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沙漠化的进程与现状(内容详实)
我国土地沙化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我国土地沙化现状及其防治对策随着人类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我国土地沙化现象日益严重。
沙化对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土地沙化现状我国沙漠化、荒漠化、石漠化等土地沙化类型丰富,沙化程度也不同。
据统计,我国土地沙化面积已经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25%以上,其中严重沙化面积达到80万平方公里。
这些沙化区域多分布在北方和西北地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等地沙化情况最为严重。
土地沙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贫瘠化:沙化土壤的肥力和持水能力都较差,导致土地贫瘠化,无法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
2.水土流失:沙化土地的地表覆盖物较少,易受风蚀、水蚀等自然力的侵蚀,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3.生态破坏:沙漠化区域的生态系统已经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也随之出现。
4.气候变化:土地沙化会导致当地气候变化,如降雨量减少、气温升高等。
土地沙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产受阻:沙化土地的肥力较差,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导致农业生产受阻。
2.水资源短缺:沙漠化区域水资源稀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限制,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
3.生态旅游业受影响:沙漠化区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旅游业也受到影响。
土地沙化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居民生活困难:沙漠化区域的居民生活困难,缺乏水、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源。
2.移民潮增加:由于沙漠化区域的土地无法满足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许多人被迫离开家园,成为流离失所的灾民。
3.社会稳定受影响:沙漠化区域的社会稳定受到影响,社会治安问题也随之产生。
二、土地沙化原因土地沙化的原因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因素:气候干旱、降水不足、风力强大等因素是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人类活动:人类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砍伐等活动也是土地沙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疆土地荒漠化成因及现状
新疆土地荒漠化成因及现状摘要新疆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荒漠广布,生态极度脆弱,是荒漠化形成的重要自然环境背景;新疆土地开发历史悠久,人类活动方式多样,随着新疆人口增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加剧了局部区域的荒漠化进程。
关键词荒漠化;现状;影响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一、荒漠化形成环境背景(1)从地理区位来看。
新疆深居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群山环绕,是世界上的干旱中心之一,也是中国干旱区的主体。
乌鲁木齐永丰乡地处亚心,距太平洋2500公里,距印度洋2200公里,距北冰洋3400公里,距大西洋6900公里。
(2)新疆最典型的气候特征是干旱。
受深居大陆腹地以及群山阻挡的影响,新疆气候干旱少雨,蒸发强烈。
年均降水量不足150毫米,但年蒸发量达2000毫米左右,是降水量的数十倍,甚至百倍。
请看右图:(3)新疆水资源短缺。
新疆共有河流570条,年径流总量为884亿立方米,仅占到全国地表总径流量的3%;新疆单位面积的水资源量为53,253m3/km2,远低于世界单位面积的平均水资源量800,000m3/km2。
(4)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新疆河流以中山带降水和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径流年内分配极为不均,其中6~9月的径流量占到全年总径流量的80%以上。
新疆水资源空间分布极为不均。
若将新疆划分为面积大致相当的二部分,那么西北部的水量就占全疆水量的93%,而东南仅占7%。
(5)植物稀少。
新疆国土面积中40%的土地是不毛之地,42%的土地为荒漠植被覆盖,森林、湖泊、湿地等面积仅占全疆面积的12~18%。
(6)沙漠面积大。
新疆共有10片沙漠,总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约占新疆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是中国沙漠总面积的63%。
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二大流动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4.88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
(7)绿洲面积小。
新疆地貌轮廓表现为“三山夹两盆”,山地与平原的面积大致各占50%。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及措施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及措施
西北地区地处我国内陆地区,位于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海洋对本区的影响很小;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印度洋水汽的阻隔,导致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1.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
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
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
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2.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
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
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
近年来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过程。
土地沙漠化的实例
土地沙漠化的实例土地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陆地水分年平均缺乏最小25%,并伴有风蚀、水蚀等自然现象,以及人为因素的综合结果,导致土地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土地质量下降、生产力损失的一种灾害性现象。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关于土地沙漠化的实例。
1. 内蒙古草原土地沙漠化内蒙古草原位于我国北方辽阔的区域,由于气候干燥,降雨量少,以及人为的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等问题,导致内蒙古草原逐年沙化。
沙漠化的面积逐年扩大,目前已经严重影响草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当地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
2. 甘肃沙漠土地沙漠化甘肃省沙漠占该省全土面积的80%,其中包括漫长的半干旱带,降水非常少,气候干燥。
再加上炎热的夏天和强风带来的侵蚀,所以甘肃省的沙漠化问题非常严重。
