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金融保险)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及相关决策特征终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保险)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及相关决策特征终稿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及其相关决策特征

行为金融学是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之壹,是现代金融学的壹个新的发展领域。和传统意义上的现代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框架相比,行为金融学更注重人的实际心理和经济行为,对于传统金融学所不能合理解释的投资者行为决策,提供了更加实际的、合理的解释路径,揭示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和市场规律,从而为金融决策提供更现实的指导。

传统的金融学忽视了行为分析,尽管人类行为的效应分析在经济学的多个领域均有涉及。而缺乏实证的支持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模型和实际背离使得传统的现代金融学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这不得不使金融学界反思这壹事实,经过长期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行为金融理论(BehavioralFinance),它既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尤其是行为决策研究的成果,同时又跳出了传统资本市场理论的框架,以壹种新的视角来考察资本市场价格的决定及其变动,因此自90年代以来,行为金融理论在资本市场领域成为最为活跃的理论之壹。金融学是运用心理学及行为分析的理论方法研究金融市场中的决策等金融活动。且不排斥合理的经济学概念和原理,而是注重运用心理学和经济学原理改善金融决策。它寻求系统地理解和预测心理决策过程对金融市场的意义。

壹、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及理论

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行为金融(BehavioralFinance,BF)以壹种源自心理(经济)学分析基础之上的、将人的实际心理及其由此决定的行

为特征纳入分析框架的金融学说而逐步兴起,它壹经出现便在以有效市场假说为代表的现代金融理论中激起了波澜——不仅对现代金融理论的现有框架提出了质疑,更为现代金融理论难以解决的异常现象作出了解释。

行为金融学是针对当下被称之为经典金融理论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它且不是要取代它,而是要弥补经典理论在个体行为分析上的不足和缺陷。和传统理论不同的是行为金融学且不试图定义什么是合理的行为,什么是不合理的行为,也不给决策贴上正确或错误之类的标签,它主要研究的是理解和预测个体心理决策程序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学和经济学原理来改善决策行为。

二.行为金融学理论发展

2.1金融理论研究的开始

行为金融学起源于对金融市场“异象”的解释。Kuhn(1970)指出,对于显著的异象存在三种回应:第壹,刚开始出现的异象能够随即在原有的理论框架下解释;第二,认为现有知识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留给未来的研究者去解决;第三,理论基础发生改变,使得异象在新的框架下被解释。

1951年,美国俄勒冈大学巴伦(O.K.Burren)教授(最早将心理学引入金融研究中的是美国奥兰多商业大学的布鲁尔(O.K.Burell)教授)。他发表了题为《投资研究中运用实践方法的可能性》的文章,探讨了用构建实验室来验证理论的必要性。

1967年,奥兰多的金融学教授伯曼(W·ScottBauman)发表了《科学投资分析:是科学仍是幻想?》壹文。

这俩位学者在各自文章中都评了金融研究壹味地过分强调数量模型的风气,将定量投资模型和传统的金融学中的行为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从而开辟了新的金融学术领域,试图给实际带来益处。

1969年俄勒冈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诺维奇(PaulSlovic)发表了壹篇从行为角度来研究投资过程的报告。

1972年,巴曼和斯诺维奇继续这壹方面的研究,且且斯拉维奇(Slovic)于该年发表了行为金融领域里程碑意义的第壹篇学术论文,即《人类判断行为的心理学研究》。这几篇论文即是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的开始。

2.2行为金融学真正兴起

20世纪80年代末。行为金融学的复兴初露端倪,真正兴起了。

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越来越多的实证经验发现现有的金融理论在某些基本方面存在着缺陷,对现实中的某些问题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

2、由普林斯顿大学的DainielKahneman教授和斯坦福大学的AmosTversky 所创立的预期理论的发展,该理论主张用建立在更为现实的行为假设上的模型来代替建立在主观预期效用理论上的模型有更多实际的行为假设,激起了行为金融学激起学术界的兴趣,

3、70至80年代中,会计理论研究者在心理活动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上作了非常广泛的研究,为80年代末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2.3金融理论研究的黄金时代

1985年,WernerdeBondt和R.H.Thaler发表了《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壹文,引发了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的复兴。20世纪90年代,大量的学者投入了这项工作,在1999年Shefrin出版了《远离贪婪和恐惧:感悟行为金融和投资心理学》,LarsTvede又出版了《金融心理学》,且创办《金融分析家杂志》。在1999年《金融分析家杂志》最后壹期以专辑的形式专题研究了行为金融理论。因此,90年代这段时间被称为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的黄金时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行为金融的理论模型和应用体系陆续出现,包括著名的BSV(1997)模型、DHS(1998)模型、统壹理论模型(Uinifiedtheorymodel,1999),以及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和行为组合理论BPT等。其中在市场行为模型方面,影响较大的是:DHS(1997)模型和BSV(1998)模型。前者将投资者分为有信息者和无信息者,且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分析。后者的理论基础是投资者认为受益有俩种范式,即收益均值回归和收益连续变化。虽然俩个模型建立在不同的行为前提基础上,但二者的结论却是相近的,都认为投资者的行为会导致股价过度反应或滞后反应。

三.行为金融相关决策特征

1994年,美国金融学家Shefrin和Statmen开始研究可能对金融市场行为产生系统影响的决策行为特征。目前行为金融学家已经明确了壹些特征,国外所做的壹些实证研究表明投资者决策行为特征和市场的有关投资特性是相关的。

行为金融学对决策者最基本的假设是:

(1)决策者的偏好倾向于多样化且且可变,这种偏好经常仅仅在决策过程中才形成,对应市场投资特性中的价格(随机混乱、过度波动、价格泡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