已有的价值观完全融合是十分困难的。
教师在教授语言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价值观的导入。
我们在讲解寒暄用语、拒绝表达、致歉表达等语言现象的时候,不光是要告诉学生怎么说,还要把隐藏在这些语言背后的民族心理也告诉学生。
例如,在讲授自动词和他动词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日本人多使用自动词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太喜欢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或主张,只有采用客观的、自发的表达方式才能求“和”,这正是日本人价值观的核心。
另外,我们在导入日本人民族心理的同时,也要向学生补充中国人的价值观。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对母语和母语文化的认识都是表面的、琐碎的,只有把它上升到系统的、理论的高度,才能与另外一种语言和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对比,才能更好了解目标语,而要求在外语学习中导入母语文化也恰好是当今很多学者所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