目前甘肃省已经成为我国土地沙漠化面积最大的一个省份之一,严重制约了附近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3. 西北干旱区土地沙漠化我国的西北干旱区分布范围广泛,包括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等地。
由于气候干燥、降雨量少,间隔时间长,土地不断受到风蚀和水蚀等自然现象的侵蚀,所以导致该地区的土地沙漠化非常严重。
这对当地的农业和畜牧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并会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气候等问题带来严重的影响。
黄土高原是我国的一个特殊地区,由于其处于半干旱和半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同时,人为开垦、过度放牧等问题也使得该地区的土地质量不断下降。
这些问题已经促使黄土高原的土地沙漠化加剧。
总之,土地沙漠化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合理利用土地等,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保护好我国的生态环境。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一、全球荒漠化现状(一)全球荒漠化现状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1992):全球约有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全球陆地面积的1/4(全球干旱区、半干旱地区的70%)即35.92亿公顷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二)全球荒漠化变化趋势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全球荒漠化土地还在扩大,从1984年的34.75亿公顷增加到1991年35.92亿公顷,增加了3.4%。
全世界每年有5万-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为荒漠化土地,由于荒漠化每年将损失耕地6百万公顷。
二、中国荒漠化现状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面积331.7万平方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4.6%。
我国荒漠化主要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及土壤盐渍化四种类型。
据1999年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7.4万平方千米,占可能发生荒漠化面积的80.6%,占国土面积的27.9%。
三、中国荒漠化的成因(一)土地利用粗放,导致土地荒漠化在我国荒漠化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水浇地面积仅占域耕地总面积的36.4%。
而内蒙古沙区水浇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18.9%,山西北部只占12.4%,陕西北部仅占6.2%。
(二)草场经营管理不善,重用经养建国以来,我国牧区家畜由2900万头(只)增加到9000多万头(只),草场却因垦殖、沙化等原因面积不断萎缩,生产力下降。
(三)乱砍滥樵,破坏植被薪炭林每年能提供的薪材,仅占实际消耗薪材总量的14%左右,缺口巨大,农牧民为了生存只得通过砍伐其他林种的森林和收割草地植被来解决烧柴短缺的问题。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管理,用水不当一方面上游过量灌溉造成大片土地次生盐渍化,另一方面由于上游过量用于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甚至断流,河流下游地区荒漠植被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而衰退,甚至成片枯死,造成土地沙化。
四、荒漠化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缩小了中华民族的存和发展空间。
高二地理必修3_世界荒漠化分布和我国荒漠化概况
世界荒漠化分布和我国荒漠化概况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0亿人口受其危害,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
199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球荒漠化状况的评估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近36亿公顷,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l/4,已影响到全世界1/6的人口(约10亿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且,荒漠化扩展的速度是,全球每年有约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荒漠,其中320万公顷是牧场,250万公顷是旱地。
125万公顷是水浇地,另外还有2 100万公顷土地因退化而不能生长谷物。
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遭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
中国土地荒漠化成因造成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化并加速扩展的原因有气候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
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过牧,这是草地沙化、退化的主要原因。
二是滥樵、滥挖、滥采,这是局部地区土地荒漠化、沙化扩展的重要成因。
三是滥垦,1995—1999年的5年间,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开垦的耕地面积达1.7万平方千米,其中有近一半面积变成流动和半固定沙地。
四是滥用水资源,一些地区由于大规模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大片沙生植被干枯死亡,沙丘活化。
我国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风造成的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占了160.7万平方千米。
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仅土地沙化面积扩大的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千米。
土地的沙化给大风扬沙制造了物质源泉。
因此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强沙尘暴俗称“黑风”。
因为进入沙尘暴之中常伸手不见五指)发生越来越频繁,且强度大,范围广。
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肃、宁夏先后发生强沙尘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踪,264人受伤,损失牲畜几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33.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
1998年4月15—21日,自西向东发生了一场席卷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强沙尘暴,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北和山西西部,4月16日飘浮在高空的尘土在京津和长江下游以北地区沉降,形成大面积浮尘天气。
沙漠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沙漠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各地的干旱、荒漠化和沙漠化问题也日益严重。
沙漠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其对生物和人类的生存环境具有极大的影响。
作为一种常见的环境问题,沙漠化治理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沙漠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一、简述沙漠治理技术沙漠化治理技术是指利用各种措施,如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等手段来防治沙漠化的一系列措施。
其中,植树造林是沙漠治理技术中最重要的一项。
通过在荒漠地区种植树木,可以抑制风沙、改善气候、增加土壤水分,提高土壤肥力和地下水位,最终减少沙漠化的进程。
同时,水土保持措施也是沙漠治理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梯田等手段来改善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并抑制水土流失。
二、沙漠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在全球范围内,沙漠化治理技术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重点发展项目。
中国、澳大利亚、以色列、美国等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和开展沙漠治理工作。
其中,中国是沙漠治理领域的重要国家之一,通过种植荒漠地区的树木和实施水土保持措施等手段,有效抑制了沙漠化进程。
近年来,我国还在积极推进草原建设和生态保护等工作,为沙漠治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沙漠治理技术的未来趋势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沙漠化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依然存在。
未来,沙漠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会继续呈现以下几个方面:1、沙漠治理集成技术的逐渐成熟。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沙漠治理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我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集成技术被应用,以解决更广泛的问题,同时提高治理效果。
2、生态恢复技术的不断创新。
沙漠治理的核心在于修复和重建沙漠生态系统,生态恢复技术将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技术,以更好地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为人类的居住环境提供保障。
3、大数据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热点,将其引入沙漠治理,将有助于提高沙漠化防治的效率和质量。
总结沙漠治理技术的发展是全球性难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推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中国西北地区的沙漠化形成与演变
中国西北地区的沙漠化形成与演变中国西北地区是全国最为典型的沙漠化地带,沙漠覆盖面积辽阔,生态环境脆弱,给当地人民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西北地区沙漠化形成与演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中国西北地区的沙漠化形成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一地区气候干旱,降雨不足,温度高,水资源短缺。
这种气候条件无助于植被的生长和保持,加上较强的风力,使得土壤容易被风沙侵蚀。
长期以来,这种干旱的气候状况导致土地水分蒸发速度增加,水分量减少,从而加速了沙漠土地的扩张。
其次,人类活动是沙漠化的重要原因。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中国西北地区的资源开发和农业生产不断扩大。
大规模的农业耕种和牧场扩张对植被的破坏造成了巨大影响。
过度放牧、过度开发灌溉和采取错误的耕作方式,导致植被退化,土壤贫瘠,从而使得风沙蔓延,侵蚀土地。
此外,人类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的沙漠化现象。
不合理的农业农村用水和城市工业用水,使得这一地区的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
水的匮乏无疑限制了植被生长的条件,进一步促使了沙漠化的形成与演变。
为了解决中国西北地区沙漠化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土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规范化建设,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
政府应加大对当地的生态建设和保护投入,加强植被的种植和保持,改善土地质量。
此外,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实施节约用水政策,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力度。
同时也要加强农村水源建设和城市供水设施建设,提高用水的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其次,应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和信息共享机制,提高预警能力和保护能力。
加强沙尘暴监测和数据分析,提高对沙漠化形成与演变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共享信息资源,加强科研力量的合作。
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研发出适应沙漠化地区特点的节水灌溉技术和土地保护技术,提高土壤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戈壁沙漠的发展趋势
戈壁沙漠的发展趋势
戈壁沙漠是中国境内面积最大的沙漠,其发展趋势主要受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下是戈壁沙漠发展趋势的一些可能性:
1. 沙漠化趋势: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戈壁沙漠的沙漠化趋势可能会加剧。
沙漠化会导致土地贫瘠化、水资源减少等问题,给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2. 生态保护与恢复:为了应对沙漠化问题,戈壁沙漠地区可能会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力度。
这可能包括种植适应沙漠环境的植物、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控制过度放牧等措施。
3. 旅游开发:戈壁沙漠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因此其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旅游活动和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
4. 可再生能源开发:戈壁沙漠地区具备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以及大片的空旷土地,因此可能会成为可再生能源开发的热点区域。
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设施在该地区建设。
5. 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戈壁沙漠作为一个典型的沙漠地区,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资源开发潜力。
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科研机构和企业进入该地区,开
展相关研究和开发项目。
总之,戈壁沙漠的发展趋势将受到沙漠化、生态保护、旅游开发、可再生能源开发以及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资源,平衡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中国荒漠化与沙化状况公报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更新时间:2015-12-30 10:28:13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前言开展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防治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有关要求,2013年7月至2015年10月底,国家林业局组织相关部门的有关单位开展了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
直接参与此次监测的技术人员达5000余人,共区划和调查图斑634.46万个,建立现地调查图片库24.46万个,获取各类信息记录3.43亿条,获得了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及动态变化信息。
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2.12万平方公里。
与2009年相比,5年间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12120平方公里,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9902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980平方公里。
监测结果表明,自2004年以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连续3个监测期“双缩减”,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成效明显的良好态势,但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本公报是根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编写的,简要介绍了截至2014年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的最新信息,旨在使社会各界对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形势有一个客观了解,坚定防治信心,加大防治力度,建设沙区美好生态。
一、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一)荒漠化土地现状截至201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20%,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28个县(旗、市、区)。
1.各省区荒漠化现状。
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5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107.06万平方公里、60.92万平方公里、43.26万平方公里、19.50万平方公里、19.04万平方公里,5省(自治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5.64%;其它13省(自治区、直辖市)占4.36%。
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小数0901班28号文思敏摘要: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荒漠化呈现分布广泛、成因复杂多变、类型多样、发展迅速、危害严重等特点。
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使荒漠化和沙化扩延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整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从我国的长远发展考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成因;防治措施目前,我国的人口不断增长,但土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在我们面临的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
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我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我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因此,对我们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现状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一、土地荒漠化概念及成因土地沙漠化是指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土地表面出现的风蚀和流沙堆积的沙质荒漠化景观。
土地荒漠化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前者是气候变化、土地干旱、土壤和地下水逐渐盐碱化的结果,后者则是人为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干旱土地的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为了保证自身生活资料而对这一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现代土地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占主导地位。
1、荒漠化发展的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指异常的气候条件(尤其是严重、长期的干旱条件)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多分布在内陆、腹地,是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和生态及其脆弱的环境地带。
气候干燥时,加快了荒漠化的进程,气候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
我国华北地区近年来历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强供沙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与河北西北部近25万hm2的沙化发展区。
而且,最近几年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进程。
《2024年毛乌素沙地沙漠化演变、飞播恢复评估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范文
《毛乌素沙地沙漠化演变、飞播恢复评估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篇一一、引言毛乌素沙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地之一。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毛乌素沙地的沙漠化问题日益严重,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评估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演变过程、飞播恢复措施的成效,以及这些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二、毛乌素沙地沙漠化演变1. 沙漠化过程毛乌素沙地的沙漠化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变暖、降水减少等,导致土地资源退化。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这些因素导致土地沙化、植被退化,进一步加剧了沙漠化的进程。
2. 沙漠化现状目前,毛乌素沙地的沙漠化趋势仍在继续,沙地范围不断扩大,沙漠化程度不断加深。
这给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三、飞播恢复评估为了应对毛乌素沙地的沙漠化问题,当地政府和环保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的恢复措施,其中飞播技术是其中之一。
飞播技术通过在沙地上撒播植物种子,利用航空手段进行大面积的播种,以恢复植被、固定沙土。
1. 飞播技术实施情况飞播技术在毛乌素沙地的恢复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多年的实践,飞播技术在种子选择、播种时间、播种方式等方面不断优化,提高了植被恢复的效率和效果。
2. 飞播技术成效评估飞播技术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毛乌素沙地植被的恢复。
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减缓了沙漠化的进程,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同时,飞播技术还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四、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1. 生态系统服务的改善毛乌素沙地植被的恢复,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例如,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气候等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提升,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2.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植被的恢复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高中地理】中国的荒漠化及对策
【高中地理】中国的荒漠化及对策荒漠化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生态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加之青藏高原的地势影响,在我国“三北”地区从北纬37°至50°,东经75°到125°间形成了一条南北宽600千米、东西长4000千米的荒漠带,其中沙漠面积约71万平方千米,戈壁面积57万平方千米。
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化。
据《中国荒漠化报告》报道: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8.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7.3%,且每年以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
因此,我国荒漠化的形势是严峻的。
而且对荒漠化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荒漠化主要由四大类型即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渍化、荒漠化构成。
风蚀荒漠化就是我国荒漠化的主要类型,总面积160.7万平方千米,主要原产于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
水蚀荒漠化分布面积为20.5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北部与鄂尔多斯高原过渡地带的陕晋蒙三角地区,这里也正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域。
冻融荒漠化面积为36.3万平方千米,分散原产于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就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荒漠化类型。
土壤盐渍化、荒漠化面积约有23.3万平方千米,集中连片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等地。
据普查,我国因四种类型荒漠化导致的草地发育面积超过1.05亿多公顷,发育的耕地面积存有772.6万公顷,发育林地面积10余万公顷。
因此,我国荒漠化状况不容忽视。
我国人民有着与荒漠化抗争的久远历史,特别近20年来,防治荒漠化的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而且在“十五”计划中对防治荒漠化又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和规划。
在“十五”期间,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以“三北”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为主体,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重点工程建设为龙头,生态建设与资源开发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地方经验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综合治理,合理开发,力求使防治荒漠化工程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我国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论文)
小组成员:张月20093349宋颖20093350李智会20093359钟昀20093371分工情况:资料收集:李智会钟昀资料整理:宋颖张月PPT制作:宋颖李智会报告:张月钟昀演讲:李智会我国土地沙漠化及其控制教师:唐永金班级:农学 09组员:宋颖李智会钟昀张月2011年12月5日我国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关键词】土地沙漠化成因现况危害防治【摘要】沙漠化作为一个生态问题是197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以后才正式广泛采用,其内容为:“土地滋生生物潜力的削弱和破坏,最后导致类似沙漠情况,它是生态系统普遍恶化的一个方面,它削弱或破坏了生物的潜力。
”由此可见,沙漠化与沙漠、戈壁不同,沙漠化不能抽调人为活动的实质,沙漠化的实质是人地关系矛盾造成生物或经济生产力下降与丧失,地表呈现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严重退化过程。
沙漠化防治是人地关系相互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改善环境,土地生产力再恢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正文】一.沙漠化的定义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arid)、半干旱(semi-arid )和亚湿润旱(dry subhumid)地区的土地退化。
该定义明确了3个问题:①“沙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②“沙漠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指年降水量与可能蒸散量(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之比在0.05至0.65之间的地区,但不包括极区和副极区),这就给出了沙漠化产生的背景条件和分布范围;③“沙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将沙漠化置于宽广的全球土地退化的框架内,从而界定了其区域范围。
我国《防沙治沙法》中所称土地沙化,是指主要因人类不合理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及覆盖物被破坏,形成流沙及沙土裸露的过程。
二.沙漠化的成因、危害及现状1.沙漠化的成因(1)气候变化异常有关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温度的显著升高。
中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分布
中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分布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中国学者称沙漠化)危害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
其广阔的干旱、半干旱及部分湿润、半湿润地区上存在严重的荒漠化问题,危害着农田、牧场、交通及人民生活,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和环境退化。
中国土地荒漠化是人口总量超出脆弱环境的承受能力所造成的。
中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3.4×105km2。
其中已荒漠化了的土地共1.76×105km2,潜在荒漠化土地1.58×105km2。
在地域上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断续分布延伸长达5 500km,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等省(区)共212个旗、县。
另外,中国南方的部分湿润地区也出现了土地荒漠化的问题。
中国荒漠化土地因所处自然地带的不同,其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1)湿润及半湿润地带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三江平原、嫩江下游、黄淮海平原的中部和北部、江西南昌及鄱阳湖区、近3000km的沿海地带和海南岛西南部等地,约占中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3.9%。
该区的荒漠化土地仅出现于沙性物质丰富、人类活动强烈的地区,与河流沉积物及海岸沙质沉积物受风力吹扬有关。
其特点是分布零散,面积不大,影响范围小,风沙景观一般只出现于干旱多风季节。
(2)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与乌鞘岭一线以东、白城与康平一线以西,长城以北、国境线以南的呼伦贝尔、科尔沁、鄂尔多斯等地,即分布在内蒙古东部与中部、河北北部、山西西北、陕北与宁夏东南部。
其都发生在干草原区及荒漠草原区,是中国荒漠化土地比较集中分布的地区,约占中国荒漠化地总面积的65.4%。
它是过度的土地利用和干旱多风沙质地表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3)干旱荒漠地区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狼山、贺兰山和乌鞘岭一线以西的广大地区,较集中分布在一些大沙漠边缘(如阿拉善的中部、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等地区),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30.7%。
我国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对策
我国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对策
一、我国荒漠化现状
荒漠化是我国极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破坏、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浪费等。
目前,我国沙漠迅速扩大,荒漠化蔓延到了全国各地,我国每年的荒漠化面积约为1000万亩,其中,在全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覆盖的面积已达到8395万亩,占该地区总面积的56.7%。
二、治理荒漠化的策略
1.植被恢复与保护
植被恢复与保护是解决荒漠化问题的关键,有效恢复需要从分布、多样性、时空动态、可持续性及可能适应荒漠化的有效物种等方面进行考虑。
2.实施农业灌溉
农业灌溉是扩大绿化面积、缓解荒漠化的有效手段,因此,实施农业灌溉可以通过提升土地利用率、增加净水量、改善土壤质量来减缓荒漠化的发展。
3.进行水土资源保护
水土资源保护是解决荒漠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应该采取措施,建立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制度,查处土地流失行为,以及建立系统的水土流动监测与宣传机制。
4.建立有效的监测机制
建立有效的监测机制是解决荒漠化的关键环节,应该采取防治荒
漠化的各种有效措施,如林业、森林恢复、工程防治、水土保持等,并定期进行规划与监测。
三、总结
我国荒漠化问题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加大努力,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实现我国绿色发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我国沙漠化发展趋势及沙漠治理对策与建议
我国沙漠化发展趋势及沙漠治理对策与建议通过对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形成原因及历史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与资源的治理保护矛盾突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难以结合,治沙造林的支持与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我国土地沙漠化发展趋势:沙漠化现象可能是自然的,作为自然现象沙漠化是因为地球干燥带移动所产生的气候变化导致局部地区沙漠化。
不过,今日世界沙漠化原因,多数人归咎于人为原因;人口急速增长,所居土地被过分耕种,以及畜牧,导致土地枯竭不适合耕种。
为预防土地沙漠化,治理沙漠化土地,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防治土地沙漠化特殊性和重要性,实现区域生态效益主要对策与建议。
标签:沙漠化;治理对策1、概述土地沙漠化指原由植物覆盖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的自然灾害现象。
土地沙漠化是指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破坏,沙土裸露的过程。
再此所指的土地沙漠化多数强调土地不适合植物生长和发展农业,而非因为地域本身干燥所造成的土地沙漠化气候。
不过,没有植物生长的土地,由于不能蒸散分配水分,结果也可能反而导致干燥气候。
2、土地沙漠化的发展趋势根据中国国家林业局于2006年17日的公布,中国沙漠化土地达到173万970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8%以上,影响全国30个一级行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
干地覆盖了全球40%的陆地面积,供养着世界上1/5的人口。
这些干地的沙漠化是由于植被和可利用的水减少、作物产量下降以及封侵蚀引起的土地退化,它起因于人口增长、人类需要增加或者政治、经济压力(例如需要经济作物来增加外汇)造成的过度土地利用,通常由自然发生的干旱启动或加剧。
这对于70%的干地(全球陆地面积的25%)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地球上受到沙漠化影响的土地面积有3800多万平方公里,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600万公顷土地发生沙漠化。
沙漠化问题涉及的范围之广,已引起全世界关注。
产生沙漠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是干旱、地表为松散砂质沉积物和大风的吹扬等;人为因素主要是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柴和不倒塌地利用水资源等。
中国西北荒漠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西北荒漠化知识点总结一、荒漠化的定义和原因荒漠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导致土地逐渐变成荒漠的过程。
中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导致的:1. 干旱气候: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导致土地水分不足,植被无法生长。
2. 过度放牧:长期以来,西北地区存在着过度放牧现象,牲畜过度啃食植被,使得植被无法恢复,土地逐渐变成荒漠。
3. 过度开荒:为了发展农业和工业,人们对荒漠地区进行过度开荒,破坏了地下水位,导致土地变得干燥,无法种植庄稼。
4. 水土流失:长期以来,西北地区存在着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现象,导致土地贫瘠,无法种植农作物。
二、荒漠化的影响1. 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化导致植被减少,土地沙化,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大量植被消失,土壤贫瘠,无法种植作物,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2. 经济发展受阻:荒漠化导致土地退化,农作物无法种植,牲畜无法放牧,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3. 人民生活受影响:荒漠化导致土地无法耕种,人们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长期以来,很多人离开家乡去其他地区寻找生计。
三、荒漠化治理为了应对荒漠化,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实施退耕还林:政府在荒漠化地区推行了退耕还林政策,大规模植树造林,加速植被恢复。
2. 推行水土保持措施: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水土保持的投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止土壤流失,保护土地资源。
3. 宣传普及环保知识:政府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对荒漠化的防治。
4. 发展沙漠旅游业:政府鼓励发展沙漠旅游业,通过旅游开发,提高当地经济收入,同时也能够保护沙漠环境。
四、未来展望中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未来,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大对荒漠化的治理力度,采取更多的措施,提高土地的保护和治理水平,实现荒漠化的根本控制。
同时,也需要注重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对荒漠化地区的投入和支持。
我国沙漠的特征与沙漠化过程成因分析报告
1 绪论1.1 野外实习的目的及任务1.1.1 实习的目的为了贯彻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提高同学们对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根本目的是:1、让同学们近距离接触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加深对书本知识的领悟,全面了解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2、通过实践,增加同学们热爱自然、珍惜自然、欣赏自然的意识,提高我们保护自然的能力;3、通过实习,为下一阶段的专业课学习打下一个扎实的知识基础。
1.1.2 实习的地点中卫市沙坡头,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濒临黄河。
(37°28′N ,105°E)海拔1320m。
1.1.3 实习的时间2011年5月16日1.1.4 实习的主要任务在沙坡头主要是考察荒漠-草原过渡地带的地貌、土壤特征,认识当地气候特点和沙漠治理方法。
1.2 实习区地理概况1.2.1 地理位置沙坡头地区(37°32′N ,105°02′E)位于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濒临黄河,属草原化荒漠地带,气候干旱而多风;该地区格状沙丘群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分布。
沙坡头的沙子与天涯海角的沙子一般细腻,但没有海滩沙子中夹杂的细碎贝壳,甚至没有一丝尘土。
沙坡头是草原与荒漠、亚洲中部与华北黄土高原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带,植物有417种,野生动物有130余种,充分展示出一个以亚洲中部北温带向荒漠过渡的生物世界。
沙坡头是以治沙成果而闻名。
包兰铁路在中卫境六次穿越沙漠,其中以沙坡头坡度最大,风沙最猛烈。
为了保证铁路畅通,避免路轨被沙埋没,从50年代起,在铁路两侧营造防风固沙工程。
这项工程取得了成功,铁路两侧巨网般的草方格里长满了沙生植物,包兰铁路沙漠路段几十年来安然无恙。
这一治沙成果引起了全世界治沙界的普遍关注,不少外国治沙专家前来考察。
1.2.2 沙坡头气候沙坡头位于腾格里沙漠的东南缘,处于沙漠和草原的过渡带。
行政区属于回族自治区中卫市,104°57′E,37°27′N,站区平均海拔1250m,黄河水面海拔1200m,沙丘最高点海拔达1500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沙漠化的进程与现状学院:医学院专业年级:13级临床专业姓名:唐霜学号:2135111671摘要:沙漠化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问题,我国也逐渐加强对荒漠化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本文主要讲我国的沙漠化的成因,分类,演变发展,现状,症结分析和解决途径,最后再有关于土地沙漠化的思考关键词:荒漠化,荒漠化成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退更换植,围栏封育【注】沙漠化即沙质荒漠化,是我国荒漠化的最主要表现形式。
Ⅰ中国沙漠化成因,在我国,沙漠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地质时代开始的大陆性干寒气候和季风性气候引起的。
从中国文明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我国的沙漠化进程和扩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为因素。
自然成因是以沙漠学专家董光荣【1】为代表,认为沙漠化是一种“环境变化过程”,是沙漠的演变过程,发生在整个第四纪,人类历史时期只是最近的一个阶段,自然因素是沙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气候干旱造成的,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次要的。
诸如,“气候干燥是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沙漠化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受降水变化的控制,是气候变干的结果”等观点。
有人甚至更深入地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利用我国700多个气象站点30年的平均气象资料,研究论证了我国沙漠化面积的扩大与CO2浓度的增加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之间的定量关系而后者多认为,沙漠化是在自然因素基础上,主要由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即人是沙漠化的主要导致者。
沙漠学专家朱震达【2】是这一观点的代表。
他们认为沙漠化是一种“环境退化过程”,发生在人类历史时期,人为因素是引起沙漠化的主要原因。
并计算出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沙漠化占沙漠化总面积的94.5%。
Ⅱ沙漠的分类①沙漠地区来分:草原地区沙漠: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内蒙古)荒漠地区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地区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腾格里沙漠(新疆,西北)。
②、沙漠形成的时间上分类;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地区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
(西北地区的沙漠)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
(内蒙古地区)Ⅲ沙漠演变和发展1、荒漠地区地质时代形成的沙漠演变:分布: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等地。
形成时间:第四纪更新世时期,早于人类的活动。
特点:绿洲沙漠化(就地起沙)和沙丘移动沙漠化(外来沙丘、沙漠前移)演变过程:《汉书》载有楼兰国【3】,东晋时楼兰城内仍有官府居住。
秦汉开始气候干寒,特别是东汉开始,连年干旱,赤地千里,人畜死亡大半,阿尔金山诸小国相继灭亡,丝绸之路南道废弃。
3—4世纪开始,楼兰一带河流量减少,隋唐以后,特别是唐天宝年间西域逐渐被吐蕃控制,战乱不断,促进了沙漠化、荒漠化。
演变趋势:荒漠地区地质时代形成的沙漠化和荒漠化的趋势首先,主要与气候干旱(北半球季风性)和地质、地形、地貌结构(高原和平原)等自然环境条件有关。
而且河流频繁改道、经流量减少、干枯、使地表层日益沙地化——就地起沙之源。
在季风性气候的强力下,形成了移动沙丘。
其次与人为因素有关:中原王朝和西北游牧民族、西域各势力间的大大小小的战争。
秦汉以来大量的屯田开垦和不合理的灌溉,破坏了自然水系——孔雀河的干枯——加速了沙漠化进程。
总的趋势来看,西北地区地质时代形成的沙漠呈现出日趋扩大化的趋势,并逐渐向东、向南转移。
2、草原地区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演变:分布:主要分布于内蒙、黄土高原沙地或沙漠。
形成时间:人类历史时期逐渐形成,即与人类生存、生活历史密切相关。
特点:草原和农耕地、沙漠并存。
来源:季风性干旱气候和人为开发和利用,造成草原土质风蚀、沙地化(草原土质),日益形成移动性沙丘(即流沙)。
演变:中国文献中的记载是富饶、丰美的地区。
“水草丰美”、“群羊赛道”、“沃野千里”、“仓稼殷积”【4】—富庶的农牧业区。
从人类历史时间沿革来看,黄河中游的毛乌素、乌兰布地区的沙漠化是从唐代开始的。
秦汉以来,战火不断、大量移民开垦。
从9世纪开始沙漠化趋势日益严重。
从空间分布上看,唐代开始出现的东部沙漠化是从西北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日益东移、南迁而开始的。
而北方沙漠化是从黄河中游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逐渐向北方、东北扩大化的结果。
东部和北方沙漠化原因:首先是人类无节制、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占唐朝的总量的70%。
——科尔沁草原和呼伦贝尔草原的沙地化是近代人类历史的产物。
其次是战乱。
这一地区是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间的分界区,历史上频繁发生过战争,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
自然环境因素的原因:这一地区是属于季风性气候段,比较干旱,且风力大。
土质贫瘠、土层薄、沙质结构多。
在人类人为的破坏和风力的推动下,沙质颗粒形成了流动沙丘(沙丘前移——流沙)演变趋势:从沙地,日益趋向沙漠化,并已经出现了扩大化的趋势——黄沙的主要来源之一。
Ⅳ中国沙漠化现状⑴、严峻的现实和挑战中国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60.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6.7%,其中,干旱区沙漠化土面积87.6万km[2],半干旱区沙漠化土地面积约49.2万km[2]。
有关专家研究表明,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年均扩大1560km[2],年均增长率为1.01%,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年均扩大面积2100km[2],年均增长率为1.47%,而目前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这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构成巨大危害。
依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对全球荒漠化损失的评价标准,我国土地沙漠化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17.4亿~20.4亿元,全部经济损失可达近900亿元。
(1)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2)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
根据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据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
中国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风造成的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占了160.7万平方公里。
据统计,70年代以来仅土地沙化面积扩大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公里。
土地的沙化给大风起沙制造了物质源泉。
因此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强沙尘暴俗称“黑风”。
因为进入沙尘暴之中常伸手不见五指)发生越来越频繁,且强度大,范围广。
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肃、宁夏先后发生强沙尘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踪,264人受伤,损失牲畜几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33.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
1998年4月15-21日,自西向东发生了一场席卷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强沙尘暴,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北和山西西部。
4月16日飘浮在高空的尘土在京津和长江下游以北地区沉降,形成大面积浮尘天气。
其中北京、济南等地因浮尘与降雨云系相遇,于是“泥雨”从天而降。
宁夏银川因连续下沙子,飞机停飞,人们连呼吸都觉得困难。
中国西北地区从公元前3世纪到1949年间,共发生有记载的强沙尘暴70次,平均31年发生一次。
而建国以来近50年中已发生71次。
虽然历史记载与现今气象观测在标准上差异较大,但证明沙尘暴现在比过去多得多,是没有问题的。
根据对中国17个典型沙区,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陆地卫星影像资料进行分析,也证明了中国荒漠化发展形势十分严峻。
毛乌素沙地地处内蒙古、陕西、宁夏交界,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40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47%,林地面积减少了76.4%,草地面积减少了17%。
浑善达克沙地南部由于过度放牧和砍柴,短短9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98.3%,草地面积减少了28.6%。
此外,甘肃民勤绿洲的萎缩,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和红柳林的消亡,甘肃阿拉善地区草场退化、梭林消失(5)……一系列严峻的事实。
⑵土地荒漠化最终结果大多是沙漠化。
中国荒漠化类型及其分布中国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镶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
中国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60.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于旱、半干旱地区,在各类型荒漠化土地中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
其中,干旱地区约有87.6万平方公里,大体分布在内蒙古狼山以西,腾格里沙漠和龙首山以北包括河西走廊以北、柴达木盆地及其以北、以西到西藏北部。
半干旱地区约有49.2万平方公里,大体分布在内蒙古狼山以东向南,穿杭锦后旗、橙口县、乌海市,然后向西纵贯河西走廊的中一东部直到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呈连续大片分布。
亚湿润干旱地区约23.9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毛乌素沙漠东部至内蒙右东部和东经106度。
中国水蚀荒漠化总面积为20.5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8%。
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北部的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等流域,在东北地区主要分布在西辽河的中上游及大凌河的上游。
Ⅴ、当前沙漠化治理措施的症结分析及解决途径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和实践,我国在沙漠化防治方面曾采取过的措施很多,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1、退耕还植。
植被对防治土壤风蚀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风洞模拟等大量的实验观测数据表明,当植被盖度达到60%以上时,土壤风蚀就基本消失。
因此,非常自然地把种树、种草与沙漠化的治理结合起来。
退耕还植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就是基于控制土壤风蚀的原理提出的。
各地沙漠化治理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在沙漠化发生发展比较严重的农耕地区,基本上都是采取把部分已经沙漠化的耕地退还为林地和草地的方法,以达到沙漠化土地恢复的目的。
但这种做法并没有使区域内的一部分土地退耕还植,与本区域内另一部分土地的承载能力大幅度跃升协调起来,或者仅考虑到种树、种草,而未在建设基本农田、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上下功夫,从而导致退耕还植与减轻和消除沙漠化土地本已过重的人口压力之间未建立起必然的联系。
所以,利用退耕还植的模式来治理沙漠化,从整体来看效果不明显也就不足为怪了。
2、围栏封育。
在草原地区由于牲畜压力过大、过度放牧造成土地沙漠化。
因此,沙漠化的治理通常采用“围栏封育”的措施,即把草场划分成若干小区,建设“草库仑”,实行轮牧,使围起来的草地因牲畜压力的减轻或消逝而自然恢复。
沙漠化过程的自我逆转能力决定了在沙漠化发展进程中,如果消除人类活动的外界干扰,沙漠化过程就具有了逐渐终止的特性。
沙漠化过程的自我逆转能力取决于沙漠化过程发展程度和沙漠化过程发生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研究表明,随着沙漠化程度的加剧,沙漠化过程的恢复能力将不断下降。
在沙漠化程度相似的情况下,自然条件,特别是年均降水量对自我恢复能力有直接的影响。
例如,(6)科尔沁草原沙区东南部、鄂尔多斯草原毛乌素沙区的东南部等地,年降水量在400-500毫米,属易恢复的地区,由流沙恢复到植被盖度超过60%的阶段,恢复时间约3-5年;乌兰察布草原南部,察哈尔草原及坝上高原等地,年降水量在300-400毫米之间,地表有斑点状流沙的灌丛沙堆,沙漠化土地自我恢复时间为5-7年;降水量200-300毫米的流沙区,需10年以上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